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鎮店村古遺址
⑴ 咸陽都有哪些名勝古跡
1、乾陵
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佔地面積40平方千米。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1961年03月04日,乾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陽陵
又稱漢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後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西安市高陵區三縣區。
3、茂陵
位於陝西省咸陽市興平市,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寢,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4、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
秦咸陽宮遺址是我國戰國時期秦國的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窯店鎮北塬一帶,西距咸陽城區15公里。北起高乾渠,南至渭河,西起渭陽鎮塔爾坡,東至正陽鎮柏家咀,東西12公里,南北6公里,保護面積72平方公里。
5、順陵
是武則天之母楊氏之墓,位於咸陽城東北20千米處渭城區底張鎮韓家村。楊氏死於咸亨元年(670年),先以王妃禮安葬。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追封楊氏為孝明高皇後,改墓稱陵。
⑵ 古代大禹治水一樣,疏導為主,堵塞為輔 什麼意思
相傳在距今約4600年前的夏朝堯舜時代,正值冰河時代後期,氣候轉暖,積雪消融。大地山河,淪為澤國,天地萬物,同為波臣。人類或登高陵土山,或以木為舟,載沉載浮,倖免淪沒。古黃河改道從蘇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湯湯洪水方割,盪盪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尚書·堯典》)。加之海水水面升高,滄海橫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積,使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蘇北地區,成為大片澤國。在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時,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各部落的人們被迫逃避到一個個高地上,形成了許多孤島。鯀是傳說中禹的父親,顓頊的兒子,姒(si)姓,建國於崇(今河南嵩縣北),史稱崇伯。鯀是堯帝的臣子,當時洪水泛濫,他由四岳推薦給堯,被派去治理洪水。鯀是堯舜治下的一位治水首領。由於他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九年不成,用湮塞的方法。而在古代神話中,鯀卻常常得到很高的評價。一般認為,鯀為了人民的利益,歷經干辛萬苦,直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雖然他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但其勇於奉獻的精神尤為可嘉。他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誤,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當時人類治理洪災尚處於摸索階段,經驗不足,因而曲折是難免的。他的失敗和悲劇為後繼者指明了方向。
《左傳》雲:「鯀化為黃熊,入於羽淵,淵東有羽山。池上多生細柳,野獸不敢踐。」另據《山海經·海內經》載,鯀死之後從他的腹中生出了他的兒子禹。大禹奉命繼承了父親未競的事業,他吸取了父親失敗的教訓,採用疏導的方法治水,並且親臨一線指揮,櫛風沐雨,歷經十年之久。《史記》以極其虔敬的心情敘說了禹的豐功偉績:他舍家為國,三過家門而不入,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勢,他足跡踏遍了九州,勘察測量山形水勢,疏導了九條河道,修治了九個大湖,鑿通了九條山脈,終於戰勝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禹不僅治理了水患,而且還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產,規定了各地的貢品賦稅,開通了各地朝貢的方便途徑,並在此基礎上,劃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國范圍內形成了眾河朝宗於大海,萬方朝宗於天子的統一安定的大好局面。大禹也因此大得民心。
