西遊記的原型
1. 西游記中唐僧有原型,那麼豬八戒和孫悟空的原型是誰
可以說,《西遊記》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那有趣的師徒組合更是讓人過目不忘,尤其是孫悟空的猴子形象和豬八戒豬的形象。可是,很多人都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在這么多的動物中,唯獨選擇了猴子的形象作為唐僧大弟子的原型。
猴子,這個動物本來就是活潑好動、古靈精怪的代表,而在電影或是電視劇中,優秀的演員對於孫悟空這個角色的塑造,更是吸引了觀眾的眼球。這個看似幼稚的問題,它的背後,卻隱藏著一段深厚的文化淵源,而且,大家不知道的是,在佛教的發展史中,確實有孫空悟這樣一位人物。
所以,這三位取經人來到小說《西遊記》之中,也就合情合理了,且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從某種角度來看,唐僧是人其他兩位卻被以作動物的形象出場,怎麼說都有些大不敬的意味。然而,寬容的佛家自然不會糾結此。
可以說,《西遊記》這本小說,問世之後的最大價值在於,它用一種幽默詼諧的手法,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修行者的日常,用輕松愉快的方式,讓更多人去重視佛教。至少,在九九八十一難之後,讓更多人明白:做大事者,事無巨細,貴在堅持,最終,才能取回真經。
2. 吳承恩《西遊記》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是以唐代 的歷史事件為原型
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是以唐代玄奘西行5萬里,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的歷史事件為原型。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2)西遊記的原型擴展閱讀: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釋義:違反法律,偷渡前往印度)」,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
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姑藏),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哈密),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
碎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
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行程13800餘里。
3. 西遊記的創作原形是什麼
不是《大唐西域記》么
4. 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中國歷史上真的有原型嗎
歷史上應該是有原型的。
歷史上孫悟空的原型應該叫車奉朝,這個人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追溯到祖先,他應該是鮮卑族拓跋氏的後裔。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武術,盡管車奉朝剛開始是一個無名小卒,但後來卻在軍旅中打出了一片天。他精通武藝,驍勇善戰,擅長使用一桿齊眉棍。孫悟空用的重達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棍也是和尚們特別喜歡用的武器之一,當時的少林棍僧更是聞名的存在。
而孫悟空原型的爭論,全部只是著書中其作家的理解和猜測。至今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因為吳承恩先生早已故去了,他可以說是孫悟空的父親。其著書的艱辛是你我所能想像的到的。花果山是作者看破世俗心中嚮往的居所。孫悟空是我們中國人原創的本土神話人物。孫悟空無疑是只各種本土思想結合的本土猴。
