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旅遊游記
A. 安徒生簡介全一點的,急!
很全了,不知道你要什麼,自己選吧!
丹麥童話作家。1805年4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父親是個窮鞋匠,曾志願服役,抗擊拿破崙·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後於1816年病故。當洗衣工的母親不久即改嫁。安徒生從小就為貧困所折磨,先後在幾家店鋪里做學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少年時代即對舞台發生興趣,幻想當一名歌唱家、演員或劇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當了一名小配角。後因嗓子失潤被解僱。從此開始學習寫作,但寫的劇本完全不適宜於演出,沒有為劇院所採用。1822年得到劇院導演約納斯·科林的資助,就讀於斯萊厄爾瑟的一所文法學校。這一年他寫了《青年的嘗試》一書,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爾特的筆名發表。這個筆名包括了威廉·莎士比亞、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1827年發表第一首詩《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於1829年問世。這是一部富於幽默感的游記,頗有德國作家霍夫曼的文風。這部游記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會的初步承認。此後他繼續從事戲劇創作。1831年他去德國旅行,歸途中寫了旅遊札記。1833年去義大利,創作了一部詩劇《埃格內特和美人魚》和一部以義大利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1835)。小說出版後不久,就被翻譯成德文和英文,標志著作者開始享有國際聲譽。代表作:《海的女兒》、《丑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
〖安徒生事跡〗
1805年4月2日出生於丹麥費恩島奧登塞小鎮。
1816年11歲時父親過世。
1819年14歲時獨自離家到哥本哈根,尋求創作機會。
1822年8月發表作品《嘗試集》,含詩劇及故事共三篇。此集子因其出身寒微而無出版機會,但已引起文化界某些人士的注意。10月,進入中等教會學校補習文化,共讀六年,對其教育方式感到痛苦不已;不過這六年中大量閱讀名家作品,也練習創作詩篇、歌劇。
1827年,離開學校回到哥本哈根。發表詩歌,受到 上流社會 評論家稱贊,鼓起安徒生對寫作的信心。
1829年,寫出長篇幻想游記《阿馬格島漫遊記》出版,第一版銷售一空。出版商立刻以優厚條件買下第二版,安徒生因此從飢餓的壓迫中解脫。喜劇《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愛情》在皇家歌劇院上演。同年也出版第一本詩集。
1830年,初戀失敗。開始旅行;第二本詩集出版。
1831-1834年,戀愛再度失敗,遭逢母喪,不久出版長篇自傳體小說《即興詩人》。
1835年30歲時開始寫童話,出版第一本童話集,僅61頁的小冊子,內含《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達的花兒》共四篇。作品並未獲得一致好評,甚至有人認為他沒有寫童話的天份,建議他放棄,但安徒生說:「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呢!」
1844年,寫出自傳性作品《丑小鴨》。
1846年,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
1870年出版晚期最長一篇作品《幸運的貝兒》,共七萬余字,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感受為基礎寫成的,但不完全是自傳。
1867年,被故鄉奧登塞選為榮譽市民。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時,因肝癌逝世於朋友的鄉間別墅。喪禮備極哀榮,享年70歲。
〖安徒生作品〗
長篇小說6部:《即興詩人》(1835),《奧·特》(1836),《不過是個提琴手》(1837),《兩位男爵夫人》(1848),《生乎?死乎》(1857),《幸運兒》(1870)。
劇本25部:詩劇《阿夫索爾》(1822),《聖尼古拉教堂鍾樓的愛情》(1829),歌劇《拉默穆爾的新娘》(1832),歌劇《烏鴉》(1832),詩劇《埃格納特的人魚》(1834),輕歌舞劇《離別與相逢》(1835),歌劇《司普洛峨的神》(1839),《黑白混血兒》(1840),《摩爾人的女兒》(1840),《幸福之花》(1844),獨幕詩劇《國王的夢想》(1844),《梨樹上的鳥兒》(1845),《小基爾斯滕》(1846),《科莫河邊的婚禮》(1848),四幕喜劇《比珠寶還珍貴》(1850),歌劇《北歐的女神》(1850),《新房產》(1850),《睡魔》(1850),喜劇《海爾德摩爾》(1851),喜劇《接骨木媽媽》(1851),喜劇《出身並非名門》(1863),喜劇《長橋》(1863),三幕劇《西班牙客人》(1865),獨幕劇《初來者》(????),《羅斯基里達之夜》(????)。
游記6部:《1828年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1829),《瑞典紀行》(1851),《西班牙風光》(1863),《訪問葡萄牙》(1866)。
自傳3部:《小傳》(1832),《我一生真實的故事》(1847),《我的童話人生》(1855)。
詩4部:《詩集一》(1829),《詩集二》(1830),詩集《幻想與現實》(1830),詩集《一年的十二個月》(1832)。
童話共計160餘篇
〖安徒生資料〗
他的第一部《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集》(Fairy tales, Told for Children)包括《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達的花兒》,於1835年春出版。1837年,在這個集子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故事,編成童話集第1卷。第2卷於1842年完成,1847年又寫了一部《沒有畫的畫冊》。
