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皇宮遺址
㈠ 商朝統治者的宮殿都叫什麼
商朝統治者的宮殿都叫朝歌。
朝歌,為中國商朝四代帝都和春秋時期衛國國都,兩朝故都。朝歌(今鶴壁淇縣)是《封神榜》故事發生地,在作為商紂王的國都時期朝歌達到鼎盛,具有3000多年的古都史,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商朝後期,武丁由西亳遷沬,建立沬都,是為武丁城。《史記正義》記載「沫邑,殷王武丁始都立。」後武丁遷北蒙,沬都廢置。其後武乙遷沬,文丁又都之;帝乙遷沬,紂又都之。後來殷紂王就武丁城擴而大之,並因城西朝歌山,改沬都為朝歌。商王帝辛時期的都成東有淇河為險阻,西有太行山作屏障,其城池南北各有三道城垣,最外面這道城垣南至淇縣的常屯村,北至淇縣的淇水關,南北五十餘里。第二道城為王城,王城的北城垣在今淇縣工業路東至三海村北部,南城垣在今淇縣難關一帶。第三道城即宮城,位於今淇縣三海村和西壇村一帶。《淇縣志》中所說的「淇邑北門出,西過紂王城」指的就是紂王的二道城。紂王的內城即宮城遺址在當地至今仍然稱為紂王宮。紂王宮左有宗廟,右有社稷壇,是殷紂王祭祖和祭天的地方,今淇縣西壇村就是因村裡有紂王的社稷壇而得名。至今遺存的古城垣,部分城牆猶高約10米,頂寬約130米,基厚約150米,城垣東西寬4里,南北長6里,城周20里,總面積24平方里。朝歌城垣,巍然壯觀,體現了詩經記載「邦畿千里,維民所止」。武王伐紂,牧野一戰,紂亡國滅,600年社稷毀於一旦。但戰爭並未波及朝歌城垣,朝歌城垣巍然如故。戰爭結束後,周武王以紂京師封紂子武庚為諸侯,以續殷祀,武庚就居住在他父王的宮室里。後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宮殿被焚,百姓被擄,頑民被遷,從此朝歌成為廢墟。
㈡ 古時殷商時期中那個朝歌城在哪裡
1、朝歌(zhāo gē),古地名,位於河南省北部 朝歌遺址的淇縣。殷商末期紂王在此建行都,改稱朝歌。周滅商後,封康叔在朝歌建立衛國,都於此403年。漢代置朝歌縣,元代置淇州,明代改為淇縣。
2、《朝歌》,小說,中國工人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作者沐童。
故事發生在4000年前東方最繁華的都城——朝歌。殷商的末代帝王紂君臨天下。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的一首情詩褻瀆了至高無上的女神——女媧,在女神的震怒下,一場席捲整個天下的聖戰拉開帷幕。一位傾國傾城的神秘女子蘇妲己,懷著她對陰謀與愛情的矛盾,翩然走進了人類帝王的生命……
《朝歌》以殷商的都城為舞台,以顛覆性的筆觸重新詮釋了這場中國神話中最叵測的歷史。作者沐童賦予諸位人神以嶄新的詮釋和深度的人性剖析,將說教意味的神話重新闡釋成了一首關於人性光明與陰暗的史詩。
朝歌殘垣3、朝歌鎮,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朝歌鎮。淇縣朝歌鎮古稱沫邑,商末易名朝歌,曾為殷紂行都和衛國國都,地處淇縣縣城,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淇縣縣委、縣政府辦公機構所在地。全鎮總面積19.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276畝。轄16個行政村,總人口 18000人,5381戶,一個居民委員會。全鎮轄區共人口6人。京廣鐵路、107國道、淇浚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貫穿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十分便利,土地肥沃,水利、光照條件充足。名勝古跡有:殷紂王摘心台、紂王宮、荊柯冢、衛國故城、唐代陳婆造心經浮圖、明末清初扯談碑等。淇河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數千年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華夏子孫,春種秋收,夏網冬獵,「砍砍伐檀」創造了淇河文化,發展了人類文明。這里即有馳名中外的牧野古戰場,久負盛名的中華第一古軍校——雲夢山戰國軍癢,華夏第一皇家園林——淇園,又有數不勝收的殷商文化遺址。淇河水養育了不少仁人志士。如被孔夫子譽為「殷有三仁」的箕子、微子、國神比干,縱橫家 軍事家、教育大師鬼穀子,義士荊軻,中國第一位女詩人——許穆夫人,高風亮節的甄濟等。
㈢ 請問河南 安陽 商代 朝歌 遺址門票多少錢
安陽殷墟 門票90
㈣ 朝歌古城的古城介紹
