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游記
『壹』 游記——《觀海記》
三峽游記
朋友們,你們去過三峽嗎?請來說說吧, 我先隨手寫點,意在引玉,大家相互補充,共同神遊美麗的三峽吧。
幾年前的夏天,有急事去宜昌,公幹不順,無聊的等待之中,很自然的冒出了去三峽的念頭,以前在船上走馬觀花似的游覽我很不滿意,這次就 拒絕了朋友加入旅行團的好意安排,要在大江截流之前仔細地瀏覽一次。
從附近的張飛擂鼓台和三游洞回來, 就上了一條西去的輪船。 船過葛州壩幾乎沒有等, 只一頓午飯的工夫就順利通過了。
船入西凌峽,江面驟然變窄,兩岸連山,沒有了"極目楚天舒"的感覺。但那"絕壁聳萬仞,長波射千里"的壯觀景象, 足以使人忘卻一切煩惱。顯然,王維的 "賴多山水趣,稍解離別情"是有些保守了, 或許是情太濃了也未可知呢。
美麗的畫卷接連不斷,照相機已不能勝任,我後悔沒有攝像機,只好極目四望,再不時的閉上眼睛,努力記住著這美好的景象,這是心理學家的建議,很管用。
最先過的是"燈影峽"。崖頂有形似唐僧師徒的石頭,據說在落日的背景下,會更加維妙維肖。遊人爭睹,我卻不以為然, 其實,這個山崖的石頭與眾不同,發白,很光亮, 經少量草木的點綴,很像一幅中國水墨畫。
過了"燈影峽",很快就能看到江邊的一個紅牆黃瓦的建築,那是「黃陵廟」,因山頂有一"黃牛石", 所以,好象也叫"黃牛廟",歷史悠久,東坡有詩雲:"江邊石壁高無路,上有黃牛不服籍"。 廟里的禹王殿有很多巨大的柱子,斑駁的漆上還有 100多年前的水跡,記錄了一次最大洪水的高 度。不過,這是後來我從電視上看的,當時沒辦法上岸, 好在它在三峽大壩的下游,將來不會被淹, 還是能有機會仔細看的。
三峽大壩是建在西邊的三斗坪,那裡有個中堡島,島長一公里,寬200米,花崗岩結構, 建造大壩的天然條件極好,50年代就做過勘探,周總理親自把這里確定為壩址。 船過的時候,看到已經有機械化的施工大軍在烈日下工作,條件很艱苦,向他們致敬。
西陵峽以險著稱,有幾個出名的急流險灘,我只記住了一個被稱為鬼門關的「空泠灘」。 陳子昂詩曰:「的的明月水,啾啾塞夜猿」看來不僅要晚上過,還得有猴子才能感受到「空」和「冷」。
再往前就是"牛肝馬肺"峽和"兵書寶劍"峽, 那裡也是險灘,暗礁遍布,崖岸上有形似牛肝和馬肺的彩色巨石,還有一個長條石,酷似寶劍,不遠處的山洞口,有一個一疊書樣的石頭,故名。
大壩建成後,這里將被淹,通航條件將大大改善,但這些石頭也不會被遺忘。郭老有詩雲:「兵書寶劍存形似,牛肝馬肺說寇狂」, 怎麼回事?原來帝國主義侵略者竟在炮艦上向那石頭開炮取樂,被炸痕跡至今猶存。這幫"文明人"真是混帳!
船再前行,就到了屈原故里--秭歸。 據傳屈原投江後,其姊大呼「哥回……」 感動了神魚馱回屈原遺體,鄉民劃龍舟爭相迎接,並以粽子祭奠,這里後來改名為「秭歸」, 相應的民間活動也一直流傳至今。
關於屈原的古老建築有很多,有屈原祠, 屈原紀念館,屈原墓等等,都將要被淹沒。因船要停在前面的巴東,無法上岸去看,可能要永遠遺憾了,盡管將來可去下游看新遷的,但心裡總是覺得差點意思。如果近年還有機會去,也應該去看看附近的也要被淹掉的昭君故里,尤其是女孩子們,更要去香溪帶回一點昭君的靈氣。說來也真神,內蒙的昭君墓我去過,據說周圍的草木是四季常青的,所以又叫「青冢」。
經過約半天的航行,船到了巴東縣。我上岸後,特意找了一家臨江的小店住下。憑窗俯看,江面上一個個巨大的旋渦接連不斷,順流而下,清晰可見。開始下小雨了,商販們都挑著擔子順山路回家,我安排好了第二天的旅程,也沒有在小街上多逛。聽著奔涌不息的長江水,難以入眠,想到次日要去漂流神農溪,就更加興奮。那是我嚮往已久的小小三峽,是我此次三峽之旅最重要的安排。
『貳』 端午節 作文
端午節
3 端午節 俞鈺瑩 [記事] 2009-05-19
中國有許多傳統文化,我來說說端午節吧。 每當農歷五月初... (470字)
6 家鄉的端午節 黃子財 [其它] 2009-04-06
轉眼間,春節已經過完,再過3個月,就是端午節了。想一想去年... (520字)
4 摘楊梅 李雯潔 [記事] 2009-02-22
端午節過後,楊梅樹上掛滿了楊梅。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爺爺家... (560字)
5 我的節日 范欣怡 [散文] 2009-01-03
每年我和我家人都要過好多節日,中國的節日有很多,春節,元... (680字)
7 端午之日 朱池蓉 [記事] 2008-12-03
端午節,這個隨著幽遠的歷史一起走來的傳統節日,現在已成為... (840字)
4 中秋節 梁城 [隨筆] 2008-10-25
我喜歡的節日可多了,有春節、重陽節、清明節、端午節……但我最... (740字)
4 家鄉的端午節 李勝青 [散文] 2008-10-13
我的家鄉是在湖南省南部的一個小山城—桂東。這里氣候怡人,冬暖... (900字)
5 特殊的端午節 薛安琪 [記事] 2008-10-11
在2008年5月12日的下午,四川汶川發生了8級的強烈大地震... (540字)
3 春天的西湖 劉翁博洋 [參觀游記] 2008-10-10
星期天,天空萬里無雲,爸爸、媽媽、表妹和我去西湖公園踏青。 ... (380字)
5 最難忘的端午節 施芃熙 [記事] 2008-08-03
2008年的端午節,是一個難忘的節日,不僅因為它是我國法定節假日... (900字)
8 我家鄉的端午節 奇特 [記事] 2008-07-27
梅子熟透以後,端午的腳步款步而來。「她從花明柳暗細雨如絲的... (1000字)
2 香香的粽子 陳硯冰 [記事] 2008-07-21
媽媽下班回來,帶了兩盒粽子,一進門就說:「端午節,吃粽子啰!... (420字)
3 端午節 葉雨琦 [其它物] 2008-07-11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的習俗是吃... (340字)
2 端午節 胡心妍 [記事] 2008-06-18
農歷初五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熱熱鬧鬧的。每當到了端午節,人們... (600字)
7 節日隨想 張振東 [隨筆] 2008-06-17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視的節... (740字)
1 端午節 錢麒月 [日記] 2008-06-17
6月9日星期一多雲轉小雨昨天我和媽媽早早的就去寫毛筆字了,因... (520字)
3 端午節的習俗 周嘉豪 [隨筆] 2008-06-15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 (500字)
8 我家鄉的端午節 馬研 [其它] 2008-06-13
對過節的興趣越來越淡了。春節便春節,在冰箱里多放些東西,堅持... (740字)
4 災難面前我們要堅強、勇敢 黃茵佳 [日記] 2008-06-11
2008年6月9日星期一天氣:晴 2008年5月12日 汶川縣發生了強烈... (760字)
1 過端午 金安宇 [記事] 2008-06-11
今天是端午節,媽媽給我買了個荷包,紅紅的、香香的,上面還寫了... (120字)
1 吃粽子 馬雯麗 [記事] 2008-06-11
今天是端午節,媽媽說應該吃粽子。我吃了兩個,一個裡面是肉包... (60字)
1 端午節 徐夢婷 [記事] 2008-06-11
今天,我們都在爺爺家過端午節。飯桌上放著:黃魚、紅燒肉、烤... (80字)
1 包粽子 蔡鄭淼 [記事] 2008-06-09
