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房遺址
㈠ 八陡鎮的名勝古跡
八陡歷史悠久,地處齊魯兩國交界處,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齊威王二十五年(前332年)就修築長城,境內今仍存半穴式圓形兵營、亮兵台及長城嶺等多處遺址。明清時期,黑山石城的守城士兵置有大炮,有「丟不了鐵山寨,失不了顏神(博山)城」之譽。 位於八陡東南部青石關村,又稱南廟,始建於南北朝梁武帝天監三年(504年)。唐初擴建為三間大殿,並配有南北行房各一間。明天順二年(1458年),觀音殿第五次翻修。
唐初,龍溪村民第一次翻修觀音殿時,在廟的四周栽了9株國槐,今廟門前仍存一株,樹齡已1388年。此株唐槐主幹直徑1.2米,高約5米,因腹空已數百年,型如圓筒狀,樹冠已難形成。但每到春季,頂端周圍樹皮仍頑強萌發新枝。兩年前唐槐中又長出一株小柏樹,形成了「古槐抱柏」的奇觀。觀音閣位於八陡中部偏西閣子前村,始建年代無考。初於高台之上立四柱,上以青瓦蓋之,謂之閣,閣內塑觀音大士,故名觀音閣。觀音閣歷經滄桑,幾多修葺,明萬曆十七年(1589 ),改為二層,底層三間,中間門洞可通行,兩邊實填成為台。上層東西北三面為高不足一米的花牆,內塑倒坐觀音像。2003年,因修文姜大道而將原觀音閣拆除。
重建的觀音閣位於原址以東10米。底層東西長14.5米,南北寬8米,高5米,中間門洞可通行,兩邊為耳房,西有扶梯上下。上層四周雕石欄桿,單歇山頂,上覆青瓦,青吻獸立於正脊,四角飛翹,中間置以寶瓶,紅牆青瓦,氣勢非凡。 位於北河口村以西的岳陽河拐彎處。光緒十七年(1891年),荷蘭天主教士「老郭」神父到八陡傳教。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在八陡正式建立天主教堂,成為博山地區的傳教基地。
八陡天主教堂佔地9.6畝,建築面積為1200平方米,歐式風格。南向大門,門道長寬各4米,高約6米,尖頂,頂端鑲磚刻「天主堂」三字。大門迎面為聖殿,東西長21米,南北寬4米,高約5米。聖殿以西是神父樓,地下一層,地上二層,樓頂為西洋式尖頂。東屋3間,為客廳。南屋7間,是教會學
校教室。 位於北河口村南,正院一樓三廳。主樓三層,地下一層,巨形條石砌牆,青磚發碹。地上兩層,均為青磚牆體,條形青石點綴四角、門窗,上覆青瓦。主樓後面為花園,有水井一眼、觀花樓一座,另有書房、廂房等配套建築。王讓墓位於石馬鎮蛟龍村東北3華里處,墓地面積60餘畝。王讓墓前樹有華表、石虎、石羊、石馬、卧碑、龜馱碑等。林內樹木1958年被伐盡,石刻「文革」期間被毀。今墓前尚存龜趺一隻和回頭望鄉馬兩匹,製作古雅,系明初珍品。
㈡ 慈禧太後的故居在哪
專家認為,慈抄禧太後生於山西省長治縣」。據部分專家及有關人士考證,慈禧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生在長治縣西坡村王家,4歲時被賣至本縣上秦村宋家作女兒;七八年後又被賣到潞安府知府作使女,後被收為養女,後以滿人惠征之女的身份入宮,一步步成了皇太後。如今,慈禧出生地遺址及慈禧生母之墓,「慈禧娘娘院」和「慈禧太後書房院」尚存。
㈢ 紹興有哪些革命遺址
卷35 第三章 近現代革命遺跡
清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國革命軍進駐紹興,遺有來王陸順德府第及壁畫4處,於諸暨留下一幅《勸諭》。光緒三十一年(1905)起,光復會骨幹徐錫麟、陶成章、秋瑾等,以紹興為革命活動基地,為聯絡同志,培養幹部,所創大通學堂等,至今保存完好。民國時期,紹興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浙東革命斗爭活動中心地區之一,創建基層組織,發動民眾抗日,成立民主政權,遺蹤遍及各縣。
本章所載,計太平天國遺跡6處,辛亥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6處,新民主主義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11處。
第一節 太平天國遺跡
越 城
來王殿 位於下大路。清代建築,以太平天國將領來王陸順德府第而得名。原屋規模宏大,日軍侵華時被毀。存門廳、第二進前石庫門樓及西廂房。
門廳南向。面寬九開間,現存明間及西側四間,殘余部分寬19.60米、深6.80米。 石庫門樓天盤石碩大,額坊有人物浮雕,兩側石柱有雲龍紋彩繪。西廂房面寬10.45米 、深6.05米,保存尚完整。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家台門太平天國壁畫 台門位於都昌坊路。明晚期建築。坐北朝南 ,磚木穿斗式結構。原有四進,存第三進中廳。
壁畫在中廳明間東、西壁上和退堂屏門上,清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國革命軍駐紹興時繪。每壁4幅,高4.80米、寬9.20米。東壁,中間兩 幅為神話故事,南側一幅為鳳凰、麒麟,北側一幅為大象、獅子;西壁為八仙圖。屏門上繪團龍。畫面墨繪敷色,色彩濃重、清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探花台門太平天國壁畫 台門位於蕭山街。明代建築。探花謝丕府第 。坐北朝南,磚木穿斗式結構。原有五進,現存門斗和第二進石庫門。壁畫作於清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國革命軍駐紹興時,共6幅:第二進明間樓下東、西兩壁各3幅,均寬6.30米、高2.85米。南側2幅左右對稱,繪鳳凰飛天;其餘4幅為水戰圖、陸戰圖和神話故事等。畫面人物眾多,墨繪敷色,色彩濃烈。