經過大禹治水,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藝」之地(《史記·夏本紀》),淮河和沂水流過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間,這片淤積幾十年大水的地方,經過大禹的治理,將淤積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黃淮泛區的一些河段,開出了許多良田和桑土,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地方。在低窪地留下了微山、東平、鉅野、駱馬等「四瀆」,成為有利於先民生存的湖泊。其後劃分了行政區域,也就是青、兗、徐、揚、梁、豫、冀、荊、雍等九州。禹治水有功,後人為紀念夏禹治水的功績,曾在沂河岸邊建立了禹王城。
寧陽傳說
寧陽縣位於山東省中部,北倚泰岱,南襟曲阜,孔子唱嘆的「逝者如斯夫」的大汶河,橫亘東西,穿越縣境,境內有數十條汶河支流,經緯交織。
幾千年來,有關大禹治水的傳說在寧陽及周邊地區久傳不衰,家喻戶曉,人們至今傳頌著許多大禹治水的故事、詩詞及歌謠,婦幼皆知的《禹王台的傳說》、《筷子的傳說》、《建立禹王廟的傳說》、《「禹碑虹渚」傳說》、《威鎮水妖之廟的傳說》、《大禹定屬相的傳說》、《大禹「夫妻樹」的傳說》、《「虯枝歧柏」的傳說》、《禹攻雲山的傳說》、《鐵牛鎮海眼的傳說》、《白馬廟里祀禹父的傳說》等十餘個傳說,有些已編入《寧陽縣志》、《寧陽民間文學集成》等書籍。
現在,人們在寧陽及周邊地區發現了多處與大禹治水同時代的古文化遺跡,進一步印證了大禹治水的活動范圍。特別是2002年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在香港收購的西周中期青銅禮器「遂公盨」,證明大禹治水的古史傳說早在2900年前的西周時期,就已在今天的寧陽及其大汶河沿岸廣為流傳,深入人心。
大禹治水的傳說內容豐富易於上口,影響廣泛。他是該地區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他歌頌正義和美好、勤勞和善良,提倡公道和正派,讓人團結和睦相互關愛,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文學性,教化功能明顯,使寧陽和周邊地區形成了淳厚和諧的民風。
大禹治水的傳說在寧陽及周邊地區從古至今,上下3000多年一直流傳。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跡。相傳他藉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准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不畏艱苦,身先士卒。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經濟文化不斷交流,各種能夠論著異曲紛呈,關於河事的記載也逐漸曾加。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禹貢》一書就是一本專門記述地理情況的書。該書以大禹治水的故事為依託,按「九州」的地理區域,對中國的山脈、河川、疆界、貢賦等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寧陽境內有關大禹及其治水的記載很多,最早見於西周中期遂公盨銘文,其後《詩經·大雅》、《史記·禹貢》均有記載,寧陽縣志(公元1743年)中亦有反映。除正史外,禹王廟、禹王墳、村名、地名、寧陽八景中也有反映。其中有西漢時期的古村落禹頹村(今白馬廟村);被現存最早的明·萬曆三十四年編撰的《寧陽縣志》中列為明代寧陽八景之一的「鐵牛鎮海」,是傳說大禹治水時留下鎮海眼,絕水患的堌堆山景觀;為紀念大禹治水業績,在大汶河南岸建造的距今年代不祥,佔地25畝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禹王廟,廟內十一株千年古柏,其中一株傳說為大禹化身。
2002年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在香港收購的西周中期青銅禮器「遂公盨」,其銘文的前半部分,重點記敘了大禹治水的故事。經考證,遂公盨是西周時期遂國的某代國君鑄造的青銅禮器。遂國位於今山東省寧陽縣西北。國都位於現在的白馬廟村,國都西有一山,至今仍叫遂山。由此證明大禹治水的古史傳說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就已在今天的寧陽及其大汶河沿岸廣為流傳。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以禹王廟為核心,在周邊20公里范圍內,考古工作者已發現古遺址10餘處,雲山店遺址、大官莊遺址、黃家庵遺址、沈西皋遺址。