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南秦村遺址

南秦村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14 02:46:51

❶ 誰能告訴我安徽省宿州市桃溝鄉的歷史

致安徽省宿州市桃溝鄉人民政府的一封信

尊敬的領導:
您好!因我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恕不能用全名。但是我所說的一切和反映的問題全部屬實,(我已年滿18周歲)。
我生長在桃溝鄉南秦村較偏的一個小村莊,村落較小,四五百口人祖祖輩輩靠種地生活,民風淳樸,鄰里和睦。
暑假歸來,爸爸已不像以前一樣太多關注我這個「寶貝」,每天醉熏熏很晚而歸,聽媽媽的責怪聲中方知道,今年是選舉年。
媽媽說從第一輪的八月初,到第二輪的八月底,我的父親從沒有在家吃過一頓飯。以前的黑盒黃山香煙,變成了十幾、二十幾的煙,隨著第二輪的臨近,最後都抽上了更好的煙,牛奶我們家領到一箱即以前從未捨得買過的「六個核桃」。媽媽在算包括爺爺、奶奶在內一共多少人,更「罵」妹妹這個死丫子,怎麼還沒滿18周歲,如果到18周歲又能多得10元錢,畢竟每張選票給10元錢呀!10元錢夠我一天的生活費啊!
桃溝鄉各位領導,牛奶我沒喝。爸媽給我的12000元學費中有沒有這60元的選票錢,我不得而知。
八月二十八日,是個好日子,在幾個閨蜜的攛掇下,來到我的母校——後樓小學。以前的後樓小學不在這里,聽說今天要在這里選舉產生新一屆村領導班子。
後樓小學,這是一個神聖的地方,一張張名人名言,熟悉的旗桿……這里有我太多太多的童年回憶……
而今天,八月二十八日,映入我眼簾的是一輛警車和三輛麵包車。在麵包車里,坐著頭型奇特、赤臂紋身的社會青年。有個帶頭人向他們指揮著什麼,顯然是電影中,黑社會臨戰動員。聽媽媽說那個指揮的是村長候選人,「黑社會」青年人是從集上請來助陣的。家裡喝的牛奶,爸爸抽的香煙都是候選人提供的。「人家也不容易,為了這次選舉,人家前前後後花了近十萬,丫子要感謝人家,要知道人家真不容易,人家也有幾個孩子,雖然負擔很重,但捨得給選民花錢……」媽媽還在喋喋不休……
我的心裡五味俱全:他家裡有幾個孩子的父親,能競選村長?競選要靠「黑社會」幫忙?還要近十萬的投入?三年怎麼能撈回來,並產生利潤呢?
我想像中的競選演講:對村民的承諾,選民感激的鼓掌,上級領導大紅的委任狀……而一切的一切好像是另一個世界。這是社會主義中國嗎?這是和諧社會嗎?媽媽,你領取那60元錢後,選出的還是村裡致富的帶頭人嗎?
走吧!獨自一個人仍是沿著熟悉的小道回家,向那黑黑乎乎、熟悉而陌生的村落走去。
「打架了,要出人命了」,百米以外的我快速返回。只見一個矮胖子婦女,滿臉是血,嘴角冒沫的漫罵,兩幫人像潮漲潮落樣相互推搡。感謝警察智慧地把雙方隔離在學校大門兩側,感謝母校堅固的鐵大門。雙方的漫罵,相互的指責,互相比投入錢的多少,誰誰家上面有人,社會青年是大打出手……莫言您在哪裡?黨您在哪裡?
尊敬的桃溝鄉領導們,這是你能想像的到的嗎?埇橋區的領導您們真的一點風聲沒聽到?聽說我們宿州市張曙光書記,在禁燒桔桿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工作雷厲風行,是人民的好官,張書記您能看到我的信嗎?
我是和爸媽鬧別扭回到學校的,爸媽說我不懂,根本不懂現實生活。回校的兩天我滿腦子都是滿臉是血、嘴角冒沫矮胖婦人的漫罵,赤臂紋身的社會青年,揮拳相向的追打……
桃勾鄉各位領導,我是搞社會新聞調查專業的,這真的是爸媽所說的現實就是如此?黨您能看到我這封信嗎?
此致

敬禮
鄉愁

❷ 秦直道當今的路線

古代高速公路復——秦直道制在志丹南部,陝甘兩省交界的子午嶺上,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據《史記》記載,秦直道建於公元前212(贏政三十五年)到公前210年(贏政三十七年)。其南起陝西淳化縣,北至內蒙古包頭市,全長900公里,經陝甘兩省,跨14個縣,寬度一般為60米,可並行12 —15輛汽車,最寬處可作中型飛機的跑道。志丹段南從甘泉縣境進入永寧鎮柏樹畔,由杏河鎮曹老莊入安塞曹嘴子,歷永寧、雙河、侯市、杏河4鄉鎮36村,全長105公里,約占總長度的15%,曾被舊志和土著者稱為「聖人條」和「雲中直道」,如今已被蒼莽的群山溝壑風化殘蝕,成為高原山形地勢起伏綿延的構成部分,它原是秦始皇為巡視邊塞,命令在大將蒙恬和長子扶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曠時費日修築而成,可以與萬里長城齊名並列,為北方浩大的軍事工程之一。

