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圖
A. 中國新石器時代有哪些重要的古城遺址
新石器時代按照時間順序來分主要有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早期主要文化遺存有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為代表。
中期主要有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為代表。
其中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大汶河東西貫穿,將其分為南北兩片。遺址總面積80餘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遺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發展的全過程,距今4500~6400年,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仰韶文化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並於1961年3月,國務院將其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山文化是位於遼寧西部、內蒙古東部距今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是中國已知出現最早的文明。1988年,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重點大遺址,2006年又被列入重設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3年,赤峰市與朝陽市宣布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
晚期主要以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代表。
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餘杭區良渚鎮。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6年,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總面積為290萬平方米,是中國目前所發現的同時其規模最大、建築水平最高的古城遺址,堪稱「中華第一城」~
B. 目前比較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大體有哪些
目前比較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大體有以下幾處:河姆渡文化,位於浙江餘版姚,距今大約權七千年;仰韶文化,位於豫西澠池,距今大約六千年;紅山文化,位於內蒙古赤峰,距今大約六千年;馬家窯文化,位於甘肅臨洮,距今大約五千年;良渚文化,位於浙江杭州,距今大約五千年;龍山文化,位於山東章丘,距今大約四千五百年;齊家文化,位於甘肅廣河,距今大約四千年。
C. 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在地域分布上有什麼特點
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地形、地貌及生態環境都直接影響史前遺址的分布。
武夷內山至南嶺一線以容南的華南地區,石灰岩洞穴較多,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多洞穴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洞穴遺址基本消失,貝丘、台地、沙丘、山崗遺址增多。
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有少量洞穴遺址;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大多分布在大的山脈與兩湖平原的過渡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晚段和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大多擴展到兩湖平原和長江下游平原。
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分布於太行山和豫西山地與華北平原的交匯區,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則擴展到渭河平原、華北平原和黃淮平原。
北方沙漠草原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大多分布在既有利於狩獵上,又有利於農業的河流沿岸。
D. 比較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哪幾處
河姆渡文化,位於浙江餘姚,距今大約七千年;仰韶文化,位於豫西澠池,距今大約六千年;紅山文化,位於內蒙古赤峰,距今大約六千年;馬家窯文化,位於甘肅臨洮,距今大約五千年;良渚文化,位於浙江杭州,距今大約五千年;龍山文化,位於山東章丘,距今大約四千五百年;齊家文化,位於甘肅廣河,距今大約四千年。
E.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哪些
從比較具有地域特徵、遺跡內容也比較多的地方來說,多為新石器時代的迴文化遺址。歸答納起來,比較典型的,大體有下列幾處:
河姆渡文化,位於浙江餘姚,距今大約七千年;仰韶文化,位於豫西澠池,距今大約六千年;紅山文化,位於內蒙古赤峰,距今大約六千年;馬家窯文化,位於甘肅臨洮,距今大約五千年;良渚文化,位於浙江杭州,距今大約五千年;龍山文化,位於山東章丘,距今大約四千五百年;齊家文化,位於甘肅廣河,距今大約四千年。這些地方的文化遺址,充分反映了我國遠古時代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
F. 中國境內古人類遺址分布圖,說出古人類遺址分布特點和原因
1、分布:我國的遠古人類分布在祖國的東南西北廣袤的土地上,天南海北都有發現,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帶和長江中下游地帶,也就是黃河的支流所在地,渭水,洛水,汾水等等,總體是東部多於西部,中原多於其他地方。古人類主要分布如下圖:
2、分布特點:概括而言,我國原始人類遺址都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資源豐厚的平原地帶.
3、分布原因:原始人類主要依賴捕魚、畜牧、種植等簡單勞作生存,對水資源土地資源要求較高,因此會選擇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的地帶居住,這樣更有利於繁衍生息.