1840至1857年,安徒生訪問了挪威、瑞典、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小亞細亞和非洲,在旅途中寫了不少的游記,如:《一個詩人的市場》(1842)、《瑞典風光》(1851)、《西班牙紀行》(1863)、《訪問葡萄牙》(1866)等。他在德、法等國會見了許多知名的作家和藝術家。1847年在英國結識了狄更斯。
安徒生寫過三部自傳:1832年寫的《小傳》(1926)、1847年在德國出版的《正傳》和後來寫的一部《傳記》(1855),他的小說和童話故事也大多帶有自傳的性質,如《即興詩人》、《奧·特》(1836)、《不過是個提琴手》(1837)、《兩位男爵夫人》(1848)、《活還是不活》(1857)、《幸運的貝兒》(1870)等。他在《柳樹下的夢》(1853)、《依卜和小克麗斯玎》(1855)、《她是一個廢物》(1853)等作品中,還寫了鞋匠、洗衣婦等勞動者的生活,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時也表現了丹麥的社會矛盾,具有深刻的現實性和人民性。
1843年,安徒生認識了瑞典女歌唱家燕妮·林德。真摯的情誼成了他創作中的鼓舞力量。但他在個人生活上不是稱心如意的。他沒有結過婚。他晚年最親密的朋友是亨里克和梅爾徹。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哥本哈根梅爾徹的宅邸去世。這位童話大師一生堅持不懈地進行創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獻給「未來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寫了168篇童話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譯成80多種語言。
〖安徒生童話意義〗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體現了丹麥文學中的民主傳統和現實主義傾向。他的最好的童話膾炙人口,到今天還為世界上眾多的成年人和兒童所傳誦。有些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The Little Match Girl)《丑小鴨》(The Ugly Duckling)《看門人的兒子》等,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著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由於作者出身貧寒,對於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摯的筆觸熱烈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贊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一方面又憤怒地鞭撻了殘暴、貪婪、虛弱、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了教會僧侶的醜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不遺餘力地批判了社會罪惡。《皇帝的新裝》(The Emperor's New Clothes)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丑態;《夜鶯》(The Nightingale)和《豌豆上的公主》(The Princess and the Pea)嘲笑了貴族的無知和脆弱。他在最後一部作品《園丁和主人》中,還著力塑造了一個真正的愛國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終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話故事,特別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顯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雖然把滿腔同情傾注在窮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擺脫不幸的道路,又以傷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極情緒。他認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時也進行道德說教,宣揚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提倡容忍與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話同民間文學有著血緣關系,繼承並發揚了民間文學的樸素清新的格調。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數取材於民間故事,後期創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間歌謠和傳說。
在體裁和寫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樣化的,有童話故事,也有短篇小說;有寓言,也有詩歌;既適合於兒童閱讀,也適合於成年人鑒賞。他創造的藝術形象,如:沒有穿衣服的皇帝、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丑小鴨、紅鞋等,已成為歐洲語言中的典故。
在語言風格上,安徒生是一個有高度創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丹麥下層人民的日常口語和民間故事的結構形式。語言生動、自然、流暢、優美、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
〖作品的中國史〗