屏門彩繪雲龍圖案,高2.85米、寬4.40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家台門太平天國壁畫 台門位於昌安直街。清代建築。坐西朝東,共三進。壁畫作於清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國革命軍駐紹興時期,繪於第二進大廳東側山牆,雲龍圖案。因經石灰多次塗刷,僅隱約可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凌家台門太平天國壁畫 台門位於前觀巷。清代建築。坐北朝南,共三進。壁畫作於清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國革命軍駐紹時, 繪於第一進明間天花板,雲龍圖案。畫面長4.40米、寬2.50米,剝蝕嚴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諸 暨
宣何公館太平天國革命軍《勸諭》
公館位於諸暨紅橋鄉宣何村。明 代建築。《勸諭》書於門樓內壁,系太平天國革命軍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所書宣傳標語。柳體楷書,硃色,正文四豎行,行30字,共110字。款文豎行14字,徑5×4 厘米。因風化,筆劃已剝蝕。文為:「雄師到來臨,爾民不須驚。放膽在屋內,何必據山林 。我國最愛民,只喜那雞(豕)。財帛吾不取,婦女不姦淫。爾等胡亂行,聚眾成匪群。伊乃自作禍,免得受(極刑)。諭爾細細聽,休更(跟)韃靼行。胡兒山河末,快為天國民。吾今(細)盡言,爾民自詳(忖)。早早來投順,家業免刁零。爾為我國民,共享樂昇平。太平天國辛酉拾壹年玖月拾陸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節 辛亥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
越 城
大通學堂 全稱大通師范學堂。校址原為貢院,清代改作豫倉。位於勝利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九月,徐錫麟、陶成章等為聯絡同志,培養軍事幹部而創辦,系光復會在浙大本營。三十三年,秋瑾接辦。七月,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秋瑾被捕,學校受查封。大通學堂原有房屋50餘間,其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東、北、西三面為操場。中軸線上共三進:第一進門廳,5間,門廳正中懸「大通學堂」匾額;第二進禮堂,今辟為光復會史跡陳列室;第三進為「徐社」,系徐錫麟生平事跡陳列室。三進之間,有長廊 相連,長47.32米、寬1.57米,為當年學生雨天練操之所。東、西兩軸線上,原各有四進平房,每進五開間,東西對稱,布局規整,今存部分。東軸線第一進西首間為秋瑾工作室,亦為秋瑾被捕處。1980年修復,按原狀布置。1982年開放。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秋瑾紀念碑 位於解放北路軒亭口,即秋瑾就義處。民國19年(1930)建。通高7米。碑座兩層,呈正方形。下層邊長3米,四周設水泥欄桿。碑座正面(西面)刻有蔡元培撰、於右任書《秋先烈紀念碑記》。碑座承托碑身,鐫張靜江書「秋瑾烈士紀念碑」鎏金大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風雨亭 位於府山西巔。民國19年(1930)為紀念秋瑾烈士而建。以烈士就義前絕筆「秋風秋雨愁煞人」(一說「秋雨秋風愁煞人」)而名。亭為八角攢尖頂,正面(東面)上方懸田桓手書「風雨亭」匾,兩邊石柱刻有民國5年(1916)孫中山蒞紹致祭烈士所撰輓聯:「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81年重修。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陶社 在東湖公園內。民國3年(1914),紹興各界人士為紀念 陶成章烈士,將原東湖通藝學堂改作烈士祠,名為陶社。5年8月,孫中山親臨陶社致祭。抗日戰爭時,毀於戰火。1981年重建。南向,三間三進。屋面青山,門臨碧水。正中懸孫中山題「氣壯山河」匾,兩側懸長聯:「半生奔走,有志竟成,開中華民主邦基,君子六千齊下拜;萬古馨香,於今為烈,是吾越英雄人物,湖山八百盡增光。」室內陳列陶成章事跡。
徐社 在大通學堂內。民國元年(1912)6月,紹興各界人士為紀念徐錫麟烈士,於下大路建徐公祠;同年,建立徐社,設徐公祠內。日軍侵紹時被毀。徐社系民間集社,有社員200餘名。自徐社成立至民國30年紹興為日軍侵佔止,每年均舉 行公祭。1982年,於大通學堂復設徐社。社廳正中懸掛田桓手書「徐社」匾額,有陳列室三,陳列徐錫麟所用手槍、刺刀及就義血衣等。東梢間後壁嵌蔡元培撰《徐烈士祠堂碑記》。
紹 興
熱誠學堂 位於東浦鎮。清光緒三十年(1904),徐錫麟創辦,以徐氏撰聯:「有熱心人可與共學,具誠意者得入斯堂」取名,學堂提倡軍訓,實行男女同校。三十三年,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學堂一度受損。民國4年(1915),教學樓毀於大火,後以徐錫麟撫恤金重建。
學堂門廳西向,三開間,面寬14.25米,進深6.50米;石庫門上方嵌石碑一方,橫書陽刻「熱誠學堂」。教學樓為西式建築,坐北朝南,八開間,二層樓屋,面寬29.80米,進深8.95米;正中兩間闢作「徐錫麟紀念堂」,入室上方懸徐生翁書「徐錫麟紀念 堂」匾額,室內陳列徐氏生平史料。北側之徐錫麟藏槍小池為曲尺形,明池長7.85米、 寬5.90米,暗池長10.95米、寬1.80米。學堂今稱東浦鎮熱誠小學。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諸 暨