秦直道多依山勢塹山成路,劈峁為道,埡口寬暢,逢溝渠多夯築,道路寬直。沿途兩側五里一墩,十里一台,殘跡較多。壘壘迭迭,依稀可見,志丹境內的秦直道寬30至50米之間。歲月悠悠,蒼桑巨變,古代的高速公路,現在在大自然的剝蝕中已成為耕地、村址和天然林帶。

❸ 樓觀台的名勝古跡

一、台、寺、觀、院、塔
說經台(即老子祠),為樓觀台中心建築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海拔580米高崗上,相傳老子曾於此講經。始建於唐武德二年(619),蒙古太宗八年(1236)重修擴建。「說經台萬峰環擁,三面屏開,大川橫展,周秦遺墟,漢唐故址,皆歷歷在指顧中,號地肺(即終南山)第一福地」(《元重修說經台記碑》)。明清有修葺,面積9432.5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有:山門、老山門、靈官殿、啟玄殿、斗姥殿、救苦殿、後山門,中軸線兩側有配殿、廂房、碑廳,俱系明、清風格。中心殿堂啟玄殿,面闊3間,進深3間,歇山頂,青布瓦,抬梁式結構,檐下施旋子彩繪。另有唐以降諸代碑石42通,石獅2對,鐵鍾磬、鐵獅、鐵爐等。
大秦寺,在樓觀台西約1.5公里的塔峪村南秦嶺北麓,建於唐永徽元年(650),始稱景教寺(基督教)。唐天寶四年(745)改稱大秦寺。唐寶應元年(762),郭子儀副使基督教徒伊斯重建大秦寺,成為全國4大景教寺之一,教士信徒開大會慶祝50天。唐建中二年(781)建大秦寺塔,今存。塔身正8角形,8層,高約35米,塔基周長44米,塔頂完好,塔底層有塔心室,塔身已向西北方向傾斜。1957年5月31日陝西省公布大秦寺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出土震驚中外的《大秦景教中國流行碑》,敘述景教在唐朝150餘年的歷史。(一說出土於長安)。
大秦寺有正殿3間,已改為佛寺。蘇軾《大秦寺》詩雲:「晃盪平川盡,坡陀翠麓橫。忽逢孤塔迥,獨向亂山明。信足幽尋遠,臨風卻立驚。原田浩如海,滾滾盡東來」。
延生觀,即玉真公主出宮入道處。在樓觀台西約3.5公里就峪口,曾稱玉真祠、升天台。明嘉靖元年(1522)《重修古樓觀下院延生觀記》碑雲:唐睿宗女玉華公主修道於樓觀之北,道成飛升……明景雲間敕額名曰延生觀。李白《玉真仙人祠》雲:「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清晨鳴天鼓。飈欻騰雙龍,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化女泉道院,在說經台西南約!.5公里的前東明村南。院內有化女泉兩眼,傳說老子植杖化為女子,以驗弟子徐甲之心,及拔杖,水湧出,名化女泉。泉水清洌,清甜爽口。
衣缽塔,位於說經台山門外山腳,為平面六角形三層樓閣式實心磚塔。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高10米,邊長0.95米。每層塔角有磚雕斗拱,檐下有磚雕花草圖案,攢尖頂。底層南側正中嵌石刻銘記兩方,楷書。記道士朱教先等為其師劉合侖建造祝壽塔緣故、經過等。1990年修葺。
二、洞、池、爐、石、樹
迎陽洞,在說經台東約6公里鄉赤峪口內東山腰。為唐末道教祖師之一漢鍾離修道處,系天然石洞。有人工修鑿痕跡,高3米、寬2.5米、深4.2米。洞口頂部鑿刻楷書匾額「迎陽洞」,上款不詳。洞口原有磚木建門樓,已毀。
呂祖洞,位於煉丹峰左側山谷的聞仙溝口,傳為呂洞賓修煉的地方。洞前有亭,亭左有七星樓。清康熙年間知縣馬芝重修。說經台老君殿東牆存《二仙圖》,線刻漢鍾離與呂洞賓圖像。明萬曆年間,刻《說經台呂公洞題詠》碣2塊,1鑲於道觀莊房牆壁(今四聖殿階前),1鑲於說經台老君殿西牆。
吾老洞,位於樓觀台西2.5公里西樓觀山顛。明代萬曆四年(1576)重修。《重修吾老洞殿宇記》碑豎於吾老洞院內;康熙二十年(1681),知縣章泰重修。吾老洞寬1.5米,高2米,深6米。有1略呈圓形的大廳,可容20餘人,然後直下3米,徑1.5米。前行,洞身拐向西南,徑1.65米,冷風襲人。清乾隆年間周至知縣鄒儒《吾老洞》詩雲:「吾老古洞名,有墓稱老子……遙遙幾千年,竟作先賢累,難怪洞中風,晝夜號不止。」