安徒生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紹到中國,《新青年》1919年1月號就刊載過周作人譯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譯文。1942年,北京新潮社出版了林蘭、張近芬合譯的《旅伴》。此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開明書店陸續出版了安徒生童話的譯本、安徒生傳及其作品的評論。譯者有鄭振鐸、茅盾、趙景深、顧均正等。不過解放前的譯本都是從英語、日語或其他國家文字轉譯過來的。解放後,葉君健對安徒生原著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直接從丹麥文把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全部譯成中文。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55、1958、1978年多次出版了葉君健譯的《安徒生童話選集》。
〖安徒生的歷程〗
1805年4月,一個嬰兒出生在一張由棺材板拼成的床上。他大聲啼哭著,彷彿抗議上帝將天使貶謫到人間。教士安慰惶恐的母親說:「小時候哭聲越大,長大後歌聲就越優美。」果然許多年後,這個天使用夜鶯般的歌喉向全世界唱起歌兒了,即使是聖誕老人,也並不會比他更有名氣。他的名字,就是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安徒生父親是丹麥歐登賽城的一個貧苦鞋匠,他讀過不少書,想家力豐富並有點浪漫氣質,不過這些在他來說並不是值得慶幸的事情。他的妻子是一個質朴的女人——並不美,但很耐勞,很容易相信一切,包括上帝。
這個春天,鸛鳥再次飛來,庭院里的醋栗樹重新皺起細小的新葉,小小的安徒生知道自己已經6歲了。他故作正經地走在父親身邊,指點著收拾舊巢的鸛烏。當聽說夏天以後,體弱的小鸛鳥因為無力飛到埃及過冬,會被啄死的時候,他憂愁起來:「讓它們到咱們的頂樓上來吧,冬天裡我一定會分點東西給它們吃的。」
歐登塞是個封閉的小鎮,人們堅信上帝和女巫,。許多神秘的傳說在空氣中盪漾不絕。紡紗室的阿婆們有時會把《一千零一夜》中的離奇故事講給來玩耍的小安徒生聽,使這個原本喜歡空想的腦子更加豐富了。小傢伙多麼奇怪啊:許多人聽著這些可怕的故事都無限嘆息,擔驚受怕,可是過後卻好像沒事兒似的。在他來說,他所聽到的一切都帶著鮮明的神奇色彩,彷彿真的一樣重現在眼前。有時他會被樹林中自己想像出來的精靈嚇得飛奔回家,魂不附體。多年以後,這些古老的傳說和童年的幻想,都成為他創作的源泉。
母親對柔弱的獨生兒子充滿憐愛,為了讓他逃過學校壞脾氣老姑婆的肉體虐待,6歲的安徒生被送到年輕的卡爾斯倩斯那裡讀書,成為年紀最小的學生。這位以公平溫厚而備受尊敬的教師很喜歡女孩般文靜的新學生,課間時常牽著他的手在校園里散步,並不時對嬉鬧的學生們喊一句;「安靜點,淘氣鬼們,別把這孩子推倒了。」
安徒生經常偷看學校里唯一的女孩子薩拉,他把她想像成童話中的公主,渴望接近這個黑眼睛的小姑娘。有一次,他們一起回家,其實他的家早就走過了,可是他一聲不吭。同樣貧苦出身的薩拉發誓自己將來會成為某農場的女管事。安徒生睜大雙眼:「那多乏味!」公主怎麼能當管事呢?「我長大以後,要把你接到我的城堡里。」他告訴女孩子他的家原是貴族的分支,只是因為某種原因……,總有一天……薩拉笑起來,這小傢伙一定是瘋了。第二天,一個磨坊主的兒子奧來揪著安徒生的頭發嚷道:「日安,公爵大人!你漂亮的城堡在哪兒呢?」周圍的人捧腹大笑。
安徒生的愛情黯然退卻。但在幻想中,他讓自己在大火中救下薩拉,並接受了她的道歉。他甚至原諒了欺侮嘲笑他的奧來,當這個頑童被罰站在桌子上時,小安徒生設身處地地想像奧來羞辱的處境,以至於被罰者還沒有哭,他就哭出聲來,並苦苦哀求老師原諒他的「敵對行動人」。這件事後,作坊主的兒子就成了小個子安徒生的保護人了。
時光過得飛快,在學校里安徒生十分快樂,然而時世的艱難使學校關閉了,他只好回到家裡。父親為他做的幾只木偶給兒子帶來極大的滿足,他給小人們縫制了漂亮的衣裳,讓木偶們在「舞台」上盡情發揮他的幻想。
不久,一種更美好的東西闖入他的生活——他讀到了威廉·莎士比亞的作品,那神奇瑰麗的情節深深使他迷醉。很快,他就能整段背誦《李爾王》;他那些木偶,也都沉浸在威廉·莎士比亞激情的海洋中了。
他開始想編自己的戲——他把父親教給他的幾句德語詞彙講給木偶。你聽,「Besen!」這個詞多麼響亮,可是你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個木偶最愛說的字眼,其實就是「掃帚」的意思。
1813年,拿破崙·波拿巴發動戰爭,困窘的家境和冒險的渴望促使鞋匠走上了戰場。兩年以後他回到家中,從此一病不起。當雪花飄起的時候,出現在小安徒生幻想中的冰姑娘帶走了父親,留下無助的妻兒和徹骨的寒冷。
父親死後,生計日下,母親唯一的謀生手段就是每天給別人洗衣服。在寒冷的冬天裡河水的溫度無法想像,她只好喝幾口酒來驅寒。這在體面人看來,是多麼粗鄙的行為!刻薄的流言不勝而走,城裡的人們都在竊竊私語——「鞋匠的老婆瑪利亞是個嗜酒如命的女人!」安徒生為母親感到無限屈辱。多年以後,在童話《她是一個廢物》中,他表達出深深的憤慨。
瑪利亞本是想拚死獨立支撐一家的,可鎮里的長舌婦們嘲笑她的兒子游手好閑,母親只好忍痛把瘦小羞怯的兒子送到工廠里做童工。11歲的安徒生被沉重的活計搞得頭暈眼花,然而他的歌聲救了他。當一次間歇時他唱起來。工人們從此不再讓他幹活,只要他那清脆、響亮的歌聲能打破工地的沉悶,還要求這個小傢伙做什麼呢?小安徒生心滿意足,因為他向來就喜歡在大庭廣眾面前表演,他甚至獨個演起了威廉·莎士比亞的《麥克白》。
一個工人對他說:「幹嘛你不去當演員?」
是的,那對他再適合不過了,如果不能導演命運的話,那麼在舞台上演出命運不是也很好嗎?這是多麼奇妙的設想!於是,當安徒生14歲受過堅信禮以後,他對母親安排他做裁縫學徒的計劃表現出驚人的執拗——「不,媽媽,我要當演員。」
盡管安徒生向媽媽保證一定會成名,又是哀求又是哭泣,母親毫不讓步。然而算命的女巫幫助了他;「孩子的幸福之花不在這里開放,得離開此地到遠方去尋找!」
攜帶著30個銀毫子和心愛的木偶,年輕的安徒生在馬車上回首故鄉。他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句子:「當我變得偉大的時候,我一定要歌誦歐登塞。誰知道,我不會成為這個高貴城市的一件奇物?那時候,在一些地理書中,在歐登塞的名字下,將會出現這樣一行字:一個瘦高的丹麥詩人安徒生在這里出生!」
這是一個准確的預言。然而此時,1819年9月6日當那個14歲的瘦高個兒的男孩手裡拿著一個包袱,眺望著已展現在他面前的哥本哈根時,故鄉卻彷彿已遙不可及,這個巨大而陌生的城市使他感到渺小而孤獨。但他立刻擦去眼淚,告訴自己,現在不是哭泣的時候,要行動,信心百倍地行動。這個來自小鎮的男孩子,像《天方夜譚》中的貧苦少年阿拉丁一般,開始為自己的神燈而奮鬥了。
