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上孟遺址

上孟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14 08:03:04

『壹』 山東莘縣有哪些遺址

名勝古跡【莘亭伊尹耕處】 位於莘縣莘亭鎮大里王村西。莘亭,始建於漢代,後亭廢基存,清康熙55年東昌知府程光珠書「莘亭伊尹耕處」,題曰:「堯舜之道,畎畝之中,聖作物睹,龍雲虎風。」令知縣劉蕭勒石立碑,重修莘亭,亭東側有伊尹廟。伊尹生活在夏殷之間,他協助成湯打敗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荒淫暴虐的國君夏桀,廢夏立商,後又輔佐外丙、中壬為王,曾放逐太甲,「攝行政當國」,直至太甲悔過。大文豪蘇軾稱贊他是「行之天下不以為驚」和「臨大事而不亂」的古之君子。據《孟子》記載,伊尹相商前曾躬耕於有莘之野,後來莘縣城北之地一度被稱為「伊田」。【馬陵道古戰場】 位於莘縣大張家鎮馬陵村和櫻桃園鎮道口村之間,戰國時期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就發生在這里。馬陵、道口兩村相距6公里,皆順河流向建屋,村中房屋、胡同、道路無一不斜,且拐彎甚多,極為曲致。至今進村後仍極易使人迷失方向。當年著名軍事家孫臏就是充分利用了這些有利條件,伏兵於馬陵道旁,一舉打敗了驕縱的魏兵,魏軍主將龐涓自殺。2005年5月,由大張家鎮出資,修建了馬陵之戰紀念館。原北京軍區司令員李來柱上將題寫了館名。【太子冢】 位於莘縣十八里鋪鎮太子張庄村旁,是春秋時衛國太子伋和他弟弟壽的合葬墓。雖經兩千多年的風雨沖刷,至今仍有三丈多高,十畝多大,遠遠望去象一座小山。據載,衛宣公納太子伋妻宣姜為妾,生二子壽、朔。伋生性寬厚,宣姜多次陷害他,想讓己子繼位。宣公派伋出使齊國,並與朔合謀,派人在莘野殺伋。壽救兄長,設法將伋灌醉,自己代兄前往,結果被伏兵殺死。伋醒後趕往莘野說明真相,也被殺。當地百姓感懷兩人義烈,自動湊錢出工,將其收斂合葬,名曰太子冢。一張姓人家自願守墓,後此處逐漸發展成一個村莊,名太子冢張庄。伋之同母妹妹聞兄死訊,私自逃出,奔向莘野,行之當時的杜婆村,患病身亡。後人便把杜婆改稱「妹冢」,即現在的妹冢鎮駐地。【文廟】 清代祠廟建築。位於莘縣東街路北。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約150年。原有大門、大殿、奎文閣等建築,今僅存大殿3間。大殿建於高出平地0.5米的平台之上,東西長16.5米,南北寬9.4米,高9.1米,磚牆,歇山,青磚灰瓦,重梁疊架,飛檐斗拱。建國後曾辟為「烈士祠」。每年清明節,縣直機關幹部職工在此開展紀念活動。80年代,因大殿破損嚴重,烈士遺物被移往丈八烈士陵園。文廟內現僅存大殿和幾株古柏、古藤。2002年對文廟進行重修。1999年4月被聊城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孟窪遺址】 古遺址。位於莘縣朝城鎮西孟庄村北。遺址佔地約180公頃,低於四周0.7-1米。表面有大量漢代灰陶片、灰坑及宋、元時瓷片。1974、1978、1979年曾先後出土5件漢代灰色陶罐,1985年出土1件唐三彩道士。遺址東北部為東漢東郡太守臧洪之堌堆,制高點9.5米,佔地約6000平方米,三合土築成,夯土痕跡層次甚清,清代《朝城縣志》稱此台乃春秋時齊桓公會諸侯之處。1978年被聊城地區行署列為地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干故城】 漢代城址。位於莘縣城東北20公里的馬橋村。北長570米,東西寬450米。遺址中心高出四周3.5米。地表暴露有漢代灰陶片和唐、宋、元時期的瓷片。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車騎將軍衛青率3萬騎兵擊敗匈奴右賢王,俘獲匈奴裨王10餘人、將士1.5萬人,漢武帝晉升衛青為大將軍,衛青的3個兒子皆被封為侯。其中第三子衛登被封為發干侯,發干始成為侯國所在地。遺址東1公里處曾有一碑,記載大名府發干縣的沿革情況,1958年毀掉。1974年冬,遺址東挖出一眼古井和木製車輪以及陶缸、盆等。1983年,遺址內出土了12個明代瓷盆。1999年4月被聊城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韓氏墓群】 唐宋石刻群。位於莘縣董杜庄鎮梁丕營村東北。系唐末魏博節度使韓允中及其父韓國昌墓葬神道石刻群。墓葬坐北朝南,地表封土已平。石刻存有韓允中墓碑、韓國昌神道碑、墓表、豕、羊、馬、武士俑。韓允中墓碑和韓國昌神道碑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碑身與碑額為整石雕出,通高6.8米、寬2.13米、厚0.77米。額上浮雕6條龍,曲折盤繞,層次分明,龍首飾在碑首側,碑首正中留有圭字形額。碑文多有殘缺,可辨者有2500字,書體工整秀勁,波折險峻,有褚體韻致。墓表,位於神道碑的最南端,八棱形,通高3.49米,表首圓形,飾仰蓮,座方形。八稜柱體刻有宋紹聖二年的簡短文字,記敘了宋代補添神道石刻的經過。石豕,首殘,殘高1.12米。肌肉雄健,四足有力,蹲坐於方形基座上,隱露出勇猛不可侵犯的樣子。石羊,高0.96米,俯卧在長方形基座上,雙角大而彎曲,安祥地注視前方。石馬,首尾長2.36米,高1.60米,著鞍轡,雕琢渾朴。馬左前雕出一胡服束帶牽馬石俑,頭部已殘,高1.40米,形象威嚴,神態逼真。武士俑,頭戴冠,雙手持劍站立在方形台基上,高2.73米,短頸,雙目圓睜,威武庄嚴。韓氏先世為河南汝南人,世為魏將,國昌官至貝州刺史,唐大中六年(852)卒。允中官至魏博節度使,乾符元年(874)卒。父子俱為顯官官,故神道石刻之高大雄偉有異於常。1992年6月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武陽故城遺址】 隋代古城遺址。

