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縣戰國秦長城遺址
① 臨洮戰國秦長城遺址途徑哪些地區
臨洮戰國秦長城遺址首起於縣城北15千米的新添鄉南坪村殺王坡,然後由南坪北庄山頂而下,經過長城巷村,峽口鄉灣腦、長城嶺、八里鋪鄉、沿川子鄉、塔灣鄉蔡家嶺、堯店鄉花麻溝、石家樓鄉、楊家山,到長城坡關門前咀,過夾槽梁、老王溝口進入渭源縣境,自西向東穿越臨洮縣40餘千米。
這些遺址上的城牆、城障、烽燧全由黃土或礫石混合黃土夯築而成,夯層清晰可見。雖然風化雨蝕,仍可領略當年的雄姿。
這段長城中,臨洮境內保護最好的一段要算長城嶺上的那一段。經測量,這段長城長1700米,牆高2.5米,頂寬3米,底部寬5米至8米。板築夯層厚0.08米至0.13米。
暴露遺物有長達0.7米的筒瓦和長0.6米,寬0.5米的板瓦,其表面有細繩紋和掛板紋飾,皆系秦長城構件。
② 秦長城是什麼樣子,修建於什麼地方
秦長城 秦長城東至遼東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築長城萬余里,以防匈奴南進,史稱秦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實際是在戰國秦長城的基礎上加以修繕,東西橫貫西吉、固原、彭陽三縣。
秦長城遺址
在包頭除了較早時期趙武靈王修築的趙長城之外,還有一段較為完整的秦長城。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築起了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至遼東郡(今遼寧省)的萬里長城,它由寧夏延伸入內蒙古之後,從狼山而東,經由包頭市固陽縣北部的西斗鋪、銀號、大廟鄉,進入武川縣經大青山東部,延伸至河北。
在包頭市境內的秦長城累計長度為120公里左右,多半修築在山巒北坡,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帶多用夯土築成,山地則多用石砌或土石混築,一般石砌長城遺跡保存尚好,現存的一般為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寬4米,頂寬2米左右。站在高處,依然可見長城順著山勢上下,狀若游龍,每隔一段尚能辨清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遺跡,在包頭秦長城內外,留有8-9座古城遺址,其中,常可找到秦國至西漢初年的陶片。
秦長城不僅在構築方法上有自己的風格,而且在防禦設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秦長城以石築見稱,雄偉壯觀,漢代沿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
秦長城的意義
秦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上的奇跡,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如今雖然歷史的風雨剝蝕成了斷垣殘基,但仍以蒼蒼莽莽的氣勢,威武雄渾的壯闊,濃縮成了一種厚實的文化積淀,以永恆的蒼涼和悲壯,永遠留在華夏文明的史冊里。
秦長城經不經過北京
專家以秦長城經過不經過北京有以下解釋,根據古代《延慶州志》,《宣化府志》卷六十四《塞垣志》,《西關志·居庸卷》等古代史冊得出結論:秦長城不經過北京延慶縣八達嶺之北三里岔道,而在八達嶺以北300里赤城縣獨石口、灤河上游一帶。
孟姜女哭的並非秦長城而是齊長城
孟姜女傳說日前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歷史上孟姜女哭的並不是秦長城,而是山東的齊長城。
這個故事的毛坯源自於「杞梁妻哭夫」的史實。始見於《左傳·襄公二三年》(公元前550年),齊庄公發兵攻打莒國,齊軍先鋒杞梁在與莒國交戰時戰死,齊庄公班師回國路上,在莒城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弔唁,杞梁妻得知丈夫已經戰死悲痛交加,拒絕接受在郊外弔唁,齊庄公便到杞梁家設祭弔唁。
到了戰國時期,《檀弓》一書引曾子的話中對這段史實增加了「其妻迎靈柩於路而哭之哀」一語。《孟子·告子下》記載淳於髡的話:「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從而把「哭夫」的史事定為孟姜女哭長城。
秦長城的發現
重大發現秦長城在青龍峽北分水嶺梁頭、慕田峪北蓮花池梁頭一線……後者長里許,殘高可兩米,橫亘埡口,毛石土築,粗布紋瓦,兩側皆大山,其為秦長城無疑。據考古專家李亞忠介紹說古代防禦外敵入侵,埡口兩邊以山為牆,人馬就很難攀上。由於所處位置相當隱秘,所以保存最為完好。此處城牆全為毛石土築,與附近2公里的北齊時期塊石灰縫攔馬牆長城和明長城明顯不同。此次考察發現不僅蓮花池兩側山埡口有遺存,北京司馬台、白馬關、椴樹嶺等地也有類似發現,但都不如這里完整和明顯。
③ 渭南發現有什麼國和什麼國的長城遺址
渭南發現的長城遺址,為戰國時期魏國和秦國的長城遺址。
(一)魏長城遺址
