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石器遺址地圖下載
『壹』 廣西有什麼著名的歷史遺址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灕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2018年8月13日,靈渠等4個項目入選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融安縣南朝古墓群。融安縣地處桂中北部,地屬山區,全縣大部分地區為山坡土嶺。融安縣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代為融州。秦未漢初、三國時代為潭中縣地。唐、宋、元、明時期為融州。融安縣發現及發掘的古墓葬中都是以南朝古墓為主。在廣西南朝古墓中很有它的代表性和濃厚的地方特色,對當地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甑皮岩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廣西桂林市甑皮岩路26號,地處桂陽公路與萬福路交匯處,距市中心約8千米,公交車可直達,是嶺南地區唯一一個國家級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文物景區。
曉錦遺址坐落在距資源縣城13公里的曉錦村後龍山上。經有關專家對原始文化層與出土文物進行分析,曉錦古人類遺址至少可以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應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後期可能至商周時期。
百穀遺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那畢鄉大和村百穀屯東北,為舊石器時代遺址。 百穀遺址原始地貌保存完好,石製品埋藏豐富。已發現數量較多的石製品,及可供年代測定的玻璃隕石標本。遺址表面還發現更多的大型礫石石器。在高嶺坡遺址內,出土了石製品69件和玻璃隕石等。之後又出土石製品90餘件,證實磚紅壤是石器的原生地層,推斷距今約70萬年,把人類在廣西活動的歷史大大提前。
頂螄山遺址遺址地處邕寧邕江支流八尺江右岸,是一處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遺址,整個山丘呈橢圓狀南北延伸,地勢東高西低,總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被列為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和國家大遺址展示中心之一。
社山遺址又稱交東貝丘遺址,位於廣西省防城港下轄東興市江平鎮交東村西南海邊,是新時期時代的遺跡。遺址在高出海面約10多米的山丘上。山上有一社山,遺址在社山東部隆起處,故得名社山遺址。
鯉魚嘴遺址為舊石器至新石器時期的古遺址,位於廣西柳州市區南部大龍潭公園內的大龍潭東北、龍山南麓的岩廈下,北距柳江河約3公里,遺址面積約200餘平方米。
柳城巨猿洞位於柳城縣社沖鄉新社沖屯西北500米的楞寨山,洞口離地面約為90米。1956年該屯村民覃秀懷在挖岩泥時發現,1957年至1963年,中國科學院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先後六次對該洞進行發掘,挖掘總長度為180餘米,是挖掘到巨猿和其他動物化石種類和數量最多的地方,對研究人類起源和地質變遷有重大科學意義。
靖江王陵,位於廣西桂林市區七星區東郊堯山西南麓,南北15公里,東西7公里,共有王親藩戚墓葬300多座。整個陵園規模龐大、氣勢磅礴,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皇陵」之稱,其中有11人葬堯山,有「靖江王11陵」之謂。靖江王是朱元璋於洪武三年首批分封的十個王國之一,也是唯一以侄孫輩受封的藩王。
靈泉寺遺址。2006年8月至10月,柳州市博物館文物工作隊會同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距今靈泉寺東南80米處的區域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500平方米。經過發掘清理,揭露地下遺址約300平方米,清理出靈泉寺3期建築遺跡:一期約為唐代,二期約為北宋末期至南宋中期,三期約為明代中期。
智城城址位於廣西南寧市上林縣。遺址包括覃排鄉愛長村石儉屯西北450米處的智城垌古城址和澄泰鄉洋渡村石牛山六合堅固大宅頌碑。智城古城建於公元634年至682年之間,城址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總面積6.19公頃,周長1.7公里。
『貳』 姜寨遺址在中國地圖的哪裡
寨遺址位於中國西北部陝西省的臨潼縣,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年代為距今6400~6600年。