最重要的是距禹王廟20公里的大汶口(堡頭類型)遺址。很多遺址與歷史上的大禹同期,其文化層中,有大量淤積的泥沙,有洪水沖刷的痕跡,大禹所處的歷史時期的確有洪水泛濫。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大荒之中,有山名巧塗之山,青水窮焉。有雲雨之山,禹攻雲雨」。寧陽西北8公里有高近百丈的雲山,山下群眾傳言:該山是當年禹疏蜀(伏)山湖積石而成。清咸豐元年(1851)《寧陽縣志山川》記:「上有洞,出雲輒雨,相傳為禹攻雲雨所致。八景雲山煙雨即此」。又傳雲山西北有海眼,禹將「東海流波山」上的「東海夔牛」點化到此,讓這位「狀如牛,蒼身而無角、聲如雷、聞五萬里」的夔牛鎮住了海眼,消除了水患。寧陽明萬曆十四年第一部縣志將其 「鐵牛鎮海勝景」,列為寧陽八景之一。
禹王廟大門內,並排屹立著兩棵巨柏,樹干筆直勁挺,極具凌霄之勢,樹冠的枝梢盤旋生長,向東南斜伸的枝條象高昂的鳳頭,西北樹枝如展開的鳳尾,人們都把這樹冠叫做「鳳凰架」,西側的一株略低於東柏,樹冠翁郁,猶如淑女。有趣的是這株柏向東斜長,有偎夫之懷之態勢,傳說當年大禹治理汶水,積勞成疾,病死在汶水之濱,人們為了紀念大禹,把他葬在禹王廟的這個位置。不久,在埋葬大禹的地方,長出了一株翠柏,以示大禹死後鎮守汶水。
歷史意義
體現了公而忘私、把個人的一切獻身於為人民造福的事業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貴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積極組織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這種執著的精神,堅定的信念是偉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領導下,齊心協力,共同戰勝了災難。
這個傳說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勇敢、奉獻、堅毅不屈、萬眾一心戰勝困難的民族精神。
⑶ 南關廂的名字來歷 歷史,什麼時候建成的
我國已擁有各類世界遺產處,其中文化遺產21處、自然遺產4處、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處。
自然遺產部分:武陵源歷史風景名勝區、九寨溝歷史風景名勝區、黃龍歷史風景名勝區、三江並流。
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部分: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武夷山。
文化遺產部分:長城、故宮、莫高窟、周口店 「北京人」遺址、秦始皇陵及兵馬俑、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 廟、孔府及孔廟和孔林、武當山古建築群、拉薩布達拉宮、平遙古城、廬山、蘇州古典園林、麗江古城、皇家園林頤和園、皇家祭壇天壇、重慶大足石刻、青城山-都江堰、洛陽龍門石窟、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寢、大同雲岡石窟。
1 自然遺產
2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3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是指自然和文化價值相結合的遺產。
漢朝,因地處牟山之陽平緩地而得名。漢初(公元前206年),於今縣境設東牟縣,為青州東萊郡隸。
東漢建武五年(29)平齊地後,廢弘德縣,復名東牟縣。永平二年(59),割東萊郡東牟等縣入琅琊國。
三國時魏仍設東牟縣,青州東萊郡隸。
晉初(265)撤東牟縣,以其地並入治所在今福山區的牟平縣。
東晉未至南朝劉宋初年,一度為甫朝政權收復,旋又淪為北魏。在此期間,今牟平縣地先屬治在今福山區的牟平縣,繼屬治在今黃縣境的牟平縣(《太平寰宇記》謂在黃縣東七十三里,馬嶺山南)。北齊天統四年(568)分牟平縣地置文登縣後,今縣地改屬光州文登縣。
隋統一後,今牟平縣地仍屬文登縣,惟文登縣改隸萊州,後又更為隸東萊郡。
唐初,今牟平縣地仍屬文登縣。武德四年(621)於文登縣置登州,貞觀元年(627)州廢縣存。貞觀二年,省設治於今黃縣境的牟平縣。麟德二年(665)分文登縣地復置牟平縣,治漢東牟縣城,即今縣治,是為漢牟平縣名,移至漢東牟縣,即今縣之始,亦為今縣地定設牟平縣治之始。如意元年(692)重設登州於黃縣境,後移治蓬萊縣,牟平縣隸屬不變。天寶元年(742)登州改名東牟郡。乾元元年(758)復稱登州。 五代至宋,均沿設牟平縣及登州。宋時登州又別稱東牟郡,屬京東路。 「靖康之變」後,金扶立劉豫偽齊傀儡政權,京東路地為齊所轄。齊阜昌二年(1131),於登州牟平縣治,別置寧海軍。阜昌八年(1137),金廢齊,寧海軍為金直接統治。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寧海軍為寧海州,治所仍在牟平縣,轄牟乎、文登二縣,山東東路隸。 元沿設寧海州,仍治於牟平縣城,轄牟平、文登二縣。初隸於益都路,繼隸於淄萊路,至元九年直隸於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以牟平縣省人寧海州,僅轄文登縣,州治不變,但改隸於萊州府。洪武九年復登州府,寧海州隸。萊州、登州初屬山東行中書省,繼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
