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背村遺址
① 磁窯鎮的遺址
漢鉅平故城遺址。磁窯尚存漢鉅平故城址,東西長500餘米,南北長450餘米,城牆尚存東北、西北兩角,用黃土夯築,東北城角高6.5米,直徑50米,世稱「烽火台」。西北城角殘高3米,東西長37米,顯露出夾棍眼。夯層明顯,夯築堅實。
汶水夕照、汶口古渡、大道通衢、商賈雲集為古磁窯的四大景觀。早在春秋戰國時,境內南驛村設有館舍,唐、宋時有南北驛道一條,宋、元時東西官馬大道兩條。特別是北宋中葉,這里商業繁榮,店鋪林立,是京東西路直通大明府的重要驛站。
因為處在北京到南京的中點,被稱為中京。在今堡頭茶棚北的汶河上有一座建築風格獨特,橫跨大汶河的明代石橋,是當時全國最長的石橋。石橋全部用條石建成,兩側也是奇石林立。據傳說在古代,每年的正月十六,人們都要趕茶棚廟會,到橋上走一走,以求驅邪祈福。
堡頭遺址位於磁窯鎮堡頭村,是大汶口文化最典型、最豐富的遺存。遺址現存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6米,是大汶口文化最早發掘地,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最初曾稱「堡頭文化」,後命名為「大汶口文化」。遺址內挖掘墓葬133座,陶窯1座,出土文物1800餘件。
隨葬陶器居多,鼎、豆、壺、背壺、罐、三足高柄杯、鬶、尊、盆、缽等。鬶的初型是在磁窯陶窯中燒制的,後傳播到各地。陶色有黑、灰、紅、白等色。黑陶烏黑光亮,有的似金屬器皿一樣有光澤;白陶胎薄質硬,色澤明麗,陶器的紋飾以彩繪和鏤孔最有特色,反映當時制陶工藝的較高水平。另還有石器、骨器和大量動物骨骼,距今約四、五千年。
② 二里頭遺址的介紹
二里頭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內都邑之一1。遺址位容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范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里。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製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術界公認為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根據測年結果,二里頭遺址年代分布約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說前1730年~前1520年)。1959年開始發掘,遺存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二里頭遺址是二里頭文化的命名地,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
③ 浙江平湖林埭鎮群豐村莊橋墳遺址還為開發建造公園嗎
跨湖橋文化與馬家浜文化,皆是長江下游地區重要的文化,具有很多類似。
馬家浜文化年代約始於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了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
馬家浜文化,漁獵經濟也占重要地位,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
馬家浜文化,發現多處房屋殘跡。當時已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木柱間編扎蘆葦後塗泥為牆;用蘆葦、竹席和草束鋪蓋屋頂;居住面經過夯實,內拌有砂石和螺殼;有的房屋室外還挖有排水溝。
馬家浜文化,多紅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長方形橫條陶燒火架 (或稱 爐箅)是該文化獨特的炊具。