戰國時期,七過抗衡,爭城掠地,戰爭頻繁。東周顯王十七年即公元前352年,魏國為防禦西面的強秦,沿境築城,作為軍事屏障,故稱「魏長城」。據《史記·魏世家》記載:「梁惠王十九年築長城」。《史記·蘇秦傳》記載:「大王之地,西有長城之界。」《史記·秦本記》記載:「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長。」「魏西界,與秦相接南自華州、鄭縣西北過渭水東岸向北有上郡,郝州之地皆築長城,以界秦境。」
魏長城遺址在華陰境內有8處,朝元洞、紅岩、城南、河彎子、西關等村都有殘垣存留。其起於華陰市華山北麓玉泉院澗西的朝元洞,從南至北經大荔、澄城、合陽直到韓城市的黃河邊沿,全長150公里。
(二)秦東長城遺址
迄今考古發現的位於渭南蒲城境內的長城遺址共兩處:一處位於晉城村東北洛河右岸最高處的源頭,遺跡為東西走向,長約400米,上夯下塹城牆遺址,基部利用自然地形;另一處位於晉城村北的一條沖溝的南側,北起蒲城縣西頭鄉,向南經東陳庄、平路廟至鈐餌鄉,全長約50公里。
該段長城修建於戰國秦簡公時期。時秦國為加強防禦,為保障國內改革而修築。它是戰國時期最早的長城,也是秦國數條長城中的重要長城,又稱秦東長城。在這些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戰國時期的繩紋瓦片、雲紋瓦當、生活器皿陶片和陶水槽殘體。殘存城牆多為下墊上夯,以自然河溝為倚托,用自然河岸塹削為城。就地取材,利用原有的長梁地形,上部施以夯築。它是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因此又稱為「塹洛」長城。
④ 戰國秦長城遺址什麼時候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早是 固陽秦長城遺址,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被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二○○一年六月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春秋至明的長城遺址被合並為一處,其中包括戰國時期的秦長城遺址(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西吉縣、固原縣)。
⑤ 秦長城在哪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築長城萬余里,以防匈奴南進,史稱秦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實際是在戰國秦長城的基礎上加以修繕,東西橫貫西吉、固原、彭陽三縣。在固陽縣城北7公里處的色爾騰山上,一條蜿蜒的巨龍盤亘靜卧於崇山峻嶺之間。遠遠望去,雄偉壯觀,氣勢非凡。這就是世界八大奇跡之一、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秦長城。
秦長城在包頭市境內的秦長城累計長度為120公里左右,多半修築在山巒北坡,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帶多用夯土築成,山地則多用石塊或土石混築,一般石砌長城遺跡保存尚好,現存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寬4米,頂寬2米左右,土築城垣多數毀壞無存;土石混築的城牆,由於多年風雨的侵蝕,已基本成路基狀痕跡.但在高處,依然可見長城順著山勢上下、狀若游龍每隔一段,尚能辯清古代烽火和城障的遺跡,據調查在這段秦長城內外,留有八九座古城遺址,它們可能就是秦代駐軍的營墊,或屯墾百姓的城邑,從這段長城的烽煙和城障遺址中,常可找到戰國,秦至西漢初年的陶片。 秦長城,是世界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頭市固陽秦長城位於縣城北7公里處,距離包頭市區58公里,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它像一條金腰帶 秦長城
由東向西橫穿固陽中部,跨越五個鄉鎮,長達12公里。
⑥ 根據秦長城的遺址,是怎樣證明這段長城為什麼被稱為「塹洛長城」的
後來,在華陰縣城東和蒲城縣東南等處,還有這段秦長城的遺址。其中,蒲城段版長城遺址共發現兩處:
一處位權於晉城村東北洛河右岸最高處的源頭,遺跡為東西走向,長約400米,上夯下塹城牆遺址,基部利用自然地形。
另一處位於晉城村北的一條沖溝的南側,其夯層清晰、純凈。
這些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戰國時期的繩紋瓦片、雲紋瓦當、生活器皿陶片和陶水槽殘體。殘存城牆多為下墊上夯,以自然河溝為倚托,用自然河岸塹削為城。
這些發現說明,當年秦東長城就地取材,利用原有長梁地形,上部施以夯築。它是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因此又稱為「塹洛長城」。
在這段長城遺址還有單烽和城上烽,單烽殘存高4米至6米,體積龐大,烽頂殘留面積為二三十平方米,說明建烽之初均有覆瓦建築。
