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南京城牆城北段遺址

南京城牆城北段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14 06:12:30

Ⅰ 南京明城牆的歷史沿革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取定遠後採納大將馮國用:金陵「龍蟠虎踞」適宜建都的建議。三年後攻下集慶,改名應天府。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建議,南京明城牆的建造由此正式拉開序幕。南京明城牆是中國歷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大一統王朝都城城牆。明南京城在六朝國都建康城的基礎上修建並以此擴大,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北帶玄武湖,城周35.267公里,包括南京歷代都城於其中,不僅是中國第一大城垣,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元至正二十六年農歷八月(1366年9月),改築應天府城,並在鍾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宮,即南京故宮,此為第一期工程。
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吳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
明洪武二年(1369年),第二期工程開工,以築新城為主,向北拓寬舊城直至揚子江畔。
明洪武六年(1373年),二期工程完工,第三工程隨即開工。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12月),三期工程完工,「新築後湖城」止,建造聚寶、三山、通濟各主要城門以及後湖城和主要街道。
明太祖朱元璋耗費二十多年時間,調動全國一部、三衛、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縣共二十餘萬工匠修築城牆,同時在五省燒制城磚,建成面積43平方公里,京城城牆全長35.267公里公里,囊括了六朝時的建康城和南唐時的金陵城,高14-26米,上寬最窄處2.6米,最寬處19.75米,下寬14.5米左右,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後,朱元璋與諸股肱大臣及皇子登臨鍾山,觀察南京城的形勝,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對准紫禁城」的潛在擔憂。同時,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對都城防守極為不利。遂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牆,以彌補京城城牆之缺憾,外郭號稱180里,各段用磚砌的部分加起來約40里,外部土城高度約在8-10米,上寬6-8米。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牆四重城垣全部完工。
明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明城牆首次面臨戰爭損壞危機,燕王朱棣南下進攻南京城。「燕兵至金川門,谷王朱穗與李景隆開門納之,京師失守」。而這次開門降迎,使得明城牆躲過一次大災。
明代時期,南京為「系祖宗根本之地,東南總會之所」,城牆都受到各級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僅《明實錄》中關於城垣大規模維修的記載就達40餘次。特別是在極具修城經驗的豐城侯李賢擔任南京守備期間,南京城牆的修繕進行得相當完備。
16世紀中葉先後3次抵達南京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稱:「這座城市超過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他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記載,當地人講了一個故事:兩個人從城的相反方向騎馬相對而行,花了一整天時間才遇到一起,南京城牆規模之大可以想見。
清代南京作為兩江總督所在地和長江下游政治軍事中心城市,明城牆的保護雖然更趨弱化。不過還處於冷兵器與熱兵器結合使用的時代,南京城牆的維護還是有一定保證的。
清代作家吳敬梓,曾在南京秦淮河畔生活多年,他在《儒林外史》中寫道:「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門十三,外城門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轉足有一百二十多里」,清楚地記述了南京城牆的來歷和規模。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南京神策門城門修復城樓,仿淮安府城樓樣式重建,尺寸比明朝時期的小,分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均用城磚修葺。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當局為交通運輸需要,方便到達秦淮河碼頭。在城西清涼門和定淮門之間,開辟草場門,為單孔拱券結構,城門深約20米,寬約6米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舉辦南洋勸業會,為方便中外來賓游覽玄武湖,決定在靠近勸業會會場的城牆上開辟城門。工程尚未完工,端方調走,次年繼任總督張人駿負責,因張人駿籍貫河北豐潤,故命名為「豐潤門」。
清宣統三年(1911年),響應武昌起義,徐紹楨帥江浙聯軍由朝陽門攻打南京,朝陽門瓮城遭到破壞。
民國二年(1913年),袁世凱派北洋軍復奪南京城,以重炮攻擊朝陽門等要地,次日,南京城破。
民國十年(1921年),為繁榮下關碼頭岸線,時任江蘇省民政長韓國鈞的支持下,在儀鳳門西南的城牆上破牆動工,從城門內八字山取土墊築城門口到江邊碼頭的道路,填平小南河(今熱河路),墊成基地2.7萬平方米。新開單孔城門一座,從而縮短了從下關江邊進城的路程。因韓國鈞是泰州人(韓國鈞是海安人,當時海安屬於泰州),泰州古稱「海陵」,這座南京的城門就被命名為「海陵門」。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提出「以新都建設需要,將標賣南京全城城垣城基」,打算全部拆毀南京城牆。遭到了文化界的強烈反對及譴責,徐悲鴻等人連續在報紙上發表文章進行批評,城牆終得倖免。
