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出遊記
Ⅰ 一篇西安游記
其實描寫西安游記的文章很多,前一段時間我看了一篇描寫西安游記的文章,感覺寫的不錯,轉錄在下面供你參考.希望能幫助到你.
西安游記
剛下火車就大吃一驚。導游介紹西安的第一句話竟是:「沒有到過西安就不算到過中國!」不禁啞然,我竟做了十八年的不是中國人的中國人。再看周圍,稍感安慰,同一團中有數位五十多歲的團友,他們竟做了半個多世紀的「假」中國人。話雖有些不妥,但西安之於中國的重要性盡在其中。
西安人很喜歡叫這座城市為「古都」,抑或直接呼其古名——長安。更有甚者要求國家更改城市名稱,叫「長安」或「西京」。我想,這就是西安特有的文化內涵,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沉澱。盡管有高樓大廈、有高速公路、有商業中心,但西安保留著全國最完整的古城牆,為了保護地下文物,他們甚至放棄建設地鐵。這種對文化傳承的堅持在過於重視經濟建設的今天尤為寶貴。
西安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古老,繼而,我發現了她的堅持。
第一站是西嶽華山,初中時就讀過「山河表裡潼關路」的詩句,華山之險,歷來稱頌。在周圍黃土高原的大背景下,華山的岩石變得十分突出。黃土的中心竟是一座石壘的高山,怎能不令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憑借索道,我們輕而易舉地征服了北峰。但相比於其餘的東、南、西、中四峰,北峰不過是半山腰上的一個平台。也許是古人知道華山難爬,所以稱此為北峰,聊感安慰而已。抬頭望去,海拔2187米的南峰高高在上,剛剛還埋怨這來回110元的索道費太貴,現在才發覺值得,否則爬死也到不了山頂。
沒有爬到頂端,我便打起了退堂鼓。第一站就遇到了本次旅遊的第一大遺憾——沒有徵服華山。但是,看過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險峻,相信不虛此行。
如果要評一個「最名不符實獎」,我想西安將有兩樣東西入選。一是羊肉泡饃。來西安前總認為它是陝西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象徵,一見之後,不過是將羊肉湯澆在碎面餅之上,遂大失所望。另一個便是鍾樓。初到西安,問當地人何處最好玩時,十有八九都推薦了鍾樓、鼓樓。它的地位就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世界之於上海。記得當時有人到上海來玩,總會被問「大世界去白相過嗎?」去過,那很好。沒去過,哎呀,你怎麼大世界也不去?可惜啊。於是,我對鍾樓、鼓樓也充滿期待。
鍾樓位於西安市的正中心,周圍車水馬龍,因此鍾樓就好象車流中的一座孤島,需要由地道才能抵達。沿著地道走了一大圈,方找到鍾樓的入口。拾級而上,才發現那不過是一個二十多米高的平台。所謂「一覽」西安市區根本不可能,更不用說「鳥瞰」了。匆匆游覽一圈便走了下來,心中還暗自慶幸——還好沒有買鍾樓、鼓樓的套票。第二天,從買套票的團友之抱怨聲中,我更覺慶幸,似乎還有些幸災樂禍了。
到中國就一定要來西安。
來西安又怎能不去看兵馬俑?
今年年初,上海博物館展出了數座由陝西空運來的兵馬俑。那時也沒覺得如何,不過是幾個泥人罷了。然而,當真正站在兵馬俑博物館的一號坑前時,成百上千的「泥人」所構築起的氣勢絲毫不遜於千軍萬馬。我想,很少有人能不心潮澎湃。周圍有不少外國遊客,大多數人對中華文化少有涉獵,但他們同樣在那裡嘖嘖稱奇。他們所感到的,不是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不是秦朝工匠的精湛技藝,而是那股不可抗拒的氣勢。人們說音樂是無國界的,它的旋律能感動世上幾乎所有的人,兵馬俑有何嘗不是如此?
