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喇家遺址
『壹』 民和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啊 求解
著名景點
喇家遺址、七里寺葯水泉、馬場遺址、三川土族納頓節
『貳』 在青海境內被列為 2001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是 什麼遺址
遺址名稱:青海民和喇家齊家文化遺址
遺址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單位: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考古研究所
遺址內涵:
在中國西部的青海民和縣發現的齊家文化遺址,出土姿勢異常的人骨、布滿裂縫和褶皺的房址引人關注,並被證明是地震和洪水肆虐後的痕跡。它揭示了距 4000年前後在黃河上游出現的災變事件,並為古史洪水傳說找到了一定實證。
2001年民和喇家遺址再次進行發掘,清理出多處災難場面。新發現地震和洪災的證據,辨明災難現場堆積的地層關系;新發現小型廣場的跡象,清理出奠基坑和殺祭坑及埋藏坑,出土奠基人骨殺祭人骨和玉器卜骨等重要遺物;新發現保存頗為完整的窯洞式結構房址和分布格局以及烤制食物的壁爐,提出聚落形態的新認識。
最多一處房內埋人骨14具,並發現了地震塌陷遺跡和地震裂縫穿過房址。房屋的堆積上部為黃河大洪水的洪積物紅膠泥土層,下部為窯洞坍塌的黃土層,人骨遺骸呈不正常姿勢被埋沒於黃土層之中,證明是房址垮塌將人壓砸而亡。地層關系表明,地震在先,洪水在後。在遺址其他多處地點也發現了地震裂縫、地面折皺起伏和地震的沙管現象,表明喇家遺址諸房址內的災難現象應是地震所致。發掘顯示,地震對遺址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洪水則對遺址造成毀滅性的沖擊。 試掘還發現具有廣場性質的一大片硬上面,清理出奠基坑、人牲殺祭坑、埋藏坑、灰燼層、露天灶址等,伴出玉器、卜骨、石圭和精美陶器。說明這片硬土面應是當時人們舉行儀式活動的重要場地。
此次清理的第15號房址是迄今齊家文化保存最好的,殘存牆壁高達2~2.5米,喇家遺址的房址都不同程度地保留著15號房址這種窯洞式建築的結構和特徵,通過已發掘的20餘座房址,目前可以肯定,喇家遺址聚落為窯洞建築形成的聚落,但遺址的地質結構並不適合建築窯洞。 發掘意義:
喇家遺址災難遺存的發現,揭示了距今4000年前後黃河上游出現的災變事件,反映出當時人地關繫上不和諧所產生的嚴重後果。喇家遺址災難遺存發現的科學意義遠遠超出了考古學的范疇,它為多學科交叉研究,為深層次的環境考古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
『叄』 大禹治水在古代有沒有真實發生過,有什麼證據
關於大禹治水,最早的記載來自於「遂公盨」(見下圖),為西周初期鑄造,距今2900多年,2002年在海外被中國專家意外發現,底部銘文10行98字,提及了大禹及德治,如「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差地設征,降民監德,乃自作配鄉(享)民,成父母」;最早的史料文獻是《尚書》,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約2400餘年。
然而,大禹治水發生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大禹治水到遂公盨的1100餘年中,至今沒有找到一點大禹的文字或實物證據,包括殷墟甲骨文上,絲毫沒有提及大禹、夏朝等字樣。更為重要的是,大禹治理的大洪水,一直也沒找到地質證據。
正因如此,大禹治水飽受質疑,尤其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大禹治水只是一段神話,而非真實歷史。
那麼,大禹治水真是一段神話,或者是一段虛幻歷史?學者研究黃河上游地質時,卻取得了一個意外的重大發現,可能找到了開啟夏朝的那場大洪水證據。