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國民政府為整治首都風氣,下令改將南京城門易名。朝陽門為中山門(紀念孫中山先生功績)、儀鳳門為興中門(喻振興中華之意)、海陵門為挹江門(因城門臨近揚子江)、神策門為和平門(喻世界和平之意)、豐潤門為玄武門(因城門臨近玄武湖)、聚寶門為中華門(喻中華之意)、正陽門為光華門(喻光復中華之意)。
同年,國民政府改建單孔朝陽門為三孔中山門,內瓮城已拆,但外瓮城尚在。
民國十九年(1930年),張其昀在《首都之地理環境》中分析沒有拆除城牆的原因是「蓋用城磚拆城,工費太巨,得不償失」,事情當然沒有這么簡單。客觀上促使1930年代至解放前南京明城牆得以保存的還是其與生俱來的軍事防禦價值因素。
民國二十年(1931年),國民政府在中央路筆直向北與明城牆的交點,神策門西側五百米處,破牆開路以便利南京城北交通,並取名中央門。同年為適應南京市的道路現代化建設和改造的需要,在中華門東西兩側開辟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同時滿足向南向北車輛通行。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為開辟漢中路,在城牆上新辟西式牌坊三券城門,將城門命名為漢中門,介於清涼門與漢西門之間。同年,在原在明城牆上的一處豁口,改造興建為一處城門,命名為武定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南京城北開辟城門,位置在金川門西,現新民路西端的護城河西側,新民門修建而成。同時,還採用填土的方法鋪設了護城河中的一段路,為了保持河水流通,又修建了一座橋面長度約六米,跨度約四米的單孔水泥橋。同年,南京警備司令谷正倫提出《關於南京城防建議案》,將明城牆列入城防計劃,南京明城牆得到保護。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在南京明城牆基礎上開辟雨花門,用於將南京市內的京市鐵路在養虎巷處與江南鐵路連接,與京粵線貫通。抗戰勝利後,小鐵路逐漸荒廢。
1948年9月,「南京城防城垣暨護城河工事整頓會議」做出9項修復城牆及相關工事的決議。不過,這一次的防禦功能未能獲得實現。
1954年,於北極閣山下的台城靠近「後湖城牆」的位置,方便內外交通,並為防空疏散的需要,開辟解放門,為單券城門,位於玄武門以南、太平門以西,雞鳴寺東北、玄武湖南岸。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後,席捲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同其他古都城牆一樣,修復和保護工作曾經走上曲折的歷程。由於受歷史的局限和「左」傾思潮的影響,南京城牆曾幾度歷經被完全拆除的危險,幸而時任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的朱偰先生立即向南京市領導提出緊急建議,下令停止毀城,四處奔走聯合各界人士共同呼籲。同時向中央文化部發電報,呼籲保護明城牆。在朱偰先生等人的再三努力下,部分市民也紛紛寫信到市政府「提出批評和責難」,最終使南京城牆得以倖存。
1984年,南京成立中華門文物保管所和渡江勝利紀念館,以保護固有文物,展現歷史風貌。
1988年,南京明城牆全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南京市政府設立南京市城牆管理處,作為保護、維修、管理南京城牆的專業機構,由此明城牆全段保護開始得到重視。
1991年,南京市政府因城市建設和城內交通需要,通中華路,拓寬集慶路,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特邀南京東南大學建築系潘谷西教授設計建設集慶門,城牆具有宋代「過梁式」城門風格,且該城門是南京城牆中首座偶數門,就是說門洞的數為偶數,開南京城牆之先河。
1992年,《南京明城牆保護規劃》正式發布
1993年9月,南京市城牆管理處歸屬南京市文物局領導。
1995~1996年,解放門至玄武門段城牆修繕工程。
1996年4月,江蘇省人大通過南京市為南京明城牆保護制定地方性法規《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
1997年,在國務院批準的《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更是明確提出要加強對明城牆的保護。
1996~1997年,石城門復城城牆修繕工程。
1997~1998年,後標營段城牆排險加固工程。
1998年,太平門段城牆加固工程,同年5月24日,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正式掛牌成立,與南京市城牆管理處共同承擔南京城牆維修保護的任務,並各有側重。
1998~1999年,九華山西段城牆搶險加固工程。
2000年3月21日,《南京明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可行性報告》調研小組成立,標志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正式開始。
2000~2001年,集慶門段城牆修繕工程。
2001年,南京挖掘出西華門遺址,僅存三座門券的須彌座和磚石路面,這使得西安門被長期以來被誤傳為西華門的現象徹底被證實。
2002~2003年,石頭城段城牆修繕工程。
2003~2004年,東西干長巷段、紅山土段、神策門瓮城城牆修繕工程。
2004年起,南京頒布《2005—2007年明城牆風光帶保護與建設計劃》。榮獲建設部頒發的「最佳人居環境範例獎」。
2006年,南京城牆、陝西西安城牆、湖北荊州城牆、遼寧興城城牆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2010年,《南京名城保護規劃》出台,規劃對明城牆一線建築高度作了明確規定。
2015年1月,《南京城牆保護條例》出台,將除南京京城(內城)城牆及皇城、宮城城牆外,總長達60多公里的外郭城牆也納入保護范圍。
2015年8月,南京市規劃局聯合東南大學組織編制《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已通過南京市政府批復。按照規劃,南京明城牆分為5段打造,成環狀分布,對於沒有牆體的缺失部分,將用綠植牆體補齊。部分城牆和城門今後也將有一定的改動。
2015年9月,南京模範西路的拓寬過程中發現定淮門城牆台基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市考古所正根據國家局要求開展考古工作。