馬家浜文化,從出土的器物和遺跡看,生產工具中磨製石器有孔石斧、弧背石錛;生活用具中的夾砂紅陶素麵腰沿釜、牛鼻式雙耳罐、帶嘴平底盉,以及地面木構建築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是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主要特徵,是一種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羅家角遺址第四層的碳-14測定距今7100餘年,在稻穀栽種、紡織、制陶、製造手工藝品等方面的領先創造,
馬家浜文化類型在嘉興市境內的重要遺址有嘉興的馬家浜、吳家浜、幹家埭、鍾家港;桐鄉的羅家角、譚家灣、張家埭、新橋、吳家牆門;海寧的郭家石橋、墳橋港; 海鹽的彭城,平湖的大墳塘,嘉善的小橫港、大往遺址等。
結論是,馬家浜文化是距今7000年的,太湖地區分布廣泛的定居的文化,此文化屬於早期的稻穀農業為主,同時具有漁獵文化為重要的補充,沒有發現獨木舟,因此馬家浜文化不是海洋類型的文化。
---------------------------------
跨湖橋文化最主要的特點,是發現了獨木舟,在距今8000年的時期,就是類似現今宇宙飛船的偉大超強的科技,說明跨湖橋文化是一種已經征服了海洋的文化,是一種海洋類型文化。
跨湖橋文化主要是一種漁獵文化,稻穀種植也作為了重要補充。
特別是彩陶與黑陶的發現,證明跨湖橋文化的科技水準超越了馬家浜文化1000年以上,就如同現代社會早期歐洲文化遠遠超越東亞文化,印度文化的科技水準。
跨湖橋彩陶紋飾主要為太陽紋,也是目前發現較早的太陽崇拜遺跡。太陽崇拜,是早期人類比較超強的信仰方式。19世紀西方宗教研究領域自然神話學派的代表人物麥克斯·繆勒(Max Muller)提出,人類所塑造出的最早的神是太陽神,最早的崇拜形式是太陽崇拜。世界上的太陽崇拜有五大發源地:中國、印度、埃及、希臘和南美的瑪雅文化。
從出土文物及民俗看,整條珠江流域大多有太陽崇拜文化,特別是古駱越地為最,民間有祭天習俗,以及最近在大明山發現的古祭壇。還有花山岩畫中的太陽輪和出土的銅鼓太陽浮雕為實物代表。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卡累利亞岩畫(發現於俄羅斯奧涅加湖和白海地區)已知逾千幅,畫面所繪大多為飛禽走獸,「此外,尚有種種圖形——圓和半圓,並繪有輻射之光束」。一些研究者認為,繪有光束的圓和半圓,是日月的象徵。
三星堆二號坑出土有一種青銅「輪形器」(共6件),呈圓形。已修復的兩件直徑約為84厘米;中心似輪轂的大圓泡的直徑約28厘米,有5根似輪輻的放射狀直條與外徑相連。這應是三星堆先民太陽崇拜的遺物。
1974年和1977年青海民和出土有「卐」形紋彩陶壺。其中「+」字紋與印第安人象徵太陽的「+」字完全相同。此外,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第三期文化遺存中出土了繪有太陽紋和月亮紋的彩陶片。這些應是我國原始社會對太陽崇拜的延續。
我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許多關於「賓日」、「出日」、「入日」的記載,反映了殷人在日出、日落時都加以禮拜。
④ 豐鎬遺址的的規模是怎樣的
豐鎬遺址位於陝西省長安縣馬王鎮、斗門鎮一帶的灃河兩岸,豐鎬是周文王所建豐京和武王所建鎬京的合稱,豐在河西,鎬在河東,總面積超過10平方千米。年代為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
豐鎬遺址中的大量青銅器造型精美華麗,上面的銘文記載了西周王朝及方國的一些重要史實,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學術價值。
在張家坡、客省庄、馬王村、新旺村、灃東花園村、洛水村、普度村等地的豐鎬遺址發現了夯土基址、房子、制骨作坊、陶窯、灰坑、窖藏坑和墓葬、車馬坑等遺跡,為全面認識西周文化的面貌和內涵,確立西周遺址和墓葬的分期奠定了基礎。
豐京也稱豐邑,周文王伐崇侯虎後自岐地遷到這里,位於灃河中游西岸,東界灃河,西界靈沼河,北至郿鄠嶺崗地北緣,即今客省庄村北至海家坡一線,南到石榴村至魯坡頭,面積8至10平方千米,是一處南北狹長、四面環水、相對密閉的地區。
