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古遺址
❶ 常德風景名勝有哪些
常德是一處風景秀美的旅遊勝境。常德境內景色秀麗,名勝較多。
湖南屋脊--壺瓶山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66568多公頃,北望長江三峽,西接世界森林公園張家界,距石門縣城110公里。266座大小奇峰林立,主峰2098.7米,有湖南屋脊之稱。
人間仙境—桃花源
桃花源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描繪的人間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其山水田園之美,寺觀亭閣之盛,詩文碑刻之豐,歷史傳說之奇,舉世聞名,具有很高的游覽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
位於常德市境內,南倚巍巍武陵,北臨滔滔沅水,史稱「黔川咽喉,雲貴門戶」,要居衡山、君山、嶽麓山、張家界、猛洞河諸風景名勝中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納湘西靈秀,沐五溪奇照,攬武陵風光。集山川勝狀和詩情畫意於一體,熔寓言典故與鄉風民俗於一爐。
古剎神秘——夾山寺
夾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湖南省石門縣城東南八公里處,因境內東西雙峰對峙、南北一道中通而得名「夾山」。明史專家認定闖王李自成兵敗歸隱於此,更添幾分神秘與傳奇。森林公園規劃區域面積1530公頃,現經營面積740公頃,森林覆蓋率90%以上,園內群巒疊翠、萬木崢嶸,空氣清新、環境幽雅,以人文歷史悠久,自然風光秀美成為江南名勝,是邑郊園型森林公園,2001年被評為「中國AAA級旅遊區」。 景區景點介紹: 佛教聖地、闖王陵園、洗墨池景點、夾山古街、森林風光。
2 常德簡介
山水秀美——花岩溪
常德市花岩溪風景旅遊度假區,位於常德城南六十公里處,原為常德市鼎城區花岩溪林場。景區內的山屬雪峰山余脈,桃花源名勝景區隔山相望,有數萬只白鷺棲息於茫茫林海、萬頃翠竹,號稱白鷺之鄉。
柳葉湖旅遊度假區
柳葉湖旅遊度假區座落在湖南省常德市城區東北的城鄉結合部位,北枕太陽山,南臨沅水、有城鄉之情郁,有山水之美景,號稱中國城市第一湖。柳葉湖是國家重要的水上運動基地,因1999年成功舉辦第八屆亞洲皮劃艇錦標賽而享譽海內外;1994年定為省級旅遊度假區,總規劃面積16.93平方公里。
柳葉湖東臨洞庭湖,西依武陵山,遠與聞名暇邇的世界奇觀武陵源相呼應,近與人間仙境桃花源、山靈水秀的花岩溪、夾山寺連成一片,為長沙、南嶽、岳陽、韶山和張家界旅遊熱線之交匯點。
蒙泉湖
人稱「湘北小洞庭」。水面5800分余畝,他雖無八百里滔滔白浪,但秀水如鏡,曲波銜山,蜿蜒數十里,自成山中澤國。它雖無君山之譽,卻有觀國山、將軍山秀峰矗立,山水一體,相映成輝。庫中群島列磐,崢嶸出水,「獅子堖」島上雲霧繚繞,青松斜倚,如展臂迎客;「金雞堖」島方圓 300餘畝,絕壁如削,碧樹成蔭;小島「史家凸萬鷺」棲息,時而騰空群飛,時而枝頭嘻叫,其景觀為蒙泉一奇,觀之令人童心復盟,留戀忘返 …… 群島疊峰之間一道峽水,巷深徑曲。遊人航行其間顯得格外靜謐、清幽,叫你凡念頓釋,心境空明。庫西,群峰疊 嶂之中,山重水復之間,樹木參天,竹蔭蔽日,竹翠林密,方圓萬軒有餘的鎮屬集體林場並無人煙。這里才是真正的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
城頭山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地處澧陽平原中部、史前遺址分布最密集的澧水北岸,座落在湖南省澧縣縣城西北10公里的車溪鄉南嶽村境內
中國一絕——常德詩牆
常德古名武陵,建城兩千餘年,素稱文物之鄉。近年來,國家投資一億零八百萬元,以2.92公里長的防洪牆為載體,修建一座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詩牆,命名為「中國常德詩牆」,薈萃中國當代名家詩詞、書法、美術精品鐫刻於一牆。被稱為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牆,獲「吉尼斯之最」
❷ 常德有多少名勝古跡
常德有詩牆,柳葉湖,桃花源,武陵源,壺瓶山,河伏山,夾山寺,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區
❸ 常德古城始建於何時古城常德名稱的來歷 常德古城形成規模是在什麼時候
常德古城始建於何時?