Ⅱ 南京哪裡可以看到明城牆

好多吧,如中華門(很不錯的地方),月牙湖公園,水西門遺址廣場,漢中門市民休閑廣場等都可看看。

Ⅲ 求現在南京明城牆破壞後的遺址,,馬上要,跪求。。。。。。。。。。。

您好,南京明城牆破壞後的遺址現在很少了,在抗日戰爭中破壞了很多,後來又爆發一項拆城牆運動。現在的城牆很多都是復建的,那些遭破壞的也已重修,所以說,現在很難找到被破壞的城牆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歐洲白難民敬上!

Ⅳ 明城牆遺址公園的遺跡保留

明城牆只保留正陽門、正陽門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城角樓、內城的南城垣和西城垣殘段。明代北京內城垣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垣。元大都城垣周長60里,設城門ll座,城垣全部是板築夯土牆,高12米,寬31米。明洪武元年(1368),徐達在修整元北城垣的同時,在距北城垣以南3公里的地方,加修了一道新的城垣,新建北城垣的西端正值長河的河床,故將城垣改道,自德勝門以西起,城垣即向南偏斜。造成北京內城西北缺一角。
新建的北城牆較內城其他三面的城垣高且寬,高4丈多,頂寬5丈,而其他三面則高3丈余,頂闊2丈。南城垣是在東、西長安街一線上,永樂十七年(1419),因修皇城營建大內,為把五府六部都擺在皇城前面,便將南城垣向南拓展約O.8公里,即今天的南二環路。明正統元年(1436)修築了九門的城樓。經過修整過的城門,不僅建築了城樓,門外還設立了箭樓、瓮城,並在城垣的四角設立了角樓。除正陽門箭樓設門外,其餘均不設門。除正陽門瓮城辟門兩座外,均於瓮城內側辟門一座。此外,又把護城壕加深,有些地方還用磚石壘砌。九門的外面,原來是木橋通渡,全部改成石橋,並設立了水閘。為加固城垣,從洪武年間起就在城垣的外壁加一層城磚。這項工程,一直延續到正統年間,才將城垣的內外壁全部用磚包砌。
新建的內城垣周長約25公里,平面呈東西略長的長方形。整個城牆內外壁均下石上磚,內為土心,牆體高約11.36米,雉堞高約1.8米,通高約13.2米余,牆底層寬約19.84米,城垣頂部寬約16米。城垣外側周築馬面,城垣上內側築宇牆。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部尚書聶豹等聯名提出修築外城。先修城的南側,用半年時間即告竣工,從而使北京城垣的形狀變成凸字形。外城以內城南端東西兩側為起點,寬於內城一里余圍起內城的南端。外城的北端為凸字形的兩肩,兩肩各設有一門,東為東便門,西為西便門,均北向。共設城門7座,除2座便門外,其餘5座皆為皇帝命名。每座樓門各設單檐門樓1座,各門皆築瓮城,其門辟於正中,與城門相對。城垣四角各設角樓1座,東西便門各設水關1座,皆為三孔洞,內外護以鐵柵。外城垣周長約28里,內外壁均為下石上磚,牆內為土心,牆體高約6.4米,雉堞高約1.28米,城牆通高約7.68米,城垣下寬約6.4米,上寬約4.48米。明代修築的城垣,內城東、西城垣大部分是在元故城垣的基礎上修築而成的,其他部分都是重新修築的。前者一般是在夯土上進行包磚灌漿而成。
新建城垣牆體夯土層的下面、在深達5米左右的流沙層中,橫豎排列著l5層原木料,每層約達60-70根不等,每根長約6-8米左右,直徑在20-30厘米之間,絕大部分是紅松和黃花松,木料之間都用大扒釘釘死,連接成一牢固整體。夯土層上面還鋪有三合土。在牆體外壁包砌大城磚的裡面還砌一層小城磚,城磚的下面均墊砌三層襯基石,外部基石露出地表一層,內部基石露出地表二層。城牆頂部海墁一層大城磚。明代北京內外城共有城門16座,內城9座、外城7座,內城的城門大多是根據元代古城門改建而成的。門樓均朱楹丹壁、封檐列脊、灰筒瓦綠剪邊,三層檐歇山重樓式建築。除正陽門樓為面闊七間外,其餘八門皆面闊五間。通高在30-40米之間。外城的城門樓稍低一等,為單檐歇山式建築,且面闊3間,通高ll米左右,瓮城位於城門以外,將城門、城垣、箭樓、瓮城門等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堅固的防禦整體。其上建有雉堞、宇牆。內城瓮城與城門相對之垣牆正中皆築箭樓一座,為重檐歇山頂,高30餘米,樓左右3面牆體各闢箭孔,角樓位於城牆轉角的結合部。北京城的內外城樓垣四角都建有角樓。角樓全稱應為城垣角箭樓,為重檐山頂,平面呈曲尺形,兩闊面與兩窄面牆體上分別辟有4層箭孔,闊面每面56個窄面16個,每座角樓有箭孔144個。外城角樓形體較內城要小,共有箭孔20個。馬面是宋代的叫法,明清稱之為城垛,是凸出城垣外側的墩台。其高度與城垣相同。馬面的尺寸一般在14-15米長、寬為13米左右。又有一種稱為大馬面的墩台,其尺寸為長20米、寬35米左右。馬面間的距離不等。馬面的後面城垣上都建有硬山頂鋪房,面闊3間,進深l間,是供守城士兵休息或堆放武器等物之用。另外在城垣的內側還建有可供上下的馬道,內城計有9對城門馬道、4對角城馬道、14對城垣馬道,總計27對馬道共54條。城垣外側建有齒狀雉堞,起盾牌作用。城垣內側建有字牆,清代城垣沒有變動。1949年後城牆逐段拆除,並在原址基礎上建為二環路,路下為環線地鐵。

Ⅳ 南京的六朝古都文化遺址有哪些

樓上回答不對,六朝即東吳、東晉、宋、齊、梁、陳。不包括唐以後的。
南朝陵墓石刻分布在南京、江寧、丹陽、句容四個地區,其中南京的六朝陵墓共有17處,主要有麒麟、天祿、辟邪、石柱、碑等。這些雕刻形象生動、氣勢宏偉,有棱形的石柱和有翼的石獸,反映了中國文化與希臘、波斯文化之間的交流,是中國中古時代石刻藝術的珍品。
1.劉裕初寧陵石刻在南京麒麟門外的麒麟鎮。陵前現存雙翼石獸一對,東為天祿、西為麒麟,長高各3米,天祿胸、腹部剝蝕嚴重,缺四肢,股殘尾斷;麒麟頂、齶殘缺,腰、四肢均有裂紋。石獸造型穩健莊重,與漢代石刻的風格相似,是南朝最早的石刻。
2.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在江寧區高橋門外上坊鄉的石馬沖,今存天祿、麒麟各一。北石獸較完整,長2.60米、高2.57米,南石獸長 2.72米、高2.28米,從頸部斷裂,胸部碎裂,殘缺較嚴重。二獸均有翼無角,張口垂舌,須拂胸際,身上的紋飾比較簡練,造型朴實,風格獨具。
3.陳倩永寧陵石刻在南京棲霞區甘家巷東南、北象山下獅子沖。陵墓前有天祿、麒麟二石獸,東西相對。東邊天祿頸及腰部曾斷裂,現已修復。西邊的麒麟比較完整,長3.10米、胸寬1.45米、高2.85米,獨角雙翼,環目張口,舌尖上翹,須髯下垂,雙翼刻鱗紋,襯以羽翅紋,遍體飾捲毛紋。
4.梁臨川靖惠王蕭宏墓,坐落於東北郊仙鶴門外張庫村。現存石辟邪二、龜趺二、碑、石柱二,東西對立。東辟邪原倒埋溝中,底座破缺,臀部殘損,後修復。辟邪雙翼圓轉,肌豐骨勁,體態肥壯,顯出一副矯悍兇猛的神態,是南京地區現存南朝陵墓石刻中的上乘之作。
5.蕭秀墓石刻在南京東北郊甘家巷小學內,是南朝墓石刻中遺存最為豐富、規模最為完整的一處,現存有石辟邪二、石柱一、石柱礎一、石碑三、碑座二。二辟邪東西相對,相距18米。東辟邪完整,西辟邪稍有微殘,均軀體極大,遍體刻毛飾紋。神道碑有三,二立一倒,碑文為南朝書法家貝義淵書寫的,對書法史的研究有重要價值。
6.蕭譫墓石刻在南京東北郊甘家巷西,墓前現保存有石辟邪二、龜趺一、石碑一。其中東辟邪長3.75米,高2.95米,腹下還有一小辟邪,造型生動。另蕭譫墓石碑高大完整,雕刻精巧,裝飾華麗,碑刻為當時的大書法家貝義淵所書。
7.梁建安敏侯蕭正立墓石刻:位於南京江寧區淳化鎮劉家邊村農田中。墓前現存石刻2種4件,其中石辟邪兩只,一雄一雌,蕭正立墓現存兩個神道石柱皆嚴重風化,柱身上下粗細不一,柱頭圓蓋及小辟邪均無存。
另外據我所知棲霞寺還有一些六朝遺跡,棲霞寺始建於南朝。白馬公園遷移保護了一批散落在南京各地的六朝石刻,此外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也收藏了不少。東南大學內有一棵六朝松。

