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文化遺址
Ⅰ 浙江有哪些名勝古跡
西湖、京杭大運河、南宋御街、宋城、良渚遺址等。
1、西湖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龍井路1號,杭州市區西部,景區總面積49平方千米,匯水面積為21.22平方千米,湖面面積為6.38平方千米。
西湖南、西、北三面環山,湖中白堤、蘇堤、楊公堤、趙公堤將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西湖的湖體輪廓呈近橢圓形,湖底部較為平坦。
2、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
3、南宋御街
南宋御街( Southern Song Imperial Street ),是南宋都城臨安鋪設的一條主要街道。《咸淳臨安志》等文獻記載,鋪設南宋御街一共使用了一萬多塊石板,但此前的考古發掘卻只發現過香糕磚。
4、宋城
宋城(Song Cheng)位於浙江省杭州市之江路148號,杭州之江旅遊度假區內,佔地約300餘畝,是杭州第一個大型人造主題公園。
5、良渚遺址
良渚遺址,位於浙江省餘杭縣和德清縣境內,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遺址發現於民國25年(1936年),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Ⅱ 浙江文化遺產介紹~!
(一)民間戲曲:新昌調腔(新昌縣)、松陽高腔(松陽縣)、西安高腔(衢州市金華市)、寧海平調(寧海縣)、永嘉昆劇(永嘉縣)、浦江亂彈(金華市)、海寧皮影戲(海寧市)、台州亂彈(台州市)、淳安三腳戲(淳安縣)、杭劇(杭州市); (二)民間曲藝:四明南詞(寧波市)、寧波走書(寧波市)、杭州小熱昏(杭州市)、溫州鼓詞(瑞安市)、紹興蓮花落(紹興縣)、紹興平湖調(紹興市)、金華道情(金華市)、平湖鈸子書(平湖市)、蘭溪攤簧(蘭溪市)、臨海詞調(臨海市); (三)民間舞蹈:奉化布龍(奉化市)、長興百葉龍(長興縣)、青田魚燈(青田縣)、十八蝴蝶(永康市)、海鹽滾燈(海鹽縣)、淳安竹馬(淳安縣)、浦江板凳龍(浦江縣)、浦江迎會(浦江縣)、跳蚤會(定海區); (四)民間音樂:江南絲竹(杭州市)、畲族民歌(景寧縣)、嘉善田歌(嘉善縣)、舟山漁民號子(舟山市)、舟山鑼鼓(舟山市)、嵊州吹打(嵊州市)、奉化吹打(奉化市)。 二、民間造型藝術類(23個) 樂清黃楊木雕(樂清市)、東陽木雕(東陽市)、青田石雕(青田縣)、龍泉青瓷(龍泉市)、越窯青瓷(慈溪市杭州市)、龍泉寶劍(龍泉市)、寧波朱金木雕(寧波市)、寧波骨木鑲嵌(寧波市)、都錦生織錦(杭州市)、西湖綢傘(杭州市)、硤石燈彩(海寧市)、王星記扇(杭州市紹興縣)、樂清細紋刻紙(樂清市)、浦江剪紙(浦江縣)、蕭山花邊(蕭山區)、蒼南夾纈(蒼南縣)、桐鄉藍印花布(桐鄉市)、甌塑(溫州市)、甌綉(溫州市)、黃岩翻簧竹雕(黃岩區)、東陽竹編(東陽市)、嵊州竹編(嵊州市)、浦江麥桿貼(浦江縣)。 三、民俗風情類(5個)南宗祭孔(衢州市)、景寧畲族祭祀儀式(景寧縣)、海鹽騷子(海鹽縣)、煉火(磐安縣)、掃蠶花地(德清縣)。
