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遺址漆器
⑴ 求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導游詞 5分鍾以內主要講太陽神鳥
金沙遺址博物館導游詞
剛才大家在參觀過程中,已看到我們的考古工作人員田野工作的情形,現在請隨我來看看考古後期整理工作的情況。
剛剛看到的那些器物在現場經過測繪、照相、登記、裝袋等一系列工作後,就會送到這里來進行清洗,篩選、拼接、修復、繪圖、拓片、整理、分析、研究編寫報告等一系列後期工作。每一個過程都需要極其的細致與極大的耐心。
技術人員常常要在一大堆器物的碎片中,尋找探索,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他們就像福爾摩斯一樣,把各種不同形狀的碎片根據它們的形狀、顏色、質地來進行拼接,最大可能的恢復它們的原貌。
在器物最大可能的修理復原後,就要分門別類地進行繪圖工作、有紋飾、圖案的器物還要做拓片工作,考古工作者會詳細精確地描繪與記錄下每件遺物的細部特徵,最後根據這些特徵編寫出科學的考古發掘報告。
(走出遺跡館)
在我們的對面就是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陳列館。陳列館是一座斜坡式的方形全鋼結構建築,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它與遺跡館的外形一方一圓,一起構成博物館內的兩個主體建築。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它們均採用斜坡的方式,喻示著金沙遺址從大地上冉冉升起。其頂上的方格就像考古發掘中的一個個探方,顯示著金沙遺址的大量遺跡尚未發掘,神秘的寶藏還未徹底探明。兩座建築就象兩片葉子飄落在摸底河兩岸的大地上,建築在這里與地界充分的交融,在交界處模糊了彼此,讓我們不要去驚擾這片神聖的土地和那些沉睡了千年的精靈,而那些已經被破譯的遠古信息卻在清晰地再現與表達。
我們面前這條靜靜流淌的河流被稱為摸底河,她由西向東把金沙遺址分成了南北兩個部分。幾千年來她默默無聞的陪伴著金沙遺址,但是它到底源於何時,卻不得而知了。而「金沙」這個美麗的名字,啟用於何時,我們也不得而知。在金沙遺址范圍內發掘的一座五代後蜀時期墓葬出土的墓碑上,將此處稱為「金沙鄉」,隸屬當時的犀浦縣,說明至少在五代時期「金沙」這一名稱就已存在了,並一直沿用到現在。金沙遺址的命名則是在2001年。早在1995年~2000年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該遺址范圍內的黃忠小區、三合花園、金都花園等地點進行過考古勘探與發掘,發現有商周時期的大型房址、窯址、灰坑、墓葬等遺存,其文化特徵主要是以陶尖底盞、尖底杯、圈足罐、高領罐、簋形器等為代表,其性質為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序列中的「十二橋文化」,時代約當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當時的發現主要集中於黃忠村區域,因此將遺址定名為「黃忠村遺址」。(考古學遺址的定名常以發現地的小地名來命名)2001年2月初,一建築公司在「三合花園」以南隔摸底河相望約800米處的成都青羊區蘇坡鄉金沙村一組(現在遺跡館的位置)開挖小區下水管道,施工中發現了大量象牙、金器、銅器、玉器、石器等珍貴文物,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組織人力,對這一區域進行了大面積的勘探與發掘工作。並開始把金沙村的遺存與黃忠村遺址聯系起來,認識到它們應是同一大型遺址的不同組成部分,考慮到發現大量珍貴文物的金沙村地點特別引人關注,就把包括黃忠村在內的遺址命名為「金沙遺址」。
(過摸底河後)
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陳列館展覽面積約6000平方米。分為五個展廳,主要以金沙遺址所發掘的重要遺跡和遺物為主要內容,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以科學、通俗、生動、活潑的方式,從古蜀金沙王國的生態環境、建築形態、生產生活、喪葬習俗、宗教祭祀等方面,全面展示金沙文明的輝煌與燦爛。我們接下來的參觀將從二樓走下一樓,再從一樓走到地下一層。在地下一層里,不僅有我們的最後一個展廳《金沙之謎》,還有我們的4D影院,每隔20分鍾(暫定)會放映精彩的四維特效影片《金沙傳奇》(暫名),那裡還有許多參與互動項目,它們將會誘發你的思古之情,讓你重溫古蜀文化的傳統智慧,而各項有趣的游戲更會為你增添一份快樂與驚喜。在地下一層中還設有書吧、禮品商店、咖啡廳、快餐店等休閑設施。有興趣和時間的朋友,在我們的發現金沙之旅結束後,可以到這些地方去看看、坐坐。
第一廳 《遠古家園》