Ⅵ 南京有城牆古老建築的適合拍照的地方主要有哪些

南京明代的內城城牆現在僅有四個保存比較好的城門:
南邊的中華門(聚寶門)城門格局保存得不錯,這一帶內側尚有部分傳統建築和街巷,外側就只能沿秦淮河看城牆了。北邊的和平門(神策門)周圍是個小公園,綠化比較好,城牆掩映在樹木之中,看上去有幾分古意。
西側的旱西門目前存有瓮城的一部分,有兩座城台,視野比較開闊一點,但周圍基本上無古建築。另外一座城門清涼門緊靠石頭城,屬於開放的公園,這一帶山野環境比較好,依山而築的城牆也能突出險的一面,但稍顯偏僻了些。
以上四處優先推薦中華門和清涼門。
只有城牆的地方,北側獅子山一帶的城牆有自然山勢依託,又方便遠眺長江,山上還有仿古的閱江樓,是拍照的好地方。東北側台城附近的一段城牆保存得也比較好,尤其是靠著玄武湖的外側部分,內側也有雞鳴寺、考試院舊址、九華山塔等等做背景,這兩處也都優先值得去。
東側的中山門一帶外側靠月牙湖,自然風光也還算不錯,離明故宮、東華門也比較近。東南側的東水關一帶有水閘,比較特殊一點,附近也有白鷺洲公園和武定門公園,以上兩處可以備選考慮。

