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樊館遺址

樊館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13 14:48:19

⑴ 襄樊戰爭遺址

我來回答:據我了解,現在人們叫襄樊大學這個名字80%指的是襄樊學院。以前的確有一個襄樊大學(襄樊職業大學),但是合並了。給你找了個襄樊學院(大學)的歷史,你可以參考。

襄樊職業大學

1983年襄樊職業大學創建

襄樊教育學院

1981年襄樊市教師進修學院創建

1984年襄樊地區教師進修學院、襄樊市教師進修學院合並組建襄樊教師進修學院

後襄樊教師進修學院更名為襄樊教育學院

襄樊美術學校創建

襄樊美術學校更名為湖北省工藝美術學校

2000年湖北省工藝美術學校並入襄樊學院

1998年襄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襄樊職業大學、襄樊教育學院合並升格為襄樊學院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夏阝)(you)國人襲擊,財物被掠,人被誅殺。楚王聞訊大怒,派斗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夏阝)國。鄧國知道後則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夏阝)國,爆發了「楚巴與鄧之戰」,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採用前後夾擊的戰術,打敗鄧國。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發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爭。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360618.html

中國歷史,南北戰爭系列之蒙古南宋襄樊之戰
襄樊之戰是元朝統治者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這次戰役從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 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 孤城無援,咸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結束。

蒙古忽必烈時期,滅宋戰爭的進攻重點改為襄樊,實現了由川蜀戰場向荊襄戰場的 轉變。南宋襄樊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跨連荊豫,控 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隆重 鎮。咸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將劉整向忽必烈進獻攻滅南宋策略,「先攻襄陽,撤 其捍蔽」,他認為南宋如果「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劉整「攻宋方略, 宜先從事襄陽」的建議為忽必烈所採納,宋元戰爭進入了元軍對南宋戰略進攻的新階段。

忽必烈根據劉整的建議,開始實施對襄陽的戰略包圍。首先,建立陸路據點,作為 攻宋的根據地。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據劉整建議,遣使以玉帶賄賂南宋荊湖制置使 呂文德,請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場,呂文德應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盜賊、保護貨物為名, 要求在襄樊外圍築造土牆,目光短淺的呂文德竟然同意。於是元人在襄樊東南的鹿門山 修築土牆,內建堡壘,建立了包圍襄樊的第一個據點。咸淳四年(1268年),蒙將阿術 在襄樊東南鹿門堡和東北白河城修築堡壘,切斷了援襄宋軍之路。咸淳六年(1270年), 蒙將史天澤在襄樊西部的萬山包百丈山築長圍,又在南面的峴山、虎頭山築城,連接諸 堡,完全切斷了襄陽與西北、東南的聯系,襄樊成為一座孤城。這一時期元軍在襄樊外
圍修築10餘處城堡,建立起長期圍困襄樊的據點,完成了對襄樊的戰略包圍。其次,建 立水軍,尋求制服南宋的戰術優勢。咸淳三年(1267年)秋,阿術率軍攻打襄陽,俘人略地而歸,宋軍乘蒙古回軍之際,在襄陽以西的安陽灘派水軍扼其歸路,然後派騎兵直沖其陣,蒙古軍隊大亂,都元帥阿術墜馬,險些被宋軍活捉。蒙將懷都選善識水性的士卒泅水奪得宋軍戰艦,其餘將領奮勇拼殺,才將宋軍擊退,轉敗為勝。安陽灘之戰,蒙古軍隊雖然打敗了宋軍,但卻暴露出水軍不佔優勢的弱點。咸淳六年(1270年),劉整與阿術謀議,「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則事濟矣」。忽必烈當即命劉整「造戰船,習水軍」,以圖進取襄陽。劉整遂造船5000艘,日夜操練水軍,又得到四川行省所造戰艦500艘,建立起一支頗具規模的水軍,從而彌補了戰術上的劣勢,為戰略進攻准備了必要條件。

從咸淳四年(1268年)蒙軍築鹿門堡、修白河城到咸淳六年(1270年)完全包圍襄 陽,蒙古軍隊已處於戰略上的優勢,南宋政府為挽救危局,進行了反包圍戰與援襄之戰,從而揭開了襄樊之戰的序幕。

咸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任命呂文煥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次年十一月,為打破蒙軍鹿門、白河之圍,呂文煥命襄陽守軍進攻蒙軍,但被蒙古軍隊打敗,宋軍傷亡慘重。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宋將張世傑率軍與包圍樊城的蒙軍作戰,又被阿術打敗。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貴率軍救援襄陽,遭到蒙古軍與漢軍的聯合伏擊,兵敗虎尾洲,損失2000餘人,戰艦50艘。咸淳六年(1270年)春,呂文煥出兵襄陽,攻打萬山堡,蒙軍誘敵深入,乘宋軍士氣衰退,蒙將張弘范、李庭反擊,宋軍大敗。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揮使範文虎率水軍增援襄陽,蒙軍水陸兩軍迎戰,大敗宋軍,範文虎逃歸。咸淳七 年(1271年),範文虎再次援襄,蒙將阿術率諸將迎擊,宋軍戰敗,損失戰艦100餘艘。
這一時期,宋蒙兩軍雖然在襄樊外圍進行了長達3年的爭奪戰,但因蒙軍包圍之勢已經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樊城中宋軍反包圍的戰斗也不可能勝利,宋軍只好睏守襄陽,敗局已定。