仰天池,在今樓觀台主峰東南7.5公里的顯靈山巔,海拔1350米,有小道盤旋而上,池面積約2畝,深2米。池旁八卦樓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亦稱棲真亭,8角2層圓頂。底層中安放老君石像1尊,明萬曆十四年(1586)造,高1.4米,彩繪,神態祥和,工藝精美。據民國《樓觀台志》載:仰天池,建於明天啟七年(1627),其域南至十老嶺,北至元始嶺,東至短剎溝,西至清水溝。相傳為老君煉丹醮火之用。清趙吁俊《仰天池》詩曰:「種竹連朝暮雨天,雨晴人在畫圖邊。朱樓翠閣山山寺,綠樹清泉處處田。徑僻遙聞幽馨發,林深時見老僧還。平生最愜瞿雲里,到此渾忘濁世緣。」
卧牛池,清康熙《周至縣志》載:卧牛池在宗聖宮西南百步。老子入關駕車之牛,徐甲牧之,卧於此地。
上善池,在說經台前西涼亭南側,始建於元,亭為8角形,八卦懸頂。池用石砌,8角形,徑2.75米,深2.22米,內壁石龍吐水,終年不涸。世傳老君煉丹葯溶於其中。元至元二十年(1283)曾以此水化解時疫。元翰林院學士趙孟頫書「上善池」3字銘石,豎池北亭內,今存。
老君煉丹爐、曬丹石、丹井,位於說經台南煉丹峰頂,海拔950米,距說經台1公里余。相傳有爐兩座,上日金爐,下曰銀爐,皆為老君煉丹的八卦爐。今峰顛之爐,是明代所建,磚砌爐灶形建築。坐北向南,南面辟磚拱卷門,磚砌穹窿頂。爐內原有老君石像,已佚。清乾隆《周至縣志》載:在縣東南三十里有曬丹石,又有丹井,老子煉丹於此取水。民國《續仙境志》錄舊志雲:丹井在說經台下,其旁有曬丹石,上有煉丹爐,皆仙跡也,今尚存。響石(碾葯石),原置說經台老君殿後院中央。世傳為老子煉丹碾壓之石。8角形,取八卦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相生之意,以木擊之,鏘然響亮,清越韻長。今存老子祠後。
古銀杏樹,在宗聖宮遺址北。為雄性,高16.2米,胸圍323厘米。日本有此樹的記載。1978年失火,僅殘留半邊燒空的樹身和幾股枝杈,依然蔥籠挺立。
系牛柏,在樓觀台北1公里處,傳為老子系牛之柏。清康熙《周至縣志》載:系牛柏在宗聖宮山門內偏東,元至元元年(1335)三月,皇子安西王特遣提舉段德,斷石為牛安置其下,以顯當時之跡。元元貞元年(1295)夏立《古樓觀系牛柏記》碑於宗聖宮山門內東側。今柏高15米,胸徑1.3米,古貌蒼蒼,枝葉繁茂。《陝西森林》中的陝西古木,樓觀台有:
三鷹柏,樹已枯,老枝虯結曲伸,極象3隻雄鷹踞於枝頭,相互顧盼。
雌銀杏樹,在說經台前院,高27米,胸徑1.23米,樹齡680年。
青檀,說經台前有2株,高12米,胸徑0.3米,樹齡五六百年。
黃連木,在道觀西,高25.5米,胸徑1.04米,樹齡500餘年。
皂角樹,在說經台院內,高27.8米,胸徑1.03米,樹齡約四五百年。
大櫸樹,樓觀有數株。說經台前的1株,高31.8米,胸徑1.72米,樹齡500餘年。
榔榆,說經台前有10餘株,最大的1株高20米,胸徑1.72米,樹齡500餘年。
1987年森林公園新建迎旭亭,懷蘇亭,聚仙亭,松濤亭,觀魚池,遇仙鐵索橋等。 宗聖宮遺址,在說經台北1公里今樓觀鎮西行村。元中統四年(1263)《重建宗聖宮記碑》載:原系春秋函谷關令尹喜故宅,後因老子於此講學而聞名,南北朝時創建道觀。唐武德二年(619)和元太宗八年(1236)相繼擴建。佔地18150平方米,坐北向南,自南向北沿中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宗聖宮、玄門、列祖殿、紫雲衍慶樓、三清殿、文始殿、四子堂又名四聖殿等。「初入山門氣象幽,春風先到紫雲樓,雪消碧瓦六花盡,煙繞丹楹五色浮」(宋章子厚詩句)。「瑤花琪樹間霓旌,十二珠樓接五城」(元薩都刺詩句)。現均已毀。三清殿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內可見琉璃建築構件,覆盆狀石柱,蓮花、龍紋瓦當,以及條磚、板瓦等。另存宋、元、明、清諸代碑石15通,石牛1對,石獅2對。
會靈觀遺址,在說經台東南200米聞仙溝東岸,創建於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元至順二年(1331)毀於水災。面積約350平方米。存殿堂基座,平面呈長方形,約50平方米。另有元大德四年(1300)立《重建會靈觀記碑》及蓮花紋、龍紋瓦當。會靈觀塔60年代尚殘存3層。為正方形閣樓式磚塔,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毀,存塔基,40平方米。另有條磚及塔基壓闌條石3件。
呂祖洞道觀遺址,在說經台東南百餘米。傳說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曾於此修道。唐僖宗乾符年間鑿3孔土崖洞。明萬曆年間加建道院,佔地290平方米,原有石牌坊、七星閣、八卦亭及圍牆。存明《重修呂祖洞碑》,石牌坊構件及條磚小板瓦。
