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陀始祖遺址
Ⅰ 壯族《布洛陀》
布洛陀
去問布洛陀 去問姆六甲
布洛陀就講 姆六甲就說
----摘自《布洛陀經詩》
一、 敢壯山布洛陀文化遺址產生的歷史背景
田陽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地處右江中游。在田陽境內,有很多的古文化遺址,除有世界年代最早之一的賴奎古人類遺址外,還有長蛇嶺古文化遺址、敢來洞穴古文化遺址、坡落古文化遺址、那培宋陶窯址、那音古窯址、蝙蝠洞摩崖石刻等;出土文物主要有靖安銅鼓、農豆大石鏟、牌樓石戈、牌樓石棺、盤喪窯藏古具等。2002年,美國權威《科學》雜志以封面加評論的隆重方式公布了一項科研成果:中國廣西右江盆地的古人類遺址的地質年代經中美學者用氬--氬法測定距今80.3萬年,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之一。
田陽右江盆地中間地帶的敢壯山,海拔326.7米,相對高度198.9米,總面積1700畝。巍巍敢壯山,那裡有不少動人的傳說。相傳明朝時期,江西有個地理先生名叫郭子儒,一生研究陰陽八卦,愛探風水寶地,在他晚年的時候帶著幾個弟子從江西順著"龍脈"到雲南探風水,後又從雲南順著"龍脈"進入廣西。當郭子儒和他的弟子登上敢壯山時,經過反復察看,最後認定他所要找的"龍頭"就在敢壯山。找到"龍頭",郭子儒興奮不已,他拿出筆墨,在敢壯山的岩壁上書寫"春曉岩"三個大字,還題了一幅對聯:春日初升景朗催燕語,曉風微動露花輕舞伴鶯啼。那天,郭子儒在敢壯山上對著弟子們說:敢壯山坐北朝南,北接千里來龍,南為百里明堂,左有青龍守,右有白虎護,遠處有右江河環抱,風水書說的"千里來龍千里福"、"明堂容萬馬,富貴萬年長"等言敢壯山都具備。從地理上看,敢壯山為月亮,周圍的土坡為星星,形成"眾星捧月"的好風水。自古以來名山大川都有神仙,敢壯山肯定居住著很不一般的神仙。停頓了一下,郭子儒繼續說:敢壯山為了駱越風水寶地,誰能葬骨於此,其孫子將能成為"帝王將相",孫女將能"婚姻皇家",貴不可言啊!郭子儒登上敢壯山不久就去世了。據說臨終前,他對弟子們講了這么一句話:我一生終於能尋找到駱越的"龍頭",死也瞑目了。
郭子儒的斷言和當地傳說有驚人的相似。據當地人流傳,很久很久的時候,有一個夜晚,一道亮光從敢壯山閃現,一瞬間照亮了天空,照亮了右江盆地,照亮了壯鄉,降生了一個嬰兒,那就是布洛陀。相傳布洛陀是駱越神主的種子,長大後智慧超群,力氣過人,德高望眾,成為壯族的創世始祖,布洛陀和附近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結為夫妻,那位女子叫姆六甲,後來成為壯族的母娘。
不少專家和學者認為,布洛陀產生與新石器時代和人類開始進入父系氏族的時期,因為有關布洛陀的傳說很多和新石器有關,如布洛陀創造精緻的石鋤、石犁、石斧、石鏟、石刀等。新石器的發明,標志著人類從穴居轉為屋居,從靠打獵摘野果維持生活向稻作文化發展。在有關布洛陀的傳說中,殘留著不少這種影子,如布洛陀造屋、造橋、造稻種等。另外,布洛陀是男子,他在壯族先民中享有崇高的地位,這足以說明布洛陀所處的時代是父系氏族時代。
二、敢壯山布洛陀文化遺址發現和認定過程
敢壯山布洛陀文化遺址的發現由來已久,對田陽有著深遠的影響。有文字記載早在唐朝時期,敢壯山已經形成歌圩;沒有文字記載根據收集到的資料,敢壯山的形成遠遠早於隋朝時期,它與田陽的舞獅是並駕齊驅的,都是在秦漢時期已經開始形成歌圩。而敢壯山歌圩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其他形式所決定的,它是紀念布洛陀有關活動關聯在一起。起初,春岩曉歌圩的形成是由於布洛陀的子孫從各地回到布洛陀居住的地方即敢壯山,給布洛陀拜壽,然後大家通過唱歌的形式表達對布洛陀和姆六甲祖先的懷念之情,所以才形成歌圩。
1983年至1989年的民間音樂、舞蹈、文學三套集成和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在田陽遺存著大量與布洛陀有關的古音樂、古舞、民間故事傳說、布洛陀山歌、布洛陀田州敘事排歌、唐皇、布洛陀經詩手抄本等。1986年3月,田陽縣第一本《布洛陀經詩》在玉風鎮華彰村巴令屯發現,這是一本已經手藏了三百多年的古抄本,收藏者為羅占賢老人,後來又相繼收集到21本。因此這一帶作為一個系統古跡遺存加以保護,田陽縣人民政府列其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國家級和省級有關權威專家和學者來到田陽考察、認證後,提出田陽敢壯山是傳說中的壯族創世祖布洛陀重要紀念地,包括中國社會科學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廣西壯學學會、廣西博物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研究院等專家、學者反復研究,認定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敢壯山是紀念珠江流域原住民族人文始祖的聖地,是展示以布洛陀文化為核心的壯族原生態文化的基地,是探索珠江流域文明起源的園地。
