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古寺遺址
㈠ 朔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沒有!
朔州主要旅遊景點:
應縣木塔;崇 福 寺;廣武漢墓群;舊廣武古城;新廣武古城
朔州其它旅遊景點:
朔州簡介:西漢置馬邑縣,北魏改為朔州。解放後屬雁北地區,1988年設立朔州市,下轄朔城區、平魯區、應縣、懷仁縣、右玉縣、山陰縣。朔州距太原 220公里,距大同 127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大運二級路縱貫全境,目前正在修建的大運高速公路將修建朔州至大運高速公路山陰縣段的連接線。太原廣場汽車客運總站每天有多班依維柯汽車直達朔州。鐵路時刻及常用電話號碼見附表。
朔州古城:北齊朔州古城與元末明初朔州城,位於現朔州市朔城區,是山西省現存較早、殘垣保存較完整的古城之一。它雄踞雁門關外內外長城之間,北連內蒙,南控雁門、偏關、寧武三關,有通達忻、代、原平諸縣之道,古為邊陲之要塞,既可應援大同,又能拒防全晉,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匈奴、突厥、回紇、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統治者南犯取晉,多先圍守朔州,而後入雁門,直取晉陽。西漢韓信於馬邑叛漢降匈奴,大將周勃血洗馬邑城;漢朝誘滅匈奴的「馬邑之謀」;隋末劉武周於馬邑起事斬太守;唐武德年間唐軍與突厥的馬邑爭奪戰;宋楊業在寰朔二州與契丹的激戰取勝,在陳家谷的失利被俘;明代俺答族的不時襲掠朔州;清代的農民熊六起義等,均發生在朔州之地。
古城城垣的確切建築年代,據《朔州志》記載,創建於北齊天保八年( 557),其周長九里十三米,為土城夯築城垣。隋、唐、遼、金各代沿用,距今已有1439年的歷史。它是在秦漢馬邑城舊址上擴建而成的。元末明初,省去西北城垣之半,並利用東南隅北齊城牆重建朔州城,明洪武三年(1370)包磚。
北齊古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1600米,周長6800米,總佔地 288萬平方米。現存城牆殘高約 8米,底寬約15米,頂寬約10米,城牆上部建築構造現已不明。
元末明初所建立朔州城,包於北齊城內西南角,當時城牆高12米,堞高 2米,總高14米,周長4000米,有瓮城四座,角樓四座,敵樓12座,門樓4座,煙墩4座。四門東曰文德門、西曰武定門、南曰承恩門、北曰鎮塞門。現存除南城牆、城門、西城牆、城門、瓮城保留外,其他建築皆已毀去。城內街巷及布局基本保持原制。
㈡ 太原市有那些風景名勝古跡
太原市有很多風景名勝古跡。
建議跟團去,找一家規模大、信譽好的旅行社。
要比自己去省錢省事省心的多。
山西旅遊熱線推薦:
柳林河、汾河二庫、蒙山大佛、太山、龍山石窟、七苦山、
天龍山石窟、崛圍山、晉祠、雙塔寺、純陽宮、崇善寺、
竇大夫祠、童子寺燃燈塔、晉陽湖、北齊壁畫、汾河景區、
東湖醋園、西山萬畝生態園、等等。
相關情況可以到山西本地的旅遊門戶網查看。
㈢ 現在的朔州古代叫什麼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邊帥蒙恬在朔州築城名馬邑,置馬邑縣,歸雁門郡管轄。西回漢時答,置馬邑縣(今朔城區)、中陵縣(今平魯區)、劇陽(今應縣)、陰館(今朔城區東南)、汪陶(今山陰縣)、埒縣(朔城區南)、樓煩(今朔城區西南)、善無(今右玉縣),仍歸雁門郡管轄。北魏(386~557)時屬畿內地,置桑乾郡(今山陰東)、繁峙郡(今應縣東)、馬邑郡。北齊天保六年,將朔州治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遷到馬邑西南。北齊天保八年(557)改馬邑縣為招遠縣,為朔州治,此為朔州名之始。
朔州(shuòzhōu),位於中國山西省西北部,介於東經111°53'~113°34',北緯39°05'~40°17'之間,桑乾河上游,西北毗鄰內蒙古自治區,南扼雁門關隘,北距古城大同129公里,南至省府太原200公里,東到首都北京502公里。是1989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省轄地級市。
㈣ 我是小導游,朔州的風景名勝有哪些
朔州旅遊景點:
崇福寺、雁門關、應縣木塔、峙峪舊石器遺址、馬邑漢墓群、廣武古城、殺虎口、神頭海
崇福寺
崇福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朔縣城內東街北側,始建於唐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敕建造。
崇福寺的主殿是彌陀殿,金熙宗皇統三年(1143年)建,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至為可貴。殿身面闊七間,通闊40.96米,進深四間八
椽,22.31米。殿為單檐歇山頂,總高約21米。殿身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基高2.4米,基前又有寬敞的月台,襯托得殿宇高大雄偉,瑰麗壯觀。殿正面檐
下,懸有「彌陀殿」豎匾一方,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的原物。彌陀殿內的塑像,分布在長跨四間的大佛壇上,主像結跏跌坐,中為彌陀佛,左為觀世音
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佛教稱為「西方三聖」。主像兩側塑脅侍菩薩4尊,身式微曲;台前兩角有兩金剛侍立,威嚴雄健,怒目圓睜。好像在履行各自的護法職
守。這些彩塑都是建殿時作品,雖經明代重裝,但造型、軀體、衣飾、面容沒有大的變化,仍不失為我國金代塑像中的珍品。
雁門關