玉華觀遺址,在說經台東北近百米,是唐景雲中玉真公主修道的別館。開元十八年(730),李白為仕途之事,來此拜會玉真公主,作《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慰張卿》2首:「秋坐金帳館,繁陰晝不開。空煙迷雨色,蕭颯望中來…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詠思管樂,此人已成灰,獨酌聊自勉,誰貴經綸才,彈劍謝公子,無魚良可哀。」元至無二十三年(1286)擴建,清同治初毀於兵燹。面積1000平方禾。中間可見正殿殿基,平面呈長方形,100平方米,磚石砌,高0.50米。另有條磚、板瓦、花草紋瓦當及長芳形石條等。
原始玉清宮遺址,在樓觀台東5公里外今集賢殿鎮村南300米。建在原始台商阜上,建於元大德二年(1298),1966年被拆除。佔地4500平方米,中部可見磚石砌正殿殿基,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50平方米。存有元大德二年《原始玉清宮記》碑,另有仰蓮、石柱礎、透花脊飾及條磚、筒瓦等。
遇仙橋遺址,在樓觀台西約3公里西樓觀西,就峪河上。據《周全縣志》載,建於元代,傳有神仙於此相遇。原系半圓拱單孔石橋,東西向,長11米,寬3米,60年代被洪水沖毀。今存東西橋墩,系天然岩石稍加雕鑿而成,高約2.2米,寬2.5米。
老子墓,在樓觀台西約3公里西樓觀西300米。老子即李耳、字聃,生卒不詳,吞秋晚期(前500年左右)陳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曾任東周柱下史。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道德》五千言。道教尊為經典。《水經注》載:就水出南山,北逕大陵四,世謂老子陵。墓在就峪口就峪河西岸,依山為陵,陵山海拔730米,頂有天然石洞,高2.18米,寬1.40米,深不可測。據明《重建吾老洞殿宇記》碑載,洞內有石函,葬老子頭蓋骨。原有吾老洞道觀,已毀。存有《重建吾老洞殿字記》碑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陝西巡撫畢沅立老子墓碑2通。
尹喜墓,在樓觀鎮西行村南200米,相傳尹喜為春秋時潼關令尹,春秋時天文學家。生卒不詳。墓地面積180平方米,有清道光年間立墓碑1通,青石質,殘泐較重,另有石羊1對,已湮沒於地下。1968年平整土地時被毀。墓碑現存宗聖宮三清殿西南,圓首,無碑額碑座,碑面雕有丁字紋圖案邊,中央隸書「周大夫尹喜墓」6大字。 尹喜祠,清康熙《周至縣志》記:在縣東南30里三清殿北,文始殿即其故址。明《終南仙境志》雲:漢武帝立宮於觀北,曰:文始祠。唐初始建文始殿,金末毀廢。元大德間重建,大德七年(1303)落成,於殿前立《古樓觀重建文始殿記》碑,碑額雕文始真人坐像,碑陰書文始之殿4字。文始先生即尹喜。後毀於清。
南溪亭,樓觀東南。宋嘉祐七年(1062)二月,蘇軾奉詔減決囚犯到周至。蘇軾說:「既畢事,因朝謁太平宮,而宿於南溪堂,遂並南山而西,至樓觀、大秦寺、延生觀、仙游潭,十九日乃歸,作詩五百言。」有「投稿披綠荇,濯足亂清溝,晚宿南溪上,森如水國秋」之句。南溪亭即蘇軾醉游濯足處,今廢。
五郡城,《陝西通志》雲,五郡城在周至東30里,與古樓觀相近。《長安志》言其城周三里。《名勝志》沿舊說,雲兄弟5人並居,此後為道觀。東坡《五郡城》詩曰:「古觀正依林麓斷,居民來就水泉甘。亂溪赴渭爭趨北,飛鳥迎山不復南。羽客衣冠朝上象,野人香火祝春蠶。……」蘇自注,「觀有明皇碑,言夢老子告以享國長久之意。」一言五郡即五郡庄。民國22年(1933)著名歷史學家向達考察,今塔峪村即五郡城遺址。
樓觀另有企秀軒,今遺址不詳,有元張立道《企秀軒》詩等。
再生柏,清康熙《周至縣志》載:「再生柏在說經台老子廟前。有二,一曰針,二曰灸,世傳老子駐軍說經於此,見二柏枯,即針灸之,復生,人以為靈異。其後灸柏毀於寇,今唯針柏存焉」。乾隆《周至縣志》載:「針柏毀於兵火」。
洪妙庵,元初,樓觀主持李志柔修復道觀有功,詔封同塵洪妙真人,賜金冠錦服,洪妙庵為其祠廟。始建於元初。至順二年(1331)山洪暴發,沖毀洪妙庵。明弘治十八年(1505)復建,正德十年(1515)竣工。有《重修洪妙庵記》碑。今碑及庵址無存,樓觀文管所存明碑拓片1張。據考,洪妙庵遺址在說經台東300米的山麓。