中國歷史,南北戰爭系列之蒙古南宋襄樊之戰

咸淳八年(1272年)春,元軍對樊城發動總攻,襄樊之戰正式開始。三月,阿術、劉整、阿裏海牙率蒙漢軍隊進攻樊城,攻破城廓,增築重圍,進一步縮小了包圍圈,宋軍只好退至內城堅守。四月,南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招募襄陽府(今湖北襄樊市)、郢州(今湖北鍾祥縣)等地民兵3000餘人,派總管張順、路分鈐轄張貴率領救援襄陽。
二張率輕舟百艘,士卒3000及大批物資出發,臨行前張順激勵士卒說:「這次救援襄陽的行動,任務十分艱巨,每個人都要有必死的決心和鬥志,你們當中的有些人並非出於自願,那就趕快離去,不要影響這次救援大事。」當時3000水軍群情振奮,鬥志昂揚,表示堅決完成任務。五月,救援戰斗開始,二張在高頭港集結船隊,把船連成方陣,每隻船都安裝火槍、火炮,准備強弓勁弩,張貴在前,張順在後,突入元軍重圍。船隊到達磨洪灘,被布滿江面的蒙軍船艦阻住,無法通過。張貴率軍強攻,將士一鼓作氣,先用強弩射向敵艦,然後用大斧短兵相接,沖破重重封鎖,元軍被殺溺而死者不計其數,宋軍勝利抵達襄陽城中。當時襄陽被困已有5年之久,二張入援成功,極大的鼓舞了城中軍民的鬥志。然而這次戰斗中宋將張順陣亡,幾天以後,襄陽軍民在水中得到他的屍體,披甲執弓,怒目圓睜,襄陽軍民懷著沉痛敬佩的心情安葬了張順,並立廟祭祀。

張貴入援雖然給襄陽守軍帶來希望,但在元軍嚴密封鎖下,形勢仍很嚴峻。張貴聯絡郢州的殿帥範文虎,約定南北夾擊,打通襄陽外圍交通線,計劃範文虎率精兵5000駐龍尾洲接應,張貴率軍和範文虎會師。張貴按約定日期辭別呂文煥,率兵3000順漢水而下,檢點士兵,發現少了一名因犯軍令而被鞭笞的親兵,張貴大驚,對士兵們說:「我們的計劃已經泄露,只有迅速出擊,敵人或許還來不及得到消息。」他們果斷地改變了秘密行動,乘夜放炮開船,殺出了重圍。元軍中阿術、劉整得知張貴突圍,派數萬人阻截,把江面堵死。張貴邊戰邊行,接近龍尾洲,在燈火中遠遠望見龍尾洲方向戰艦如雲,旌旗招展,以為是範文虎接應部隊,舉火曉示,對方船隻見燈火便迎面駛來。等到近前,才發現來船全是元軍,他們先佔領了龍尾洲,以逸待勞。宋元兩軍在龍尾洲展開一場遭遇戰,宋軍因極其疲憊,戰斗中傷亡過大,張貴力不能支,被元軍俘獲,不屈被害,元軍派4名南宋降卒抬著張貴屍體曉示襄陽城中,迫使呂文煥投降,呂文煥殺掉降卒,把張貴與張順合葬,立雙廟祭祀。

元軍為盡快攻下襄樊,咸淳八年(1272年)秋採取了分割圍攻戰術。元將阿裏海牙認為:「襄陽之有樊城,猶齒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則襄陽可不攻而得。」為切斷襄陽的援助,元軍對樊城發起總攻。咸淳九年(1273年)初,元軍分別從東北、西南方向進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線,造炮攻城。元軍燒毀了樊城與襄陽之間的江上浮橋,使襄陽城中援兵無法救援,樊城有全孤立了。劉整率戰艦抵達樊城下面,用回回炮打開樊城西南角,進入城內。南宋守將牛富率軍巷戰,終因寡不敵眾,牛富投火殉職,偏將王福赴火自焚,樊城陷落。

樊城失陷以後,襄陽形勢更加危急。呂文煥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但終無援兵。襄陽城中軍民拆屋作柴燒,陷入既無力固守,又沒有援兵的絕境。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阿裏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陽,炮轟襄陽城樓,城中軍民人心動搖,將領紛紛出城投降。元軍在攻城的同時,又對呂文煥勸降,呂文煥感到孤立無援,遂舉城投降元朝,襄樊戰役宣告結束。