(介紹半景畫) 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故國家園遠古時期的某一時刻:
碧野藍天,萬物萌發,薄霧淡煙,白雲飄浮。茂密的森林由近至遠,直達天邊;重疊的建築自大而小,橫陳眼前。伴隨著林間禽鳥的高唱,摸底河清波瀲灧,流水淙淙,自然天籟之中,還夾雜著幾聲馴畜家禽的鳴叫。縱目天際,大氣涌動。放眼春野,生機盎然。近處農田中,有人精耕細作,遠方森林裡,有人狩獵捕獲,河中的獨木舟上,有人放魚鷹捕魚,村寨院落邊,有人進行手工製作,還有小孩在玩耍嬉戲,稚情歡歌……
當朝霞出來,西北遠處的雪山在燦爛的陽光下開始散發出神聖的光輝。傳說中古蜀族的祖先蠶叢、柏灌就是從這西北的高山中一步步走進了成都平原。而後來魚鳧王田於湔山時仙去,杜宇王最後歸於西山。蜀族的興起與山有著特殊的關系,因此西北的高山對於蜀人有著特殊的意義。她是古蜀人心裡的神(聖)山,是古蜀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古蜀先民的福地。她開創了古蜀王朝流淌不息的文脈,護佑著古蜀人在這一片沃土上繁衍生息。
這是一首田園的牧歌,一派祥和的氣氛,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存相親的美好畫景。其實這是一幅虛構的場景,但卻來源於眾多考古學材料的學術支撐。金沙遺址及同時期其他遺存中出土的大量建築遺跡與豐富器物,還有眾多的動物植物標本等,都為我們復原這一場景提供了堅實的依據。
大量考古學資料證明,金沙時代成都地區的生態環境,曾是一個自然森林密布、野生動物繁多的天地。遺址中,出土了數以噸計的象牙,還有大量野豬犬齒、鹿角、麂骨、犀牛骨、馬牙等,並埋藏有大量烏木。遺址中還發現了大量的人類遺存現象(腳下的陶器套箱),這一切,都向人們昭示出,數千年前成都平原氣候溫暖濕潤,河渠縱橫,植物繁盛,動物成群。在這舒適宜人的環境中,金沙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勞作,從事著農業、狩獵、漁撈、家畜飼養以及手工業等生產活動,世世代代過著平靜而充實的生活。
而大量的古代文獻資料也為我們描述出了成都平原的美麗圖景:
《漢書&S226;地理志》說:「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實之饒。……」
《後漢書&S226;公孫述傳》記:「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
《華陽國志&S226;蜀志》敘:「其寶,則有璧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堊、錦、綉、罽、氂、犀、象、氈、毦,丹、黃、空青之饒……」。
在周圍的這幾個展櫃里,展出的是金沙遺址及其附近同時期考古遺址中出土的一些動植物標本,有象的臼齒、鹿角、野豬的犬齒、黑熊的臼齒、馬骨、狗骨、還有靈芝等。這一件件珍貴的標本正是金沙時期成都平原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金沙遺址位於北緯30。41,,東經104。,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特別的。這個緯度線具有神奇的魄力。在這條線上,有地球上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也有地球上最荒涼的流浪的沙漠;這里有眾多古代文明留下了的深刻烙印(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河文明、古希臘、蘇美爾、瑪雅、巨石、河姆渡、良渚、大溪等),這里有佛教的聖地,伊斯蘭教的故鄉,基督教的中心、道教的仙境,還有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溝、最奇怪的湖泊、最瑰麗的山體、最壯觀的大潮、最洶涌的海流……,璀璨金沙是這條神奇線條上又一道耀眼的風景線。
這是一個互動參與活動,當你擊拍這個檯面的任何一個位置,就能看到你想知道的世界早期文明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而在那邊的觸摸屏里還有一些關於金沙遺址動植物群的資料,你們也可以自己動手查找相關動植物知識。
第五廳 《解讀金沙》
金沙遺址的發現使3000年前一段輝煌燦爛的文明奇跡般地展示在人們眼前,人們不禁要問,是誰創造了這段歷史?是誰鑄造了這個奇跡?他們何以如此輝煌?他們來自哪裡?又去向何方?五年過去了,隨著金沙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一些謎底在慢慢揭曉,有的疑問已經找到答案,但卻仍有大量的迷團還未解開。
第一,輝煌之謎
《華陽國志&S226;蜀志》里有一條非常重要的記載說:「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為我們描繪出了古蜀杜宇王時期的強大與寬闊。那麼這段文獻是否可靠呢?