在兵馬俑博物館內參觀了一圈,已覺雙腳無力,心想秦始皇也夠猛的,光陪葬的軍隊就怎麼多。然而,當看到幾十平方米的秦陵復原模型角上一小塊標著「兵馬俑遺跡」的模型時,我真有些驚呆了。我已經找不出詞語來形容秦始皇以及這座偌大的陵墓,剩下的只有可惜與憤怒——為這座陵園的盪然無存而可惜,為項羽當年的暴行而憤怒。
如今僅存的只有秦始皇的墓地,一座兀然孤立的土丘。據說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而沒有進行發掘。因此我們只看到了根據《史記》記載復原的墓內情形。豪華、奢侈等詞已不能描繪其中的裝飾,我也只能再次發出一陣陣驚嘆。看過模型,卻已再無氣力爬上那座土丘(昨日華山之行已消耗了太多的體力)。於是有了此次西安之行的第二大遺憾——沒有將秦始皇踩在腳下。
旅遊途中,聽到了一副有趣的對聯。上聯:翻身要靠共產黨。下聯:發財不忘秦始皇。橫批:感謝老楊。「老楊」即是1974年發現兵馬俑的四位姓楊的當地農民。巨大的陵園因項羽而付之一炬,堆砌如山的珍寶只有一小部分仍伴秦始皇長眠地下,另一大部分卻似乎鬼使神差地到了當地人民手中。因為旅遊業,秦陵、兵馬俑所在的臨潼區已成為西安最繁榮的地區之一。這,是可笑,抑或是可悲?
曾有一種說法:看近幾年的中國要去廣東,看近幾十年的中國要去上海,看近幾百年的中國要去北京,看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則要去西安。似乎一個「古」字足以成為西安的定語。
但是,我為西安鳴冤,因為西安有華清池。且不說當年蔣介石「督戰」時住的五間廳,單是驪山山腰上的一座小亭就足以見證中國的五十多年歷史。自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後,它的名字歷經「總統蒙難亭」、「捉蔣亭」、「兵諫亭」的變化,每一個名字都是一段歷史。如最後的「兵諫亭」是近幾年為緩和海峽兩岸矛盾所改的。歷史總是由小處折射,由此可見一斑。
Ⅱ 一篇西安游記
參觀西安大雁塔 前段時間放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西安參觀了大雁塔,我高興極版了。 大雁塔權美麗極了! 大雁塔共分七層,每層都裝有四個小巧而精緻的小窗戶。一層有個禪房,禪房裡放有佛經、佛像,其中有如來佛像和觀世音菩薩的佛像等。大雁塔的門框上,有優美的線條雕刻著唐代建築圖案,美麗大方,是研究我國建築史的重要資料。大雁塔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爸爸對我說:「大雁塔凝聚著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汗水,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和毅力的結晶,我們現在要是不珍惜它,不保護它,怎能對的起我們祖先呢?」 順著樓梯向上攀登,到了第七層,舉目遠眺,西安市市容盡收眼底。看,前端是西北最高的建築物——電視塔,左端是規模宏 你試試應該不錯的
Ⅲ 西安游記400字!
去網路收
Ⅳ 西安鍾樓回民街遊行記作文900字
到西安不去回民街絕對是最大的損失,這損失甚至勝過不去陝西歷史博物館感受中國三千年的歷史,不去秦嶺感受大自然的雄偉迤邐。回民街的誘惑,在於讓每一個人味蕾的迷離。美食,有時更勝於美景!