Ⅶ 南京明城牆的主要建築

城門,是銜接城市內、外的交通要道和觀瞻之所在,也是古代城垣攻防戰中的焦點。為此,朱元璋等人在南京京城城門營建中,煞費苦心地數次對城門進行修葺、增築改制,以壯其勢、瞻其觀。南京京城設有城門13座,每座城門均有相當規模的敵樓,並有數道木城門和千斤閘。門址位置依據城垣形制不求對稱,依門而設的瓮城有內、外之分,瓮城的大小、形狀也不一樣。
每座城門都有內外兩道門,外面一道是從城頭上放下來的「千斤閘」,具有堅固的防禦作用;裡面一道則是木質再加鐵皮做成的兩扇大門。在平時,行人車馬都從城門洞里通過。
城牆一周共設13座城門,東有朝陽門,南有聚寶、通濟、正陽(即光華門)3門,西有三山、石城、清涼、定淮、儀鳳門5門,北有太平門、神策、金川、鍾阜4門。
正陽門(光華門)是南京城牆十三座內城門,是京城的正門,內外均有瓮城的復合型瓮城,是中國城牆建造史上獨創。
通濟門是南京城牆十三座內城門中佔地面積最大的城門,是一座福船型(魚腹型)內瓮城城門,內部結構極其繁復,其形狀在中國也絕無僅有,一座城樓,兩條上城馬道和人行道,三座瓮城,四道門垣皆為拱券砌築,以及若干瓮洞,瓮城周長約690米,立面城寬約90米,均為條石砌築。
聚寶門(中華門)是南京城牆內城十三座城門中規模僅次於通濟門的城堡式城門,是京城的正南門,中華門城堡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城堡,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古城堡,堡壘瓮城。
三山門(水西門)規模僅次於聚寶門(今中華門),與通濟門略同,建有內瓮城三座,門垣共四道,每兩道城牆間設瓮城,內瓮城呈船形或者魚腹型,供作儲兵防守之用。
石城門(又稱漢西門)坐東面西,由兩道瓮城、三通城門組成,皆為拱券砌築。
清涼門是明代南京內城十三座城門,由一道城門和一圈橢圓形瓮構成。
定淮門是南京市明代內城十三座城門靠城西的城門,位於外秦淮河東岸,具體規格不詳。
儀鳳門(興中門)是城北進入南京城的要道,軍事位置十分重要,為單孔城門,上設兩層箭樓。
鍾阜門坐西向東,幾乎和儀鳳門相對,也是兩座距離最近的城門。兩座城門取龍鳳呈祥寓意。
金川門坐南向北,因古代有金川門涵洞使得金川河由此出城而得名,門外設有金川橋一座,城門附近設置有水閘,控制護城河和外金川河的流通。
神策門相對其他城門規模較小,是南京明城牆十三個內城城門中唯一一個設有左右兩個門洞的城門,也是十三座城門中唯一採用了古老的外瓮城結構的城門,且瓮城門不正對著城門,而是開在瓮城的東北角,因此成為十三座城門中結構最獨特的一座城門。
太平門是南京城北面的正門,原為單孔城門,2014年復建為三孔城門。
朝陽門(中山門)原為單孔券門,1928年(民國十七年),國民政府為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柩,興建中山大道時,將朝陽門拆除,把門基挖低,重建了一座三孔拱形的磚門,並改名為中山門。 瓮城,古稱(闉),又稱月城、曲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於城門外的附屬建築。多數為半圓形,少數呈矩形、方形等。外瓮城城門取向不一,形成相對獨立的護衛城門的設施。瓮城,是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長期戰爭實踐的產物,是中國古代城垣建造工程的一大發展,也是護衛城門建築形式中成熟的建築設施。南京城牆的內瓮城,一反中國傳統瓮城建造的舊制,將前人理論上把瓮城設置在城門內的設想,大膽用於實踐,並有了很大的發展和創新。因此,內瓮城的形制,為明初南京城牆首創。由於內瓮城設置在城門的里邊,就有條件設置瓮洞(即藏兵洞),將城門守御這一明顯的薄弱部位,變成防禦作戰中的強點,這是外瓮城所無法做到的。
13座城門中,朝陽門、神策門各有一道瓮城,石城門有兩道瓮城,聚寶、通濟、三山門各有3道瓮城。13座城門中,聚寶、石城、神策門、清涼門4門保存至今。
光華門原名正陽門,是京城的正門,內外均有瓮城的復合型瓮城,為國內城牆建造史上獨創。
通濟門是南京十三座內城門中佔地面積最大的城門,是一座福船型(魚腹型)內瓮城城門,與聚寶門(中華門)和三山門(水西門)是三座規格最高的內瓮城城門。
聚寶門(現稱中華門)是現存最大的城門,規模最大,東西長118.57米,南北長128米。城頂原有木結構敵樓,城門設鐵閘和木門,鐵閘用絞關上下啟動。瓮城兩側有登城馬道,主城內側上下兩層及瓮城兩側共有27個藏兵洞。外廓城略成圓形,周長60公里,多為土築,現已辟為明外郭百里風光帶。 在河流進出及泄水口處,南京城牆下設有水門、水閘或涵洞。秦淮河進出口分設東西水關兩座水門。東水關今尚保存,設有內外兩道閘門,中間一道鐵柵,閘有上中下3層拱券,每層11拱,有效地分解了城牆重力。
在玄武湖、前湖、琵琶湖、秦淮河中段出入口處設有涵閘。閘一般為銅或鐵質,正方形,五孔,邊長約125厘米,內接銅或鐵質涵管,直徑約95厘米,閘口還設有銅或鐵質柵欞。
南京原有兩座水關,將內秦淮與外秦淮溝通,東水關和西水關分別位於十里秦淮的兩端,素有龍頭、龍尾之稱。1953年西水關不幸拆除,僅存東水關。東水關和西水關都是600多年前高超水利設計工藝的代表,是明初時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進行主城區建設、水系改造時,進行的兩項大的水利工程。