三、敢壯山布洛陀文化遺址認定的主要依據
(一)敢壯山是布洛陀文化遺址有《布洛陀經詩》記載作依據。田陽縣田州鎮自古稱"壯安",因為地處右江河谷東西、南北的交匯地,又是歷史的政治和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桂西一帶最古老和最大的集市,所以"壯安"也叫"安圩",這個地名稱呼在民間一直稱呼至今。《經詩》所用古壯字記載的"公公的州府在安東"意為布洛陀公公的家就在安圩的東面,而敢壯山正是位於安圩東面。敢壯山為石山,是傳說中布洛陀的誕生地,整座山勢程東西走向,山上有許多岩洞還有泉水,具備古人類居住的基本條件,而那貫屯正好位於敢壯山腳下,完全與經詩記載的"公公的家在岩洞里,公公的村子在石山腳下"相吻合。布洛陀所在的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進入農耕時期,而敢壯山位於群山的前沿,其東、南、西三面為土坡地帶,豐富的溪流水源可以灌溉,具備這個時期古人類生產生活的地理環境條件。
(二)布洛陀落戶敢壯山符合古人類遺址發展規律。田陽縣地處右江河谷中心地帶,是80萬年前右江古人類的發祥地,根據考古調查,在田陽縣境內已經查明的古人類遺址有80萬年前的古人類遺址--賴奎遺址,出土許多文物,由於敢壯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敢壯山的東、南、西三面分布著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或石器散布點8處。據此布洛陀所處時代,敢壯山一帶是古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域,布洛陀落戶於高山與土坡結合部的敢壯山,符合右江古人類歷史的規律。
(三)敢壯山周邊村屯地名是布洛陀文化遺址的活化石。首先反映在敢壯山本身,山上岩洞得名都與布洛陀、姆六甲有關;其次,敢壯山周邊的村、屯、山名也印上布洛陀的烙印,都以"那"為開頭,在壯語中"那"意為"田",布洛陀下山看到子子孫孫戽水插田的艱辛,從敢壯山引水灌溉,為了讓子孫永記恩德,將屯名取名以"那"開頭,以示紀念,這些地名都是當時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
(四)豐富的布洛陀文化遺存,是確認遺址的重要歷史文獻。宏篇巨著創世史詩《布洛陀經詩》、布洛陀民間敘事山歌、布洛陀民間故事傳說、布洛陀古樂、古舞、歌圩等在田陽尤為豐富。在敢壯山岩洞的石柱上刻有蛙紋(古壯族圖騰),洞里的石塊刻有雷紋(古壯族圖騰),這些都反映了敢壯山洞穴曾是壯族祖先的居室。
(五)敢壯山歌圩是廣西出現最早規模最大的歌圩,歌圩與布洛陀神化傳說有著很厚聯系,而且民間保留著很多布洛陀文化內容。敢壯山朝拜氣氛濃厚,萬把香火敬祖公的場面是獨一無二,年年如此,庄嚴雄壯。
(六)祖公祠。祖公祠即布洛陀廟,始建於唐宋時期,清康熙重修,上世紀大革命時期被白軍焚燒,後又重建,1958年再次被拆毀。它是田陽及周邊各縣壯族同胞對敢壯山布洛陀文化遺址認同的物證。
敢壯山是壯民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聖地,是展示以布洛陀文化為核心的壯族原生態文化的基地,是探索珠江流域文明起源的園地。 文化 田陽
布洛陀是壯族群眾崇奉的始祖神,其功績主要是開創天地、創造萬物、安排秩序、制定倫理等。布洛陀創世史詩敘述布洛陀開創天地、創造萬物、安排秩序、制定倫理的艱難過程;歌頌布洛陀創世功績歌謠,是布洛陀的子孫對始祖布洛陀豐功偉績的由衷贊頌。
敢壯山是傳說中布洛陀的棲息地,由於人們對布洛陀的虔誠崇奉,這里便成為人們朝拜、祭祀始祖布洛陀,寄託人們幽幽情思的文化聖地;由於朝拜和祭祀活動的延續,久而久之,這里便成為人們聚眾酬唱的歌圩,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同時,也成為孕育布洛陀創世史詩、布洛陀文化的搖籃和傳承布洛陀創世史詩、傳播布洛陀文化的場所。始祖布洛陀(作品信息源)——布洛陀創世史詩(口承文學作品)——敢壯山(作品傳播場)——敢壯山歌圩(作品傳播活動),這四大元素共同構成了包含宗教信仰、口承文學、民俗活動等多種內容的獨具特色的布洛陀文化。