5. 《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在真實歷史上是怎麼死的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1] ,其先潁川人[2] ,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直到現在,玄奘的影響還在持續著,雖然他所翻譯的經卷已大部分遺失,但他堅韌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刻苦專研、惜時如金的治學態度,給中華文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6. 西遊記以什麼為原形。。求大神解答
吳承恩除勤奮好學外,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或野史,這類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潛移默化中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愛好有增無減,這對他創作《西遊記》有著重大的影響。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後完成《西遊記》的創作,歷時7年。
7. 西遊記中 唐僧的原型是
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是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
玄奘原來的名字叫做陳禕是法相宗的創始人,被人們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來被後世的人們稱為唐僧。
玄奘在貞觀元年的時候一個人向西邊徒步走了五萬多里的路,最終到達了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回了真經。
玄奘取經的過程用了十七年之久,學遍了當時的大乘佛經和小乘佛經。總共給唐朝帶回了150枚舍利子7尊佛像和657部佛經。
(7)西遊記的原型擴展閱讀:
唐高宗元年,玄奘大師六十五歲,他依然在玉華寺翻譯佛經。在這一年的歷史記載中,有他對譯場的助手和弟子們說的這么一句話: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當卒命於此伽藍,經部甚大,每懼不終,人人努力加勤,勿辭勞苦。
意思是說:今年我六十五歲了,一定是會死在這座玉華寺里,佛經數量巨大,我經常擔心翻不完,你們大家加把勁兒,努力一點,不要怕辛勞。
在玄奘大師的一生中,第一次發出了這種不自信的、怕自己的工作無法完成的擔憂之辭。實際上,由於多年勞累,在翻譯完《大般若經》以後,他自己就覺得體力開始衰竭,甚至覺得自己行將就木。
不久,他又對弟子們說了一段話,幾乎可以看作是他的遺言:若無常後,汝等遣我宜從儉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擇山澗僻處安置,勿近宮寺。不凈之身,宜須屏遠。
意思是你們在送我的時候,一定要節儉,不要用很多的禮節,要用最簡單的方式裹送,把我安置在僻靜的地方,不要靠近宮室和寺院。
同年正月初三,玄奘大師的弟子懇請玄奘大師開始《大寶積經》的翻譯,玄奘大師在勉強翻譯了開頭的幾行以後,突然停了下來,他猶豫了很長的時間,平靜而凝重地看著他的弟子。
他說:這部《大寶積經》的分量不亞於《大般若經》,我自己覺得我的體力和精力已經不足以再翻譯如此大部的佛經了,死期已至不是將至,而是我的死期已經到了,不遠了。
說完這句話以後,玄奘大師從此絕筆,停止了翻譯工作。他表示,要把此後可以預見的很少的歲月留給自己去禮拜佛像,為自己離開這個世界做好准備。
8. 西遊記中的人物有歷史原型嗎
唐僧這一形象一直是傳統「西遊」故事中的第一主角。雖然在百回本《西遊記》中他已將傳主的地位讓給了後出的孫悟空,但依然是取經班子名義上的「領導」。題材的傳統力量使得人人都知道:從來沒個孫行者取經之說。孫行者等降妖伏魔,目的只有一個:保唐僧西天取經。取經任務的完成,必須假手唐僧這一凡夫俗子。這一前提決定了唐僧在取經班子中的重要地位。第七十七回獅陀國,悟空聽說唐僧被老魔生吃,哭向靈山,求如來念「松箍咒」,回花果山為王便是明證。沒了唐僧也就沒了取經事業。自我救贖,證果金身,一切都成泡影。所以,有人說唐僧是取經隊伍的「指標」。唐僧在取經隊伍中的特殊地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性格。身為凡夫俗子的他與三位神通廣大的妖仙混跡一處,使這一形象遠離了歷史原型的制約,增加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東西。
