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旺游記
Ⅰ 一篇游記200字左右
今天,因為天氣炎熱,所以爸爸帶我到河邊去玩,還帶了瓶子裝魚。來到河邊專,爸爸坐屬在大樹下乘涼,我呢,就在河裡玩水呀、捉魚呀。
忽然,我看見一隻蝦,還以為是魚,就迫不急待地正想把它摟了起來,沒想到它卻跑了。我又去追,好不容易才用手把它圍住了,摟到瓶子里,仔細一看,呀,原來是一隻蝦。這時,我像一個泄了氣的皮球,一下子軟了。我想:好不容易才把它抓住,還是把它養起來吧!接著,我又捉住幾條魚放在瓶子里,和蝦做伴。
我抬著瓶子得意地往前走,不小心踩到石頭上的一塊青苔。只聽「咚」的一聲,我像一隻落湯雞,渾身是水。而且瓶子里的魚和蝦也趁此機會跑了,留下一個空瓶子泡在水裡。我撿起瓶子悶悶不樂地向岸上走去。真是「偷雞不成,反失把米」。結果我就這樣濕漉漉地回家了。
平時的我,總是在學校,很少和大自然親密接觸,對於大自然的很多東西,我都很陌生,以後有機會我一定多接觸接觸大自然。
Ⅱ 高分!!求一篇游記作文 800字
大清早登船上岸,天色黯淡,導游說今日有雨,同行者唉聲連連,我心竊喜。江南本是水做的,江南的雨本是一道亮麗的風景。雨中漫步水鄉,道是別有一番滋味上心頭。到得周庄牌坊前才上午8:00,遊人甚少,我們跟著導游,過雙橋、穿張廳、沈廳,登迷樓,覽小橋流水人家之秀景,走著一般遊客所走的路,聽著一般遊客所聽的導游詞,做的有滋有味。導游的旗幟在那,我就在它半米之內。聆聽著導游公式化的介紹,回答著導游冷不丁的提問,承受著導游贊許的目光。在淅瀝的春雨中,想像著自己是戴望舒筆下雨中撐一紙傘翩然而至的女子,踏在明清時代青石板上的雙腳頓時輕靈起來。
古鎮夜景。
春意周庄。
此時雨已停,河中泛舟者不乏其人。我看著悠哉悠哉的遊人,心甚羨慕。可惜團體活動時不予我。我只好倚在橋頭注視著典型的江南水鄉麗景。河岸旁已吐綠蕊的柳樹枝被和煦的春風吹拂著,似涉水而立的江南女子婀娜多姿;河道兩岸的明清古建築象一群安詳的老人,在暖陽下享受著「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時光;而那河中的小舟,似蝴蝶般穿梭在粼粼清波中。這是每個江南男子心中的理想生活一景。就一壺茶,握一把紙扇,和撐一把油紙傘的紅顏知己吟詩撫琴。正神思恍惚間,忽有一把原始的未開化的「妹妹坐船頭,哥哥岸上走」的聲音傳入耳內,我皺了皺眉。定睛一看,原是船頭充梢公角色的農婦一邊搖櫓一邊放聲,真是大煞風景。這時橋下等候的朋友已不耐煩,催聲連連,我只好下橋。
正行走間,忽聽前有鑼鼓聲。忙循聲進去,原是一古戲台,正上演著昆劇。聽說京劇乃昆劇演變而來,愛好京劇的我忙找一張長椅坐下。台上正演一出不知名的戲,我一個外行人卻只是想聽那震耳欲聾的鑼鼓聲。張愛玲曾說:中國的戲劇有一種熱鬧美。
鑼鼓聲聲中,是天老地荒的景緻。
周庄,是天堂。周庄,是夢境。周庄,是…我理想者,追求者,渴望者的家……
五一,在煙雨中的周庄逝去,但這個五一留給我的是周庄那無盡的思億與夢幻……
本文來自:陝西中考資源網http://www.sxzhongkao.com 助您學習 工作更高效、更快樂!
原文地址:http://www.sxzhongkao.com/compo_view_pre.asp?id=4358
Ⅲ 一篇寫的新穎奇特的游記
街上空盪盪的了。還颳起了風,街上只剩下我一個人了。
只有我在街上漫步,漫無目的,不知何去何從。
是啊!我能去哪裡啊?朋友家?太遠了。網吧?但那是不良少年聚集的地方。回家嗎?哼,他們只知道成績,成績!在他們眼裡好成績才是最重要的,可這次我可以徹底地讓她們失望了。
成績下降了那麼多名,在老師和同學們驚訝和失望的目光中,我覺得很羞愧,但現實就是這樣,你不付出,就不會有收獲,也好,可以氣氣他們,我心裡這樣想。但這么低的名次,我還是第一次,所以我心裡颳起風,下起了雨,但與現實不同的是,烏雲沒有遮蓋住月亮,而是遮住了我心中的太陽。
我的頭發,衣服,鞋子都濕透了,而且還刮著風,所以好冷,好冷。我繼續行走在這孤獨的夜裡,這空闊的街道上,街邊的人家都亮著燈,大概都在用餐吧,這樣的場面使人感到很溫馨,從而就流露出幸福的表情,但也足以使一個孤獨的人留下傷心、無奈的淚。人生啊!