布洛陀創世史詩和歌頌布洛陀創世業績歌謠,可以說是壯族先民的一部原生形態的網路全書,其中保存著壯族先民對客觀世界、對自然環境的幼稚認識,保存著壯族先民與自然作斗爭的歷史,凝聚著壯族先民千百年來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積累下來的智慧和經驗。這些,無論對文學、哲學、語言學,或者對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等,都是彌足珍貴的資料。
對布洛陀創世史詩和歌頌布洛陀創世業績歌謠的關注,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對布洛陀創世史詩和歌頌布洛陀創世業績歌謠的搜集、整理、壯文轉寫、漢語翻譯等工作,20世紀80年代才正式啟動,至今仍在繼續。而對布洛陀創世史詩和歌頌布洛陀創世業績歌謠以及相關的民俗活動的研究,直至目前,只能說是剛剛開始。因此,無論是對布洛陀創世史詩和歌頌布洛陀創世業績歌謠以及相關的民俗事項、民俗活動的資料搜集,或者是對布洛陀創世史詩和歌頌布洛陀創世業績歌謠以及相關的民俗事項、民俗活動的科學研究,均仍有很大的活動空間。
Ⅱ 布洛陀的壯族始祖
布洛陀是壯族先民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是創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績主專要是開創屬天地、創造萬物、安排秩序、制定倫理等。布洛陀是壯語的譯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稱,洛是知道、知曉的意思,陀是很多、很會創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裡的頭人、山裡的老人或 無事不知曉的老人等意思。 布洛陀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神是人創造的,各民族樹立的大神通常以神話的形式—代代傳承下來。這些神話一般包括宇宙的形式,人類的誕生、文化的起源等內容,所有這些內容又是各民族用原始思維的方式,以幻想誇張的手法集中於某個大神身上,這個大神就是該民族公認的創世始祖。流傳於壯族各地的布洛陀神話,就塑造了壯族創世大神布洛陀的形象。
Ⅲ 你認為布洛陀是一個怎樣的人
布洛陀是壯族神話傳說中的創世神以及想像中的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習俗流傳於我國廣西紅水河流域、右江流域、龍江流域、左江流域
Ⅳ 布洛陀的介紹
《布洛陀》是壯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內容豐富的創世史詩。「布洛陀」是壯語的譯音版,指「山裡的頭人」權、「山裡的老人」或 「無事不知曉的老人」等意思,也可以引伸為「始祖公」。是壯族先民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是創世神和道德神。它於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Ⅳ 田陽有什麼歷史與著名景點
布洛陀文化來聖山----敢壯山,紅七源軍戰場遺址(第七軍軍部舊址----粵東會館、百色紀念館),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芒果風情園等。
《布洛陀》是壯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內容豐富的創世史詩。「布洛陀」是壯語的譯音,指「山裡的頭人」、「山裡的老人」或 「無事不知曉的老人」等意思,也可以引伸為「始祖公」。是壯族先民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是創世神和道德神。它於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亦有學者如時國輕等所嚴密考證揭示的,「布洛陀始祖說」是少部分壯族文人與田陽地方為了各自的利益共同「創造」出來的。
Ⅵ 關於布洛陀、姆六甲、布伯的傳說有誰知道
相傳布洛陀與母勒甲是上帝派到凡間造人造物,創造凡人世界的始祖。位於田陽縣百育鎮六聯村那貫屯的敢壯山(春曉岩),也是他創造的。這里曾經是他犧身生息,繁衍子孫後代的聖地。下面的故事,便是關於布洛陀與敢壯山的傳說。