作者說他是我佛如來的弟子,是十世修行的好人,所以取經的重任天然地落在了他的肩上。然而他盡管是金蟬轉世,卻已成了沒有絲毫神通的凡夫俗子,這無疑增加了他自我救贖的難度。靈山佛子的前身使得他本性不昧,執著於取經大業;凡夫俗子的現實身份,又使得他的性格中平添了許多世俗化的東西。小說里的唐僧首先是一個帥氣的男人,或者用佛家術語說天生一副好皮囊。其實早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就有一段相關的相貌描寫:法師形長七尺余,身赤白色,眉目疏朗,端嚴若神,美麗如畫。音詞清遠,言談雅亮,聽者無厭…… 到了百回本中,這一點無疑又得到了強化。小說一再寫他「相貌軒昂」,是「中華上國男兒」。然而,漂亮的外表並沒有給他帶來好運,相反,卻成了西天取經的一大障礙。書中不止一次寫到因為唐僧帥氣的外表而引起眾多異性的「垂涎」。眾多女妖,乃至人間國主都想和他成親(當然,除了痴情的女兒國主之外,眾女妖還想借機盜取他的元陽真氣,但不能不承認,英俊瀟灑的外形無疑增加了他的吸引力。如果換了豬八戒,即便說是百世修行的童身,也未必有人願意招惹他。)而唐僧自己在這個問題上,也變得分外敏感。白虎嶺上,「聖僧恨逐美猴王」,其實關鍵不僅僅在八戒的惡意挑撥,而在於悟空的一段話。悟空打死了屍魔所變女子,唐僧責怪他誤傷人命,悟空接下來道:「師父,我知道你了。你見他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幾棵樹來,沙僧尋些草來,我做木匠,就在這里搭個窩鋪,你與他圓房成事,我們大家散了,卻不是件事業?何必又跋涉,取甚經去!」唐僧的反應是當時「羞得個光頭徹耳通紅」。接下來師徒之間的摩擦已不可避免。即使屍魔不再用詭計,八戒不再進讒,悟空也必然被逐,只是時間早晚問題。西行一路,唐僧不得不和自己最原始的慾望進行斗爭,因為他要時時面對美色的誘惑。「四聖試禪心」一回,觀音等變化母女四人慾坐山招夫,三藏的表現是「好便是雷驚的孩子,雨淋的蝦蟆,只是獃獃掙掙,翻白眼打仰。」無底洞一回,他又向悟空發誓:「我若把真陽喪了,我就身墮輪回,打在那陰山背後,永世不得翻身!」 試想若真正心中了無掛礙,又何必如此做作?所以唐僧的表現只能說是心虛氣短。西行路上他一直也沒能擺脫這一問題的困擾。他對悟空的許多打壓行為,歸結起來,或明或暗或多或少,都和他的這種微妙心裡有關。在「色」字上,唐僧與八戒似乎可以平分秋色。表面看來,八戒每次都比較主動,結果每次都鬧了個灰頭土臉;而唐僧相對比較被動,無形中就給了他遮掩自己真實心理的機會,所以他忒忌憚悟空,怕他的口無遮攔,動輒「猴頭」、「潑猴」不離口,甚至念緊箍咒「勒掯」他;可對常嚷散火的豬八戒卻多方袒護。要麼說他,「雖是心性愚頑,卻只是一味懞直」,要麼為他求情,「料他以後再不敢了」,簡直愛護有加。也許只有唐僧才能切身體會到八戒飽受慾望煎熬的痛苦,所以在心底里已把他引為同類了吧。
唐僧的第二個特點是慈悲。換句話是濫慈悲,濫好人,甚至「濫」到人妖不分的地步。無意間也就給了各色妖怪以可乘之機。十世修行似乎並沒有給他帶來洞明世事的能力,相反迂腐有加。就連據說吃後可延壽四萬七千年的人參果也沒能提高他的智商(五庄觀吃過人參果,馬上在白虎嶺遭遇屍魔,眼睜睜被騙)。西天路上的眾妖怪,往往就看準了他這一弱點,大加利用,使用攻心戰術屢試不爽。白骨夫人先後變化成少婦、老嫗、老翁,悟空一眼就看出破綻,唐僧卻還在懵懂之中,居然誇獎:「西方真是福地!那老公公路也走不上來,逼法的還念經哩。」最後妖怪雖然沒得手,但卻成功地分化了這一取經群體,伏下了極大的隱患。(第27回)平頂山銀角大王變成受傷的道士求救,「……今日大有天緣,得遇師父,萬望師父大發慈悲,救我一命。若得到觀中,就是典身賣命,一定重謝深恩。」唐僧馬上動了惻隱之心:「先生啊,你我都是一命之人,我是僧,你是道。衣冠雖別,修行之理則同。我不救你啊,就不是出家之輩。」即時命悟空馱他,結果銀角用三座大山壓住悟空,輕松得手。(第33回)號山枯松澗的紅孩兒假作被強盜吊在樹上,一番花言巧語,「……不知哪世里修積,今生得遇老師父。若肯舍大慈悲救我性命回家,就典身賣命,也酬謝師恩。」唐僧聞言便認了真實,教八戒救人,又使妖怪有機可乘。(第40回)黑松林地涌夫人扮成落難民女求救,也說:「……不知是哪世里祖宗積德,今日遇著老師父到此。千萬大發慈悲,救我一命,九泉之下決不忘恩!」悟空將唐僧強制帶離危險地帶,可妖怪一句話「師父啊,你放著活人的性命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經?」馬上使唐僧勒轉馬頭。(第80回)其實我們只要將這幾位妖怪的話一對比,就會發現如出一轍,驚人雷同。這當然不是作者語言貧乏,也不是妖怪計拙,只能理解為唐僧的腦子問題。