回民街的主題
回民街在哪裡?隨意問一個西安人,沒有人不知道回民街在何地。
從鍾樓地下通道的西北角出來,將世紀金花、星巴克和哈根達斯一眾名店甩在身後,西向100米,再由鼓樓轉而向北,一條青石板小街便呈現在了眼前。
一眼望去,古樸的仿古建築在這條幾百米的街道上延伸開去,兩旁的小店閃爍著各種招牌,人群占據了整個街道,熙熙攘攘地挪動。然而這一切都已經不再重要,空氣中彌漫的各種香味,這才是這里的主題。
人們常說的回民街就是這條被稱作北院門的小街道了。街道上的居民均為世代居住於此的回族,而其製作的各色小吃,則是完全以西安本土的小吃樣式融合回族風味而成,肉夾饃、羊肉泡饃、炒涼粉、羊肉串、灌湯包……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清單可以羅列,因而僅僅是這數條街,游覽,確實需要事前詳細了解各種「攻略」。
盡管是以麵食為主的西安,小吃的種類已經遠遠不是這一條數百米長的北院門小街道可以承載。更為廣義的回民街,包含了北院門、大皮院、化覺巷、西羊市這四條最為擁擠的美食聚集地。
盡管最著名的小吃總是占據了最好的地段,一如北院門樓砌得最高的賈三灌湯包,但如果你錯過其它幾條小巷,你一樣會錯過事後得知會讓你懊悔的美食,在化覺巷隨街擺放的柿子餅就是其中一例。
然而,美味自在民間的西安古城之中,即使是這四條街道最集中的匯聚了西安最好的小吃,在其餘的地段依舊有遺珠存在。灑金橋的胡麻湯就是絕對不該錯過的另一地方風味小食。
因而回民街就不僅僅是一條街道或者數條街道的地名。西大街以北,蓮湖路以南,東起北大街,西抵城牆這一片回民聚集區,因著各種回民風味美食的存在,每一處也均可稱做回民街。在西安城這一方區域,有美食處,即是回民街。
味蕾的幸福
味蕾,為人類掌管著各種味道的攝取。味道是這些細胞唯一的感知對象,食物是這些細胞唯一的接觸主題。每一種美食,都讓每一組味蕾興奮一次;每一次興奮,都化成一種美好的記憶永久留存。而回民街,無疑是讓味蕾整體興奮之地。
回民街的小吃,種類多,味道美,其對味蕾的功效一如其身處小巷一般讓人迷離。
古城的美食多為各家手工製作,更多已經歷經數代,成名之作都是百年積淀的結晶。品嘗美食,品嘗的更是幾十年上百年西安民間的飲食文化,而在黃土地上誕生的這一飲食文化,竟也如此之豐富多彩。
遊行於回民街,於是你舌尖的味蕾就開始在各種味道和口感之間不斷更新記憶。時而酥軟鮮嫩,時而味重膻腥,時而鮮辣酸瀝,又或者冰涼爽口,各種感覺輪番上陣,遍布舌頭的味蕾一如進入了一片五顏六色的花園,只要不斷承受最終結果的肚子還能承受,味蕾就能享盡人間為它們准備的唯一「戀情」。
羊肉泡饃已經名聲遠播,被稱為西安飲食的代表;賈三灌湯包幾十年來吸引了各地名人;而柿子餅依舊只能在出鍋的那一會才能品味到其味道之極致,依舊屬於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碧玉;紅紅酸菜炒米的崛起,讓很多年輕人流連不去。
各種接踵而來的味道一如各色不同的美景,味蕾在半日之內可以度過一生難得的幸福時光。然而,美景太多,色彩太繁,一如御花園中的眼睛,迷離成為一種面對繁多後幸福的「苦惱」。
而一切的美食之後,一瓶冰峰依舊是味蕾在西安這幾十年最傳統最堅持的棲息。
美食各有自己的品味
去回民街吃東西是需要尋覓的。
盡管幾條主街均不過數百米之長;盡管每一種美食都用自己的身姿氣味努力吸引著每一位路過的遊人;盡管每家店的招牌或大或亮,一如各種叫賣聲一般極力地推薦著自己的珍藏,但去回民街品嘗自己最喜歡的小吃,一定是需要尋覓的。
回民街小吃之豐富,已經不僅僅是麵食米食就可以涵蓋。各色的面點之外,輔以不同的做法,不同的樣式,各色的佐菜,已然形態百異。而各家傳統的製作方法,使得同一種食品也有了各家的風味,同是肉夾饃,夾羊肉還是夾牛肉就已然不同,佐以何物吃又有了分別。
因而,在網路上,網友才編寫出那麼多吃遍回民街的攻略,而在這千百種攻略中,在一家店一口氣吃飽是逛回民街的最大忌,但即便如此,要吃遍回民街,真不知你要來幾次。
各種誘人的美食集中散落在這狹小的街區,遠方聞名而來的人擁擠在每一個空間,摩肩接踵之間,在人群中的你,會被街邊哪一處美食誘惑而停留不去?