「敢壯山」與「五指山」的來歷
很古很古以前,田陽這個地方和其它地方一樣,沒有草木,沒有人類,沒有生靈,廣渺的大地空空無物。而早就有了生靈的蒼天,上帝看到大地仍死氣沉沉,很早就盤算著派人到凡間繁衍人類,創造人間世界。終於有一天,上帝決定派布洛陀與母勒甲下凡,創造新的世界。
布洛陀與母勒甲受上帝的派遣,於二月初一啟程。那天,布洛陀挑著一對大籮筐,籮筐的一頭裝著五個孩,另一頭裝著被褥和衣物;母勒甲肩扛一把鋤頭,手拿一把開山鐮,乘著大帝宮殿前摘下的兩片樹葉,緩緩地飄流而下。……一天,二天。到了第十九天,布洛陀和母勒甲飄到了田陽上空。這時烏雲突變,大地上從沒有過的電閃雷鳴伴隨著大風大雨,震耳欲聾地炸響在大地上空。雷劈聲中,布洛陀肩上的扁擔斷了。霎時,兩只籮筐飛奔著向大地墜落。布洛陀和母勒甲一見慌了神,他們立即甩掉手中的斷扁擔、鋤頭和鐮刀,沒命地撲向孩子。但是遲了。僅僅一眨眼的功夫,兩只籮筐便分別落在東西相距十里的那貫和三今兩地。裝被褥的籮筐掉在東面的那貫,形成了「敢壯山」。那一孔一孔的被褥縫隙,後來成了山上的岩洞。
布洛陀夫婦落在「敢壯山」上,雙雙搜索了半天也不見了孩子的蹤影,他倆立即奔向山頂西頭的最高處遙望四周,仍然不見那隻墜落的籮筐和五個孩子。於是又搬來石塊壘成一個檯子,這座檯子後人叫「望子台」。布洛陀夫妻登上望子台往南一看,只見鋤頭鐮刀墜落的地方挖開了一道彎彎的大縫溝,天上的雨水落下後都匯流進地溝里,形成了右江河。布洛陀和母勒甲無心留覽河山,抬眼又朝西頭望去。只見十里開外的平川上,有五個孩子在蠕動著。母勒甲一見激動地喊了一聲「孩子」。喊聲剛落五個孩子立即一動不動地坐在地上,一袋煙的功夫便變成了五座小山,人們叫做「五子山」。因為「子」和「指」同音,後人都叫「五指山」。
從此,田陽的大地上便有了「敢壯山」和「五指山」。
母娘岩與敢壯歌圩
布洛陀夫婦初來乍到新的世界,又剛剛失去五個孩子,隨身帶的被褥衣物化作了敢壯山,他們再也無心去尋找別的落腳點,從山頂下到半山腰,在一處朝南開的岩洞里住了下來,開始了繁衍人類,營造新世界的使命。這座岩洞就叫「母娘岩」。
話說母娘岩倒是一處不錯的風水寶地。母娘岩坐北朝南,洞外有一塊幾丈見方的坪地,洞口兩側綠樹參天,百花滿地。洞內前廳寬暢,洞頂上倒掛著千姿百態的鍾乳石,把大廳裝點得恰似一座宮殿。大廳後頭有一連洞,與後山的通天洞相通。這種洞與洞相通,南與北相連的特殊構造,以及岩洞外的林木花草,使母娘岩成了冬暖夏涼,四季宜人的好居所。布洛陀與母勒甲住進來不久,便一個接著一個地生了好多孩子,沒有多少年便孩子成群了。
孩子長大以後,布洛陀創造的世界也越來越寬,自己也越來忙不過來了。於是,他把孩子們分派到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去,讓他們在各自的地盤,繁育後代,建設家園。孩子們遠去了,但是總忘不了養育他們的母娘岩。於是,每一年的二月十九這一天,布洛陀與母勒甲的孩子們,便攜帶著自己孩子、孫子,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回來,給布洛陀老祖公和母娘拜壽。由於子子孫孫太多,路途近的先來,能進母娘岩給布洛陀、母勒甲拜壽,路遠後到的子孫則從洞口擠到山腳排成長隊等候。等著輪到他們進母娘岩的時候,已經是三月的初七、八到初九。而這時,還在山腳等候的人待不住了,由於拜壽心切,他們紛紛就地引火燒香,香火一直從山腳插到母娘岩洞口,形成了一條香火長龍。從母娘岩中剛剛拜壽出來的子孫們,一個個見到自己的老祖宗雖然子孫無數,卻仍然是那樣健康長壽,心中興奮不已。他們情不自禁地相約難得見上一面的各路親人,向敢壯山的各個方向散開去,男男女女一面即興哼唱山歌,一面將自己身上的衣物拋給對方表示慶賀。久而久之,每年的三月初七至初九,前來拜壽的布洛陀與母勒甲的子孫後代,都要在「敢壯」這里唱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形成了敢壯歌圩。
封洞岩的故事
封洞岩位於敢壯山南面石山與土坡相銜接的山腰,其上部為刀削似的絕壁,相傳這是布洛陀初到凡間劈石取火留下的痕跡。絕壁下是一個岩洞口,但是被封住了,這里有一個故事。
話說布洛陀與母勒甲來到凡間世界,轉眼間已過了數百年。幾百年間,他們所生的孩子已經不計其數,而孩子所生的孫子、孫子的孫子就更數不清了。布洛陀老了,現在已變成了高高祖,他的子子孫孫已經遍布各個山寨部落。他想走出去,看看他布洛陀所創造的這個世界到底變得怎麼樣,子孫們又怎麼樣生活,他們還認不認他這個老祖宗?於是,有一天,布洛陀搖身一變成了一位衣衫襤褸、長鬍子、長頭發,滿身臟兮兮的老乞丐,來到遠離敢壯山的一個小寨。一進寨子,人們見了他這位滿身臭氣的乞丐老人,大人們有的象逃瘟疫似的遠遠躲開,小娃仔們則圍著他逗樂取笑。只有一對牧牛少年好心地請他到家裡吃飯,那大一點的男孩子還給布洛陀補衣服,小一點的給他梳頭發抓虱子。