永嘉昆劇,又稱溫州昆劇,是流行在以溫州為中心的浙南地區的一個昆劇流派。明萬曆年間(1573一1619)昆劇傳入溫州後,和溫州的戲曲聲腔互相融合,逐漸形成這個地方劇種。
永昆的聲腔,既有與蘇昆同牌同調,也有同牌異調和獨有曲牌。演唱中不受傳統聯套宮 調規律限制,可以同宮異調聯套,甚至在某一曲牌中間轉調,呈現極大靈活性和豐富性。在打擊樂方面也保存了較為古樸的民間鑼鼓點。腳色最初有小生、正生、當家、花旦、大花、小花。外加鼓板和正吹即可演戲,稱「八腳頭」。後發展到13腳。表演藝術古樸、自然、明快、講究生活真實。丑角道白多用溫州方言。
永昆劇目大小約120多個,有《荊釵》、《白兔》、《殺狗》、《琵琶》、《金印》、《綉襦》、《八義》 等;尚有李漁作品七種和一批獨有劇目。
四明南詞也叫「四明文書」。曲藝的一種。用寧波方言說唱的彈詞。流行於浙江寧波一帶。原為文人的業余演唱,清末出現專業藝人。早期為按生、旦、凈、末等分角色演唱,後發展為一人自彈三弦演唱,一人打揚琴伴奏,也有二三人加用琵琶、二胡等伴奏的。唱詞為七字句。傳統書目均為長篇,有《珍珠塔》、《玉蜻蜓》、《雙剪發》等三十餘部。
曾稱「寧波文書」。系宋代的陶真,明代的彈詞衍變而成的浙江曲種,流傳至寧波城區和郊縣。清末至民國初期為鼎盛期,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開始衰落。1958年原寧波曲藝團曾建立四明南詞演出隊,後因「文革」而夭折。八十年代有著名老藝人作展覽性演出。2000年曾由寧波市群眾藝術館組織經改革的開篇形式演出(為業余組合,演唱形式已改變)。四明南詞用寧波地方語言說唱,以唱為主,演唱者自奏自唱,唱詞講究平仄格律,曲調有「上中下韻」之分,「賦調」「詞調」為基本曲調,其唱腔對甬劇和寧波走書有較大的影響。演出形式分單檔、雙檔、三人檔、五人檔、七人檔、九人檔、十一人檔。曲目分開篇、長篇兩類,傳統長篇曲目有《雨雪亭》等10餘部,已失傳。現僅存一、兩位老藝人在世,曲種瀕臨消亡。 補充回答: 杭劇,又名武林班,用杭州話演唱,杭州地方戲曲劇種,源於宣卷(宣講寶卷的簡稱)。宣卷始於元明時,流行於江浙地區,宣唱的曲調稱宣卷調,無樂器伴奏,僅以木魚擊拍,一人獨唱,眾人合唱一句尾聲「南無阿彌陀佛」,內容多勸人為善。由於曲調、詞句通俗,易被群眾接受,至清末民初已成為杭州織綢工人自我娛樂的一種說唱形式,並逐漸在杭城內外廣為流行。
民國12年(1923年),宣卷愛好者、織綢工人裘逢春、方吉鵬、蔣錦芳、金月紅、趙炳泉等,將宣卷演唱搬上舞台,並組成民樂社,推舉何品三為班主,排演以杭州民間故事改編的《賣油郎獨占花魁女》。曲調除宣卷外,又採用揚州清音中的「梳妝台」等唱腔,以胡琴、三弦、小鑼、鼓板伴奏。13年1月在杭州大世界游藝場公演,深受歡迎,人稱化妝宣卷。因杭州古名武林,乃定名為武林班,此即杭劇之雛形。
Ⅲ 椒江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哪
椒江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椒江區博物館!