在這個區域內,西周遺址和墓葬比較密集。位於豐京東北部的客省庄、馬王村是一片瀕臨灃河的高地,有西周大型夯土基址14處。夯土基址建築群的西部還發現幾處西周貴族的居址。這是豐京內重要的建築地點。
豐京南部的新旺村、馮村也是一片較為平坦的高地,發現有西周窖藏青銅器,可能也是豐京內西周重要貴族的居址。
位於豐京西北部的張家坡崗地,東西約600米,南北約400米,西周初期作居址使用,西周早期以後,成為豐京區域內最大的一處公共墓地。
鎬京位於灃河東岸,商周時期的西北界臨灃水,東界古潏水,南近洨河,也是一處四面環水、相對密閉的地區。由於遭到漢代上林苑、昆明池的破壞,范圍和總體布局不很明晰。
但是,漢昆明池以北的斗門鎮、花園村、上泉村、下泉村、普度村、洛水村、白家莊等地西周遺跡很豐富,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可能是鎬京的中心區域。
花樓子村與洛水村之間,在北臨灃河的高陽原較低的階地上曾發現10處西周夯土建築。在洛水村西和普度村北還發現有制陶作坊遺址和大型夯土基址,斗門鎮則發現西周窖穴、灰坑和大批窖藏青銅器。
另外,在花園村北至普度村東高地上,在約5萬平方米的范圍內,有數百座西周墓葬和車馬坑,並發現了長甶盉、禽鼎、方鼎、簋、伯姜鼎等。
豐鎬兩京的近30處夯土建築基址連成群體。這些建築均有較深的夯土基槽。夯土台基、屋頂施瓦,牆面塗白灰,有完善的排水設施。
客省庄基址都是從西周中期開始使用,至西周晚期夷、厲之際遭到毀棄。四號夯土基址平面呈T字形,坐北朝南,東西長61.5米,南北最寬處35.5米,是我國西周中期最大的高台式夯土基址。
花樓子村與洛水村之間一號建築基址東西長45米,南北寬25米,也是一座面南坐北的高台建築。
這些建築基址中發現大量瓦、白灰面牆皮、紅燒土塊和殘破的陶器。而在建築群體的周圍發現有西周時期道路、小面積池沼、用陶管鋪設的排水設施,周圍有大量周瓦殘片。
小型房屋均是地穴或半地穴式,平面呈長方形、方形、圓形或橢圓形,面積一般10平方米左右,有一條坡形或階梯狀的通道將住室分成兩半,屋內有灶坑,早期的居住面比較平整且經火焙燒。
房屋附近常有窖穴、灰坑、水井等。窖穴為圓形袋狀,底較平,灰坑多橢圓形,底不平。那時有很多的窖穴和灰坑也會被當做房屋使用。水井有圓形和長方形兩類,井壁有對稱的腳窩,深9米以上。
遺址中發現陶窯20餘座,分為橫式窯和豎式窯兩類,窯室都呈圓拱形。比如洛水村的陶窯為豎式窯,火膛位於窯室的下面,窯箅上有數個圓孔形的火道。客省庄的陶窯為橫式窯,火膛位於窯室的前方,是一個筒狀的甬道,窯室周壁有環形的火道和一條分火道。
豐鎬遺址的千餘座西周墓葬分為3類:
第一類為帶墓道的大墓,包括帶一條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和帶兩條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如在張家坡的3座大、中型墓,其中一座墓葬是有兩條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墓中的銅器有井叔銘文,可能是井叔的墓葬,位於其兩側的是井叔妻室的墓。
這類大墓的周圍多有數座車馬坑、馬坑陪葬,墓葬的主人應為京城范圍之內的公卿或侯伯,張家坡墓地中幾代井叔的墓葬都屬此類。
第二類為土坑豎穴墓,數量最多。早期墓坑狹長,有腰坑,晚期墓坑寬短,很少見到腰坑。中型墓有青銅禮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玉石裝飾品和漆器,少數墓中有殉人。
第三類為偏洞洞室墓,有土坑豎穴墓道,在一側挖出偏洞墓室。這種墓數量比較少,其形制反映出西周文化與甘青地區青銅文化的密切關系。
西周多為仰身直肢葬,頭向不固定,隨葬品一般放在頭前兩層台上。早期大、中型墓中有殉人。
發現的墓葬及附葬的車馬坑、馬坑和牛坑約400座。其中除少數出自普度村外,余均在張家坡及客省庄。墓葬多為長方形土坑豎穴,流行單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少數為俯身直肢葬,頭向不固定。隨葬品多放在頭前、棺內或棺槨之間,兵器放身旁,祭食放在頭前二層台上或容器內。早期墓有殉人,一般一人,多則3人。