其實在金沙遺址發現之前,成都平原及周邊地區就發現了許多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重要遺跡。梳理這些考古資料,發現它們的文化面貌與金沙遺址非常相似,它們應是同一時期的人類文化遺存。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成都市區十二橋遺址發現了大型的干欄式木構建築和大量的尖底陶器,以及卜甲等物,隨後的幾年又在十二橋附近由西向東分別發掘了撫琴小區、方池街、君平街、指揮街、鹽道街、岷山飯店、岷江小區、黃忠村等遺址,這些遺址綿延十餘公里,彼此之間相距不遠,文化面貌也極其相似,其時以十二橋遺址發掘面積最大、出土遺物最多、且最具典型性,因此把這些遺址統稱為十二橋商周遺址群。
十二橋遺址商代木構建築群系這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築遺存。建築遺跡分布面積約1萬平方米,大量的木構件及建築材料呈規律分布,且保存較好。發現了兩種建築結構,一是用傳統楫鉚連接法建造的大型建築。根據地梁卯孔的布列構成關系分析,其復原長度當在12米左右,推測其可能是金沙時期又一處大型建築基址。在這個遺址里還發現有一種干欄式的建築。它的長度在30米以上,跨度達7米,這座建築的建築 結構是,先將許多下端削尖的原木樁打入土中,構成密集的樁網。在木樁的上端綁扎縱橫交錯的大小地梁,形成方格狀的基礎結構,再在其上鋪設木板,作為居住面。房頂為兩面坡,檁櫞上鋪發厚厚的茅草。壓迫種建築的居住面高於戶外地面,並且懸空,彩樁基礎,起到了防潮隔濕的作用。尤其適應當時成都平原河流縱橫,又未經整冶,洪水時有發生,地下水位高,地面普遍潮濕的地理環境。
此時期成都市區周圍其他相關遺存中也出土了大量文物。
這件在成都市郊出土的西周大銅罍,高達66厘米。岷江小區工地出土的銅尊,其紋飾特點深受中原地區同類型器物的影響,但製作上卻要顯粗糙簡陋許多。在成都方池街遺址出土的這件石跪人像造型風格則與金沙遺址祭祀區出土的眾多石跪人像如出一轍,只是體形更為高大。十二橋遺址出土的這些石餅形器也與金沙遺址祭祀區出土的同類器物相同,可能用途也是一樣吧。
上世紀五十年代發現的規模恢宏,氣派雄偉的成都羊子山土台遺址,是個呈方形的三級夯土台。它的底邊103.7米見方,一、二級各寬18米,第三級31.3米見方,高有10米多,總體積為35574立方米。這座土台始建於商代晚期,應是此時期象徵古蜀國國家權力的大型標志性禮儀建築,是古蜀統治階層舉行祭祀大典的又一神聖之地。它也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大一座商周時期的宗教性祭祀土台。
五十年代發現的新繁水觀音遺址是成都平原發現較早、發掘面積較大的一處商周時期文化遺址。該遺址出土的陶器與金沙遺址陶器面貌基本相同。
1959年、1980年彭縣竹瓦街先後出土了兩批窖藏青銅器,是這個時期目前出土青銅器最為豐富的一處文化遺存。這批青銅器具有強烈地地方特色,代表了金沙王國時期青銅工藝的最高水平,又體現出與中原商周文化的交流,是研究四川盆地青銅禮器制度發展演變的重要材料。
廣泛分布、勢力強勁的金沙王國在十二橋文化時期也影響到四川盆地及周邊地區,目前在東達湖北西部、北到陝西南部、南達川西南地區都發現文化面貌與之接近的古文化遺存。如雅安沙溪遺址、漢源麻家山遺址,閬中坪上遺址、三峽以西的中壩遺址與哨棚嘴遺址晚期,及三峽以東的中堡島遺址、朝天嘴遺址、紅花套遺址等,還有陝西寶雞茹家莊遺址等地,分布范圍相當廣闊。
這些現象證明了以金沙為代表的蜀文化不僅與長江中游地區存在著深層的文化互動關系,同時又與北邊的商周文化發生了密切接觸和交流。成都平原腹心地帶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綻放的文明之光,粲然彰示了一種開放、精進的文化姿態及一個強勢的古蜀政治、經濟及宗教文化的格局。
目前從這眾多同時期遺址情況看,以金沙遺址的規模與等級最高,遺址內具有一定的規劃和較為明確的功能分區,每一個區內又都具有一定的布局結構,遺址內出土了大量的高規格禮儀性用器和一些與宗教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的特殊遺跡現象,這些都是一般聚落所無法比擬的。從金沙遺址的規模與等級來看,是目前成都平原眾多遺址群中面積最大,堆積最豐富,出土器物等級最高的一處。因此可以說在公元前1200-前600年,金沙應是古蜀王國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中心,也即是古蜀王國的第二個都城所在。此時,四川盆地及周邊地區,同時存在著的幾十處文化遺存,它們如同滿天星斗,圍繞在金沙遺址周圍,一方面形成眾星拱月的態勢,烘托出金沙遺址在這一時期不可動搖的中心地位,一方面又與金沙遺址一起共同構架出了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古蜀王國強大宏偉的面貌。
第二,來源之謎
當我們領略了金沙王國的雄渾壯闊與奇幻絢爛後,會不禁地問,這個神秘的王國來自哪裡?他們從天而降,還是撥地而起?其實成都平原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傳說中古老的蜀族很早就在此繁衍生息。「蜀」不僅是一個族號,也是一個國號。相傳蜀國經歷了蠶叢、魚鳧、柏灌、杜宇、開明等數個王朝,然而古蜀國的面貌卻一直籠罩在虛無縹緲的眾多神話傳說中,文獻資料中也只有隻言片語的記載。近幾十年經過幾代考古學者不懈地努力,已基本了解到古蜀文明發展歷程的大致脈絡。