宋元襄樊之戰經過長期較量,終於以元勝宋敗結束,蒙元的勝利,在於戰略上處於主動地位,建立了包圍襄樊的堡壘,以逸待勞,又注重彌補戰術上的不足,製造戰船,訓練水軍,在裹樊戰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宋朝統治者不重視邊備,將帥軟弱無能,呂文德見利忘義,使蒙古軍隊占據了襄陽有利地位,在反包圍戰過程中,因將帥不和,步調不一等原因犯了一系列戰術錯誤,戰斗中基本上執行了消極防禦策略,導致了被元軍圍困5年之久的不利地位,最後歸於失敗。

二張援襄的傳奇式行動,氣壯山河,留名青史,體現了南宋愛國軍民保衛領土、抗敵禦侮的智慧和勇氣,為後人所傳頌。

遺址
1.鄧城遺址:春秋戰國

2.三國:水淹七軍遺址(關羽VS於禁)、隆中(三顧茅廬)等

3.兩宋:鹿門山古寨及襄陽城、護城河(宋蒙襄陽之戰)

4.明清:襄陽王府(張獻忠燒過的,李自成也呆過)

5.老河口第四戰區司令部(李宗仁)、張自忠紀念館(棗宜會戰)

5.解放戰爭:西門破城口

⑵ 樊妃冢的歷史

樊姬系楚莊王寵妃。
一代名妃樊姬,以聰慧賢淑內助樊庄王霸業有成而聞名於回世,據傳在她答的勸諫之下,楚莊王戒淫樂,勵精圖治、勤政於朝,罷免庸臣虞邱子,啟用賢良孫叔敖,終至楚國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縱觀我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自商朝之妲己,下至清代之慈禧,多少宮廷後妃,插手朝綱,禍國殃民。樊姬實可謂「賢內助」曠古之典範。對此,歷代詩人贊譽有加。唐代詩人張說就贊稱「楚國所以霸樊姬有力焉」。張九齡在《樊姬墓》一詩中則對樊姬的賢能及其對楚莊王產生的影響與作用給予了充分的褒揚:「楚子初呈志,樊姬嘗獻箴。能令更擇土,非直罷縱禽。」
樊姬墓雖經兩千多年,但墓葬封土仍高達10餘米,墓周松柏肅立,鬱郁蔥蔥。遠遠望去,那翠綠一片,恰似那位端莊秀美的賢妃,經久永恆地深情佇立、陪伴在故都紀南城遺址旁。

⑶ 樊建川博物館在那裡門票多少

建川博物館聚落由民營企業家樊建川創建,位於中國博物館小鎮——大邑縣安仁鎮。門票是60元通票,值得去看看。

⑷ 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是樊宗模建築的

如圖所示

⑸ 河北省高碑店市方官鎮方官村是哪個朝代的遺址

高碑店市方官鎮古代稱作「樊館」,稱作「方官」是「樊館」的訛化。
名字是紀念戰國末期樊於期自刎的事跡。

樊於期原為秦國將軍,後因伐趙兵敗於李牧,畏罪逃往燕國,被燕國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時,荊軻請求以樊於期首級與庶地督亢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以利行刺。樊於期獲悉,自刎而死。

⑹ 樊建川抗戰博物館在哪

建川博物館,全稱建川博物館聚落(Jianchuan Museum Cluster),由民營企業家樊建川創建,位於中國博物館小鎮-——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安仁古鎮迎賓路,是劉氏庄園所在地。

⑺ 古代樊於期什麼地方人

樊於期(?―前227年),戰國末期將領。原為秦國將軍,後因伐趙兵敗版於李牧,畏罪逃往權燕國,被燕國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時,荊軻請求以樊於期首級與庶地督亢(在河北高碑店一帶)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以利行刺。樊於期獲悉,自刎而死。
樊於期死後,樊館山即因樊於期血灑此地而改名為血山。附近的村子以山為名,就叫血山村。後人在山上建塔紀念,塔三層,代表天地人三才,四方形無頂,象徵樊於期遺體有四肢而無頭顱。塔南建法華寺,內供樊將軍牌位。荊軻塔下原來建有三義廟,明清朝時廟里一直供奉著荊軻、田光和樊於期。