端午節到了,我和媽媽外婆一起包粽子。我們包的粽子有大的也有小... (80字)
1 端午節 邢欣蕊 [日記] 2008-06-09
2008年6月8日 晴今天是端午節,又是外公的生日。我和姐姐都為外... (460字)
3 端午節 梁育銘 [記事] 2008-06-09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啦!因為今天放假,早晨我和爸爸、媽媽便... (440字)
頁次:1/3 每頁25 總數59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轉到:第 1 頁第 2 頁第 3 頁
『叄』 關於<<邊城>>
夢斷邊城 ——《邊城》分析
作者:雲-在-青-天 轉貼自:天涯虛擬社區
美國著名文化評論家Fredric Jameson 說: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來好象是關於個人和利比多內趨力的文本,總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來投射一種政治:關於個人命運的故事,包含著第三世界的大眾文化和社會受到沖擊的寓言。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就是這樣一個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本。
用人物象徵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視《邊城》的深層文化隱喻,可以發現沈從文先生對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維圖騰和他對苗/漢、中/西文化沖突的思考與隱憂。
(一)
翠翠 是沈從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從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來的湘西苗族文化的「本質」。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
這個形象可以說是「優美、健康、自然」。不過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隱痛:「黃麂一樣……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隱喻苗族先人在漢族的壓力下,從中原地區向洞庭湖地區遷徙,並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裡。深山是他們最後的庇護所和自由天地,在這里他們是「在家的」。
翠翠的形象取材於瀘溪絨線鋪的女孩、青島嶗山的鄉村女子和「身邊的新婦」沈夫人。《邊城》里的愛情故事,討論的是文化問題,性的話語和文化的話語交織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從文的文化戀母情結,銘刻下沈從文對湘西苗族文化的無盡傷逝和眷戀。
翠翠的身世是個悲劇,翠翠的父親是個綠營屯戊軍人,嚴格地說,對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種異質(heterogeneity)。翠翠本身是漢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產物。從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里,我們可以看到漢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關系,以及這種權力關系在苗-漢文化關繫上的歷史沖突和歷史悲劇(如乾嘉苗民起義)。
翠翠這個無所歸依的孤雛無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徵。
「在一種近於奇跡中,這遺孤居然長大成人,一轉眼便十三歲了」。
爺爺這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爺爺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輕」的形象的說明。爺爺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劇,「口中不怨天,心卻不能完全同意這不幸的安排」。「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給一個人,他的事才算完結!交給誰?必需什麼樣的人方不委屈她?」年邁衰老的爺爺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爺爺死了」,翠翠這個歷史的孤兒能否加入到新的歷史的腳步中去呢?
黃狗與苗族盤瓠崇拜和犬始祖神話有關,也與二老儺送有關。《邊城》第十節,二老劃龍舟翻船落水,翠翠斥黃狗說:「得了,裝什麼瘋,你又不翻船,誰要你落水呢?」又《鳳子》第三章,紳士將他的狗取名為「儺送」——「那紳士把信件接到手上,吩咐那隻較大的狗:『儺送,開門去罷』。」
白塔 苗族傳統價值觀念的象徵,如風俗淳樸、重義輕利等,也就是沈從文說的「正直素樸人情美」。
渡船 這只方頭渡船很有特點:船上立一枝竹竿,掛一個鐵環,在兩岸牽一段廢纜。有人過渡時,把鐵環掛在廢纜上,牽船來回過渡——這是一個封閉、單調的意象,是一種與河流(線性時間、一元歷史)無關的存在狀態,隱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鳳灘、茨灘不為凶,下面還有繞雞籠;繞雞籠也容易下,青浪灘浪如屋大。爺爺,你渡船也能下鳳灘、茨灘、青浪灘嗎?」
時間觀翠翠「輕輕哼著巫師十二月里為人還願迎神的歌玩」,請張果老、鐵拐李、關夫子、尉遲公、洪秀全、李鴻章等「雲端下降慢慢行」,「今來坐席又何妨!」 ——這是一種原始的時間意識。在這里,所有的時間段落:過去、現在、未來都共時性地展現。以祖先崇拜和原型回歸為基礎的時間描述,通過節日期間的神話和禮儀慶祝活動,不斷地獲得再生。
邊城的人們用端午、中秋、過年等周期循環的節日記錄時間,漢族的改朝換代對他們幾乎沒有影響,西歷(公元紀年)還沒有進入邊城,以西方的眼光看來,「邊城」在世界歷史之外。
在不舍晝夜的川流上,翠翠一家守著渡船,日復一日地,過著十分拮據的生活。白塔守護著渡頭,守護著翠翠一家,守護著翠翠的夢(翠翠在白塔下午睡,夢里為山鳥歌聲所浮)。
(二)
翠翠大了,多了些思索,多了些夢——看到團總家王小姐有一副麻花絞的銀手鐲,心中有些韻羨、發痴。「白雞關出老虎咬人,不咬別人,團總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銀釧子,只有我三妹沒得什麼戴,耳朵上長年戴條豆芽菜」。翠翠通過與其他女孩的區別來認識自己,這是形成「自我」的必然途徑。
船總順順家向翠翠提親,翠翠想到許多事:「老虎咬人的故事,與人對罵時四句頭的山歌,造紙作坊中的方坑,鐵工廠熔鐵爐里泄出的鐵汁……」。
「老虎咬人的故事」與團總王小姐有關。王小姐以碾房陪嫁與二老攀親的事重重地壓在翠翠心上,「白雞關出老虎咬人,不咬別人,團總的小姐派第一」,這是翠翠對「碾房陪嫁」這件事的虛幻的超越。
「四句頭的山歌是看牛、砍柴、割豬草的小孩子隨口亂唱的」 ——翠翠其實仍未脫離童雛狀態。