於莘縣十八里鋪鎮東段屯村西北150米處。遺址高出四周耕地1.5米,東西寬60米,南北長200米,地表暴露出宋、元時期的瓷片,多為碗盤。1978年被莘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代鐵鍾】 金代鑄鐵器。鐵鍾體高2.41米,鈕高0.49米,通高2.90米,唇部直徑1.77米,圍徑5.56米;頂部鈕由兩條氣度兇悍的蠕龍交織而成。鍾重約10噸。鍾體上的紋、字大部清晰可見。下部為一周陽線植物形花紋;上面是較小的方各,其中一格內有「承包四年六月初六日鑄造」字樣及鑄造者姓名;下為大方格,與小方格以八卦文作界,格內有「皇帝萬歲」、「重臣千秋」、「國泰民安」等鑄字,頂部為氣象雄渾的雲雷紋。現存於莘縣古城鎮,2002年建有鍾亭。【三槐堂】 宋朝一代名相王旦家族的宗祠,坐落在莘縣套廟王莊村。蘇東坡在《三槐堂銘》中寫道:「魏公之業,與槐俱蔭。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歸視其家,槐蔭滿庭。」史載王旦的父親王佑官至兵部侍郎,雖有經世之才,但仕途坎坷,壯志難酬。他在院中親手植槐三棵,祝願說:「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後其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王旦一生為官清正廉潔,不謀私,不受賄,不置田產,不蓄聲妓,忠奸分明,知人善任,任人唯賢,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創王家世代家風。其後輩子侄多經科舉入仕途,僅在宋史有傳的就有11人之多,且均為官清正,各有建樹。三槐王氏自王佑起,至今已有48世,其後裔散居在全國各地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不斷有新加坡、菲律賓、香港等地的名人來莘縣「三槐堂」尋根訪祖,延續家譜,追思先人之高風亮節,宏揚中華之傳統美德。正如古詩雲:「三槐始植兆三公,不與陶門五柳同;朝代更替星斗轉,至今堂下播清風。」 【燕塔】 亦名寶塔、雁塔、燕塔。位於城中西北隅今文化館院內。建於金天眷二年(1139年),一說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拆於1968年春。據舊志載。塔東西闊十四步,南北長十三步,高十三級,頂上有銅籠容二十餘人,可望七十里,曾為「拒寇護城」起過重要作用。「望氣者謂宜發科名」。明清代曾數次維修,邑人亦「迭賦鹿鳴」,將塔視為莘縣的驕傲和莘城的象徵。1944年解放莘城時,塔作為全城的最高點被我軍首先佔領。據老教師趙仙如測記,塔底面積533平方米,高48.6米,每級有四門,至頂可望數十里,並有「手可摘星辰」之感。塔下有古廟,廟內有石雕女神像,傳為南海大士,俗稱「石奶奶」。莘城一帶百姓舊有正月十六登塔,十月十八日趕廟會之俗。1958年破除迷信,拆廟拉神,古廟不復存在。1968年塔被以「不安全」之由拆毀,拆出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蓮花經》、一部寫本《陀羅尼經》、一座小銀塔和一具石函。函內有舍利子,上漂浮著銀質薄片船。銀塔屬板金工藝,玲瓏剔透、工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經書、銀塔現存山東省博物館,石函存縣文物館。1981、1982年《文物》雜志對其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作了高度評價。八十年代以後,歷屆縣領導及文化部門曾起議重建,後因資金問題終止。至今人民仍熱切期盼著記憶中的寶塔重現,改變古州郡無古跡的缺憾。2005年8月由縣政協組織成立莘縣燕塔研究會,籌備重修燕塔事宜,受到多方關注和支持。現燕塔正在修復之中。【野豬林】 位於莘縣觀城鎮郭海村北,相傳是《水滸傳》中好漢林沖由汴京發配至滄州途中化險為夷、絕處逢生之處。北宋時期,野豬林經常有野獸出沒,很多人在此喪生。《水滸傳》第八回寫道:「枯蔓層層如雨腳,喬枝鬱郁似雲頭,不知天日何年照,惟有冤魂不斷愁。」據《觀城縣志》載,野豬林村東是徒駭河,村西是馬頰河。這兩條河都是傳說中大禹治水時疏通治理的較大河流,村北有三溝(於溝、王溝、馬溝),村南有三廟(紅廟、朱廟、雙廟),地形較為復雜。【十字坡】位於莘縣和河南省范縣交界處,相傳是《水滸傳》中菜園子張青和母夜叉孫二娘開店、結交江湖好漢的地方。據說,孫二娘娘家在櫻桃園,婆家住在現在的張青營。十字坡、櫻桃園、張青園三足鼎立,相距不遠。幾百年來,民間藝人在這一帶串鄉演出,都忌諱說唱《武松打店》以及《水滸》中有關孫二娘賣「人肉包子」的故事。十字坡有一大橋,站在橋頭,可以飽覽金堤河上的秀麗景色。【琉璃井】 位於莘縣觀城鎮東南7華里古井村,井筒上半截全是青磚砌成,水面上下部分為硬如石滑如鏡的琉璃疙瘩。每有物體擊水,便發出銅鍾般的嗡嗡聲。大旱之年,其他水井皆乾涸見底,唯有此井水量不減,而且特別甘冽清爽。相傳古時候有一張姓人家,為躲避官府豪紳的盤剝,攜妻子兒女來此定居,每逢大旱,吃水就發生困難。為此張家女兒翠玉,經常跪求嫦娥仙子幫助,經仙子指點從雲峰山上採下10條紫荊,放入井中燃燒,井中流沙很快被燒的堅如石亮如鏡,井底也有泉水湧出。紫荊尚未燒完,雲峰山守山老人趕來,把火熄滅,拿走紫荊,於是這口井就成了現在的樣子。【馬本齋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張魯鎮南1公里處。1944年2月,冀魯豫軍區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後,安葬於此。當地政府和群眾立碑、築亭、植樹,修建了「馬本齋烈士陵園」。1954年,烈士靈柩移至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1985年在烈士原葬處重建。