其實從目前的考古發現看,蜀地早在四五千年前,即已進入文明社會。寶墩文化是成都平原目前已知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以新津縣龍馬鄉寶墩遺址命名,年代約為公元前2800年~前1700年,約當中原地區龍山時代至夏代早期。
寶墩文化時期的社會經濟,以原始農業和漁獵為主。這一時期最顯著的特點,是數量眾多且具一定規模的古城址群的出現。這些古城址,南起新津寶墩,北至廣漢三星堆,西起都江堰芒城,東至成都,即遍布於平原核心地區的古城址群。各古城均建在河流間的較高階地或台地上,其布局規范,結構嚴整,面積在10~60萬平方米之間,城牆採用平地起建斜坡堆砌法修築而成,在有些城址內還發現有大型禮儀建築遺跡,古城可能兼具防禦、治水、經濟文化、政治宗教中心等功能。這種相對獨立的、高於氏族部落的古城址群的出現,表明成都平原地區此時已進入文明起源的歷史階段。
這是在郫縣古城遺址中發現的一處寶墩文化時期的大房子,長度達50米,寬約11米,面積約550平方米。房屋呈西北-東南向,與城的方向一致。該房屋以卵石為牆基,於卵石中埋木柱。牆體可能為木柱間編竹笆,內外抹草拌泥形成牆體。房內墊土中摻入紅燒土防潮,房內無隔牆,有五個檯子橫列於中部,檯子間間距3米左右,每個檯子的周圍都挖有小基槽,槽內埋設密集的圓竹。推測可能以圓竹作為護壁,於護壁內填卵石,護壁外抹泥形成檯子。根據這座建築附近地層堆積比較純凈,出土的生活遺物又極少,也未發現一般的生活附屬設施,推測這座房屋不是一般的生活居所,而可能是大型的禮儀性建築。在這座大房子旁邊發現的小型房屋一般都是圍繞著這座大房子布局,它們的門向都是朝著大房子,清楚地表現出這座房子的重要性。
這些陶器與石器出土於八個古城址中,它們是寶墩文化時期的典型器物,表現出了當時生產生活的一些狀況。
距今4000年前後,古蜀文明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典型的三星堆文化正式形成,其年代為公元前1700~前1200年,約當中原夏商時代。分布范圍以三星堆遺址為核心,輻射至四川大部分地區及鄂西、陝南一帶。
三星堆遺址規模宏大的城牆體系、分布密集的房屋建築基址、氣勢恢宏的祭祀遺跡、精美絕倫的文物瑰寶,這一切,都有力地勾畫出一個繁榮故國的雄姿風儀,折射出一段燦爛文明的七彩光焰。
從考古材料看,三星堆王國衰落消亡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而金沙遺址正好與之相接踵,在此時開始興旺繁盛。距三星堆遺址38公里的金沙遺址內出土的大量文物及文化信息都顯示出與三星堆文化有著極其深厚的淵源關系。大量資料表明,金沙文明就是直接秉承三星堆文明的精髓,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壯大,輝煌的金沙文明實是三星堆王國政權遷徙南移的結果。
第三,去向之謎(遺韻)
大約在公元前600年左右,金沙王國也逐漸走向了衰微。從考古資料看,那些曾經熱鬧繁華的村落在此時已大多荒蕪人煙,有的還淪為了墓地,神聖的祭祀場所也變成了一片廢墟,古蜀國的都城再次遷移,去向不明。
其實當金沙文明被歷史的風雨洗盡鉛華,早期蜀文化之文脈卻蜿蜒潛行、承傳不墜。成都平原發現的大量戰國時代遺跡與遺物明晰地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斕的晚期蜀文化圖卷。巨大的船形棺、精麗的漆木器,奇峭的蜀式銅兵器及至今難以釋讀的「巴蜀圖語」等,皆是當時文明華表之見證。這一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稱為晚期蜀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600年—前300年。
金沙晚期開始出現的船棺葬式,以及金沙遺址流行的陶尖底盞,在戰國早期還有較多的發現都清楚地表明了金沙王國的大致去向這點。
古文獻中曾有杜宇傳位於鱉靈(即開明)的一段史事,講「一號杜主……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
上世紀50年代在成都百花潭中學出土的一件銅壺上以錯金銀技法刻劃著精美的《宴樂漁獵攻戰圖》,反映了戰國時期蜀地社會生活之大貌。而戰國時代的一系列木槨墓、船棺墓的出土則具有更為明顯的時代特徵。
此期墓葬以成都商業街船棺墓、新都馬家木槨墓等最為重要。 木槨墓是此時蜀地最常見的葬制。新都馬家木槨墓墓內出土銅禮器多具規范的器物組合定式,推測系使用的標准禮器。其墓葬形制與出土遺物多具楚文化特色,對探究當時蜀、楚間的文化關系等具有重要意義。船棺則是以整木鑿製成獨木舟形以裝殮遺體及隨葬品的葬具。其形擬舟楫,具承載靈魂升天之象徵意義。2000年發現的成都商業街大型船棺墓則是一座長方形土坑豎穴多棺合葬墓,為古蜀國開明王朝王族或蜀王本人的家族墓葬,年代為戰國早期。整個墓葬規模宏大,下為墓坑,上有地面建築,結構講究。墓坑長30.5米,寬20.3米,面積約為620平方米。墓中現存大型船棺、獨木棺等葬具17具,其中最大的船棺長18.8米,直徑1.5米。墓葬多次被盜,仍出土了大量的漆器、竹編器和陶器等。商業街船棺墓葬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數量、體量最大的船棺合葬墓,為研究古代陵寢文化制度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商業街船棺墓葬發現的當年就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並於當年評為中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商業街船棺遺址博物館也正在籌建中,不久的將來各位就可以蒞臨現場參觀。
