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的伯夷
『壹』 餓死在首陽山的伯夷 是怎麼一個故事``
簡單點說是這樣:
伯夷、叔齊是商末周初孤竹國人,二人互讓君位避紂投周,又反對回武王伐紂,恥食周答粟,來到首陽山採薇而食,最後餓死.
關於伯夷和叔齊,原文是這樣:
《史記·伯夷列傳》中有如下的記載:「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貳』 古人伯夷和叔齊的故事簡介
伯夷和叔齊是殷商末期孤竹國(河北盧龍)國君的兒子。他們的父親最喜歡三兒子叔齊,有意立他為太子,將來繼承君位。但當時的規矩是長子做太子、繼君位,國君覺得很為難。就在這時,國君生病死了。大臣們尊重他的意願,請三兒子叔齊繼位。叔齊心裡非常不安,讓位給大哥伯夷。
伯夷不肯,說:「這是父親的意思。」兩人爭讓不下,最後伯夷索性逃走了事。叔齊還是不肯即位,他認為應當遵守規矩,老大不在,就由老二繼位,自己是老三,不能繼位。
為了避免矛盾,他也逃走了。大臣們只好把老二立為國君。伯夷和叔齊聽說西伯昌(後來的周文王)有德行,便決定投奔西伯昌。
西伯昌知道了兩人的身份和來歷,非常高興,當即把他們留了下來。不久,西伯昌去世,武王即位,讓士兵穿著孝服出征伐紂。
伯夷和叔齊拉住武王的馬進諫道:「父親死了不埋葬,卻要去打仗,這能說是孝嗎?你是臣子,卻去打君主,這能說是仁嗎?」武王的手下想要殺死他們。
姜太公說:「他們雖然反對出征,但作為紂王的臣子,他們算是盡了義,還是放他們走吧。」武王滅商,建立了周王朝。伯夷和叔齊認為武王的做法可恥,決定不食周粟。他們隱居在首陽山(山西永濟),採薇而食,終於餓死。他們的忠義行為受到後人的贊揚。
(2)遺址的伯夷擴展閱讀
夷齊的讓國精神和恥食周粟的高尚氣節,使各代詩人深受感動。他們題詩作賦,詠頌伯夷、叔齊。見於文字記載的,詠頌伯夷、叔齊的詩多達近百首。著名詩人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司馬光、文天祥、劉伯溫、顧炎武等都有傳世佳作贊美夷齊。
廣州刺史吳隱之上任之前,聽說廣州城外有一泉,人稱「貪泉」。傳言赴廣州作官者,若飲此泉之水,就會變成貪官。吳隱之上任伊始,就痛飲三瓢貪泉之水,並賦詩一首,以言其志。吳隱之也終於沒有成為貪官。
南宋著名畫家李唐以伯夷、叔齊恥食周粟,採薇而食,最後餓死首陽山為題材,畫了一幅《採薇圖》。此畫系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採薇圖》刻劃的是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寧死不願意失去氣節的精神。
『叄』 伯夷的故事
伯夷和叔齊的故事
《不食周粟》
為了躲避殘暴的商紂王、伯夷叔齊居住在北海之濱和東夷人一起生活。聽到西方伯主周文王興起,國內穩定,生產發展很快。他們高興地說:「應該從東夷回去了,我們聽說西伯的國內很安定,很適合老年人居住。」於是他們相約到周國去。
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見了周武王伐紂的大軍,原來這時周文王已經死去,周武王用車拉著周文王的木主奔襲商紂。他們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馬而諫說:「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作孝嗎?以臣子身份來討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武王的衛兵要殺害他倆,軍師姜尚勸解說:「這是講義氣的人呀,不要殺害他們。」就把他倆扶走了。
後來周武王與商紂王大戰於牧野,血流飄杵,由於商紂王陣前的奴隸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滅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伯夷叔齊認為這種做法太可恥了,發誓再不吃周朝的糧食。但是當時各地都屬於周朝了。他們就相攜著到首陽山上採薇菜吃。在採薇菜時,他們還唱著歌說:「上那個西山哪,采這里的薇菜。用那強暴的手段來改變強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這樣作算是對呀?先帝神農啊,虞夏啊!這樣的盛世,恐怕不會有了。我們上那裡去呢,真可嘆啊!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於是就餓死在首陽山之上。