中山紀念塔 位於城南薴蘿山東麓今市人民醫院住院部內。民國15 年(1926)建。台基正方形,邊寬5.50米,四周置欄板和望柱;塔座上層正方形, 邊寬0.80米、高1.18米,下層六角形,邊寬0.60米、高0.50米;塔身三角形,高2.50米,一面豎鐫隸書「孫中山先生紀念塔」八字,另兩面分別鐫刻:「民國十五年五月諸暨縣民眾捐造」和「民國十九年十二月諸暨縣建設委員會重修」。均楷書陰刻。 1985年5月,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再次重修。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
紹 興
後堡橋革命標語 後堡橋位於樊江鄉後堡村。橋為梁式結構。主橋東西向,單孔,長15米,凈跨4.60米,橋面寬2.15米。
標語書於主橋東西兩側橋墩內側,文為「誓復失地」、「沖過錢江」。隸體,字徑55×55厘米,為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皋北抗日自衛大隊隊長朱鐵群所書。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 虞
中共上虞縣直屬支部成立處 位於謝橋鄉謝家橋村。民宅。東向三開 間,面闊7.30米,進深5.60米。青瓦粉牆,原系葉天底書房。民國15年(1926)7月16日,中共上虞縣直屬支部成立於此,並作為活動場所。27年2月,葉天底被捕後停止使用。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虞縣民主政府舊址 位於豐惠鎮東大街。原系文廟,今存大成殿、 東廂房和泮池。殿南向,重檐歇山造,五開間,面闊22.10米,進深19.90米。廂 房硬山式,平屋五間。池半月形,中架三孔平板石橋。民國34年(1945)4月20日 ,上虞縣民主政府在永徐鄉三益小學成立。6月30日,新四軍解放上虞縣城(豐惠鎮),民主政府遷入文廟。9月底,新四軍浙東縱隊奉命北撤,民主政府工作終止。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撤會議舊址 位於豐惠鎮世濟弄。有樓房與後廂兩進,南向。樓房五開間,單檐硬山造,闊21.50米、深12.80米;後廂平屋三間。民國34年(1945)9月23日,中共浙東區黨委擴大會議在此舉行。會議決定奉中共中央指示北撤,並部署北撤後工作。9月27至30日,中共浙東區委與浙東新四軍分批從後海登船北撤。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夏蓋山摩崖題刻 夏蓋山位於蓋北鄉與謝塘鎮之間,海拔168米。 石刻位於山頂西側面北石崖,為抗日戰爭前期一些進步團體所題刻。自西向東依次為:草書 「前進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六月十日 上虞三進小學童子軍團題」;隸書「還我山河 二十七年一月一日 海嘯劇團一周紀念 全體團員舉行談心會於此 敬題四字藉作自勉」;隸書 「卧薪嘗膽 湔雪國恥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五月九日 中國青年勵志會浙江上虞分會旅行團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嵊 縣
中共嵊新奉中心縣委舊址 位於小柏鄉東林村王氏宗祠。民國34年(1945)2至9月,嵊(縣)新(昌)奉(西)中心縣委駐地。
宗祠坐北朝南,共三進,晚清建築。民國23年(1934)2月24日,浙東行署委員會決定 將奉西區劃歸嵊新縣委領導。嵊、新縣委改稱嵊新奉縣委,下轄里東、上東、下東、新北、奉西五區,縣辦事處即由里東遷入東林王家祠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諸 暨
諸暨北區蘇維埃政府舊址 位於阮市鎮,即原阮家埠育嬰堂。民國19年(1930)4月,諸暨北區蘇維埃政府在此成立。今存樓房3間。
民眾圖書館 位於西江鄉斗門村西經堂山腳。民國建築。坐北朝南, 臨池而建,平屋一楹三間,通面寬11米,通進深6.30米;前檐設廊。硬山造。
民國22年(1933)中共諸暨地方組織創建,館分藏書、閱覽、借書三室。原有藏書2萬余冊,1956年,大部送交省圖書館收藏。「文化大革命」期間遭破壞,圖書及設施盪然無存。1986年,集資重修。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革命烈士紀念碑 位於城關鎮鷂鷹山東麓。1978年8月始建,1982年10月竣工,建築面積944平方米。碑身高7米,條石砌築,中鐫趙朴初書「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字,碑座承托。平台與台基間有垂帶踏跺10級。台基四周築欄板和望柱 ,望柱柱頭浮雕仰覆蓮瓣紋。紀念碑至山麓鋪設垂帶踏跺284級。
齊村慘案紀念碑 位於化泉鄉齊村。為紀念民國33年(1944)3月30日被日偽軍殺害的48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而建。碑高6米,石塊疊砌,上鐫「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字。台基面積70餘平方米,從地面至墓台鋪設垂帶踏跺14級。
㈣ 何謂「天圓地方」
古人以為天圓地方,亦以圓方作天地的代稱。圓,是中國道家通變、趨時的學問;方,是中國儒家人格修養的理想境界:「智欲其圓道,行欲其方正」。圓方互容,儒道互補,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精神。