他們在干什麼呢?會擔心我嗎?我想不會吧,因為他們很受少心我,他們要的不是兒女,而是高分,更何況這次成績下降了,老師一定會給他們打電話的。回家也是挨罵。
這時,一輛自行車緩緩的駛來,一個男子推著自行車慢跑,車後坐上有一個用衣服裹得很緊的小孩,從露出的長發來看,是一個女孩,有一個女人可能是他媽媽吧。給他們倆撐著傘,也是一路小跑,應該是去醫院吧!好感人的畫面哦,我在心裡輕輕地說,突然,我的心痛了一下,這個場面,不是也發生在我身上過嗎?小時有一次我發高燒,他們很急,連忙用大衣把我裹好,推車往醫院跑,他們怕我掉下來所以只是推著,那天也是下著雨她在後面為我們打傘,但他沖她孔,給孩子打,你管我幹嘛?奧他們是我的爸爸媽媽啊!他們也是那麼愛我,是啊,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是不同的,是不是我對他們的誤會太深了。我心中的烏雲減少了。
我笑了笑,站在橋的護欄邊往下望,想看雨落在水面上而行成的煉氣,可惜天太黑,看不見水面,只能聽到聲音。我站在這會不會讓人以為我自殺啊?那樣就太好笑了,不過我沒那麼傻,是啊,我還要奮斗呢!成績下降在努力進步就可以啊!天下有那對做父母的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呢!
雨小了,風停了月亮又露出了半個臉,而我心中的雨也小了,風也停了。
「雨,你在哪啊?」是媽媽的聲音。我回過頭,向她走去。輕喊了聲:媽。她哭著把我攬在懷中,這時,爸爸和叔叔們也趕來了,還有我的好朋友依,他沖我揮揮拳頭,「你亂跑什麼啊,讓大家擔心。害我們為你……」她不說了。我忙向大家認錯。說明我只是想散心,並沒有其他想法。害他們擔心,請求原諒。
爸爸伸出手說:「回家吧!」
「嗯。」我應了一聲。
雨徹底停了,月亮有高高地,明亮地掛在空中,而我心中的烏雲也消散了,雨也停了,太陽出來了,並且在我心裡出現了一條美麗的彩虹,一條愛的彩虹,這條彩虹可以使我通向成功。
3.風雨中的感受
溫暖好似沙漠中的一片綠洲,能給跋涉在沙漠中的人奉獻一泓滋潤心田的甘泉。溫暖好似黑暗中的一縷陽光,能給困在黑暗中的人們看到希望的曙光。
溫暖好似春天裡的一陣微風,能給冬日裡的人帶來一股復活的氣息。
Ⅳ 一篇500字的游記,題目自擬。
游記
七月六日,我、段玎、張洋銘和各自的媽媽來到了雲南昆明的石林風景區。石林是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有著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堆的石塊拔地而起,真地像石頭森林一樣。
一進去是「石林湖」,石頭都從湖裡探出頭來,很奇特。繼續向前走,就到了著名的「石林勝景」。石林勝景是由一塊高大的山狀巨石構成的,上面從右往左寫著紅紅的兩個字:石林。周圍刻有名人們對石林表示贊嘆的書法。
繞過石林勝景,我們去了劍池峰。劍池峰是一個被眾多巨石所圍繞的迷宮,其中有一處高大的斷石,橫在兩根高聳入雲的石柱中間,似乎隨時都有可能掉下來。上面還有幾處可以穿過的石洞。我們從一個細小、狹窄、只能容一人通過的石縫里鑽了過去。過了石縫就是一片陰涼,大家休息了一會兒。
走了好一會兒,我們來到了懸崖之上。俯瞰石坡,我頓時魂飛魄散,好高好恐怖!我急忙逃下去,從樓梯去到大石林高處。走到盡頭,頓時海闊天空。我們看見了象距石台景觀,是一頭小象,超級逼真。而且從這個天然觀景台上還可以看到石林的大部分景觀,真是太壯觀了!
我們又繼續向前行進,途中經過一個個怪石嶙峋,奇形怪狀,千姿百態的巨石陣,來到了「幽蘭深谷」。這里正是我的最忌:無人,無聲,多樹,多蛛網,多蟲!我嚇得兩腿發軟,步履維艱。可是山路卻越來越陡,台階窄小,路幾乎垂直向上,還有小的不能再小,又矮又黑的石縫。段玎和張洋銘在前邊跑,我跟在後面。一路上我們遇到了螳螂,黑水牛,蜘蛛,大黃蜂等等,嚇死我了!不知走了多久,我根本無心賞景,而周邊又沒一個人,我們迷路了!過了大約一個小時,終於見到了人煙,走上了大路。真是一次可怕又刺激的歷險!