朝歌原叫沬鄉,又改為沬邑。公元前1101年,帝乙即位後改沬邑為朝歌,公元前1075年,帝辛即位後仍襲朝歌為都。雖然朝歌是商朝晚期都城,但朝歌性質屬於行都(或輔都),商朝首都還是安陽殷墟。朝歌古城位於淇縣城北的淇縣古城遺存,原為古沬邑所在地。商朝後期,武丁由西亳遷沬,建立沬都,是為武丁城。《史記正義》記載「沫邑,殷王武丁始都立。」後武丁遷北蒙,沬都廢置。其後武乙遷沬,文丁又都之;帝乙遷沬,紂又都之。後來殷紂王就武丁城擴而大之,並因城西朝歌山,改沬都為朝歌。商王帝辛時期的都成東有淇河為險阻,西有太行山作屏障,其城池南北各有三道城垣,最外面這道城垣南至淇縣的常屯村,北至淇縣的淇水關,南北五十餘里。第二道城為王城,王城的北城垣在今淇縣工業路東至三海村北部,南城垣在今淇縣難關一帶。第三道城即宮城,位於今淇縣三海村和西壇村一帶。《淇縣志》中所說的「淇邑北門出,西過紂王城」指的就是紂王的二道城。紂王的內城即宮城遺址在當地至今仍然稱為紂王宮。紂王宮左有宗廟,右有社稷壇,是殷紂王祭祖和祭天的地方,今淇縣西壇村就是因村裡有紂王的社稷壇而得名。至今遺存的古城垣,部分城牆猶高約10米,頂寬約130米,基厚約150米,城垣東西寬4里,南北長6里,城周20里,總面積24平方里。朝歌城垣,巍然壯觀,體現了詩經記載「邦畿千里,維民所止」。武王伐紂,牧野一戰,紂亡國滅,600年社稷毀於一旦。但戰爭並未波及朝歌城垣,朝歌城垣巍然如故。戰爭結束後,周武王以紂京師封紂子武庚為諸侯,以續殷祀,武庚就居住在他父王的宮室里。後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宮殿被焚,百姓被擄,頑民被遷,從此朝歌成為廢墟。
㈤ 朝歌的朝歌古跡
商紂王摘星台、紂王宮、荊柯冢、衛國故城、唐代陳婆造心經浮圖、明末清初扯談碑等。淇河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數千年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華夏子孫,春種秋收,夏網冬獵,「坎坎伐檀」創造了淇河文化,發展了人類文明。這里即有馳名中外的牧野之戰古戰場,久負盛名的中華第一古軍校——雲夢山戰國軍校,華夏第一皇家園林——淇園,又有數不勝收的殷商文化遺址。
商王帝辛時期的都成東有淇河為險阻,西有太行山作屏障,其城池南北各有三道城垣,最外面這道城垣南至淇縣的常屯村,北至淇縣的淇水關,南北五十餘里。第二道城為王城,王城的北城垣在今淇縣工業路東至三海村北部,南城垣在今淇縣難關一帶。第三道城即宮城,位於今淇縣三海村和西壇村一帶。《淇縣志》中所說的「淇邑北門出,西過紂王城」指的就是紂王的二道城。
紂王的內城即宮城遺址在當地至今仍然稱為紂王宮。紂王宮左有宗廟,右有社稷壇,是殷紂王祭祖和祭天的地方,今淇縣西壇村就是因村裡有紂王的社稷壇而得名。至今遺存的古城垣,部分城牆猶高約10米,頂寬約130米,基厚約150米,城垣東西寬4里,南北長6里,城周20里,總面積24平方里。朝歌城垣,巍然壯觀,體現了詩經記載「邦畿千里,維民所止」。武王伐紂,牧野一戰,紂亡國滅,600年社稷毀於一旦。但戰爭並未波及朝歌城垣,朝歌城垣巍然如故。戰爭結束後,周武王以紂京師封紂子武庚為諸侯,以續殷祀,武庚就居住在他父王的宮室里。後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宮殿被焚,百姓被擄,頑民被遷,從此朝歌成為廢墟。
㈥ 朝歌在哪裡
朝歌位於今河南鶴壁市淇縣,具有3000多年的古都史,中國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朝歌內,是中容國商朝國都,3000多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王盤庚時期,將商的國都遷於殷,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個帝王以殷為都,商紂王執政時期擴大殷都至於沫邑,大修離宮別館,稱為朝歌。
(6)朝歌皇宮遺址擴展閱讀:
朝歌古跡:
商紂王摘星台、紂王宮、荊軻冢、衛國故城、唐代陳婆造心經浮圖、明末清初扯談碑等。淇河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數千年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華夏子孫,春種秋收,夏網冬獵,「坎坎伐檀」創造了淇河文化,發展了人類文明。
這里即有馳名中外的牧野之戰古戰場,久負盛名的中華第一古軍校——雲夢山戰國軍校,中國第一個皇家園林——淇園,又有數不勝收的殷商文化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朝歌
㈦ 古時候商朝的首都「 朝歌」, 是現在的哪裡
朝歌位於今河南鶴壁市淇縣。
朝歌(zhāo gē),是中國商朝國都,3000多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王盤庚時期,將商的國都遷於殷,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個帝王以殷為都,商紂王執政時期擴大殷都至於沫邑,大修離宮別館,稱為朝歌。
