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龍泉大窯遺址

龍泉大窯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14 23:56:02

❶ 龍泉大窯嶴地窯

輕工市場有的是,買那麼多肯定會便宜的.

❷ 大窯文化遺址名詞解釋

大窯文化遺址
名詞解釋
大窯文化遺址在呼和浩特市郊區保合少鄉大窯村南山坡上,位於呼浩特市東北33公里處。這裏海拔1,420米,佔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是座考古學家和文物工作隊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石器製造場。據說距今已有五、六十萬年之久,即相當於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的時代。

❸ 哥窯瓷器的原址是在哪裡

在我國數千年陶瓷發展歷史上,哥窯瓷器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被列為制瓷業興盛時期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但它是如何燒制而成的,它是在哪裡燒制的。迄今為止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哥窯瓷器在元末明初還在燒制,並且有新舊之分,新哥窯是元末燒的,而舊哥窯燒制的地點和時間還不清楚,但以後大量的史料證明哥窯的窯址在浙江龍泉縣。然而事實並不像史料記載的那麼簡單。1960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龍泉縣的大窯、金村遺址進行了挖掘。在大窯和溪口等五處窯址都發現了一種身帶耳片的黑胎青瓷器,其特徵與史料中的哥窯特徵非常相似,而同各大博物館收藏的那種傳世哥窯瓷器完全不同,這說明傳世哥窯瓷器不是在龍泉燒造的。根據這一發現,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龍泉胎青瓷、景德鎮仿哥窯等瓷片進行了化驗、分析和考究,結果表明,史料里所說的哥窯是龍泉窯的哥窯,而不是燒造傳世瓷器的哥窯。這樣,燒造傳世瓷器的哥窯究竟在哪裡,又成了一個考古學家探討的問題。有人認為它可能在江西景德鎮,因為明清兩代景德鎮哥瓷燒得很成功,但沒有證據能夠證明宋元時的傳世哥窯也在那裡。也有人判斷也許在吉州窯的產地江西吉安,因為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論》里提到該地有一個「碎器窯」,但直到現在還沒發現這個碎器窯。在另一個明代人高濂《遵生八箋》里談到哥窯取瓷土於杭州鳳凰山下,好像是指瓷窯在這里,有人以此來推斷窯址在杭州。目前關於哥窯窯址究竟在何處,人們眾說紛紜,考古學家們還在探究,希望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

❹ 龍泉青瓷的來歷

給你個我們龍泉的簡介,你就大致有個了解。http://ke..com/view/68508.htm?fr=ala0_1_1
http://ke..com/view/50616.htm?fr=ala0_1_1
=====
簡單說就是越窯的一部分,越窯中的代表。南北朝龍泉就有仿製越窯青瓷,那麼到了南宋偏安一隅,那麼浙江境內龍泉青瓷由於工藝的提高,釉水顏色更豐富了,脫穎而出,自成一派了,所以後世也就才有龍泉窯系。樓上的這段文章是我整理的,也就是在上面那個鏈接里。哈哈。
====================
一般來說考古斷代是從南朝開始燒制。龍泉勞動人民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吸取越窯、婺窯、甌窯的制窯經驗,開始燒制青瓷。1976年,龍泉查田下堡村出土「永初元年」(420)墓葬品中有青瓷「雞首壺」、「雞冠壺」、「蓮瓣碗」等8件青瓷,皆灰胎青黃釉,此為龍泉青瓷的初期階段作品。此時的龍泉窯業規模不大,操作簡單,製作粗糙,產品主要在當地銷售。

❺ 大窯龍泉窯遺址的介紹

龍泉窯創燒於北宋早期,興盛於南宋至元初。早期生產盤、碗、壺、爐、瓶等,普遍以刻花為主,蔑紋趨減少,釉較薄,晶瑩透明,並逐步形成自已的風格。晚期的青瓷代表為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色的頂峰。白胎瓷占絕大多數,為龍泉窯系的特點。明代中葉以後,由於各地制瓷業的興起,龍泉窯逐漸衰落。清代中葉以後停燒,歷時七、八百年。屬南方青瓷系統,是宋元時期著名窯場之一。大窯龍泉窯遺址是中國宋代至明代龍泉窯的代表性窯址,於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省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大窯龍泉窯遺址在浙江省龍泉市西南小梅鎮東北10里的大窯村一帶,西起高際頭村,北迄坳頭村,在沿溪10里的山坡上,共發現窯址53處。