❹ 古代秦朝咸陽宮殿遺址在什麼地方,是不是在我們這里,今天的咸陽,的東北,窯店鎮的最後一個村長興村啊

秦都咸陽位於現在咸陽市東的窯店一帶,是秦孝公十二年從秦都櫟陽遷來的,後經過幾代秦王的版營建,已初具規權模,在那裡建起了咸陽宮和仿六國宮殿等建築。隨著秦國國力的不斷強大,都城人口的增加,秦便將都城從渭河以北向渭河以南發展和遷徙,在渭河以南修建了興樂宮、甘泉宮、信宮。

❺ 丹陽和常州交界的地方叫什麼啊

有好幾個,最南秦村-皇塘,奔牛-蔣墅,九里-呂城,羅溪-運河,西夏墅-竇庄,浦河-訪仙,最北孟河小河-新橋界牌

❻ 歐冶子的鑄劍遺跡

歐冶子鑄劍遺跡有多處,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安徽、河南等地。 據《吳越春秋》記載:「越王允常聘歐冶子作名劍五枚,傳數世無疆,國滅於楚,乃徙閩……或冶劍於山,淬劍於池,故皆以冶名。」
先秦時期的福州尚未經開發,人稀地廣,山川險峻,原始森林資源豐富,樹木是優良的冶煉燃料,然後因為當時的福州城還沒有現在這么大,四周都是水,可以說是臨海,海邊有風,又是深山老林,選擇這樣的冶煉場所完全符合當時煉劍的環境。所以,在地理環境上,也能說明歐冶池就是當年歐冶子煉劍的地方。 據傳春秋時,鑄劍之父歐冶子曾在此山鑄劍,山上存有鑄劍池古跡,因此得名「冶父山」。後人為了紀念歐冶子,將其棲居的山嶺命名為冶父山,並在山石上雕琢詩一首:長劍欲一淬,夜尋冶父山,攬衣望奇氣,直在鬥牛間。記錄歐冶子鑄劍的經歷。
因冶父山峰巒疊翠,廟宇輝煌,古跡遺存,佳傳甚多,有「江北小九華」之稱。 為紀念歐冶子在龍泉鑄劍的功績,後人在劍池湖之北,建有歐冶子將軍廟。據明景泰五年(1454)的《寰宇通志》記載:「歐冶子廟,在龍泉縣南五里劍池湖前。」由此可見,歐冶子廟至少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現歐冶子將軍廟為南秦村民於近年在原址重建,廟門首上方的石匾書「劍池古跡」四字;兩旁石門柱刻有楹聯:「劍池舊有七星井,古廟尚遺歐冶風」。門廊兩側牆上,有彩色「古劍池圖」和「歐冶子鑄劍圖」各一幅。廟內設歐冶子塑像,頭戴金盔,身披戰袍,雙手持劍,威嚴而坐。今日之歐冶子將軍廟白牆青瓦,古貌新顏,作為龍泉寶劍悠久歷史的一大遺存,吸引著眾多的遊客
龍泉城南的秦溪山和劍池湖,作為歐冶子在龍泉鑄劍的遺跡,是龍泉寶劍2500多年歷史的印證和文脈,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是龍泉獨特的寶貴財富。為進一步弘揚龍泉寶劍文化,龍泉市政府已規劃在這里建造「中國寶劍城」,恢復古代劍池湖、七星井,整合原歐冶子將軍廟,設寶劍博物館,打造集寶劍傳統鍛制技藝、精品展示、影視基地、體驗參與、創作基地和中國五千年劍文化為一體的國家4A級景區。歷經風雨滄桑的劍池湖,必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❼ 古羅馬村的遺址介紹