當然,積石峽的這一場大潰決,帶來的是不是大禹治理的大洪水,如今還有不少學術爭議,但不管如何,這至少證明大禹治水未必僅是神話,更可能是上古發生的一場真實歷史。如果大禹治水是真實歷史,那麼因治理大洪水而得國的夏朝,自然也就有了科學基礎。
『肆』 考古工作者在青海民和縣官廳盆地喇家遺址參選了什麼考古
甘青地區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齊家文化是甘青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特殊階段,是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因而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近年喇家遺址發掘,取得豐碩成果,推動了齊家文化研究,對於探索黃河上游古代文明,有著積極的學術意義。
喇家遺址最引人注目的是災難遺跡,這在過去已經發掘的齊家文化遺址和墓地中,還未有過,是一個前所未見,又饒有興味的新課題。多學科合作找到了地震和洪災的證據,揭示了災難的原因。齊家文化的多學科研究做得並不多,而喇家遺址做了比較成功的嘗試,不僅在災難探尋上,在其它方面也有多項工作,有的還取得了明顯成果。比如植物考古,浮選出粟、黍,印證了黃河流域耐旱作物,而苜蓿系首次發現,可能是人類種植牧草的新證據。
『伍』 喇家遺址的文物價值
這些具有明顯時代特徵的珍貴文物,對於研究西北地區先民的居住環境、玉文化的發展、4000年前中國的災難現象和探討史前文明歷程具有重要價值。
喇家遺址的聚落布局以及發現的豐富的文化遺物,對研究齊家文化的社會形態乃至中國文明的起源等課題具有重大意義。
根據吉林大學古DNA實驗室(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人遺骸線粒體古DNA研究,線粒體DNA分析表明喇家遺址的14個個體具有較近的母系親緣關系。但同一房址中不同線粒體單倍型的發現排除了該遺址為母系氏族的可能。喇家個體的單倍型類群均為亞洲特異的類型。單倍型類群的分析顯示喇家古代人群與現代漢族人群及藏緬語系人群均有較近的親緣關系。這一研究結果與人類學歷史相一致。
題圖是2002年11月22日在青海喇家遺址拍攝的出土時的面條。根據有關專家的鑒定分析,在青海喇家遺址出土的面條狀遺存是小米做成的面條。由於喇家遺址的年代距今約4000年左右,這是迄今最早的面條遺存。青海民和喇家遺址是目前中國唯一的災難遺址。2002年發掘中,在20號房址地面出土了一碗面條狀遺物。據發掘該探方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蔡林海介紹,當時出土時,紅陶碗倒扣於地面上,碗里積滿了泥土,在揭開陶碗時,發現碗里原來存有遺物,直觀看來,像是面條狀的食物。但是已經風化,只有像蟬翼一樣薄薄的表皮尚存,不過面條的捲曲纏繞的原狀還依然保持著一定形態。面條全部附著在後來滲進陶碗里的泥土之上,泥土使陶碗密封起來,陶碗倒扣,因此有條件保存下來。(發表在2005年10月份的Nature雜志上)
但是,關於喇家面條的真實成分,有學者對前人的研究提出了質疑,認為小米由於缺乏麵筋蛋白,不適於用傳統拉伸方法製作面條。前人的研究存在諸多問題。 參見 葛威,劉莉,陳星燦等 著 《小米能否製作面條的實驗研究:兼論喇家面條的成分》載《南方文物》2010年第4期 及Wei Ge, Li Liu, Xingcan Chen 等在2011年Archaeometry第1期的文章CAN NOODLES BE MADE FROM MILLET?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NOODLE MANUFACTURE TOGETHER WITH STARCH GRAIN ANALYSES
『陸』 喇家遺址的介紹
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大型聚落遺址,被稱為「東方龐貝」。1999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喇家遺址進行挖掘。