❻ 龍泉市怎麼去小梅鎮大窯遺址有沒有班車

G2036
14:38 - 18:49
中轉站: 廬山站
Z183
23:17 - 次日17:33
全程約: 26小時
龍泉市
1小時35分鍾
從龍泉市至麗水站
5小時
乘坐G2036次列車 , 在廬山站下車
1小時8分鍾
從廬山站至九江站
19小時
乘坐Z183次列車 , 在呼和浩特東火車站下車
32分鍾
從呼和浩特東火車站至大窯文化遺址
小梅鎮大窯遺址

❼ 龍泉窯的傳說

在龍泉,只要提起龍泉窯,人們就會爭著說:「在幾百年以前,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倆在大窯燒瓷器,生一燒的叫哥窯,生二燒的叫弟窯,他們生產的瓷器是龍泉窯中最好的。這種哥窯、弟窯之說,在龍泉的一部分群眾中比較流行。這是由明清的文獻記載和傳說造成。

文獻中有關哥、弟窯的資料

迄今所見最早談章生一、生二和龍泉哥窯的是(明·陸深)寫的《春風堂隨筆》哥窯,淺白段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天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陸深,字子淵,上海人,卒於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成書時間應當早於卒年。

其次是明嘉靖四十年著的《浙江通志·卷八 地理志》;處州……系南七十里曰琉華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為業。相傳舊有章一、章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主琉田窯造青器,粹美冠絕當世,兄曰哥窯,弟曰生二窯。價高而微課逐厚,自後器之出於琉田者,已麄陋利微,而課額不減,民甚病焉。……元末章溢隱居於此,築室曰苦齋。

明嘉靖四十五年郎瑛《七修類稿續編·卷六》:哥窯興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系,南宋時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問紫足,今少見焉。惟士派細薄、釉水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圾破。龍泉窯至今溫、處人稱為章窯。問國初先正章溢,乃其裔雲。

清順治《龍泉系志·古跡》:生二章青器,章姓生二民,不知何時人,當主琉田窯,凡瓷器之出於生二窯者極其青瑩,純粹如美玉,然今人家亦鮮有者,或一瓶一體,動博十數金。厥兄民章生一,所主之窯,其器皆淺白斷文,號百圾碎,亦觀絕當世,今人家藏者尤為難得。世人稱其兄之器,曰生二章雲。

其它如明代的《遵生八箋》、《清秘藏》、《留留青》和清乾隆、光緒編的《龍泉系志》、雍正編的《浙江通知》,以及《南窯筆記》、《陶說》、《景德鎮陶録》等等都有龍泉窯弟窯的記載,同時民間哥、弟窯的傳說,也給當地群眾有較大的影響。

綜合文獻的內容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處州人。年代:《浙江通志》未詳何時人?《龍泉系志》不知何時人?《春風堂隨筆》宋時。《七修類稿續編》南宋。《天工開物·陶埏》:宋元時龍泉琉華山下有章氏造窯,出款貴重,古董所謂哥窯器者即此。

窯名: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一所陶者叫哥窯、哥哥窯;弟日生二窯,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龍泉窯至今溫(州)處(州)人稱為張窯。瓷器的特點。哥窯:胎土堅細,質頗薄,如鐵者次;惟哥窯稍易得,蓋其質厚耐藏。釉青色,濃淡不一;惟米色、粉青兩種,汁純粹者貴。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最下,有紫口鐵足,多斷紋、火粹紋,隱裂如魚子,號百圾碎,古哥窯色好者類官。

龍泉窯器,土細質厚,色甚蔥翠,妙者興官窯爭艷。生二所陶者,極其精瑩純粹無暇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龍泉窯妙者興官哥爭艷但少紋片紫骨鐵足耳。器質厚實,極耐摩弄,不易茅蔑。