驪靬遺址處在永昌縣的者來寨村,距縣城西南10公里。漢初,這里曾設驪靬縣,屬張掖郡,唐人顏師古所校注《漢書》載「驪靬即大秦國也,張掖驪靬縣蓋取此國為名耳。」 大秦國即指古羅馬國。《後漢書補注》記載,驪靬縣為「驪靬降人而置」。據考證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執政官克拉蘇率七個集團的兵力東征安息(伊朗),結果慘敗。克拉蘇長子普布利斯率第一軍團突圍,越安息東界,流徙西域。其餘部經多年輾轉。在公元前36年前後,相繼隨從大月氏、匈奴。他們在一場協同匈奴郅支單於與西漢交鋒中,被漢軍俘獲。後來西漢王朝專辟祁連山下今永昌縣的者來寨予以安置。漢稱羅馬為驪,故設驪縣,名為驪靬,賜羅馬降人耕牧為生,化干戈為玉帛,與華夏民族融合。《晉書》、《隋書》、《大清一統志》、《五涼志》等對驪靬的方位,驪靬的活動情況都有記載,這是不爭的事實。驪靬遺址現僅存28米長,3.8米寬,15米高的一段殘垣,夯層在15~17厘米之間。南依祁連山(又稱南山)。西鄰焉支山(又稱大黃山),從祁連山中發源的者來河從中流過。現在者來寨為一自然村。

❽ 臨汾有幾座元代的戲台

元代的臨汾屬平陽路,是元雜劇的發源地和繁盛之地。遍布臨汾城鄉的元代戲台、碑記存在著一個元雜劇發展時空序列。臨汾元雜劇的地面文物也成為有元一代雜劇的發展史。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雜劇在金院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金大安二年(1210年),侯馬金墓是迄今為止新發現的金代最後一個戲曲遺存,其戲台模型上的戲俑是以副末、末泥和副凈為主。而到了元初,正末、正旦逐漸成為戲曲的主要角色,凈的插科打諢僅為陪襯,曲牌連套的戲曲音樂形式,戲曲動作舞蹈化,標志著雜劇整套的舞台演出體系已經形成。臨汾魏村三王廟(又稱「牛王廟」)元代戲台反映了這種情況。三王廟始建於宋,戲台初建於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戲台前後兩側無山牆,觀眾可三面觀看。清光緒三十四年(1898年),有重刻《牛王廟元時碑記》,記載了建廟緣起、元時三王廟及戲台概貌以及當時祭祀演出情況。其雲「今有鄉賽二十餘村,歲時香火益勝」,「其廟枕村之北崗,姑峰秀於前,汾水環於左,地基奕塏,棟宇飛,石柱參差,樂廳雄麗」,「至於清和誕辰,敬誠設供演戲,車馬駢集」。可見元代北方農村戲劇演出繁盛之一斑。這一時期發現的戲台,還有芮城永樂宮舊址潘德沖石槨雜劇雕刻、萬榮太趙村稷王廟舞廳石碑、河津清澗村東岳廟戲台石碑、襄汾汾城城隍廟樂亭石碑等。

元成宗元貞元年 (1295年)至元文宗至順三年(1332年),元雜劇在廣大農村繼續發展,既有了永久性固定的戲台,又有了專門的雜劇班子在各地流動演出。這個時期的戲台還有洪洞縣上張村靈貺廟戲台、永濟董村三郎廟戲台、堯都區東亢村聖母祠戲台、翼城縣武池村喬澤廟舞樓等。

元順帝至順元年 (1333年)至二十八年(1368年)。這時元朝統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起義終於推翻了元朝的統治。總體來說,元雜劇呈現衰落狀態,但戰火尚未延及臨汾,社會較為安定,所以元雜劇還在繼續活動,一直持續到元朝結束。這一時期,仍有新戲台建立起來,如洪洞縣景村牛王廟戲台,其石柱迄今還在原處聳立;堯都區東羊村東岳廟戲台;襄汾縣北膏腴村廟舞樓石碑;翼城縣曹公村四聖宮戲台;堯都區王曲村東岳廟戲台;洪洞縣南秦村玉皇廟戲台;襄汾縣汾城社稷廟戲台等。襄汾縣北膏腴村戲台修建於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是今天所知元代的最後一個戲台。其時距朱元璋攻佔大都後回兵河東只有4年時間。臨汾的雜劇活動貫穿了整個有元一代,是元雜劇最根本的基地之一。作者:周征松

❾ 濉溪縣有多大

濉溪縣目錄[隱藏]