⑻ 樊建川博物館門票60和100的區別

在大邑可坐公交車直達就在安仁鎮上,很好找的,就在劉氏公館附近

⑼ 樊噲墓的墓碑遺址

樊噲墓位於舞陽縣馬村鄉郭庄村。郭庄是一個大莊子,墓在村西北一條南北街的路東。墓高5米,直徑16米,下部青石圍圈,墓前用石板鋪成廣場,四周植以松柏。墓前有《漢書》作者班固為其撰立的碑文,高約1.5米,寬約65厘米,厚約30厘米,結實厚重完好無損,碑上的字是雙線鏤刻,為一般碑文少見,字大5厘米見方清晰可辨,上刻:「漢樊侯銘,班固撰。黆黆將軍,威蓋不當,操盾千鈞,拔主項堂,漢興破楚,矯矯忠良,卒為丞相,帝室以康。嘉靖丙申知縣張穎、縣丞錢汝楫、主簿姚文豪同立」。這通碑刻在明朝嘉靖丙申年(公元1596年)400多年了。碑文後方樹以「漢將軍武侯之墓」的碑刻(舞陽縣文化旅遊局,2012年4月4日立)。 又說樊噲墓位於皖六安市裕安區魏庵村。從六安市裕安區青山鄉往西北,越過約20公里蜿蜒曲折的山道,便到了與霍山縣交界處的魏庵村,發源於大別山腹地的老淠河在這里變得地勢開闊,河堤邊的一個土坡上,刻有「舞陽侯漢樊噲」的墓碑煢煢孑立。走訪該村群眾,關於「樊噲將軍墓」的傳說幾乎無人不曉。
當地百姓說樊噲將軍墓」自古就在該村,將軍墓對面,有兩個方圓100畝的山場,分別叫做碾盤山和演武山,碾盤山是給漢軍加工軍糧的地方,演武山是樊噲將軍當年操練軍士的營地。 樊噲墓位於舞陽縣城北大約20公里的馬村鄉郭庄村。縣志記載:「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居民郭詢掘樊噲墓,取其藏器。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舞陽縣令張穎重修樊噲墓時,鐫班固銘文於碑上。清雍正七年(1729年),縣令劉薊植勘墓址,立界石,護以牆垣,蔭以松柏。」
碑樓的最上面有四個大字「漢室元勛」。碑樓中間才是漢樊侯銘,班固撰。其文曰:「黆黆將軍,威蓋不當,操盾千鈞,拔主項堂,漢興破楚,矯矯忠良,卒為丞相,帝室以康。」落款是「嘉靖丙申知縣事古黃,知縣張穎,縣丞錢汝楫,主薄姚文豪、仝立」,在碑樓西側牆壁上有碑樓記,敘述了重建碑樓的原因、時間和經過。
墓碑的北面就是樊噲墓。2011年,在舞陽縣文化旅遊局的努力下,申請省維修資金對墓冢進行了大修,現已竣工。修葺後的樊噲墓,高5米,直徑16米,下部青石圍圈,墓前用石板鋪成廣場,四周植以松柏,墓前有《漢書》作者班固為其撰立的碑文,碑文後方樹以「漢將軍武侯之墓」的碑刻。
樊噲墓地有點偏僻,古時候這里卻是南來北往的大道。 樊噲與六安有何淵源,為何在淠河古道(望江灣,現名陶洪集)有這個墓地?記者帶著疑問采訪了中國先秦史學會皋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安徽省歷史學會理事姚治中教授。姚教授介紹,據史料記載,樊噲出身寒微,靠殺狗為生,後隨劉邦起兵反秦,功勛卓著,又娶呂後之妹呂媭為妻,既是漢朝「開國元勛」,又是「皇親國戚」,劉邦得天下,樊噲被封舞陽侯,政治地位極高。樊噲卒於孝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死後葬於何處,《史記》、《漢書》均無記載