車馬坑有方形、扇形、長方形3種。前兩種都埋一車兩馬,長方形豎穴中埋兩車4馬、兩車6馬或3車8馬。車廂下常有殉人;馬坑多長方形豎穴,內埋馬兩匹;牛坑為圓形或長方形,內埋牛一頭。
張家坡西周墓地發現有幾座墓葬聚葬的現象,或墓葬並列,或頭頭相對,或頭足相對,或成方折形排列。這些墓葬規模相近,隨葬器物組合相仿,墓主可能是同一家族的成員。
張家坡車馬坑形狀有方形、扇形、長方形3種,一般是一車二馬,有的四車八馬,大都有一名殉葬輿夫。
豐鎬遺址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陶器、銅器和骨、角、蚌製品以及原始的瓷器和裝飾品。
其中斧、錛、鑿、錘、鏟、鐮、刀等生產工具,多為石制或蚌制,銅鏟僅發現一件;而生活用具多為陶制,有鬶、甗、鼎、甑、簋、豆、盂、罐等,發現的瓦板表面或背面有瓦釘或瓦環。
銅禮器一般在窖藏和墓葬,如陝西省長安普度村西周墓的長甶盉。鼓腹,束頸,口微外侈,分襠柱足,管狀流,長舌獸首鋬。蓋鈕作半環狀,蓋與器鋬有鏈條相接。器頸和蓋沿均飾以雲雷紋填底的竊曲紋,腹部飾雙線V形紋,流飾三角雷紋。蓋內還鑄有銘文56字。
張家坡村東有銅器53件,有銘文的32件;馬王村發現銅器25件,有銘文的10件。
在新旺村附近,也發現銅器窖藏,共有200餘件,其中有銘文的50餘件。其中一尊銅鼎重80餘千克,應為王室或大貴族使用的重器。一件盂上刻有銘文49字,記載周王內宮後妃遴選宮人宮婢之事。
另外,馬王村還發現了許國國君嫁女的媵器。灃東下泉村的多友鼎,銘文長達277字,記載西周厲、宣之際周人與狁人之間的戰爭。
這些銅器大都發現在居住遺址或其附近,同一個窖內出土的銅器有的非一家所作,少數年代較早,大都是西周中晚期的器物,大概是由於西周末年犬戎之亂時埋入地下的,對於探索豐鎬兩京的布局和西周歷史的研究都是極為重要的材料。
在新旺村西南發現的西周晚期制骨作坊遺址,是一處主要製造骨笄、骨鏃一類器物的專業作坊,規模不小。
另外,新旺村還發現兩片刻字卜骨,所刻的字或是易卦中的卦象,或是已經失傳的文字。
⑤ 山背文化的介紹
山背遺址來位於九江源修水縣上奉鄉山背村,包括跑馬嶺、楊家坪等43處遺址,上層為商代遺址,下層為新晚遺址。經六十年代初期發掘,獲得了大批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並發現了原始人類的居住遺址。山背遺址的文物堆積保存較好,包含物豐富,出土的石器有錛、斧、鏃、鏟、鑿、網墜、鐮、球、蛋、勵石等。出土的陶器有鼎、規鬲、豆、壺、罐、簋等。
⑥ 東平鎮的遺址
白佛山石窟造像群坐落在山陽海拔300米的幽谷岑寂之處,共分四窟,造像148尊(今存138尊)。年代從大隋開皇七年(587年)至宋開寶年間(968 -975年)。主窟即隋窟。窟口面陽,內正中雕有釋迦牟尼圓雕座像。身高6.6米,高坐蓮台,面目端莊,雙目微合,神態凝重,肅穆偉岸。據專家考證,此像既有我國其它隋代石窟造像共有的特點,更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保存如此完美實屬少見。主像兩側,即東西兩壁,排列小龕。每龕造像多在1-5尊不等,大者高0.5米,小者僅有十幾厘米,或端坐蓮台,或合掌而立,神態各異。龕旁刻有像主題記,筆法雄健,字體由從隸到楷過渡階段的風韻。東壁最下方有一長方形龕,內雕《涅槃圖》。主像頭南仰卧,肋骨裸露,弟子們圍坐身旁,或低首致哀,或仰面嚎啕,或捧頭,或抱腳,神態各異。有「大隋開皇七年寺主王子華」等刻字。
唐窟位於隋窟西側上方20米刻的峭壁上。窟有兩口,一向南,一向西,南口下為斷崖只有從西口攀緣人工石窠,俗稱「摳罐子鼻」方可出入。內有造像3尊,中為一圓雕主像,高2.4米,兩膝下垂,面南端坐,高內髦,戴法網,兩耳垂肩,面目豐滿碩長,嘴似菱形,唇潤頤豐,鼻樑略高,整個頭部統一和諧,比例勻稱,雕刻極精細,通體光亮 形態逼真。主像兩側各有一侍者,踏跏狀,頭戴寶冠,身著裟、櫻珞,亦通體磨光。
宋窟位於最東側,內有造像12尊,是東壁上雕造的鑒真大師高浮雕像,造型與面目酷似鑒真肖像。雕刻細膩,線條流暢。
與造像同時的有造像題記近千言,以隋窟中最多最完整。清代學者陸增祥曾到此考察,把白佛山隋窟中的部分造像題記及寥外部分題記載入《八瓊室金石補正》 一書。