⑦ 秦長城遺址在什麼地方
秦長城遺址:西起臨洮東三十里鋪的殺王墳,從東峪溝長城坡,上陽山進入渭源縣境內,經地兒坡、樊家灣、文昌宮、秦王寺、石堡子、陳家窪、方家梁、城壕、高咀山、馬家山、下鹽灘、陽山等四個鄉鎮十四個村盤垣三十七公里,從野狐灣進入隴西縣境。
秦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上的奇跡,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如今雖然被歷史的風雨剝蝕成了斷垣殘基,但仍以蒼蒼莽莽的氣勢,威武雄渾的壯闊,濃縮成了一種厚實的文化積淀,以永恆的蒼涼和悲壯,永遠留在華夏文明的史冊里。
⑧ 秦長城的建築時間及目的
秦長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築長城萬余里,以防匈奴南進,史稱秦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實際是在戰國秦長城的基礎上加以修繕,東西橫貫西吉、固原、彭陽三縣。
秦長城遺址
在包頭除了較早時期趙武靈王修築的趙長城之外,還有一段較為完整的秦長城。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築起了西起臨三北(今甘肅山尼縣)東至遼東郡(今遼寧省)的萬里長城,它由寧夏延伸入內蒙古之後,從狼山而東,經由包頭市固陽縣北部的西斗鋪、銀號、大廟鄉,進入武川縣經大青山東部,延伸至河北。
在包頭市境內的秦長城累計長度為120公里左右,多半修築在山巒北坡,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帶多用夯土築成,山地則多用石砌或土石混築,一般石砌長城遺跡保存尚好,現存的一般為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寬4米,頂寬2米左右。站在高處,依然可見長城順著山勢上下,狀若游龍,每隔一段尚能辨清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遺跡,在包頭秦長城內外,留有8-9座古城遺址,其中,常可找到秦國至西漢初年的陶片。
秦長城不僅在構築方法上有自己的風格,而且在防禦設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秦長城以石築見稱,雄偉壯觀,漢代沿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
秦長城的意義
秦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上的奇跡,更是我們中華民話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如今雖然歷史的風雨剝蝕成了斷垣殘基,但仍以蒼蒼莽莽的氣勢,威武雄渾的壯闊,濃縮成了一種厚實的文化積淀,以永恆的蒼涼和悲壯,永遠留在華夏文明的史冊里。
秦長城經不經過北京
專家以秦長城經過不經過北京有以下解釋,根據古代《延慶州志》,《宣化府志》卷六十四《塞垣志》,《西關志·居庸卷》等古代史冊得出結論:秦長城不經過北京延慶縣八達嶺之北三里岔道,而在八達嶺以北300里赤城縣獨石口、灤河上游一帶。
孟姜女哭的並非秦長城而是齊長城
孟姜女傳說日前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歷史上孟姜女哭的並不是秦長城,而是山東的齊長城。
這個故事的毛坯源自於「杞梁妻哭夫」的史實。始見於《左傳·襄公二三年》(公元前550年),齊庄公發兵攻打莒國,齊軍先鋒杞梁在與莒國交戰時戰死,齊庄公班師回國路上,在莒城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弔唁,杞梁妻得知丈夫已經戰死悲痛交加,拒絕接受在郊外弔唁,齊庄公便到杞梁家設祭弔唁。
到了戰國時期,《檀弓》一書引曾子的話中對這段史實增加了「其妻迎靈柩於路而哭之哀」一語。《孟子·告子下》記載淳於髡的話:「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從而把「哭夫」的史事定為孟姜女哭長城。
秦長城的發現
重大發現秦長城在青龍峽北分水嶺梁頭、慕田峪北蓮花池梁頭一線……後者長里許,殘高可兩米,橫亘埡口,毛石土築,粗布紋瓦,兩側皆大山,其為秦長城無疑。據考古專家李亞忠介紹說古代防禦外敵入侵,埡口兩邊以山為牆,人馬就很難攀上。由於所處位置相當隱秘,所以保存最為完好。此處城牆全為毛石土築,與附近2公里的北齊時期塊石灰縫攔馬牆長城和明長城明顯不同。此次考察發現不僅蓮花池兩側山埡口有遺存,北京司馬台、白馬關、椴樹嶺等地也有類似發現,但都不如這里完整和明顯。
⑨ 戰國秦長城由於修建歷史年代的久遠只保留了哪些遺址
這座戰國秦長城,由於修建歷史年代的久遠,再加之後來的秦始皇又重建了部分長城路段,為此,它保留到後來的遺址主要有臨洮戰國秦長城遺址、渭源戰國秦長城遺址和固原戰國秦長城遺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