「方坑」與性有關(凹形物),也與死亡有關(爺爺的墳是「方阱」 )。從某種意義上說,翠翠(苗族文化)的新生、成人,就是爺爺(苗族古老歷史)的死亡。
「鐵汁」是少女發育成熟,性的覺醒——翠翠處於少女和少婦的邊緣。
翠翠的年齡——十五六歲的少女——很關鍵。湘西苗族文化的這種「本質」(少女),是沈從文用作為「他者」的西方的眼光看出來的;或者說,在這里,湘西苗族文化被「少女化」了。用(日本)竹內好的話來說:對非西方民族而言,「現代性」首先意味著一種自己的主體性被剝奪的狀態。
翠翠和大老二老的關系是黑格爾的主客體二元對立的關系:翠翠是少女、被看者(spectacle)和聽者,大老二老是男人、看者(spectator,大老二老都誇過翠翠長得好看)和說者(說媒和唱歌)。翠翠只有得到男性(漢族、西方)的喚醒和肯定,才能從少女長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體性」。翠翠愛情的美滿,既是翠翠個人的成人儀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在這里,翠翠個人的發育成長過程與歷史的發展是同步的。通過個人的經歷展現民族的自我改造,這是成長小說(德語Bilngsroman)的模式。當然,在《邊城》的結尾,翠翠的成長並沒有完成。
大老二老同時愛上翠翠,這是兩種文化觀念為爭奪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歸屬權而發生的歷史沖突。大老二老的形象以及他們對翠翠的不同的「看法」和「說法」,應該按照「國家話語密碼」來解讀。
(三)
大老象父親——船總順順。
沈從文說順順的原型是《往事》(1926.11)中的「長子四叔」。《往事》中的一個重要情節是:沈從文和他大哥各人坐在一隻籮筐里,被長子四叔從城裡擔到鄉下。《往事》中的人物關系是:長子四叔—大哥—二哥沈從文;《邊城》中的人物關系是:順順—大老天保—二老儺送。《邊城》里大老二老的隱喻已經呼之欲出了。不過,在我看來,順順這個形象是「湘西王」陳渠珍的隱喻。
船總順順,是「一個前清時便在營伍中混過日子來的人物,革命時在著名的陸軍四十九標做個什長」,做碼頭執事人的代替者時,還只五十歲。
「湘西王」陳渠珍(1882~1952),鳳凰人,1906年任陸軍四十九標隊官,1920年代替湘西鎮守使田應詔領湘西軍政時38歲。在當時湘西軍政人員心目中,是個「父親」的形象。沈從文在《從文自傳》、《湘西》等許多作品裡,對陳渠珍表示過欽佩之情。《長河題記》里的一段話,對陳渠珍和順順都適用:「地方上年事較長的,體力日漸衰竭,情感已近於凝固,自有不可免的保守性。唯其如此,多少尚保留一些治事作人的優美崇高風度」。
「大老」的形象,是在陳渠珍的湘西軍人政權里,與沈從文大致同齡的湘西同鄉軍人的隱喻。從某種意義上說,沈從文的大哥沈雲麓、表兄黃玉書、堂兄沈萬林、好友陸弢以及湘西青年軍官顧家齊、戴季韜等都是「大老」的原型。
大老為人處事象順順,他說:「翠翠太嬌了,我擔心她只宜於聽點茶峒人的歌聲,不能作茶峒女子做媳婦的一切正經事。我要個能聽我唱歌的情人,卻更不能缺少個料理家務的媳婦。」對於娶了翠翠以後的生活,大老是這樣設想的:「若事情弄好了,我應當接那個老的手劃渡船了。我喜歡這個事情,我還想把碧溪咀兩個山頭買過來,在界線上種大南竹,圍著這條小溪作為我的砦子!」
大老的想法很容易讓人想起1923年陳渠珍的「湘西自治」。1920年陳渠珍任湘西巡防軍統領後,整軍經武,剿撫兼施,統一了湘西。他提出「保境息民」的口號,在湘西這個獨立王國里關起門來建設湘西。陳渠珍興辦教育,設立了師范講習所,聯合模範中學,中級女校,職業女校等,興辦各種工廠、實業、林場等,成立了湘西農村銀行和湘西農村研究所等。陳渠珍的「湘西自治」是湘西走向近代的重要一頁。當然,陳也有保守的一面。他根據湘西各自然村寨多系同姓家族的特點,效法古代部族制進行統治:以同一家族組成大保或聯保;其下為若干同姓的自然村寨,相當於一個大家庭,大家庭以下又編為「十戶一聯」的所謂小家庭;若幹部族聯合組成行政鄉,鄉長由陳渠珍直接任免。這樣層層設網,最後由陳總攬。因此有人比喻陳是「湘西土酋長」。湘西人也被人稱為「中國式哥薩克」。
大老托保山說媒向翠翠求婚,未得結果。他自知唱歌不是二老敵手,於是自棄離開了茶峒。大老在茨灘淹死了,似乎很偶然。後來二老說:「老傢伙(按,指爺爺)為人彎彎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這句話值得深思。爺爺是苗族古老歷史的隱喻,大老的死,蘊含著某種必然。
《長河·題記》里說:「一九三四年冬天,我因事從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轉到家鄉鳳凰縣。去鄉已經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麼都不同了。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保有那點正直素樸人情美,幾幾乎快要消失無余,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唯實唯利庸俗人生觀。……『現代』二字已到了湘西,……當時我認為唯一有希望的,是幾個年富力強,單純頭腦中還可培養點高尚理想的年青軍官。然而在他們那個環境中,竟象是什麼事都無從作。地方明日的困難,必須應付,大家看得明明白白,可毫無方法預先在人事上有所准備。因此我寫了個小說,取名《邊城》,寫了個游記,取名《湘行散記》,兩個作品中都有軍人露面。在《邊城》題記上,且曾提起一個問題,即擬將『過去』和『當前』對照,所謂民族品德的消失與重造,可能從什麼方面著手」。
沈從文這次回湘西,正是寫作《邊城》的時候。湘西的古老傳統,在「現代」的沖擊下「幾幾乎消失無余」的現狀;沈從文對曾抱有唯一希望的年輕軍官的失望;和沈從文對「民族品德的消失與重造,可能從什麼方面著手」這個問題的思考,是沈從文寫作《邊城》的根本動因。這三個方面的內容,通過翠翠、大老、二老三個形象分別表達出來。
《邊城》題記里說:「我的祖父、父親及兄弟,全列身軍籍,死去的莫不在職務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將在職務上終其一生。」 《一個傳奇的本事》里說:「……由於這么一種離奇的傳統,一切年輕人的出路,都不免寄託在軍官上。一切聰明才智及優秀稟賦,也都一律歸納吸收於這個雖龐大實簡單的組織中,並陸續消耗於組織中。而這個組織於國內省內,卻又若完全孤立或游離,無所屬亦無所歸。……接田(按,指田應詔)手的陳渠珍,頭腦較新,野心卻並不大,事實上心理上還是『孤立割據自保』占上風。……這自然就有了問題,即對內為進步滯塞,不能配合實力作其他任何改進設計。……他本人自律甚嚴而且好學,新舊書都讀得有一定水平,卻並不鼓勵部下也讀書。因此軍官日多而讀書人日少,必然無從應付時變。對外則保持一貫孤立狀態,多誤會,多忌諱,實力越來越增加,和各方面組織關系隔絕,本身實力越大,也只是越增加困難。……我想起我生長那個小小山城兩世紀以來的種種過去。……在社會變遷中,我那家鄉和其他地方青年的生和死,因這生死交替於每一片土地上流的無辜的血,這血淚更如何增加了明日進步舉足的困難。我想起這個社會背景發展中對青年一代所形成的情緒、願望和動力,既缺少真正偉大思想家的引導與歸納,許多人活力充沛而常常不知如何有效發揮,結果便不免依然一個個消耗結束於近乎周期性悲劇宿命中」。
從某種意義上說,「大老」即使不死於急流,也必然糊里糊塗地死於各種內戰和仇殺(如沈的堂兄沈萬林和滿叔遠的哥哥等),或者為時間和鴉片所毀(如「愛惜鼻子的朋友」印瞎子和「老伴」趙開明等)。 悲劇是宿命的。