當我們追溯完金沙遺址的來源與去向後不難看出,古蜀歷史是如此的源遠流長。我們了解到其實當歷史的腳步在跨進金沙時代之前,早就有著厚重的積淀,而當它邁過金沙之後,仍在繼續向前,最終,百川歸海,大勢所趨。公元前316年,秦並巴蜀,至此,歷經千載滄桑的古蜀文明古蜀社會順應時代潮流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大家庭中。
第四,未解之謎
上承三星堆,下傳晚期蜀文化的金沙王國的發現,在新世紀初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驚喜與震動。我們在慶幸已找到了三星堆的流向和戰國蜀文化的源頭之時,卻被更多的謎團所困擾。近幾年的發掘,雖然已經為我們揭開了金沙王國神秘面紗的一角,但是金沙仍然還有許多空白和謎團是我們現在無法解答的。
歲月掩埋了金沙,也保存了金沙。隨著現代文明的步伐,一個過去我們從不知曉的國度,一段失落的文明,就這樣一步步向我們走來。在這一片厚實的泥土下還會有什麼驚人的發現呢?在下一秒又會有什麼新的疑問呢?恐怕誰也不能回答。但是我們相信籍著考古工作的開展與深入,文明的碎片會一點點的拼接,金沙神秘的面紗也終將被全部的撩起,金沙一定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我和大家的金沙發現之旅在這里就要結束了。但就像我們金沙遺址的發掘一樣,這是一個了猶未了的故事。接下來我們還為大家准備了許多精彩節目,會讓你的這次旅程更加精彩和豐富。有時間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參加我們的體驗金沙互動參與活動,也可選擇觀看四維特效影片《金沙傳奇》,利用現代高科技,去幾千年前的古蜀王國里體驗一番。
謝謝大家。希望與您再次相約金沙博物館.
⑵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參觀信息
金沙遺址博物館全年365天開放,每日開放時間為:8:00――17:30。門票價格:80元/人。金沙遺址博物館對持相關證件的離休人員(可帶陪護一人)、退休人員、殘疾人、現役軍人、未成年人等特殊人群常年免費開放,大中小學生團隊集體參觀的,憑預約單免費參觀,持老年優待證的老年人實行免費參觀政策。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金沙遺址博物館在這一天對遊客免費開放。
金沙遺址博物館設有3處售票房,分別位於博物館東大門、南大門、北大門。另外還可以進入金沙遺址博物館官方網站進行網上訂票,享受優惠,訂票網址見擴展閱讀。
金沙遺址博物館內部游覽線路主要是:南大門-太陽神鳥雕塑-遺跡館-陳列館-北大門;推薦游線為:東大門-遺跡館-太陽神鳥雕塑-陳列館-西山-玉石之路-南大門。線路設置合理、順暢,觀光面大,方便遊客游覽,同時也涵蓋了金沙遺址博物館主要展陳內容。
金沙遺址博物館製作有博物館簡介、展覽品介紹、文物藏品介紹等多種宣傳資料,放置於遊客中心、總服務台等遊客集散地,供遊客免費取閱。此外,在博物館的遊客中心、遺跡館、陳列館還配有電腦觸摸屏20餘台,內容包含博物館景區簡介、館內服務項目和成都旅遊等相關服務的介紹,供遊客免費查閱。
金沙遺址博物館在遊客中心、陳列館負一樓第五展廳出口處設有紀念品商店,布局合理,環境優美,紀念品種類豐富。主要有蜀錦、蜀綉、漆器、水晶、工藝品、紅木、飾品等,尤其以獲得中國文化遺產標志的館藏精品「太陽神鳥」金箔為圖案設計製作出的商務、公務和會議紀念品,以其獨有的精美工藝、精湛技術、深厚的歷史內涵,給人以全新的視覺,深受國內、外遊客的喜愛。
金沙遺址博物館先後被評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並被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2005年8月16日,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識;2011年12月,此圖案又被確定為成都市城市形象標識。如今,金沙遺址博物館不僅是古蜀文化的展示與研究中心,也是青少年社會教育基地、市民的休閑場所,更是代表成都悠久歷史文化的標志性景觀。自正式對外開放以來,每年接待中外遊客500萬餘人次,「讓更多人走進金沙,讓金沙走向世界」的理想逐步實現。
公共交通
市區乘坐公交5路、79路、83路、111路、123路、147路、163路在「青羊大道北」站下車即可。
或乘坐7路等公交線路在「金沙遺址路口」站下車即可。
⑶ 成都遺跡考察報告
建議平時多去圖書館和博物館轉轉,不只是為了寫這篇報告而已。關注金沙遺址的人也太多,看用不用寫進去。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是聞名海內外的三國文化聖地。"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武侯祠位於成都市區,是諸葛亮、劉備紀念地和唯一的君臣合祀廟宇,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23年,主要由惠陵、漢昭烈廟和武侯祠三大部分組成。系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唐代詩人杜甫成都故宅舊址,杜甫草堂位於成都市區,是富有詩情畫意和竹林風光的名園。詩人杜甫於公元759年移居成都,歷時3年9個月,在此作詩240餘首,其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主要建築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少陵草堂等。草堂博物館內珍藏各種歷史資料3萬余冊,文物2000餘件,是研究「詩聖」杜甫的珍貴資料。杜甫草堂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都永陵博物館