推測一:隨駕征戰淮南國
關於樊噲到過六安有一種說法是「英布謀反說」,英布是六安人,歷史已有定論,英布最初隨項羽反秦,被項羽封為九江王,後叛楚歸漢被劉邦封為淮南王,都城均在六安西古城,所以六安漢時亦稱淮南國。劉邦老邁認為英布有謀反之意,起兵討伐,英布於公元前195年被其內弟長沙王吳臣誘殺,吳成將英布首級送到淮南國經劉邦查驗後就地埋葬,六安市區尚有英布墓,那麼樊噲有沒有可能隨劉邦來到六安呢?姚教授認為,英布謀反被殺時,樊噲還沒死,漢高祖御駕親征淮南國,作為高祖最親近的將軍,樊噲可能隨同到六安征戰。
推測二:後人建墓紀念
姚治中教授說,大別山區的淠河是中原通往江南的交通要道,南北朝時期為蠻荒之地,漢朝初年此處生活著九江蠻、廬江蠻、江夏蠻等諸多蠻族。發現「樊噲墓」所在的青山鄉,當時稱開化縣(取愚昧人群從此開化之意)。漢高祖死後,呂後執政,後來大臣陳平、周勃發動政變,推翻了呂氏政權,樊噲之妻是呂後的妹妹,樊氏當然受到株連。他推測,也有可能是樊噲的後人避難經過淠水蠻荒之地,見此處適合隱蔽,部分人定居下來建樊噲墓以作紀念。 樊噲墓過去是很大的一個冢子,七五年發洪水時,村莊淹沒,全村人都在冢子上躲避洪水。還說有兩農戶再冢子上面挖紅薯窖存放紅薯,可見樊噲墓過去是很大的土冢子。那麼幾十年後,偌大的土冢怎麼沒有了呢。生產隊的時候,墓的一邊是生產隊的牲口屋,冬天飼養員就用冢子的土墊牲口鋪,今日一筐,明日一車,久而久之,樊噲墓冢被挖殆盡。我們看到的樊噲墓一掊土,是幾個花甲古稀老太自發拉土堆積而成的,並在墓碑的前面設置了香爐供香客燒香而用。在墓的偏西北處新蓋了三小間房屋,裡面有泥胎樊噲像,因金身未塑,加上屋門上鎖,人們無法瞻仰。不過這些也算是對冥冥之中的舞陽侯——樊噲的一種慰藉吧!
縣志記載:「墓西華店村有樊侯祠,現存石碑十通,古槐一株,粗3圍。」告別樊噲墓後來到華店小學,這里就是樊侯祠的舊址,古槐在校園的中心,主幹早已折斷,中空,有一枝像一巨臂伸向東南方向,枝下砌一大方柱子支撐。其他則盪然無存。 樊噲墓位於舞陽縣馬村鄉郭庄村。樊噲,沛人(今江蘇沛縣),原以舍人起於沛,曾與漢高祖劉邦隱於芒碭山澤之間,陳勝初起,蕭何、曹參使樊噲迎劉邦立為沛公,隨以攻秦,屢次先登城有功,劉邦入咸陽後,想於宮室享樂,因噲勸阻,才扎營寨上,項羽會沛公於鴻門,羽謀士范增欲殺劉邦,張良見勢危,急出帳告於樊噲,噲操刀擁盾,拔倒衛士,自入筵席,使劉邦轉危為安,天下安,遷左丞相,封舞陽侯,卒於漢惠帝元年(前187年),封溢武侯,葬舞陽。墓址位於舞陽縣馬村鄉郭庄村,墓高5米,直徑16米,下部青石圍圈,墓前用石板鋪成廣場,四周植以松柏,墓前有《漢書》作者班固為其撰立的碑文,碑文後方樹以「漢將軍武侯之墓」的碑刻。
位於樊噲墓前有棵千年古槐樹,當地人稱為樊噲樹, 這棵古槐樹,虯枝鐵干,樹干很粗,三四個人才能合圍,高大的樹干直插雲宵,遠望去就像一個飽經滄桑的巨人。它站在路旁,記錄舞陽環境變遷,見證了舞陽社會的演變。
每年五月,古槐樹便萌發新芽,城市的天空便多了一層層活鮮綠意,那些嫩綠的、尖尖的、充滿著朝氣地槐樹芽,在春風中一天天的變得翠綠、濃綠,譜寫著昂揚向上的生命之歌。 當那些槐樹芽長出十來天後,樹上便掛了一串一串風鈴似的小白花,象羊脂一樣的雪白,一陣微風,槐樹花在槐葉槐枝間隨風飄盪搖曳著。槐樹開花時,那時空氣中,彌漫著槐花的氣息,走在街頭,嗅著槐花的芳香那份自在,那份愜意,真讓人陶醉。 樊噲墓在城固縣五郎鄉黃家村,位於縣城北十里,緊傍城(固)小(河口)公路東沿,路西即為黃家村街,東北俱系稻田。墓在平地壘起,高約二十米,上面樹木茂密,周圍面積為十畝零六分。墓西靠公路邊豎一石碑,上刻隸書:「漢舞陽侯樊將軍墓」,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陝西撫畢沅所書。
樊噲是漢高祖劉邦部下的一員大將,又是劉邦的老婆呂雉娘家的妹夫,他和劉邦算是「連襟兄弟」,為劉邦屢立大功,如人們熟知的「鴻門宴樊噲救駕」。當樊噲在轅門外,聽張良說聲事急,便帶劍擁盾入軍門,披帷西向,怒責項羽,項羽折服,劉邦免難。