[地圖]椒江博物館
地址:台州市椒江區海門老街83號附近
Ⅳ 浙江省有什麼古遺址
1 銅山銅礦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唐
公布時間:1981年4月13日
位於淳安縣的銅峰山,距縣城排嶺鎮約公里,系1970年上半年和1971年12月,該縣銅山鐵礦籌備處的工人在探礦過程中發現的
位於楓樹嶺鎮銅山錫鐵礦區。有老礦洞4處,並出有坑木、螞蝗板、鐵釘、木輪等物。礦井一般均隨銅礦豐富、且質量高的礦脈走向而開采。礦渣堆積范圍約3平方米,剖面觀察有4-5米厚。洞口山崖石壁上,有陰刻楷書摩崖石刻一通,內容為「大唐天寶八年(749)年,開山地取銅,至乾元元年(759年)七月,又至大歷十年(775年)十右二月再采,續至元和四□(809年)。」文字底邊離地表1.30米,方向為南偏東16.4度。
2 良渚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6年11月20日
良渚遺址位於中國東部浙江省的餘杭縣和德清縣境內,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遺址發現於1936年,此後斷續發掘至今。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范圍廣闊,內涵豐富,分布於以莫角山遺址為中心的50餘處。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瑤山祭壇和莫角山土築金字塔等幾處最為重要。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3 小古城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位於杭州市餘杭區潘板鎮俞家堰村西南200米。是一座人工堆築的大土台,面積約達35萬平方米,高出耕地2-3米。採集遺物有馬家浜文化夾砂紅陶釜、牛鼻器耳、夾砂陶圓柱形鼎足;良渚文化夾砂黑陶「T」字形鼎足;魚鰭形鼎足,豆把、黑陶罐、盤,有段石錛、大型石犁、石鉞等;商周時代的印紋陶圜底罐、和鴨形壺原始瓷等,還有石刀、石戈、石矛、石鏃等。
4 茅灣里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周至戰國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位於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大湯塢村北60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堆積厚1.5米。採集陶片有印紋硬陶罐、壇等,胎多紫褐、紅褐色,燒結堅硬,飾米字、網格、方格、雲雷紋等;原始青瓷片有盤、盅、碗等,胎灰白,施青黃色薄釉,內底多為螺旋紋。
5 跨湖橋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蕭山區城廂街道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遺址原有面積數萬平方米,已發掘1030平方米。遺址堆積厚2-3米,文化內涵豐富,面貌獨特,碳14測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有機質文物保存良好。釜、豆、盆、缽、甑、罐為常見的陶器群,形制別致,彩陶較多,分內彩和外彩兩種。發現千餘粒栽培稻穀米,出土7500年前的獨木舟。
跨湖橋遺址文化內涵不同於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是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出土的栽培稻實物將浙江的栽培稻歷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獨木舟是迄今我國年代最早的。跨湖橋遺址的發掘是我省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個突破,對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6越王城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之際
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
位於杭州市蕭山區城廂鎮湘湖村西北700米城山山巔。1991年試掘。遺址位於山巔,中間低四周高,高處即為人工夯築的城垣,平面呈橫葫蘆狀,周長1091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城垣內緩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城內有泉水及池。屬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屯兵抗吳的軍事城堡
7 紗帽山窯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 蕭山區進化鎮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是春秋戰國時期印紋陶和原始瓷合燒窯址。窯址文化堆積較厚,產品種類豐富,主要器形有碗、罐、瓮等。燒造歷史悠久,分布范圍較廣。印紋陶與原始瓷合燒是越民族先民文化遺存的一個主要文化特徵。這樣龐大的印紋陶和原始瓷燒造中心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歷史價值。