最後,我們決定坐游覽車。等了好一會兒才湊夠人數。這不坐不知道,一坐嚇一跳:游覽車是圍著石林外圍走的,整個石林猶如群山聳立,有遠有近,有大有小,有高有矮,形狀各異,氣勢磅礴,再加上各類花草樹木的襯托,壯麗的石林盡收眼底。
大自然真是太強悍了,石林中有極像美髯公關羽的石像,只見他昂首挺胸,遠眺前方,一手叉腰,一手握劍,好象隨時准備出征。我們還到達了拍攝《西遊記》之《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的地方。
石林真是太壯麗了!這樣的「森林」真的很奇妙,也令人難以置信的驚訝!除了大自然的奇妙之手,還有什麼能讓無數石山直挺挺的聳立在那裡呢?
裡面的名字改一下,就可一了!!!!!!!
Ⅳ 作文維斯特游記500字
國慶節的時候,爸爸媽媽和我還有朋友一起去連雲港花果山玩。
我們走進花果山大門一看,那裡人好多。我們走啊走,看見有許多人圍在那裡,我們也去瞧了瞧,原來是一個叔叔的肩上蹲著一隻頑皮的小猴子。只見它穿著一套齊天大聖的衣服,手裡還拿著金箍棒,它東瞧瞧,西望望,那頑皮可愛的樣子逗得大家直笑。它的主人讓它跟遊人留影,可是,我膽子小,不敢讓它爬到我手上和我拍照。
我們乘車到了山頂,直接到達了玉女峰。玉女峰海拔625.3米,是江蘇省的屋脊,我還從來沒有到過這么高的山。從山上往下看,雲霧彌漫,遠處的山重重疊疊,小樹在秋風中「沙沙」作響,好象在給我們唱「歡迎曲」。山樓觀日和雲台鋪海為雲台山二十四景中最具有特色的景點。
我們從山頂往下走,不一會兒,到了「一線天」。只見兩塊巨石巍然聳立在一起,從下面往上看,只能看見一線天空,所以叫「一線天」。我發現旁邊有個小縫,就鑽了進去,等我好不容易鑽出來,只聽別人說:「這里原來住著妖精。」把我嚇了一大跳。
又走了一會兒,到了南天門。南天門是玉皇大帝靈霄寶殿大門外,每次孫悟空上天求救兵,都是先經過這里通報。
那天我玩得特別開心,特別快樂,可是還有很多像水簾洞這樣好玩的地方沒有來得及玩,只能留著下次再來玩了。同學們,你們下次和我一起去吧!
二:寶山游記(482字)
不知不覺就到了順昌。我們馬上找了一輛計程車就向寶山開去了。在寶山的路途中,我們來到寶山景區的山路十八彎。我的爸爸會坐車,不怕,可是我這個不會坐車的小朋友可苦了,這條路彎來彎去,把我弄得頭昏腦脹,差一點我就要哭了。
我們終於到了銀杏村,我急忙跳下車,身體感覺舒服多了,我無意中往下一看,「呀,這是什麼山呀!還沒爬一步就深不見底。霧氣沖天的,看來爬的時候一定要多加小心,如果掉下去那可就玩完了。」我們先去飯庄吃飯,飯後開始爬山。
一開始我們走的是石頭路,陡陡的,我們都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四周到處都是樹,我想,如果在這里做房子那可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好山寨呀!我還看見一棵講不出名字的草,爸爸告訴我說這是一棵能治感冒的草,「我的外婆不是有感冒?」我要把它帶回去,哈哈,真是天助我也。一路上我看了許多美景,也一直說:「美,實在是美!」
終於到山頂了,我看天上的白雲在飄來飄去,好像齊天大聖兩兄弟在騰雲駕霧,歡迎我們來到他的地盤玩,一支支整齊的隊伍在歡迎我們。我彷彿聽見他們在說:「不用客氣,好好玩吧。」我也毫不客氣的,痛痛快快的玩了起來。
時間過得真快,在依依不捨中我們離開了寶山。
三:燕岩游記(507字)
十一期間,去了竹海之後,我們第二天就懷著興奮心情的去了金絲燕的家——燕岩風景區,因為聽說那裡不但可以看到金絲燕,而且還可以看到珍貴的燕窩。
一路上,映入眼簾的是連綿不斷的碧綠山峰,真是層巒疊翠、錯落有致、茂林修竹、千岩竟秀、懸崖峭壁的山,有的山峰像駝峰,有的像皇冠,形狀真是很奇特。
Ⅵ 描寫游記的三個優美段落
帶大家游海泉灣
漁人碼頭的景色錯落有致,碼頭上的遊人來來往往。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各種各樣的表演,尤其是小丑和扣籃隊的表演非常精彩。到了晚上,漁人碼頭上都亮起了五顏六色的燈光,開放著美麗的音樂噴泉。有的人劃著小船,有的人在石頭橋上欣賞著一上一下、忽左忽右的音樂噴泉。到了晚上7點,所有的人都陸陸續續來到夢幻劇場,觀看大型音樂劇《大海的記憶》,七十分鍾精彩的演出會讓我們回味無窮。看完演出,大約十點我們就去溫泉中心泡溫泉,這里有各種各樣的溫泉,熱的、冷的;加中葯的、加牛奶的、加紅酒的。最讓人開心的是有小魚的溫泉,當你坐在池中時,許許多多的小魚兒都會游過來咬你的腿和腳,癢癢的,好玩極了。一天的疲勞就這樣輕松地化解了。
銀子岩,我來啦
桂林,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銀子岩就是這幅山水畫中最壯觀的溶洞。一放假,我就和爸爸媽媽飛到桂林,去欣賞這世界溶洞奇觀--銀子岩。走進幽深曲折、神秘莫測的洞內,我的想像也隨著這雄奇幽美的景象盡情地發揮。看!洞口的乳石如同一隻五顏六色的孔雀,正抖動著華麗的羽毛,在歡迎我們的到來呢!走過宛若仙境一般的瑤池,我們來到了奇妙的音樂世界。音樂世界是由成千上萬根頂天立地的石柱組成的,輕輕敲打每一根石柱會發出不同的、美妙的聲音。越往前走景色越是讓人稱奇,在遊人此起彼伏的"哇!哇!"的驚叫聲中,我也大飽眼福。好一句"黃山歸來不看岳,九寨歸來不看水,銀子洞外無洞天"啊,銀子岩不愧為洞中之冠!