布洛陀見到這種情況心涼了。但是他還不服氣,不相信自己的後人竟有這等不孝的孽種。第二天大清早,他拿著一個破碗裝著去討飯,只見那些人還是一個個閉門不讓他進;有的甚至在悄悄商議,將他殺了吃。還是那一對少年兄弟真誠地接納了他。他失望了,決心懲治這些不孝的孽種。於是,他交待那對小兄弟,這幾天如果遇著大風大雨,一定要跑到就近的大樹下面去,緊緊地抱住樹根不放,千萬不要亂跑。說著便離去了。
不幾天,老天爺可真颳起大風下起大雨。牧牛兩兄弟遵照布洛陀的囑咐,跑到古樹下面去抱住樹根,平安地避過了風雨。而寨子里的其他人,特別是那些心存不善的人,全部被大雨刮進岩洞里,洞口也被隨後而來的大石頭嚴嚴實實地堵上了。過後,寨子里倖存的人,請來能工巧匠想鑿開洞口救人,三天三夜鑿了個表皮,三年了也未能打開洞口。這就是封洞岩的故事。
人類的來源一姆洛甲和婆王神話
在壯族中有《姆洛甲》造人的神話,其梗概是:
相傳姆六甲是一位造天地、造人類和萬物的女神。她吹一口氣,升到上面便成了天空;天空破漏了,抓把棉花去補就成為白雲。天空造成了,她發現天小地大,蓋不住,便用針線把地邊縫綴起來,最後把線一扯,地縮小了,天能蓋得住了。然而地又不平了,大地邊沿都起了皺紋,高突起來的就是山,低窪下去的就成了江河湖海。她沒有丈夫,只要赤身露體地爬到高山上,讓風一吹,就可以懷孕,但孩子從腋下生下來。她見地上太寂寞,便又造了各種生物。她的生殖器很大,象個大岩洞,當風雨一來,各種動物就躲進裡面去·。
由於自身的繁衍對原始人類的極端重要性,壯侗語民族先民就把姆洛甲奉為生育大神,拜她為聖母。隨著社會的發展,姆洛甲又變成主管生育的花婆母神、花婆王,成為己婚女子求子的偶像。在壯侗語族各民族中都有相關的神話傳說。例如仡佬族就有《婆王》神話,其梗概是:
婆王掌握著一座極大的花山,日日忙碌著護理花山上的花。
人是婆王花山上的花。她把花的生魂送給誰家,誰家就生小孩。送紅花是女孩,送白花是男孩。婆王花山上的花長得很茂盛,開得鮮艷,人間的小孩就平安成長,不生病,身體健壯。如果花山上的花生了蟲,小孩就生病,有災難。婆王給花除了蟲,孩子的病就會好。婆王在花山上淋花,花濕了水,小孩睡覺時,全身冒汗,衣衫濕透。人死了,生魂回到花山上,還原為花,再由婆王送給他人,這人便到別家投胎去了。
斗雷王一布伯、布傑神話
有關布伯的神話故事,普遍流傳於壯族聚居的地方,有詩歌體,也有散文體的,主要歌頌布伯為拯救人類,與製造乾旱的雷王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其梗概如下:
雷王下到人間收糧食,布伯不給並戲弄了他。回到天上後,雷王叫雷將陸盟關好銅閘,不給人間降一滴水。眾人找布伯商量,布伯決定帶大家到天上去自己扒開銅閘放水。這一年雖然雷王不降雨,不撒露,年成還不錯。雷王知道布伯帶人上天放水,就把天升高,只留岜赤山上的日月樹作為天梯,並又關上銅閘,人間天大旱。於是布伯帶人下海找雷王的兄弟龍王借水,龍王不肯借,布伯拔了龍王的胡須,龍王逃到深海去了。布伯十分氣憤,上豈赤山找到日月樹上天找雷王,他把劍架到雷王的脖子上要他放水,雷王哀求:「你放我,三天後給你降雨。」布伯信以為真,回到地面。誰知道三天過後仍不見降雨。
布伯知道雷王真的反了心,便叫家裡人到河裡去撈豆葵,把豆葵鋪到屋頂上。又去砍紗樹來剝皮,拿來扎木樓的曬棚。然後叫他的兒女伏依兄妹拿著扁擔在棚下等,叫妻子拿著魚網,自己拿著雞罩,在檐下等。
突然,雷王忘乎所以地沖下來,從屋頂滑到棚台,又從棚台滑下來,摔倒在地上,布伯的罩象一口銅鍾那樣從上落下來,牢牢地罩住雷王。雷王再也逃不脫了。布伯把雷王鎖進糧倉。雷王用計騙伏依兄妹送水喝。喝了水的雷王全身充滿力量,沖破糧倉跑上天去。
雷王決天河,天河水全部傾倒下來;龍王要報拔須之仇,也放著海水,驅使蝦兵蟹將推波助瀾,直把水漲過山頭,淹到天蓬頂下。雷王以為人間的人全死光了,布伯也一定死了,便打開天門往下看。誰知布伯的傘船正向天門駛來,只見布伯挺著胸,提著劍,怒氣沖沖地直奔雷王而來。雷王的眼睛也噴出憤怒的火光,他馬上持著板斧,向布伯飛沖下來。布伯眼疾手快,兩腳一蹬,傘船便從雷王腳下滑過去,然後回身一劍,把雷王的腳削斷了。雷王趕忙逃回天門,害怕布伯的傘船隨波逐浪,直闖天門,就連聲喊著:「快退水,快退水!」
雷兵雷將己知道布伯的厲害,趕忙退水;龍王也知道布伯不好惹,也忙著退水。這水退得又猛又快。布伯的傘船摔得稀巴爛。布伯一顆紅心,進到天蓬上鑲嵌起來,它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啟明星。
Ⅶ 田陽敢壯山布洛陀文化遺址 散客的門票是多少呀 誰知道
