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宮遺址
『壹』 佛經翻譯在中國翻譯史上的重要性
梵文巴利文
楷書北京話
五百年來 翻譯不易
『貳』 歷史上帝王修建了哪些豪華宮殿(至少6個)
故宮,阿房宮 唐長安宮殿是歷史上最宏偉的宮殿,根據遺址作出的大明宮含元殿和麟德殿復原充分體現了當時宮殿藝術的成就。現存宮殿還有北京明清紫禁城(故宮)和沈陽故宮(明末清初)兩座,以紫禁城最大也最完整。
殷商宮殿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是一組廊廡環繞的院落式建築,有人推測它是早商宮殿。在鄭州商城內也發掘有幾處較大的建築遺址,有人認為是商代中期的宮殿遺址。河南安陽殷墟公認是商代後期的宮殿遺址。這些宮殿都是在夯土基中埋木柱,屋頂未用瓦,可見終商之世,宮殿仍未脫離「茅茨土階」的狀態。
西周和春秋戰國宮殿
西周宮殿遺址迄未發現。據戰國時《考工記》記述,周代宮殿分前朝、後寢兩部分。前部有外朝、內朝、燕朝三朝(又稱大朝、日朝、常朝)和皋門、應門、路門三門。外朝在宮城正門應門前,門外有闕。內朝在宮內應門、路門之間,路門內為寢,分王寢和後寢。王的正寢即路寢,前面的庭即燕朝。《考工記》在西漢中期被發現,作為《周禮》中佚失的《冬官》,經東漢末鄭玄注釋,被正式列為儒家經典。故《考工記》所載宮室制度在漢代宮殿中並無反映,對漢以後各代的宮室卻有極大影響。這些宮室大都要依照《考工記》,把宮室嚴格區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並有明確的中軸線。但《考工記》中所述的三門,經鄭玄引用鄭眾的說法擴大為五門,故以後各代宮殿外朝部分都是「三朝五門」。
從已經發現的春秋戰國時代的宮殿遺址得知,通常是在高七八米至十餘米的階梯形夯土台上逐層構築木構架殿宇,形成建築群,外有圍牆和門。這種高台建築既有利於防衛和觀察周圍動靜,又可顯示權力的威嚴。影響所及,秦漢大型宮殿也多是高台建築。如山西侯馬平望古城、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城、山東臨淄齊城等,都有這種宮殿遺址。其中邯鄲趙國宮殿遺址,有一條明顯的南北軸線。陝西咸陽市東郊曾發掘出秦都咸陽的一座宮殿遺址,它位於渭水北岸高地上,即史書所說的「咸陽北阪」上。這一帶宮殿遺址密集,沿臨水高地向東延伸。已發掘的一處夯土台基殘高約6米,面積為45米×60米,推測原是一座依夯土墩台而建的高台建築,其中包括殿堂、過廳、迴廊、居室、浴室、倉庫等。室內還有火炕、壁爐和供保藏食物用的地窖,檯面有較完善的排水設施。通過這些可了解戰國後期宮殿的概貌。但它只是宮中一所次要宮殿,咸陽宮的總體布局還不清楚。
秦漢宮殿
秦統一全國後,建造了大批宮殿。據《史記》所載,共計關(指函谷關)內300處,關外400處。關中平原和咸陽周圍主要的有:咸陽舊宮,渭水北阪上仿六國宮室的一連串殿宇,咸陽舊宮以南隔渭水在上林苑中建造的信宮(始皇二十七年亦曰咸陽宮,後稱極廟,以象天極,是正朝所在,為各處宮殿的中心),驪山北麓為太後所居的甘泉宮,咸陽舊宮北面「北陵」上新建的北宮等 。這些宮殿和周圍200里內270所宮觀之間,有閣道或甬道相連。後來,又在渭水南另營宏偉的朝宮,別稱阿房宮,作為主要朝會之所,但未完成而秦亡。
西漢初期利用秦朝殘留的離宮——興樂宮修築成長樂宮,隨後又在其西面建未央宮,作為正式宮殿,以長樂宮供太後居住。文帝、景帝時期增闢北宮供太子居住。武帝時,在城內北部興建桂宮、明光宮,並在城西上林苑內營造建章宮。各宮佔地大而建築物布局稀疏,不像明清所建那樣密集、嚴謹。每殿自成一區。漢代的前殿進行大朝會,以東西廂作為日常視事之所。王莽時改未央宮前殿為王路堂,比附《考工記》所載的路寢。建章宮是離宮,是宮與苑結合,兼有朝會、居住、游樂、觀賞等多種功能的新宮殿類型。
東漢建都洛陽,先營南宮,後增建北宮,兩宮分依都城南牆、北牆,中隔市區,用三條閣道相聯,宮中各有前殿。漢末桓帝、靈帝時又增築東、西宮。
魏晉南北朝宮殿