陵園坐北朝南,佔地10畝。整個陵園由紅磚花牆圍合,主要建築有阿拉伯式穹形大門,中國古建築式六角形紀念亭,回族埋葬習俗用的墳丘和烈士紀念祠堂。紀念祠堂內安放著烈士的半身漢白玉雕像,兩側懸掛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志寫的輓聯。「馬本齋烈士陵園」門額系烈士之子馬國超所書。這些主建築坐置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由一條甬道貫穿其中。園內翠柏掩映,綠草如茵,庄嚴肅穆,樸素典雅。每逢清明節,張魯鎮人民都到陵園掃墓。宋任窮、段君毅等老一輩革命家來莘時都曾來此憑吊。馬本齋是河北獻縣人,曾在舊軍隊中闖盪20年,由士兵升為團長。後因對舊軍隊不滿而回鄉閑居。「七七」事變後,他組織回民支隊抗擊日寇,屢屢重創日軍。1942年秋轉戰到魯西北,一直活躍在莘縣、觀城、朝城、濮縣一帶,給盤踞在這里的日偽軍以沉重打擊。當時的冀魯豫邊區主任黃敬稱他是「後起的天才軍事家」。【丈八烈士陵園】 又名魯西北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大王寨鄉東丈八村西北隅,建於1945年,佔地約百畝,是聊城地區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南北長240米,東西寬170米。陵園坐北朝南,由門樓、紀念碑、紀念室組成,門樓為古典式建築。紀念塔高16米,四面八角,樓閣式建築,建築面積100平方米。二層塔壁鑲嵌著八面石碑,刻有當時冀魯豫邊區黨、政、軍領導人親書的碑文和為革命犧牲的925位烈士的英名錄,其中師級幹部3名,團級幹部10名,營級幹部6名,連級幹部9名,排級幹部102名,班長和戰士643名。紀念室中懸掛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志親筆書寫的輓聯和部分烈士的照片、事跡。園中北首是魯西北全體黨政軍民1945年敬修的肖永智、張炳元、史欽琛等烈士陵23座,園內蒼松翠柏,冬夏常青,白楊參天,果樹成方,鮮花盛開。整個陵園庄嚴肅穆,生機勃勃,是聊城市廣大幹部群眾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貳』 我國歷史上孟母三遷發生什麼年代