美麗的海拉爾
海拉爾的西山公園有三個景點:動物園、鳥語林和名人峰。動物園有許多有趣的動物,駝鳥的叫聲最奇特,像輕聲敲鼓一樣,發出"嗵嗵嗵"的聲音。可憐的老黑熊好像身上有許多小蟲子,總是用手不停地去撓後背。我們游完動物園,走進鳥語林。鳥語林被一張大大的網罩著,像一個大氈帽。裡面有白天鵝、黑天鵝、鴿子、八哥和許多叫不出名字的小鳥。那隻黑八哥最有趣,人一走近,它就會說:"你好,你好!"名人峰上的樟松高大粗壯,其中"二王"的樹齡達到了480年,它的身高24米,胸徑85厘米。還有兩棵相鄰的松樹,枝葉已經連在一起,人們叫它們"連理樹"。它們身上綁著許多紅布條,寄託著人們的美好心願。
Ⅶ 游記作文600字三娘灣
說起我們復欽州,就當然會想起那美製麗的三娘灣。她坐落在北部灣的南邊。三娘灣有三點最出名:石頭、海水、海豚。
三娘灣的石頭很多,像母豬石、三娘石、觀潮石……並且很多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最有意義的就要數三娘石了:傳說,有三位仙女下凡,見到這里的美景,便決定嫁到這來。玉帝久等不見仙女歸來,便掀起大風大浪,把很多出海的漁民都淹死了。三仙女久等丈夫未歸,時間久了,便化成了三塊石頭。每個到這兒來,聽到這個傳說的人,都會為之動容。
三娘灣的海水很藍,很美。它有時風平浪靜,有時波濤洶涌;有時像頑皮的孩子,有時又像安靜的姑娘。無風時,陽光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的,美麗極了;有風時,朵朵潔白的浪花被風吹起,不停地撞擊在礁石上,那情景可真是壯觀啊!
三娘灣的海豚乖巧可愛,機靈聰明。它們有時雙雙從海里躍起,有時藏在水裡不出來,有時又親熱地圍在漁船旁游來游去……它還被譽為「海上救生員」,世界上還發生過幾起海豚救人的事件呢!
三娘灣的海石奇特、海水碧藍、海豚乖巧。我愛我的家鄉欽州,更愛這美麗的三娘灣。
Ⅷ 尋一篇游記,500字左右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
褒禪山亦謂之華(讀二聲)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讀一聲)」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譯文: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里築室居住,死後又葬在那裡;因為這個緣故,後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現在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湧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夥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於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遊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後,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後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
於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我對於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後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 賞析一:《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的代表之作。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記,其實是借題發揮的議論文。本文的最大特點是記敘、議論相結合,記敘為議論服務。作者先記敘了自己游山洞的經歷。山洞「深」、「難」、「奇」,因有人「怠而欲出」,自己隨之而出,所以不能「極夫游之樂」。接著,作者轉入議論,「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這樣就把人分成兩類,只有那些不畏艱險沿著崎嶇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這個道理不僅僅適用於游覽爬山,也適用於一切工作。王安石作為一位政治家,從小熟讀儒家經典,仰慕孔孟,立志高遠。他在政治上的改革不就是探尋險遠之處的奇偉瑰怪嗎?當然,王安石深知,欲達險遠,首先需要立志,這是主觀條件。沒有遠大志向就永遠到達不了「險遠」。王安石有這個志向,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要經世致用,這個願望在他上奏仁宗皇帝和神宗皇帝的文章里講得清清楚楚。有了志,就要持之以恆,有主見,不隨波逐流。否則,也不能到達「險遠」。在此基礎上,自身還要有足夠的力量。從政治改革的角度講,這個「力」是德、才、學、識各個方面綜合能力的體現。以上三個方面,志、恆、力都是攀登者自身具備的條件,可謂內部條件。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處,如果「無物以相之」,也不能到達。這里的「物以相之」指什麼?作者王安石是有深意的。王安石在做地方官時是就開始推行「青苗法」,效果很好。初試改革,他信心十足。然而改革是十分艱巨的任務,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干擾阻撓。改革如果沒有最高權利──皇帝的·評論·賞析語文人生 ·支持是絕對不行的。特別是當改革進行到一定程度,懷疑者、攻擊者紛紛而至的時候,關鍵就看皇帝的態度了。王安石對此十分清醒,他希望皇帝能支持他。當他寫了《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後,並沒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視,或者說,宋仁宗根本就不想支持他變法改革。年僅20歲的宋神宗繼位後,想有所作為,他重用王安石。於是,王安石上奏《本朝百年無事札子》,論述了宋仁宗執政四十多年的種種弊病,指出了歌舞昇平的背後存在的嚴重危機。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王安石開始了「熙寧變法」。