印紋陶與原始瓷正處於從陶過渡到瓷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是製作工藝對瓷器起源和發明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為東漢成熟青瓷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 臨安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南宋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臨安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南部鳳凰山,建於南宋高宗趙構於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臨安古城城址平面呈方形,總面積約10000餘平方米,由大型夯土台基、石砌圍牆、門址等組成。有三座城門,城內有殿、堂、樓。閣約130餘座,主要宮殿區現均被深埋在距離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當完好。
臨安城遺址對於研究南宋政治、經濟及文化,研究南宋皇城的布局,探討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發展和變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 郊壇下和老虎洞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宋至元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郊壇下窯遺址位於杭州市玉皇山南的烏龜山西麓,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1956年,浙江省文管會曾在遺址南部進行首次局部發掘,清理龍窯窯爐一座,並發掘了窯旁的部分瓷片堆積。1985年10月-1986年1月,臨安城考古隊對窯址進行正式發掘,1988年冬,因建設南宋官窯博物館又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1400餘平方米,共發現窯爐一座,作坊遺址一處,其中作坊遺址包括房基三座、練泥池一個、轆轤坑兩個、釉料缸兩個、堆料坑一個,素燒爐一座,以及素燒坯堆、排水溝、道路等遺跡。出土瓷片三萬余片,窯具數千件。
老虎洞窯遺址位於杭州市鳳凰山北麓,南距南宋皇城北城牆不足百米,西南距郊壇下窯遺址約2.5 公里。發現於1996年,同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考古調查,發現兩座窯爐和作坊遺址,1998年、1999年,先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實際發掘面積約2300平方米,揭露了該窯址的全部文化層。老虎洞窯遺址的發掘先後被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提名獎和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郊壇下、老虎洞窯遺址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官窯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0 富盛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周至戰國 紹興縣富盛鎮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嶺長竹園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4000平方米。發現南北並列兩條龍窯。1978年試掘,其中一條龍窯殘長6米、窯床寬2.46米。原始青瓷和印紋硬陶合燒。原始瓷有碗、盤、碟等,胎質堅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疊燒時以扁圓形墊珠間隔。印紋陶有壇、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飾米篩紋、杉葉紋、回紋。該窯址對研究我國瓷業生產尤其是紹興地區早期制瓷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11馬鞍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紹興縣馬鞍鎮寺橋村南1公里仙人山、寺橋南500米(鳳凰墩)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遺址包括仙人山與鳳凰墩兩處。仙人山遺址總面積約8000平主米。1985年經局部發掘,堆積厚約1米,分兩個文化層:上層出土夾砂紅陶,印紋硬陶片和石器。夾砂紅陶有繩紋鼎、釜支子。印紋陶飾方格紋、條紋、雲雷紋等,器形多見凹底器圜底器。石器有凹槽式有段錛、半月形刀等。屬馬橋文化;下層出土有泥質灰陶、黑皮陶和夾砂紅陶,器形以魚鰭形足鼎、圈足盆、喇叭形鏤孔豆為主。石器有有段石錛、柳葉形鏃等。屬良渚文化。鳳凰墩遺址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1984和1993年局部發掘。文化層厚約1米,出土石器有刀、鏃等;陶器以泥質灰陶、泥質黑皮陶、夾砂紅陶為主,部分用刻劃、鏤孔及附加堆紋。器形有鼎、豆、壺等。屬良渚文化晚期。馬鞍遺址反映了良渚文化向馬橋文化發展的文化繼承關系。
12西施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 紹興市區五雲門外東北1.2公里處
公布時間:1963年3月11日
西施山,又名土城山,亦稱美人宮,傳為西施習步處。曾採集有青銅犁、鋤、钁、鐮等,還有原始青瓷、印紋硬陶和黑皮灰陶碎片。在西施山旁的念佛橋又發現距地表2米以下,有厚0.4米的文化層,採集有青銅劍、矛、鐵矛和原始青瓷、印紋硬陶、黑皮灰陶碎片。