除造像及題記外,摩崖上還有一些贊美白佛山的刻字。其中以明代萬曆年間所刻《白佛山贊》最佳,陰刻,字體漢隸,脈出《張遷碑》,筆力雄健,俊秀挺拔,古拙樸實。白佛山石窟造像,是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平街道辦人文自然資源豐厚。境內有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稻屯窪。東平最早的學府龍山書院。境內有東平國故城、無鹽故城、無鹽大捷等遺址和趙橋、焦村、石馬、王村、虹橋、井倉、古台寺、護駕村、李范村、無鹽、一擔土、大井及縣城內漢墓群。有的漢墓仍有高大的封土。
東平國故城位於東平街道辦宿城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址大體呈長方形,東西長1600米,南北寬13 余米。城址的西北角、東南角和東北角還有殘存的漢代城牆。西北角的城牆,高度在3米以上,東西長180米3,寬15米現夯土層、柱洞十分明顯。城址內殘磚碎瓦和石質、陶質建築構件隨處可見。文化層厚度達2米以上,包含物十分豐富。中層為漢代文化層;底層為商周文化層;上層以隋唐文化層為主。漢代文化層包含物最為豐富,主要有灰陶路釘磚、簡瓦板瓦、泥質五銖錢范、灰陶豆、罐、缸瓮和鐵質的鋤、犁等。1972年,遺址的北部也曾出土了大量新莽時期的貨泉、布幣等。皇城區位於城的西南側,原高出地面2米多,在1976 年冬季農田基本建設時被推平,當時出土了一些金銀器、陶器、瓷器和鐵器等。遺址北部曾出土有珍貴文物。如焦園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時,一次出土虎符竟達十多枚,專家鑒定為晉代遺物。虎符長6.5厘米,高4.5厘米,厚2.5厘米,用銅鑄成,伏虎狀,通體有虎斑條紋,錯金銘文刻於虎頸和背縫處凸起的長條形窄台上,需兩半扣合方讀。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動軍隊時所用的憑證。又稱「兵符」。還從附近村民手中徵集到許多漢代鐵制生產工具以及花紋不同的瓦當、路釘磚、大型板、筒瓦和瓷器等。有的出土器物已被專家鑒定為國家級重要文物。從文化層和出土物推知,漢東平國之前和之後該城仍為先人居住和生產生活的場所。
⑦ 豐鎬遺址的城市格局
西周的豐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宏大、布局整齊的城市,位於西安西南灃河的兩岸,豐京在西,鎬京在東。具體來說,豐京在灃河西岸的馬王鎮一帶,鎬京在灃河東岸的斗門鎮一帶。盡管經過考古發掘,尚未發現豐鎬的城牆,但豐京和鎬京的具體范圍已經確定,證明豐、鎬二京相距甚近,實際上一橋相通,是一個城市的兩個不同功能的分區,完全可以以豐鎬相稱。
關於豐鎬的平面布局,雖然考古上尚未證實,但文獻記載的卻十分具體,是對中國城市平面布局的最早、最完整的記載,有非常重大的歷史意義,因為它一直指導著中國都城的平面布局,被視作中國都城平面布局的經典。這就是《周禮·考工記》。
《考工記》說:「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這里的國也就是國都。它是一座方形的城,即方方九里之城。其總體布局為城的每面有3個城門,即都城12門。有南北向的街道9條,東西向的街道9條,即九經九緯。也就是說,通向每個城門的有3條平行的街道,構成左出右入,車從中央的街道格局。經塗9軌,指經緯之途皆「容方九軌,軌謂轍廣……凡八尺……積七十二尺,則此塗十二步也」 。一步按1.4米計,則每條街道的寬度為16米左右。左祖右社,指祖廟建在東邊,社稷壇建在西邊,左右對稱。面朝後市,指朝廷要建在王宮南面,或指宮殿大門向南,市場要建在王宮北面,即朝廷在前,市場在後。市朝一夫,指市場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東西、南北各長140米左右。由此證明,周代對市場的設置已極為重視,劃出一定區域作為交易市場,面積達0.02平方公里左右。據說這種布局是最理想的制度,即「左者人道所親,故立祖廟於王宮之左;右者地道所尊,故立國社於王宮之右;朝者義之所在,必面而向之,故立朝於王宮之南;市者利之所在,必後而背之,故立市於王宮之北」。