《尚書·虞書·堯典》講堯待天下太平後: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隨後命羲和、羲仲、和仲、和叔分赴四方,這就是最早的天圓地方的理論和實踐。其中可以從河圖洛書中得以佐證,天圓故然沒有今天的精確認識,但已經蘊育了樸素的宇宙觀,地方則是指地平坐標系,方指方位或方位角,即子代表北方,午代表南方,酉代表西方,卯代表東方,並用十二個地支,十個天干,四個卦象表示二十四個方向並構在整個周天(360度圓),這是天圓地方的源流。
天圓地方是來源於《易經》先天八卦的演化所推演出的天地運行圖,也就是天圓地方圖 。其中外部環繞的卦象,代表天的運轉規律,而中間方形排列的卦象,則代表地的運轉規律。天是主,地是次,天為陽,地為陰。兩者相互感應,生成了天地萬物。
(4)尚書房遺址擴展閱讀:
天圓地方本質上是《易經》陰陽體系中對天地生成及其運行的解讀,而《易經》為百經之首,國學之源,其思想體系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按照陰陽五行演化而來,因此在古代的各門學科中,都有陰陽五行的思想體系在其中。
㈤ 西漢皇帝的書房叫什麼
西漢皇帝的書房叫天祿閣及石渠閣。
天祿閣,漢未央宮藏書閣名。西漢初由丞相蕭何主持營建,位於未央宮北部,南距前殿730米。《三輔故事》載:"天祿、石渠並閣名,在未央宮北,以閣秘書";漢武帝劉徹時"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天祿閣主要存放國家文史檔案和重要圖書典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皇家圖書、檔案館。漢成帝時,曾命著名學者劉向、揚雄等人在此閣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圖書典籍的整理和校勘工作。"每一書成,向輒撰為一錄,論其指歸,辯其訛謬,敘而奏之",並著有《別錄》,故劉向被後人譽為中國目錄學之鼻祖。劉向死後,其子劉歆秉承父業,總括群篇,撰成《七略》,為中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為紀念劉向的功績,後人在此閣原址上修建了劉向祠。天祿閣遺址在未央宮鄉天祿閣小學內,今尚有高約10米、邊長約20米、底部呈正方形的夯土台基可見。並立有文物保護石碑一座。
石渠閣,未央宮藏書閣名。西漢丞相蕭何主持營建,位於未央宮的西北部,距天祿閣約520米。因閣下有石為渠導水,故名石渠閣。石渠閣是西漢時期國家最大的藏書閣。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曾"詔諸儒講五經同異"。《後漢書·翟酺傳》載:"孝宣論六經於石渠,學者滋盛,弟子萬數。"此閣為一座高台殿閣建築,現仍有一南北65米、東西67米、高約8米的夯土台基可見。石渠閣遺址在未央宮鄉小劉寨村西南、周家河灣村東。
,<<石渠寶笈》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宮廷編纂的大型著錄文獻,初編成書於乾隆十年(1745年),共編四十四卷。著錄了清廷內府所藏歷代書畫藏品,分書畫卷、軸、冊九類。作為我國書畫著錄史上集大成者的曠古巨著,書中所著錄的作品匯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時期的所有作品,而負責編撰的人員均為當時的書畫大家或權威書畫研究專家。
㈥ 金陵春古建築旅遊景點那地方
1中山陵
中山陵位於江蘇南京市區,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靈柩於1929年6月1日奉安於此。
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墓地全局呈「警鍾」形圖案 ,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
2夫子廟
夫子廟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中國四大文廟之一。位於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
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337年),根據王導提議「治國以培育人材為重」,立太學於秦淮河南岸。當年只有學宮,並未建孔廟。孔廟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的。因為祭奉的是孔夫子,故又稱夫子廟。在學宮的前面建孔廟,目的是在於希望士子遵循先聖先賢之道,接受封建教化。
夫子廟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築群。
由於時代要求,夫子廟現已成為群眾文化活動場所。現在的夫子廟周圍已成熱鬧的商業街和小吃街。
夫子廟已成為富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十里秦淮風光帶上的一個重要景點。它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一軸線,左右建築對稱,佔地約26 300平方米。現已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人們通常所說的夫子廟,實際包括夫子廟、學宮和貢院主大建築群。