魏晉時宮殿集中於一區,與城市區分明確。曹魏鄴城和孫吳建康城宮殿都集中於城北,宮前道路兩側布置官署。兩晉、南北朝宮殿大體相沿,其前殿受漢代東西廂建築的影響,以主殿太極殿為大朝會之用,兩側建東西堂,處理日常政務。從南朝建康起,各代宮城基本呈南北長的矩形,有中軸線,南面開三門,隋、唐、北宋、金、元的宮城均如此,至明代又改為南面一門。
隋唐宮殿
隋代營大興城,於宮城前創建皇城,集中官署於內。宮內前朝一反漢至南北朝正殿與東西堂並列,即大朝與常朝橫列的布置,追紹《周禮》古意,比附三朝五門南北縱列的布置方式,在中軸線上,於宮南正門內建太極、兩儀兩組宮殿。唐承隋制,僅改殿門的名稱。唐長安大內以宮城正門承天門為外朝,元旦、冬至設宴會,頒布政令,大赦,外國使者來朝等,均在此舉行。門內中軸線上建太極、兩儀兩組宮殿,前者為定期視事的日朝,後者為日常視事的常朝。五門依次是:承天門、嘉德門、太極門、朱明門、兩儀門。這種門殿縱列的制度為宋、明、清各朝所因襲,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宮殿布局的典型方式。
唐高宗時在長安城東北外側御苑內建大明宮。前部中軸線上建三 組宮殿,以含元殿為大朝,宣政殿為日朝(又稱「正衙」),紫宸殿為常朝(又稱「內衙」)。內廷殿宇則自由布置,並和太液池、蓬萊山的風景區結合,這是漢、魏以來宮與苑結合的傳統布局。隋、唐兩代,離宮也很興盛,重要的有麟游仁壽宮(唐改為九成宮)、終南山太和宮(唐改為翠微宮)、唐時的華清宮等。在赴離宮的沿途又建有大量行宮。
宋金元宮殿
北宋汴京宮殿是在原汴州府治的基礎上改建而成。宮城面積僅及唐大明宮的1/10左右,官府衙署大部分在宮城外同居民住宅雜處,苑囿也散布城外。宮廷前朝部分仍有三朝。但受面積限制,不能如唐大明宮那樣前後建三殿。其宮城正門為宣德門,門內為主殿大慶殿,供朝會大典使用,相當於大朝。其後稍偏西為紫宸殿,是日朝。大慶殿之西有文德殿,稱「正衙」。其後有垂拱殿,是常朝。三朝不在一條軸線上。宮城正門宣德樓,下部磚石甃砌,開有五門,金釘朱漆,雕刻龍鳳飛雲,上列門樓,左右有朵樓和闕,都覆以琉璃瓦,可見北宋宮殿氣局雖小,但絢麗華美超過唐代。為了彌補宮前場面局促的缺陷,宣德樓前向南開辟寬闊的大街,街兩側設御廊,街中以杈子(柵欄)和水渠將路面隔成三股道,中間為皇帝御道,兩側可通行人。渠旁植花木,形成宏麗的宮城前導部分,也是金、元、明、清宮前千步廊的濫觴。
金中都宮殿位於明北京城西南,因襲北宋規制,但中軸線上建築分皇帝正位和皇後正位兩大組,由於廣泛使用青綠琉璃瓦和漢白玉石,建築風采絢麗。元大都宮殿在都城南部,分3部分:大內宮城是朝廷所在,在全城中軸線上;宮城之西有太後所居的隆福宮和太子所居的興聖宮;宮城以北是御苑。宮內繼承金中都宮殿在中軸線上建大明殿、延春閣兩組,為皇帝、皇後正位。其他殿宇也有不少特色,如在傳統漢式殿宇內用毛皮或絲織品作壁障、地衣、不顯露牆面、地面和木構架,保持了游牧民族氈包生活習尚;琉璃瓦當時已發展成黃、綠、青、白等多種色彩,又喜用紅地金龍裝飾;還有畏吾兒殿、棕毛殿和磚石結構建築,顯示了漢、藏、中亞等多民族建築因素的影響。
明清宮殿
明代曾在三處建造皇宮:南京、中都臨濠和北京。南京宮殿始建於元末(1366),宮城在舊城外東北側鍾山西趾的南麓下,填燕雀湖而建,地勢有前高後低之弊。但北倚鍾山,南臨平野,形勢顯敞,且與舊城區分明確,互不幹擾,也無官署與民居雜亂交混的弊病。皇城正門稱洪武門,門內御道兩側為中央各部和五軍都督府,御道北端有外五龍橋,過橋經承天門、端門,到達宮城正門午門。宮內中軸線上前後建兩組宮殿,前為奉天、華蓋、謹身三殿,是外朝主殿;後為乾清、坤寧兩宮,是內廷主殿左右有東西六宮。這種在中軸線上前後建兩組宮殿的布置與金中都、元大都宮殿相同,但它又以外朝三殿比附三朝,以洪武門至奉天殿前的五座門比附五門。明代三朝與唐、宋時期每朝各為一所獨立宮院不同,只是在一所宮院中前後相重建三座殿而已。明南京宮殿今只存午門和東西華門的基座。
明北京宮殿建於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1417~1420),清代時雖屢加改建、重建,但基本格局未變,迄今尚有許多殿宇屬於明代遺構,是中國現存最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築群。