遺址內分布著廟底溝時期、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種類型的史前時期與青銅時代的古文化遺址。 遺址中心區外圍有一條壕溝,溝寬10米、深3~4米,溝環繞成長方形,長600米、寬200米,其內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
己發掘3座,地面、四壁用白灰抹平,圓形灶坑,房內有2~14人,還出土了陶、石、玉器成品及半成品、玉料等。
喇家遺址是史前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1年我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15年8月初,在青海喇家遺址博物館,母親守護孩子、返身救助親人的約4000年前突發地震場面的遺存完整保留下來。
(6)民和喇家遺址擴展閱讀:
大河家是一處黃河渡口,位於甘肅與青海南緣邊界。街頭處有大河家集,店鋪簇擁,人馬擁擠,只有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楊樹的梢頭,十多座,遠近能看見。出集上百步,便看到不太咆哮的黃河。從這里往青海走,就可以到達民和的喇家遺址。
喇家遺址曾被形容為東方的龐貝,因為考古人員在這里發掘出一處4000年前的災難現場。
1999年秋,社科院考古所甘青考隊在喇家村進行小規模的試探性發掘,意外發現一處前所未見的有寬大環壕的齊家文化大型聚落遺址,面積在20萬平方米以上。在清理四座齊家文化房址時,發現大量有可能是意外死亡的人類遺骸。
比如14平方米左右的4號房址,門朝北開,中心有圓形灶址,14具人骨一組組地呈不規則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中心灶址處一成年人兩手舉過頭頂,雙腿為弓步,死亡時身體還未完全著地。西南部有5人集中死在一處,多為年少的孩童。
東牆壁下的一對母與子更令人感傷,母親倚牆跪坐地上,右手撐地,左手將一嬰兒摟抱在懷中,臉頰緊貼在嬰兒頭頂上,嬰兒雙手緊摟著母親的腰部。
北京大學環境考古學專家夏正楷教授分析認為,幾座房址內都充填有大量棕紅色黏土層,中間夾有波紋沙帶,這都是黃河洪水泛濫的產物。洶涌的洪峰沖垮了河邊台地,涌進了當時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築,淹埋了滯留在房子中的婦女兒童。
而整個官亭盆地在4000-3000年前處於洪水多發期。夏先生以「東方的龐貝」來強調這次發現的意義。現在的看法是,也許是突然的地震引發了洪水,洪水來得非常兇猛,人們甚至來不及反應,滅頂之災已經降臨……
如今這處遺址已經建成了博物館和遺址公園。我們可以在兩處房址的現場看到4000年前的那場災難來臨時每個人臉上絕望的表情。除了災難現場,大眾談論最多的是這里保存下來的一碗面條。
在此之前,按照常識,我們認為中國的面條只有2000歲上下的年齡,而喇家遺址,將它的年齡又增加了2000年。
『柒』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的名勝古跡
能仁寺抄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能仁寺坐落在麻地溝村西一小山之巔,因山似游龍,故名為「大龍山能仁寺」。又因寺處麻地溝地界,也俗稱「麻地溝寺」。清同治年間「大雄寶殿」被火燒毀,後又重建。1976年連同其他建築物均被拆作公用。1985年,由群眾募捐再修前殿和正殿各1座,廊房、鍾樓各數間。
喇家遺址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喇家遺址位於官亭鎮1.5公里處的喇家村。總面積25萬平方米,發掘出的約800平方米。據考證,喇家遺址屬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寨子島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寨子島素稱「黃河上游第一島」,佔地面積80畝。
娘娘天池
娘娘天池位於海拔2500米的山頂上,池呈橢圓形,俗稱「娘娘池」或「神池」。
弘化寺