清時(1644-l911),沿襲明建置。
1914年,改稱牟平縣。
1994年7月2日,撤銷牟平縣,設立牟平區和萊山區。
1992年4月25日,撤銷牟平縣武寧鄉、大窯鄉、龍泉鄉、莒格庄鄉,分別設立武寧鎮、大窯鎮、龍泉鎮、莒格庄鄉,分別設立武寧鎮、大窯鎮、龍泉鎮、莒格庄鎮。1992年12月26日,撤銷牟平縣玉林店鄉、院格庄鄉、埠西頭鄉,分別設立玉林店鎮、院格庄鎮、埠西頭鎮。 。
1996年5月24日,撤銷牟平區王格庄鄉、劉家夼鄉,設立王格庄鎮、劉家夼鎮(魯政函民字[1996]24號)。
1998年底,全區轄15鎮,即埠西頭鎮、觀水鎮、院格庄鎮、寧海鎮、養馬島鎮、大窯鎮、姜格庄鎮、玉林店鎮、莒格庄鎮、龍泉鎮、水道鎮、劉家夼鎮、王格庄鎮、高陵鎮、武寧鎮,共608個行政村。
宋初,一初姓來此定居,以燒窯為業,得名初家窯。1958年,將原大窯劃分南北兩村,此村居北為北大窯。
大窯鎮隸屬於山東省煙台市牟平區,在牟平區北部,牟平城東側北臨黃海。面積86平方公里。該鎮政府網站顯示[7],該鎮有人口3.22萬人。轄45個行政村、61個自然村。耕地面積2395公頃。自然地理環境優越,有山有海,有丘有泊,以泊為主。以駐地村命名,1992年撤鄉設鎮。
所謂歷史文化遺產是指具有一定歷史意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存在歷史價值的文物,其主要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先牟平大窯鎮的名字由來是:宋初,有初姓在此定居,以燒窯為業,得名「初家窯」。明初,王姓由雲南遷來後,人口不斷增多,成為大村,更名為「大窯」。
除了名字有來歷外,古跡有 蛤堆頂 新石器時期遺址。位於牟平大窯鎮蛤堆後村南台地上,面積約5萬平方米,早年,這里因地勢隆起呈頂狀,土中含有大量蛤皮,故稱蛤堆頂。蛤堆頂遺物暴露已久,除大量貝殼外,尚有獸骨、木
炭粒、紅燒土,以及出土的石器斧、鏟、鑿、紡輪、磨棒、礪石等;陶器有鼎、釜、紡輪、網墜、支座等;骨器有錐、針、笄等。文化層的堆積一般為1~3米。該
遺址1962年被發現後,經各級文物考古部門考察鑒定屬於新石器時代,距今約7000年左右。它是研究新石器時期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被列為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⑷ 煙台市牟平區高陵鎮磨山村99年發生了什麼
老人去世 孩子出生 太陽落山 天就黑了
⑸ 知道牟平去 高陵鎮哪個村 有 姓祝的 么
牟平區高陵鎮祝家疃村,坐地戶都行祝!
⑹ 漢陽陵l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漢陽陵博物館 是一個地方嗎
漢陽陵和漢陽陵博物館是一個地方,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個稱呼。
漢陽陵,又稱漢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後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西安市高陵區三縣區。
陽陵始建於漢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至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竣工,修建時間長達28年,陵園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
1963年4月,陽陵被公布為第一批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25日,陽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範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國家文物局負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評定管理工作,先經該國家局批准立項,考古遺址公園符合若干條件且已初具規模後再開展評定工作。評定合格者,由國家文物局授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稱號,並向社會公布。