除上述街道、祖廟、社稷壇、王宮、市場外,其餘的地區應該就是居民區。對居民區如何稱呼,怎樣劃分,《周禮》並未提及。按照方形城市的慣例和周原考古所挖掘的早周的房屋遺址看,應該是方形的小區,可能以「里」相稱,因為「閭里」是中國人居住區的最早稱謂。《說文解字》:「閭,里門也,從門,呂聲。《周禮》,五家為比,五比為閭。閭,侶也,二十五家相群侶也。」就是指居住單元而言。秦末,二世盡發「閭左」,以戍漁陽 ,漢長安城的居住區以閭里相稱 ,都可以證明這一點。司馬貞《索隱》,閭左,謂居閭里之左也,可見閭里是最早的居住區的名稱。
豐鎬的平面布局是否如此整齊,還有待於考古發掘來證實。不過,從東周王城的平面布局和後來中國都城總體布局的特點看,《周禮》的記載應該是可信的。事實上,豐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宏大、布局整齊的大城市,開創了中國城市平面布局方整、寬暢、宏偉的先河,樹立了中國城市平面布局的總規制,一直是後來城市總體布局的楷模。 豐鎬兩京的外延區域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是由各自所獨具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所決定的,廣義上的豐鎬地區范圍西至澇河,東至橘水,北至渭水,南及秦嶺北麓,是一片面積廣大,山川、原、限相依,河、湖、池、澤交錯的地區。在這片廣闊的地域內,根據各自社會功能,經濟功能的差異,又可劃分為都邑區、王陵區、農業種植區、游樂漁獵區和牧放區。
都邑區:豐鎬兩京位於灃水東西兩岸,隔河相對,直線距離不過十里。從一定角度來看,鎬京實際上是豐京的延展與擴建。兩京處於山水環繞的密閉地形之中,以有利的自然地理環境作為天然屏障。鎬京外圍南有洨水,東界潏水,西至灃水,灃水在馬王村處折向東流,構成鎬京的北界。三水源於秦嶺終南,河水流量比較豐富,恆定,形成了護衛鎬京外圍的天然界河和塹溝。豐京外圍也是三面靠河,南面有聳峙的秦嶺作為屏障。
游樂區:靈沼、海子、彪池、鎬池和灃水,是兩京區域內的魚獵區和天子貴族游樂區。豐鎬遺址中發現有大量蛤殼、螺螄魚肉和用於捕魚的石質網墜,說明魚獵已成為當時的一項重要經濟活動。根據金文和文獻記載,豐鎬地區的幾處大池也是天子、貴族習禮、習射和舉行各種大禮、游樂活動的重要場所。
農作區:都城所在人口、軍隊比較集中,糧草費用必多。都邑區內各居民點間已有農作區,而都邑以外的細柳原、高陽原、畢原、神禾原和渭水、澇水、新河階地也有可能被辟為農作區,供應都城用糧。
射獵區:豐鎬境內有天子苑囿,專供天子射獵,是為射獵區。孟子答齊宣王問,說到文王苑囿方七十里。《詩·大雅·靈台》也提到「王在靈囿,麀鹿攸伏……」秦嶺終南北麓有茂密森林聲淺山丘陵地帶,野草灌木叢生,是最理想的射獵區。豐鎬地區遺址和墓葬中發現有大量的獸肉,以鹿、獐最多,墓葬中往往把整頭鹿生殉墓坑。狩獵活動,也是當時的一項重要經濟活動。
王陵區、牧放區:豐鎬地區的墓葬中,發現大量的車馬坑和馬坑。一些大型馬坑中生殉馬匹多達五六十匹,中小墓葬中也有整匹牛、馬生殉。西周時期對養馬業尤為重視,據《周禮》記載,當時設有專職官員管理馬政。由西周金文資料可知,關中地區就有好幾個直接隸屬王室的大型牧場,周天子每年要到這些地方視察,並舉行執駒典禮。馬是車行的動力,可用於軍事和役使,又是殺殉、生殉的主要對象。京都地區對馬的需求量極大,這些馬匹不可能全部依賴外運,應有相當數量的馬匹是在豐鎬鄰近地區牧放。豐鎬都邑以北為渭水、澇河、灃水、洨水河灘地帶,這裡面積開闊,因處諸河下流水道多有水患,不宜農作,但草灃水盛,則可成為理想的牧地。
⑧ 大河村遺址的遺址概況
大河村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東北郊107和310國道交匯處的東南隅,發現於1964年,是一處包含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夏商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遺,距今 6800--3500年,面積40萬平方米。