從新石器時代起,就有一支古老部族,一直活動在湘西北(今常德)一帶。這支部落,史藉中統稱為「百濮」和「群蠻」。常德處於沅水下游,古代為出入滇黔必經之地。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史記》和《資治通鑒》載:「秦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強六國……,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楚人擁有「黔中」相當於戰國中期偏早。屈原《離騷》雲:「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以陳辭。」詩人言「濟沅湘以南征」,當是追憶楚自文王以來對南方夷越、百濮的征伐事業。《史記》載:「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蜀中郡守張若伐楚,取得巫郡和江南,設為黔中郡。」《後漢書·南蠻》說:「漢興改為武陵。」可見,傳說張若伐楚,奪取「黔中」地後,在此築城是可信的。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常德人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考證:常德地下有三個文化堆積層。第一文化層(上層)器物以明清磚瓦和碗、碟為主。第二文化層(中層)有唐開元通寶、宋崇寧通寶錢、雙鳳紋銅鏡及陶瓷器。第三文化層(下層)出土物有:陶罐、陶豆、銅矛,為春秋戰國時期之物。可見,這第三文化層屬於春秋戰國時期無疑。常德城就是在此基礎上堆積起來的。據此,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周新國先生推斷:常德古城始建於戰國時期,迄今已是2290年左右。
古城常德名稱的來歷?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漢置臨沅縣,先後有臨沅、監沅、武陵、嵩州、朗州、鼎州、常德等名稱;歷為縣治及郡、州、府、路、行署駐所。據考證,始稱常德在宋朝。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在鼎州設常德軍,後升州為常德府。此名取材於《老子》「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和西漢毛氏《詩·常武》序「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為戒焉。」其義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謂之常德。
常德古城形成規模是在什麼時候?
據周新國先生的《武陵藏珍》考證,常德古城的基本布局和規模形成於元代。《元史·地理志》記載,至元元年(1330),常德路人口達1026042人,比北宋崇寧年間鼎州人口(130865人)多了7倍。這其中,常德城區人口大量增加。常德路郡守納粼不花主持築土城將常德城擴建。由於工程浩大,一時未能完成,後來蔣大不花繼續主持,才最後完工。
❹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的介紹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是中國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專文化時期的遺址,也是迄今中屬國唯一發現時代最早、文物最豐富、保護最完整的古城遺址,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城市」。121979年湖南省文物普查時,澧縣考古工作者首次發現城頭山遺址。1991年至2011年,由湖南省考古所主持,澧縣進行了13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近9000平方米,先後出土有古城遺址、氏族墓葬、大型祭壇、灌溉設施完備的水稻田等大批珍貴文物。城頭山古文化遺址代表了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古文明的發展高度,對研究人類文明的起源、早期城池的建立以及階級、國家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1996年,城頭山古文化遺址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鐫刻到「中華世紀壇」的青銅甬道上。
❺ 常德有哪些名勝古跡
常德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遠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時期,就已築城設郡,是湘楚文化的搖籃之一。屈原、宋玉、陶淵明、劉禹錫等先賢曾留下許多名篇佳作;林修梅、蔣翊武、宋教仁、劉復基等近現代仁人志士在這里孕育成長,新中國的開國元勛林伯渠、文學家丁玲、史學家翦伯贊也誕生在這塊熱土上。
史書稱常德為「風景之國,文物之邦」。境內湖光山色秀麗,名勝古跡繁多。人間仙境桃花源林壑幽靜,人文薈萃,為古今游覽勝地。壺瓶山原始次森林驚現華南虎蹤跡,峽谷漂流有驚無險。花岩溪山水秀麗,風光迷人,數萬只白鷺棲息其間。石門前唐古剎夾山寺為千年佛教聖地和日本茶道源頭,寺旁奉天玉和尚墓被明史專家認定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兵敗禪隱之終跡。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是7000年前遠古人類的生活縮影。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區、柳葉湖旅遊度假區和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彭頭山、八十壋、鐵經幢等均聞名遐邇。
❻ 請強人介紹一下湖南常德的歷史,大型事件,及歷史著名的人物!