都是免費的。
Ⅷ 壯族(布依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祭祀大典
布依語抄屬於壯傣語系 布依襲語和壯語是親緣關系
壯侗語族中的壯傣語支。它是壯侗語族中分布最廣、使用人口最多的一個語支。使用人口約9千萬。包括中國的壯族語(1700萬人)、 布依族語(220萬)、傣語(120萬)和海南島臨高話(80萬)。在國外,泰國的泰語(6000萬),寮國的寮國語(500萬),緬甸的撣語、傣痕(300萬),越南北部的岱語、儂語、土語(300萬),印度東北部的坎堤語和已消亡的阿含語等,都屬這個語支。
壯侗語族中的侗水語支有。分布在中國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湖南省,包括侗族語、水族語、仫佬族語、毛南族語、拉珈語等。使用人口約180萬人。
歷史的原因 和國度的緣故 形成了多個民族 其實是同根的一種民族.
Ⅸ 布洛陀的來源考辨
2002年6月,壯族文化名流古笛到百色盆地考察采風,興奮地「發現」了布洛陀的「遺址」就在田陽縣百育鎮六聯村那貫屯的敢壯山!他的依據是:一、敢壯山上有被當地人稱為「祖公廟」的布洛陀祭祀廟遺址。二、敢壯山的名字「敢壯」是壯人山洞的意思。三、「敢壯」歌圩是廣西最大的歌圩,也是廣西最大的祭祀布洛陀活動。四、田陽縣有許多古人類遺址,百色盆地三大古人類遺址之一的賴奎遺址就在田陽。五、田陽古稱增食縣,是百色地區建置最早的縣,壯族人文資源薈萃,明朝著名的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就出在田陽。
古笛提出的幾點依據大多隻是主觀性的推測和感情上的認同,如果此後,沒有商家的策劃、媒體的跟進和地方政府的介入,這不過是個文人一時激情的逸事。
但是,古笛回到南寧後興奮地約見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研究院的院長彭洋和記者,向大家公布了他的驚人發現。「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研究院」其實就是一家文化策劃和廣告公司,但是這個公司的骨幹大多是廣西有影響的作家、學者及成功的企業家組成,它的另一塊牌子是廣西縱橫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而文化商人彭洋則意識到這是個絕佳的機會:將田陽敢壯山論證為壯族始祖古居遺址意義十分重大,將引發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開發風潮。他立刻著手運作,並同當地政府進行談判。
在短短的時間里,田陽縣縣委、縣政府和廣西南寧國際民歌研究院聯合共召開了三次布洛陀學術研討會,[7]每一次的「研討」其實都有個先定的主題:即論證田陽敢壯山是布洛陀的遺址,因為如果沒有學術從嚴肅正統的角度加以認可,單靠大眾傳播營造不出穩固的合法性。
而學者在此扮演的角色則頗為尷尬,他們有個逐漸轉變的過程,從沒有出席會議到最終經過「專家研討」,布洛陀以及田陽縣和敢壯山的定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以廣西壯學會對布洛陀文化的內涵多角度多學科的闡發,對布洛陀文化系統化、體系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6年5月20日,布洛陀口頭文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可以說是一場多邊共贏的結果。
二,敢壯山與風流山,姆六甲與觀音---現實版魔幻乾坤大挪移
布洛陀落戶敢壯山是由偶然因素引發,經過周密論證,多方協調的結果。
時國輕在著手收集與布洛陀信仰相關的資料時發現,所能找到的史志文獻中均未發現對布洛陀及廣西田陽縣敢壯山的記載,即使是在張聲震先生主編的《壯族通史》這樣晚近包羅內容最多、最具官修權威的壯族通史也未發現相關記述,壯學研究者幾乎也沒有人找到過正史的記載。
2004年6月在「壯族在線」發表的「百色田陽及周邊歌詠文化與布洛陀文化調查」,通過對田陽縣坡洪鎮古美村及其附近一帶的調查後得出的結論:「當地人對布洛陀、姆六甲的傳說並不知曉,如同田陽縣其它地方一樣,『布洛陀』對當地人而言是個新名詞。當地流傳一些神話傳說,但其中並未提到布洛陀,有可能已經失傳,也有可能是名字的不同。因而,在當地也沒有關於布洛陀的供奉和祭祀活動。」
如果說「無中生有」是文化創意的力量,那麼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事物,如何被連接到一起?