神宗死後,不滿十歲的哲宗繼位,大權落在太後高氏手中。高太後對變法早就不滿了,她執政後,起用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於是變法失敗。相之之「物」,還包括一支高素質的官員隊伍。王安石非常重視人才,可以說他是一個「人才決定論者」。他篤信「有治人,無治法」。要想振興宋朝,必須造就一大批既有忠心,又有能力,可以勝任朝廷重託的各級人才。王安石提出了「教之、養之、取之、任之」八字綱領。但由於宋神宗求成心切,熙寧變法在缺少一支精乾的官員隊伍的情況下就匆匆上馬了。由此看來,「物以相之」是何等的重要啊!林紓評析《游褒禪山記》時說道:「此文足以概荊公之生平。『志』字是通篇之主,謂非定力以濟之,即有志亦復無用。故公之行新法堅決,不信人言也。所謂『無物以相之』,相者,火也;火盡又焉得至?故行新法亦須人以助。武靈王行新法,有肥義諸人相之;公不得韓、富為之相,專恃呂惠卿、李定輩,無濟也。『於人可譏』,則指同時指斥新法者;『在己為有悔』,非悔新法之不可行,悔新法之不竟行也。『盡吾志』三字,表明公之倔強到底,不悔新法之不善,而恨奉行者之不力。……按至和為仁宗年號,公實未相,新法亦為萌芽,吾言似少近穿鑿鍛煉。不知言者心聲,公之宿志如此,則異日之設施亦正如此。」林紓的此番分析可謂「此言得之」。令讀者費解的是,王安石針對「仆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觀點,這個觀點是否游離於主題之外呢?是否對上段議論有所沖淡呢?細細琢磨,作者把這一小段放在大段議論之後寫是有深意的。「仆碑」雖「仆」,畢竟是「碑」,但「其文漫滅」,謬種流傳,不得識其真面目。學者不應該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應追根溯源,求其本質。王安石變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敗的危險,中國向來有「成者王侯,敗者寇」的說法,一旦變法失敗,王安石能否得到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呢?王安石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不是有人稱王安石為「奸人」嗎?王安石壯志未酬,他成了後世毀譽交織、爭論最多、分歧最大、蓋棺難定論的人物。仇視王安石的人極盡誣蔑栽贓之能事,欲「漫滅其文」。由此看來,「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這是多麼令人驚心的話語啊!由此而知王安石洞悉人生。後人評價此文說:「逸興滿眼,而余旨不絕。」(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宋大家王文公文鈔》卷八)「借題寫己,深情高致,窮工極妙。」(《唐宋文醇》卷五十八李光地語)「用筆最折。」(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三十)這些論述都道出了本文的深層含義,可謂王安石的「知音」。
賞析二:
本文寫於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與他的兩位朋友和兩個胞弟同游褒禪山後所寫。這是一篇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散文,與一般游記不同,獨具特色。全文按照記敘和議論的層次,可分五段。 第1段:從篇首至「蓋音謬也」。記述褒禪山命名的由來。文章開頭緊扣題目,開門見山地先說明褒禪山又叫華山之後,接著追述之所以命名為褒禪山,是因為唐朝有一個名叫慧褒的和尚,一開始住在華山之下,死後又葬在華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禪。作者由遠及近,當追溯了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之後,就把筆墨轉向眼前所見的慧空禪院上來。說明現在看到的慧空禪院,就是當年慧褒禪師居住的房舍和墳墓之所在。因為這畢竟是一篇游記,所以當寫到慧空禪院之後,便以它為基點,重點突出地來記敘褒禪山的名勝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這三句,說明華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來。接著又寫距華山洞百餘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況。「其文漫滅」一句,從字面上來看,是說由於年代久遠,字跡已經模糊不清。其實,也是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識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於糾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誤讀為「華實」之「華」的錯誤。之所以要糾正今人讀音的錯誤,又旨在為下文發表感想和議論設下張本。 第2段:從「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至「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記敘游覽褒禪山後洞的情形。這段承接第1段華山洞的方位和命名,進一步分別就華山洞的前洞和後洞加以敘寫。前洞,「其下平曠,有泉側出」,雖有美景而不險絕,「而記游者甚眾」,不足以游,所以一筆帶過。而後洞與前洞相比,則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樣平坦廣闊,遊人舉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處,需要花費氣力才能到達,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歡游覽的人,也不能窮盡它的盡頭。然而惟其險絕,才有奇觀。因而便引起了作者與同游者的極大興趣。於是他們拿著火把走了進去,走得越深,行進越艱難,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進的艱難與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來的人說:「不出去,火把就要燒光了。」這么一說,大家就隨著他一起走了出來。