夫子廟兩側的東西市場,原是學宮前甬道。東甬道為學宮正門,門前有坊,上書「泮宮」。坊東為明清兩朝狀元、榜眼、探花題名牌坊。坊西為會元、解元題名牌坊,坊的背面是武科題名牌坊。東西甬道旁,原各有三祠兩署。民國以後廢科舉,興學堂,學宮遂漸衰落,祠、署分別改為學校、教育局、圖書館等,學宮甬道也成為攤販市場,東西市場的名稱便從那時開始。現東西市場於1987年建成,吸收了我國傳統的商業街道的空間形式和尺度,採用明清時代的街市風格,以石板鋪地,店鋪採用「青磚黛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店、廟、市、街合一,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夫子廟景點最著名的便是烏衣巷。烏衣巷位於夫子廟西南數十米,是一條幽靜狹小的巷子,原為東晉名相王導、謝安的宅院所在地。據宋代《景定建康志》卷十六引《丹陽記》,此地原為三國吳烏衣營所在,因而得名。為紀念王導、謝安,在烏衣巷東曾建有來燕堂,建築古樸典雅,堂內懸掛王導、謝安畫像,仕子遊人不斷,成為瞻仰東晉名相、抒發思古幽情的地方。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對此處的感嘆。從此烏衣巷便名揚中外,遊人不絕。
3南京總統府
坐落於古城南京的原國民政府總統府,是一座有六百多年歷史的歷史建築遺存。現在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近代史博物館。
園中亭台樓閣,古木疊障,是典型的徽派江南古典園林。
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南京解放的100多年裡,作為中國近現代政治中心的南京,這里多次成為中國政治軍事的中樞、重大事件的策源地。這一建築群,成為近代中國歷史的重要遺址。
目前,博物館共分三個參觀區域。中區(中軸線)主要是國民政府、總統府及所屬機構;西區是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辦公室、秘書處和西花園,以及參謀本部等;東區主要是行政院舊址、馬廄和東花園。一系列展館和史料陳列,則分布在這三個區域中。
明朝初年南京總統府曾是歸德侯府和漢王府。清朝為江寧織造署、江南總督署、兩江總督署。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均以此為「行宮」。1853年3月太平軍佔領南京,定都天京,洪秀全在此興建了規模宏大的太平天國天朝宮殿(天王府)。清軍攻破南京後,焚毀宮殿建築,於同治九年(1870)重建了兩江總督署。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劉坤一、沈葆楨、左宗棠、張之洞、端方等均任過兩江總督。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後,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此處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組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的國家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臨時大總統辦公室:這幢黃色西洋式平房是典型的仿義大利文藝復興式樣,始建於清量將在大端方任上,竣工於末任總督張人駿。因位置在總督署的西面,故又稱西花廳。整幢建築坐北朝南,七開間。1912年1月以後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辦公室。
洪秀全與天朝宮殿歷史陳列館:以天王寶座、書房、後宮、機密房等模擬景觀,再現了天朝宮殿的昔日輝煌;此外,洪秀全在廣東、廣西、湖北等地居住過的幾處建築遺存模型,展示了太平天國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軌跡。展覽還陳列了一些文物圖片資料,反映了太平天國在天京的一些歷史事件。總之,該館在內容上體現了"三天"(天王、天京、天朝宮殿)的特色,在形式上顯示了遺址性的風格。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胡繩、已故著名書法家劉海粟為展覽題寫匾額。
4秦淮河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南京的母親河,這里素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宋代開始成為江南文化的中心;明清兩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如今的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集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樓閣和民俗民風於一體,極富魅力。
秦淮河風光帶包括瞻園、夫子廟、白鷺洲、中華門、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遊船和沿河樓閣景觀。
秦淮河,更以秦淮八艷的事跡聞名於世。秦淮八艷的事跡,最先見
於余懷的《板橋雜記》分別寫了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等六人。後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八艷。她們八人有幾個共同點,首先都具有愛國的民族氣節;然後,她們在詩詞和繪畫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