東水關
東水關坐落於南京城東南部,龍蟠中路通濟門大橋西側,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城牆唯一的船閘入口。因此,東水關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十里秦淮的龍頭。東水頭舊稱上水門,始建於楊吳築城,932年(楊吳太和四年)金陵府尹徐知誥下令擴建金陵城,金陵府城成為高堅甲於天下的一座大城,東水關就是在這次擴建中建成的。
在六朝時期,東水關是通向浙江、蘇州方向的交通樞紐,南來北往的商賈齊集東水關,在此經商交易。如今東水關雖已不見往日的繁華、往日的人聲鼎沸,但是卻以其雄的氣勢屹立於十里內秦淮河的東端。如今的東水關遺址主要是明代所拓建的,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建設南京城,為了控制秦淮河的水位,經過精心設置,將東水關辟為通濟水關偃月洞,水關共三層,每層十一券,共三十三券,下層十一券通水,上中兩層共二十二券為藏兵屯糧之用,現尚存中、下兩層共二十二券。
為了鞏固王朝和繁榮明朝的經濟,在從通濟門進入南京城的要道上建造了一座橋,因其地處內、外秦淮河的交匯處,朱元璋為鎖住大明朝的風水,給此橋起名為九龍橋,希望藉助龍的神奇力量鎮住南京的風水,以永保大明朝的宏偉基業代代的相傳下去。在清朝時,康熙、乾隆巡訪江南時,都是從九龍橋進入南京城的。
2001年修復東水關時,保留了九龍橋的基礎,從橋面上重新鋪上了大塊的青石,橋的兩邊鑲上了80個蓮花彩雲雕石欄桿。在橋的兩端安裝了4個雕花石鼓,整座橋用了近4000噸石料,橋的基礎絲毫未動,由此可見古人造橋技術之精湛。
西水關
因為被拆除的年代久遠,南京西水關不如與之遙相對應的東水關著名。西水關在水西門南側,背靠城牆上下三層,擔當水利、防務兩大功能,在功能設計上是非常精密的。倚靠古人的這個地下排水系統,一般的大雨都不容易造成路面積水。明朝遷都北京之後,仿照南京城地下水系疏通系統進行改造,所以每次北京大雨時,故宮一般都是不會積水的,因為它有良好的地下排水系統,這也是西水關、東水關這樣的水利工程在當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據《古里秦淮地名源》里所考證,五代南唐時期,西水關被稱為下水門,明代築城時改建為西水關,設偃月洞。清代在下浮橋和偃月洞之間設有銀台洞,又稱雲台洞。1935年,雲台洞舊址建西水關防洪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里仍然是小型防洪排澇設施。可見西水關在歷史上,對於保護南京城免受洪澇之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防洪排澇,西水關在軍事、政治、經濟上也「大有作為」。據稱,當時在修建西水關時還頗有講究,有一些「小機關」:西水關有兩道閘門、橋道和藏兵洞。一道閘門在城牆之內,另一道閘門在內秦淮河出水口,城牆之下留有多孔拱券式進水巷道,用條石封住,防止敵人的「水鬼」潛水入城,城牆從兩道水閘之間堆砌而成。
東水關與西水關建築布局基本一樣,兩相呼應,中間所夾水道從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最終形成了久負盛名的「十里秦淮」。可別看東水關、西水關建築結構都一樣,到了六朝以後,西水關的繁華、熱鬧卻是當時東水關遠不能企及的,與現在成相反之勢。
西水關是內秦淮河的出水口,與長江相連,設有碼頭,算得上是南京『進出口』的咽喉,也是當時南京城最繁忙的物資集散中心。除了貨物外,外地人如果想走水路進入南京城,也必須是從西水關下船,然後經水西門進城。碼頭上也設有關卡,想要下船上岸的人必須得出示憑證,才可以進城。這大概與洪武年間發生過的「間諜案」有關,因為當時商業發達,有許多外國人也會來到中國,期間發生過不愉快的事情之後,進出口管理也便更嚴格了。西水關的繁華從考古發現中也可力證。20世紀80年代末,西水關出土一批六朝、隋、唐、宋、明、清等各個時代的文物。
環繞南京明城牆的護城河(唯有太平門向東一段城牆外側沒有開築護城河),是南京明城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護城河的水源,來自秦淮河、清溪、金川河以及玄武湖、前湖和琵琶湖等,經對城垣外側河道疏浚、開挖,引導河水入濠而成。寬闊的護城河水面,襯映高大堅固的南京城牆,使進犯之敵望而生畏。
城牆現存護城河全長為31.159公里,城牆與護城河間距最寬處為334米,最窄處為9米。 「藏兵洞」實際上就是里端封閉的磚券門洞,在戰時可供兵士休息和用來存放軍事物資。
這種「藏兵洞」在聚寶門(中華門)最南一道的城牆上計有兩層共13個,左右兩側的城牆下部又各有7個,加起來有27個。每洞可容納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達3000人以上,這種設施在中國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極為少見的。