漢陽陵博物館(Hanyangling Museum),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依託西漢景帝與王皇後同塋異穴合葬的陽陵陵園而建,是一座巧妙融合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歷史文化與園林景觀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是中國佔地面積最大的博物館。經過三十多年的考古勘探發掘,現已探明,漢陽陵主要由帝陵陵園、後陵陵園、南區從葬坑、北區從葬坑、禮制建築、陪葬墓園、刑徒墓地以及陽陵邑等部分組成。
⑺ 高陵鎮徐村王家瞳有叫閆鐵柱的沒有
額,我雖然不知道是誰?但我一定要吐槽這名字太TMD的土了
⑻ 牟平最好玩的地方是哪裡 啊
牟(mù)平區位置: 東經121°′-121°56′,北緯37°04′-37°30′,海拔:300m(1990)。因處牟山之陽平緩地而得名。歷史:商、西周屬於萊子國領地;春秋為牟子國領地;戰國屬於齊國東境;秦屬於齊郡陲縣。西漢初期在現在牟平所在地設置東牟縣,隸屬於青州東萊郡。新莽改稱弘德縣;東漢時仍恢復為青州東萊郡東牟縣;三國曹魏時隸屬於青州長廣郡。晉初撤東牟縣,其地並入治所在今福山區之牟平縣地。北魏屬光州東牟郡牟平縣地。齊周時,今牟平屬光州東萊郡文登縣地。(高齊天保七年,分牟平置文登,同年省長廣郡入東萊郡。)隋代,屬青州東萊郡文登縣地。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析文登縣於東牟故城(今牟平城)置牟平縣。1131年,於登州牟平縣治,別置寧海軍。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寧海軍為寧海州,治所仍在牟平城,轄牟平、文登二縣,隸屬山東東路。元初期隸於益都路,後隸於淄萊路,至元九年直接隸於中書省。明初,為山東布政使司登州府寧海州,領文登縣。清沿襲明制。1914年,稱牟平縣,隸屬於膠東道、東海道、山東省和第七行政區。1941年1月,牟平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先後屬膠東行政區東海專區、文登專區、萊陽專區。1958年10月,並入煙台市。1959年11月,恢復建制,屬煙台專區。1983年11月,改屬煙台市。1994年7月2日,撤銷牟平縣,設立牟平區,將原牟平縣的萊山、解甲庄兩鎮成建制劃出後設立為萊山區。地理地貌:牟平區境內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昆嵛山北麓,昆嵛山地區溫泉較多,龍泉溫泉位於昆嵛山北麓,歷史悠久。城區位於北部平坦地區。主要河流:沁水河、魚鳥河。氣候屬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全年春夏季主要風向是南風和北風,冬季主要風向是北風和偏北風。交通:石煙線(煙威路)301省道,上澤線(上庄至龍泉段)205省道,煙威高速公路牟平港(五千噸級)行政區劃:街道辦事處:寧海、文化、養馬島;鎮:高陵、水道、觀水、姜格庄、龍泉、玉林店、王格庄、莒格庄、武寧、大窯;行政村: 608個;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1個省級旅遊度假區。農業:主要作物小麥、玉米、甘薯、花生經濟作物蘋果、梨、櫻桃、板栗、食用菌漁業:主要出產鮑魚、扇貝、海參、紫石房蛤特產:絨綉、手綉、抽紗工藝品旅遊風景區:昆嵛山國家森林公園 養馬島 名勝:雷神廟:牟平區雷神廟大街 始建於:清朝初年矯家遺址:牟平區埠西頭鄉矯家村西 始建於:新石器時代養馬島三官廟:牟平區養馬島鎮楊家莊村 始建於:清代九龍池及龍王廟:牟平區玉林店鎮桃園村 始建於:清代岳姑殿古廟群遺址:牟平區龍泉鄉殿後村 始建於:宋-清代北頭墓群:牟平區姜格庄鎮北頭村北 始建於:漢-明代蠣碴土巷遺址:牟平區姜格庄鎮姜格庄村南 始建於:新石器時代煙霞洞:牟平區昆嵛山北麓煙霞洞 始建於:金、元恤養院舊址:牟平區東樓路1號 始建於:1933年照格庄遺址(岳石文化):牟平區城關鎮照格庄村西 始建於:夏張顏山舊宅:牟平區寧海街道辦事處 始建於:1920年店村遺址:牟平區高陵鎮店村村北 始建於:夏代、東周北頭營寨遺址:牟平區姜格庄鎮 始建於:明代雲溪墓群:牟平區姜格庄鎮雲溪村 始建於:元代、明代著名人物:張顏山 楊子榮 馬鈺 孫不二 譚處端 王處一 郝大通 張惠 姜林東 曲欽岳 劉家昌 賀衛方。。。
⑼ 以前在牟平高陵鎮下雨村念書的老同學 18 19 歲的 家我QQ595505159
姓名呢
⑽ 牟平大窯鎮的歷史文化遺產名字的由來
我國已擁有各類世界遺產29處,其中文化遺產21處、自然遺產4處、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處。
自然遺產部分:武陵源歷史風景名勝區、九寨溝歷史風景名勝區、黃龍歷史風景名勝區、三江並流。
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部分: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武夷山。