(6)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圖擴展閱讀
舊石器時代的人們主要是製造簡單工具以作打獵和採集的用途,以中國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為例,據考究,他們使用石器和木棍來獵取野獸,並懂得採集果子來充飢。
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將植物結實加以播種,把野生動物馴服以供食用。人類食物來源變得穩定。農業與畜牧經營使人類由逐水草而居變為定居下來,已經能夠製作陶器、紡織。人類生活開始關注文化事業的發展,使人類開始出現文明。
中石器時代人類生活仍是以狩獵漁業為主,出現氏族社會,人們發明弓箭,漁矛,漁網等打獵工具。人們開始在原野中生活,並不斷遷徙。人們發明房屋建築技術,發明獨木舟。開始馴養狗、羊和豬,開始磨製簡單石器。在世界上的森林地區,可以看到森林地開始被開發的跡象。森林地的急遽開墾是新石器時代的事情。
新石器時代,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志。這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 ,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年代大約從距今1萬多年以前開始 ,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G. 我國新石器時代 各種文化所在地 的地圖
中國早期新石器文化研究的新進展
在人類早期發展史上,發生過兩次重大轉折,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一次是學會控制火,從此人類便獲得了光明。溫暖和熟食;另一次則是食物的生產,從此人類社會由攫取性經濟向生產型經濟轉變,進入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新時代。
食物生產大致發生於全新世的初期,即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旱期。長期以來,我國對這時期的文化遺存不甚明了,近十多年來,這方面的考古學研究獲得了突破性進展。這主要是發現井確認了一批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出上了一批這一時期的遺物。 目前發現屬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在我國南方和北方都有分布。重要的有河北徐水南庄頭、北京門頭溝東胡林、懷柔轉年、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岩、廣西邕寧頂螄山、桂林甑皮岩、柳州鯉魚嘴、廣東陽春獨石仔、翁源青塘,封開黃岩洞等。這些遺址的發現及其研究的深入、對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年代范圍、栽培農作物的起源,以及陶器、磨製石工具。營建居所等的起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關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年代,受考古發現的局限,最初是將仰韶文化以前(約距今7000年)至地質年代上的全新世的開始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旱期。近十多年的研究表明,距今9000—7000年間,是我國原始農業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黃河流域、長江中游。遼河流域等自然地理環境較為優越的地區,普遍發現了經濟生活較為穩定的聚落遺址。當時的南方種植了稻,北方種植了粟,都飼養了家畜與家禽,精神文化生活內容開始豐富起來,適用於農業定居生活的一些發明和創造產生在這一時期。考古學界據此推斷,這時期的社會經濟形態當已脫離了原始農業發生和最初的發展階段,所以,應從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分離出來,作新石器時代中期。同時,在河北徐水南庄頭遺址發現了近一萬年的文化遺存,在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岩則發現了距今:萬年或接近12000年的古栽培稻遺存。據此,考古學界認為可將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年代)大致確定在距今12000年至9000年這一范圍內。
我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稻與粟。1977年河北武安磁山遺址地下粟粒倉儲的發現,確立了華北地區是粟類農作物的發生地。雖然至今尚未發現距今9000年以前的栽培粟遺存,也許粟粒不易保存而難以發現,或初期的栽培粟粒與野主粟粒不易區別,早期栽培粟遺存的發現是個至今尚無法突破的考古難題。但是,依據徐水南庄頭發現的可能是家畜的狗與豬骨骸及其由潮濕轉乾的湖沼演變這一適合於植物栽培的環境特點、北京東胡林發現的人骨已輕度石化的兩男一女的三人合葬墓、懷柔轉年出土的盛物石容器等全新世初期的遺存推測,大約在距今1萬年前後,栽培粟在太行山東西兩側及燕山南麓的山谷平原地帶發生。