Ⅷ 南京有哪些明朝遺址

環繞南京主城區的明城牆
御道街的明故宮遺址、午朝門東華門西華門五龍橋
東郊的內孝陵
太平門外容的岐陽王李文忠墓、徐達墓、常遇春墓
河西龍江的鄭和寶船遺址公園
安德門外的浡泥國王墓
中華門外的大報恩寺遺址
還有中山陵東面的靈谷寺
紫金山天文台的古代觀天儀器
夫子廟的明遠樓

Ⅸ 南京明城牆破壞的一些情況

南 京 明 城 牆
南京城垣沿革
南京建城史從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在冶城山建冶城始,迄今已2500年。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 越大夫范蠡在中華門外長干里築越城,成為建南京城垣之始。
時隔一千八百年後,朱元璋攻入南京,於公元1366年到1386年間進行大規模改建。歷時二十年,建成南京歷史上最具規模的城牆。其後的五百多年,南京城垣基本上保持明代以來的格局。1955年1月起,因為各種原因,拆除了部分城牆。198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保護城牆的通告,1988年1月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十多年來,南京市政府與民間機cxcx一直致力於南京城牆的恢復與保護工作。
南京明城牆不僅是我國現存的第一大城牆,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城牆(巴黎城長29.5公里)。
明城牆的建造思想
據《明史》記載,公元1356年,朱元璋召見隱居老儒朱升,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朱元璋欣而採納並實施。
明城牆的格局
明都城由宮城、皇城、京城、外廓四層牆垣由內而外迭套組成。
現今所稱的明城牆一般是指京城的城牆,亦稱內城。
歷代建都,概取方形。明城卻違背古制,呈不規則形,依山形地勢而成。它利用南唐都城南面和西面的城牆拓寬加高,並向東、西延伸,依山據水,轉而合攏,正所謂「東盡鍾山之南崗,北據山控湖,西阻石頭,面臨聚寶,貫秦淮於內」。城周長度號稱96里,實際全長33.676公里。
明城牆共建城門十三座,其中除改擴建南唐的聚寶(今中華門)、三山(今水西門)、石城(今漢西門)三門外,又在適當位置新開十座門:南曰正陽(今光華門),南之西曰通濟;北曰太平,北之西曰神策(今和平門)、金川、鍾阜;東曰朝陽(今中山門),西曰清涼(今清江門),西之北曰定淮、儀鳳(今興中門)。
後來,清末開草場門,1909年開豐潤門(今玄武門),1921年開海陵門(今挹江門),1926年開雨花門,1929年開武定門,1931年開漢中門和新民門,1933年開中央門,1952年開解放門,再增九門。
明南京內城的十三座城門中現存只留下中華門、漢西門、神策門、中山門和清江門五座,以及清以後所開的玄武門、挹江門和解放門三座。
在引秦淮河水入城的出、入口處的通濟、三山二門還各建水門一道。已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拆除,僅餘下部石壁和壁上閘門石槽。
明城牆的高度和厚度因地制宜,尺寸不一。城高度一般在14米到18米之間,總體是城南較高,城北較低。頂寬7至12米,底寬10至18米,整個牆身呈梯形,上窄下寬。城頂外側建垛口(雉蝶)13616個,垛長2.75,垛距0.4米。城頂還建有窩鋪200座,以作御敵堡壘之用。
明代城門上當時都建有城樓,但均已毀廢。現僅存的神策門上的歇山頂重檐城樓,經專家鑒定系清末建築。當時每座城門都有木門、千斤閘各一道,以資防守。
中華、通濟、水西、漢西等在軍事上據顯要位置的城門都建有瓮城。現僅存中華門瓮城。
明城牆的建造
城牆由城基、牆身、雉蝶三部分組成。
大部分的城牆都先用花崗岩或石灰岩的條石做基礎,上面再用大磚壘砌內外兩壁和頂部,內外壁之間常用碎磚、礫石和黃土層層夯實。城牆頂部和內外兩壁的磚縫里, 都澆灌一種「夾漿」。據傳這種夾漿用石灰、糯米汁(或高粱汁) 或再加桐油摻和而成, 凝固後粘著力很強,使城牆能夠經久不壞。牆頂用磚鋪成地面並砌成「雉蝶」(指城牆頂部靠外一側的鋸齒狀矮牆),並有石制的泄水槽以排出雨水。城基部分每隔一定距離也設有排水洞,將城牆內側的積水排出城外。
南京明城牆,據初步估算共耗費了數億塊城磚。城磚一般長40厘米, 寬 20厘米,厚 10厘米,實物標本則有略大或略小於該尺寸的,這是製作中的誤差。每塊磚重為10至20公斤。
磚分瓷土磚和黃土磚兩種,以後者占絕大部分。包括今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 5省的府、州、縣, 以及軍隊衛、所和工部營繕司等近 200個單位承擔組織人力制坯、燒造。
明朝廷為了確保磚的質量,大多數城磚留有銘文, 少則一字(或一個符號、記號), 多則 70 余字。要求各地生產的城牆磚上燒制出府、州、縣、總甲、 甲首、小甲、制磚人夫、窯匠等 5至 6級責任人的名字, 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追究制磚人的責任。這不僅是南京明城牆的一大特點, 也是南京明城牆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牆建造過程中,動用人力、工匠無數。
明城牆的破壞與恢復
明城牆自建成以來,歷經六百多年,風雨侵蝕、年久失修,又幾經兵亂,倍顯滄桑。
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對城牆進行查勘,城門及城牆共損壞300多處。
1954年實測南京城牆周長約34.36公里。
1956年,南京市擬定並執行了拆城計劃。
1958年測知,城牆基本完整保留的長度為15.308公里,由於拆除等原因半損壞的長度為13.375公里,兩者總長28.683公里。
1983年南京文物普查辦公室進行了又一次城牆普查。經實測得出,外形完整的城牆19.802長度公里,半損壞的城牆長度1.549公里,總長為21.351公里。與1958年相比,完整和半損壞的城牆總長減少了7.332公里。
2004年5月,經恢復與保護的明城牆完好總長度已經達到 23.743公里。
為凸現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南京市政府自1988年以來投入巨額資金用於老城保護和環境綜合整治。從長遠規劃看,全面修繕後的明城牆將會連成一片,屆時人們就可在明城牆上繞南京城行走。
中華門
中華門(即明代的聚寶門),是最雄偉並完整保存至今的一座明代古城門。它位於城南偏西,東西寬128米,南北深129米,城高21.45米,佔地16512平方米。南臨秦淮河,內依內秦淮河。有三道瓮城,四通城門,27個藏兵洞(即外牆砌實的城門洞,可藏兵三千人)。每道瓮城城門上建有閘樓,最上層築有重檐、廡殿頂的敵樓以供瞭望。清嘉慶年間倒塌,重建後又於1937年毀於炮火。在第二層有藏兵洞7個,中間一個最大,長44.34米,寬6.84米,高6米左右,面積303.3平方米。下層中間是城門洞,西邊有藏兵洞6個,各長43.1米,寬3.62米,高6米左右,每洞面積156平方米。
西安明城牆
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6米,北牆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西安城牆是明朝出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指導下,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城牆自建成後歷經三次大的整修。明隆慶二年(1568年)陝西巡撫張祉主持修復使土城第一次變成磚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源主持對城牆和城樓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環城公園,從而使這座古建築煥發了昔日風采,成為西安的一大旅遊景觀
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
歷史上明城牆全長40千米,始建於明永樂17年(1419年),是明清北京城的重要象徵。由於歷史原因,北京原有的城牆在整體上已經不復存在。目前,北京明城牆遺跡僅余兩處,崇文門至東南城角樓一段是現存最長的一段明清北京城牆,全長1540米,佔地15.4萬多平方米,連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北京城東南城角樓,構成明清城牆遺址比較集中的地帶,也是明城牆遺址公園的核心保護內容。
市政府投入文物保護專項資金2000多萬元,對明城牆進行了全面修繕。修繕工程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城牆的歷史原貌為原則,按照保留現狀、恢復原貌、維修險情、加固殘狀、適當復建的做法,使城牆恢復為連續的整體。2003年9月,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一期工程竣工,對外開放。
遺址公園外圍是一片沿200米長的帶狀公共綠地,根據不同功能可分為老北京南城根文化區、現代雕塑公園、東便門角樓市民休閑區、城樓遺址公園紀念林、北京站南出口及廣場等五個部分。2003年與北海公園、菖蒲河公園、元大都遺址公園、密雲奧林匹克健身園等12個公園被評為北京市第二批精品公園。
以古老的城牆為背景,從西往東,由園林工人精心設計的老樹明牆、殘垣漫步、古樓新韻、雉堞鋪翠等景觀一一呈現,其間點綴以樸素自然的菊花、海棠、萱草、馬藺等花卉,移步換景,更增添了古老城牆的魅力。
註:圖為南京中華門瓮城
交通線路:乘44路或地鐵到崇文門下車,向西步行5分鍾即到。