他苦心求人寫給著名芭蕾舞演員沙爾夫人的介紹信並未達到拜師的效果,便又去求見皇家劇院的經理霍爾斯坦請求做一名演員。經理打量了一下這個鸛鳥一般細高的孩子以後說道:你長得太瘦了,演起戲是會被觀眾噓下台來的。」少年仍未失望,主動建議道:「這個好辦,只要您給我100塊錢一個月的薪水,我很快就會長胖的。」經理惱怒了——這個窮小子若不是白痴,就是來尋開心的,立時便發出逐客令,沮喪的安徒生只好離開。
舞蹈學校五月才招生,而安徒生手裡的錢已所剩無幾。經一位熟人介紹,他做了幾天小工,又因為滿口鄉土口音而被人當作笑料,只好氣憤地離開作坊。他流浪街頭,茫然無措,突然想起在報上看到過義大利歌唱家西博尼教授在哥本哈根演出和開辦歌唱學校的消息,於是便不顧一切地闖進了教授正高朋滿座的家。好奇的賓客們被這個在哥本哈根孤身奮斗的少年吸引,何況,他的歌聲的確展示著一顆熱愛繆斯的心。大家紛紛解囊,安徒生終於如願以償,進入西博尼的歌唱學校。
然而幸運不會總跟著一個人,雖然安徒生勤奮超人,但一場大病損害了他的聲音,學聲樂已毫無希望。接下來的挫折使他發現,自己也缺少舞蹈和演戲的天份。他終於明白,自己不屬於舞台。
4年離鄉奮斗使安徒生深刻感受了這個更為廣闊、充滿悲歡離合的社會。在學校里,他閱讀了莎翁、歌德等人的名著以及丹麥的古典作品,深深體驗到寫作的魅力。他突然清楚地知道他所要追求的「神燈」是什麼了——那就是「文學」。只要有百折不回的勇氣和一顆真誠易感的心靈,就一定能夠攀上文學的頂峰。
1822年,幾位評論家讀到了一個叫《阿芙索爾》的劇本,這是一個冒失的年輕人送來的。劇本韻律不齊,有許多語法錯誤——當然,作者毫無修養是有目共睹的。不過且慢,這其中有許多火花真實地、生動地閃爍著,也許這個微不足道的小傢伙可以給戲劇界帶來點清澈的東西。於是劇本的作者,漢斯·安徒生被送進拉丁文學校深造,國家顧問古林先生為他申請了一筆皇家公費以支付用度。
17歲的安徒生高高瘦瘦,坐在低年級教室里和孩子們一起上課對他來說可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孩子們嘲笑他是鄉下笨漢,因為他絲毫不懂上流社會的禮節,在他們眼裡,他就是那隻不受歡迎的「丑小鴨」;同時,那些繁復的拉丁文修飾語多麼無聊:空洞的語言即使矯揉造作地裝飾起來,也沒有靈魂,而他必須背誦它們!
不過,經過考驗和磨難,他總算在1828年通過了畢業考試。而且這幾年中,他閱讀了不少詩人和作家的作品,拜倫、海涅、司各特,他們才是真正的瑰寶啊!
在學校里,安徒生沒有忘記他的創作,他的詩作《傍晚》和《垂死的孩子》發表在作家海登堡的刊物上,大受好評。1829年,安徒生的喜劇《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愛情》公演,聽著觀眾的喝彩,年輕的劇作家滾滾淚下——十幾年前,正是在同一家戲院中,他曾受到尖刻的鄙薄和否定,而今天,他終於成功了,得到了公眾的承認和歡呼。
「旅行就是生活」,安徒生這樣說過。從1831年,安徒生開始了他第一次國外漫遊,終其一生,他攜著一把雨傘,一根手杖和簡單的行囊訪問了歐洲的所有國家,先後完成了《阿馬格島漫遊記》、《幻想速寫》、《旅行剪影》等作品,1835年,他帶有自傳性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出版,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安徒生是詩人、 劇作家、 游記作者,他多才多藝,還剪得一手好剪紙。在紀念他的博物館中,展出了他剪的各種圖案,有掛在聖誕樹上的舞蹈者,有各種花卉和動物,甚至大門上的門徽,也是他的人頭剪紙。
但童話是安徒生一切創作中的皇冠。1835年,安徒生寫信給女友說:「我要為下一代創作了。」從自己的童年體驗中,安徒生深深理解窮苦孩子生活的寂寞和痛苦。他認為,在詩歌的領域中,沒有哪一樣能像童話那樣無限包容。童話,會給孩子們一點快樂、希望和教益吧?他開始用一切感情和思想來創作。
1835年,安徒生的第一本童話集問世,其中收入《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婉豆上的公主》、《小意達的花兒》四篇童話。這些童話來自安徒生自己的人生經歷,「它們像『種子』一樣藏在我的思想中,一股涓涓細流、一束陽光,或一滴苦酒,就能使它們破土而出。」
從這一年起,每一個聖誕節都有一本新童話來到孩子們身邊。他整整寫了43年,直到生命結束共創作了168篇作品,那詩一般的語言、宛轉曲折的情節,使他的童話在他生前就已成為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讀物。「丑小鴨」、「堅定的錫兵」、「野天鵝」、「夜鶯」……他賦與一切事物鮮活的靈魂,讓它們歌唱。他把它們獻給一切人——孩子們為那奇異動人的故事而神迷;成人則徘徊在他深深的人生哲思之間,流連不去。
安徒生的童話中不僅充滿了奇異的夢幻般的火花,而且這位從苦難中生長起來的作家對勞動人民和那些生活在痛苦中的孩子也寄予深切的同情。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整天沒有賣掉一根火柴的小女孩蜷縮在牆角劃燃一根根火柴,在微光中,她幻想著聖誕夜的歡樂:桌上鋪著雪白的檯布、身上插著刀叉的烤鵝冒著熱氣蹣跚走來……可幻景一閃即逝,元旦的清晨,人們發現她已凍死街頭。誰也不知道,還有多少同樣的孩子赤足冬夜,安徒生沒有辦法解決這深刻的社會問題,只好帶著深深的悲哀寄希望於天國。
安徒生晚年有一篇最長的童話《幸運的貝兒》頗具自傳色彩。童話的主人公貝兒一生追求至美,追求充滿美的藝術境界,當他成功的時刻,當觀眾們向他歡呼的時刻,當他心愛的女孩將花束向他拋來的時刻,「像索福克里斯在奧林匹亞競技的時候一樣,像多瓦先生在劇院里聽到交響樂的時候一樣……他心裡的一根動脈管爆裂了。像閃電一般,他在這里的日子結束了——在人間的歡樂中,在完成了他對人間的任務以後,沒有絲毫痛苦地結束了。他比成千上萬的人都要幸運!」這正是安徒生自己一生的追求。
安徒生並不漂亮,而且並非出身名門,在女性面前,他有一種深深的自卑。求學時,他生活在古林家人之間,古林先生的女兒,溫柔美麗而又具有很深文學修養的露易莎·古林深入了年輕人的心頭,他愛戀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鑒於以往與女性交往的幾次失敗,安徒生不再希望人們知道蘊於他心中的愛情,哪怕是一點痕跡。但熾烈真誠的感情是密封不住的,它在童話濕潤的氛圍中綻開,凝成了凄涼美麗的《海的女兒》。
在童話中,那位優美、高貴、智慧的王子就是露易莎的化身;而安徒生自己,則是遠遠望著他的海的女兒。美麗的小人魚天真、善良、無私,她濃郁的愛情如此堅韌而純凈。她不惜付出一切代價追求生命中那件最寶貴的東西——靈魂。這也正是安徒生藝術上的追求——永恆的、真摯的、人的靈魂。