孟母(公元前392~公元前317年),孟子的母親仉(zhǎng)氏,戰國時鄒國人。孟母三遷發生在戰國時期。

「孟母三遷」的「三」字的意思為「多次、屢次」解釋,不是簡單的「三次」的意思。本典故中孟子的母親的確是搬遷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於墓、近於市、近於屠、學宮之旁。不過作為引申義,「三」還是虛詞,泛指多次。

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現在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竭盡全力培養孩子。

(2)上孟遺址擴展閱讀:

《孟母三遷》的故事: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叄』 小孟鎮的遺址

吳寺遺址位於小孟鎮西吳寺村東南,為相傳趙王河古河道北500米處。高出專地面1.5-2米,遺址屬面積6萬平方米,1957年發現,出土文物1400餘件。西吳寺遺址以龍山文化遺存和周代文化遺存為主。其中龍山文化的遺跡有:灰坑、房址、水井、墓葬。遺物主要有陶器和少量的石、骨、角、牙、蚌器等。屬周代文化的遺跡主要有灰坑,還有獸祭坑、灰溝、房址、灶、陶窯、井和隧道等。遺物絕大多數是陶器,還有銅、石、骨、角器等。西吳寺遺址1977年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桑園遺址位於小孟鎮西桑園村西約200米處的一片高台地上,中間有一古溝。1973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南北長200米,東西寬200米,面積4萬平方米。為北辛文化遺址,出土遺物主要是陶器。器物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為主,器型主要有鼎、缽、小口鼓腹壺、支座等。西桑園遺址1985年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肆』 朱熹的《上孟》

朱熹,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回生、考答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
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伍』 歷史上孟聿縣在哪裡

歷史上應該沒有孟聿縣。應該是孟津縣吧。

孟津縣位於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區,洛陽市下轄縣,東距鄭州110公里,西距三門峽90公里,南與洛陽市區毗鄰,北臨黃河。
全縣轄8鎮4鄉,226個行政村,總面積758.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6萬,縣政府駐長華鎮。2014年獲得"河南省級生態縣"稱號。