13小仙壇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漢 上虞上浦鎮石浦村北200米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800平方米,窯爐破壞嚴重。產品製作規整,質量甚高。器形以碗為主,兼有壺、洗、罐等。胎質緻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綠。器表飾蓖紋、席紋、水波紋、弦紋等。窯具有墊餅、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壇窯址的發現表明早在東漢時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燒造成功。
14上林湖越窯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五代、宋 浙江省慈溪縣的上林湖(原屬餘姚縣)
公布時間:1988年1月13日
上林湖越窯遺址是越窯青瓷的主要產地之一,古代屬於越州,故而得名。1957年以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故宮博物院對窯址進行了多次調查,先後在慈溪縣上林湖、上嶴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銀錠湖周圍發現了古窯址100餘處。越窯開創於東漢時期,唐代和五代時期得到蓬勃發展,越窯青瓷更是聞名遐邇,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東漢至隋代,前一階段是其產生和開始發展的時期,產品較為簡單,東漢時期常見的器物有礨、罐、壺、洗、缽、碗等。後一階段的主要產品有碗、罐、碟、雞首壺、水盂等,器皿較為笨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制瓷業相當的繁榮,曾有「扶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的詩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上林湖制瓷業的水平,考古發掘也證明,上林湖早在唐代晚期已經開始燒造進貢皇上的精美瓷器了,當時的瓷器,品種繁多、造型優美,作瓜形,似花朵、像荷葉,輕巧可愛,釉層均勻,色澤滋潤,如冰似玉,文人雅士為之贊不絕口。
五代十國時期,浙江為吳越國所割據,在上林湖等地設立了官窯,燒造專供吳越小朝廷使用和向中原進貢的瓷器。這些瓷器的胎質細膩堅硬,製作精細工整,採用先進的釉下彩繪工藝,並用金、銀、銅鑲邊,花紋裝飾,採用刻、劃、鏤、堆塑等多種手法,題材有珍禽異獸、魚、龜、花草和人物等,構圖新穎,頗具情趣。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朝廷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繼續監理越州窯務,直到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上林湖還在燒造貢瓷。
上林湖越窯青瓷,質優物美,名傳天下,自唐代開始,就通過明州、杭州,遠銷到朝鮮、日本及阿拉伯等地,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15寺龍口青瓷窯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唐—南宋 慈溪市匡堰鎮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寺龍口窯址在1998、1999年經過兩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發現有龍窯、作坊等遺跡及大量的瓷器,窯址在南宋時期曾燒造過一類產品,有別於越窯傳統的青釉產品,而與汝官窯卻非常相似,進而被確認為南宋時期為宮廷燒造的御用產品,從而揭開了南宋初宮廷用瓷之迷,也把越窯的燒造歷史從北宋中晚期延續到了南宋,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發現。
寺龍口窯址堆積厚達10米以上,一直從晚唐燒造到了南宋,這樣燒造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地層疊壓關系清楚的窯址,在迄今為止的瓷窯址考古中是不多見的,不但為越窯瓷器編年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也成為探討秘色瓷及南北、官民瓷業交流、融合的重要環節。
16永豐庫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元 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府橋街之南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大型元代倉儲遺址。遺址位於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府橋街之南。在距現存地表深1.5米處,揭露出以兩處單體建築基址為核心,並有磚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溝、水井、河道等與之相互聯系、布局相對完整的元代大型建築遺跡,同時出土有大量當時各地著名窯系的陶瓷產品與各種建築構件。通過文獻考證,可確認該建築遺跡為元代的永豐庫遺址,是當時衙署的倉儲機構。