姜寨遺址發現於1972年,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米。姜寨遺址是一處與西安半坡遺址同時期的原始社會部落遺址,遺址內存在有仰韶和龍山兩種文化遺存。出土有石器、陶器、銅器、骨角器、蚌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1萬余件。陶器紋飾中的「蛙圖」,被稱為中華始祖女媧時代的「圖騰」。此外,在遺址內仰韶文化層中還首次出土了黃銅片。陶器上的刻劃符號對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也有著重要價值。
姜寨遺址是迄今為止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它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社會形態、生產技術、婚姻制度、文化藝術、墓葬習俗和意識形態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叄』 中國境內所有原始人類遺址及名稱的地圖(要求全)
我國也就是中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其中著名的有雲回南元謀人遺址、北京答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陝西藍田人遺址等。而貴州開陽的打兒窩崖廈古人類遺址,也是近年來發現的比較重要的古人類遺址之一。
1.元謀人
(1)我國境內已確定的最早人類。(2)生活時間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3)是在雲南省元謀縣境內發現的。
2.北京人
(1)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2)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裡發現的。(3)主要特徵:會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的生活。
3.山頂洞人
(1)距今約一萬八千年。(2)與北京人生活地區相同。(3)主要特徵:外形同現代人基本相同;懂得磨製和鑽孔技術;懂得人工取火;進入氏族公社時期。
『肆』 廣西那裡有古代遺址
一、古遺址
(一)柳城巨猿洞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城縣
簡 介:
柳城巨猿洞位於柳城縣社沖鄉新社沖村西南的楞寨山上。巨猿洞發現於山西麓的峭壁上,洞口距地面約90米。巨猿洞包括巨猿洞Ⅰ號洞及Ⅱ號洞,洞內長28米,面積180平方米。
柳城巨猿洞遺址於1956年發現。1956年至196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巨猿洞先後進行了六次考古發掘,洞內堆積物厚2至4米,由上而下可分為六層。出土巨猿下頜骨化石3件,巨猿牙齒化石1100多枚。伴生動物化石包括從高等靈長類到低等脊椎動物化石數千件,它們分屬哺乳動物的靈長目、嚙齒目、食肉目、長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六類。主要有猩猩、金絲猴、獼猴、華南毫豬、碩箭豬、擬豺、小豬獾、水獺、似中國黑熊、大熊貓小種、桑氏鬣狗、最後鬣狗、豹、德氏花面狸、靈貓、果子狸、東方劍齒象、似鋸齒三棱齒象、雲南馬、爪獸、裴氏獏、柴氏犀牛、最後雙齒尖河豬、多突起河豬、柳城豬、丘齒鼷鹿、湖麂、鳳岐祖鹿、雲南黑鹿、廣西巨羊等,其中有不少為新種。柳城巨猿洞地質時代為更新世早期,距今約100萬年。
柳城巨猿洞是世界上迄今發現巨猿化石最多的一處洞穴,出土的巨猿化石代表著77個巨猿個體,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巨猿的形態及人類進化系統諸方面均有重大的價值。出土的其他動物化石作為更新世華南動物群的典型的代表,不僅為解決柳城巨猿洞的地質年代提供了確鑿的證據,而且對研究華南更新世早期動物群的分類等問題亦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布兵盆地洞穴遺址群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東縣
簡 介:
布兵盆地洞穴遺址群位於田東縣祥周鎮,布兵盆地位於田東縣百色盆地東南部,是中國南方一個小型斷陷盆地,喀斯特地貌發育,洞穴極為豐富,目前有十餘個洞穴發現古代遺存。
該洞穴遺址群於1999年被發現。2002年至今,廣西自然博物館和田東縣博物館對布兵盆地茅草洞、吹風洞、么會洞、感仙洞、霧雲上洞、寶來洞、霧雲洞、陸那洞、小山洞、中山洞、鯉魚洞(原名定霧洞改名為鯉魚洞)和村空洞等進行了長期的調查、發掘和綜合研究。在吹風洞發掘的5.5平方米范圍內,出土哺乳動物化石1007件,包括哺乳動物化石915,巨猿牙齒化石92件。哺乳動物群共24種,是典型早更新世早期的代表性種屬,吹風洞動物群的時代為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約200萬年左右。2004年么會洞兩次發掘的面積30平方米,發現625件哺乳動物化石和8件石製品,哺乳動物22種。其他洞穴均出土過動物化石或石製品。