一旦走出洞後,作者卻深有感慨,慨嘆自己所到達的地方比起喜歡游覽的人,還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題字留念的人已經很少了。如果再往深處走,到達的人就更少了。這說明沒有大志而畏於艱險的人,是不能夠深入險境而窺視到異觀的。因而又回顧自己在洞里還沒有出來的時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繼續前進的,只是聽了倦怠者的話,隨著走出洞來,而不能極盡游覽之樂。目的不達,滿腹憾恨之情溢於言表,由此可見作者不畏艱險的積極進取精神。 第3段:從「於是余有嘆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寫未能深入華山後洞所產生的感想和體會。這段開頭「於是余有嘆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調,為展開議論作了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轉折。行文先從古人的行事說起,而後又回到游覽風物上來,加以發揮議論。就古人來說,他們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都有所得,這是因為他們對事物觀察思索得深切,而沒有探索不到的地方。作者稱引古人,是為了借古鑒今。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須具有古人那種探索的精神。但事實上,並不是人人都具有這種精神的。就以游覽風物來說,「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這種現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現。而天下的奇異雄偉、異乎尋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險遠之處,人們卻又很少能夠到達,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異觀了。那麼怎樣才能看到奇景異觀呢?作者進而又從三個方面加以論說。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這里強調了一個「志」字。只有胸懷大志,才有可能到達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隨隨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這里又強調了一個「力」字。這個「力」,是指氣力。如果氣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樣,也是不能到達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氣力,而又不輕易地倦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里又強調了一個「物」字。這里所說的「物」,是指火把之類的藉助之物。當游覽者走進昏暗之處的時候,如果不藉助火把之類的物來照亮前進的道路,也是不能到達理想境地的。總之,只有具備志、力與相助之物這三個條件,才能到達理想的境地。這是就正面來說。反過來說,氣力可以達到而又未能達到,這對別人來說是非常可笑的,對自己來說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盡了自己的志氣,也仍然達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悔恨的了。這樣,誰還能譏笑他呢?作者從正反兩方面把道理說得清清楚楚。這就是作者游覽華山後洞之後的心得和體會。這個心得和體會,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觀意義卻遠遠超過了游覽,而可以用之於從事一切事情。 第4段:從「余於仆碑」至「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寫由於仆碑而引起的聯想。作者從仆碑上尚可辨識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誤讀為「華實」之「華」,從而聯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從山名的以訛傳訛,聯想到古籍的以訛傳訛,使作者觸目傷懷,慨嘆不已。因而又進一步提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對待傳聞要「深思」而「慎取」這個提法,也很精闢。它對學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鑒別其真偽,恢復其本來面目,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導意義的。 第5段:從「四人者」至篇末。記同游者姓名和寫作時間。 從以上五段簡略地敘述和分析里不難看出,本文雖以游記命題,但所寫重點卻不在於記游,而在於寫作者在游覽中的心得和體會,並著重寫了兩點:一是寫華山山名的本末;一是寫游覽華山後洞的經過。寫華山山名的本末時,從今人對「花山」讀音之誤,聯想到對古籍的以訛傳訛,從而指出對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態度。這既是對當時學者的勸勉,同時也是作者自己治學態度的寫照。王安石在治學方面,就頗多創見,不為前人之見所束縛。比如他與門人一起修撰《詩》《書》《周禮》三書的經義和《老子注》等書的註疏,以代替漢儒以來的章句之學,就是突出一例。再如他寫的詠史和懷古詩,也多半一反常人之見。在《商鞅》詩里寫道:「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在《賈生》詩里寫道:「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賈誼)。」這些都反映出他的新見解。這些見解,又都是為他打擊舊黨,推行變法革新服務的。因而也可以說他變法革新的理論和實踐,就正是他認真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得出「深思而慎取」的結果。寫游覽華山後洞的經過時,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而游者也隨之越來越少的情況,進而論述了「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要想看到「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就必須有一個不畏艱險,一往直前的堅強意志,同時還要具備足夠的實力和可資憑借的外界條件。