雁門關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
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
雕嵌「天險」、「地利」二匾。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並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樓與李牧祠,均在日寇侵華時焚於一
旦。
應縣木塔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應縣木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
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
檐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應縣木塔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
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應縣木塔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武古城
廣武屯兵古堡位於山西大同山陰縣南的雁門關長城腳下,是雁門關內外的咽喉要道,故有「北門鎖鑰」之稱(此稱同北京八達嶺長城)。廣武現有兩座古堡,舊堡位
於勾注西陘,建於西漢時期,清雍正年間重建;新堡位於勾注東陘,建於明初,稱廣武城,最初用於屯兵住所,後變成民居。兩座城堡,把守勾注東西兩個陘口,形
勢非常險要。廣武城堡的前身,是戰國時趙武靈王修建的「勾注塞」,隋改廣武為雁門縣,宋遼對峙時,宋占雁門關,遼占廣武城。清時廣武屬代縣,民國因之,日
偽時期,歸山陰縣所轄。
殺虎口
殺虎關古稱參合口,唐朝稱白狼關,宋朝稱牙狼關。明朝為了抵禦蒙古瓦刺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故而起名「殺胡口」。自從明朝隆慶五年,蒙漢「互市」以來,化干戈為玉帛,殺胡堡、得勝堡、新平堡(天鎮)馬市重新開放,為了緩和民族矛盾,遂改名為「殺虎口」。
殺虎口位於山西大同右玉縣西北35公里處,是外長城一個重要天然關口。它東臨塘子山,西側大堡山,北依雷公山、廟頭山,萬里長城由東北向西南延伸而去,像
個半圓形圍牆將殺虎口圍在里邊,東西兩側山嶺崖陡壁立,蒼頭河由南向北貫穿其中,構成一道寬200多米,長3000多米的天然關隘。
[最佳旅遊時間]:朔州市地處黃土高原,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基本上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只有6.8度。大同冬季非常寒冷,夏季天氣較涼爽,是避暑的好去處。這里最顯著的特點是晝夜溫差很大,你最好多帶一件衣服,以抵禦早晚的寒氣。
最佳旅遊時間:每年的春夏兩季是旅遊的最佳時間。
㈤ 朔州的歷史
石器時代 從朔州市峙峪、邊耀、鵝毛口古遺址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28000年) 秦朝時的朔州(當時名曰雁門郡)
,就有人類在此生息。 春秋戰國 春秋以前,這里為少數民族北狄所居。戰國時,歸入趙國的版圖。 秦漢時期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邊帥蒙恬在此築城名馬邑,置馬邑縣,歸雁門郡管轄。朔州西漢時,置馬邑縣(今朔城區)、中陵縣(今平魯區)、劇陽(今應縣)、陰館(今朔城區東南)、汪陶(今山陰縣)、埒縣(朔城區南)、樓煩(今朔城區西南)、善無(今右玉縣),仍歸雁門郡管轄。東漢時,雁門郡移治陰館縣。東漢末大亂,人民逃亡,大部分縣撤廢。 魏晉南北朝 西晉時,將峪嶺(今雁門關)以北各縣民撤往嶺南,地歸代王拓跋猗盧。北魏時屬畿內地,置桑乾郡(今山陰東)、繁峙郡(今應縣東)、馬邑郡。 隋朝時的朔州(當時名曰馬邑郡)
北齊天保六年(555),將朔州治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遷到馬邑西南。北齊天保八年(557)改馬邑縣為招遠縣,為朔州治,此為朔州名之始。北周升朔州為總管府。 隋唐五代 隋廢總管府,改為馬邑郡,轄鄯陽(原朔縣)、開陽(朔城區南部)、神武(山陰、應縣境)。唐武德四年(621),改馬邑為朔州。唐天寶元年(742),又改朔州為馬邑郡。唐初,在馬邑郡置大同軍節度。會昌三年(843),改為大同都團練使,領雲(今大同)、蔚(今河北蔚縣)、朔(今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節度使,移治雲州(今大同市)。五代時,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應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區西影市寺林東)。後晉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應州割讓給契丹。 宋遼金元 遼時,朔州為順義軍節度,應州為彰國軍節度,統屬西京道。 唐朝時的朔州