對哥、弟窯的淺見

在明清的文獻中,對哥窯、生二窯的評價很高,而且在南宋後期龍泉窯蓬勃發展,生產白胎厚釉和黑釉厚釉兩類高級瓷器,即文獻中所說的哥窯、生二窯的瓷器,龍泉窯的聲譽大大提高。但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從南宋後期到明代早中期的三百多年間,沒有關於章生一、章生二在龍泉琉田主持瓷窯,生產高級瓷器的記載。一直到明晚期嘉靖年間龍泉窯開始衰落時才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倆在琉田主燒瓷器的記載。而且嘉靖四十年著的《浙江通志》是根據傳說而記載的,還不知章生一、生二是何時人?清代編著的《龍泉系志》也不知是何時人。同時文獻中介紹的哥窯;質厚耐藏,釉色淡白、米色,淺白斷紋等與傳世哥窯瓷器不同,而與龍泉的黑胎厚釉青瓷明顯不同,介紹的內容事實不符,不可考。

從大量的實地考古資料和各博物館的實物,以及文獻資料告訴我們,龍泉窯在南宋前期繼續生產厚胎薄釉刻劃花瓷器,到了南宋後期龍泉大窯的部分瓷窯學習吸收南宋官窯先進的制瓷工藝,生產黑胎厚釉和白胎厚釉兩種精美的瓷器,瓷器的胎釉配方,造型設計,施釉方法和裝窯燒成都是模仿南宋官窯的。在封建社會,為了維護帝王的尊嚴,官窯生產的御用瓷器民間是不許仿製的,更不能把全部制瓷工藝無保留的傳播給民窯。但是在封建社會常常是上有好者,下必風然從之。那些雲集在浙江的官僚貴族夢寐以求的想用與皇宮相同的瓷器,所以先後在龍泉大窯、溪口瓦窯垟設立官窯,生產與郊壇下南宋官窯類同的瓷器,供他們使用。大窯的仿官窯瓷根據南宋官窯制瓷工藝,燒制出少量的南宋龍泉仿官瓷,這類黑胎青瓷釉色墨綠,釉層光滑整潔不開片,在胎釉配方中再作調整,又創造性地生產了白胎厚釉青瓷。這類青瓷釉色青翠,猶如翡翠美玉,同時釉層光滑整潔不開片,更加實用。這兩類青瓷深得宮廷和官僚的喜愛,在臨安京城、皇宮遺址和紹興市攢宮宋六陵墓地都有大量出土。說明宮廷在南宋後期除實用官窯瓷器外,還使用白胎厚釉青瓷,所以南宋後期在大窯和溪口瓦窯垟燒制大量仿官瓷。

據考古等資料查明,在大窯沿溪五公里長的大小山坡上的古瓷窯中,有四十八處豐富的南宋晚期的瓷片、窯具堆續層,說明當時在大窯一帶至少有四十八個瓷窯在生產。其中除幾處仿官瓷窯外,多數是民營的瓷窯。根據上面摘錄《七修類稿續編》:問國初(明)先正章溢,乃其裔雲。和《浙江通志》:相傳舊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主琉田窯造青器……元末章溢隱居於此,築室曰苦齋,等後輩懷念先輩的記載,南宋後期章生一、生二兄弟倆,在大窯眾多的民窯中各主一窯生產瓷器,也是可能的。但是大窯的瓷窯主要生產白胎厚釉青瓷,只有少數瓷窯兼燒少量黑胎厚釉青瓷,所以文獻中說章生一完全生產哥窯器,可能於事實不符。