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皇帝王建(公元847~918年)的陵墓。位於成都市區,1942年發掘,出土的重要文物有白玉謚寶、哀冊、玉帶、玉杯、銀缽、鐵豬及鐵牛等。是研究五代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資料。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沙遺址
被譽為二十一世紀中國首項重大考古發現的金沙遺址位於成都市西郊青羊大道,被評為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遺址代表了3000多年前的燦爛輝煌的古蜀文化。在出土的3000餘件文物中,大都是工藝精美的金玉印飾品和翡翠飾品以及大量的陪葬品。該遺址文化與廣漢三星堆遺址文化一脈相承,前後銜接,是中國考古史上繼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成就。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船棺遺址
位於成都市中心商業街的古船棺遺址,發掘於2000年7月,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每具船棺均以特大圓木造成船形,其墓葬規模堪稱全國之最。同時出土的文物有製作精美的陪葬陶器。該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殊院
為清代川西「四大叢林」之一。前身是唐代的「妙園塔」,宋時名「信相寺」,明時毀於戰火,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重修之後改稱「文殊院」。寺內藏有自唐宋以來古今名人書畫500餘件,珍藏各類經書12萬余冊,還有自漢代以來的碑刻、雕、刺綉等實物珍品。
青羊宮
全國著名道教宮觀之一。青羊宮位於成都市區,始建於唐,現存殿宇建於清代。主要建築有靈祖殿、混元殿、八卦亭、無極殿(即三清殿)、斗姆殿、唐王殿、柴荊台等。青羊宮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重要場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龍興寺遺址
龍興寺遺址位於成都邛崍縣。上世紀40年代曾因一場洪水顯現「冰山一角」的唐代邛崍龍興寺遺址,終於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博物館、邛崍文管所等多方組成聯合考古隊,歷時8個月,終於完成了龍興寺遺址階段性考古發掘,還原了其歷史輪廓。
龍興寺遺址首次現身
1947年,邛崍西河洪水暴漲,河岸土層因洪流沖刷而剝落,數尊唐代石刻佛像因此現身。得知消息,四川大學博物館(原華西博物館)成恩元等考古專家多次前往收集,並對出土佛像的河邊地帶進行了清理,先後在西河邊發掘和收集到碑碣、經幢、佛像等殘件170餘件。在出土文字材料中,「龍興寺」之名頻頻出現,研究者便稱之為「龍興寺造像」。由於最早出土造像是因洪水沖刷,沒有地層,龍興寺的具體位置無法確定,給學術研究留下了一個遺憾。
史載,公元705年,武則天還政於唐中宗,中宗時為太子,下令天下各州修建中興寺、觀一所,寓意大唐中興。公元707年,武則天死,中宗正式即位,為避中宗之諱,天下中興寺、觀均更名龍興寺、觀。因「級別」較高,故各地龍興寺均是當年香火最盛的宗教場所,內中也多藏有奇珍。
遺址地點得到確認
龍興寺石刻造像出土地點原為一片農田,幾十年歲月流逝,如今這里已逐漸被住宅和廠區包圍。2000年,尋找確認邛崍龍興寺准確位置的課題再次提上工作日程。2000年12月至2001年1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邛崍市文管所對傳說中的造像出土地點及其周圍進行了考古調查。一場間隔50餘年的發現之旅再次啟動。在邛崍市老西河與西環線之間,考古人員發現有房屋基址多處,始建於唐代的磚塔基址一處。十分重要的是,發現了塔基底部填土中出土的石刻經版殘片上有填金,還使用有官制琉璃構件,這是當年級別很高的寺院才能使用的遺物。經過長達半年的努力,房屋、墓葬、水井、塔等多種遺跡現象被發現,專家確認,該地點應是曾經出土大量唐代石刻造像的龍興寺遺址。
緊靠遺址即龍興寺邊上,發現一面積400餘平方米(已發現部分)的宋代民居建築。這是西南地區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格局保存最為完好的大型古民居。其天井、水井、排水溝等清晰可見,從其規模和緊鄰龍興寺的位置分析,屋主應是權貴之人。
進一步發掘驚喜不斷
為了弄清邛崍龍興寺遺址各不同位置遺存性質及保存狀況,龍興寺遺址考古隊於2005年9月17日進駐發掘現場,開始了大規模的文物勘探工作。龍興寺的發掘從一開始便不斷給人們帶來驚喜,張雪芳說:「驚喜天天都有!太多珍貴的文物遺存了!」發掘之初,修建環抱遺址圍牆時,發現一個大型佛像坑,出土30多件大型佛像。這些佛像雕刻技藝相當成熟精美,「任何一件拿出來單獨陳列,都絕對可以和代表唐代最精美造像的龍門石窟相媲美。很明確,它們來自盛唐時期。」更重要的是,細觀造像,考古人員發現它們屬於密教,「當時我們就很希望,出現更多密教的文物,這樣就可以彌補唐代後期川西密宗的發展資料至今不足的遺憾。」果不其然,隨著發掘工作的層層深入,令大家驚嘆的遺跡競相出土了。