孟津,夏屬孟塗氏封國;商前期為畿內地;周設平陰、諜黃河小浪底城兩邑,戰國為韓地;秦改邑為郡縣,稱諜城、平陰縣;西漢為諜城、平陰、平縣三縣轄,隸屬河南郡;王莽改平縣為治平縣,東漢復改治平為平縣;三國魏時並平縣、平陰、諜城縣三縣為河陰縣,隸屬河南郡;晉至南北朝時,歸屬屢變,但縣名未改,東晉置河陰郡;隋並河陰入洛陽縣,隸屬河南郡;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大基縣(治今孟縣西),八年省。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復置,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更名河清縣,屬河南府。(唐初劃河陰出洛陽跨黃河置大基縣,後改為柏崖縣、河清縣,隸屬河南郡);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徙治於白坡鎮(今洛陽市吉利區內)。宋時為河清縣,隸屬河南府;金熙宗天卷三年(1140年)廢河清縣改縣名為孟津,縣治從黃河北岸白坡鎮遷至孟津渡(會盟鎮花園村)。金改河清縣為孟津縣後,經元、明、清、中華民國至今,縣名未改;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黃河水患,縣治遷孟津老城;歷元、明、清屬河南府,治老城不變。金、元、明、清時隸屬河南府;1913年屬豫西道。民國初隸屬河南省河洛道,1925年隸屬道尹公署,1927年隸屬河南省政府豫西行政長官公署,1933年隸屬河南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屬洛陽專區。1959年縣治由老城遷長華(今城關鎮),1968年屬洛陽地區。1971年11月由地區劃屬洛陽市,1976年11月復劃屬洛陽地區,1983年11月重劃屬洛陽市。 孟津縣以周武王會八百諸侯於孟津渡而得名。孟津據《尚書"禹貢》注"孟為地名,在孟置津(即渡口),謂之孟津"。

『陸』 古老的傳說人死後先到鬼門關,途徑黃泉路,路上有條河叫忘川河,河上有座橋叫奈何橋,走過奈何橋,喝過孟

死後走過黃泉路來到鬼門關,鬼門關過後就是閻王殿,閻王爺根據你前世做的善內事惡事來給你判罪,好人升容天成仙,惡人打入十八層地獄受罪,不好不壞的再輪回做人。過了閻王殿有條小道,小道旁邊開滿彼岸花,此花見花看不見葉,小道的盡頭有條河叫忘川河,忘川河裡有銅蛇鐵狗專抓惡的鬼魂。忘川河上有座橋叫奈何橋,奈何橋上有個老太太叫孟婆,喝了她的湯走過奈何橋便忘了前世一切,奈何橋盡頭有座土台,叫望鄉台,讓你再看一眼今生,忘川河邊有塊石頭叫三生石。上面記錄你的前世今生。就像你說的腳步輕飄失去平衡,再轉世做人。

『柒』 唐山的文物遺跡有什麼

1爪村遺址2西寨遺址3孟家泉遺址4安新莊遺址5大城山遺址 6封山寺遺址7郎石台遺址8後遷義遺址9雙橋遺址10賀家山遺址11楊家坡遺址12萬軍遺址

『捌』 歷史上有孟荻嗎

沒有來,有孟獲。
孟獲是中國三國時期南自中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公元225年起兵反叛蜀漢,被諸葛亮率領大軍七擒七縱後降服,此後不再叛亂。《三國志》本傳中未記載孟獲事跡,史書《漢晉春秋》和《襄陽記》有記載;小說《三國演義》講述了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

『玖』 西安西郊天台路西邊類似墓冢封土堆的遺址是什麼古跡

既然叫天台路,當然是天台的遺址,類似於天壇,只不過這個是唐代的,比北京的天壇早太久了。

一千多年前,大唐的天子們在這里一步一步登上壇頂,虔誠地把祭品獻到「昊天上帝」的牌位前,他們自稱是天的兒子,對上天無比尊敬和崇拜,在他們的都城南面,有一處供天子們與上天溝通的地方——天壇,它曾是國家至高無上的禮儀重地,皇帝們在這里為國家的康泰繁榮祭天祈福。一千多年後的今天,這座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壇」,默默地安坐在西安南郊一隅,訴說著千年滄桑的歷史。
西安天壇是北京天壇之祖

1999年3月到5月,在陝西師范大學南側的荒土坡上辛勤發掘了整整兩個半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唐城工作隊的專家們終於將現存年代最久遠、級別最高的唐代天壇遺址,從厚厚的黃土中剝了出來。當時參加發掘工作的賀歲利先生介紹:「西安天壇遺址在上世紀50年代末的文物普查中被確認,然而一直沒有進行過發掘,直到1999年才被列入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城工作隊的發掘計劃中。」此事在當時的影響不小,甚至很多外地媒體都做了報道,然而,事隔十年後的今天,提起這座「天下第一壇」,很多西安人都會瞪大雙眼:「西安也有天壇?」