美食也各有自己的品味,一如美人之春花秋月,需要你自己去遴選。在回民街品味美食一如人生的一場戀愛,尋覓是必然的主題。
然而這耐人的尋覓過程又是那麼美妙而新奇。「美人們」藏於小巷,你需要移步慢慢尋覓。四處彌漫的各種味道讓你流連於此,又想舉步向前,躊躇之時,你可能又被另一種香味吸引。
一家寬敞的大店,為你准備的也許是早已聞名全國的「大家閨秀」,而也許在密集的人群中不經意的一次駐足,你又會在街邊發現讓你傾心的一種「小家碧玉」。在各色「美人」之間來回串列,看過這家,品過那家,雖然是贊嘆了又贊嘆,驚喜後再驚喜,但你的心確總是被未知所吸引,腳步不願停留,盡管腹中早已殷實如山,但卻依然要前行,哪怕僅僅是為了遠遠的一覽「倩影」。
在美食麵前,每個人都會發現,原來,自己竟然是那麼「花心」。味蕾已經迷失,心也已然迷失。
地址:西安市碑林區鍾鼓樓廣場鼓樓以北
Ⅳ 西安游記作文600字
第二天早晨,我們早早的就驅車來到了華清池。華清池位於西安市臨潼區驪山腳下,建於唐華清宮故址之上,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是古代貴妃、大臣、娘娘等人的洗浴場所。
在華清池中,我們參觀了好似海棠花的海棠湯,這是供楊貴妃洗澡用的,兩邊有兩個踏步,池底鋪滿了墨玉。
參觀完海棠湯,我們隨後又陸續參觀了蓮花湯、太子湯、星辰湯。他們分別是供皇後、太子、大臣們使用的,它們有的像蓮花,有的像半圓,還有的像方磚。。。
走出華清池,我們懷著一顆激動的心來到了夢寐以求的秦朝文化----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一進門我就被兵馬俑的雄偉壯觀所震倒。我們首先觀看了博物館里的震館之寶:兩座銅車馬,其中一座較豪華的是貴妃坐的,另一座是保護她的馬車。他們都是彩色的銅俑,他們都是按照真車馬真人的二分之一的比例建造的。看完震館之寶我們又來到了一號坑,看了許多已出土的兵馬俑,千人千面,千姿百態。又來到了二號三號坑,有的是一堆碎片,有的只有身子沒有頭。因為在秦朝末年,項羽在這里進行了砍頭計劃,及焚燒。所以我們只能看到身子,看不到頭。還有的還沒有出土,因為我們人類只有能力開發,沒有能力保護。我不禁嘆了一口氣:哎,時代在進步,人類在後退啊。現在我們看到的兵馬俑都是土灰色的,聽導游介紹,兵馬俑一出土時,全身都是彩色的,但是出土時間不長就全被氧化了,所以我們看到的兵馬俑都是土灰色的了。
聽了導游的講解,我痛心疾首,我聽導游說在1987年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名錄,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我站在坑邊浮想聯翩,我長大以後要多學習科學知識,長大要成為一名科學家,保護世界歷史遺產,為國家做出一份貢獻。
最後我們隨著人流緩緩走出了博物館,結束了一天的行程。
希望我能幫到你,多謝。隨隨便便給個面子,多多少少給個採納吧!你的採納是我的動力!
Ⅵ 西安游記作文
今年暑假,爸爸媽媽決定帶我前往西安旅遊。很早以前我就從書上看到過關於古都西安的介紹,它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曾有13個歷史王朝在此定都,存在著大量的歷史古跡。它見證了古代大唐的繁盛,目睹了近代導致國共攜手抗日的西安事變,是現代絲綢之路的中心起點,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
出發的前一夜我十分激動,整晚都沒合眼,對這次旅行我充滿了期盼。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收拾好行李前往西安。經過十幾小時的漫長駕駛,終於來到了古都西安,我們安排好住宿便急急忙忙前往著名的回民街。回民街果然名不虛傳,大街上人流涌動,空氣中彌漫著濃重的羊肉味,兩旁到處都是回民小吃:羊肉夾饃、羊肉泡饃、羊肉······讓人目不暇接;老白家、老馬家、老海家······一塊塊金字招牌下站著熱情的帶著小白帽的回民伙計,不斷地大聲吆喝,每家店鋪中都坐滿了食客。我們去了鼎鼎大名的賈三灌湯包。三層的飯店中沒有一張空座,座位間站滿了等待用餐的客人。我們好不容易在三樓找了一處空位坐下,伙計很快為我們送上了所點的美味,灌湯包是如此的多汁,小小的一口讓汁水如水槍發射般噴射出去;烤羊排外焦里嫩,沒有一絲的騷味······西安的美味給我留下了濃重的第一印象!