金仍之。元隸山西道大同路。 明清時期 明時,朔州隸大同府,轄馬邑縣,應州轄山陰縣。清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轄右玉縣、左雲縣、平魯縣、寧遠廳和朔州及馬邑縣。懷仁、應州與山陰同隸大同府。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為縣,同隸雁門道,後雁門道撤,直隸山西省。抗日戰爭時,以同蒲路為界,路西歸晉綏邊區,路東歸晉察冀邊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6年朔縣解放,歸察哈爾省,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2年,察哈爾省撤消,重歸山西省,屬雁北專區。1958年改屬晉北專區。1961年重新歸雁北專區。1989年1月,國務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區劃出朔縣、平魯縣、山陰縣、設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正式設市。1993年7月原雁北地區撤消,其所轄的應縣、右玉縣和懷仁縣劃歸朔州市。現轄兩區四縣,共73個鄉鎮(含街道辦),1684個行政村。
㈥ 有關朔州市歷史的小論文
從朔州市峙峪、邊耀、鵝毛口古遺址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28000年),就有人類在此生息。
春秋(前770-前476)以前,這里為少數民族北狄所居。戰國時,歸入趙國的版圖。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邊帥蒙恬在此築城名馬邑,置馬邑縣,歸雁門郡管轄。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時,置馬邑縣(今朔城區)、中陵縣(今平魯區)、劇陽(今應縣)、陰館(今朔城區東南)、汪陶(今山陰縣)、埒縣(朔城區南)、樓煩(今朔城區西南)、善無(今右玉縣),仍歸雁門郡管轄。東漢(公元25年-220年)時,雁門郡移治陰館縣。東漢末大亂,人民逃亡,大部分縣撤廢。
西晉(公元266年—316年)時,將峪嶺(今雁門關)以北各縣民撤往嶺南,地歸代王拓跋猗盧。北魏(386~557)時屬畿內地,置桑乾郡(今山陰東)、繁峙郡(今應縣東)、馬邑郡。北齊天保六年(555),將朔州治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遷到馬邑西南。北齊天保八年(557)改馬邑縣為招遠縣,為朔州治,此為朔州名之始。
北周(557年—581年)升朔州為總管府。
隋朝(581年-618年)廢總管府,改為馬邑郡,轄鄯陽(原朔縣)、開陽(朔城區南部)、神武(山陰、應縣境)。
唐武德四年(621),改馬邑為朔州。唐天寶元年(742),又改朔州為馬邑郡。唐初,在馬邑郡置大同軍節度。會昌三年(843),改為大同都團練使,領雲(今大同)、蔚(今河北蔚縣)、朔(今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節度使,移治雲州(今大同市)。五代時,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應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區西影市寺林東)。後晉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應州割讓給契丹。
遼(916~1125年)時,朔州為順義軍節度,應州為彰國軍節度,統屬西京道。金仍之。元隸山西道大同路。
明(1368年~1644年)時,朔州隸大同府,轄馬邑縣,應州轄山陰縣。清(1644年—1912年)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轄右玉縣、左雲縣、平魯縣、寧遠廳和朔州及馬邑縣。懷仁、應州與山陰同隸大同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為縣,同隸雁門道,後雁門道撤,直隸山西省。抗日戰爭時,以同蒲路為界,路西歸晉綏邊區,路東歸晉察冀邊區。
1946年朔縣解放,歸察哈爾省,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2年,察哈爾省撤消,重歸山西省,屬雁北專區。1958年改屬晉北專區。1961年重新歸雁北專區。1989年1月,國務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區劃出朔縣、平魯縣、山陰縣、設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正式設市。
1993年7月原雁北地區撤消,其所轄的應縣、右玉縣和懷仁縣劃歸朔州市。
㈦ 誰知道朔州哪有古代遺址
廣武的長城和漢墓群
㈧ 朔州主要景點有哪些
朔州位於山抄西省西襲北部,桑乾河上游,是我國新型的以煤電為主導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主要景點有殺虎口、應縣木塔、崇福寺、內外長城、掌櫃窯、峙峪舊石器遺址、漢墓群、神頭泉、廣武城、凈土寺等
應縣木塔:全名佛宮寺釋迦塔,位於朔州市應縣縣城內,是佛宮寺的主體建築。始建於遼代,金明昌六年增修完畢。塔高67m,底層直徑30m,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如圖5-12所示,共五層六檐。塔內各層均塑佛像,各佛像雕塑精細、各具情態。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
應縣木塔
㈨ 朔州的名勝古跡
朔州境內名勝復古跡頗多,應縣木塔制、崇福寺、內外長城、峙峪舊石器遺址、漢墓群、神頭泉、廣武城、凈土寺等顯示出朔州的古老文明。現代化大型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和安家嶺露天煤礦以及華北最大的坑口火力發電廠——神頭電廠與五台山、恆山、雲崗石窟、蘆芽山自然保護區等旅遊景點聯袂配合,相映成趣,成為山西省重點旅遊區之一。現代化水平的金海洋國際酒店、平湖度假村、平朔賓館、朔州賓館等可為國內外遊客提供舒適方便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