5南京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大橋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下關和浦口區之間,是長江上第一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在中國橋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上層公路橋長4589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並行;下層鐵路橋長6772米,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1960年以「世界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
南京長江大橋是繼武漢長江大橋、重慶白沙陀長江大橋之後第三座跨越長江的大橋,也是三座大橋中最大一座。
夜幕降臨,花燈齊放,大橋雄姿更加清晰、迷人,「天塹飛虹」的夜景成為現代金陵四十景之一。
南京長江大橋於1960年1月18日正式動工;1968年9月鐵路橋建成通車,同年12月公路橋通車。
大橋鐵路橋通車後,津浦、滬寧兩鐵道線正式鋪通,從北京可直達上海,自此京滬鐵路的貫通無長江阻攔。
南京長江大橋是新中國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設計施工建造而成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它的建成開創了我國「自力更生」建設大型橋梁的新紀元。
6南京大屠殺遇...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座落在中國南京江東門街418號。紀念館建立在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場地及「萬人坑」遺址之上。
建築物採用灰白色大理石壘砌而成,庄嚴肅穆,是一處以史料、文物、建築、雕塑、影視等綜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殺」特大慘案的專史陳列館。
該館正大門左側鐫刻著鄧小平手書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名。
陳列分廣場陳列、遺骨陳列、史料陳列三大部分。廣場陳列由悼念廣場、祭奠廣場、墓地廣場等3個外景陳列場所組成。
其中悼念廣場內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南京大屠殺事件發生的時間的標志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災難」大型組合雕塑及和平鴿等部分組成。
祭奠廣場有刻有館名的紀念石壁、鬱郁蔥蔥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國文字鐫刻的「遇難者300000」的石壁。
墓地廣場有鵝卵石、枯樹和沿院斷垣殘壁上的三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內道路兩旁的17塊小型碑雕,部分地記載著南京大屠殺的主要遺址、史實,這是全市各處集體屠殺所立遇難者紀念碑縮影和集中陳列,還有大型石雕母親像、遇難者名單牆、贖罪碑、綠樹、草坪等諸多景觀,構成了生與死、悲與憤為主題的紀念性墓地的凄慘景象。
遺骨陳列有外形為棺槨狀的遺骨陳列室,這里陳列著該館1985年建館時,從紀念館所在地的江東門「萬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難者遺骨。1998年4月以後,又從該館所在地的江東門「萬人坑」內新發掘出208具遇難者遺骨(表層土層中),這批萬人坑遺骨經過法醫學、醫學、考古學、歷史學者的嚴格鑒定,被確認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骨,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鐵證。
呈平頂半地下墓室形的史料陳列廳內,主要陳列有:當年日軍屠殺現場照片,歷史檔案資料,中外人士當年對這次歷史慘案所寫的紀實、報道和出版的專著、圖書、報刊,至今尚健在的1000多位倖存者的名冊、證言、證詞和實物;當年屠殺南京軍民的日軍軍官和士兵的日記、供詞;崇善堂、紅卍字會、紅十字會等慈善團體掩埋屍體的照片、統計表、臂章證詞以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中國軍事法庭對南京大屠殺主犯松井石根、谷壽夫審判的照片、判決書等。電影放映廳,有 200個座位,向觀眾放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歷史文獻紀錄片。
7紫金山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國最著名的天文台之一。始建於1934年,建成於1934年9月,位於南京市東南郊風景優美的紫金山上。