次日,我們前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兵馬俑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自七十年代發掘至今已開發了三個坑而供遊人參觀。人們常說地下文物看陝西,就是出於此。
一號坑是目 前發掘出最大、最完整的兵俑陣,裡面兵馬俑神態各異,造型逼真:威武的將軍俑、自然的持戈俑、嚴肅的駕車俑、規范的射手俑都栩栩如生。龐大的軍陣一應俱全,數千兵俑好像隨時准備一躍而出奮勇作戰。讓我不禁嘆服中國古代人民的創造力。
三號坑處於邊發掘邊開放的狀態,我有幸看到了考古人員復原兵馬俑的現場操作,讓我增長了不少見識。
短短的三天西安之行很快過去了,雖然時間不長,但西安已用它的美食和歷史古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又一次用旅遊來了解了古都西安。我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這個道理吧!
Ⅶ 西安兵馬俑游記2500字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臨潼縣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全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東發現三個大型陪葬的兵馬俑坑,並相繼進行發掘和建館保護。三個坑成品字形,總面積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共約7400餘件。三個坑分別定名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里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衛部隊。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 馬1 車。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後便轟動世界。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出土後由於空氣乾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兵馬俑(一說為宣太後)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有差異。
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准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
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朴;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盡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
而銅車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為之一新。其工藝之復雜,作之精巧,技藝之卓越無不令人驚嘆。秦陵二銅車是一種帶有篷蓋的豪華車,車輿接近正方形,它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其寬度僅比一號車長4厘米,可進深較之一號車長40厘米。二號車輿上罩著一塊類似於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將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以便車主與「駕駛員」傳遞命令。二號銅車屬於小轎車類型。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這樣寬敞、舒適、豪華的車輿內,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種「軟卧車」的舒服感。既使遠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長途顛簸的疲勞。二號車車內設備更富有特色。車輿內曝有彩繪精美的軟墊。考古專家曾在車輿底部發現一塊方形大銅板,其大小幾乎與輿論輿論底尺寸相當,銅板表面彩繪著各種鮮艷的幾何形圖案花紋,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個3厘米高的銅支釘支撐。這塊彩繪大銅板無疑就是古車上的「文茵」,類似於一種軟墊製品。如果車中鋪設雙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穩而舒適,其功能無異於現代的「軟卧車」。可以說二號車屬於我國最早的「軟卧車」模型。考古專家經過仔細清理發現二號銅車馬總共由3462個鑄件組成,其中銅鑄件1742件,金鑄件737件,銀鑄件983件。總重量達1241公斤,其中金鑄件3公斤多,銀鑄件,4公斤多。一號銅車馬鑄件的數量也不會相差太遠。兩乘車加起來不少於5000多個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絕的是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鑄造成型。而這5000多個零部件無論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蓋、傘蓋及車輿、銅馬、銅俑等,還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鑄造成型。