他這種力圖精進,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後來在變法革新中所表現的不怕圍攻、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這種積極進取精神,同他的變法革新,雖有其不可避免的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然而卻也能給人以有益啟示和鼓舞。 本文的寫作技巧也是比較高明的。既然本文的重點不在記游,而在寫游覽中的心得體會,所以在材料的取捨上,行文的組織安排上,是頗費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作者在記游中,處處為寫心得體會搭橋鋪路,使記游與心得體會十分和諧自然地結合起來。文章開頭「褒禪山亦謂之華山」一句,看來只是敘說褒禪山的原委,平平淡淡,並不新奇。但細加玩味,卻不尋常。它不僅為下文考究褒禪命名的由來起著開拓的作用,而且也把有關全局的「華山」二字突現出來。作者突現出「華山」,對全文的記游和議論是有著重要作用的。可以設想,倘若讀者不了解褒禪山就是「華山」,那麼文章題為《游褒禪山記》,而下面所記的,也就是與「華山」不可分割的華山前洞、華山後洞,便失去了根基,而令人不可思議。隨之游覽華山後洞,從而發表議論也將成為不可能。所以首句把「華山」突現出來,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對全文來說,起著先引和鋪墊的作用。然而作者又不特意去就「華山」而論「華山」,卻以考究褒禪山命名由來的方式來突現它,這就更顯得自然入妙了。從考究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來看,文從字順,無懈可擊;從記游角度來看,又順理成章,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基於本文是以記游為輔,以議論為主的特點,所以作者在記游中寫什麼,不寫什麼,以及怎樣寫,也是經過周密考慮,嚴加取捨的。文中所寫華山、慧空禪院、仆碑和華山前洞,由於都不是所寫重點,所以都一筆帶過。而它們的出現,又都是為寫華山後洞,特別是寫游華山後洞作鋪墊過渡的。詳其所詳,略其所略,對所寫重點游華山後洞,則刻意作了較為細致地記敘。作者先寫華山後洞幽深昏暗,寒氣襲人,雖好游者不能窮;次寫入之愈深,進之愈難,見之愈奇;次寫怠而欲出者聲張出洞,同游者遂與之俱出;次寫入之愈深,記游者愈少;次寫既出之後,有人責備怠而欲出者;次寫作者悔恨隨怠者而出,不能極盡游覽之餘,層層深入地寫出了游覽華山後洞的全過程。這之中有環境氣氛的渲染,有遊人的活動,有意志不堅強者的退縮,有責怨之辭,有悔恨之語。記游詳盡曲折,思想斗爭波瀾起伏,這就為下文抒寫心得體會,發表議論,作了自然而然地鋪墊過渡,使記游與議論緊密地融合起來。再如作者寫仆道之碑,敘寫「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並從而考究今人讀音之謬,也是有意安排。它對下面針對後人對古籍以訛傳訛的現象發表議論,同樣起著鋪墊的作用,使之前呼後應,結為一體。總觀全文,記游為議論提供了條件,而議論則是記游的必然發展。為突出所寫重點,作者嚴於取捨,精於剪裁,善於鋪墊過渡的寫作技巧,是值得借鑒的
賞析三:《游褒禪山記》是以借游山探洞為題,闡述治學之道.它是以議論為主,記游為次,通過記游進行說理的優秀散文.
王安石這次游褒禪山,因未能窮究山洞奇險之景,"不得極夫游之樂"敗興而歸.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復思辯中,深刻地領悟了"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的道理,並由此對治學之道進行深入的思考.
先敘後議,結構嚴謹自然.文章從介紹褒禪山得名之由落筆,既而簡要地敘述了華山前洞和後洞的概況,然後通過詳細地描寫他們進入幽暗深邃的後洞的經過寫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謂一語雙關,既是對游洞實景實情的描寫,也是對全文中心議題的表示.接著,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記游者越少的事實來強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嘆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況下,卻隨著人群畏難退縮,半途而廢,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悵之情.文章從客觀上的記敘向主觀的議論逐漸自然過渡,記敘和議論緊密結合.上下文一氣呵成,顯得氣勢流暢.
前呼後應,議論層層相關.文章圍繞著"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這個中心議題逐層展開,文意由敘探洞轉向議治學.作者學習古人求思之深,故"往往有得"的治學精神,認識到在客觀條件許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樹立雄心壯志,才會不避險遠,百折不撓;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終必定能取得奇偉,瑰怪,不同凡響的成就.只要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也決不會因為遭到他人的譏諷而後悔.文章緊緊扣住"深""難""奇"三字,從志向,力量,物質條件三方面,進行游洞和治學二者間的相互比擬,由實而虛,因事明理;觸類旁通,融敘事與議論為一體.讀者從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從消極悔恨到積極反省,從感到不盡興變為有所得的思想情緒的變化.
在游山途中,一塊字跡模糊而仆倒在地的碑石,竟引起了王安石極大的興趣,他從碑石上"花山"二字考證出當時人們把"華山"的"華",讀作"華實"的"華"是錯誤的.並且由此聯想到因為古代文獻資料的不足,在治學過程中,常常出現以訛傳訛的現象,於是他強調指出:治學中應具有"深思而慎取"的態度.作者借殘碑議治學,以小喻大,首尾貫通;不僅加深了文章議論的深度,更表現出作者嚴謹的章法和奇妙的構思.