大河村遺址遺址中部是仰韶先民的居住區,房基相疊、窖密集:兩處仰韶文化晚期的氏族公共墓地分別位於遺址的東北部和西部。龍山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遺址的四周邊沿地帶,夏商時期的遺存主要集中在遺址的西南部。其中仰韶文化遺存最為豐富,文化層最厚處達成12.5米。
遺址一、二期遺存近於廟地溝類型或與之相當。三、四期遺存為秦王寨類型,有人稱之為大河村類型。這種遺存有四組連間建築和大量陶器等遺物、墓葬,其中尊、背壺和鍋顯示了與大汶口或屈家嶺文化的交流關系。五期遺存是早期龍山文化,六期遺存為河南龍山文化。
1972年--1987年先後發掘21次,出土房基47座、窖穴 297座、墓葬354座,出土各類珍貴文物3500多件。遺址中出土的木骨整塑陶房F1-4,是目前我國出土同時期房屋中保存最好的一處。發掘時,1號房基北牆殘高近1米。據碳14測定距今5040±100年。它是一組兩面坡式的排房建築,它的出現,奠定了中國北方傳統居民建築的基本形制。
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色彩絢麗、圖案豐富,在仰韶文化中獨樹一幟。彩陶雙連壺造型獨特,被譽為中國史前最美麗的彩陶。彩陶中的太陽紋、日暈紋、星座紋等天象圖案,是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天文學實物資料。此外,遺址中還出土有山東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嶺文化的遺物。
⑨ 青墩遺址血子樹的來歷
青墩遺址位於江抄蘇省海安縣西北部約21公里處,是一處聞名全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化堆積屬於良渚文化范疇。發現於2002年。
自2007年開始大規模發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石器、玉器和陶器。其中有柄穿孔陶斧,被譽為「中華第一斧」;刻紋麋鹿角的發現,被稱作「東方第一卦」;鹿角迴旋鏢是在亞太地區最早創造和使用的狩獵工具,為我國首次發現;長江北岸五六千年前的「干欄式」建築,為我國首次發現[1] 。
青墩遺址各類遺跡組合豐富,空間分布完整,地層清晰,遺物時代明確,這對宿遷地方歷史研究,以及戰國、秦漢社會變遷背景下的鄉村社會考古學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2] 。另外,對於海安地方史的研究、探索長江南北新石器時代諸文化關系意義重大。
該遺址已於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⑩ 有關新疆古遺址和魔鬼城的資料
簡介
魔鬼城又稱烏爾禾風城。位於准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的佳木河下游烏爾禾礦區,西南距克拉瑪依市100公里。有一處獨特的風蝕地貌,形狀怪異、當地人蒙古人將此城稱為「蘇魯木哈克」,哈薩克人稱為「沙依坦克爾西」,意為魔鬼城。
地質形成
魔鬼城呈西北—東西走向,長寬約在5公里以上,方圓約10平方公里,地面海拔350米左右。據考察,大約一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時,這里是一個巨大的淡水湖泊,湖岸生長著茂盛的植物,水中棲息繁衍著烏爾禾劍龍、蛇頸龍、恐龍、准噶爾翼龍和其它遠古動物,這里是一片水族歡聚的「天堂」,後來經過兩次大的地殼變動,湖泊變成了間夾著砂岩和泥板岩的陸地瀚海,地質學上稱它為「戈壁台地」。
景象奇觀
因為地處風口,魔鬼城四季狂風不斷,最大風力可達10―12級。強勁的西北風給了魔鬼城「名」,更讓它有了魔鬼的「形」,變得奇形怪狀。遠眺風城,就像中世紀歐洲的一座大城堡。大大小小的城堡林立,高高低低參差錯落。千百萬年來,由於風雨剝蝕,地面形成深淺不一的溝壑,裸露的石層被狂風雕琢得奇形怪狀:有的呲牙咧嘴,狀如怪獸;有的危台高聳,垛蝶分明,形似古堡;這里似亭台樓閣,檐頂宛然;那裡象宏偉宮殿,傲然挺立。真是千姿百態,令人浮想聯翩。在起伏的山坡地上,布滿著血紅、湛藍、潔白、橙黃的各色石子,宛如魔女遺珠,更增添了幾許神秘色彩。風城地處風口,四季多風。每當風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怪影迷離。如箭的氣流在怪石山匠間穿梭迴旋,發出尖厲的聲音,如狼嗥虎嘯,鬼哭神號,若在月光慘淡的夜晚,四周肅索,情形更為恐怖。