清入關前,於1636年在今沈陽市區建宮殿,規模較小,分3路建築(見沈陽故宮)。入關後雖沿用明故宮,但清帝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等處。苑囿即成為清帝主要居止場所。所以都設外朝、內廷,建有大量殿宇,規模雖不及大內宮闕,但也很可觀。秦始皇、漢武帝所開創的離宮制度,在清代苑囿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叄』 唐太宗墓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後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從唐貞觀十年(636年)文德皇後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周長60千米,佔地面積200平方千米,共有180餘座陪葬墓,是關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譽為「天下名陵」。
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君主專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3)翠微宮遺址擴展閱讀
因病去世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生病(一說是服用天竺長生葯導致暴疾),醫治最終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太宗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初謚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謚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加謚文武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加謚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總評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
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昭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太宗
『肆』 各個朝代的宮殿都在什麼地方
1、秦朝
咸陽宮,秦帝國皇宮,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咸陽市東區
2、隋朝專和唐朝
太極宮,屬是隋、唐兩代的皇宮。位於長安城中軸線北部,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隋稱大興宮,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太極宮。因其為唐帝國的正宮,故又稱「京大內」,唐高宗時期修大明宮後改稱太極宮為「西內」。
3、宋朝
北宋定都以後,仍沿用五代宮苑舊址,但對五代時期的宮殿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擴建,擴建後的東京宮殿稱為大內、宮城。
4、元朝
大安閣建於元至元三年,是忽必烈攻陷南宋汴京後,「取故宋熙春閣材於汴,稍損益之,以為此閣,名曰大安。」元朝皇帝在這里舉行重大的朝政典禮,如皇帝登基、接見外國使者等。
5、明朝和清朝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伍』 誰知道北宋宮殿的名字,要全,要具體.