就拿篷蓋與傘蓋的鑄造來說,它不僅面積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為0.4厘米,薄的地方僅有0.1厘米,再加上篷蓋、傘蓋,都有一定的弧度,這樣難度大的篷蓋、傘蓋能一次性澆鑄成功,不要說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發達、設備齊全的今天也並非易事。銅馬和銅俑的鑄造也令我們當代的工程師望塵莫及。我們發現8匹銅馬、兩個御官俑的鑄造都達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神態、性格、氣質的刻劃都可以與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將軍俑相媲美。銅馬、銅俑鑄造如此准,形神兼備實為罕見。比如銅馬的籠頭,它是由82節小金管和78節小銀管連接起來,每節扁狀金銀管長僅0.8厘米,一節金管與一節銀管以子母卯形式相連接,其精細和靈活程度較之現代的表鏈毫不遜色。經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那馬脖子下懸掛的纓絡,這些纓絡全是採用一根根細如發絲的銅絲製作的。專家們用放大鏡反復觀察,驚奇地發現銅絲表面無鍛打痕跡,粗細均勻,表明很可能是用拔絲法製成。尤其是以銅絲組成的鏈環,是由銅絲兩端對接焊成,對接面合縫嚴密。如此纖細的銅絲(0.5毫米)到底是用什麼方法製作?採取什麼樣的工藝焊接?目前還是一個謎團。總之,銅車馬的鑄造工藝堪稱古代青銅冶鑄方面了不起的奇跡。試想當時沒有車床,更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設備,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銀、銅大小規格不同的車馬部件實在是一項偉大的創舉。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出土的總之,秦俑二號坑出土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等,首次為我們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騎兵、輕車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資料,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秦始皇三號俑坑位於一號兵馬俑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兵馬俑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三號俑坑號的陶俑大部分沒有頭,陶馬馬頭也同樣殘缺不全,甚至有的殘破陶片坑內也不見蹤影。由此不難看出,三號俑坑曾遭受過嚴重的人為破壞。三號俑坑對於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於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占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大凡參觀過兵馬俑的人們,對於少數陶俑臉部殘留的彩繪或許還記憶猶新。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陶俑的戰袍上繪有朱紅、桔紅、白、粉綠、綠、紫等色。褲子繪有藍、紫、粉紫、粉綠、朱紅等色。甲片多為黑褐色,甲組和連甲帶多為朱紅。同時也有一部分甲組、連甲帶繪成紫色。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發髻、胡須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同時陶俑的彩繪還注重色調的對比。從個體看,有的上著綠色長襦,下穿綠色短褲。再從整體來看,如探方20戰車後的一排陶俑,第一個身著紅袍第二個身著綠袍,第三個身著紫袍,第四個身著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艷而和諧的彩繪。如探方20出土的一組陶馬,其局部仍然保留著鮮艷的色彩。四匹馬似為白蹄棗紅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如馬軀體部分為棗紅色,前體腔及肚皮部位分綠色,生殖器則繪為黑色。馬腿表面也是棗紅色,內面異為粉綠色,蹄為白色。馬前腿內側的兩個小夜眼(俗稱)也繪為白色。馬頭部的顏色更是精心彩繪,兩腮及眼睛以下部位為白色,鼻樑棗紅色,鼻孔為粉紅色,嘴唇下部亦為棗紅色,舌胎則為粉紅色,牙齒又繪為白色,馬鬃、馬尾均為黑色。總之,陶馬的色彩既逼真又艷麗,使之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為生動,更具有藝術魅力。
秦俑彩繪主要有紅、綠、藍、黃、紫、褐、白、黑八種顏色。如果再加上深淺濃淡不同的顏色,如朱紅、粉紅、棗紅色、中黃、粉紫、粉綠等,其顏色就不下十幾種了。化驗表明這些顏色均為礦物質。紅色由辰砂、鉛丹、赭石製成。綠色為孔雀石,藍色蔚藍銅礦,紫色為鉛丹與藍銅礦合成,褐色為褐鐵礦,白色為鉛白和高嶺土,黑色為無定形炭。這些礦物質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顏料。秦俑運用了如此豐富的礦物顏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能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這些顏料。這不僅在彩繪藝術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著重要意義。秦俑彩繪技術也有許多獨到之處。一般在彩繪之前對陶俑表面先進行處理。由於陶俑是沒有釉的素陶,具有較多的毛細孔,表面不能滑潤。