魔鬼城一帶,還蘊藏著豐富的天然瀝青和深層地下石油。
新疆的魔鬼城除了上述的烏爾禾魔鬼城還有奇台魔鬼城,它位於奇台縣的西北方向。從縣城出發,沿著通向北山煤礦的公路走90公里,經過邊防站再前行3公里後,轉入去青河方向便道,約60公里的路程後進入將軍戈壁,再經過50公里的顛簸才能到達。它的面積達84平方公里,主要由「青壯年」雅丹群組成。
另外,還有兩處魔鬼城,一處位於奇台將軍戈壁北沿,另一處是吉木薩爾北部的五彩城。
旅遊交通
到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後,到明圓(克拉瑪依在烏魯木齊的辦事處)坐車,需要4個小時左右既可到達克拉瑪依,班車每小時一趟發往克拉瑪依,票價為91元。
方法一:從克拉瑪依坐班車到達烏爾禾後,從當地坐專車前往魔鬼城旅遊。
方法二:在克拉瑪依選擇合適的旅行社,進行魔鬼城1-2日游。
哈密五堡魔鬼城
魔鬼城位於哈密市五堡鄉以南,距五堡鄉20Km,距哈密市約100Km,由於它神秘莫測,不熟悉地形的人若遇風暴,有迷失方向的危險,哈密雅丹地貌東起煙墩外的駱駝峰,經雅滿蘇鐵礦,大南湖煤礦,到五堡沙爾湖十三間房等長約400公里,寬約5-10公里,在哈密屬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它是經過漫長的風蝕自然而形成的。 在魔鬼城可以看到那些酷似城堡、殿堂、佛塔、碑、人物、禽獸形態各異的景觀、令人眼花繚亂的陡壁懸崖、以及混跡岩礫中五光十色的瑪瑙、隨處可見的硅化木、枝葉清新的植物化石,偶爾可獲得象恐龍蛋化石的小圓石頭,海生的魚類化石、鳥類化石,當夜幕降臨時有時會聽到鬼哭狼嚎令人發指的嘶叫,因此才被人們稱之為「魔鬼城」。 其實這里還真正存在著古城堡建築、古民房遺址―艾斯克霞爾古城堡:離地面約六米的風蝕台上的長方形的土夯建築有高約五米,前面有門有窗的居住地,這就是人類活動之地、是古絲路的驛站或是哈密王朝的西南前哨,據當地人推測,此地西面的沙爾湖(由流沙通向羅布泊)乾涸之前,這里也有村莊人家,當水源游移(地殼變化)沙爾湖消失後,林木飛鳥在風沙中,部分變為化石,而此地居住的人只得背井離鄉,連先祖的遺骨也移走了、至今僅有遺址。現在哈密魔鬼城已是國家AAA級景區。
[編輯本段]昌吉奇台魔鬼城
將軍戈壁是一個十分神奇而又迷人的地方,它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這里的天空藍得讓你心醉神怡,這里的空氣新鮮得讓你不忍呼吸。那如烈焰騰空的是火燒山;那如紅氈鋪地的是紅柳的火陣;那綠意如春的是梭梭林。更讓你賞心悅目的是如夢如幻的海市蜃樓,那簡直就是一派仙境。遠遠望去,一泓春水,微波盪漾,沙丘小樹點綴其間,幻化成亭台樓閣,虛無飄渺,偶見身影閃動,如閑雲野鶴,好不誘人。另外,亞洲最大的硅化木群,轟動全國的恐龍溝,被稱為化石之庫的石錢灘都在這里,和魔鬼城並稱將軍戈壁「四大奇跡」。 那個「城樓」的神奇還在於它隨時間的不同而變幻。當旭日東升,從遠處望去,「城樓」就象一對披著晨光的武士,忠實地守衛著城堡的安寧;當黃昏初上,明月當空,那個高一些的就像個戴斗笠的老爺爺講述一個古老而有趣的故事。看著那一幕安享天倫的幸福情態,你無論如何也不會把它和魔鬼二字連系在一起。 只有在大風之夜,你才會真正領略到它魔鬼的一面。這里的風往往來的非常突然,有時明月當空,風清月麗,就說不定就會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這時你就會聽到整個魔鬼城一片鬼哭狼嚎,有的聲如洪鍾。若惱若怒;有的細如婦泣,悲悲凄凄;還有的尖聲怪叫,讓人毛骨悚然。當你孤身大漠,置身風高月黑之夜,聽到這些令人心驚心膽戰的聲音,你絕對會有一種身置魔域的感覺。然而,當第二天旭日東升,再看晨光下的魔鬼城,竟是那麼溫順,那麼安靜,大風之夜的恐懼就像一場夢,你會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新奇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