『肆』 伯夷指的是誰
伯夷,與叔齊同為來商末源孤竹君之二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願登位,先後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武王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採薇而食,餓死於首陽山。見《呂氏春秋.誠廉》、《史記.伯夷列傳》。《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陽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長也;夷,謚。叔齊名智,字公達,伯夷之弟,齊亦謚也。"
伯夷叔齊寧死不食周粟的氣節在封建社會被當作抱節守志的典範。
『伍』 息陬鎮的遺址
息陬鎮歷史文化悠久,古跡非常豐富。息陬村有還轅橋和春秋書院,夏宋村有鐵馬石人鎮、西夏侯村有新石器遺址、柴峪村有伯夷、叔齊墓和古漢墓群等等。 傳為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師徒一行還轅息陬時所過的橋。橋名取於《息陬操》中「臨津不濟,還轅息陬」之句。此橋系兩孔平板橋,長4米,寬3.4米,高1.73米,並立碑記其事。因「碑」與「百」同音,世人傳說孔子所過的「還轅橋」為一百擔兩孔。此橋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現存重修還轅橋施財題名碑一塊。
『陸』 莊子 秋水 中的伯夷是指誰
伯夷指商孤竹君抄之子,與弟叔齊爭讓王位,被認為節義高尚之士。
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齊為嗣子,繼承他的事業。後來孤竹國君薨,按當時社會常禮,長子應該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卻說:「應該尊重父親生前的遺願讓位與叔齊。」於是他放棄自己繼承王位的權利,逃到孤竹國外。
(6)遺址的伯夷擴展閱讀:
《莊子》一書中的伯夷形象是深刻而又復雜的,並且處處都顯露著莊子「道」的思想印記。前者,伯夷「讓王」的行為所體現出來的「義」,契合了莊子的道,因為在後看來,這里的「義」並不是伯夷所刻意追求的。也就是說,這是一種沒有絲毫自我中心意識的,不含目的性、賣弄炫耀之心的,一種順應自然本性的行為。
而後者,由伯夷恥食周粟所導致的「餓死於首陽之山」,在後人看來是為了名聲而不顧及生命的意義的行為,這是有悖於莊子的「道」的,也正是基於此,後人才給予了伯夷與流亡乞丐相似的最終評價,而這也是先秦時期眾士人對伯夷評價中的最低。
『柒』 伯夷和姜子牙的關系
上古伯夷就復是伯夷制父是姜子牙先祖。炎帝神農氏後裔,是第一任太岳,四岳始祖,輔佐大禹平水有功,封為呂候,是呂姓得姓之祖。大禹晚年賜其復祖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姜子牙又叫姜尚、太公望,呂尚,是上古伯夷後世子孫,武王伐紂後封在齊國。後代子孫有姓呂、姜、尚、齊、子雅等等。商周時期孤竹國也有伯夷和上古伯夷不是同一人,相距千年。同名而己。
『捌』 伯夷和叔齊的故事、
伯夷和叔齊的故事
《不食周粟》
為了躲避殘暴的商紂王、伯夷叔齊居住在北海之濱和東夷人一起生活。聽到西方伯主周文王興起,國內穩定,生產發展很快。他們高興地說:「應該從東夷回去了,我們聽說西伯的國內很安定,很適合老年人居住。」於是他們相約到周國去。
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見了周武王伐紂的大軍,原來這時周文王已經死去,周武王用車拉著周文王的木主奔襲商紂。他們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馬而諫說:「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作孝嗎?以臣子身份來討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武王的衛兵要殺害他倆,軍師姜尚勸解說:「這是講義氣的人呀,不要殺害他們。」就把他倆扶走了。