布兵盆地洞穴遺存,發現了豐富的動物化石、人類化石和石製品,對於研究東亞早期人類的起源、現代人類的起源和中國南方第四紀環境變化意義重大。
(三)那賴遺址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縣
簡 介:
那賴遺址位於田陽縣城西面約3千米,坐落於田州鎮興城村與那坡鎮六合村交界處的山包上,面積約5平方千米。
該遺址於2003年發現,屬右江南岸四級階地,高出山腳約70米,網紋紅土層厚1-4米,礫石層距地表10-25米。遺址內散布著豐富的打制石器及加工碎片,器型有手斧、手鎬、砍砸器、刮削器等。在遺址的最高點有一處約50平方米的核心區,石製品分布密集。2005年廣西文物工作隊等對那賴遺址進行局部搶救 性發掘,出土大量的砍砸器、手斧、手鎬、刮削器等石製品和玻璃隕石。經對與手斧同地層出土的玻璃隕石進行年代測定,該遺址的年代為距今80.3萬年。
那賴遺址是一處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在遺址內發現的有一定規模的石器加工場,是百色盆地舊石器遺址中的首次發現,可能是迄今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舊石器時代石器加工場。那賴遺址石製品豐富,種類齊全,保存較好,是百色舊石器的重要成員,對研究我國南方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四)曉錦遺址
年 代:新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資源縣
簡 介:
曉錦遺址位於資源縣資源鎮曉錦村下錦自然村後龍山,距縣城東北方13千米,西面約3千米為資江,西南約30千米為潯江,遺址面積1萬平方米。
該遺址1997年底發現,廣西考古研究所隨後對該遺址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740平方米。該遺址發現了大量柱洞、灰坑、水溝和10餘座房址,以及陶窯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石器、部分完整器及數萬粒碳化稻米等一批重要的文化遺物。
曉錦遺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可以確認為是桂北新石器時代的一個新的文化類型;發現的大量柱洞、灰坑、墓葬等,在廣西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是首次發現;碳化稻米的發現也屬首次,是兩廣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一批標本,對研究稻作農業的起源和稻作文化的傳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大浪古城遺址
年 代:漢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
簡 介:
大浪古城遺址位於北海市合浦縣石灣鎮大浪村委古城頭村。城址東、南、北三面為護城河,西面臨周江古河道。
大浪古城在20世紀60年代被縣文物部門調查發現。2002年廣西區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古城進行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城址呈正方形,邊長220米,面積 48,400平方米。城址東、南、北三面有護城河,西面臨江。城牆殘寬5~20米,殘高1~5米。四面城牆的中部均有缺口,可能為城門,除西南角已被破壞外,其餘三個角均較寬大且高出周圍城牆體, 可能為角樓。現護城河已淤塞,但輪廓清晰。城址內出土數量眾多的刻劃紋和幾何印紋陶片、建築石構件等遺物,在城中央發現建築遺址,西門外古河道邊還發現了與城門相連的碼頭遺跡,包括弧形夯土平台、台階踏跺和船埠等。初步確定大浪古城遺址可能是《漢書》記載的海上絲綢之路合浦港之一。
大浪古城的發現,對尋找西漢中期的合浦郡郡治有很大的幫助,也為研究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這個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課題,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質料。
(六)草鞋村遺址
年 代:漢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
簡 介:
合浦草鞋村遺址位於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草鞋村西南側的小嶺上,遺址西臨南流江分支—廉州西門江。
遺址於20世紀80年代發現。2007年至2008年,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遺址分布面積 13,310 平方米。發現陶窯、磚窯共22座,建築遺址5處,水井5口及一批作坊遺跡,呈環狀分布於小嶺的坡坎四周。出土雲樹紋和獸面紋瓦當、幾何印紋陶片、陶器及大量的筒瓦、板瓦殘片,也有米字紋、方格紋及方格帶戳印紋陶罐,水波紋陶缽,瓦當,陶墊,陶拍、網墜等。初步確定為漢代嶺南地區重要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為集制陶作坊和窯場於一體的漢代遺址。
草鞋村遺址考古的一個重要收獲是大規模、完整的漢代制陶作坊遺跡的發現,遺址規模之大、功能之系統、保存之完整,在我國南方地區漢代考古上較為少見。對研究中原磚瓦製作技術南傳和漢代官營手工業制度,尋找漢代合浦港及合浦郡治具有重要的史證價值。
(七)越州故城
年 代:南朝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浦北縣
簡 介:
越州故城位於欽州市浦北縣石埇鎮坡子坪村,距縣城60千米,城址南濱南流江,依山築就。
1963年廣東省考古隊對位於城址內子城(官廳地)進行試掘。越州故城呈方形,坐北朝南,北高南低。東西南北門對稱,城牆殘高3~8米,城基最寬處約16米,全部城牆均以紅黃色泥與粗沙混合夯築,每隔百步有一突出城牆外的「馬面」,全城周長2080米,佔地面積370畝。東南面為一內城碼頭,穿過護城濠與南流江相連,城址內十字街道與東西南北門對稱,呈方形,東北城牆依山築就,穿山為城門。內城建在西面的一座山崗上,南北長130米,東西寬160米,也呈方形。內城南北寬130米,東西160米,城牆基寬3~6米,殘高1~2米,全城四周有護城濠。城內出土有筒瓦、板瓦、獸面瓦當、水波紋、素麵陶罐殘片、青黃色釉陶碗殘片等。
據《南齊書》記載,越州是當時的軍事政治中心,越州城自置至廢,經歷了我國南朝時期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約廢於隋朝中葉。越州故城是目前廣西保存較好的南朝城址之一,對研究南朝歷史、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八)中和窯址
年 代:宋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藤縣
簡 介:
中和窯址位於梧州市藤縣藤州鎮中和村,距縣城約10千米的北流河東岸。
遺址於1963年發現。1964年、1973年分別由自治區博物館和自治區文物工作隊、中山大學等進行了發掘清理,1981年9月和1986年6月時任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李輝柄主任率隊曾兩次到中和窯址考察採集標本。通過挖掘清理發現20多座瓷窯,主要分布在北流河沿岸長約2千米,寬約0.5千米的小山丘上。兩次試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中和窯的結構,為斜坡式龍窯,依山勢而建,呈長方形。分窯門、火膛、窯床、煙囪四部分。窯長一般為10~60米,寬為1.5~3米。燒制方法早期採用一缽一器仰燒法,晚期兼用迭燒法。瓷器品種式樣繁多,有各式碗、盞、盤、碟、杯、洗、盒、缽、壺、罐、瓶、燈、爐、盂、熏爐、魂瓶、枕、腰鼓和印花模具等,以碗、盞、盤、碟等日用器為主。紋飾豐富多彩,主要以纏枝花卉為主,有折枝、纏枝花卉、海水游魚、海水戲嬰、印花模具瓷質有尖狀蘑菇形、半球狀蘑菇形、平頂等式樣。印面所刻花紋分陰、陽兩種,頗具特色。其中一件飛鳥花卉印花模具,背面刻「嘉熙二年戊戌歲春季念龍參造」年款。中和窯址的年代應在北宋至南宋的後期,是以生產外銷瓷為主的地方民窯。
藤縣中和窯址的發現,擴大了我國青白瓷窯址的分布范圍,填補了廣西青白瓷研究的空白,為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研究我國古代外銷陶瓷提供新的資料,為研究宋代廣西手工業和社會經濟、文化以及對外友好往來,特別是與東盟各國往來有重要意義。
『伍』 廣西賀州附近有沒有早期人類遺址
一洞天遺址距,位於賀州市鍾山縣清塘鎮英家村英家街東牛王爺山南麓,為石灰岩洞穴,洞口東南向。遺址距山腳地面約7米,洞口寬10餘米,高3米,洞深 50餘米,分內外兩進,文化堆積層主要在外洞,呈灰褐色,膠結堅硬,經普查,及堆集層發掘有螺蚌殼、獸骨、燒土、石器、陶片等遺物,在洞中採集有磨製鹿角矛、骨珠、打制砥石片、繩紋夾吵陶片和鹿牙、獸骨等化石。這是一處比較明顯完整的新石器人類遺址。
『陸』 新石器地圖全開
官方
『柒』 下載的石器時代地圖包 放到那
就是放在那個MAP文件夾下,你必須注意下載下來的文件有沒有自己自帶文件夾,如果就是map那就直接在放和游戲目錄下map同一級,提示重復就對了,覆蓋進去就好了
『捌』 我國新石器時代 各種文化所在地 的地圖
中國早期新石器文化研究的新進展