密教是最早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其形態最接近印度本土。在傳入中國的幾千年時間里,與中國南北宋時期的玄學思想結合,逐步漢化,演變為延續至今的中國化佛教「顯教」。密教最興盛時期即在唐代,當時的興盛區域又在四川。
磚塔遺跡——飛出過金雞的「大佛院」
在位於遺址東南部,一個小土包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是磚塔!」經發掘,磚塔建築以條石為基,塔體為夯土實心,外砌包磚,基礎外有紅砂石砌散水。磚塔略呈方形,殘高1.8米,四邊長不均等,其中東邊11.29米、南邊13.25米、西邊12.3米、北邊11.64米。磚砌步梯門道在磚塔西北面,使塔基略呈「凸」字形。從地層情況看,磚塔的始建年代不應早於唐代晚期,大部分塔體應為北宋以後重建。在使用過程中,磚塔曾多次出現垮塌,各不同時期維修痕跡十分清晰,由於塔心填土最晚填土層中出土較多南宋瓷器殘片,遺址第三層(南宋時期堆積)疊壓在殘塔上,因此,推測塔的廢棄年代不晚於南宋。按照常規,寺廟磚塔下都應建有地宮,以做收藏珍貴物品之用。但至目前,考古人員沒能從這片塔磚遺跡下發現地宮的痕跡。專家稱,當地老百姓中一直流傳,明清朝之後,此地名為「大佛院」,「大佛院」下有一大洞,其中曾飛出過金雞。這一謎底還有待進一步發掘解答。
羅漢殿遺跡——高級別寺院的佐證
羅漢殿位於磚塔西側約120米,坐東南向西北,長27.75米、寬22.85米、應為北宋至南宋時期使用的建築。這是國內迄今發現的年代較早的始建於北宋的羅漢殿遺址。這里出土的一尊唐代天王像上,有很清晰的座前銘文:「大中九年三月三日弟子×× 敬造××」。專家說:「大中九年就是855年,這證實了一個歷史疑問,即在唐武宗於會昌年間(公元841—845年)席捲全國的滅佛運動的風波中,當時除大州各留一所佛寺以外,其餘佛寺悉盡拆毀。從邛崍西河邊出土的這些有紀年的遺物中得知,擁有這些造像的這座寺院在會昌年間及其前後仍然有造像刻經活動,證明其為一處級別較高的寺院,不在會昌拆毀之列,在唐武宗毀佛事件中沒有受到多少影響。邛崍龍興寺並沒有被波及遭受毀滅,足可以說明當年的龍興寺與官方的關系密切,地位也尤其重要。」專家說,邛崍當年稱「邛州」,是當時唐朝的軍事重鎮,西南地區的門戶,龍興寺正是這一重要地域最大的宗教寺廟。
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發掘
據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介紹,龍興寺遺址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就唐宋時期寺廟遺址發掘而言,龍興寺遺址的發掘是中國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此次發掘為研究唐宋時期佛教在中國南方地區的發展和影響提供了重要的實證資料。
目前,出土的總重數以噸計的珍貴文物正在逐一整理中,運用國際最新三維成像技術對遺址進行數字化保存的工作也在緊張進行中。據了解,關於這一遺址考古發現的專家論證會即將在北京召開,有結果後就將開展保護工作。
此文來源:
http://ke..com/view/1157083.html?tp=8_01
=======================================
成都船棺遺址博物館
成都船棺遺址博物館位於成都市商業街,是成都博物院管理的正縣級事業單位。船棺遺址在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都船棺遺址博物館建設在成都市委市政府關心、支持下已開始規劃。
船棺遺址是古蜀國開明蜀王或王族家屬墓地,在此陸續出土了17具千年上等楨楠木的船棺、獨木棺,其體積和數量堪稱全國之最;墓坑上的「前朝後寢」古代宗廟陵寢制度在國內屬首次發現;出土的數百件精美漆器將成都作為我國著名漆器生產中心的歷史提前了三四百年。
===================================
推薦閱讀書籍
《成都考古發現(2005)》
⑷ 金沙遺址是宋朝楊家將與遼兵廝殺的戰場嗎
金沙遺址位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蘇坡鄉金沙村,分布范圍約5平方公里,是公元前專12世紀至公元前屬7世紀(距今約3200年—2900年)長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
金沙遺址主體文化遺存的時代約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重要遺跡有大型建築基址、祭祀區、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出土金器、銅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貴文物5000餘件,還有數以萬計的陶片、數以噸計的象牙以及數以千計的野豬獠牙和鹿角。
金沙遺址的發現,對蜀文化起源、發展、衰亡的研究有著重大意義,與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遺址、戰國船棺墓葬共同構建了古蜀文明發展演進的四個階段,共同證明了成都平原是長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
⑸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遺址特色