沈從文敏銳地看到了「大老們」的悲劇性命運,他不願大老得到翠翠。在沈從文看來,大老不可能使翠翠得到「主體性」,不可能使湘西走向現代,因此讓大老在急流中死去。這是沈從文以西方的眼光,對以陳渠珍為代表的湘西同鄉大老們的深刻的文化批判(「國民性」批判)。
沈從文以湘西軍人、水手、農夫為主角的作品如《會明》、《柏子》、《連長》、《傳奇不奇》、《顧問官》、《張大相》、《貴生》、《一個傳奇的本事》、《湘行散記》里的《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老伴》等為我們描繪了各種「大老」的形象,可以看作「大老系列」,對此,當另有專文討論。
(四)
二老的形象是沈從文自己的隱喻。
沈從文在他的許多自傳性的作品中都以「二哥」的名字出現。沈從文和二老的性格在許多方面相似:「我的氣度得於父親影響的較少,得於媽媽的似較多」。「氣質近於那個白臉黑發的母親,不愛說話,眼眉卻秀拔出群,一望而知其為人聰明而又富於感情」。兩人都有詩人氣質,擅唱情歌(寫情書)。《邊城》中二老提出代替大老唱歌,沈從文在常德時曾代替表兄黃玉書寫情書。
沈從文這樣分析自己與「大老們」的區別:「……由於一種偶然機會,少數游離於這個共同趨勢以外惡性循環以外(按,『共同趨勢』和『惡性循環』指陳渠珍等湘西軍人們的悲劇性命運)……我和這一位年紀青青的木刻藝術家(按,指黃永玉),恰可代表一個小地方的另一種情形:相同處是處理生命的方式,和地方積習已完全游離,而出於地方性的熱情和幻念,卻正猶十分旺盛,因之結合成種種少安定性的發展」。
那麼,二老的命運是否比大老好呢?二老能使翠翠長大成人嗎?二老與翠翠相互愛悅,然而,有碾房陪嫁的王團總家的小姐檔在二老與翠翠之間。在苗族文化—漢族文化—西方文化這一多重權力關系中,「碾房陪嫁」這個意象有多層文化含義,我們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 翠翠—碾房—王小姐
「碾房陪嫁」這件事,對於翠翠所代表的湘西苗族文化傳統而言,是一種異質。「翠翠心想;『碾房陪嫁,稀奇事情咧』。」在一些人看來,「一座嶄新碾房陪嫁,比十個長年還好一些。」「一座碾房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這種異質的,與邊城傳統的重義輕利的淳樸民風截然相反的,唯實唯利的價值觀念悄然地進入了邊城,不可抗拒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現代』二字已到了湘西」, 這種「來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勢能」, 將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上摧毀傳統生活方式的基礎,湘西古老的傳統世界行將崩潰。
正如馬克思說的:
「資產階級,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文明制度,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資產階級使鄉村屈服於城市的統治。它創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起來,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鄉村生活的愚昧狀態。正象它使鄉村從屬於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於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翠翠心中亂亂的,……『爺爺今年七十歲,……三年六個月的歌——誰送那隻白鴨子呢?……得碾子的好運氣,碾子得誰更是好運氣?……』」
「翠翠覺得好象缺少了什麼。好象眼見到這個日子過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於是,翠翠想像出走——
「我要坐船下桃源縣過洞庭湖,讓爺爺滿城打鑼去叫我,點了燈籠火把去找我」。
「出走」是個極富文化含義的意象,是非常「現代」的。因為受到西方現代性的沖擊,「在家」的感覺(同質的狀態)被打破了,傳統的和諧世界已不再完整,家園成了廢墟。於是要出走——尋找精神家園。
那爺爺怎麼辦?「怎麼辦嗎?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殺了她!」
翠翠嚇怕了,叫道:「爺爺,爺爺,你把船拉回來呀!」「我要你」!
翠翠需要爺爺,需要傳統,她不能割斷歷史。
翠翠「坐在懸崖上,很覺得悲傷。」
「懸崖」這個意象,准確地揭示了翠翠瀕臨深淵、進退兩難的困境:夢醒了卻無路可走——這是所有非西方民族和文化面對西方現代性沖擊的共同命運。
假如翠翠真的出走了,那麼,翠翠走後怎樣?——「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魯迅語)。沈從文以湘西少女或少婦為主角的小說,如《一個女人》、《蕭蕭》、《三三》、《巧秀與冬生》、《丈夫》、《小砦》等可以看作是「翠翠系列」。在這些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翠翠的「出走」,以及她們在「墮落」與「回來」之間絕望掙扎的心路歷程。
2)二老—碾房—王小姐
碾房是個封閉、循環的意象,它將水的線性流動轉換成石碾的周期循環,可以看作是漢族文化(沈從文的父系文化)的象徵。
王團總家以「碾房陪嫁」與船總順順家聯姻,很容易讓人想起近代湘西的田(興恕)家、沈(宏富)家、和熊(希齡)家非常復雜的姻親關系。據《從文自傳·女難》,1921年沈從文在沅州時,有四個鄉紳的女兒供他挑選,其中一個是沈的姨表妹,熊捷三(熊希齡七弟)的女兒。「四個女孩子生得皆很體面,比另外那一個(按,指沈苦戀的馬姑娘)強得多,全是平時不敢希望得到的女孩子」。「假若命運不給我一些折磨,允許我那麼把歲月送走,我想這時節我應當在那地方做了一個小紳士,我的太太一定是個略有財產商人的女兒,我一定做了兩任知事,還一定做了四個以上孩子的父親,而且必然學會了吸鴉片煙。照情形看來,我的生活是應當在那麼一個公式里發展的」。「一份離奇的命運,行將把我從這種庸俗生活中攫去,再安置到此後各種變故里,因此我當時同我那親戚說:『那不成,我不作你的女婿,也不作店老闆的女婿。我有計劃,得自己照我自己的計劃作去』」。
「碾房陪嫁」預示的生活方式就是在「一個公式里發展」的「庸俗生活」,這與沈從文來自苗族古老文化的十分旺盛的熱情與幻念和少安定性發展的性格是十分不相容的。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我用不著你們名叫『社會』為制定的那個東西,我討厭一般標准,尤其是什麼思想家為扭曲蠹蝕人性而定下的鄉願蠢事」。 二老對「碾房陪嫁」的反抗可以看作是沈從文對漢族文化霸權的反抗。
3)二老—碾房—渡船
「我不知道我應當得座碾房,還是應當得一隻渡船,我命里或只許我撐個渡船!」
在這里,「渡船」是苗族文化特殊性的象徵,「碾房」是「來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勢能」——漢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普遍性的象徵。
選擇渡船意味著捍衛苗族文化的傳統和特殊性。但是,二老「記憶著哥哥的死亡」。 或許,在二老看來,翠翠就象那個象徵著愛情的虎耳草一樣,「美麗的常常是有毒的」?