文化遺產部分:長城、故宮、莫高窟、周口店 「北京人」遺址、秦始皇陵及兵馬俑、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 廟、孔府及孔廟和孔林、武當山古建築群、拉薩布達拉宮、平遙古城、廬山、蘇州古典園林、麗江古城、皇家園林頤和園、皇家祭壇天壇、重慶大足石刻、青城山-都江堰、洛陽龍門石窟、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寢、大同雲岡石窟。
1 自然遺產
2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3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是指自然和文化價值相結合的遺產。
漢朝,因地處牟山之陽平緩地而得名。漢初(公元前206年),於今縣境設東牟縣,為青州東萊郡隸。
東漢建武五年(29)平齊地後,廢弘德縣,復名東牟縣。永平二年(59),割東萊郡東牟等縣入琅琊國。
三國時魏仍設東牟縣,青州東萊郡隸。
晉初(265)撤東牟縣,以其地並入治所在今福山區的牟平縣。
東晉未至南朝劉宋初年,一度為甫朝政權收復,旋又淪為北魏。在此期間,今牟平縣地先屬治在今福山區的牟平縣,繼屬治在今黃縣境的牟平縣(《太平寰宇記》謂在黃縣東七十三里,馬嶺山南)。北齊天統四年(568)分牟平縣地置文登縣後,今縣地改屬光州文登縣。
隋統一後,今牟平縣地仍屬文登縣,惟文登縣改隸萊州,後又更為隸東萊郡。
唐初,今牟平縣地仍屬文登縣。武德四年(621)於文登縣置登州,貞觀元年(627)州廢縣存。貞觀二年,省設治於今黃縣境的牟平縣。麟德二年(665)分文登縣地復置牟平縣,治漢東牟縣城,即今縣治,是為漢牟平縣名,移至漢東牟縣,即今縣之始,亦為今縣地定設牟平縣治之始。如意元年(692)重設登州於黃縣境,後移治蓬萊縣,牟平縣隸屬不變。天寶元年(742)登州改名東牟郡。乾元元年(758)復稱登州。 五代至宋,均沿設牟平縣及登州。宋時登州又別稱東牟郡,屬京東路。 「靖康之變」後,金扶立劉豫偽齊傀儡政權,京東路地為齊所轄。齊阜昌二年(1131),於登州牟平縣治,別置寧海軍。阜昌八年(1137),金廢齊,寧海軍為金直接統治。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寧海軍為寧海州,治所仍在牟平縣,轄牟乎、文登二縣,山東東路隸。 元沿設寧海州,仍治於牟平縣城,轄牟平、文登二縣。初隸於益都路,繼隸於淄萊路,至元九年直隸於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以牟平縣省人寧海州,僅轄文登縣,州治不變,但改隸於萊州府。洪武九年復登州府,寧海州隸。萊州、登州初屬山東行中書省,繼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
清時(1644-l911),沿襲明建置。
1914年,改稱牟平縣。
1994年7月2日,撤銷牟平縣,設立牟平區和萊山區。
1992年4月25日,撤銷牟平縣武寧鄉、大窯鄉、龍泉鄉、莒格庄鄉,分別設立武寧鎮、大窯鎮、龍泉鎮、莒格庄鄉,分別設立武寧鎮、大窯鎮、龍泉鎮、莒格庄鎮。1992年12月26日,撤銷牟平縣玉林店鄉、院格庄鄉、埠西頭鄉,分別設立玉林店鎮、院格庄鎮、埠西頭鎮。 。
1996年5月24日,撤銷牟平區王格庄鄉、劉家夼鄉,設立王格庄鎮、劉家夼鎮(魯政函民字[1996]24號)。
1998年底,全區轄15鎮,即埠西頭鎮、觀水鎮、院格庄鎮、寧海鎮、養馬島鎮、大窯鎮、姜格庄鎮、玉林店鎮、莒格庄鎮、龍泉鎮、水道鎮、劉家夼鎮、王格庄鎮、高陵鎮、武寧鎮,共608個行政村。
宋初,一初姓來此定居,以燒窯為業,得名初家窯。1958年,將原大窯劃分南北兩村,此村居北為北大窯。
大窯鎮隸屬於山東省煙台市牟平區,在牟平區北部,牟平城東側北臨黃海。面積86平方公里。該鎮政府網站顯示[7],該鎮有人口3.22萬人。轄45個行政村、61個自然村。耕地面積2395公頃。自然地理環境優越,有山有海,有丘有泊,以泊為主。以駐地村命名,1992年撤鄉設鎮。
所謂歷史文化遺產是指具有一定歷史意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存在歷史價值的文物,其主要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先牟平大窯鎮的名字由來是:宋初,有初姓在此定居,以燒窯為業,得名「初家窯」。明初,王姓由雲南遷來後,人口不斷增多,成為大村,更名為「大窯」。
除了名字有來歷外,古跡有 蛤堆頂 新石器時期遺址。位於牟平大窯鎮蛤堆後村南台地上,面積約5萬平方米,早年,這里因地勢隆起呈頂狀,土中含有大量蛤皮,故稱蛤堆頂。蛤堆頂遺物暴露已久,除大量貝殼外,尚有獸骨、木
炭粒、紅燒土,以及出土的石器斧、鏟、鑿、紡輪、磨棒、礪石等;陶器有鼎、釜、紡輪、網墜、支座等;骨器有錐、針、笄等。文化層的堆積一般為1~3米。該
遺址1962年被發現後,經各級文物考古部門考察鑒定屬於新石器時代,距今約7000年左右。它是研究新石器時期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被列為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