弘化寺是佛教名寺,位於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縣城東南六十餘公里處,始建於1443年,迄今約有六百多年歷史,佔地近百畝,大小殿宇30餘座,因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之弟子第一任墀巴堪布絳欽卻結——釋迦也協授記並圓寂之地而聞名於斯。
『捌』 民和縣周為有那些景點
能仁寺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能仁寺座落在麻地溝村西
一小山之巔,因山似游龍內,故名為「大龍容山能仁寺」。又因寺處麻地溝地界,也俗稱「麻地溝寺」。清同治年間「大雄寶殿」被火燒毀,後又重建。1976年連同其他建築物均被拆作公用。1985年,由群眾募捐再修前殿和正殿各1座,廊房、鍾樓各數間。
喇家遺址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喇家遺址位於官亭鎮1.5公里處的喇家村。總面積25萬平方米,發掘出的約800平方米。據考證,喇家遺址屬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寨子島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寨子島素稱「黃河上游第一島」,佔地面積80畝。
娘娘天池
娘娘天池位於海拔2500米的山頂上,池呈橢圓形,俗稱「娘娘池」或「神池」。
弘化寺
弘化寺是佛教名寺,位於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縣城東南六十餘公里處,始建於1443年,迄今約有六百多年歷史,佔地近百畝,大小殿宇30餘座,因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之弟子第一任墀巴堪布絳欽卻結——釋迦也協授記並圓寂之地而聞名於斯。
『玖』 青海省民和縣有哪兒有旅遊景點
青海省民和縣,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這里是是黃河、湟水河南北穿流區域專,群山錯落,河流蜿蜒,屬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歷史文化內涵與優美自然景觀相融合的旅遊縣。
其著名的旅遊景點:
** 喇家遺址
** 七里寺葯水泉
** 馬場遺址
** 三川土族納頓節
『拾』 青海喇家遺址之謎是什麼
青海省民和縣官亭盆地,范圍約20平方公里,以黃河的三級階地為主體,周圍是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盆地內有新石器與青銅時代遺址數十處,是理想的人類聚居地。
喇家遺址,就位於盆地的中部,距今4000年左右,面積20萬平方米。遺址區的田間和溝渠里,甚至泥牆上都可以發現大量陶、石、玉器的碎片,令人置身其間,彷彿進入幾千年前的世界。在時空隧道中穿行。
遺址內不但出土了豐富的遺物,而且探尋到寬大的圍村壕溝、中心廣場和幾十座窯洞式建築以及烤制食物的壁式烤爐與面條等地域性文化遺存,此外還有大量的窖穴及奠基坑、殺祭坑、墓葬等。廣場位於遺址的一片民居中間,地面平整、寬闊,有明顯的長期踩踏痕跡,在它的周圍發現腿骨被折斷的人骨及大量燃燒過的灰燼,表明這里還是當時人們進行祭祀活劫的一個重要場所,是聚落的中心。喇家遺址還出土了被譽為「黃河磬王」大石磬,長近1米,寬60多厘米,厚4厘米,與傳統所見的弓背形或曲尺形石磬不同,它的形狀仿製齊家文化流行的石刀。呈長方形,邊緣還有象徵性的刃部,稱刀形石磐。磬上有琢制的穿孔,以便於懸掛,是同時代最大的石磬。石磬是社會生活中重要的禮樂器,喇家遺址出土的大石磬,形式構成符合黃金律,有較強的美感。按照古代禮制的標准,這樣大型的磬應稱為「特磬」,是特權階層專用的樂器,只有王室和諸侯才能使用。喇家遺址出土了帶有祭祀特徵的廣場和高等級的特磬,表明它已經不是原來所認定的普通原始村寨,而是一個中心聚落乃至一個古國城堡。