❽ 中國龍泉瓷器有民國時期的嗎

龍泉窯: 在今浙江龍泉,故名。窯址已發現上百處。始燒於北宋前期,中期以後有發展,南宋是其極盛時期,瓷窯數量成倍增長,胎質潔白,質量顯著提高;與生產白胎青瓷的同時,還為南宋宮廷燒造仿官窯的黑胎器物,在金村、溪口等窯址都有這類仿官標本出土。元代在燒大件器物上取得很大成績,近三尺的大盤與大瓶,燒成後盤心坦平,瓶身不偏不倚,極其難得,除供應全國各地外,還大量行銷海外,在今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國的古港口及遺址都有龍泉窯瓷器出土,1976年南朝鮮新安海底發現一艘中國元代沉船,打撈出元代瓷器一萬七千餘件,其中龍泉窯瓷器達九千餘件。不能判明窯口者二千餘件。明代前期產量仍很大,中期後漸衰。
元代龍泉青瓷在前代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元對外貿易大為發展,國內國外用瓷和外銷瓷需要量劇增,進一步促進了青瓷的發展。元代龍泉青瓷的造型比南宋明顯形制大,胎體厚重,顯現出威武雄壯。館藏荷葉蓋罐、纏枝蓮紋大瓶等,是元代時的代表。元龍泉時期的裝飾藝術有劃、印、貼、堆、鏤刻、點彩等,題材內容較為廣泛。如館藏元代粉青釉堆貼蟠龍紋盤。元龍泉窯梅子青釉雙鳳耳盤口瓶、元龍泉青釉八角雙魚碗、等都是這時代的精品。明代龍泉窯青瓷比元大為遜色,但數量眾多。如圖所示,為明代精品。

南宋是龍泉窯的鼎盛時代。當時宋室南渡,同時龍泉青瓷大量外銷,使制瓷技術和數量質量明顯提高。許多晶瑩潤的粉青釉、梅子青釉相繼出現。如館藏龍泉窯粉青釉花瓶、龍泉窯印花蓮瓣碗、龍泉窯青釉三足爐、龍泉窯梅子青雙魚耳瓶,龍泉窯黃釉暗花高三足爐就是這一時期產品。龍泉窯開創於三國西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一千六百年,是中國制瓷歷史最長的一個瓷窯。龍泉窯的主要產區在龍泉市,目前,在龍泉市內已發現古代瓷窯三百六十多處,佔全部古瓷窯址的70%左右,其次是慶元、雲和、麗水和永嘉。大窯是龍泉窯的中心產區,瓷窯密布,從高際頭、大窯到坳頭村沿溪五公里的山坡上,已發現保存至今的瓷窯址60處,大部分瓷窯的生產時代從宋到明代,延續生產數百年,而且瓷器製作之精細,器形、釉色之優美,大大超過其它瓷窯。所以將分布在麗水、溫州地區這一類型的瓷窯定名為"龍泉窯"。

龍泉窯在漫長的一千六百年的制瓷歷史中,可以分為開創、發展、鼎盛和衰落幾個階段。魏晉至五代十國是開創時期,瓷窯少,生產時斷時續,處於就地銷售斷斷續續的生產階段;北宋至南宋前期是發展期,瓷窯發展快,已經形成一個較大的瓷窯體系;南宋後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業迅速發展,青瓷質量大為提高,產品暢銷國內外廣大市場;明清是衰落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後,龍泉窯處境艱難,瓷窯不斷的倒閉減少,至清代晚期結束。民國時期幾乎絕跡,如有收藏應該不能輕視之。

