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爛陀遺址
1. 那爛陀寺遺址的那爛陀寺作用
(Nalanda Temple),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在古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爾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那爛陀寺規模宏大,曾有多達9 百萬卷的的藏書,歷代學者輩出,最盛時有過萬僧人學者聚集於此,玄奘在此從戒賢法師學習多年,義凈在此從寶師子學習十年;此外來此學佛的唐僧還有慧業、靈運、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燈、道琳、智弘、無行等法師。玄奘《大唐西域記》和義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對那爛陀寺都有說明,而義凈對當時那爛陀寺的布局和建築樣式,敘述尤其詳細准確。
2. 那爛陀的那爛陀寺遺跡
從1861年開始,那爛陀寺院遺跡被陸續挖掘,已發掘出8座大型寺院,4座中型寺院和一小型寺院。8大寺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列,大門朝西。大寺每邊9僧室,恰如義凈所述,中寺每邊7僧室,小寺院每邊5僧室。 1861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 · 康寧漢在這里發現了一片佛教遺址,經過與《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核對,證明這就是那爛陀寺。這里出土了多件精美的佛教石雕,有些石雕只有拳頭大小,上面雕刻的佛教故事卻異常細膩精美。此外還出土了銅像、銅盤和印章等,其中有一枚刻有「室利那爛陀摩訶毗訶羅僧伽之印」。大部分出土文物都展覽在那爛陀寺對面的博物館里。現在那爛陀寺的發掘面積已經超過了15萬平方米。那爛陀寺分為僧院區和教學區。僧院區由大致相近的院落組成,共有12座。每個院落的四周排列著狹窄局促的僧房,院子內有石桌、水井和廚房,每個院落都有走廊通向外面。教學區有寺廟和佛塔。佛子主要在寺廟里學習佛經。周圍散布著許多佛塔,其中真身舍利佛塔最富氣勢,這座塔分三層,外觀雕有精美的圖案,角樓的壁龕中雕刻著佛陀在菩提伽耶、王舍城和鹿野苑弘法的故事。
1915年——1937年間印度考古工作者在比哈爾邦的巴特那東部發掘了那爛陀遺址。人們發現那爛陀原佔地面積為100萬平方米,共有三百間僧房。
印度獨立後,印度政府建立了研究古巴利文和佛學的研究院,並開設梵文、巴利文、中文、藏文等課程,來自各國的學者仍然求學於此。
3. 那爛陀寺遺址的介紹
古印度著名的佛教寺院及學術中心。意譯為「施無厭」。遺址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巴臘貢附近。據佛教傳說,原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舍利弗誕生及逝世之處,釋迦牟尼亦路經此地。寺始建於5世紀,據《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載:該寺「庭序別開,中分八院,寶台星列,瓊樓岳峙,觀辣煙中,殿飛霞上,生風雲於戶牖,交日月於軒檐,羯尼花樹,加以流水逶迤,青蓮菡萏,暈煥其間,庵沒羅林,森疏其外……印度伽藍數乃千萬,壯麗崇高此為其極」。12世紀,此寺一直是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學及研究中心之一。據說在極盛時期,佛教學者雲集,主客常達萬人。
4. 古印度的遺址或文物有什麼
阿旃陀(Ajanta)石窟,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孟買東北388公里處,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共有29個佛教石窟,是從公元前2世紀到7世紀(650年)的石窟作品。石窟的建築有佛殿和僧房兩種,內有大量的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美繪畫和雕刻,也有以現實為題材的作品,體現了古印度藝術的獨特風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築、雕刻、繪畫三種藝術結合的範例,被譽為世界藝術精萃之一。據說唐玄奘到印度時曾拜訪過這里。
桑吉佛教建築群,距離博帕爾約40公里,坐落在小山上,俯瞰著平原。古跡由一組佛教建築群構成,包括巨石石柱、宮殿、廟宇和寺院。這些建築的歷史大多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它們都不同程度的保存下來。在12世紀前這里一直是印度佛教的教理中心,目前它是現存的最古老的佛教聖地,198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築藝術的重要遺跡。這些高達15米的石柱,最重的達50噸左右,除奔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頭外,最著名的是薩爾納茲大石柱,其柱頭的四個背對背蹲踞著的獅子,栩栩如生,雄勁有力,象徵著帝王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