B. 中國探險家與外國探險家故事
李樂詩
李樂詩是第一位提出"白色力量"的人。所謂"白色力量"指南極與北極。李樂詩專3次去過北極,第三屬次,李樂詩才如願以償到達北極點,將五星紅旗插在地球的最北端。1987年,李樂詩登上世界最高極的喜馬拉雅山。
劉雨田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探險家劉雨田,1942年2月26日生於河南省長葛縣,面對外國人的挑戰,1984年5月,他毅然舍棄一切,開始徒步萬里長城。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跋涉完成壯舉,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萬里長城的人。之後,他又徒步絲綢之路、黃土高原、新疆羅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昆侖雪山等。至今他已經完成四十三個考察旅行探險項目。
費迪南德?麥哲倫
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險家,先後為葡萄牙(1505年~1512年)和西班牙(1519年~1521年)作航海探險。地點從西班牙出發,繞過南美洲,發現麥哲倫海峽,然後橫渡太平洋。雖在菲律賓被殺,但他的船隊依然繼續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被世界認為是第一個環球航行的人。
C. 去歐洲自助游,可以推薦一些線路嗎
計劃明年去西歐,最近也在做旅遊行程為明年做准備。你們去多久呢?版預算是多權少呢?住宿的要求呢?一定要做一個行程表,用行程工具,就那個背包兔行程工具做行程,實景地圖,直接拖拽目的地到行程里,操作很簡單,然後可以備注啊,可以列印下載,都很方便的。然後上面可以看很多達人做的行程以及很多有價值的游記攻略。
D. 馬可波羅的中國之旅行
馬可·波羅游記 網路名片 《馬可·波羅游記》
《馬可·波羅游記》,是1298年威尼斯著名商人和冒險家馬可·波羅撰寫的其東游的沿途見聞。該書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將地大物博的中國向歐洲人作出報道的著作,它記錄了中亞,西亞,東南亞等地區的許多國家的情況,而其重點部分則是關於中國的敘述,以大量的篇章,熱情洋溢的語言,記述了中國無窮無盡的財富,巨大的商業城市,極好的交通設施,以及華麗的宮殿建築。這些敘述在中古時代的地理學史,亞洲歷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關系史諸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 內容簡介
馬可·波羅與他的故事《馬可·波羅游記》,早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 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1324),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於義大利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 馬可波羅的祖父名叫安得利亞波羅,他的三個兒子,大兒子叫老馬可波羅,是馬可波羅的伯父,第二個兒子叫尼哥羅波羅,是馬可波羅的父親,三兒子名叫馬竇波羅,是馬可波羅的叔叔,他的父親和叔叔都是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途徑中東,歷時四年多來到中國,在中國游歷了17年。回國後出了一本《馬可·波羅游記》(又名《馬可·波羅行紀》、《東方聞見錄》)。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西方地理學家還根據書中的描述,繪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圖」。 編輯本段著作簡介《馬可·波羅游記》共分四卷,第一卷記載了馬可·波羅諸人東游沿途見聞,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記載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宮殿,都城,朝廷,政府,節慶,游獵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東地沿岸及諸海諸洲等事;第三卷記載日本、越南、東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諸島嶼,非洲東部,第四卷記君臨亞洲之成吉思汗後裔諸韃靼宗王的戰爭和亞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敘述一地的情況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書中記述的國家,城市的地名達100多個,而這些地方的情況,綜合起來,有山川地形,物產,氣候,商賈貿易,居民,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及至國家的瑣聞佚事,朝章國故,也時時夾見其中。 馬可波羅的這本書是一部關於亞洲的游記,它記錄了中亞,西亞,東南亞等地區的許多國家的情況,而其重點部分則是關於中國的敘述,馬可波羅在中國停留的時間最長,他的足跡所至,遍及西北,華北,西南和華東等地區。他在《游記》中以大量的篇章,熱情洋溢的語言,記述了中國無窮無盡的財富,巨大的商業城市,極好的交通設施,以及華麗的宮殿建築。以敘述中國為主的《游記》第二卷共82章,在全書中分量很大。在這卷中有很多篇幅是關於忽必烈和北京的描述。