名不見經傳的敢壯山在2002年「發現遺址」之前被當地百姓習慣性地叫做那屯山,因為它位於田陽縣百育鎮六聯村的那貫屯。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春曉岩。
2004年4月把「春曉岩」改為「敢壯山」時發生了「改名風波」——當地百姓投訴到政府認為有人把原先的山門題字「春曉岩」塗去是破壞文物。其實「春曉岩」三字並非明朝留下的古跡,而是1999年才寫上去的。
而在另外不為一般外來者所知的層面,敢壯山還有個諢名叫做「風流山」。1995年南昆鐵路經過此山時就建有「風流山名洞」隧道,這個諢名可能和山上不定期的歌圩有關系:男女在山上對唱,桑間濮上,偶爾有苟且之事也屬自然而然,這個名字並不帶太多貶義,但是在塑造始祖棲息地的話語實踐中,是不容許出現褻瀆和輕靡的,所以風流山的名字始終沒有出現在媒體上。而旅行者遇到的那個火車在始祖神靈的祭祀神地呼嘯而過怪異的場面也得到了解釋:鐵路原本就早於布洛陀神廟的建造。
2002年6月古笛發現「布洛陀古居」被確認下來之後,敢壯山就納入到官方與商業機制合謀的共建計劃之中。 敢壯山原本的信仰空間比較復雜,在商業和官方沒有插手之前,壯族原生性民族民間宗教信仰——么教是以靈魂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為主,和以觀音、佛三寶、太上老君、彭祖、張天師、八仙等佛教、道教信仰為輔的。
布洛陀和姆六甲在這個眾神狂歡的體系中,如果不是微不足道,也只是兩個並不很重要的角色(敢壯山周圍許多民眾甚至對於這二者毫無所知)。
2002年6月前,在當地壯族群眾心目中,觀音和姆娘是同一個神,只是稱呼上有壯漢之別,觀音是漢語稱呼,姆娘是壯話稱呼,但有時候連在一起稱呼「觀音姆娘」。
當時,觀音(姆娘)與姆六甲和布洛陀尚未發生聯系;2002年6月之後,由於學者的認同、媒體的宣傳和政府的認可,首先是姆娘與姆六甲發生聯系,姆娘成為姆六甲的別稱,布洛陀是姆六甲的愛人,通過姆六甲,布洛陀成了敢壯山的主人。
這是個眾神退位、大神出場的變化。由於「布洛陀遺址」被確認下來,同時也是為了突出特色,供奉的神位自然應當與布洛陀有關。因為尚無布洛陀的神像,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先用木頭做了「布洛陀守護神位」、「母勒甲姆娘神位」、「布洛陀祖神位」三個神牌,以彰顯布洛陀與敢壯山的關系;並對山上洞中、神廟里的觀音、關帝、玉皇、彌勒佛等神像進行了「清整」以突出敢壯山的壯族特色。
但是不久(2002年9月)就發生了「神牌丟失」的事件:一些無法接受神仙變化的事實,把新的神牌偷出來丟到了山崖的草叢中。
這個小事,凸顯了民間與知識精英及官方在利益共識沒有達成一致之前的沖突,神靈的沖突其實也就是人事的糾葛。
2002年11月15日,中共田陽縣委員會、田陽縣人民政府陽發[2002]75號文,調整充實布洛陀文化旅遊工作領導小組,不久將開發建設敢壯山布洛陀勝地的任務委託給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研究院,委託內容包括了基礎案策劃、2003年田陽縣布洛陀文化旅遊品牌廣告宣傳策劃等十一項。這些項目到後來雖然沒有一一實現,但是最重要的歌圩和布洛陀神像完成了。最初,廣西的雕塑家張也看到古笛發現布洛陀遺址的新聞之後自發創作完成了一個半身像,但是未得到官方認可。後來,開發公司委託廣州美術學院的曹崇恩教授完成了雕像,並於2004年12月31日經過道公的開光放入敢壯山祖公祠里。
在神像入住之前,當地信仰原有神靈的群眾同官方的清整舊神運動,進行拉鋸式的博弈,布洛陀雕像上山的事情木已成舟之後,一些曾經信仰觀音、將軍(關帝)和玉皇的群眾,在緊鄰田陽的田東縣強州鎮聯福村為原來的神又起了一座新廟,來安置原來的神靈。他們又找到了重新解釋這一世界的理由,對他們來說,給原來的神建個新廟,找一個息身之地,便完成了又一次的心理解脫。
三,創造布洛陀-----一個現代始祖謊言的最終構建
2005年及2006年,時國輕再到敢壯山田野調查時,發現群眾已接納了布洛陀、姆六甲等神的主導地位,政府也默許了觀音、關帝和玉皇的存在,山上的神靈得以和平共處,萬神殿中一片祥和。