西安不僅有天壇,而且還被專家稱為「天下第一壇」。這個「第一」的名號,並不是西安人往自己臉上貼金,而是名副其實、響當當的。其實,西安天壇的真正名字叫「圜(huan)丘」,一千多年前的史書中都這么叫它,而把祭祀上天的多層圓台形建築稱作「天壇」,則是明清的事了。雖然名字不同,但西安圜丘卻是北京天壇的老祖宗。西安圜丘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比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北京天壇早了近一千年,從隋初到唐末,圜丘沿用了 314年,隋文帝以及唐代的21位皇帝都曾在此進行過隆重的祭天禮儀。西安圜丘共有四層,而北京天壇則只有三層,所以,「無論從規格級別,還是歷史年代來看,西安天壇都無愧於『天下第一壇』稱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何歲利說。

曾經是有兩個盜洞的「荒土坡」

然而,「天下第一壇」這頂桂冠,並沒有給圜丘帶來多少實質性的「好處」,甚至連它的「藏身之所」也很少有人知曉。第一次去探訪它時煞費工夫,記者在陝西師范大學雁塔校區的校園內地毯式地打聽了一番,又走了不少冤枉路才找對了門兒。原來天壇並不在陝師大老校區的「主體」校園內,而是在和主體校園一巷之隔的「 師大南苑」內,出了師大西門向南走不遠,就能看到一條窄小的巷子——天壇路,順著天壇路往東走,卻怎麼也看不到天壇的身影,四處打聽,摸索到師大南苑的一扇小鐵門,進門一條窄土路,踩著路上的車輪印向南走,路西就是師大的老操場,鐵欄圍住,雜草亂長;路東有幾戶人家,住著師大的後勤人員,接著一堵高高的水泥灰牆,一截環形的土堆露出牆頂——這就是天壇。圍牆盡頭緊鎖的鐵門旁立一塊黑色的石碑:「陝西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1957年8月31日公布……」 原來不僅天壇年代久遠,天壇被保護的歷史也很久。

天壇是古人與天相接的地方,它的設置格外講究。古人認為,「南」為乾位,太陽光照的時間較長,屬陽,所以祭天必須在帝都的南郊,隋唐的圜丘,便建在長安城郭城的南邊,位於唐長安城正門明德門東側950米處。公元889年,唐龍紀元年,昭宗「有祀於南郊」,這是天壇最後一次使用的文獻記載,公元904年,朱溫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並廢毀了長安城,天壇也就退出了歷史舞台,逐漸被人們忘記。伴隨著天然的沉積作用,唐代的天壇上逐漸被覆蓋上了厚厚的黃土,在年復一年的風霜雪雨下,當年的輪廓已逐漸模糊,天壇變成了一座荒土坡,野草、荊棘叢生。解放後,這座荒坡被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陝西師范大學徵用了遺址所在地,從此,天壇便處於陝師大的保護之下。李令福是陝師大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老師,他辦公室所在的「文科樓」和天壇僅一巷之隔,李令福老師回憶道:「師大南苑曾是體育系所在地,有一個大操場,以前師大的液化氣站也在那兒,天壇遺址再往南走。現在南苑住著些後勤人員,操場偶爾還會用。」天壇發掘前,李老師有時會到土坡上踏踏青,沿著土坡上的小路爬上去,常會被瘋長的野棗樹劃傷,李老師還發現了天壇上有兩個盜洞,「不知是何時有的。 」他說。李老師的同事史紅帥老師對天壇的老樣子也記憶頗深:「貌似墳冢的小土坡,荒草叢生。」他有時會去轉轉,如果外地的親戚朋友來,一定要帶到天壇看一看。1999年天壇被發掘出後,西安市古代建築工程公司為天壇做了一件外衣——用灰色的素土在天壇遺址的表面夯實,把天壇保護起來,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包裹著現代外衣的天壇。