北宋宮殿名稱:
大慶殿(正殿),又名崇政殿,是舉行大典之所。
延和殿:皇帝舉行儀式休息處。
垂拱殿:處理政務召見大臣處。
文德殿:皇帝上朝前休息處。
紫宸殿:皇帝祝壽場所。
集英殿:策士進士處。
勤政殿:皇帝寢殿。
福寧殿:皇帝寢殿。
慈寧殿:皇太後起居處。
慈元殿:皇後、嬪妃居處。
延福宮:獨立宮區,帝、後游樂之所。
帝王居處的奢華不表現在宮殿上,而多表現在苑囿上。
南宋朝廷藉助於臨安的山靈水秀,建造了大量的供帝、後閑適生活的場所。南宋的御園較北宋晚期數量更多、更加興盛。南宋偏安的一百多年中,各朝帝後遊玩、享樂,極盡榮華富貴,過著人間仙境的生活。
(5)翠微宮遺址擴展閱讀:
北宋皇宮遺址
1981年春,開封市園林部門在龍亭東湖(潘湖)清理湖底淤泥過程中,意外地發現了明周王府和北宋皇宮遺址的部分遺跡,從而揭開了北宋東京城考古的帷幕。
現已相繼調查、勘探和發掘了北宋東京外城、內城、皇城三道城牆和城牆上的部分城門以及城內的汴河、蔡河、古州橋等大批重要的遺址,已初步揭開了北宋東京城遺址的神秘面紗,為研究北宋東京城的起源、發展、鼎盛、衰落特別是東京城的布局等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考古資料。
北宋皇宮遺址的發現,拉開了北宋東京城考古工作的帷幕。隨後北宋東京城的外城、內城、皇城、金明池、汴河、蔡河等多處重要遺址相繼得到勘探發掘,這些發現對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陸』 皇帝後宮宮殿的名稱
以清朝為例,宮殿分布:
太後宮:寧聖宮。
皇帝宮:御乾宮,包括養心殿、御雄殿。
皇後宮:坤寧宮,包括正殿、永壽殿、武台殿、舒敬軒、華沐苑、錦墨居、聽雪堂、望湘樓。
低位嬪妃居所:儲秀宮。包括四殿、六軒、六苑、六堂、六居、六館、六樓、六齋。
東六宮:
如繪宮:正殿、雅嵐殿、驚鴻殿、吟霜軒、初雲苑、月夕居、皎月堂、洛影樓。
長信宮:正殿、含德殿、明光殿、絳雪軒、倚梅苑、寧馨居、語櫻堂、天巧樓。
昭陽宮:正殿、飛羽殿、玉堂殿、妙雲軒、瑾思苑、合歡居、存菊堂、念鳳樓。
養德宮:正殿、景福殿、玉芙殿、澄瑞軒、醉花苑、陶然居、妙音堂、浮碧樓。
嫻吟宮:正殿、怡和殿、綴錦殿、太平軒、菱荇苑、瑩脂居、菱悅堂、雲煙樓。
冰泉宮:正殿、漪瀾殿、霽月殿、復香軒、雲桂苑、流裳居、體仁堂、永暢樓。
西六宮:
建章宮:正殿、永延殿、金華殿、鑫海軒、睿和苑、畫眉居、安鶴堂、依晚樓。
毓秀宮:正殿、南薰殿、曦宜殿、雲硯軒、飄絮苑、秋水居、摘月堂、紫荊樓。
華陽宮:正殿、傾顏殿、寒香殿、嘉燕軒、暖妝苑、承香居、彬榭堂、琴韻樓。
永寧宮:正殿、鳴鸞殿、平洪殿、書墨軒、晚晴苑、斜陽居、水影堂、沐雲樓。
雨蝶宮:正殿、細碟殿、采容殿、醉霞軒、悅璃苑、菲墨居、珍詩堂、花影樓。
雅風宮:正殿、顯親殿、瑤光殿、芙蓉軒、水妍苑、衍慶居、景平堂、崇韻樓。
(6)翠微宮遺址擴展閱讀:
紫禁城的整體布局
故宮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故宮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50米,面積72萬多平方米,現存房屋8000多間。它周圍有高10米的城牆,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四面各有一座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紫禁城內由外朝、內廷兩大部分組成。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東有文華殿,西有武英殿為兩翼,是朝廷舉行大典的地方。
外朝的後面是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以及東、西六宮等,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皇帝、後妃們居住的地方。此外,東側還有寧壽宮區域,是清朝乾隆皇帝為做太上皇退位養老之所。
『柒』 隋唐建築的宮殿建築
隋於公元582年在漢長安城的東南建新的都城宮殿,次年建成,其宮稱大興宮;公元605年,隋煬帝又在漢魏洛陽城之西建新都,次年建成,稱東京或東都,其宮稱紫微宮。這是隋在都城中所建的兩所正式宮殿。