❾ 龍泉窯的歷史傳承

龍泉窯因在今浙江龍泉縣,故名,屬我國南方青瓷系統。創造於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至明代中葉以後漸趨衰落,傳世的龍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間,燒造歷史達七、八百年之久。北宋時期的龍泉青瓷,胎骨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處見赭褐色窯紅,胎微出燒,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層透明,釉表光澤很強。裝飾花紋較簡練,常見紋樣有魚紋、蕉葉、金枝、荷花等。裝飾風格趨於奔放。處於南宋鼎盛時期的龍泉青瓷,形成了自已獨有的藝術風格,顯示了獨特的魅力。
南宋龍泉青瓷的造型亦形成自已的風格,穩重大方,渾厚淳樸而又不失秀媚,器型豐富多樣,裝飾普遍採用刻花和堆塑法,頗具藝術匠心。
元代龍泉青瓷燒造量大,風格與南宋迥異:器型高大、胎體厚重;胎色為白中帶灰或淡黃;釉色為粉青帶黃綠,光澤較強,釉層半透明;裝飾手法多種多樣,有刻、劃、印、貼、塑等,以劃花為主,花紋粗略,線條奔放,紋飾以雲龍、飛凰、雙魚、八仙、八卦、牡丹、荷葉等為多見。此外,還大量出現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
明代龍泉青瓷走向衰弱,器物胎體厚重,製作粗糙,胎色為灰黃,釉層厚,透明度高,釉表光澤強,釉色有青灰、茶葉末、灰黃等幾種,裝飾以釉下刻花為主,亦有模印人物故事的裝飾方法。
宋代龍泉青瓷是青瓷工藝的歷史高峰。其青瓷的釉色與質地之美,亦如巧奪天工的人造美玉,全世人為之傾倒。
那麼,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龍泉窯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軌跡呢?朱伯謙先生在《龍泉窯青瓷》一書中曾將龍泉窯的發展歸納為開創、發展、鼎盛和衰落四個階段:魏晉和五代十國是開創時期,瓷窯少,生產時斷時續,處於就地銷售斷斷續續的生產階段;北宋至南宋前期是發展期,瓷窯發展快,逐漸形成一個較大的瓷窯體系;南末後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窯迅速發展,青瓷質量大大提高,產品暢銷國內外廣大市場;明清是衰落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後龍泉窯處境艱難,瓷窯不斷地倒閉減少,至清代晚期結束。如果說這四個階段勾勒出了龍泉窯發展歷史的整個脈絡,那麼,龍泉窯發展史上的三次輝煌期則是連貫發展脈絡的重點和要點。
開創年代
至今通常的說法是龍泉窯開創於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也有說始於五代或者宋代的。在古文獻中,關於龍泉窯的開創年代的記載極少,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是成書於南宋紹興三年( 1133)庄綽的《雞肋編》 「處州龍泉縣……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取於此。宣和中,禁庭制樣需索,龍泉青瓷益加工巧。」庄綽曾在包括浙江在內的南北各地郡縣做官,交遊甚廣,見聞頗豐。他在上述文中清楚地描述了處州龍泉縣是五代吳越錢氏所貢青瓷的產地。「宣和中」,龍泉窯已成為朝廷青睞的宮廷用瓷生產窯場。正因為朝廷向其訂燒青瓷,使得「龍泉青瓷益加工巧」。過去,許多學者在引用此條文獻時並不認可「五代秘色瓷出龍泉」的觀點。然而,在乾隆二十七年( 1762)修的《龍泉縣志·大事記》中又提到「五代貞明五年( 919年)龍泉金村、劉田等地制瓷作坊已具規模」,這說明在有限的古文獻中,至少有兩處提到了五代以前,龍泉就已經開始燒造瓷器的事實。
五代北宋
龍泉境內山嶺連綿,森林茂密,瓷土等礦藏資源極為豐富,又居於甌江—卜游,不僅具備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資源,還有便利的水路運輸,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早在三國兩晉時期,當地的老百姓便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吸取甌窯、婺州窯等周邊窯場的制瓷技術與經驗,開始燒制青瓷,但當時燒制的青瓷非常粗糙,窯業規模也不大。這一狀況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卻出現了突然的變化,這一時期也被稱為龍泉窯青瓷的「迷惑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這種淡青釉瓷器,器形規整,釉面均勻光潔,透著淡淡的青色,有些還經過刻劃修飾,與粗糙的早期龍泉青瓷相比似乎缺少過渡,與後來著名的梅子青、粉青相比似乎也不存在承啟關系,這在整個龍泉青瓷發展史上未免顯得有些突兀,因而也成了一個「迷惑」。