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2月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至今已有80年的歷史。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標志著我國現代天文學研究的開始,中國現代天文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和天文台站大多從這里誕生、組建和拓展,由於她在中國天文事業建立與發展中作出的特殊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1913年10月,日本在東京召開亞洲各國觀象台台長會議,他們邀請法國教會在上海的觀象台代表中國,消息傳出,舉國嘩然,而知識界尤甚。當時的中央觀象台台長高魯,發誓建造一座能與歐美並駕齊驅的天文台,後高魯轉任法國公使,由廈門大學天文系主任余青松接任。當時的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提出,天文台必須按照中式風格設計,中式風格主要體現在屋頂和房檐,但天文觀測卻需要圓形屋頂,這一棘手的問題被交給楊廷寶領銜的基泰工程司。最終建成的紫金山天文台位於南京東郊紫金山風景秀麗的第三峰上。牌樓採用毛石作三間四柱式,覆藍色琉璃瓦,跨於高峻的石階之上.建築間以梯道和棧道通連,各層平台均採用民族形式的鉤闌,建築台基與外牆用毛石砌築,朴實厚重,與山石渾然一體.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2月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
8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後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後謚「孝慈」,故名孝陵。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2003年7月3號決定,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國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線,而是環繞建有三國時代孫權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形似北斗七星。由衛崗的下馬坊至文武方門的神道長達2400米左右。下馬坊即孝陵的入口處,是一座二間柱的石牌坊,額枋上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楷書大字,謁陵的文武官員,到此必須下馬步行。沿神道依次有: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御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文臣、欞星門。過欞星門折向東北,便進入陵園的主體部分。這條正對獨龍阜的南北軸線上依次有: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陵寢建築都是按中軸線配製,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9雨花台
雨花台,三國東吳時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南朝時,佛教盛行,傳說高僧雲光法師在此設壇講經,因說法虔誠所至,感動上蒼,落花如雨,始得名。雨花台風景名勝區位於南京中華門外1公里處,是一座以自然山林為依託,以紅色旅遊為主體,融和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全國獨具特色的紀念性風景名勝區。由名勝古跡區、烈士陵園區、雨花石文化區、雨花茶文化區、游樂活動區和生態密林區六大功能區組成。
10玄武湖
玄武湖古名桑泊,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當代僅存的江南皇家園林.
位於南京城中,紫金山腳下的國家級風景區,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南京玄武湖中分布有五塊綠洲,形成五處景區。一為環洲,二為櫻洲,三為菱洲,四為梁洲,五為翠洲。
江南三大名湖之一,是江南最大的城內公園,被譽為「金陵明珠」。巍峨的明城牆,秀美的九華山,古色古香的雞鳴寺環抱其右。六朝時期為皇家園林,明朝時為黃冊庫,系皇家禁地,1909年辟為公園,時稱五洲公園。
玄武湖方圓近五里,分作五洲,洲洲堤橋相通,渾然一體,處處有山有水,山異,終年景色如畫。湖內養魚,並種植荷花,夏秋兩季,水面一片碧綠,粉紅色荷花掩映其中,滿湖清香,景色迷人。
㈦ 關於「世界遺產」的導游詞,要故事,傳說,景
若借鑒一下,修改修改,可能會更好!
正文內容:
尊敬的女士,先生們,今天,我們來游覽馳名的風景名勝區,頤和園,我姓X,叫我X導就可以了(樓主要記住不可以寫真實姓名哦!),盼望大家旅途高興!
頤和園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區境內,是我國保存最完全、最大的皇家園林,也是世界上馳名的游覽勝地之壹,屬於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頤和園的面積達290公頃(4350畝),其中水面約佔3/4。全部園林以萬壽山上高達41米的佛香閣為中心,根據不壹樣地點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樓、閣、廊、亭等精巧的建築。山腳下建了壹條長達728米的長廊,猶如壹條彩紅把多種多樣的建築物以及青山、碧波連綴在壹起。全部園林藝術構思奇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明顯,是舉世罕見的園林藝術傑作。
請大家在游覽時注意事項:不要在牆上亂塗亂畫亂刻,不要亂丟果皮紙屑,不要隨地大小便!