元代永豐庫遺址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倉儲遺址,結構保存基本完整,為研究元代倉儲類建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考古實例,是中國城市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17塔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象山丹城鎮東塔山南麓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1.5萬平方米。經1990年10月和1993年3月兩次發掘,清理了包括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等不同時期的文化堆積。發掘面積5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早期出土泥質紅陶豆、夾砂釜、夾炭釜等陶器,發現密集有序的單人墓葬墓葬42座,依據墓向、隨葬品及分布位置等,可將這些墓分作3組,隨葬品有泥質紅陶喇叭形圈足豆、繩紋釜、盆、缽、罐、鼎及玉塊等;中期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墓葬中有合葬現象,發現一處建築遺跡;晚期出現大量幾何印紋陶。該遺址反映出河姆渡文化與馬家浜文化交融的現象,為錢塘江以南河姆渡文化之後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材料。
18河姆渡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浙江省餘姚縣羅江公社河姆渡村
公布時間: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夏,是河姆渡村的農民在村東北修建排澇站時偶然發現的。聞名世界的河姆渡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約4米左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層的時代,經過對地層中出土的遺物的碳-14測定,確定其年代為距今約六七千年。
遺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樁,很有規律的沿著小山坡呈扇形分布,這是一種干欄式的建築,其中大的長23米多,深約7米,前廊深1.3米。許多木構件上還有榫頭和卯口,說明採用了榫卯結點的技術,這是中國現已發現的古代木構建築中最早的榫卯。
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稻穀,保存較好,經過鑒定屬於栽培稻的秈稻和粳稻兩種。河姆渡遺址出士稻穀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分布范圍之廣,在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是十分罕見的,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史上「有粳無秈」的空白。同時出土的還有骨耜、木箱、骨鐮和木材等,都是農業生產或穀物加工的工具。這些發現證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當地的農業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部門。河姆渡遺址大量稻穀的發現,還有存在一個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往人們認為印度是亞洲水稻的原產地,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這里的水稻比印度發現最早的水稻還早了三千餘年。
河姆渡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遺骨,其中有人工飼養的豬、狗、水牛等,還有野生的鹿、赤麋、漳、熊,以及在這一地區現在已經絕跡的象、犀牛等,這對探討古代氣候的演變規律和原始畜牧業的起源過程有很大的價值。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藝術豐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動植物圖案,有陶塑的豬、羊、人頭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還有至今仍能吹出樂曲的骨哨。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長江下游已經有了比較進步的原始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19鯔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餘姚丈亭鎮西嶴村鯔山東南麓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5萬平方米。1980年試掘,1996年正式發掘,發掘面積35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3米,劃分為10層,文化內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時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積為主,出土文物1000餘件。石器有斧、錛和以燧石為原料製作的小石器。陶器分夾炭黑陶和夾砂灰黑陶等,器形有釜、罐、盤、缽、豆、鼎等。多素麵,紋飾有繩紋、弦紋和錐刺紋等,另還出土河姆渡文化早期干欄式建築遺跡、大批稻穀、葫蘆、鹿角等動植物標本以及骨器和象牙器等。該遺址極大地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為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姆渡文化的產生、生活狀況及經濟形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Ⅳ 浙江台州的臨海紫陽街有什麼歷史文化遺跡呢
每一個歷經千年的城市都有一座“中心老城”,而台州的“中心”,就是臨海。如果臨海這個名字你覺得很陌生,那麼下面這些名字一定很熟悉。
謝靈運、駱賓王、朱熹、徐霞客、朱自清、戚繼光、張伯端……這些如雷貫耳的大名,這些舉足輕重的歷史人物,都和臨海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聯系。