交通區位
歷史人文
資源經濟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濉溪特產

濉溪縣位於安徽省北部,是淮北市唯一市轄縣,縣城依市而建,全縣轄11個鄉鎮和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面積1987平方公里,人口106萬。濉溪承東啟西,區位優越,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是淮海經濟區和徐州經濟圈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本段]交通區位
濉溪環境優越,交通便捷。市、縣連為一體的城市建設格局,熱、電、氣一體化的能源供應,以及更加優惠的投資政策,為國內外客商提供了大展宏圖的空間。舉全縣之力打造的省級開發區--濉溪經濟開發區,「七通一平」全面實現,服務配套設施已經完成。一個以開發區為主體,鄉鎮工業集中區和創業園區為兩翼的投資載體和開放平台已經構建。「一條龍」服務制度、「一站式」審批制度、縣級領導聯系協調制度、投訴舉報監督制度和投資優惠政策日臻完善。
符夾、青阜、青蘆三條鐵路穿境而過,北接隴海線,東連京滬線,西入大京九。公路交通國道、省道四通八達,連霍高速、合徐高速呈「十」字型在此交叉,驅車南下省會合肥、東進海濱城市連雲港只需2小時左右。距徐州觀音機場僅有50公里。內河航運入淮河、通長江,直達上海港。
[編輯本段]歷史人文
濉溪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歷代不乏俊才名士,是春秋時期政治家華元,秦相蹇叔,東漢哲學家桓譚的故里。三國時期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在此結廬,一曲《廣陵散》,成為千古絕唱。
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乾隆皇帝「惠我南黎」的御敕金匾折射出濉溪昔日的繁華。鄧小平、劉伯承等老一輩革命家在解放戰爭的隆隆炮聲中,於臨渙文昌宮運籌帷幄,指揮了淮海決戰。
[編輯本段]資源經濟
濉溪物華天寶,資源富饒。礦產資源得天獨厚,已探明煤炭資源儲量達60億噸,鐵、銅、金礦9700萬噸。國家級特大型企業淮北礦業集團公司,皖北煤電集團公司14對礦井坐落在濉溪境內,年產原煤2000多萬噸;縣屬煤礦年產原煤百萬噸以上。
電力供應充足,電力裝機容量達200萬千瓦,是華東地區重要的電力供應基地。
農業資源優勢明顯,肥沃的土地、溫和的氣候,為濉溪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可耕地面積220萬畝,待開發的塌陷地7.2萬畝,種養業種類多、產量大,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常年產量穩定在90萬噸左右,牛、豬、羊、兔等家畜飼養量300萬頭左右,雞、鴨、鴿等家禽飼養量2200萬只以上。
勞動力資源豐富,目前全縣有剩餘勞動力10-15萬人,是全省重要的勞務輸出基地,勞動力成本較低,為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
濉溪厚積薄發,活力四射。在國家促進「中部崛起」戰略實施帶動下,濉溪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優先發展工業經濟,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全面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
安徽省「861」行動計劃重點工程,投資總額近300億元的臨渙煤焦化電項目,一期工程已經投產。投資額120億元,年產甲醇170萬噸的南坪煤化工項目已經開工建設。投資額100多億元的淮北煤電基地建設如火如荼,11對新建煤、鐵礦井正拔地而起。新加坡、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的客商紛紛前來洽談合作、投資興業,恩遠鋁業、杭淮鋼構、順發食品、魯王制粉、金沙紡織、巨成化工等一大批骨幹企業快速發展,已逐漸形成了以煤化工及精細化工、機械製造及新型建材、針織服裝、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具有特色的四大支柱產業。濉溪,這顆鑲嵌在淮海大地上熠熠生輝的明珠,正以豐富的資源,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受到國內外有識人士的青睞。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2006年3月,濉溪縣轄10個鎮、1個鄉:濉溪鎮、韓村鎮、臨渙鎮、南坪鎮、孫疃鎮、劉橋鎮、百善鎮、雙堆集鎮、五溝鎮、鐵佛鎮、四鋪鄉。共24個居委會、413個行政村。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本地屬宋國,置銍邑,邑址在今臨渙集。戰國時期,本地屬楚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設36郡,縣境分屬泗水郡的相縣、銍縣、蘄縣、符離縣。泗水郡及相縣治所均在相城(今淮北市)。
西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為沛郡,相、銍縣未變。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大將居翁為相城侯,沛郡改為侯國。宣帝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本地東部屬彭城郡,其餘屬侯國。後侯國又改稱沛郡。
三國時期,曹魏遷沛國治所至沛縣(今江蘇省沛縣),本地分屬魏豫州譙郡的相、銍、竺邑、蘄和符離5縣。