常德歷史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彭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商周時期,常德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全市共有商周時期遺址550多處,出土物有鏃、簪、魚鉤、熔銅爐等。春秋戰國是歷史上社會變革時期,常德境內有上千戰國墓,有澧縣雞叫城、桃源菜菱城、臨澧宋玉城等戰國時期的城址。
楚頃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淑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公元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縣長。公元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1952年11月13日,政務院140號文件批准,益陽專區撤消,益陽市及益陽、漢壽、沅江、安化、桃江五縣劃歸常德專區。至此,常德專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益陽、漢壽、沅江、安化、桃江14個縣和常德、益陽、津市三市(鎮)。
1955年2月16日,根據省人民政府已改為省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專員公署改為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隨後,各縣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都改為人民委員會。
1962年12月30日,國務院424號文件批准,恢復益陽專區,益陽市及益陽、桃江、南縣、沅江、華容、安化六縣劃歸益陽專署管轄。
1966年3月,常德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成立,代替常德專署行使職權。4月10日,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撤消,成立常德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1月,其名稱改為常德地區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行使原專署職權。3月至9月,各縣(市)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取代人民委員會。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消,常德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縣(市)撤消革命委員會,恢復縣(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國務院以國函[1988]18號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區,建立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號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區和常德縣,設兩區,原常德市改為武陵區,原常德縣改為鼎城區,兩區行政區域不變,津市市為省轄縣級市,省政府委託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選出正副市長。
另外,常德養育了陰鏗、李群玉、髡殘、丁玲、翦伯贊、王同億等文化名人。
❼ 常德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中一個進行詳細介紹
常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內容太多,具體的介紹請分別網路搜索)
(共23項)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
1- 國1 常德絲弦
2- 國2 常德高腔
3- 國3 澧水船工號子
4- 國4 澧州荊河戲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項)
5- 省1 劉海砍樵的傳說
6- 省2 津市嘉山孟姜女的傳說
7- 省3 桃花源傳說
8- 省4 澧州夯歌
9- 省5 安鄉硪歌
10- 省6 桃源瑜伽焰口手勢
11- 省7 石門土家族跳喪舞
12- 省8 常德花鼓戲
13- 省9 臨澧九澧漁鼓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項)
14- 市1 臨澧宋玉的傳說
15- 市2 石門樁巴龍的傳說
16- 市3 漢壽楊幺的民間故事
17- 市4 安鄉蚌舞
18- 市5 桃源蝦燈舞
19- 市6 澧州皮影戲
20- 市7 澧州大鼓
21- 市8 臨澧民間紙扎
22- 市9 桃花源擂茶
23- 市10 鼎城龍燈
常德絲弦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常德絲弦是流行於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帶的地方曲種。明末清初,江浙一帶的民歌和時調小曲傳入常德後,經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不斷演變、發展而成。
目錄
簡介
歷史溯源
藝術特色音樂結構和演唱方法
演出形式和伴奏方法
音樂形式
傳承意義
傳承人楊建娥
朱曉玲
諶曉輝
簡介
歷史溯源
藝術特色 音樂結構和演唱方法
演出形式和伴奏方法
音樂形式
傳承意義
傳承人 楊建娥
朱曉玲
諶曉輝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常德絲弦是湖南曲種湖南絲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絲弦中最為發達,影響最大,已然具有了獨立曲種的地位。流傳於湖南各地 常德絲弦演唱
,演唱時用揚琴、琵琶、三弦、胡琴等絲弦樂器伴奏而稱之為絲弦,還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故稱常德絲弦[1]。 2006年5月20日,常德絲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歷史溯源
常德是湘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自古以來歌舞之風頗盛,亦是名人雅士薈萃之地,素有"文物之邦"、"人文淵藪"的美譽。地方文化也一直受到文藝巨匠們的影響和培育。屈原、王安石、陸游、袁宏道等人曾在這里留下不少傳世之作,為常德文化添加了絢麗的色彩,使本地歌舞習俗升到更高的檔次。據《常德府志》記載,自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傳世以來,歷代文人雅士如唐劉禹錫、宋蘇軾等也多次薈萃桃花源,他們的詩文很近似於常德絲弦的唱詞。此後,《桃花源記》被常德絲弦的藝術家們認為是常德絲弦早期的唱詞的雛形。 宋元時期,常德城市的經濟進一步繁榮,各地商賈雲集,隨同而來的江浙樂師、歌女等往返於沅澧之間,他們帶來的時令小曲也在濱湖地區逐漸傳播。元末戰亂,大量外地人湧入常德,使各地的民間藝術廣為交流。王府的娛樂活動,對民間歌舞曲藝的發展無疑也有著重大的影響。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中,逐步形成了常德絲弦這一獨特的地方曲種。她上承唐代詩文,有說有唱的形式,借鑒諸宮調、元雜劇、崑曲的音樂格局,從本地及外省的民歌小調、時令小曲中吸取營養,兼容並蓄,用通俗易懂的常德方言演唱。 清中葉以後,由於商業的繁榮,常德的文化藝術也得到了較大發展,常德絲弦的演唱活動逐漸由文人雅士的自娛自樂走向市場,加上常德人具有大碗喝擂茶的習慣,於是,常德絲弦在茶社中找到了孕育的胎盤。商賈老闆為了招攬生意,熱鬧門面,紛紛邀請絲弦藝人演唱,以示祝賀。隨著絲弦藝術的日益流行,道光年間,已有以演唱小曲為業的歌妓。絲弦班社在各地紛紛出現,並涌現出一批有建樹的絲弦藝人,他們與文人墨客一起整理編寫絲弦唱本。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賀小昆,經他整改並流傳至今的傳統曲目有《雙下山》、《二度梅》、《黛玉葬花》等十多個。
❽ 常德有哪些古建築
在沃爾瑪後面還有一段古城牆。筆架城也是的。那個鐵經幢也是很珍貴的,屬於國家保護文物,在濱湖公園裡面。華天後面還有一個四眼井,不過不是古建築啊!