內容摘要馬可·波羅小時候,他的父親和叔叔到東方經商,來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並朝見過蒙古帝國的忽必烈大汗,還帶回了大汗給羅馬教皇的信。他們回家後,小馬可·波羅天天纏著他們講東方旅行的故事。這些故事引起了小馬可·波羅的濃厚興趣,使他下定決心要跟父親和叔叔到中國去。1271年,馬可·波羅17歲時,父親和叔叔拿著教皇的復信和禮品,帶領馬可·波羅與十幾位旅伴一起向東方進發了。他們從威尼斯進入地中海,然後橫渡黑海,經過兩河流域來到中東古城巴格達,從這里到波斯灣的出海口霍爾木茲就可以乘船直駛中國了。然而,這時卻發生了意外事件。當他們在一個鎮上掏錢買東西時,被強盜盯上了,這伙強盜乘他們晚上睡覺時抓住了他們,並把他們分別關押起來。半夜裡,馬可·波羅和父親逃了出來。當他們找來救兵時,強盜早已離開,除了叔叔之外,別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來到霍爾術茲,一直等了兩個月,也沒遇上去中國的船隻,只好改走陸路。 這是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路,是讓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卻步的路。他們從霍爾木茲向東,越過荒涼恐怖的伊朗沙漠,跨過險峻寒冷的帕米爾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飢渴的困擾,躲開了強盜、猛獸的侵襲,終於來到了中國新疆。 一到這里,馬可·波羅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麗繁華的喀什、盛產美玉的和田,還有處處花香撲鼻的果園,馬可他們繼續向東,穿過塔克拉瑪干沙漠,來到古城敦煌,瞻仰了舉世聞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畫。接著,他們經玉門關見到了萬里長城。最後穿過河西走廊,終於到達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這時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們離開祖國已經過了四個寒暑了! 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禮物,並向大汗介紹了馬可·波羅。大汗非常賞識年輕聰明的馬可·波羅,特意請他們進宮講述沿途的見聞,並攜他們同返大都,後來還留他們在元朝當官任職。 聰明的馬可·波羅很快就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視各地的機會,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中國的遼闊與富有讓他驚呆了。他先後到過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還出使過越南、緬甸、蘇門答臘。他每到一處,總要詳細地考察當地的風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後,又詳細地向忽必烈大汗進行了匯報。 在《馬可·波羅游記》中,他盛贊了中國的繁盛昌明;發達的工商業、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寵偉壯觀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等等。書中的內容,使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無限神往。 17年很快就過去了,馬可·波羅越來越想家。1292年春天,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託,護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們趁機向大汗提出回國的請求。大汗答應他們,在完成使命後,可以轉路回國。 1295年末,他們三人終於回到了闊別二十四載的親人身邊。他們從中國回來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威尼斯,他們的見聞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他們從東方帶回的無數奇珍異寶,一夜之間使他們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9月7日不幸被俘。在獄中他遇到了作家魯思梯謙,於是便有了馬可·波羅口述、魯思梯謙記錄的《馬可·波羅游記》。
編輯本段馬可·波羅學的兩種觀點
從《馬可·波羅游記》一書問世以來,700年來關於他的爭議就沒有停止過,一直不斷有人懷疑他是否到過中國,?《游記》是否偽作?並形成了馬可·波羅學的兩種觀點: 懷疑論者和肯定論者。
早在馬可·波羅活著的時候,由於書中充滿了人所未知的奇聞異事,《游記》遭到人們的懷疑和諷刺。關心他的朋友甚至在他臨終前勸他把書中背離事實的敘述刪掉。之後,隨著地理大發現,歐洲人對東方的知識越來越豐富,《游記》中講的許多事物逐漸被證實,不再被目為荒誕不經的神話了。但還有人對《游記》的真實性發生懷疑。
直到19世紀初,學術界開始有人站在學者的角度批判此書,並質疑馬可·波羅。德國學者徐而曼是最早提出馬可-波羅根本沒有到過中國的論證,認為所謂他在元朝17年的歷史完全是荒誕的捏造,為游記而編排拙劣的教會傳奇故事,是為了傳教士和商人的利益,藉以激發感化蒙古人的熱情以便到中國通商而創作的。並且說,波羅一家最遠不過到達大布哈里亞 (Bucharia) 境內,關於蒙古帝國的情況是從曾到過該地的商人們口中聽來的;關於印度、波斯、阿拉伯及衣索比亞的敘述則抄自阿拉伯著作。1965年,德國漢史學家福赫伯則列舉了許多疑點,如揚州做官、襄陽獻炮等疑點加以印證。1979年,美國學者J.W.Haeger(海格爾)翻檢《馬可·波羅游記》全文,撰成《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從內證中看到問題》一文提出質疑。1982年,英國《泰晤士報》發表了英國學者C.Clunas(克雷格·克魯納斯)《探險家的足跡》的一文,提出四條疑問對波羅到過中國一說提出質疑。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學者也有不少人質疑馬可·波羅。不過都是寫些短文或在其他論文中附帶提及。1995年,英國學者Frances Wood(吳芳思)博士經過多年研究,把所有的疑問寫成了一本書《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從而成為「懷疑論者」的代表。
國內「肯定論者」以楊志玖先生為代表。他從40年代起就不斷地同國內外的「懷疑論者」進行論戰。國外許多學者也認為或承認馬可·波羅曾到過中國以及《馬可·波羅游記》的真實性。其代表性人物是德國的傅海波、英國的亨利·玉爾和法國的伯希和。在19世紀90年代,英國的馬可·波羅研究專家亨利·玉爾在他的《馬可·波羅游記—導言》中一一列舉了《馬可·波羅游記》中存在的缺陷和失誤。他認為《馬可·波羅游記》中對中國的記載有多處缺陷,如根本沒有記載任何關於長城、茶葉、婦女纏足、用鷺鷥捕魚、人工孵卵、印刷書籍、中國漢字及其它奇技巧術和怪異風俗等等,還有許多不確定的地方,如中國的地名多用韃靼語或波斯語、記載成吉思汗死事及其子孫世系關系失誤、攻陷襄陽城等等。 但是他沒有懷疑過馬可·波羅到過中國這一事實。德國的馬可·波羅研究專家傅海波曾經說過,「不管怎樣,在沒有舉出確鑿證據證明馬可·波羅的書只是一部世界地理志,其中有關中國的幾章是取自其它的、也許是波斯的資料(他用了一些波斯詞彙)