金沙遺址是2001年2月8日在一次基建施工過程中偶然發現的。現已發現的重要遺跡有大型建築基址、祭祀活動場所、一般居址、大型墓地等。出土文物有金器、銅器、玉器、石器、漆器等6000餘件,其中,數以噸計的象牙、璀璨的金器和五彩斑斕的玉器更是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人們的眼球。迄今為止,金沙遺址是世界范圍內出土金器、玉器最豐富,象牙埋藏最密集的遺址。可以確認,金沙遺址的年代為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600年,極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後,成都平原興起的又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古蜀國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都邑所在,也是中國先秦時期極為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
金沙遺址是以遺址所在地的地名來命名的。在遺址發現之前,這里就被人們稱為「金沙村」。「金沙」這個美麗的名字,究竟啟用於何時,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金沙遺址范圍內發掘的一座五代後蜀時期墓葬出土的墓碑上,將此處稱為「金沙鄉」,隸屬當時的犀浦縣,說明至少在五代時期「金沙」這一名稱就已存在了,並一直沿用至今。
金沙遺址的發現,極大地拓展了四川地區古蜀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對研究古蜀文化的起源、發展、衰亡有著重大意義,特別是為破解三星堆古城突然消亡之謎找到了有力證據。金沙遺址復活了一段失落的歷史,再現了古代蜀國的輝煌,並與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遺址、戰國船棺墓葬共同構建了古蜀文明發展演進的四個階段,這段歷史填補了古蜀文化的重要缺環,與成都平原的寶敦文化、三星堆文化、戰國時期的蜀文化一道共同構建了古蜀文明發展演進的四個階段,再現了古代蜀國的輝煌。而這一切,都讓我們了解到成都平原是長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學說的確立提供了重要佐證。
金沙遺址的發現將成都的建城史從距今2300年提前到距今3000年左右。因此,金沙遺址是最古老的成都城。它為成都書寫了一段最古老的歷史,也讓成都成為了中國3000年來唯一沒有遷移過城址,沒有更名的城市。
⑹ 2001年出土於成都金沙遺址的什麼金飾
2001年出土於成都金沙遺址的為商周太陽神鳥金飾。
商周太陽神鳥金飾整體為圓形薄片,外徑12.5厘米,內徑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20克。圖案分內外兩層,內層等距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由四隻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屬商代晚期古蜀國作品。
整器呈圓形,採用鏤空方式表現,內層為等距分布的十二芒太陽紋;外層由4隻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太陽神鳥金飾富於運動感,表現了古代蜀人的大陽崇拜。2005年,這個圖案被國家文物局用作中國文化遺產的標志,同時其本身亦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6)金沙遺址漆器擴展閱讀:
金沙遺址位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蘇坡鄉金沙村,分布范圍約5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距今約3200年—2900年)長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
金沙遺址主體文化遺存的時代約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重要遺跡有大型建築基址、祭祀區、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出土金器、銅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貴文物5000餘件,還有數以萬計的陶片。金沙遺址的發現,對蜀文化起源、發展、衰亡的研究有著重大意義。
2006年5月25日金沙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4月,為保護、研究、展示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成都興建金沙遺址博物館。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有金器、銅器、玉器、石器、漆木器、陶器、象牙等館藏文物共2235件(套)。其中,一級文物366件(套)、二級文物374件(套)、三級文物1429件(套)。
⑺ 金沙遺址展示的是哪個時期的古蜀文
金沙遺址大約是商代晚期到西周時期的古蜀文化遺址。在金沙遺址博物館能看到大量古蜀時期的祭祀遺跡及金沙遺址中出土的金器、銅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