選擇碾房意味著認同漢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普遍性,放棄自身的特殊性。這樣,翠翠這個歷史的孤兒將永遠被歷史遺棄,沈從文本人也將失去他安身立命之處。
二老沈從文陷入了兩難的困境:「我是留在這里享受荒唐的熱情,聽這神之子支配一生,還是把她帶走,帶到那個被財富、權勢,和都市的禮貌、道德、成衣人、理發匠,所扭曲的人間去,虐待這半原始的生物肉體與靈魂?」
在二老看來,翠翠、白塔、渡船是密不可分的,得到翠翠就必須繼承爺爺傳下來的古老的渡船,換句話說,愛上翠翠的唯一方法和結果就是繼承渡船。離開了白塔、渡船,翠翠將不成其為翠翠;與翠翠所代表的湘西苗族文化完全異質的都市文明將吞噬這「半原始的生物肉體和靈魂」。
沈從文的困境是西方的權力和文化邏輯造成的。西方在使自己的文化全球化的過程中,是通過「尋找他性」來獲得自我認識的。西方總是通過將非西方文化描述為特殊性的東西,從而確立西方文化的普遍性。「尋找他性」的方法隨著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已變成所有非西方民族認識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法。沈從文對湘西苗族文化傳統(本質)的認識,也只能用「尋找他性」的方法,以他者的眼光來看自己的文化,以他者——實際上是西方作為普遍性的所在來看出自己的特殊性。如果沒有西方作為普遍性的承載者,就不可能在自己的領域中找到自己的特殊性(本質)。在黑格爾的普遍性—特殊性二元對立關系中,越是強調非西方文化的特殊性,就越是加強了西方文化的普遍性,以特殊性反抗普遍性只能使問題加劇(exacerbate)。
沈從文對自己有中肯的分析:「我依然不免受另外一種地方性的局限束縛,和陰晴不定的『時代』風氣儼若格格不入。即因此,將不免如其他鄉人似異實同的命運,或早或遲必僵仆於另外一種戰場上,接受同一悲劇性結局」。
「另外一種地方性的局限」可以理解為沈從文強調苗族文化自身的價值和特殊性,反抗漢族和西方的文化霸權的文化相對主義(cultural relativism)立場。「陰晴不定的時代風氣」是指在急於發展現代性,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中國,各種互相超越、互相攻訐的文化普遍主義 (cultural universalism) 思潮。
在現存的權力秩序中,用文化相對主義( 苗族文化本位) 反抗西方的文化普遍主義或許註定不能成功,這就是沈從文「於另外一種戰場上」的「同一悲劇性結局」。
二老「被家中逼著接受那座碾房,意思還在渡船,因此賭氣下行」,出走了。 大老則是自知唱歌不是二老對手,自棄離開茶峒的。
《湘西·題記》里說:「湘西到今日,生產、建設、教育、文化在比較之下,事事都顯得落後,一般議論認為是『地瘠民貧』,這實在是一句錯誤的老話。老一輩可以借從解嘲,年輕人決不宜用之卸責,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更必須認識清楚:這是湘西人負氣與自棄的結果!負氣與自棄本來是兩件事,前者出於山民的強悍本性,後者出於缺少知識養成的習慣;兩種弱點合而為一,於是產生一種極頑固的拒他性。……負氣與自棄使湘西地方被稱為苗蠻匪區」。二老和大老似乎分別具有「負氣與自棄」的性格。在這里,「負氣」就是捍衛傳統,反抗漢族和西方的霸權;「自棄」是因為缺少知識(當然是「西方的知識」)。「負氣和自棄使湘西地方被人稱為苗蠻匪區」這句話,類似於李澤厚的「救亡壓倒啟蒙」說。其實救亡與啟蒙是統一的,與西方的權力有關。由於西方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進入現代,迫使非西方民族不得不發展現代性,建設現代民族國家。對非西方民族而言,啟蒙本身就是一種救亡活動,而救亡的目的正是啟蒙,它們共同的目標就是建設現代民族國家。這一點在沈從文身上體現出來。沈從文在他的所有關於湘西的作品裡,都採用了啟蒙和救亡的雙重話語,不論是對湘西苗族文化傳統的浪漫的尋找,還是對湘西同鄉大老的冷峻的國民性批判,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使湘西不再「被稱為苗蠻匪區」。
(五)
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古老的渡船被大水沖走了,事關邊城風水的白塔坍倒了,滿懷憂懼的爺爺死了,苗族的古老歷史中斷了。
爺爺葬在傾圮的白塔後面。
年輕時曾為翠翠母親唱歌的楊馬兵接替了爺爺,安排翠翠的一切。「我要一個爺爺喜歡,你也喜歡的人來接收這渡船!不能如我們的意,我老雖老,還能拿鐮刀同他們拚命」。
「我們」、「他們」兩個詞耐人尋味。邊城的人們用「我們」和「他們」的區別和對立來認識自己,並試圖維護自身文化的同一性,反抗異質文化的沖擊。這是一種典型的「尋找他性」的方法,是西方認識自身和世界的方法,由於西方的權力,也成了非西方認識自身和世界的方法。我們看到非西方對西方的反抗,也不得不使用西方的邏輯(黑格爾的二元對立),這種反抗只能意味著認同並加強了西方的權力和文化邏輯,而問題在於非用它不可!這就「宿命」的含義。
翠翠清楚自己的對手是誰嗎?邊城的人們了解這悲劇的含義嗎?
白塔重新修好了(這是沈從文的夢想——強烈要求復原曾經
『肆』 《箱子岩》中,作者描繪的湘西人劃龍舟的場面是為了表現湘西人的( )
選B。本文是一篇游記。作者記敘了相隔15年兩次游覽箱子岩的見聞,寫出了湘版西特有的風權俗,在寧靜清純的敘述中,深蘊著作者敏銳而深造的思考;在朴淡如水的筆觸下,潛伏著作者濃縮而多彩的情感激流,表達了他對鄉土的摯愛,對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與污穢的痛心,深情地呼喚湘西人民用劃龍舟的精神與熱力,把生活裝點得更加美好。這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即本文的重點內容之一。
深情地呼喚湘西人民用劃龍舟的精神與熱力
『伍』 作文端午節游記6 00字
還是孩兒之時,就熱切期盼端午蒞臨,因為在這偉大的日子裡,不僅有香飄飄的米粽,還可以穿新裙子,一展美麗風姿;還有好多好吃的水果,新鮮的李子、艷滴的桃子、紅彤彤的楊梅、白嫩嫩的梨瓜、甘甜的大西瓜……哇,琳琅滿目,讓我們貪滴欲攬……今日,家中早早就要插上艾旗,還要備有雄黃酒灑,吃雞鴨魚肉,好不豐盛啊!更重要的還有呀,每年的今日,縣里都會舉辦一次盛大龍舟賽,是呀,端午,端午,又怎會缺少龍舟賽呢?
我們地屬贛南老區,傳統風俗,客家風情,讓人目不暇接、舉不勝舉……其中端午賽龍舟就是贛南一大風景,毫不遜色於除夕燃竹、元宵花燈、中秋賞月!龍舟賽早早就有備而來,縣里周邊的幾個村是主要的隊伍,隊員則是從各村精選出的強壯男兒,他們從四月初就開始訓練了,且那時經濟還不是很發達,他們會舞著龍頭、敲著鼓、打著鑼來到各家各戶前募捐,我們一群小孩總愛湊熱鬧,跟著龍頭一起歡呼,去各家串門……大家也非常熱情,你五塊,我六塊的慷慨出資,人們也非常歡迎龍頭來到家中擺舞,因為,龍頭,會給家中帶來喜慶,帶來好運,帶來吉祥……
我們是花園村是條白龍,具有悠久的勝戰歷史了,因為都勤勞漢組成的強壯陣容,從80年代來,他的頭上都占滿了光環,多數的第一,都被他強力所奪,自然,我們作為村裡的一員,更是興致高漲,意趣勃勃,一個勁的為村裡的白龍加油……在岸上,天真活潑的孩子,全然不顧烈日當頭,更不會在意什麼矜持,拿著粽子、嚼著冰棍為自己的隊伍吶喊,甚是興奮……
還時不時,總愛擠在人群堆里,一邊吃涼粉,一邊與同伴大笑,風趣高談呀!