樊噲於公元前二0六年,隨劉邦來到漢中,但只幾個月,又隨劉邦北越秦嶺,出定「三秦」,一直陞官到舞陽侯。從此再未到過漢中。那麼,漢中城固出現樊噲墓,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所謂的樊噲墓,本名樊噲台,是樊噲當年在漢中時率領士卒所築。據《水經注》載:「堵水經樊噲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許人」。《輿地紀勝》載:「樊噲台:在城固縣北五里,上容百餘人。《舊經》雲:『樊噲所築也』」。
後來有人把樊噲台訛為「樊噲墓」,清代畢沅又附會增飾,給立了一通墓碑,稱為:「漢舞陽侯樊將軍墓」,所以當地人便把它叫做樊噲墓或「將軍墳」了。據《長安志》載:「樊川:本樊噲食邑,故名」。又雲:「今其墓在神禾原上」。據此可知,樊噲墓在西安城南樊川神禾原。當無疑義。城固的樊噲墓,是由樊噲台訛誤而來的。
城固樊噲墓位於城固縣北郊五郎鄉黃家村邊上。從西環路出城北,到五郎鄉上城(固)小(河口)舊公路,大約有三里多路吧,黃家村外濃密的樹蔭里,高高壟起的便是了,旁邊有縣文物單位立的一個破爛的舊水泥路牌,暗紅色的字跡:樊噲墓。
小碑牌立在墓的右後側路邊,墓有個明顯的標志,一棵很高大的老樹!
老樹有一人環抱那麼粗,高約二十米,枝繁葉茂,綠蔭鋪天蓋地。碗口粗的樹根從墓旁的土裡掙扎而出,相互扭曲盤繞。大樹的濃蔭下,近十米高,佔地兩畝多的大墓芳草萋萋,被綠色厚厚的覆蓋著。墓前的主碑嵌在青磚灰瓦的山牆里,兩旁還有稍矮一點的畫壁的,只是上面的圖案或文字都己消
樊噲墓失了,被人淡淡的刷上了一層白灰,左邊的畫壁牆下不知是什麼時候被放上了一尊小小的神像,看上去孤單又滑稽。旁邊有縣文物單位立的一個新碑,落款時間比路邊的碑更早些,卻很新!
主碑保護得還算好,上面的題字清淅可見:賜進士及弟兵部待郎陝西巡撫兼都察院副都御史加五級畢沅。中間一行很遒勁的大字書:漢舞陽候樊將軍墓。落款是:大清乾隆歲次丙申孟秋。
墓的周邊都是村裡人的菜園或田地,墓側大樹邊,還因為常常有人上下走動而踩出了一條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一直漫延,消失在墓頂的草叢里。關於樊噲墓的真實地點,史學界眾說紛紜,還有兩處樊將軍墓,一處是山東平原縣,另一處是西安樊川神禾塬。 城固樊噲墓樊噲是漢高祖劉邦的一員大將,又是劉邦老婆呂雉娘家的妹夫,和劉邦是「連襟兄弟。」他勇略過人,為劉邦屢立大功,如人們熟知的「鴻門宴樊噲救駕」。當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用范增計,在關中臨潼鴻門設宴,想殺劉邦。樊噲在轅門外聽說事急,便帶劍擁盾入軍門,披帷西向,怒責項羽,項羽折服,劉邦免難。
後來,劉邦當了皇帝,把樊噲封為「舞陽侯」。樊噲死後,墓葬何處,史籍記載,約有三處:
一、在今陝西省漢中地區城固縣北5公里的五郎鄉黃家村,緊傍城(固)小(河口)公路東側,墓在平地壘起,高約20米,周圍面積為10.6畝,上面樹木茂密。墓西豎一石碑、上刻隸書「漢舞陽侯樊將軍墓」,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陝西巡撫畢沉題刻的。
二、據《山東通志》「古跡」類「平原縣」載:「樊噲墓:在縣南一里,有明知縣李嘉瑞碑」。還有,清·納蘭性德《通志堂集》中,載有《平原樊侯詩》。
三、據北宋·宋敏求《長安志》載:「樊川:本樊噲食邑,故名。又雲:『今(指宋)其墓在神禾原上。」
城固樊噲墓以上三處樊噲墓,孰真孰偽,分析如下。城固樊噲墓,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載:「胥水經樊噲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許人」;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183載:「樊噲台:在城固縣北五里,上容百餘人。《舊經》雲』樊噲所築也『」。
考樊噲一生,只於公元前206年隨劉邦來過漢中,僅呆幾個月,便又隨劉邦北上,再未到過漢中,其墳墓不可能在漢中城固縣。估計是後人把樊噲台訛為「樊噲墓」。清畢沅又以訛傳訛,給立了一通「漢舞陽侯樊將軍墓」碑,以致當地人至今還稱它為樊噲墓或將軍墳。
平原樊噲墓,可能是一種「傳說墓」或「紀念墓」,毋庸辨析。
長安樊噲墓,在今西安市南郊樊川,這里是樊噲的食采之邑,故名樊川。竊以為西漢首都在長安,樊噲老死長安,葬在他的食邑樊川神禾原上,情通理順,是比較真實可信的。