就布洛陀的認同而言,首先是文學工作者的頗具戲劇性的「發現」,然後是策劃公司第一時間的介入和媒體的推介,最後是從事壯學研究的學者對「古笛話題」的回應和對布洛陀的尋蹤。
在知識分子的話語中布洛陀從神話傳說人物到壯族祖先、壯族人文始祖和珠江流域原住民族人文始祖的轉化,神話的歷史化過程在短短的幾個月中就得以實現,對民族歷史的重構初見成效。在政府和商人強有力的推動下,歷史的現實化也在短短的兩年間形成了一定規模。
敢壯山早先就有歌圩集會的傳統。據史書記載,歌圩形成於隋唐之前。每年農歷三月初七至初九,周邊群眾會自發聚集,伴有唱山歌、舞獅、拋綉球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這些活動後來被理解為是為了紀念布洛陀,是廣西歌海之源和百越民族集市之源。
最初的策劃實施中,在硬體建設如修路、通水、通電、建祠、塑神像等外,開發的重點主要體現在三次歌圩的籌備和舉辦中。由政府部門出面組織歌手,以市場化進行運作,2004年4月舉辦了百色田陽敢壯山布洛陀歌圩暨民俗文化體育節,到2005年,原先的民間祭祀,形成了公祭,一切都規范化了。2006年4月4日,央視大型系列節目《傳奇中國節》在洛陀歌圩進行首場直播,拉開了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當年著力打造的品牌節目的序幕。不久,布洛陀經詩就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布洛陀信仰重建過程中,當地政府曾多次派人到陝西黃帝陵參觀學習,對布洛陀塑像的設計是參考各地黃帝和炎帝的塑像;祭祀布洛陀策劃方案更是以陝西祭祀黃帝的程序為樣板的。
1972年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規定,世界遺產本身必須具備兩個基本因素,一個是真實性,即遺產必須是原始的、獨具特色的、而非人為的東西;二是整體性,即遺產與其周邊人文環境、地理環境應當是和諧共存的。而那些人為的破壞或無序開發無疑會使遺產失去了它的公共性、整體性應具有的真正價值。以此為標准之於布洛陀,顯然不夠資格。不過,將布洛陀視之為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無不可,確切地說它體現了對於文化遺產的一種中國當代智慧。
布洛陀信仰的發明,祭祀和歌圩的建構,是一個創造歷史的沖動,一次本土民俗的展演,更重要的,它是一種經濟活動的轉場。
Ⅹ 布洛陀被視為壯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寓意可能是哪些
布洛陀是壯族神話傳說中的創世神以及想像中的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習俗流版傳於我國廣西紅水權河流域、右江流域、龍江流域、左江流域以及雲貴南、北盤江流域的廣大壯語地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一些壯族口承文學(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等) 、祭祀儀式、習俗禮儀中,都可以找到布洛陀信仰的社會記憶。筆者曾於2003 年10 月赴廣西田陽縣農村,對那裡壯族群眾布洛陀信仰和儀式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調查。本文以位於右江河谷中心地區的田陽縣壯族為個案,從人類學的視野,解析壯族布洛陀信仰習俗。
壯族民眾對布洛陀信仰以及由此衍生的各類文化事項,可以稱之為壯族布洛陀文化系統,也有學者稱之為布洛陀文化體系(注1)。這種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布洛陀文化系統,體現壯族文化深層的民族心理、精神信仰、思想意識和觀念形態。可以說,布洛陀文化是壯族文化模式的核心,是壯文化的象徵符號。認識布洛陀文化,是了解壯族文化的一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