栽培稻的起源,因1993、1995年分別在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湖南遭縣玉蟾岩發現了距今1萬年前後的栽培稻植硅石和稻穀而開始明朗起來。這兩處遺址的地理位置處於長江中下游之間的江西東北部的環玉山至南嶺北麓,大約是我國南方的腹心地帶。在這一地區內,丘陵、盆地、平原、河流及湖泊相間分布,氣候濕潤,可食性野生動植物豐富,適於人類從事較為穩定的採集(包括捕撈)、狩獵活動。在這兩處遺址中與古栽培稻遺存同時發現的還有大量野生稻遺存,表明栽培稻是在長期採集食用野生稻的過程中逐漸發生的。其發生地大概在這兩處遺址所屬的南丘陵及其以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樂、南嶺嶺脊以北的中國南方腹心地帶。」如果結合洞庭湖西北部發現的距今8000多年的彭頭山文化的上萬粒栽培稻穀及其聚落遺址、杭州灣南部發現的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的成堆成片栽培稻遺存及其發達的農業工具與木結構房屋,以及河南南部舞陽賈湖遺址發現的距今8000年前的栽培稻遺存,可以簡略地推論栽培稻起源和稻作農業早期發展的形式:即栽培稻大約在距今1 萬年前或接近12000年起源於自然食物來源充足的中國南方腹心地帶,於距今9000年後發展於富裕的食物採集文化區邊緣的兩湖平原西部地區和錢塘江流域,並伴隨著全新世暖濕氣候效應的北進,逐步向淮河流域推進。簡稱為「中心起源,邊緣發展」。
使用陶器、製作磨光石工具、營建房屋及村落,是考古學上所見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它們的起源,應當與食物生產的起源與發展及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有關,自然也應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或更早的遺址中探尋。
目前發現的距今9000年以前的陶器或陶器碎片,有10來個地點,如北京懷柔轉年、河北徐水南庄頭、陽原於家溝、江西萬年仙人洞,湖南道縣玉蟾岩、廣西桂林甑皮岩、廟岩。柳州鯉魚嘴。邕寧頂螄山、廣東翁源青塘等。這些遺址發現的陶片通常比較厚,燒制溫度較低,陶泥中大都夾有石英、雲母未或蚌未,有的斷面有層理現象,似乎是一層層貼敷製作的,器型有罐與缽類,其中在道縣玉蟾岩發現的一堆陶片復原為一個尖圜底斜腹直口罐,顯示出極為原始的狀態。推測這些陶器殘片,應是我國陶器起源階段的產品。從玉蟾岩遺址復原的那件陶罐的埋藏年代早於古栽培稻穀、華北陽原幹家溝的陶片發現於距今1 萬多年的細石器文化層中以及江西萬年仙人洞、廣西桂林廟岩發現的陶片的年代可早至約距今、14000年等現象分析,我國陶器的起源,很可能是在栽培作物發生之前,但與栽培作物發生的社會經濟背景相同,也是在發達的採集經濟下逐步誕生的。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中發現的磨光石工具數量較少,且大都磨製較為粗糙,器型有磨盤、磨棒、穿孔加重器、斧等。近年來的發現與研究表明,石器磨製技術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產生,在石器的刃部或局部磨光。如河北玉田盂家泉、原籍萁灘發現的刃部磨光的錛狀器,陽原虎頭梁有粗磨痕跡的凹底尖狀器,廣西柳州白蓮洞二期的磨刃切割器等。這種僅刃部磨光的石工具,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中也有發現,如廣東陽春獨石仔的磨刃切割器、廣西柳州鯉魚嘴的磨刃斧、錛等,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磨刃石工具的延續及技術的發展。這類僅在刃部磨光的石工具的作用,主要是用於切割。由此推測,石工具的刃部磨光現象,最初可能是在作用於切割磨擦過程中形成的。磨光石工具的起源可能就緣於此。所以,石器磨製技術應是在手工作業下產生的。考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磨製石器的型制,它們都不是作用於農作物生產的工具,其中石磨盤、磨棒是用於加工食物的。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可用於農作物生產的工具,很可能是那些遺址中出土的穿孔蚌器、骨角器或已不能再現的竹木器。磨製石器作為原始農業生產中的主要工具,可能是在農作物生產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新石器時代中期。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居所,目前發現的主要是洞穴,如江西萬年仙人洞,湖南遭縣玉瞻岩等,是天然的居所。這種擇洞而居,是舊石器時代旱期以來人類對天然居所的最佳選擇,但限制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仙人洞與玉蟾岩洞穴可用於人類生活的范圍都較小,在此生活的人口,估計為一個家庭或一個微型氏族。徐水南庄頭遺址面積較大,在其活動的人口自然應多一些。在已發掘的約300平方米范圍內,發現了兩座灰坑、四條溝和兩處用火遺跡等,除出土了豐富的動物骨骼、陶片和石器外,還有人工鑿孔痕跡的木棒與木塊及許多樹枝、樹皮、木炭等。表明當時具有掘坑營建簡陋居所的能力。參照該遺址面積較大,其所處的緯度偏高,可能存在寒冷的冬季,所以當時應有人工營建的可遮蔽風寒的簡陋居所。