而彩繪則要求毛細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澀。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陶俑在燒造之前表面似用極細的泥均勻塗抹,並加以壓光,減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潔度,同時在陶俑燒造之後,似進行了化學物理處理。從陶俑陶片斷面觀察,也證明了陶俑燒造之前表面曾用細泥塗抹,有的部位不只塗抹一次,陶俑表面還塗有一層薄薄的類似以膠質的物質,表面塗膠減少了陶俑兩者緊密地粘接起來,使之彩繪不易脫落。彩繪技法則是根據不同部位採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顏面、手、腳面部分先用一層赭石打底,再繪一層白色,再繪一層粉紅色,盡量使色調與人體膚色接近。而袍、短褲、鞋等處的彩繪則是採取平塗一種顏色,只是在衣袖與袖口、甲片與連甲帶之間運用不同的色調作對比,更顯示出甲衣的質感。有些胡須、眼眉的處理,則是用黑色繪成一道道細細的毛發。總之,彩繪工序復雜,手法多樣,著色講究,充分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些彩繪技法為漢代所繼承。陶俑、陶馬彩繪嚴格模擬實物,但在色調的掌握上以暖色為主,很少使用冷色。紅、藍、綠等色調的使用,巧妙地表現出秦軍威武。
門票·開放時間: 旺季(3月1日至當年11月底)90元,學生憑證45元;淡季(12月1日至次年2月底)65元,學生憑證35元。目前二號坑因維修保養關閉,遊客可參觀一號坑、三號坑及銅車馬。 建議聽導游講解。館內中文導游60元/次,聽講人數不限;省錢的話也可以跟在其他遊客請的導游後面聽,但因館內不允許使用擴音器,所以聽講人數過多的話效果不好。英語、日語導游90元/次。3月16日—11月14日: 8:30—17:30 11月15日—3月15日: 8:30—17:00 交通概況: 由西安火車站東廣場乘游5(306)路公交至終點站「兵馬俑」,全程票價7元。此外,東廣場還有914、915路公交開往兵馬俑,單程7元。車程1-1.5小時。 由臨潼區前往,可乘坐101專線、914、915路公車,車程15分鍾左右。
Ⅷ 記一次西安游記
[記一次西安游記]
你瞧,那個興高采烈的女孩是誰?是我——戴春妍,記一次西安游記。今天為什麼這么高興呢?因為我寫的字得了100分,還得到了老師的獎品呢!回到家,爸爸又告訴我一個喜訊:明天去旅遊。我一蹦三尺高。
到了第二天, 也許是太興奮的緣故吧,我三點鍾就醒了,准備好需要之物,盼望著五點鍾的到來,旅遊車終於出發了。我的心情異常激動,漫長的半天終於過去了,到達了第一站:開封府。我迫不及待的下了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開封府」三個大字,進入了開封府,首先看見的是一個鼓,那是擊鼓鳴冤用的,這聲音可以傳遍整個府衙。後面是大堂,上面寫著「清正廉明」,院子正中有一塊大石頭,上面寫著「公生明」,好像是開封的府尹時刻提醒自己做個清官。時間過得真快,很快便到了傍晚,我們只好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開封府。
第二天,我們去了少林寺,看了小武僧的武術表演,刀、槍、棍、棒等十八般兵器在他們手裡是那麼嫻熟,叫人目不暇接。蛇拳、猴拳等武藝精彩好看。我們還看了塔林。第三天便去了西安,看到了我國歷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城牆,可長了。
第四天,我們去了華清池,那裡有楊貴妃沐浴的地方,有西安事變兵諫亭等遺址。
下午,我們去了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它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到了俑坑,我頓時被那一個個惟妙惟肖的兵馬俑吸引住了,有馬俑、武士俑,與真人一般大小,身高都在1。8米左右,隊伍整齊,排列有序,我被古代勞動人民那精湛的技術所折服,小學生作文《記一次西安游記》。
最後,我們去了華山,早就聽說華山以奇、峻、險、美出名,傳說沉香劈山救母就在華山西峰,如今,就是一處景觀。我和爸爸乘著纜車坐上北峰,做纜車時,我很害怕,因為這很高,我緊緊握著爸爸的手,到了北峰,我們認真得聽完導游講解,我和爸爸便直奔目標:南峰,走了好久才到蒼龍嶺,因為十分長,顧名蒼龍嶺,爬的時候,我氣喘吁吁,快泄氣了,但爸爸的鼓勵使我勇氣倍增,最後征服了它,我看著爸爸,他也很累,但勇氣讓爸爸堅持了好久,我也好累,便准備爬到金鎖關便停止,是勇氣和美景讓我堅持到了南峰,我無法形容出我那興奮之情,我和爸爸拍了好多照片留念,因為這是華山最高峰,我對著山谷大喊一聲:「我勝利了!!!。」下山時,我和爸爸毅然選擇了走智取華山路,當我不行時,爸爸就鼓勵我,說:「孩子,加油,我相信你能堅持到山底。」正是爸爸這些鼓勵的話語使我堅持到了山底,爸爸誇我很勇敢,很堅強,我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我征服了華山。興奮之情油然升起。
很快,五天過去了,我們的旅遊也接近尾聲,這五天,我懂得了做任何事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記一次西安游記〕隨文贈言:【失敗是什麼?沒有什麼,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麼?就是走過了所有通向失敗的路,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Ⅸ 西安游記600字
在中國有這么一句俗語:「看十年的中國在深圳,看百年的中國在上海,看千年的中國在北京,看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在西安。」這次,我將探訪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安,去一覽它的風采!