在作為商紂王的國都時期,朝歌達到鼎盛,歷史記載朝歌非常繁華,「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朝歌位於今河南鶴壁市淇縣,具有3000多年的古都史,是《封神榜》故事發生地,中國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淇園是商朝的國家園林,還有三海子、摘星台、鹿台、淇水關、折脛河、三仁祠、箕子廟等歷史遺跡。陶淵明、柳宗元、王十朋、於謙等都曾到朝歌並作賦題字。
(7)朝歌皇宮遺址擴展閱讀
據專家考究,歷史上的西岐就是今天的陝西西岐縣,是周王朝發祥之地,有周公廟、鳳雛遺址,從周太王遷岐到周平王東遷近400年間,岐山一直是西周的中心。
關於岐山還有一個著名的典故叫鳳鳴岐山。據說在周文王姬昌在岐山時,有鳳凰在附近的山上棲息,現在的這山就叫鳳凰山,由於鳳凰曾在山上鳴叫,所以現在的鎮就叫鳳鳴鎮。
商王盤庚時期,將商的國都遷於殷,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個帝王以殷為都,商紂王執政時期擴大殷都至於沫邑,大修離宮別館,並因城西朝歌山,改沬都為朝歌。
在作為商紂王的國都時期,朝歌達到鼎盛,歷史記載朝歌非常繁華,「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據專家考究朝歌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鶴壁市淇縣,現尚有紂王宮遺址、淇園、三海子、摘星台、鹿台、淇水關、折脛河、三仁祠、箕子廟等歷史遺跡。
㈧ 紂王的都城在朝歌,而朝歌在河南淇縣,怎麼殷墟遺址在安陽呢
“殷人之屢遷,前八而後五”
東漢張衡《西京賦》謂,“殷人之屢遷,前八而後五”。說的是成湯代夏前的商先公曾有八次遷都,即《史記·殷本紀》所謂的“自契至湯八遷”,殷人稱之為先公時期;成湯代夏後的各代商王曾有五次遷都。“後五”即《尚書·盤庚》篇中的“先王有服,恪謹天命,滋擾不常寧,不常厥邑,於今五邦”。
殷墟文化的發展趨勢,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連續發展的,其中三、四期多連續使用,帝乙、帝辛時期的遺址面積大、分布也最廣,居住遺址內的窖穴、灰坑密集,這說明殷末時期,在安陽一帶居住的人口非常稠密,並沒有政治中心遷移後出現的衰落、中斷現象
㈨ 朝歌的歷史資料
、朝歌(古地名)(zhāo gē),古地名,位於河南省北部 朝歌遺址鶴壁的淇縣。殷商末期紂王在此建行都,改稱朝歌。周滅商後,三分其地。朝歌北邊是邶,東邊是鄘,南邊是衛。封康叔建立衛國,都於此403年。漢代置朝歌縣,元代置淇州,明代改為淇縣。朝歌鎮,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朝歌鎮。淇縣朝歌鎮古稱沬邑,商末易名朝歌,曾為殷紂行都和衛國國都,地處 淇縣縣城,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淇縣縣委、縣政府辦公機構所在地。 全鎮總面積19.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276畝。轄16個行政村,總人口 18000人,5381戶,一個居民委員會。全鎮轄區共人口6人。京廣鐵路、107國道、淇浚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貫穿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十分便利,土地肥沃,水利、光照條件充足。 名勝古跡有:殷紂王摘心台、紂王宮、荊柯冢、衛國故城、唐代陳婆造心經浮圖、明末清初扯談碑等。淇河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數千年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華夏子孫,春種秋收,夏網冬獵,「砍砍伐檀」創造了淇河文化,發展了人類文明。這里即有馳名中外的牧野古戰場,久負盛名的中華第一古軍校——雲夢山戰國軍庠,華夏第一皇家園林——淇園,又有數不勝收的殷商文化遺址。 淇河水養育了不少仁人志士。如被孔夫子譽為「殷有三仁」的箕子、微子、國神比干,縱橫家 軍事家、教育大師鬼穀子,義士荊軻,中國第一位女詩人——許穆夫人,高風亮節的甄濟等。
㈩ 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就是封神榜里的朝歌么
不是,殷墟遺址在安陽市區,朝歌在鶴壁淇縣一帶。不過安陽到鶴壁也很近,是鄰市,市區才相隔50公里左右,淇縣到鶴壁市區也才10多公里。可以說朝歌在殷都范圍內,但不能說商紂把都城遷往朝歌,盤庚遷殷後都城應該沒有變化過。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