在人類早期發展史上,發生過兩次重大轉折,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一次是學會控制火,從此人類便獲得了光明。溫暖和熟食;另一次則是食物的生產,從此人類社會由攫取性經濟向生產型經濟轉變,進入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新時代。
食物生產大致發生於全新世的初期,即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旱期。長期以來,我國對這時期的文化遺存不甚明了,近十多年來,這方面的考古學研究獲得了突破性進展。這主要是發現井確認了一批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出上了一批這一時期的遺物。 目前發現屬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在我國南方和北方都有分布。重要的有河北徐水南庄頭、北京門頭溝東胡林、懷柔轉年、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岩、廣西邕寧頂螄山、桂林甑皮岩、柳州鯉魚嘴、廣東陽春獨石仔、翁源青塘,封開黃岩洞等。這些遺址的發現及其研究的深入、對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年代范圍、栽培農作物的起源,以及陶器、磨製石工具。營建居所等的起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關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年代,受考古發現的局限,最初是將仰韶文化以前(約距今7000年)至地質年代上的全新世的開始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旱期。近十多年的研究表明,距今9000—7000年間,是我國原始農業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黃河流域、長江中游。遼河流域等自然地理環境較為優越的地區,普遍發現了經濟生活較為穩定的聚落遺址。當時的南方種植了稻,北方種植了粟,都飼養了家畜與家禽,精神文化生活內容開始豐富起來,適用於農業定居生活的一些發明和創造產生在這一時期。考古學界據此推斷,這時期的社會經濟形態當已脫離了原始農業發生和最初的發展階段,所以,應從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分離出來,作新石器時代中期。同時,在河北徐水南庄頭遺址發現了近一萬年的文化遺存,在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岩則發現了距今:萬年或接近12000年的古栽培稻遺存。據此,考古學界認為可將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年代)大致確定在距今12000年至9000年這一范圍內。
我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稻與粟。1977年河北武安磁山遺址地下粟粒倉儲的發現,確立了華北地區是粟類農作物的發生地。雖然至今尚未發現距今9000年以前的栽培粟遺存,也許粟粒不易保存而難以發現,或初期的栽培粟粒與野主粟粒不易區別,早期栽培粟遺存的發現是個至今尚無法突破的考古難題。但是,依據徐水南庄頭發現的可能是家畜的狗與豬骨骸及其由潮濕轉乾的湖沼演變這一適合於植物栽培的環境特點、北京東胡林發現的人骨已輕度石化的兩男一女的三人合葬墓、懷柔轉年出土的盛物石容器等全新世初期的遺存推測,大約在距今1萬年前後,栽培粟在太行山東西兩側及燕山南麓的山谷平原地帶發生。
栽培稻的起源,因1993、1995年分別在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湖南遭縣玉蟾岩發現了距今1萬年前後的栽培稻植硅石和稻穀而開始明朗起來。這兩處遺址的地理位置處於長江中下游之間的江西東北部的環玉山至南嶺北麓,大約是我國南方的腹心地帶。在這一地區內,丘陵、盆地、平原、河流及湖泊相間分布,氣候濕潤,可食性野生動植物豐富,適於人類從事較為穩定的採集(包括捕撈)、狩獵活動。在這兩處遺址中與古栽培稻遺存同時發現的還有大量野生稻遺存,表明栽培稻是在長期採集食用野生稻的過程中逐漸發生的。其發生地大概在這兩處遺址所屬的南丘陵及其以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樂、南嶺嶺脊以北的中國南方腹心地帶。」如果結合洞庭湖西北部發現的距今8000多年的彭頭山文化的上萬粒栽培稻穀及其聚落遺址、杭州灣南部發現的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的成堆成片栽培稻遺存及其發達的農業工具與木結構房屋,以及河南南部舞陽賈湖遺址發現的距今8000年前的栽培稻遺存,可以簡略地推論栽培稻起源和稻作農業早期發展的形式:即栽培稻大約在距今1 萬年前或接近12000年起源於自然食物來源充足的中國南方腹心地帶,於距今9000年後發展於富裕的食物採集文化區邊緣的兩湖平原西部地區和錢塘江流域,並伴隨著全新世暖濕氣候效應的北進,逐步向淮河流域推進。簡稱為「中心起源,邊緣發展」。