千人千面兵馬俑
談起西安,人們的腦海中就一定會出現一個響亮的名字——兵馬俑。它位於秦始皇陵中,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是中國的藝術瑰寶。
來到一號坑,映入眼簾的是排著整齊隊伍的兵馬俑,遠遠望去,他們並無分別,仔細一看,他們個個都獨一無二,各有各的面相,有的頷首低眉,若有所思;有的目光炯炯,神采奕奕;還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遠方的親人,真可謂千人千面,神態各異。咦?兵馬俑怎麼排著橫著的隊伍?它們不是應該排成一列列的嗎?哦,原來,這些排頭軍就是率領士兵沖殺的突擊隊員,也就是現在所稱的「敢死隊」,正是因為這些軍人都具備舍己為人的精神,秦國才能一統天下,成為中國的霸主!我的敬意油然而生。
這延續東西三公里的珍貴的兵馬俑卻只佔秦始皇陵墓的萬分之三,可想而知,兵馬俑在秦陵中是多麼渺小,而秦陵又是多麼龐大的工程!
西安標志大雁塔
大雁塔自古以來就是西安的標志性建築,傳說它是唐玄奘西天取經歸來,為收藏所帶來的木材、布料、舍利而建造的,塔身七層。在唐代,它還是一棟木質建築;到明代,一層厚厚的磚塊包裹了大雁塔;民國時期,人們為了能讓大雁塔更加堅固,又在塔底建造了塔基,現在的大雁塔已是一位1362歲的高齡「老人」了,它見證了唐代至今中國的發展歷史。
今天我見到的大雁塔,不僅看到它古老的塔身,在它的南北廣場還欣賞到了美妙的噴泉表演,將古代建築的藝術美與現代的科技美融為一體,讓人嘆為觀止!
穿越歷史在陝博
來到了陝西歷史博物館,乘坐著「時空穿梭機」,我首先來到青銅器時代,一件件雕刻著鳥獸蟲魚、花草樹木的青銅碗、青銅缸、青銅酒盅展現在我眼前,我想,這樣堅硬的青銅器,竟能雕刻出如此復雜的花紋,當時的工匠技術真不可想像!據說這樣精美的器皿只能有帝王們才能享用,那普通百姓用什麼呢?是泥巴做的?木頭做的?這真是個未解之謎!
在臨潼我目睹了千人千面、惟妙惟肖的秦兵馬俑,在陝博我還看到了漢兵馬俑、唐兵馬俑,但是這些俑個個都千篇一律,就好像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那是因為暴戾的秦始皇不想讓這些能工巧匠透露地宮的秘密,把他們關在封閉的地宮里窒息而死,所以這些工藝就失傳了,直到今天,即使運用高科技也無法達到秦代的工藝,這也是中華藝術文明的一大損失。
西安是一支歌。它將黃土高原的豪邁、關中平川的坦盪和秦巴山區的婉約融匯在自己悠揚而久遠的旋律之中。
西安,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