據筆者實地考查證實,當時這類淡青釉的燒制地點主要是在龍泉金村一帶。明代陸容《菽園雜汜》曾載:「青瓷初出於劉田,去縣六十里。次則有金村窯,與劉田相去五里余。外則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綠繞等處皆有之、然泥汕精細,模範端巧,俱不若劉田」,劉田也叫「琉田」,即今大窯,是龍泉窯的傳統制瓷中心。但筆者認為是先有金村後有大窯的,主要依據之一就是大窯至今還尚未發現有燒制淡青釉瓷器的跡象,而淡青釉瓷片在金村則隨處可見。從這一點來看,金村制瓷在當時是很輝煌的,金村地狹靠河,因此初期時運輸十分方便。後來制瓷業規模擴大,金村狹窄的地勢便不適應當時的發展。而地勢開闊的劉田離金村僅五華里,於是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制瓷業的新中心。
龍泉窯的突然興起很可能和龍泉窯為宮廷燒造「貢品」有關。當時江南一帶屬於吳越國的錢氏王朝統治,錢氏王朝一直奉行與中原修好的策略,於是瓷器成了重要的「貢品」。有關專家在考古搜集時曾找到這樣一件淡青釉罐,其外壁釉下寫著「天福元年,重修窯爐,試燒官物,大吉」。天福元年也就是公元936年,天福是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吳越國是宗後晉的,據此推測,當時所燒的「官物」除了吳越國宮廷自用以外,很可能還向石敬瑭進貢。
當然,擔任貢器燒造任務的主要是越窯,其貢器也稱「秘色瓷」。秘色瓷起於晚唐,因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使用,故曰「秘色」。龍泉窯也燒過「秘色瓷」,宋人庄綽《雞肋編》記載:「處州龍泉縣多佳樹,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取於此。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庄綽一生大約經歷了北宋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和南宋高宗五代,曾在南北各地的郡縣做官,足跡遍及京西、淮南、兩浙、福建、江西、荊湖和廣南,交遊甚廣,見聞頗豐,其記載應比較可信。從這一點來看,「秘色瓷」的第二階段是後來居上的龍泉窯青瓷產品。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進貢的瓷器數量很大,《宋史》卷四百八十列傳世家二(吳越錢氏)「太平興國三年三月來朝,俶進……越器五萬事,金扣越器百五事」。又《宋會要》:「太平興國三年四月二日朝,俶進……瓷器五萬事,金扣瓷器百五事」。太平興國三年即公元978年,當時貢奉北宋太宗的秘色瓷器達十萬多件,如此巨大數量的貢瓷應該不是在自願條件下進行的,而這樣龐大的生產量也是越州窯所無力承擔的。另一方面,越窯因為各方面原因而逐漸衰落,導致南方的制瓷中心向龍泉窯轉移。在這樣的情況下,越窯先進的制瓷技術傳入龍泉,一批優秀的瓷匠陸續在龍泉安家落戶,龍泉窯產品的質量迅速提高。龍泉窯以擔負「和平」的貢器使命,換來了它自身發展的契機,從北宋開始,龍泉窯逐漸取代越窯,一躍而為江南第一名窯。
北宋南宋
龍泉窯在南宋的發展是跟大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北宋覆滅後,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窯、定窯等名窯又被戰火所破壞,其制瓷技術傳入到南方。這時的龍泉窯結合南技北藝,迅速走向成熟,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進而形成一個較大的瓷窯體系。不僅胎釉配方、造型設計、上釉方法、裝飾藝術及裝窯燒成等有了重大的改變和提高,器形種類更是大大豐富。由於熟練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術以及燒成氣氛的控制,釉色純正,釉層加厚,在南宋晚期燒製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達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頂峰,在我國瓷器史上譜寫下光輝的篇章。