他的慈悲心理幾乎每一次都使自己乃至取經集團面臨滅頂之災,但他卻樂此不疲。這一點也許只能從一個佛教徒的心理積淀中去尋找原因:「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的心理模式,時時蒙蔽了他的靈性,以至於有時他的言行有如白痴。獅駝嶺一回,群妖使詭計,假說抬轎送他過山,他居然「對眾妖作禮道:『多承列位之愛,我弟子取經東回,向長安當傳揚善果也。」也許在他看來這是佛家寬恕之道的勝利。可惜的是,接下來的事實,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群妖瞬間變臉,大打出手,轎中賓忽然又變成了籠(當然是蒸籠)中囚。即便是這樣,他還是抱定自己的人生哲學:「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自有餘。」這樣,他與除惡務盡的悟空也就難免時常沖突。
唐僧的第三個特點是膽小,而且不是一般的膽小,簡直稱得上膽小如鼠。行過黃風嶺,馬前出現一隻猛虎,「慌得三藏坐不穩雕鞍,翻跟頭跌下白馬。斜倚在路旁,真個是魂飛魄散。」波月洞見到黃袍怪,「嚇得打一個倒退,遍體酥麻,兩腿酸軟」。隱霧山前,只望見山峰挺立,暴雲飛出,便「漸覺驚惶,滿身麻木,神思不安。」類似的情形還有很多。如果說,唐僧就是這樣一個滿身缺點的人,那就讓悟空將他一棒打殺算了,至少叫妖精把他嚼吃了,非禮了,不去救他,豈不省事得多?說到底,唐僧的骨子裡還是一位真僧,是值得贊揚的。唐僧身上的這些缺點,並沒有使人物減色,相反,倒使得這一形象獲得了真實質感,增加了可信度,更為感人。首先,唐僧是一個生理上絕對正常的男人。面對無數次美色的誘惑,他能夠向柳下惠學習,守身如玉實在不容易。「脂粉不施猶自美」的莫賈氏;「眉如翠羽,肌似羊脂」的女兒國主;「溫香軟玉」「春意無邊」的蠍子精;「團團粉面若銀盆,朱唇一似櫻桃滑」的半截觀音;「青姿妝翡翠,丹臉賽胭脂」的杏花仙,紛紛向他暗送秋波,他動搖,他彷徨,甚至心裡產生某些不可告人的想法,其實都無可厚非,他最終能保住晚節,抱定取經的信念,走上靈山,已經完成了自我救贖!至於他對悟空的打壓政策,如果從一個長輩維護自我尊嚴的角度看也不難接受;對八戒的袒護,則有利於增加取經團體的凝聚力。對妖怪慈悲,也不能全怪他。因為他面對的群妖狡詐異常,實施的都是有針對性的攻心戰術:銀角大王變成受傷的道士,用唐僧的話說「同是修行之人」;紅孩兒變的是幼童;地涌夫人變的是弱女;白骨精的三次變化,也都是老弱之輩。可以說,他們賭的就是唐僧的慈悲,利用的就是唐僧的慈悲,如果唐僧視而不見,反倒不正常了,那樣我們反而會懷疑他西天取經的真正目的了,用妖精的話說:「放著活人性命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經?」只有無條件地、甘冒風險地解救「弱者」,才是真正的唐僧。這一方面顯出他慈悲為懷,不失出家人本色;另一方面也彰顯出他肉眼凡胎,不辨真偽;同時也給了悟空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所以,不論是從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還是從情節發展的必然趨勢看,唐僧不能沒有這些缺點。盡管有缺點,但瑕不掩瑜,唐僧性格主旋律還是積極向上的,是值得肯定的。雖然有時出於各種原因,他責罵甚至折磨悟空,但吃過大虧之後,還能夠接受教訓,也會向悟空變相陪禮說,「賢徒,虧了你也!虧了你也!」對於豬八戒也不再曲意維護,甚至責罵有加,在金平府,八戒因貪嘴不願上路,唐僧一反常態,竟然罵道,「饢糟的夯貨!莫胡說!快早起來,再若強嘴,教悟空拿金箍棒打你!」搞得豬八戒倒一時有點接受不了,自己嘟囔:「師父今番變了,常時疼我、愛我、念我愚夯護我,哥要打時他又勸解;今日怎麼發狠轉教打么?」看,唐僧經過西天眾妖又蒸又煮,又捆又吊,也能分別忠奸賢愚了。真是可喜的進步!總的說來,拜佛求經的目標在唐僧是之死靡他。車遲國悟空和妖道鬥法,下油鍋洗澡裝死,國王下令殺唐僧,唐僧那篇祝文實在感人:
生前只為求經意,
死後還存念佛心,
萬里英魂須等候,
幽冥作鬼上雷音。
真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才是真正的唐僧!
回答者:xiaocaigege123 - 試用期 一級 8-10 12:59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很好
評論者: 淵淵潔 - 魔法學徒 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