Ⅹ 南京明城牆的文物保護

《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的規劃范圍為南京城牆或其遺址與護城河內外兩側各外延約50米的區域,局部擴展,整體呈環狀分布。北至象山路,東至紫金山,南至雨花台,西至外秦淮河。規劃范圍總面積約8.43平方公里。
南京城牆在歷史上不是同一時期建成的,不同分期需要對應不同的保護方式。此外,城牆各段建築基礎不同,面臨的實際問題也不同。例如北面城牆的基礎是山體,西邊則是在石頭城的基礎上建成的。
需要保護的不僅是物質存在,還要保護古人思考的智慧。古人有一個非常好的思路值得借鑒,就是他們能夠尊重歷史,利用遺存,巧用山水。
第一段是從神策門到太平門。這段自然景觀基礎較好,可以看到玄武湖和紫金山,因此主要是修剪樹木,打開視野,同時地面要能走得通,突顯這段城牆看山觀水價值。
第二段是從太平門到東水關。此段東部本身就是鍾山風景區的一部分,還有相當長的一段在軍區內,因此不太主張在城牆上走,可以從鍾山風景區的紫霞湖、琵琶湖欣賞牆體,可以看到純粹的輪廓線。
第三段是從東水關到西水關。此段城牆本體連續性比較強,人氣也很旺,遊客上去走完這段城牆差不多要2個小時。歷史上東水關到西水關就有一個習俗,叫『走春』,在城牆上走一走可以祛邪、驅寒氣。
第四段是從西水關到石頭城再到獅子山。此段沿線是包山牆,在山體上走,水上也有遊船線路。
第五段是從獅子山到神策門。北段相對來說保留較差,清末到近代,通鐵路都在北面這一線,所以基本上拆完。但也有遺址,此段需要把過去的線路表達出來,並把遺址作為節點。 南京城牆是南京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建成以來,對南京的城市空間布局和城市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對南京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關鍵作用。南京城牆的保護工作一直以來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
1996年4月,南京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規《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辦法》的出台對於加強南京城牆的規劃、保護和管理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牆保護管理體制的變化,南京城牆保護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現有關於南京城牆保護管理方面的規定,與目前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從立法上進行完善。
《南京城牆保護條例》經2014年12月30日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4次會議制定,2015年1月16日江蘇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14次會議批准。該《條例》分總則、保護和利用、監督和管理、法律責任、附則5章程40條,例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1995年11月28日南京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制定的《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予以廢止。除現存的20多公里明代京城城牆及皇城、宮城城牆外,總長達60多公里的明城牆外廓也被納入保護范圍。
條例規定,城牆保護范圍劃定前已經存在的建(構)築物,不得翻建、改建或擴建;影響城牆保護的,應當在規定期限內改造、拆除;城牆保護范圍劃定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建設影響城牆保護的建(構)築物;宮城遺址范圍內及其城牆遺址外側100米范圍內,不得新建建(構)築物;皇城城牆遺址上不得新建建(構)築物,逐步拆除現存建(構)築物,不能拆除的建(構)築物及原城牆拐點處應設置永久性標志進行展示;外郭牆基(體)兩側各劃定30米至50米的公共綠地,可以採用綠化景觀標示城牆走向。
城牆沿線的建築將被嚴格限制高度。在建設控制地帶內建設建(構)築物的,其高度不得超過所在地區城牆高度。條例對建築的高度也進行了細化:其中,遺址、遺跡段不超過十二米,建設控制地帶以外至一百米范圍內不超過十八米。體量、風格、色調、密度應當符合城牆保護規劃要求,與周邊環境風貌相協調,並依法辦理相關審批手續。因公共利益確需突破上述高度控制標準的,應當進行景觀視線影響分析,向社會公示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此外,按照城牆保護條例,城牆的城磚、條石、內包夯土、門楣、碑石、礌石及古建構件等屬文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買賣,城牆上的城磚銘文也不得擅自拓印。 南京歷史名城保護規劃,對老城區、尤其是明城牆周邊的建築有嚴格的控高要求,城牆內外15米內不允許新建建築,15-30米范圍內,建築在7米以下; 明城牆沿線30-50米控制范圍內地塊,新建建築在12米以下;明城牆沿線50-100米控制范圍內地段,新建建築控高18米以下。明城牆內老城區,除重點建設區域(新街口、湖南路、龍蟠路等)都控制在50米以下,若有突破,需經城市設計、景觀分析、交通影響分析,並由專家論證確定。
2013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拆除大院里部分建築以保護明城牆,並自縮地盤還綠於民。此次決定自拆的有6幢樓,為後勤、辦公等用房,它們均建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樓址緊挨明城牆。對照後來頒布的《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這些老建築處於明城牆保護紅線內。為帶頭落實文保規定,在相關單位已進行辦公用房調整的基礎上實施拆除,拆出來的5000多平方米空地,建成景觀綠地,免費對市民開放。
2014年3月22日,南京市政府宣布,將帶頭把12層辦公大樓的台城大廈攔腰砍掉六層,也就是從7層開始進行保護性拆除,拆得只剩下面6層,高度降低至24.8米。預計到9月前改造完成,完工後的大樓頂部依舊是綠瓦平頂。這是南京市政府對南京明城牆超高建築實施降層的舉措之一。
台城大廈於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地上12層,地下一層,建築高度約48米,此前一直是南京市發改委、市經信委等10多家機關單位的辦公用房。發改委等單位搬到河西後,台城大廈內一度只有兩個單位在臨時辦公,由於大廈開始改造,這兩個單位也全部搬空。 【詳見相關明清城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世界遺產等詞條】
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城市分別為南京、西安、興城、襄陽、荊州、臨海、壽縣和鳳陽,南京為牽頭城市,此外還有河北正定、福建汀州、河南開封、廣東肇慶正積極申請加入。
南京明城牆屬於京師城池規格,西安明城牆屬於二級王城,襄陽、荊州、台州(臨海)屬於府城,興城是中國僅存的明代衛城並一度做過縣城。壽縣古城牆是具備雙重功能的州級行政建制的城牆,鳳陽明中都皇故城是明太祖朱元璋以「中都規制」興建的都城建築,也是後來改建南京和營建北京的重要藍本。在2013年《預備名單》中,明清城牆排在第7位,隨著排名第一的大運河成功晉級世界文化遺產,明清城牆目前排位在第6位。 2015年8月中旬,南京市規劃局聯合東南大學組織編制的《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已通過南京市政府批復。按照規劃,南京明城牆分為5段打造,成環狀分布,對於沒有牆體的缺失部分,將用綠色的植物牆體補齊。部分城牆和城門今後也將有一定的改動。
以中華門為例,未來中華門將取締鎮淮橋停車場,在水上游線方面,將中華門碼頭移至鎮淮東橋東側。從中華門城堡的西門出來之後,車流就匯集到了長干橋上。在未來的設計中長干橋有望變身為步行橋,同時在它兩邊架設機動車道,這樣一方面是方便遊客的游覽,同時還可以溝通金陵大報恩寺遺址公園。
南京國門「正陽門」(今光華門)將用四道植物牆體重塑,清涼門處將建「石頭津」遊船碼頭,通濟門將建遺址公園,與東水關遺址相連等等。規劃部門表示,此次城牆沿線設計,並不會對城牆附近的民居進行強制性的集中搬遷和拆除。在城牆周邊的新建建築會予以控制,比如說保護地帶不允許新建,除了一些設施以外,對已有的居民小區是擇機進行改造,並不是要求一次性的拆除到位,在條件成熟的時候這些居民需要搬遷的時候,把這些建築拆除。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