以前,我們只好作善意解釋,假定(姑且認為)他還是到過中國。」法國的東方學家伯希和雖然花費了很多時間為《馬可·波羅游記》作了大量的注釋,但對馬可·波羅書中的疏失也是表示諒解的,基本承認馬可·波羅到過中國。
編輯本段四大質疑與辯駁
面對質疑,值得奇怪的是中國史學家們的態度耐人尋味。國學大師錢穆的回答妙趣橫生,或許代表了他們普遍的想法和觀點。他說他「寧願」相信他真的到過中國,因為他對馬可-波羅懷有一種「溫情的敬意」。因此真正對上述質疑「奮起」進行說明和批駁的,也僅有楊志玖教授等寥寥數人。 雙方利用報紙、電視、著作、學術研討會等各種手法進行了上百年激烈爭辯。雙方質疑與辯駁集中為四點。其他質疑和辯駁都是在四點基礎上的擴展。總結如下:
A、 自稱深受大汗信任,還擔任過官職。但沒有任何東方史籍有哪怕一條關於馬可·波羅的記載。
懷疑論者:在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史籍中,無數學者查閱數十年,沒有找到一件可供考證的關於記載馬可·波羅的史料。
肯定論者:為反駁史書中沒有關於馬可·波羅記載的疑問,楊教授皓首窮經,終於在永樂大典殘片《站赤》中找到一條記載「兀魯得、阿必失和火者取道馬二八往阿魯渾大王位下」與《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一致,從而可以證明他是到過中國的。但是這是所有史書皓首窮經找到的僅有的一條孤證。並且《馬可·波羅游記》說蒙古忽必烈汗因他識海路,讓他帶領這個使團,把蒙古的公主護送去波斯完婚,而這條孤證中並沒有提到馬可·波羅的名字。
懷疑論者:「然而用明朝的史書證實元朝的人物明顯讓人難以信服,更重要的是:這條記載中和其他史書一樣沒有提到馬可-波羅的名字,只能說明此事與他的敘述一致,不過是他講述盡人皆知的故事(如遠征日本和王著行刺)罷了,而不能證明馬可-波羅與此事有任何聯系,更不能作為他到過中國的直接證據。」(註:北京青年報2004-08-13)
肯定論者:楊志玖先生幾乎在他的所有批駁性論文中都提到這條「確鑿證據」,用它來作為批駁「懷疑論者」的致命武器。這段公文雖然一個字都沒有提到馬可·波羅,但至少能夠說明《馬可·波羅游記》所記載的關於他們隨從波斯使臣離華回國的內容有著一致的地方。學者們根據這條材料後來還推斷出馬可·波羅他們由中國泉州從海道回國的具體時間在1291年初。對於這一條材料,學術界一致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在漢文文獻中發現的唯一的有關馬可·波羅的間接記錄。這也是國內外「肯定論」學者唯一感到欣慰的地方,至少可以用這條材料來抵擋一下「懷疑論」學者的窮追猛打了。
懷疑論者:馬可·波羅自稱在中國17年深受忽必烈器重,但沒有任何一本元朝史書找不到哪怕一條可供考證的記錄。包括他自稱揚州做官三年,揚州地方誌里同樣無從考稽。關於馬可-波羅自稱在揚州做總管三年的謊言,史書和揚州地方誌都沒有記載。
肯定論者:馬可-波羅其時也許只是一個管理鹽務的小官,因為他在游記中寫到了產鹽區長盧、海門和真州,關於鹽務的小官是不會記入史籍的。
懷疑論者:馬可·波羅是色目人,色目人作為元朝的貴族階級「二等人」,他也自稱在揚州地方上擔任總管。即使不擔任要職,可揚州地方誌中明確記載了元代大小官員,包括外國人的詳盡名單,仍然沒有找到他的記錄。
肯定論者:後人將馬可-波羅的原話「奉大汗命『居住』揚州三年」誤抄成了「奉大汗命『治理』揚州三年」造成了誤會。
懷疑論者:僅僅「居住」揚州為何要「奉大汗命」,他「居住」揚州三年做什麼?而他三年對繁華揚州的印象僅僅是除了出產馬飾外「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
肯定論者:作為一個商人,他對馬飾有特別興趣,至於其他,是屬於記載疏忽。
B、 有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在書中隻字未提,如長城、筷子、茶葉、中醫(如針灸)、漢字、印刷術、婦女纏足、用鸕鶿捕魚等等
懷疑論者:而這些事物在同一時期的波斯商人的游記以及1792年英國馬噶爾尼訪華回國後游記都有記載。
肯定論者:沒有提到長城,是因為元長城已經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況且元長城土木結構並非明長城磚石結構那樣引人注目,沒有引起他的足夠重視。
懷疑論者:金人修建的金長城(也叫金界壕)受戰亂損壞並不嚴重。如果馬可-波羅真的游遍中國,必然要數次經過長城,不可能視而不見。而同時代的元名臣張德輝曾記載「北上漠北途中,有長城頹址,望之綿延不絕」;王惲寫道:「恆州西南十里外有北界壕,尚宛然也」。
肯定論者:沒有提到茶葉是因為蒙古人不喜飲茶,因此馬可-波羅對此也無印象。
懷疑論者:忽必烈於1268年開始榷買蜀茶,1275年逐漸榷江南各地之茶,1276年設立常湖等處茶園都提司「採摘茶芽,以供內府」;而8~9世紀西域商人蘇來曼所寫的《中國印度見聞錄》則明確提到了茶。
肯定論者:關於漢字書法和印刷術,馬可-波羅不認識漢字,故對中國漢字書法和印刷術不會做記載。
懷疑論者:然而當他寫書的時候,尤其是歐洲處於手抄書本的年代,必然會聯想到中國神秘的漢字書法和先進的印刷術,而比他早30年到蒙古的法國傳教士魯不魯乞乞《東游記》卻記載了中國的書法和印刷術。
肯定論者:對於筷子、纏足、鸕鶿等等,17年來,馬可-波羅只用刀叉,沒見過筷子;17年來,他從沒見過任何一個纏足的婦女;他是城裡人,而不是漁民等等。
懷疑論者:其他外國人如14世紀英國旅行家曼德維爾在《爵士游記》中、1862年退役的英國裕爾上校在《中國和通向中國之路》里,對這些事物都有提及。
肯定論者:《馬可-波羅行紀》也許有過記載,但它成書後經過無數人傳抄,也許是傳抄中的失誤,或者原稿散失。
C、襄陽獻炮是明顯有違史實的捏造。除此之外,還捏造了一系列史實。
懷疑論者:馬可-波羅自稱蒙軍久攻襄陽不下,於是他獻出了威力巨大的拋石機,迫使襄陽守將出降。事實是1273年蒙軍攻襄陽時,他還在來中國的路上,而獻拋石機的自然也不是他,而是波斯的亦思瑪因和阿老瓦丁,《元史·方伎傳》:「亦思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天歷三年以疾卒。」白紙黑字,寫得十分清楚。
肯定論者:亦思馬因會不會就是馬可·波羅?