它的雄偉超乎想像

第二次探訪天壇,當然輕車熟路,正值開學第一天,校園中一派生機。剛升大二的許璐雯是生命科學院的理科生,她說:「天壇啊,會不會就是南邊操場的那個圓土堆。去年軍訓在老操場看到過,好像年代挺久遠的。」然而和她同行的其他幾位女生都滿臉疑惑:「我怎麼沒看見啊!」有一位男生下了這樣的結論:「師大有天壇的說法可能是傳言,從進校到現在,我只偶爾聽說,但從來沒見過。」他旁邊的同伴則搖著頭說:「不知道。」在從事歷史地理研究的史紅帥老師眼裡,西安天壇的名氣不小:「大家都知道那是唐代天壇。」不過史老師的這個「大家」僅限於「業內人士」,「雖然陝師大的宣傳資料里都會提到唐代天壇,但是除了歷史學科的學生外,知道唐代天壇的(學生)很少。」史老師如是說。
68歲的李振遠老人管著天壇大門的鑰匙,平時天壇遺址的鐵門總是鎖著,想進去參觀必須要請老人來開門。進得門去,站在天壇腳下,才發現它遠比照片上看到的高大雄偉,四層高台層層疊上去,對面的第一層台體有兩米多高,一道寬闊的階梯直通上頂,彷彿一條天梯,這便是「陛」,西安天壇共有12陛,將整個壇體分為 12個扇形,唐代文獻中稱12陛為「十二辰」,即子、丑、寅、卯等,暗指天上的十二個方位,其中正南方向的「午陛」最寬最長,是皇帝登壇的階道。踩著天子們曾踏過的台階步步登壇,也能體驗一把當年皇帝的感覺,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則天、玄宗李隆基這些有名的皇帝,都曾走過這條台階呢。

天壇與天子的那些事兒

站在圜丘之頂,視野開闊,仰望蒼穹如蓋。一千多年的唐代,以天壇為中心,方圓150米左右以內都不允許有任何建築存在。皇帝站在壇頂,長安城和關中沃野就在眼底,而他站在這里,為國家的康泰祭天祈福,他面前是「昊天上帝」的牌位,手中捧著為上天獻納的玉璧,此刻,天壇的每一階上都站著禮部的官員,祭祀與他們位置相對應的28星宿,「天壇以外應該有三道環形的矮牆,將天壇層層圍住,祭天時,除了皇帝和一些重要的大臣外,其他人等都是不能進入最裡面一道牆,禮樂隊、外國使節等都在內牆的外面。」何歲利先生說。

作為「天子」的皇帝,當然極為重視祭天,所以每年都要來天壇,祭天的日子要選好,「冬至」是白天時間最短的一日,又是「三陽開泰」——白天時間逐漸加長的開始。每年的冬至就是國家盛大的祭天日,皇帝必須親自完成這一艱苦而神聖的任務。祭前七日,皇帝與參加祭祀的官員便要開始沐浴齋戒,潔身靜心,同時,司禮官還要安排好一系列繁瑣的准備工作,等到冬至日那天,皇帝天不亮就要起床,從遠在長安城北的寢宮往南郊的天壇趕。皇帝出行排場很大,頗為壯觀,一行人馬浩浩盪盪,沿著朱雀大街往南出明德門,再向東拐,就來到了天壇,這一路實在算不得短,皇帝的車馬大概要走兩個小時才能到達。等到鼓樂、大臣,以及所有相關人員都各就各位了,祭天儀式便正式開始。於是,皇帝按照司禮大臣的指引登壇、獻禮、退壇、再登壇……如此經過一個復雜的祭天過程。期間,獻給昊天的犧牲、玉帛等祭品要在天壇東南方向的燎壇內焚燒,煙火升騰達上天,使天帝及諸神聞到氣味,享用祭品。唐代,除了冬至祭天外,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都在圜丘舉行。

如今,我們已不可能感受到一千多年前祭天的那種隆重和庄嚴,曾經高大雄偉的天壇現在被淹沒在一片高樓中,壇下北邊的一塊地方被開辟成了菜地,西邊的陛階也被削掉了一截,壇上長了些荒草和苔蘚。天壇的東邊,是瓦胡同村的西邊緣,村民王小琴從小就知道那個「荒坡子」是天壇,十年前發掘時考古隊員們還在她家住過,「(天壇)現在比以前好看多了。」她說。如今,西安天壇已被列入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名單中,西安市文物局和雁塔區正在聯手醞釀對天壇周圍的環境進行整治,不久的將來,希望天壇會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向遊人開放。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