⑽ 湖北襄樊有哪些戰爭遺址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夏阝)(you)國人襲擊,財物被掠,人被誅殺。楚王聞訊大怒,派斗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夏阝)國。鄧國知道後則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夏阝)國,爆發了「楚巴與鄧之戰」,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採用前後夾擊的戰術,打敗鄧國。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發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爭。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360618.html

中國歷史,南北戰爭系列之蒙古南宋襄樊之戰
襄樊之戰是元朝統治者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這次戰役從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 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 孤城無援,咸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結束。

蒙古忽必烈時期,滅宋戰爭的進攻重點改為襄樊,實現了由川蜀戰場向荊襄戰場的 轉變。南宋襄樊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跨連荊豫,控 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隆重 鎮。咸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將劉整向忽必烈進獻攻滅南宋策略,「先攻襄陽,撤 其捍蔽」,他認為南宋如果「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劉整「攻宋方略, 宜先從事襄陽」的建議為忽必烈所採納,宋元戰爭進入了元軍對南宋戰略進攻的新階段。

忽必烈根據劉整的建議,開始實施對襄陽的戰略包圍。首先,建立陸路據點,作為 攻宋的根據地。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據劉整建議,遣使以玉帶賄賂南宋荊湖制置使 呂文德,請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場,呂文德應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盜賊、保護貨物為名, 要求在襄樊外圍築造土牆,目光短淺的呂文德竟然同意。於是元人在襄樊東南的鹿門山 修築土牆,內建堡壘,建立了包圍襄樊的第一個據點。咸淳四年(1268年),蒙將阿術 在襄樊東南鹿門堡和東北白河城修築堡壘,切斷了援襄宋軍之路。咸淳六年(1270年), 蒙將史天澤在襄樊西部的萬山包百丈山築長圍,又在南面的峴山、虎頭山築城,連接諸 堡,完全切斷了襄陽與西北、東南的聯系,襄樊成為一座孤城。這一時期元軍在襄樊外
圍修築10餘處城堡,建立起長期圍困襄樊的據點,完成了對襄樊的戰略包圍。其次,建 立水軍,尋求制服南宋的戰術優勢。咸淳三年(1267年)秋,阿術率軍攻打襄陽,俘人略地而歸,宋軍乘蒙古回軍之際,在襄陽以西的安陽灘派水軍扼其歸路,然後派騎兵直沖其陣,蒙古軍隊大亂,都元帥阿術墜馬,險些被宋軍活捉。蒙將懷都選善識水性的士卒泅水奪得宋軍戰艦,其餘將領奮勇拼殺,才將宋軍擊退,轉敗為勝。安陽灘之戰,蒙古軍隊雖然打敗了宋軍,但卻暴露出水軍不佔優勢的弱點。咸淳六年(1270年),劉整與阿術謀議,「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則事濟矣」。忽必烈當即命劉整「造戰船,習水軍」,以圖進取襄陽。劉整遂造船5000艘,日夜操練水軍,又得到四川行省所造戰艦500艘,建立起一支頗具規模的水軍,從而彌補了戰術上的劣勢,為戰略進攻准備了必要條件。

從咸淳四年(1268年)蒙軍築鹿門堡、修白河城到咸淳六年(1270年)完全包圍襄 陽,蒙古軍隊已處於戰略上的優勢,南宋政府為挽救危局,進行了反包圍戰與援襄之戰,從而揭開了襄樊之戰的序幕。

咸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任命呂文煥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次年十一月,為打破蒙軍鹿門、白河之圍,呂文煥命襄陽守軍進攻蒙軍,但被蒙古軍隊打敗,宋軍傷亡慘重。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宋將張世傑率軍與包圍樊城的蒙軍作戰,又被阿術打敗。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貴率軍救援襄陽,遭到蒙古軍與漢軍的聯合伏擊,兵敗虎尾洲,損失2000餘人,戰艦50艘。咸淳六年(1270年)春,呂文煥出兵襄陽,攻打萬山堡,蒙軍誘敵深入,乘宋軍士氣衰退,蒙將張弘范、李庭反擊,宋軍大敗。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揮使範文虎率水軍增援襄陽,蒙軍水陸兩軍迎戰,大敗宋軍,範文虎逃歸。咸淳七 年(1271年),範文虎再次援襄,蒙將阿術率諸將迎擊,宋軍戰敗,損失戰艦100餘艘。
這一時期,宋蒙兩軍雖然在襄樊外圍進行了長達3年的爭奪戰,但因蒙軍包圍之勢已經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樊城中宋軍反包圍的戰斗也不可能勝利,宋軍只好睏守襄陽,敗局已定。