更精彩的還有,賽完之後,有漂亮的搶鴨戰役,戰士們,放下行裝,一頭扎進滾
『陸』 春遊作文 地點: 6501 600字
貴州風俗習慣
端午節貴州的風俗習慣
端午節的風俗: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 在江淮地區, 家家懸鍾馗像, 用以鎮宅驅邪。
唐明皇開元, 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 夢見二曳, 一大一小, 小鬼穿大紅無襠褲, 赤腳, 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 繞殿而跑。 大鬼則穿藍袍戴帽,赤雙足。捉住小鬼, 挖悼其眼睛, 一隻吞下,明皇喝問, 大鬼奏日, 臣姓鍾馗, 即武舉不第, 願為陛下除妖魔, 皇醒後, 瘧疾愈, 於是令畫工吳道子。 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圖像, 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以艾葉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 有驅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陽節,家家都以菖蒲、 艾葉、 榴花、 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 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長生, 漢武帝欲求長主之術,曾吃菖蒲兩年。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 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趕迫拯救, 是為尤舟競渡之起源, 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 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 盛行於吳,越、楚。
台灣開始有尤舟競渡是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 由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均舉行尤舟競賽, 香港有競渡之舉,近英國人亦仿效我國人作法, 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據近代著名的愛國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說:「端午節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妃的節日, 而賽龍舟便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性節目。」
四五千年前, 居住在原始圖騰社會的水鄉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蟲、 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脅,為了抵禦這些天災, 他們尊奉想像中的具有威力的龍作為自己的祖先兼保護神(即圖騰), 並把船建造成龍形、 畫上龍紋, 每年端午舉行競渡。以表示對龍的尊敬,也說明自己是龍的子孫,龍的傳人。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雄黃本屬礦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塗於頭額。耳鼻,手足心。 並灑牆壁問, 以法諸毒。流傳民間之《白蛇傳》故事,即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原形。此種習佰,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為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遊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時左右, 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游百脖及「洗百脖,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藏有硃砂。 雄黃。香葯, 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帶葫蘆:端午節帶葫蘆是歷來的風俗,小孩、成人佩帶葫蘆,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柒』 端午游記 踏青 初中
是端午節!下面就請大家與我一起來看看我那「快樂的端午節」吧! 在乘車5小時後,我們來到了目的地——安徽省池山市石台縣。一下車,一股清新而又干凈的自然氣息迎面而來,望著遠處那些層層疊疊,顏色深淺不一的山峰,大家都情不自禁的贊嘆起這如詩如畫的環境來。我們先是來到秋浦河畔,記得李白大詩人曾在這里做過多少美麗的詩篇!其中,「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最為著名。看著面前這美麗的景色,我不由地呆住了:秀麗的河水襯托著高高的大山,即使是技術再高超的畫家也畫不出這么優美的油畫。當導游宣布劃龍舟後,大家都異常興奮,於是,我們迅速分成兩組比賽,一個個陸續上了龍舟。我擔任喊號子和敲鼓,這可是一項不簡單的任務啊!我忍不住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起來。終於吹號子了!隨著哨聲的吹響,我們雙方都努力地劃了起來。漸漸的,敲擊打鼓的雙手越來越疼,可看著大家那整齊劃一的「一二,一二」聲和那整齊的劃船動作,我倒吸了一口涼氣,憋足了勁,又努力的敲了起來。終於,在我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勝利了!大家(指我們這組的人)個個喜笑顏開,而我,更是高興的手舞足蹈起來。
緊接著,我們又去玩了漂流,我們上了打水仗的船,剛「啟航」不久,無數個「水炮彈」便向我們「射」來,不到半分鍾,我就成了「落湯雞」!不過,沒過多久,我們又打了一場「烈戰」,這一次,我們終於贏了!快樂的時光很快過去了,到了該回家的時候了,水山好像在跟我告別:「再見!再見!」我也在心底默默地與它們告別。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啊!!!
『捌』 求<東方綠舟游記>一篇
嗯,這是一個模板,你可以參考,參照形式進行修改。
第一篇:我們早早的來到了學校,興奮不已地交談著。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我們要獨自去外面生活一天,體驗一下14歲不同的生活。
7點45分,汽車准時發動起程,學校的四大車隊飛快地往「東方綠舟」駛去,隨著汽車的滾動,不知不覺,我們便來到「東方綠洲」的「地球村」。
那裡也許是我們在「東方綠洲」的這些天最喜歡呆的地方了。雖然,在家裡,我們總是閑不住要出家門,到外面逛逛。可是相反的是,在那裡最開心的莫過於呆在自己的「英國木屋」我們的「臨時小屋」。因為只有在那裡的幾個小時里,我們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很自由,也很輕松。
早就聽說「東方綠舟」是一個休閑的好去處,如今真的來到這里,就更讓我心曠神怡:「東方綠舟」給我的印象是「氣勢宏偉」,與其任何一個大型公園都不可同日而語。看看陽光的姿色,聞一聞泥土的味道,再聽聽澱山湖的水,找一些生命的初衷,體驗一下新的生活。
在營地學習,完全沒有考試的壓力,行走玩樂中,就能獲取知識。走進「知識大道」,一座雕像就是一個故事,一座雕像就是一段歷史。展現在我們正中央的一座模型——托起明天的太陽,模型象徵著知識是累積,勇往直前。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希臘哲人雕像群彷彿和我們一起探討天文與哲學;另一邊,孔子、老子、莊子等「中國古賢」似乎正各執己見,激烈辯論……80多組、160多位世界科學和藝術發展史著名人物及其主要成就組和而成的系列藝術雕像集中於此展示,使我們彷彿置身於歷史的長河。
接著,我們去參觀了「航空母艦」:營地有一艘龐大的「航空母艦」,堪稱為上海最好的國防教育場所。記得在那天,我們興奮地跨進這大門一步,就看見了有關軍事、國防的大量資料,實物展品,真是大飽眼福;站在軍艦的甲板上,眺望四周,一片美麗的景色進入眼簾,讓我真正感受到了當水手的滋味,刺激的玩了一回。在全方位的「4D影院」,身臨其境地感受反擊侵略戰爭,無論是噴射的水,還是吹過的風,都有種說不清楚的刺激感覺。
吃過晚飯後,我們拿著小板凳,來到了營火晚會的場地。高高興興地過了十四歲的生日。從那出來,已經是晚上10點了,抬頭一看,滿天星光璀璨,多美麗的晚上阿!回到宿舍,已經是熄燈的時間了,可我們還是那麼興奮,於是,大家拿出早已准備好的手電筒,打起了「爭上游」。不知什麼時候,宿舍安靜下來了,大家擠在一起睡著了……
第二天早晨,大家很早就起來了,雖然外面下著小雨,我們還是到外面進行了晨跑,呼吸了郊外的新鮮空氣,真實舒服!