後來周武王與商紂王大戰於牧野,血流飄杵,由於商紂王陣前的奴隸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滅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伯夷叔齊認為這種做法太可恥了,發誓再不吃周朝的糧食。但是當時各地都屬於周朝了。他們就相攜著到首陽山上採薇菜吃。在採薇菜時,他們還唱著歌說:「上那個西山哪,采這里的薇菜。用那強暴的手段來改變強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這樣作算是對呀?先帝神農啊,虞夏啊!這樣的盛世,恐怕不會有了。我們上那裡去呢,真可嘆啊!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於是就餓死在首陽山之上。
(8)遺址的伯夷擴展閱讀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
相傳其父遺命要立季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願繼位,先後都逃往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諫阻。武王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採薇而食,餓死於首陽山。
伯夷、叔齊死後,見於文獻記載的,最早贊美伯夷、叔齊的人就是孔子。
孔子在《論語》中曾先後多次贊揚伯夷、叔齊。「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怨乎?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歷史上也有許多文人墨客對伯夷叔齊的稱贊,並寫成詩歌流傳下來,例如陶淵明的《讀史述·九章·夷齊》和李白的《雜曲歌辭·少年子》。
《讀史述·九章·夷齊》
【晉】陶淵明
二子讓國,相將海隅。
天人革命,絕景窮居。
採薇高歌,慨想黃虞。
貞風凌俗,爰感懦夫。
《雜曲歌辭·少年子》
【唐】李 白
青雲少年子,挾彈章台左。
鞍馬四邊開,突如流星過。
金丸落飛鳥,夜入瓊樓卧。
夷齊是何人,獨守西山餓。
『玖』 伯夷是怎樣的人
伯夷和叔齊由於不食周粟的高風亮節,後被認為是懷念故國的典範,也變成了後來改朝換代後忠於前朝的遺老遺少的代名詞。
《史記》七十列傳中以《伯夷列傳》為首篇,錢鍾書在《管錐編》說:「此篇記夷齊行事甚少,感慨議論居其大半,反議論之賓,為傳記之主。馬遷牢騷孤憤,如喉鯁之快於一吐,有欲罷不能者。」
伯夷(?-?),子姓,墨胎氏,名允,商紂王末期孤竹國第八任君主亞微的長子,弟仲馮、叔齊。
(9)遺址的伯夷擴展閱讀:
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善待賢達老者,遂前去投靠。姬昌死後,其子姬發(周武王)出兵討伐紂王,伯夷和叔齊不滿武王身為藩國卻攻擊君主,加上自己世為商臣,叩馬力諫。武王不聽,左右衛兵欲動武,被姜子牙阻止,說「此義士也」,命士兵把二人拉至旁處。不久武王克殷。
兩人憤愾,決定不食周粟,以表明對周武王的不滿,最終隱居在原殷商荒蕪之地首陽山,以樹皮、蕨菜為食,並有《採薇歌》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最終餓死。
孤竹國在商朝滅亡後又存在了數百年。直到周朝春秋時代齊桓公稱霸時,討伐山戎途中,順道將孤竹國消滅。
而二人後除了國君仲馮外,再也沒有王系見於史籍。都穆《游名山記》卷一《首陽山》記伯夷、叔齊隱居處有古柏二,「二根相距數尺,而幹上交若兄弟之相倚者」。
『拾』 關於伯夷 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自己認為,伯夷身為孤竹國的長子,理應繼承王位,可他卻因為謙讓版跑了,這下權好了,他弟弟叔齊也因為謙讓跑了。。。。拋下了孤竹國的百姓,孤竹國就沒有了賢明的君王,再者伯夷當眾說周武王,的確勇氣可嘉,但當時商紂已經昏庸無道,他還說不能以臣弒君,難道要當時商的統治一直昏庸下去嗎?感覺有點愚忠,也要為百姓著想呀,而且周武王後面的統治還挺好啊,最後不食周栗,很有氣節,可他最後餓死了。。。。。怎麼說呢,不是很好評價吧有一首歌叫孤竹遺夢,有一首歌叫《孤竹遺夢》,可以去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