這篇游記語言凝煉且富有邏輯性,准確而概括地表達了文章曲折深奧的哲理
Ⅸ 寫一篇游記,400字左右
登黃山的前一天,那種期盼以久事情馬上就要實現的興奮勁兒是難以名狀的。雖然天氣預報第二天黃山會下雨,看不到雲海,許多同行的朋友更是在紛紛惋惜,卻絲毫不能降低我的游性。蘇公曾有詩雲:「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沫總相宜」。我堅信,名川大山不是浪得虛名的,想必黃山也如西子湖一般罷,晴天會有晴的美,雨天自有雨中的秀,怪石奇松的美景在紛紛的雨霧中不知是什麼樣子。但如果在細雨藹霧中的黃山漫步、品景,豈不是別有一番情趣。我竊喜、期待。
第二天果然陰陰沉沉,牛毛細雨飄飄散散,又惹來不少朋友陣陣埋怨。車行黃山腳下,抬頭遠望,山巔霧氣繚繞,層林盡染,朦朧雨霧中的黃山像籠著一層薄紗,如少女一般欲遮還羞,彷彿在等著小夥子來挑開心扉。此時此刻,這座讓多少人在夢里才能見到的奇山近在咫尺,另大夥先未登,已神往,那些埋怨天公的朋友也是滿臉的興奮。為了節約時間,導游安排我們乘座纜車上山,只是無法用自己的腳步去感觸黃山的一景一石,不禁有絲絲遺憾。纜車越來越高,從車窗望去,周身蒼茫茫一片,如騰雲駕霧。偶而間,或一叢叢奇特的松林或幾塊褐色的山石從繚繞的霧氣中映入眼簾,後又一晃而過,與碧空晴天的景緻大不一樣,彷彿進入天境一般,不時引來大家一陣陣的驚喜和唏虛聲。還未正式登山,大家已被這似真似幻景緻陶醉了。
下得纜車,首先來到了丹霞峰。小雨也知人意,不知幾時悄悄的走了,只是霧氣更大更重了。黃山真是名不虛傳,雖然霧氣遮掩了遠處的磅薄美景,但眼前的奇山怪石就足以大飽遊人的眼福,青松穿崖破石,巧石如雕如塑,山峰刀削斧壁,雲霧迷漫繚繞,稱之閬苑仙境,真是名符其實。丹霞峰在黃山諸峰中是較為寬闊厚重的,滿山的蒼松翠柏,一條山路平緩彎延地通向松林深處,兩旁的松樹鬱郁蔥蔥,錯落有致,高大修直,朴實穩健,松林里的枝幹都是向著同一方向筆直地伸展,如眉清目秀的小伙,又似帥氣精乾的後生一手貼背,一手伸開,歡迎遊人的到來。行走其間,雖不能遠眺黃山諸峰,但耳聞山間瀑水哄鳴,目睹路旁山花爛漫,手觸那一根根松針上的晶瑩露珠,只覺的俯拾即景,如詩如畫。
一路行去,山路漸陡,順著台階攀行而上,不少同行朋友已是汗流浹背。黃山大小峰共80多座,千峰競秀,層巒起伏,諸峰山路或曲折彎延,或筆直鑽天,或逶迤入地,攀行在這些山路上游覽黃不僅是觀賞美景,更是對遊人勇氣、意志的磨練和考驗。我們一行人登上氣勢寬闊的光明頂,又穿過險象環生的「一線天」,幾巔幾伏的走下來,竟又有不少朋友掉隊了。我們一行只剩6人了,大家稍作休息,便要攀登黃山第一高峰——蓮花峰。該峰海拔1864米,遠觀如同一支蓮子,因此得名。上山的台階依山開築,陡峭崢嶸,險峻異常,踏上又窄又密的石階,心裡麻麻的,再不敢說話,只是悶著頭往上走,到得最後,索性手腳並用,奮力爬行。經過一番大汗淋漓的拼搏,我們終於站在了這座很少人能到達的蓮花頂!舉目眺望,濃霧迷濛,白雲浮生,頓感紅俗世皆如浮雲蒼狗。20多個學生在為登高而歡呼和拍影留念,和峰下人群熙熙攘攘的氣氛相比,這里清靜了許多。爬上一塊石,天地間蒼蒼茫茫一片,周身雲霧行走,觸手可及,一股一股的霧氣從山谷捲起,撲面而來,清新舒暢,直使人如入夢幻之境,來到了太虛,禁不住忘情地閉上眼睛。突名,朋友的一聲呼叫,把我從夢幻中拉了回來,小心翼翼地握住欄桿鐵鏈向下望去,雲霧繚繞,不知深邃,高處不勝寒的感覺頓時襲上心頭,上山這前,導游說黃山積泰山的雄偉,峨嵋的秀麗,衡山的雲霧,華山的險峻於一體,而此時險和華山的險是絕對不同的,明明很安全,但大家每走一步還是緊緊抓住欄桿或是扶住山石,不敢鬆手,彷彿一鬆手,身體就會飄融到這茫茫雲霧中,惹得眾人既驚恐又興奮,發出一陣一陣的尖叫聲。
下山的路上遊客甚多,見面便是會心的相對一笑,大家全沒了陌生感,新朋故知,一起談對黃山的觀感。累了時有的便三五成群的坐在石階上歇歇腳,有的卻結伴去戲那山澗的泉水,手指觸到那清冽冽的山泉,疲憊全消。
下得山來,「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回望那一行行的台階,竟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