唐建國後,沿用隋代都城宮殿,改稱大興宮為太極宮,改紫微宮為洛陽宮或太初宮。公元662年,唐高宗在長安城東北角外附郭建新宮,稱大明宮。五十二年後的公元714年,唐玄宗又在長安原興慶坊建宮,稱興慶宮。這是唐在長安新建的兩所宮殿。此外,隋唐兩代還建了大量離宮,如隋之江都宮、仁壽宮、汾陽宮,唐之翠微宮、九成宮、上陽宮、合璧宮等。 隋大興宮即唐改稱的太極宮,在長安中軸線北端。近幾年已經過勘探,其東西寬2820米,南北深1492米,分為中、東、西三部。中部為皇宮,即大內,東西寬1285米,面積1.92平方公里。東部為太子東宮,寬833米,西部為服務供應部分及作坊掖庭宮,寬703米。大內部分自南而北分朝區、寢區和苑囿三大部分。朝區為處理國政、舉行大典的辦公區,象徵國家政權;寢區是皇帝的住宅,代表家族皇權。朝區正南為宮城正門承天門,是元旦、冬至舉行大朝會等大典之處,比附周代宮殿之「大朝」或「外朝」,門外左右建高大的雙闕,闕外為朝堂。門內正北為朝區主殿太極殿,是皇帝朔望(初一、十五兩日)聽政之處,比附周代宮殿之「中朝」或「日朝」。殿四周有廊廡圍成巨大的宮院,四面開門,南門為太極門。太極殿一組宮院之東西側建宮內官署,東側為門下省、史館、弘文館等,西側為中書省、舍人院等。太極殿後為宮內第一條東西橫街,是朝區和寢區的分界線。
橫街北即寢區,正中為兩儀門,門內即寢區正殿兩儀殿,也由廊廡圍成矩形宮院。此殿是皇帝隔日見群臣聽政之處,比附周代宮殿的「內朝」或「常朝」。兩儀殿東有萬春殿,西有千秋殿,三殿都各有殿門,由廊廡圍成宮院,與兩儀殿並列。兩儀等殿之北為宮中第二條東西橫街,街東端有日華門,街西端有月華門,橫街北即後妃居住的寢宮,大臣等不能進入。此部分正中為正殿甘露殿,殿東有神龍殿,殿西有安仁殿,三殿並列,以甘露殿為主,各有殿門廊廡形成獨立宮院。前後兩列,每列之殿是寢殿的核心,有圍牆封閉,其中兩儀殿和甘露殿性質上近於一般邸宅的前廳和後堂。甘露殿之北即苑囿,有亭台池沼,其北即宮城北牆,有玄武門通向宮外。在朝區門下省、中書省和寢區日華門、月華門之東西外側,還各有若干宮院,是宮中次要建築。朝寢兩區各主要門殿承天門、太極門、太極殿、兩儀門、兩儀殿、甘露門、甘露殿等南北相重,共同形成全宮的中軸線。太極宮各殿宇壓在今西安市下,無法做進一步勘探,只能據文獻做出平面關系示意圖以知概況。 唐大明宮在長安外郭東北角牆外,近幾年已經勘探和局部發掘。其平面南寬北窄,近於梯形,南面寬1370米,北面寬1135米,西牆長2256米,東牆不甚規則,面積為3.11平方公里。宮南牆即利用長安外郭北牆東段,宮內布置自南而北大致分四區。最南為深500米左右的廣場,其北地勢高起15米左右,在高崗前沿建第一座殿含元殿,南臨廣場。殿東西有橫亘全宮的第一道橫牆。含元殿後300餘米處有宣政殿,東西有橫亘全宮的第二道橫牆。宣政殿四周有廊廡圍成寬約300餘米的巨大殿庭。東廊之外為門下省、史館等,西廊之外為中書省、殿中省,都是中央官署。含元殿是舉行大朝會之殿,性質相當於太極宮的承天門。它左右的翔鸞、棲鳳二閣實際是雙闕,闕外有朝堂,也和承天門外的情況全同。
宣政殿是皇帝每月朔望見群臣之處,相當於太極宮之太極殿,殿左右建官署的情況也相同。自含元殿至宣政殿一段是宮中的朝區。宣政殿之後有紫宸門,門內有紫宸殿,是皇帝隔日見群臣之處,相當於太極宮之兩儀殿,為寢區主殿。紫宸殿東有浴堂殿、溫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東西並列,是皇帝日常活動之所。紫宸殿北有橫街,街北即後妃居住的寢殿區,主殿在紫宸殿北,為蓬萊殿,殿後又有含涼殿,北臨太液池。蓬萊、含涼二殿之左右又有若干次要殿,與之東西並列,自成院落。南起紫宸門,北至含涼殿,包括東西次要殿宇,四周有宮牆圍繞,形成宮中的寢區。寢區之北為宮中湖泊太液池,池中有島。池東、西、北三面各建有若干殿宇。池西有麟德殿、大福殿,都是巨大的建築群,麟德殿是非正式接見和宴會之處;池東有太和殿、清思殿等,是唐帝游樂之所;池北有大角觀、玄元皇帝廟、三清殿等,都是道觀,因唐崇道教,故宮中多建道教建築。三清殿等之北即宮北牆,正中為北面正門玄武門。自寢區以北,包括太液池及其周圍諸殿,是宮內苑囿區。 大明宮內的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玄武門等都已發掘並進行過復原研究,可以大體上知道它的面貌。