千年台州府,滿街文化人。這座老城的遺跡非常多,論起景點和風光,它並不會輸給洛陽、西安、濟南、麗江那樣的千年古城;論起歷史參考,在華夏文明發展史上它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是一直以來,它那麼地低調和小眾,就像剛剛提到的那一群歷史人物的氣質,外表寡淡,內心濃郁。
在紫陽街上逛了一圈,發現這里住著的人們,都是這樣的氣質。好比古董和文物,雖已不再“實用”,但極具收藏價值——收藏古董可以升值,而收藏一次紫陽街的旅行,可以將臨海的縮影,攬入懷中。
紫陽街是什麼街
紫陽街,這個名字來自北宋一個叫張伯端的人,他在臨海任職時,紫陽街還不叫紫陽街。後來張伯端去了陝西省的紫陽縣修煉,從此,這位南宗道教的始祖人物便有了一個名號:“紫陽真人”。張紫陽游歷四方之後,晚年回到台州,紫陽街這個名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經過不斷摸索、調整、改進之後,他們家海苔餅的生意越做越好,成為了整條街上海苔餅賣得最好的一家店。紫陽街上經常有外國的朋友光顧,所以管老闆的生意也做到了美國、荷蘭和日本等海外國家,外國的朋友一買就是幾百個,打包郵寄過去。盡管生意已經做大了,但是他依然保持著一個小餅賣一塊五的價格。因為在他的客人中還有很多的學生。在節假日的時候,離家的遊子回到家鄉,會把他的店裡三層外三層地包圍起來,供不應求,是那時候常見的場景。
海苔餅,是臨海人從小吃到大的東西,主料是海苔做成香香甜甜的泥,然後裹上酥酥脆脆的麵粉,烘烤成一個不大不小的小餅,是紫陽古街上銷售最好的一種小吃,也是紫陽街上必嘗的美食。
Ⅵ 台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台州亂彈
台州亂彈,起源於明末清初。1955年被國家文化部列為全國318個地方劇種之一。台州亂彈的唱腔以亂彈為主,兼唱崑曲、高腔、徽調、詞調、灘簧等。僅亂彈唱腔就有慢亂彈、緊亂彈、緊中慢、二煥、上字、和原、玉麒和三吊環等曲調。其舞台語言以中原語音結合「台州官話」,充滿民語鄉韻,通俗易懂,獨具特色。
2、黃沙獅子
這項傳統表演藝術的最大特點是把民間精湛武藝與傳統舞獅表演巧妙地結合起來,舞武一體。它不但能在地上翻滾嬉戲,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種風趣的動作。表演時,演員在八仙桌上翻飛的同時,還兼耍「過堂」、「桌上筋斗」、「下爬點」、「疊羅漢」「懸桌腳」、等等翻桌動作。
3、濟公傳說
濟公傳說,是以南宋禪宗高僧道濟的故事發展演變而來的一種民間口頭文學。主要分布於浙江省以天台為中心的區域,並由此輻射全國,影響世界。濟公傳說內容涉及降龍羅漢投胎的濟公出世傳說、神童李修元的濟公傳說和諸多濟公癲狂濟世、懲惡揚善、扶危濟困、戲謔降魔的傳說。
4、仙居無骨花燈
仙居無骨花燈,具有近1300年的歷史,它的技藝十分獨特,燈面圖案均由刀鑿針刺成孔,經過透光留影而成,特別是造型方法在中國花燈中獨樹一幟,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紙質燈片折拼粘接而成;造型千變萬化,圖案豐富多姿。
5、天台山乾漆夾薴技藝
天台山乾漆夾薴技藝,「乾漆夾薴」工藝是天台民間傳統的手工技藝。它是為各種製品外表裝飾和保護的一種獨特的技術。「乾漆夾薴」工藝是用原始生漆、薴麻等材料,通過層層包粘,進行反復打磨,塗商硃砂等各種輔助材料,再貼上金箔等,再經工藝處理後完成作品。
Ⅶ 求台州旅遊景點
椒江:大陳島,海洋世界,東方太陽城,解放一江山島紀念塔,戚繼光紀念館;
黃岩:九峰公園,羽山大版有宮權(第二洞天) ,富山大裂谷;
路橋:西圍文化遺址;黃琅觀潮.
臨海:江南長城,東湖,紫陽古街,桃渚古城,武坑,江南翼龍化石,牛頭山水庫,括蒼山,抗倭古城;
溫嶺:長嶼硐天,方山,石塘漁港,曙光公園,水桶嶴沙灘,三蒜島;
玉環:大鹿島,大麥嶼,坎門沙灘,天寧寺,戚繼光抗倭碑;
仙居:神仙居,蟠灘古鎮,淡竹原始森林,永安溪漂流;
天台:石樑飛瀑,赤城山,高明寺,國清寺,華頂山,寒山湖;
三門:蛇蟠島(千洞之島),滿山島原始人遺址;
Ⅷ 玉環三合潭是什麼時期的文化遺址
三合潭文化遺址位於玉城街道西山和南山兩村交接處,地處三面環山的三合潭河谷盆地,文物散布面積約2.1平方公里,是一處新石器晚期、商至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文化層迭壓的「多層文化」大型遺址,出土文物豐富,包括人類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兵器和祭器等,遺址延續期1800年,為台州地區首例~
Ⅸ 台州旅遊必去十大景點有哪些
台州歷史悠久,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境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南面以雁盪山為屏,有括蒼山、大雷山和天台山等主要山峰,其中括蒼山主峰米篩浪高達1382.4米,是浙東最高峰。而排行靠前的莫不過於以下這九大景點,你都去過哪呢?
括蒼山
天台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之一,景區距天台縣城2公里。岩奇、峰異、水秀、谷幽,詮釋著天湖之自然奇趣。一條幽谷,奇岩聳峙,三湖層疊,瀑布成群,青山倒映,蒼翠如染,天台山山水精華盡集於此。
地 址:台州市天台縣和合街1號
Ⅹ 台州有什麼重要的文化遺址
三合潭文化遺址
地址:浙江省玉環縣珠港鎮南山村
浙江省台州市下湯文化遺址
下湯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於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城西南28公里處的橫溪鎮下湯村北端,是台州市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遺址北靠八卦山,南臨永安溪,西傍四鳥坑,座落在一塊高出周圍地面2米左右的土墩上,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其中保存完整的約1.1萬平方米。