馳名的頤和園重要是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組成。總面積290多公頃。萬壽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閣、銅亭,臨湖畔建的仟米長畫廊、昆明湖中的拾柒孔橋和石舫等都是大家必到的景點。頤和園坐落在北京西郊,離城約10公里。
頤和園前山的正中,是壹組巨大的建築群,大家瞧這自山頂的智慧海,往下為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構成壹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的兩邊,又有許多陪襯的建築物。順山勢而下,又有許多假山隧洞,大家能高低穿行。這是頤和園的後山,其設計格局則與前山迥然而異。前山的風格是雄偉、絢麗,而後山則是以松林幽徑和小橋曲水取勝。
大家來瞧!頤和園的大門,它稱為東宮門。以東宮門內的仁壽殿為中心的壹組建築物,是當時的政治運動區。仁壽殿原名勤政殿,是皇帝坐朝聽政的大殿。慈禧、光緒曾多次在此召見群臣,接待外國使節。現在央部還保存著清代的原來陳設。展前陳設的銅龍、銅鳳、銅鼎等,雕制均極精美。仁壽殿之北,有壹組戲園建築。為德和園、頤和園,古代各種建築情勢應有盡有。
大家曉得嗎?排雲殿,是前山最雄偉的壹組宮殿式建築群,是慈禧在園內過生日時接受賀拜的地方。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它北靠萬壽山,南臨昆明湖,在長廊上漫步,能欣賞湖山的景色,而且長廊的每根枋樑上都繪有彩畫,可供欣賞。
請大家過來,這就是仁壽殿,是慈禧、光緒在頤和園居住期間朝會大臣的場所,殿內擺設著許多貴重文物。樂壽堂,是慈禧在園內居住的地方。室內的陳設,基礎上堅持當年的面貌。庭院里栽種了多少株可貴的玉蘭,並點綴著壹塊名為青芝岫的巨大的山石。
請大家瞧,這就是拾柒孔橋,長150米,寬8米,是園內最大的壹座橋梁。橋的造型精美。它西連南湖島,東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島的唯壹通道,而且是湖區的壹個重要景點。 頤和園共有各種建築3000多間,游覽頤和園,除了園林以外,欣賞各種古代建築物也是重要的內容。
這條蜿蜒波折的西堤猶如壹條翠綠的飄帶,縈帶南北,橫絕天漢,堤上六橋,婀娜多姿,形態互異。煙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巨大的拾柒孔橋如長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虛堂、藻鑒堂、治鏡閣叄座島嶼鼎足而立,寓意著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這俏麗的頤和園,位於山水清幽、景色秀麗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園,始建於公元1750年,時值中國最後壹個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時期;1860年的第貳次鴉片戰爭中,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燒毀;1860年,清政府挪用海軍軍費等款項重修,並於兩年後改名頤和園,做為慈禧太後晚年的保養之地。從此,頤和園成為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運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
今天的遊玩到此停滯,感激大家參觀世界馳名的旅遊勝地頤和園,祝大家高興,盼望大家能把游覽頤和園的開心心情帶回去和家人壹起共享,請走好!
樓主我可以提供的差不多就這些了,如果不認識繁體字可以翻譯一下,選我吧,加我QQ:1446724651吧!
㈧ 圓明園遺址公園的主要景點
福海景區
福海景區位於圓明園北部,以全園最大的水域福海為中心,由環列周圍的十個不同形式的洲島,與臨近水面的開闊地段共同構成。福海水面浩翰開闊、碧波盪漾,是當時皇家御園的水上游樂中心。四周佳景遍布,「方壺勝境」、「平湖秋月」、「夾鏡鳴琴」等諸多景點與福海隔而不斷,形成開朗與幽深的對比。
河道環流於海的外圍,時寬時窄、有開有合,通過十個水口溝通福海水面。大小水面互相依託,相映成趣。象徵著百川歸海,四方水流均歸福海,體現了四方歸順的寓意。
綺春園
綺春園早期是怡親王允祥的御賜花園,園名交輝,始建不會晚於雍正初年。該園於乾隆朝前葉改賜給大學士傅恆,易名春和園。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月奉旨將傅恆及其次子福隆安賜園合並歸入圓明園,定名綺春園,次年三月初九掛訖「綺春園」匾。
長春園
長春園西洋樓景區位於長春園最北部,是仿照西歐園林所建造的西洋式建築和庭院,俗稱「西洋樓」。
長春園以水面為主體,內設景點30餘處,園內主體建築為中式,但在園北的東、西向狹長地帶建有一組西式宮殿,統稱西洋樓,是中國皇家園林內首次出現的歐式建築,主要有淳化軒、海岳開襟、獅子林、如園、西洋樓、觀水法的獸戰和時鍾、黃花陣里捉迷藏、線法山上觀望威尼斯城等。
九州景區
九州景區位於圓明園西部,原是皇帝處理朝政和園居之所,如今開放參觀景區佔地約40萬平方米,包括正大光明、勤政親賢、九州清晏、鏤月開雲、天然圖畫、碧桐書院、慈雲普護、上下天光、杏花春館、坦坦盪盪、茹古涵今、長春仙館、麴院風荷、洞天深處14組園林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