另一方面,南宋立國水鄉、海隅,水上交通發達,有利商業、貿易的發展。北宋時,官方就在我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明州(寧波)、杭州、泉州設立了「市舶司」,直接與海外各國進行貿易,南宋政府更把海外貿易作為解決財政困難的有效途徑。對外貿易量的增加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龍泉青瓷在東亞及東非、阿拉伯諸國都是受歡迎的商品。據史料描述,當時「窯群林立,煙火相望,江上運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瓷器內銷運往臨安,外銷經甌江出海,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
從13世紀開始,龍泉窯出現了兩大系列的精美產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黑胎厚釉青瓷的產品數量比較少,迄今只在龍泉大窯、溪口兩地近十處窯址中發現這類瓷器,而且都是與白胎青瓷同窯同燒的,其中溪口瓦窯垟窯以生產黑胎厚釉青瓷為主,其他瓷窯以燒白胎厚釉青瓷為主,兼燒一部分黑胎青瓷、黑胎青瓷的特點是薄胎厚釉,釉層開片,紫口鐵足,有些器物還採用支釘墊燒。這些在龍泉窯青瓷的內部發展脈絡中都找不到相應的發展軌跡,尤其裹足滿釉支燒的工藝對於龍泉窯來說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工藝風格上的驟變顯然是受到外界制瓷技術沖擊的結果,最有可能的就是朝廷的干預。至今高科技測試也表明,龍泉窯的黑胎、開紋片青瓷、造型、紋片,以及化學組成和郊壇下官窯都有著諸多相似之處。此外,白胎厚釉青瓷的製作工藝也是承接南宋官窯的,但有創新,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異。與黑胎青瓷相比,白胎青瓷的釉層光滑細膩不開片,胎色潔白,釉色青翠有如碧玉,勝似翡翠。並且這兩大系列瓷器還出現了一批仿南宋官窯器的器形,官窯器是不允許民間隨意仿造的,仿官窯的出現不能簡單地詮釋為「仿製」。另外考古發掘也證明,南宋龍泉窯青瓷在臨安京城皇宮遺址和紹興市攢宮宋六陵墓地都有大量出土。至今大窯龍泉窯遺址還保留著南宋古道,遍布南宋窯址,在當地村民中還流傳著種種關於南宋時的故事。這一切都似乎在述說著當時的龍泉窯與宮廷那種千絲萬縷的聯系。
南宋皇朝擁有修內司官窯與郊壇下官窯,為什麼還要派遣技術人員和官員在龍泉等地監燒「供器」呢?筆者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杭州本地的瓷土資源並不太理想,而古代制瓷業對地理環境和資源的依賴性是很強的,至今看來,南宋官窯器的胎質比較疏鬆,易破碎,還有開片,所謂「無片不成官」,開片是南宋官窯瓷器的一大特點。但無論是冰裂紋也好,梅花片也好,美則美矣,卻不實用,試想,將滿是開片的瓷器當作日常生活用瓷不免存在衛生問題。相比之下,龍泉窯青瓷的胎質比較縝密堅硬,尤其是白胎厚釉青瓷,釉面光潔不開片,既美觀又實用。
元明早期
雖然龍泉窯熊熊的窯火曾一度遭受蒙古鐵騎的踐踏而熄滅,但入元後,龍泉青瓷在前代的基礎上繼續得到發展。加上元代統治者繼續奉行對外貿易政策,使龍泉青瓷生產規模在元代繼續擴大,窯址和產品的數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產品品種增多,風格多樣化,遠銷世界各地。
1979年為配合浙江省緊水灘水庫工程的興建,浙江省文管會等單位在龍泉縣境內進行了普查,並在龍泉縣東部安仁口地區發掘了元代窯址,為研究龍泉窯在這一時期生產情況和產品面貌提供了大量實物資料。這些資料表明,元代仍是龍泉窯的興盛時期。元代產品除部分繼承宋代傳統以外,在器型和裝飾上又有新創造,比如當時流行的露胎工藝。元代由於水陸交通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瓷器大量出口,需求量激增。在這樣的條件下,元代龍泉窯迅速向甌江和松溪兩岸擴展,這樣,大批的龍泉窯瓷器便可順流而下,轉由當時重要的通商口岸——溫州和泉州,將瓷器出口到世界各地,像歐洲、非洲、東南亞等地都有龍泉窯的瓷器。1975年在韓國西南部的新安海底發現一艘元代沉船,打撈出l萬多件瓷器,其中龍泉青瓷佔了9000多件,可見龍泉青瓷在元代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
其實元代的蒙古統治者不是單方面地被漢文化所同化,蒙古鐵騎在征服一個王朝的同時也帶來了草原的大氣與粗獷,元代龍泉窯青瓷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批大件器物的出現。這些大器胎質較厚,器形粗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元代龍泉窯的窯形仍沿用長條形斜坡式龍窯,但在長度上略有短縮,這一改變有利於提高窯內溫度,並使熱量分布更均勻、合理,對燒制大型器物很有利。