大明宮各殿都下用夯土台基,四周包砌磚石,繞以石欄桿。初期建的含元殿殿身東、北、西三面用夯土承重牆,麟德殿三面各寬一間處用夯土填充,表現出北朝和隋代慣用的土木混合結構建築的殘跡,以後所建各殿即為全木構架建築,但房屋之牆仍為土築,不用磚,表麵粉刷紅或白色。殿之地面鋪磚或石,踏步或坡道鋪模壓花紋磚。建築之木構部分以土紅色為主,上部斗拱用暖色調彩畫,門用朱紅色,窗欞用綠色,屋頂用黑色滲炭灰瓦,脊及檐口有時用綠色琉璃。晚期建築遺址曾出土黃、藍、綠三色琉璃瓦,說明唐代中晚期建築色彩由簡朴凝重向絢麗方向發展。
『捌』 歸元寺的歷史
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浙江僧人白光、主峰創建歸元寺;在前朝(明朝)王章甫的葵園舊址基礎上建造。
1661年,中院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初建,其後經多次維修;現大雄寶殿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
道光年間,南院主體建築羅漢堂初建;
1852年,南院毀於兵災;
1895年,重建南院,1902年完成;
1922年,歸元寺興建了新閣,藏品豐富;
1935年,太虛法師出訪緬甸,仰光佛教徒贈予的一尊1噸多重的玉雕釋迦牟尼佛像,今供奉於北院藏經閣。這種佛像在中國只有三尊,其他二尊分別列供於北京和上海。
1983年,歸元寺被中國國務院確定為漢地全國重點佛教寺院。
(8)翠微宮遺址擴展閱讀:
該寺舊有比較穩定的經濟來源,其經濟實力為(武漢)各寺廟之最,歷代護法捐贈過不少田產和山場,供寺廟維修和擴建。每年農歷正月間,羅漢堂門庭若市,七月閱焰口忙不暇接,佛事活動收入頗豐。
寺內常住及掛單僧人總有兩三百人之多,成為近代鄂、豫、湘三省佛教的傳戒中心。年年有定期傳戒,一直持續到1948年
院佔地17500多平方米(一說4.67公頃),分為中院、南院、北院三組,有藏經閣、大雄寶殿、五百羅漢堂三組主要建築,殿舍200餘間。
現由寶通禪寺隆醒大師擔任歸元寺方丈。隆醒法師和原主持隆印皆為歸元寺老主持昌明大師徒弟,昌明師最後的傳法弟子隆智為昌明師晚年所收,俗世修行。
『玖』 中國古代不同的朝代的都城和皇宮分別是什麼
1、秦咸陽宮——阿房宮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個皇帝,他的都城位於現在西安市的西北部。咸陽背靠大山,南臨渭河。秦始皇的宮殿幾乎鋪滿了整座城市。氣吞山河的始皇帝動用了數百萬的勞工為他修建宮室,包括為他修建死後的陵墓,耗費了二十多年時間,直到他死在巡遊的路上,龐大的建築工程仍然沒有結束。
(9)翠微宮遺址擴展閱讀:
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
(1)西漢以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為五都。《前漢書·食貨志下》:「遂於長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長安 東西市令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
(2)三國魏以長安、譙、許昌、鄴、洛陽為五都。《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改許縣為許昌縣」 裴松之 注引《魏略》:「改長安、譙、許昌、鄴、洛陽為五都。」
(3)唐代五都指的是唐代的五大都城。分別為上都長安,東都洛陽,西都鳳翔,南都成都,北都太原。
宮殿建築,又稱宮廷建築,為傳統建築之精華。古代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突出皇權的威嚴,滿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規模巨大、氣勢雄偉的建築物。這些建築大都金玉交輝、巍峨壯觀。
萬象神宮即武則天明堂,於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建成,號「萬象神宮」,高300尺(今90餘米)。富麗堂皇,准許民眾入內參觀。武太後又令於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貯夾像,頒《親享明堂制》。後來武則天稱帝,萬象神宮成為武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舉行祭天地的儀式,同時迎接各地使節。