❾ 常德的歷史文化是怎麼樣的大概介紹下 謝謝
常德古稱武陵,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歷來被稱為「洞庭明珠」和「湘西門內戶」。
常德名勝容古跡遍布,最有名的當屬晉代詩人陶淵明曾描繪過的桃花源。此外,位於常德市區的鐵經幢、德山寶塔、筆架城是省級重點文物,石門縣境內的壺瓶山生長著1000餘種珍稀動植物,龍王洞是一個可與武陵源黃龍洞相媲美的奇特群洞,石門古剎夾山寺建於唐代,歷來為佛教聖地;澧縣的文廟是全省最大的文廟。
常德不僅風景優美,而且人才輩出,歷代文人屈原、陶淵明、李白、劉禹錫等都曾在此寓居或游歷,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章;老一輩革命家林伯渠、著名文學家丁玲、史學家翦伯贊等名人都誕生在常德。
❿ 常德歷史的演變過程
常德市自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築城拒楚以來,迄今已2280多年。兩千多年來,其城名隨著歷史的演變而不斷變化,先後有臨沅、監沅、武陵、嵩州、朗州、鼎州(鼎城)、常德等名稱。通常人們較為熟悉的有武陵、朗州、鼎州(鼎城)、常德等。
武 陵
漢高祖(劉邦)時所置郡名。治所在義陵(今湖南漵浦南)。漢高祖五年(前202),更黔中郡為武陵郡,轄索、孱陵、臨沅、沅陵、鐔成、無陽、遷陵、辰陽、酉陽、義陵、佷山、零陽、充等十三縣。轄境相當今湖北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縣,及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貴州東部及廣西三江、龍勝等地。東漢移治臨沅(今湖南常德西)。其後轄境逐漸縮小。隋開皇(楊堅)九年(589)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朗州為武陵郡。境內少數民族和漢族錯居,被稱為「武陵蠻」。
「黔中」為今貴州東部、湖南西部地。貴州的苗嶺有支脈東北出,迂道川、鄂,行烏、沅二江間,入湖南西北境,蔓延於澧水之南,至常德縣(今鼎城區)西境止,通稱「武陵山脈」。其所分布大部為古「黔中」地。因此,取「黔中」為郡名。
晉代潘京解釋「武陵」說:「止戈為『武』,高平曰『陵』」。就政治意義與地理形勢說明了命名的由來。隋平陳,廢郡,並臨沅、沅南、漢壽三縣,置武陵縣。因武陵山脈止於境內,故以「武陵」名縣。大抵隋以前,武陵只為郡名;隋以後,武陵遂兼作郡、縣名,歷為武陵郡、朗州、鼎州、常德府、常德路治所,治所均在今常德市。
朗 州
隋文帝(楊堅)開皇時所置州名。隋開皇16年(596)改嵩州置朗州,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隋煬帝(楊廣)大業初復為武陵郡。轄武陵、龍陽(今漢壽)二縣。轄境相當今武陵區、鼎城區、桃源縣、漢壽縣。唐代轄境相當今桃源以東的沅江流域,瀕洞庭湖,唐時興修永泰渠、北塔堰等水利工程,溉田甚多。五代末周行逢割據湖南,曾以此為根據地。《武陵縣志》記:「沅水經青泥灣與馬面溪合,折東十里,經縣治南,為朗水。」每當春夏水漲,江中一道清流,上起青泥灣,下迄德山,有如匹練,清瑩澄澈。可見朗水即沅水,自青泥灣流經市治與德山的一段,它以其清朗的特徵而得名。故隋、唐時改武陵郡為朗州,後又稱武陵城為朗江,而在德山所建書院也稱「朗江書院」。
鼎 州(鼎城)
宋真宗(趙恆)時所置州名。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朗州為鼎州。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轄武陵、桃源、龍陽(今漢壽)三縣。轄境相當今武陵區、鼎城區、漢壽縣、沅江市、桃源縣等地。
《武陵縣志》記:「漸水(在今常德北,東南流入沅水。《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