一眨眼,我們來到了綠舟碼頭,准備進行龍舟比賽,我有幸被選為了選手之一。我們穿上救身衣,那好船槳,先試劃一圈,大家配合得很好。不一會,比賽開始了,由於某些原因,我們沒有取得第一名,但是我們盡力了,雖然衣服都濕了,但大家還是很高興。
時間真的很快,隨著閉幕式的結束,意味著我們就要離開這個讓人回味無窮的地方,准備開始新的學習生活。看著車漸漸遠離了那片樂土,我並不難過,因為14歲的活力永遠留在了心裡,同學們的友誼永遠留在了心裡,年輕記憶永遠留在了心裡,不會被磨滅,永遠不會……
第二篇:月20日那天,我參加貝樂美英語夏令營,來到我早就想去的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動營地——東方綠舟。東方綠舟位於青浦,美麗的澱山湖旁邊,從浦東到那兒有五六十公里遠。
東方綠舟可好玩了!有國防園、滑翔機、打靶場、智慧大道、拓展園、攀岩場、妙手灌籃、超霸點球、野外生存區、少兒挑戰園、勇敢者道路、迷宮、熱氣球和趣橋世界等活動項目。每一個項目又有許多精彩的內容,如國防園有航空母艦、水陸兩棲車、八五加農炮;打靶場有3D激光槍、95槍打靶;智慧大道上雕塑有好多好多,如愛迪生、指南針等;拓展園有大小型滑梯和小型模擬攀岩;攀岩場是一塊幾十米高的大岩石,還有蜘蛛人從下往上爬;妙手灌籃是把球打入籃子,打入最多的人獲勝;超霸點球分別設有一、二、三、四、五分,點球分值越高就越好;野外生存區里有野外探險;少兒挑戰園有繩索過道和勇攀珠峰;迷宮有三條,第一條較簡單,第二條比較難,第三條最難;熱氣球是在一個特別大的大氣球下方噴火,它就能帶人飛起來;趣橋世界裡有12座趣橋,如梅花橋、同行橋等。
東方綠舟共有7個門,一號門在地球廣場、二號門在綠舟賓館、三號門在旅遊四號線公交站、四號門在國防園入口、五號門在教育超市、六號門在地球一村、七號門在漁人碼頭。
東方綠舟里有三條觀光線路,A線、B線和國防園線。A、B線都是從太陽廣場到未來廣場。A線有4站,從太陽廣場開始走過白渡橋到陳列館,再走過加拿大紅橋到拓展園,走過淀浦河就到未來廣場了;B線有8站,也是從太陽廣場開始到日本紅橋,走過花拱橋到香樟樹林,過斜橋到湖濱廣場,再經過水杉樹林到素質體驗測試園,走過最南邊的一座小橋到漁人碼頭,然後原路返回,一直返回到湖濱廣場,再走過竹林到少兒挑戰園,經過野外生存區到未來廣場。國防園線是環繞線,有兩站,從四號門開始走過滑翔機場到航空母艦尾部再從綠舟別墅旁邊道路回到四號門。
我在東方綠舟玩了好多項目,最難忘的是走勇敢者道路。勇敢者道路在淀浦河南岸,靠近淀浦河與澱山湖交匯的地方。那裡有繩梯、獨木橋、晃板。繩梯是先上後下一直連續3個上下,最後就到了獨木橋。獨木橋有四條道,邊上兩條道只有小朋友走,他們抓住身邊的護網比較安全;中間兩條道很危險,只有大人走。走完獨木橋就到了晃板,晃板兩邊和中間都有鐵鏈,共有十多塊木頭,就像十多塊羊肉,加上鐵鏈就像一串羊肉串,可惜不能吃,嘻嘻。我走完了勇敢者道路,感覺比以前勇敢些了。
幾天的時間,飛一樣的走了,最後,我們戀戀不舍的離開了東方綠舟!有的營員都哭了!我們在心裡都重復著一句話:東方綠舟,我們還會再來的!
『玖』 端午想去廈門玩···
初夏的天氣熱的剛剛好,最適宜旅遊啦!
廈門的景點充滿了很濃的閩南地方人文風趣,很值得你游記一番,下面八景供你選擇...祝你玩得開心!
1、千年古剎---南普陀:
位於廈門市層巒疊翠的鷺島名山五老峰南麓,坐北朝南,依山面海,風景秀麗。因寺院位於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之南方向,故名為「南普陀寺」。南普陀寺,殿閣依山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中軸線上的主殿高低俯仰相從,參差錯落有致,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奇妙的是南普陀寺寺後的五老峰有東西兩座山峰,有鍾鼓兩山,鍾山上有一石頭,懸在峰頂,狀如古鍾,旁邊有一石頭,似鍾錘橫架;在鼓山上,旁邊有兩塊大石頭如鼓槌並懸,作擊鼓之狀。鍾鼓山和鍾鼓樓,兩兩相對,奇趣天成,是廈門人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對應成趣、和諧統一的傑作,成為南普陀寺的天然標志。
2、廈門華僑博物院:
博物院是以華僑歷史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為中國唯一的僑辦博物館。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峰巢山西側,由已故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於1956年9月倡辦。該院佔地5萬平方米,是一座用優質潔白花崗石砌成的宮殿式大樓,分3個陳列館。博物院有歷代的銅器、陶瓷器、雕刻和書畫藏品;有關華僑史的實物、圖片、資料,獸類、鳥類、水產、岩石和礦物標本;還有日本、歐美各國的銅器、陶瓷器、書畫、工藝品及東南亞等國的文物。
3、胡里山炮台:
胡里山炮台城堡為半地堡式,面積1.3萬平方米。附屬設施有東西護炮炮座、暗道、彈葯庫、兵房、官廳、山頂瞭望廳等。具有歐洲風格,又有中國明清時期建築風格。被稱為「炮王」的大炮從德國購進,是世界上現存在原址上最古老和最大的十九世紀海岸炮,被列入《2000大世界吉尼斯記錄大全》。炮身長13.13米,重50噸,可360度旋轉,有效射程16000米。還有一門世界上最小的火炮,長僅11厘米,重0.22公斤,口徑0.8厘米,與世界上最大的大炮「克虜伯大炮」相映成趣。炮台前沿建有「望歸台」、「盼歸台」,遊客可通過望遠鏡瞭望金門所轄的大擔島和小擔島。榮光寶藏博物院設在胡里山炮台原兵營,博物院分「世界奇石陳列館」、「世界古代戰炮陳列館」、「世界古代寶劍陳列館」、「世界古代火槍陳列館」、「古樹化石展示」五個部分。其中鎮院之寶「黃河之水天上來」,來自緬甸,重2.5噸,畫面上有一條自東北到西南的節理紋脈,似是黃河之水天上來。
4、萬石植物園:
廈門園林植物園俗稱「萬石植物園」,背靠五老峰南普陀寺、廈門大學,緊鄰中山路商圈,是一座圍繞萬石岩水庫精心設計的秀麗多姿、四季飄香的游覽園林,位於廈門市區東南獅山北面。萬石植物園萃集了廈門大小八景的「天界曉鍾」、「高讀琴洞」、「萬石鎖雲」、「中岩玉笏」、「太平石笑」諸景點,且有百十餘處摩岩石刻。萬石岩位於萬石水庫以南,山上奇峰怪石遍布,林木繁茂,文物薈萃。在萬石岩當中,有一精巧的殿堂,名為萬石蓮寺。天界寺在萬石岩西側的醉仙岩,昔日寺僧晨間撞鍾108下,聲聞遐邇因而有「天界曉鍾」之稱,為廈門小八景之一。
5、廈門環島路:
全程31公里,路寬44~60米,為雙向6車道,綠化帶80~100米,是廈門市環海風景旅遊主幹道之一。環島路依坡就勢,有的凌海架橋,有的穿石鑽洞,通過綠化、小品等充分體現了亞熱帶風光和廈門特色,形成了一條集旅遊觀光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濱海走廊,是一條原始與現代,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生態路。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藍天、大海、沙灘、綠地和四季花開不斷的美好圖畫。被評定為廈門新二十名景之一。其中從廈門大學到前埔的9公裏海岸被稱為黃金海岸線。
6、集美學村:
學村是風景薈萃的游覽區,是集美各類學校及各種文化機構的總稱。始由陳嘉庚先生創辦,耗資一億多元,總建築面積達十萬多平方米,在校師生一萬餘人,譽滿東南亞。學村包括有廈門水產學院,集美航海專科學校,福建體育學院,集美師范專科學校,集美財經專科學校等高校以及中專、中小學和幼兒園、托兒所。除校舍之外有大禮堂、游泳池、體育館、電影院、醫院、航海俱樂部等。規模之宏大,設備之完美,在國內尚屬罕見。學村的建築熔中西風格於一爐,或巍峨挺拔,或凌空欲飛,建築很富有個性,成為集美的一個象徵。在集美中學道南樓前,長800米、寬300米的龍舟池,七座式樣各異的亭台水榭,屹立在龍舟池畔,龍脊鳳檐,雕梁畫棟,朱繞翠環,稱為「七星墜地」。池中央有兩座水榭,凌波展翼,名為「孤星伴月」,這是陳嘉庚先生親自設計修造的。每年端午節,這里金鼓齊鳴,南曲悠揚,波光水影,人聲鼎沸,七彩龍舟,劈波斬浪,別有一股豪情。這里還舉行過多次國際性龍舟競賽,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學村裡有著名三景:
①、嘉庚紀念館:華僑領袖、愛國老人陳嘉庚先生被毛澤東主席贊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陳嘉庚紀念堂"落成後,便成為海外華僑、內地歸僑、港澳同胞、青年一代緬懷和學習陳嘉庚先生愛國愛鄉、傾資興學的光輝業績的場所。
②、南熏樓:是集美中學雄偉壯觀的15層高樓。它是陳嘉庚先生所建的具有典型嘉庚風格的代表性建築之一,結合了中國獨特的古典建築,以飛檐式的屋頂為樓的頂端。南薰樓現在是集美以及廈門市的標志性建築之一。
③、龍舟池:陳嘉庚先生於1950年在海灘上築堤圍墾外、中、內三池。外池俗稱「龍舟池」,寬300米,長800米,總面積24萬平方米。池畔建有式樣各異的「啟明」、「南輝」、「長庚」及「左」、「右」、「逢」、「源」七個亭子。端午節舉辦龍舟賽,這里金鼓齊鳴,波光色影,人聲沸騰。岸上喝彩,水上聲嘶,競渡場面,十分熱烈。
7、"鋼琴之島"---鼓浪嶼:
鼓浪嶼面積僅1.91平方公里,是廈門最大的一個衛星島。島上岩石崢嶸,挺拔雄秀,形成許多幽谷和峭崖,沙灘、礁石、峭壁、岩峰,相映成趣。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錯,清潔幽靜,空氣新鮮,樹木蒼翠,繁花似錦,特別是小樓紅瓦與綠樹相映,顯得格外漂亮。一條環島路,全長6公里,由道路、隧道、曲橋組成,以電瓶車代步。裡面的著名景觀有:
①、日光岩是一塊直徑40多米的巨石,位於鼓浪嶼中部偏南的龍頭山頂端,為鼓浪嶼的最高峰,是廈門的象徵。岩頂築有圓台,站立峰巔,憑欄遠眺,廈鼓風光盡收眼底,山中峰腰怪石嶙峋,在疏疏落落的樹林中,「蓮花庵」「古避暑洞」「龍頭山遺址」「水操台」「鄭成功紀念館」「寂庄花園」等建築,石洞、古城和歷代摩崖石刻隱約可見。俗話說「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廈門」,日光岩景點是鼓浪嶼的龍頭景點。
②、鄭成功紀念館坐落在鼓浪嶼日光岩北麓。建立於1962年2月鄭成功收復台灣300周年紀念日之際。是鄭成功屯兵抗清與驅荷復台的基地,至今遺址處處。至今仍存有水操台、寨門、古梁洞等遺址和大量名人紀念題刻。鄭成功紀念館還是海內外規模最大的鄭成功文物、文獻收藏中心和研究基地。
③、毓園這座恬靜美麗的園林景觀是為紀念卓越的人民醫學家、著名的婦產科大夫林巧稚教授,於1984年而建的。建築布局自然,園中屹立著林巧稚大夫的漢白玉雕像,建有「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跡展覽室」,鄧穎超同志親手在園中種植的兩珠南洋杉,象徵著林大夫秀逸高潔的品格。
④、鋼琴博物館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鋼琴博物館,位於菽庄花園的「聽濤軒「,分上下兩層,陳列了原籍鼓浪嶼的旅澳鋼琴收藏家胡友義先生提供珍藏的40多架古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琴等。展現世界鋼琴發展史,突現鼓浪嶼鋼琴之鄉的形象。碧海環抱的鼓浪嶼有個很藝術的雅稱叫「琴島」,是"音樂家搖籃",小小鼓浪嶼有鋼琴600台,其密度居全國之冠。只要你漫步在各個角落小道上,就會不時聽到悅耳的鋼琴聲,悠揚的小提琴聲,輕快的吉他聲,動人優美的歌聲,加以海浪的節拍,環境特別迷人。音樂,已成為鼓浪嶼的特別絢麗的風景線。鼓浪嶼有許多鋼琴世家、鋼琴家、聲樂家、和著名指揮。
⑤、建築博覽館: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館」的美稱,現存有2000多棟別墅,有208棟被鑒定為保護的歷史風貌建築。許多建築有濃烈的歐陸風格,羅馬式的圓柱,哥特式的尖頂,伊斯蘭圓頂,巴洛克式的浮雕,門樓壁爐、陽台、鉤欄、突拱窗等爭相鬥妍,異彩紛呈,洋溢著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色彩。真是千姿百態,爭奇斗勝,各具風姿,美不勝收,使遊人大開眼界,大飽眼福。
⑥、菽庄花園:菽庄花園原是台灣富紳林爾嘉的私家花園,五十年代起獻給政府辟為公園。林爾嘉對花園精心設計,力求再現板橋別墅的風貌,又具江南園林的韻采,利用不大的一灣坡地,創造出無限的空間,把四周能看到的景物全部納入花園懷抱。園內設有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招涼亭、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觀潮樓、小蘭亭等10景,並把台北板橋別墅里的小板橋也搬了來,小巧別致,獨具一格。四十四橋上的渡月亭,是菽庄觀海賞景的最佳點。
8、文曾路:
是一條梅花綻放,竹影婆娑,流水潺潺,小橋靜卧的南北走向的公路。兩側邊坡竹籬環繞,草木蔥蘢,綠意盎然,山花爛漫,儼然一個世外桃源。「怪坡」處於文屏山莊往南約1公里處,那裡一塊鬼斧神工的石頭上已經鐫刻上「怪坡」二字,另一塊石頭上則刻著「非常道」三個字。道路兩旁的岩壁也用心修飾,儼然天成。原有的怪石、奇木、異花等一一留存,已被命名為「花溪」,是初具規模的文化藝術長廊,整條公路已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觀光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