喇家遺址最突出的看點是遺址東北部高地上發掘出來的數座房址。它們在形式上都是齊家文化中比較平常的居址,、白灰面半地穴式建築,保存有不太高的牆壁,但與眾不同的是,在這些殘破的房址內卻發現大量的人類遺骸。特別是4號房址內,在面積只有14平方米的室內,發現人骨多達14具。人骨呈不規則姿態一組組地分布在居住面上,有的匍匐在地,有的側卧一旁,有的相擁而死。中心灶址處有一個成年人兩手高舉過頭頂,雙腿為弓步,死亡時身體還未完全著地,像是要托起即將倒塌的房頂的樣子。西南部有5人集中死在一處,其中4個是年少的兒童,另外一個年長的成年人似在用雙手護衛著身下的4人,5人或坐或倚或側。頭顱聚攏在一起。在7號房址內。室內西側還發現一個成年個體的下肢骨,而上肢骨骼在門道內。在室內中部還有一副兒童骨架,也俯卧於地面上,骨架被向下壓平。室內東壁和西北角都保存了大量本為完整的陶器,皆被壓成了碎片。
最讓人震驚的是幾座房址中幾對「母子」形象。3號房址中的一對「母子」在房址的東牆邊,母親雙膝跪地,用雙手摟抱著幼兒,幼兒依偎其懷中,雙手也緊摟著母親腰部,顯示出十分恐懼的樣子。母親臉部向上,頷部前伸,像是在向蒼天祈求生路。4號房址內的母親屈膝倚牆坐在地上。懷中緊緊抱著孩子,臉頰緊緊貼著孩子的頭,孩子同樣用雙手緊緊抱著母親的腰。7號房址中,也發現一對「母子」,位於靠近門道的地方,俯身於地,骨骼因受壓而緊貼地面,成人骨架折曲成V字形,兒童骨架位於成年人身體與手臂下面,像是大人護著小孩向屋外逃脫不及而死於室內。
經過鑒定,在房址內抱著孩子的長者都是女性,年齡都在30歲上下。最小的孩子只有2歲。3、4號房址的16人中男性只有3人,其中2人都是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只有1人年過40,屬於典型的幼弱婦孺群體。然而人骨DNA的鑒定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其中兩對成年人與兒童卻並非母子關系!
這么多未成年人,顯然不是出自同一個家庭。是臨時集中到了這些房子里,而從人骨呈現的不規則姿態上看,都是意外死亡。可見當時確實發生了某種大的災難,使得這些尋求避難的人們終於在劫難逃。
究竟是什麼災難在4000年前的某一天降臨到了這里呢?研究人員通過遺骸上覆蓋的棕紅色黏土找到了初步的答案。這些黏土形成於流水作用,都夾有較多的細小波狀沙質條帶,具有「漫洪沉積」的特徵,與當地河流泛濫時洪水帶來的堆積性質相近,是黃河泛濫的產物,由此可推斷是洪水泛濫時,洶涌的洪峰沖上河邊台地,也涌進了當時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築里,用泥沙淹埋了滯留在房子中的全部婦女兒童。因此黃河異常洪水是喇家遺址毀滅的主要原因。
然而接下來的研究卻表明,情況卻不這么簡單,簡直是禍不單行,因為在洪水之前還發生了強烈地震以及山洪暴發等自然災害。在喇家遺址附近,地裂縫、沙管和地面變形等古地震遺跡分布特別多,地裂縫有數十處,最大的一條寬0.5米,深1.5—2米,長約40米。覆蓋人骨的棕紅色黏土中也發現了大小不等的棕黃色粉沙團塊,也屬於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跡象。根據這些地裂縫,沙管、沙堆的形狀和分布特徵及粉沙團塊形成特點,可以肯定在洪水到來之前的幾個小時到一天的時間里地震已經將喇家人的房屋建築全部摧毀了,把村裡人都埋在裡面。而且在地勢較低的遺址南部土層里,研究人員還找到很多沙質「透鏡體」,包含齊家文化的陶、骨和玉器等殘片,屬於古山洪堆積,表明在地震之後、洪水來臨之前山洪又沖毀了部分村落。因此關於喇家遺址史前災難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就是:首先遭受地震攻擊,房倒屋塌,然後受山洪侵襲,最終到黃河異常漲水、漫上台地,將整個遺址完全淹沒。
喇家遺址的史前災難遺跡,在中國尚屬首次發現,在國外也很少見於報道,是震驚世界的考古重大發現,被譽為「東方的龐貝古城」。它有世界末日般的壓抑氣氛,但更多的是透射出無比高尚的真情和愛心,體現了災難來臨之時,人們護佑幼小、相互友愛的情景,彰顯了一種原始的人性美。它是一幕封存了4000多年的人類悲劇。也是歷史發展的精確定格,對於探討西北地區古代文化變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