西晉時,沛國治所復遷相城。本地分屬豫州沛國之相縣、竺邑縣、符離縣和譙國之銍縣、蘄縣。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本地屬徐州沛郡之相、竺邑、符離和譙郡之銍、蘄5縣;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臨渙郡,治銍城,本地分屬譙州之臨渙郡、蘄城郡。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析臨渙郡置白撣縣和渙北縣,白撣縣治所在今百善集南,渙北縣治所在今柳孜集南秦古城村。本地分屬沛郡相縣、蘄城郡蘄城縣、臨渙郡白撣縣和渙北縣。北齊天保元年(公元 550年),復置竹邑縣,治所在竹邑城;廢臨渙郡和渙北縣,置臨渙縣,治銍城。武平三年(公元572年)本地分屬彭城郡承高縣、蘄城郡蘄城縣、睢南郡竹邑縣、符離縣,譙郡臨渙縣、白撣縣。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竹邑縣並入符離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白撣縣並入臨渙縣,本地分屬譙郡臨渙縣和彭城郡蘄縣、符離縣、蕭縣。
唐初(公元618年),本地分屬徐州之符離縣、蘄縣和亳州臨渙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符離縣置諸陽縣,治所在今趙集山西村。元和四年(公元809 年),析徐州之符離縣、蘄縣和泗州虹縣置宿州,本地分屬宿州符離縣、蘄縣和亳州臨渙縣。九年臨渙縣改屬宿州,本地分屬宿州之符離縣、臨渙縣、蘄縣。
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63年),分屬淮南東路宿州之臨渙縣、符離縣、蘄縣。南宋時,長淮以北淪為金,本地分屬金南京路宿州之符離縣、臨渙縣、蘄縣。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撤臨渙、符離、蘄縣3縣,轄地並入宿州。本地屬河南行省歸德府宿州。
明、清本地無縣建置,屬宿州。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改宿州為宿縣,本地仍屬宿州。
1950年7月1日,析宿縣西境置濉溪縣,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行政專區公署。1952年4月12日,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個1月12日,屬蚌埠專區。1961年4月13日,復屬宿縣專區。1971年3月29日改專區為地區,屬宿縣地區。1977年1月12日改屬淮北市,為淮北市唯一市轄縣。
[編輯本段]濉溪特產
口子酒1、口子酒 產於淮北市濉溪縣,系濃香型白酒。口子酒釀造歷史悠久。據傳,戰國時期,宋國遷都相山,就大量釀造。口子酒歷時千年,素有「名馳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之譽。口子酒入口味道甘美,酒後心悅神恰,素有「隔壁千家醉,開壇十里香」的美譽。
2、口子糕點 建國以前,濉溪經營雜貨的店有數十家。其中較大的商號有泰興、景泰、大同、萃豐恆、華康泰、同順成等。雜貨店主要經營糕點生意。口子糕點品種多,質量好,銷路廣,是濉溪的土特名產之一。口子糕點人們愛食,更是饋贈親友的好禮品。
口子糕點分為普通糕點和精細糕點(粗點、細點)兩種。像三刀、角蜜、小京棗、螞蚱腿、豆角皮、燎花、麻餅等均為普通糕點。精細糕點有寸金、麻片、烘糕、蜂糕、雲片、山楂糕、皮糖、蛋糕、雞骨糖、京蜜等。此外還有些時令性的糕點:酥糖、木瓜糕、綠豆糕、月餅等。並有專為祭祀用的禮品,通稱「蜜供」。蜜供是用白糖製成的各種各樣的人和物。如八仙人子、神像、宮殿、牌坊、寶塔、香爐、蠟台、壺、碗、盆、瓶、龍、虎、獅、馬、牛、豬、羊、雞、鴨、鵝、花、鳥、魚等。這些「蜜供」製作精巧完美,觀之,形態逼真,食之,香甜可口。
當時在濉溪最出名的糕點是景泰的酥糖、泰興的京蜜。建國以後,濉溪建立了國營糕點廠和集體互營的糕點廠。數十年來,陸續擴大和增加,現在已有糕點廠20多個。各糕點廠不僅生產傳統糕點,還從外地引進了製作西點的新技術,能生產多種西式糕點。
3、臨渙包瓜 久負盛名的臨渙醬培包瓜,系傳統名菜,有百餘年歷史。臨渙包瓜在清光緒初年、由南京人潘孝武父子來臨渙集開設「園昌齋」醬園店製成的一種醬菜。它以香、脆、嫩以及醬味濃郁等獨特風味而聞名。清末有詩人題詩贊日:「瓜風送香氣,蜂蝶亂飛雲,食之包瓜後,忘卻故鄉人。」
臨渙包瓜系選用優良的包瓜(原名女兒瓜)精製而成。包瓜春季播種,6月底7月初采搞活,篩選1至1.5市斤豐滿滑潤、老嫩適中的鮮瓜,隨採摘隨加工,不過夜,以保持瓜的鮮度和脆嫩。製作時將鮮瓜切蓋去瓤,人缸初腌,日曬夜露30餘天後復醬(一層瓜一層甜醬),培40天後製作成琥珀色的瓜殼待用。然後將加工好的醬杏仁、醬花生仁、醬黃瓜、醬品蘭、醬苔、醬生薑、醬培瓜、咸豆角、石花菜、陳皮等10餘種優質醬菜配料切碎調配,裝人醬培成熟的瓜殼內,蓋上瓜蓋其成品色澤光亮,脆嫩清香,人口清爽,咸甜適度,醬味濃郁,南北皆宜。
4、臨渙棒棒茶 臨渙當地不產茶,但安徽卻盛產茶葉。在臨渙南面不足兩百里的地方,就有著一個叫做六安的地方,茶葉生產遠近聞名。臨渙就是借著六安當地一種叫做紅茶棒的茶葉,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茶「棒棒茶」。據說常飲這種茶,除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外,還能解酒,多飲不撐腹,還可暫解飢渴。臨渙鎮的人口,現在還不足兩千人,可這里數得上名字的古茶館就有10多家,相傳,這還因為臨渙古鎮有好泉水的緣故。古鎮南面有一口泉,叫做回龍泉,相傳這口泉水清冽甘甜,現今的茶樓也就大多分布在它的附近。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