中國歷史,南北戰爭系列之蒙古南宋襄樊之戰

咸淳八年(1272年)春,元軍對樊城發動總攻,襄樊之戰正式開始。三月,阿術、劉整、阿裏海牙率蒙漢軍隊進攻樊城,攻破城廓,增築重圍,進一步縮小了包圍圈,宋軍只好退至內城堅守。四月,南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招募襄陽府(今湖北襄樊市)、郢州(今湖北鍾祥縣)等地民兵3000餘人,派總管張順、路分鈐轄張貴率領救援襄陽。
二張率輕舟百艘,士卒3000及大批物資出發,臨行前張順激勵士卒說:「這次救援襄陽的行動,任務十分艱巨,每個人都要有必死的決心和鬥志,你們當中的有些人並非出於自願,那就趕快離去,不要影響這次救援大事。」當時3000水軍群情振奮,鬥志昂揚,表示堅決完成任務。五月,救援戰斗開始,二張在高頭港集結船隊,把船連成方陣,每隻船都安裝火槍、火炮,准備強弓勁弩,張貴在前,張順在後,突入元軍重圍。船隊到達磨洪灘,被布滿江面的蒙軍船艦阻住,無法通過。張貴率軍強攻,將士一鼓作氣,先用強弩射向敵艦,然後用大斧短兵相接,沖破重重封鎖,元軍被殺溺而死者不計其數,宋軍勝利抵達襄陽城中。當時襄陽被困已有5年之久,二張入援成功,極大的鼓舞了城中軍民的鬥志。然而這次戰斗中宋將張順陣亡,幾天以後,襄陽軍民在水中得到他的屍體,披甲執弓,怒目圓睜,襄陽軍民懷著沉痛敬佩的心情安葬了張順,並立廟祭祀。

張貴入援雖然給襄陽守軍帶來希望,但在元軍嚴密封鎖下,形勢仍很嚴峻。張貴聯絡郢州的殿帥範文虎,約定南北夾擊,打通襄陽外圍交通線,計劃範文虎率精兵5000駐龍尾洲接應,張貴率軍和範文虎會師。張貴按約定日期辭別呂文煥,率兵3000順漢水而下,檢點士兵,發現少了一名因犯軍令而被鞭笞的親兵,張貴大驚,對士兵們說:「我們的計劃已經泄露,只有迅速出擊,敵人或許還來不及得到消息。」他們果斷地改變了秘密行動,乘夜放炮開船,殺出了重圍。元軍中阿術、劉整得知張貴突圍,派數萬人阻截,把江面堵死。張貴邊戰邊行,接近龍尾洲,在燈火中遠遠望見龍尾洲方向戰艦如雲,旌旗招展,以為是範文虎接應部隊,舉火曉示,對方船隻見燈火便迎面駛來。等到近前,才發現來船全是元軍,他們先佔領了龍尾洲,以逸待勞。宋元兩軍在龍尾洲展開一場遭遇戰,宋軍因極其疲憊,戰斗中傷亡過大,張貴力不能支,被元軍俘獲,不屈被害,元軍派4名南宋降卒抬著張貴屍體曉示襄陽城中,迫使呂文煥投降,呂文煥殺掉降卒,把張貴與張順合葬,立雙廟祭祀。

元軍為盡快攻下襄樊,咸淳八年(1272年)秋採取了分割圍攻戰術。元將阿裏海牙認為:「襄陽之有樊城,猶齒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則襄陽可不攻而得。」為切斷襄陽的援助,元軍對樊城發起總攻。咸淳九年(1273年)初,元軍分別從東北、西南方向進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線,造炮攻城。元軍燒毀了樊城與襄陽之間的江上浮橋,使襄陽城中援兵無法救援,樊城有全孤立了。劉整率戰艦抵達樊城下面,用回回炮打開樊城西南角,進入城內。南宋守將牛富率軍巷戰,終因寡不敵眾,牛富投火殉職,偏將王福赴火自焚,樊城陷落。

樊城失陷以後,襄陽形勢更加危急。呂文煥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但終無援兵。襄陽城中軍民拆屋作柴燒,陷入既無力固守,又沒有援兵的絕境。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阿裏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陽,炮轟襄陽城樓,城中軍民人心動搖,將領紛紛出城投降。元軍在攻城的同時,又對呂文煥勸降,呂文煥感到孤立無援,遂舉城投降元朝,襄樊戰役宣告結束。

宋元襄樊之戰經過長期較量,終於以元勝宋敗結束,蒙元的勝利,在於戰略上處於主動地位,建立了包圍襄樊的堡壘,以逸待勞,又注重彌補戰術上的不足,製造戰船,訓練水軍,在裹樊戰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宋朝統治者不重視邊備,將帥軟弱無能,呂文德見利忘義,使蒙古軍隊占據了襄陽有利地位,在反包圍戰過程中,因將帥不和,步調不一等原因犯了一系列戰術錯誤,戰斗中基本上執行了消極防禦策略,導致了被元軍圍困5年之久的不利地位,最後歸於失敗。

二張援襄的傳奇式行動,氣壯山河,留名青史,體現了南宋愛國軍民保衛領土、抗敵禦侮的智慧和勇氣,為後人所傳頌。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