使用陶器、製作磨光石工具、營建房屋及村落,是考古學上所見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它們的起源,應當與食物生產的起源與發展及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有關,自然也應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或更早的遺址中探尋。
目前發現的距今9000年以前的陶器或陶器碎片,有10來個地點,如北京懷柔轉年、河北徐水南庄頭、陽原於家溝、江西萬年仙人洞,湖南道縣玉蟾岩、廣西桂林甑皮岩、廟岩。柳州鯉魚嘴。邕寧頂螄山、廣東翁源青塘等。這些遺址發現的陶片通常比較厚,燒制溫度較低,陶泥中大都夾有石英、雲母未或蚌未,有的斷面有層理現象,似乎是一層層貼敷製作的,器型有罐與缽類,其中在道縣玉蟾岩發現的一堆陶片復原為一個尖圜底斜腹直口罐,顯示出極為原始的狀態。推測這些陶器殘片,應是我國陶器起源階段的產品。從玉蟾岩遺址復原的那件陶罐的埋藏年代早於古栽培稻穀、華北陽原幹家溝的陶片發現於距今1 萬多年的細石器文化層中以及江西萬年仙人洞、廣西桂林廟岩發現的陶片的年代可早至約距今、14000年等現象分析,我國陶器的起源,很可能是在栽培作物發生之前,但與栽培作物發生的社會經濟背景相同,也是在發達的採集經濟下逐步誕生的。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中發現的磨光石工具數量較少,且大都磨製較為粗糙,器型有磨盤、磨棒、穿孔加重器、斧等。近年來的發現與研究表明,石器磨製技術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產生,在石器的刃部或局部磨光。如河北玉田盂家泉、原籍萁灘發現的刃部磨光的錛狀器,陽原虎頭梁有粗磨痕跡的凹底尖狀器,廣西柳州白蓮洞二期的磨刃切割器等。這種僅刃部磨光的石工具,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中也有發現,如廣東陽春獨石仔的磨刃切割器、廣西柳州鯉魚嘴的磨刃斧、錛等,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磨刃石工具的延續及技術的發展。這類僅在刃部磨光的石工具的作用,主要是用於切割。由此推測,石工具的刃部磨光現象,最初可能是在作用於切割磨擦過程中形成的。磨光石工具的起源可能就緣於此。所以,石器磨製技術應是在手工作業下產生的。考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磨製石器的型制,它們都不是作用於農作物生產的工具,其中石磨盤、磨棒是用於加工食物的。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可用於農作物生產的工具,很可能是那些遺址中出土的穿孔蚌器、骨角器或已不能再現的竹木器。磨製石器作為原始農業生產中的主要工具,可能是在農作物生產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新石器時代中期。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居所,目前發現的主要是洞穴,如江西萬年仙人洞,湖南遭縣玉瞻岩等,是天然的居所。這種擇洞而居,是舊石器時代旱期以來人類對天然居所的最佳選擇,但限制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仙人洞與玉蟾岩洞穴可用於人類生活的范圍都較小,在此生活的人口,估計為一個家庭或一個微型氏族。徐水南庄頭遺址面積較大,在其活動的人口自然應多一些。在已發掘的約300平方米范圍內,發現了兩座灰坑、四條溝和兩處用火遺跡等,除出土了豐富的動物骨骼、陶片和石器外,還有人工鑿孔痕跡的木棒與木塊及許多樹枝、樹皮、木炭等。表明當時具有掘坑營建簡陋居所的能力。參照該遺址面積較大,其所處的緯度偏高,可能存在寒冷的冬季,所以當時應有人工營建的可遮蔽風寒的簡陋居所。
近年來的發現表明,我國最早的人工居所,可能出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如在湖南臨灃竹馬村發現了一處被認為屬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建築遺址,面積約24平方米,平面呈橢圓形。在北方的山西朔縣南磨、河北陽原馬鞍山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之末的灶與火塘,這顯然是人類生活取暖的遺存。在黑龍江哈爾濱閻家崗發現了兩處分別用二、三百塊大型動物骨骼壘成的窩棚式遺跡,內有篝火遺存,年代約在距今2萬年以前。這些可能都是臨時性居所遺存。而較為固定的人工居所,應與長期定居形成的面積較大的遺址有關,是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發展起來的。