咸陽宮是秦帝國的皇宮,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和西安市部分重疊。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開始營建宮室,至遲到秦昭王時,咸陽宮已建成。
最初咸陽宮位於秦都咸陽城的北部階地上,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不斷進行擴建。據記載,該宮「因北陵營殿」,為秦始皇執政「聽事」的所在。
公元前202,漢高祖在秦朝興樂宮的基礎上建成的長樂宮,是為漢三宮之一,兩年之後建成未央宮於是才把漢朝的都城從櫟陽遷都長安。長樂宮是西漢的政治中心,其總體上是由四組宮殿組成:長信殿、長秋殿、永壽殿、永寧殿。長樂宮是漢高祖劉邦處理政務的地方。
在歷史上,長樂宮又叫「東宮」。淮陰侯韓信就是被劉邦的老婆呂雉和蕭何誘殺在長樂宮的鍾室只內。劉邦死後,皇帝移住未央宮。長樂宮就專供太後居住,遂得名。
未央宮在長安城的西南部,是皇帝朝會的地方。始建於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自高祖九年遷朝廷於此,以後一直是西漢王朝政治統治中心。未央宮宮內的主要建築物有前殿、宣室殿、溫室殿、清涼殿、麒麟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陽殿、柏梁台、天祿閣、石渠閣等。
大興宮,是古代傳統宮殿建築,屬於隋朝皇宮。隋朝及唐朝初年稱為大興宮,唐睿宗以後稱為太極宮,為隋高祖楊堅開皇二年(公元582年)興建,開皇三年建成,由建築師宇文愷主持修建,為隋朝皇宮。唐睿宗景元元年(公元710年),改稱太極宮。宮城坐落在大興城中軸線北端、大明宮之西。
唐大明宮初建於公元634年,當時,李世民在城東北角禁苑內的龍首塬上修「永安宮」讓其父李淵在那裡臨時消暑,但還未完工,李淵就死去,於是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更名為「大明宮」。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重加修建,改名蓬萊宮。
南京故宮,又稱南京明故宮、南京紫禁城,是明初的皇宮,如今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故宮位於南京城東,佔地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
中國宮殿建築以北京的故宮為代表。紫禁城,即北京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總面積72萬多平方米,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氣魄宏偉,極為壯觀。
參考資料:網路-五都
網路-古代皇宮宮殿
『拾』 古代宮殿名字大全
宮殿是古代建築的精髓,你知道哪些古代宮殿的名字?中和殿,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屬於明清傳統宮殿建築。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於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覽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哦還有咸陽宮。最初咸陽宮位於秦都咸陽城的北部階地上,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不斷進行擴建。據記載,咸陽宮「因北陵營殿」,為秦始皇執政「聽事」的所在。咸陽宮佔地面積3.72平方千米,是明清故宮的5倍。
最後一個是儲秀宮。它是北京故宮內廷西六宮之一,位於咸福宮之東、翊坤宮之北,是始建於明代的宮殿建築,明清後妃居住地。儲秀宮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前出廊。清咸豐年間,孝欽顯皇後(即慈禧太後)入宮後曾居住儲秀宮後殿(今麗景軒),並在此生下同治皇帝。清朝退位後,婉容曾居住於此,並在裝修陳設中融入西洋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