據文物部門考查與勘察,遺址的年代距今4000至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上層已被歷年人工取土和自然風化所毀,目前尚存的文化層厚度為1.0至1.5米,從斷面看,文化層內涵豐富,木炭、灰燼、紅燒土塊、石器、陶片等堆積成層。
1989年12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下湯新石器文化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台州市委、市政府命名為第一批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這是在網路上找到的
台州自然風光雄奇秀麗、古樸庄嚴、玄遠清幽;人文景觀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獨放異彩。名山古剎時掩時映,碧海藍天雲卷雲舒,自有一派江南"海上仙子國"的明媚秀色。台州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四A級旅遊區(點)天台山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臨海,還有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等。氣候溫和,物產豐饒。遊人來台州,既可以游歷名山,觀覽滄海,尋訪古跡,棲息田園,充分享受回歸大自然的情趣,又可感受到時代的氣息和活力。
台州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稱。海岸曲折,山奇水秀,風光旖旎。台州共有自然景觀62處,人文景觀62處,其中有國家級旅遊風景區、文物保護單位、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等10多個,具有較高的旅遊經濟開發價值。全市現有星級旅遊飯店63家,各類旅行社74家,其中國際旅行社3家。臨海國際大酒店、鳳凰山莊、椒江大酒店成為浙江省首批「綠色飯店」,台州華夏旅行社、東亞旅行社進入全省50強旅行社行列。台州已形成了佛教聖跡游、海上名山游、股份經濟考察游、新江南秀麗山水游、新天仙配—長城作證等旅遊線。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臨海 有2100多年歷史,歷史積淀豐厚,人文勝跡薈萃。主要景點有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台州府城牆,全長6000多米,始建於東晉,經全面修復,雄奇壯麗,被譽為"江南長城",為國家4A級旅遊區(點),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臨海城內的巾山公園和東湖公園,山水相依,風光秀麗。另有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因戚繼光抗倭而聞名於世的桃渚古城;佳境奇致的武坑景區和國內罕見的火山熔岩柱狀節理地質地貌—珊瑚岩景區。這里還是侏羅紀江南翼龍化石的發現地。
方山-南嵩岩省級風景名勝區 與國家級風景區雁盪山一脈相承,由雄偉的方山、威武的獅峰、幽深的龍犟門三大景區組成,區內丘巒密布、川澗交織、四時蒼翠、嵐氣蒸騰。
天台山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以「佛宗道源」著稱於世的天台山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天台宗的發祥地,又是中國道教南宗的本山。重點景點有國清寺、石樑、赤城山、寒山湖、華頂峰等。國清寺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日本、韓國佛教天台宗的祖庭,至今,在日韓和東南亞一帶仍擁有300多萬天台宗佛教徒。石樑飛瀑還是浙江省十大名勝景點之一。2000年天台山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中國4A級旅遊區(點)。
仙居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有景星岩、神仙居、十三都、淡竹、公盂5大景區,山川秀麗,風光迷人,被稱為「仙人居住的地方」。景星岩景區懸峰入雲,峰頂有休閑度假村。神仙居景區融險峰、幽谷、秀林、奇瀑於一體。永安溪漂流一攬水光山色。
長嶼硐天省級風景名勝區 為歷經1500多年人工採石形成的硐窟景觀,共28個硐群、1314個硐體,硐硐相通、硐硐有別、硐硐有景、環生相疊,蔚為壯觀。雖由人作、宛若天成。硐內有與德國巴爾沃岩洞媲美的自然音樂廳,在洞中演奏,不需用電聲設備。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4A級旅遊區(點)。
大陳島 被譽為"海上明珠",位於東海大陳洋面。有甲午岩、美齡亭等景觀,有繁華的大陳漁港。
大鹿島 被譽為"東海翡翠",是中國惟一在海上的國家級森林公園,為回歸大自然的人們所鍾愛。島上遍布「大地岩雕」作品,是一個藝術之島,2007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
石塘漁村 以石塘山為屏,三面環海,樓房道路皆用石塊壘築,形成錯落有致的古堡式石屋群,建築風格十分獨特。大海的美景、奇特的建築和漁村的情趣融為一體,海灣、沙灘、礁石、小街、海色海香。
全游網台州旅遊景點介紹: 台州山海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歷史上就有"海上名山"之美稱。台州主要景觀有:長嶼硐天、仙居、永安溪漂流、江南長城 、塘古鎮、天台山、白雲飛瀑、華頂國家森林公園、 石樑飛瀑景區、龍穿峽、桃渚古城、三門灣蛇蟠島景區、赤城山、台州錦綉黃岩景區、天台山龍穿峽景區、括蒼山、多寶講寺、桔園風光、九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