『玖』 廣西有哪裡地方發現了古人類遺址
廣西已成為國內繼北京周口店之後又一古人類研究的熱點地區。其中重要的發現有麒麟山人、柳江人、白蓮洞人和甑皮岩人4處古人類化石產地及百色古人類文化遺址等。 1、麒麟山人:1 956年1月裴文中發現於來賓縣橋鞏合龍村的蓋頭洞(當地壯語稱「卡姆』』,漢譯作豬洞或牛洞)。因山形似麒麟而得名,山長110m,洞口距地表高7m。出土化石有殘破的人類頭骨化石和粗製的石器及人工打制石片,推斷其生存年代處於晚期智人階段,即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後期,為第四紀更新世晚期。據近年研究同柳江人、甑皮岩人化石的臉部特徵對比表明,麒麟山人有可能屬壯族先民的始祖,並且很有可能是用火的先人。麒麟山人的發現,對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種華南類型以及現代廣西少數民族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2、白蓮洞人:1956年元月,裴文中等在來賓發現麒麟山人之 後又發現了白蓮洞遺址。白蓮洞位柳州市南郊12km,地處白面山(海拔249.8m)北坡,洞口距地表高27m,由高大寬敞的前廳(約7000 m2)和後穴道(長1870m)組成,洞內有長370m的地下河。當時雖未發現巨猿和古人類化石,但在堆積層中卻發現了古人類活動的遺物,如用礫石打制的石器擊破的軟體動物外殼和少數鹿牙等化石,還有扁尖的骨椎和粗製骨針。後來,於1973~1982年,經柳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協助下曾4次發掘,計發現2枚人類牙齒化石,出土的石器500餘件,大都為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和少量新石器時代的磨光石器,』還有一種穿孔石器,被認為是用於農業播種點穴用的,表明白蓮洞人當時已經有了原始的農業經濟。在遺址中尚出土3500餘件動物化石,說明白蓮洞人以狩獵經濟為主;使用火的痕跡非常明顯,燒火堆積有2處,均呈橢圓形,直徑1.03、0.45m,厚30、15cm,土質發紅,有灰白色灰燼夾雜其中,並有燒過的動物骨骸,說明白蓮洞人已有熟食的生活習慣,是人類從野蠻進入文明生活的標志。據近期的測定研究,人牙化石迄今已有3.7萬年的歷史。3、柳江人:1958年9月,柳州市東南新興農場的工人在農場西面的岩洞內挖掘肥料時,於一個海拔230m,高出附近地面70~80m的通天岩中,發現了一具較完整的頭骨,引起場領導的重視,立即報告省里轉報北京。隨後經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發掘,相繼發現4個胸骨和5個腰椎骨以及大熊貓、箭豬、中國犀、東方劍齒象、巨狹、獾卜水獺、竹鼠、獼猴、猩猩、果子狸、陸龜和牛、鹿類等一批動物化石。1959年9月,該人類化石經吳汝康研究定名為柳江人,認為是原始黃種人(早期智人)的中年男性。後經1986年再研究,認為柳江人屬蒙古人種中的晚期智人類型,迄今已有4萬~5萬年歷史,其體型特徵與現代人基本相同,比古人階段的馬壩人(廣東)和丁村人(山西)進步,比新人階段的山頂洞人(北京)和資陽人(四川)原始,其生存時代屬第四紀更新世晚期,是廣西乃至全國最早的現代人化石。據最新資料,經廣西自然博物館、南京師范大學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對通天岩出土地點的文化層,進行鈾法年代測定,柳江人可能生活在距今7萬年至13萬年之間或更早。4、甑皮岩人:甑皮岩位於桂林市南郊峰林平原上獨立山的西南側,於1965年由自治區和桂林市文管會組織的文物普查隊發現。前部為一岩屋式洞穴,寬12m,深15m,高3~5 m.,底面積約200m2,文化層堆積厚3m左右;後部為地下水道向山內延伸,水位低於洞底3~4m,渚水終年不涸。經1973-1975年發掘,洞內文化層為灰色粘土、碎塊石,出土男女老少嬰完整骨骸30多具,屬原始集體合葬,以屈肢蹲葬為主,另有骨器數十件,陶片近千,動物化石及水生螺蚌類骨殼數千,還有火塘、灰坑等遺跡。文化層之上為厚l0~80cm的鈣板覆蓋。據北京大學、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對取自鈣板表(底)層及文化層內的螺殼、動物骨骼經碳14測年數據,分別為3370、6600、11310、7580年;而陶片於1978年由上海博物館用熱釋光法測定為10550年,其燒成溫度僅680·相當原始,為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瓷器。由此推測,該洞穴古人類的生活年代距今大約在7500~1萬年左右。認為是新石器時代較早的古人類。
『拾』 誰有這個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分布地圖,完整版啊
每個網上的都是模糊也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