元代龍泉窯的繁榮為明初龍泉官窯的設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詳見《發現:大明處州龍泉官窯》一書)。明龍泉官窯器延續了元代的大器風范,將厚實雄渾的審美理念發揮到極致,之前往往將明初龍泉窯青瓷與元代龍泉青瓷混為一談,或籠而統之斷為「元末明初」,這也在一個層面上說明了兩者的相承關系。至今從處州青瓷博物館徵集到的—批明初龍泉官窯青瓷碎片及結合傳世完整器來看,明龍泉官窯青瓷在燒造工藝上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巔峰,無疑代表著龍泉窯瓷器燒造史上的最高水準。以刻花為例,明龍泉官窯青瓷主要以刻花為飾,精美絕倫,花紋與青如翡翠的釉色融為—體的刻花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高度。刻花是龍泉窯青瓷的傳統裝飾工藝之一,北宋時期的刻劃花裝飾曾經盛極一時,但到了南宋,由於石灰鹼釉的運用和多次上釉技術的掌握,龍泉窯青瓷往往素麵朝天,轉向以釉色取勝。其實釉色的玉質感固然是世之所好者,但釉層一加厚,原先的刻劃花很容易被厚釉所覆蓋。所以到了元代,又流行露胎、貼塑、模印等裝飾手法,這樣玉質感的釉色和花紋圖案的裝飾效果就可以兼得了。明龍泉官窯器將刻花與厚釉結合得恰到好處,從而使刻花裝飾工藝取得了新的突破。
此外,明代早期的民窯器也有不少精品,明初龍泉窯的規模和數量也不容小覷,以往被忽視,還有待重新認識和評價。
清代
洪武年間,《格古要論》載:「龍泉窯在今浙江處州府龍泉縣,盛產處器(青瓷)。」當時供奉皇宮、貴人用的器皿仍由「饒(景德鎮)、處(麗水龍泉)等府燒造」。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海外貿易促進青瓷生產,正統年間以著名匠師顧仕成為代表的作品,形制端正,釉厚色青,不少大型瓷品仍為車內外藝術鑒賞家所收藏。成化、弘治以後,青花瓷興起,中國航海事業衰落,海上貿易之路變為西方殖民者少將侵略之路,明王朝實行海禁,青瓷外銷量銳減,大窯村、溪口村一帶瓷窯紛紛關閉,大白岸村至安仁口村一帶瓷窯改燒民間通用青瓷、造型、燒制都不及以前精緻。窯數減至160多處。
清初,窯聲所剩無幾。清中葉,僅剩南窖、瀑去埠頭村、青溪水孫坑村等地70餘座窯。產品胎質粗糙,釉色青中泛黃。唯孫坑村范姓窯技藝家傳,堅持燒制至民國初期。成極幾個朝代的龍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
民國
清末民初,日本、德國、美國先後有人來龍泉搜羅古青瓷,繼之輛大批古董商紛至沓來。由此,一方面引發了龍泉挖掘古窯址古墓之風:另一方面一批民國制瓷藝人開始研製仿造窯產品「牡丹瓶」、「鳳耳瓶」等70餘件郵寄國民政府實業部請功。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龍泉窯歷史上的三次輝煌都是與宮廷密切相關的,無論是生產「貢器」,還是設立官窯,都是促成成龍泉窯快速發展的最有力動因。因為在封建社會,宮廷的指令往往就是最高的社會動力,它對於一個瓷窯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❿ 浙江麗水介紹一下

目前擁有縉雲仙抄都、襲青田石門洞、麗水南明山、東西岩等國家級、省級風景區多處;龍泉鳳陽山——慶元百山祖等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仙宮湖等省級森林公園7處;龍泉大窯遺址等國家級、省級文保單位17處。
市區有:處州公園,南明山,萬象山,防洪堤(有遊艇的),金山塔,下河塔,白雲山,民俗樂園

其他縣:龍泉:鳳凰山
縉雲:仙都
青田:石門洞
慶元:百山祖(山)

其他引用:目前擁有縉雲仙都、青田石門洞、麗水南明山、東西岩等國家級、省級風景區多處;龍泉鳳陽山——慶元百山祖等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仙宮湖等省級森林公園7處;龍泉大窯遺址等國家級、省級文保單位17處,自然和人文景觀如群星璀璨,交相輝映。麗水是全國最大的畲族聚居地,景寧是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人們可以在這里領略到畲族的傳統文化和多彩的服飾、飲食、婚嫁、宗教等習俗風情。 松陽箬竂原始森林,還有松陰溪漂流。。。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