近年來的發現表明,我國最早的人工居所,可能出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如在湖南臨灃竹馬村發現了一處被認為屬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建築遺址,面積約24平方米,平面呈橢圓形。在北方的山西朔縣南磨、河北陽原馬鞍山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之末的灶與火塘,這顯然是人類生活取暖的遺存。在黑龍江哈爾濱閻家崗發現了兩處分別用二、三百塊大型動物骨骼壘成的窩棚式遺跡,內有篝火遺存,年代約在距今2萬年以前。這些可能都是臨時性居所遺存。而較為固定的人工居所,應與長期定居形成的面積較大的遺址有關,是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發展起來的。
H. 比較典型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有哪些
從比較具有地域特徵、遺跡內容也比較多的地方來說,多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歸納起來,比較典型的,大體有下列幾處:河姆渡文化,位於浙江餘姚,距今大約七千年;仰韶文化,位於豫西澠池,距今大約六千年;紅山文化,位於內蒙古赤峰,距今大約六千年;馬家窯文化,位於甘肅臨洮,距今大約五千年;良渚文化,位於浙江杭州,距今大約五千年;龍山文化,位於山東章丘,距今大約四千五百年;齊家文化,位於甘肅廣河,距今大約四千年。這些地方的文化遺址,充分反映了我國遠古時代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
I. 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遺址分介
高郵龍虯庄遺址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位於江蘇省高郵市龍虯鎮,是江淮地區東部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是發現文化遺跡和出土文化遺物最多的一次。1993年,龍虯庄遺址的發現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評為「江蘇省大遺址」。高郵龍虯庄陶文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曙光」
龍虯文化譽為「江淮文明之花」。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龍虯文化內涵被認為是江淮地區東部同時期文化的典型。龍虯文化源遠流長。江淮流域存在著一支文化面貌獨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填補了江淮東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文化遺址的空白。龍虯庄遺址真高2.4米,地勢低窪,呈圓角長方形,四周環水,東西長240米,南北寬180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 龍虯庄遺址發現填補了江淮東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文化遺址的空白。
龍虯庄遺址於20世紀70年代被發現,經由南京博物院、揚州博物館、高郵文管會派員組成的考古隊於1993年至1995年4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各類文化遺物2000餘件、清理出男女合葬墓7座、墓葬402座、房屋遺址1處、居住遺址4處、灰坑34個,可確認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屬於一分布於大運河以東江淮地區的古文化類型。尤其令人矚目的是發現了4000多粒7000-5000年之間的碳化稻米。將我國人工栽培水稻的歷史提早到5500年前。同時,出土的陶片和鹿角上具有文字元號特徵的刻劃符號也是十分少見的(從江蘇省高郵龍虯庄遺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遠上千年,該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刻文陶片陶文,在中國還是首次發現,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兩行刻於內壁的文字元號,筆畫纖細,技法嫻熟 青堆遺址 在河南封丘縣城東北16公里的青堆村東,是新石器時代遺址,高出地面約4米。遺址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遺物有石器、灰陶(條紋、方格紋)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又發現蚌鐮、陶罐、陶瓮。
J.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為什麼普遍分布在黃河流域
新石器時期的遺址在長江流域也很多,特別是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新石器遺址,比黃河流域新石器遺址文明程度更高,更多,氣候環境更適宜人類居住。遠古人類是從采獵慢慢開始轉為定居,定居必須有水源,培育訓養野生動植物,長江流域新石器時期遺址有當時最先進地生產工具,又先進的種植技術。長江黃河是華夏七千年文明的不息之源,近幾年考古證明,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遍布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黃河流域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