懷疑論者:《元史》上說得很清楚,亦思馬因在元世祖至元十一年,亦即公元1274年就去世了(「以疾卒」)。亦思馬因的兒子布伯這個名字聽起來倒是與「馬可」相近,但此人也不能與馬可·波羅畫等號,因為他卒於天歷三年。「天歷」是元文宗圖貼睦耳的年號,天歷三年是公元1330年,馬可·波羅則卒於公元1324年。更能說明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關系的一點證據是:馬可·波羅死在了歐洲,而布伯卻卒於中國。
肯定論者:這是後人傳抄《游記》時隨意添加的。因為馬可-波羅的手稿已經流失了。
懷疑論者:書中道聽途說的痕跡比比皆是,李松壽之亂的時間整整推後十年;把成吉思汗的病死說成是膝上中箭而死;將傳說中的非洲的祭司王約翰嫁接成為忽必烈外孫闊里吉思的祖父,而記載的脫脫被那海打敗的事居然發生在他回國之後,
肯定論者:書中所有的猜測、臆斷和錯誤都是在傳抄中後人的過失。
懷疑論者:《游記》中記載了鎮江的基督教堂和一些「可疑的」、「戰戰兢兢、躲躲閃閃」的基督徒。而元朝迫害基督徒找不到任何一本史料證明。
肯定論者:他們其實是摩尼教徒,因為該教被認為是邪教,不敢公開活動,這一記載翔實生動,沒到過中國是不可能掌握這樣的第一手資料的。這正說明了馬可-波羅到過中國。
懷疑論者:但是中國人把摩尼教看作邪教還是元朝末年的事,蒙元初期政府對各種宗教採取優容的態度,對各教一視同仁。對各教的分歧提倡以辯論的方式分優劣,更不採取滅教這樣極端的迫害措施。忽必烈曾說:「世上常奉預言人,我都致敬禮。」因此即使是摩尼教徒在一個寬松的宗教氛圍中,根本用不著「戰戰兢兢、躲躲閃閃」。
D、《馬可·波羅游記》中的許多中國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有可能馬可只到過中亞的伊斯蘭國家。
懷疑論者:馬可-波羅自稱懂蒙古語和漢語,在義大利用法文寫成此書,書中很多名稱卻偏偏採用波斯語,我們注意到,當時來往的商人們以波斯人居多,可以證明游記內容是聽來的。
肯定論者:馬可-波羅是色目人。他在元朝打交道也是色目貴族。他本人也是屬於色目貴族。所以他不知道中國的很多名稱的漢文叫法,只知道波斯語叫法。
E、其他的一些疑點
1、書中幾乎很少提到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父,也從未提到過他們的生意,沒有提到過在中國符合他們身份的任何經商活動,恰恰說明他們沒有到過中國,所以經商也無從談起。
2、馬可-波羅回國時沒有攜帶任何中國特有的東西,威尼斯珍寶館收藏的馬可-波羅罐,其實是十四世紀的德化白瓷,與他毫無關系,而他帶回的一些寶石倒是波斯的特產。
3、書中的敘述描寫充滿了誇張失實的情節、信口妄說的逸事,其中許多地方即使今天看來也是非常誇張而令人吃驚的。動輒使用「百萬」這個詞,以至於人們送他「百萬先生」的外號加以揶揄和諷刺。
4、1999年美國組成一個科學考察隊,重走當年馬可-波羅走過的道路,不過是用現代交通工具代步,然而旅程同樣十分艱辛。考察結束後,10位考察隊員和22位提供後援的專家們一致認為,馬可-波羅通過這條路來中國「簡直是難以想像的」。全程網上直播,一萬名對馬可-波羅深信不疑的網民看過直播後舉行投票,65%認為他根本沒有到過中國。
編輯本段馬克·波羅究竟來過中國嗎?
馬可·波羅與他的故事《馬可·波羅游記》,早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 國內外「肯定論者」之所以肯定或承認馬可·波羅到過中國,主要基於兩個方面的理由:一是人們對馬可·波羅與《馬可·波羅游記》的善意解釋。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馬可·波羅游記》所記載的某些內容若非親身經歷是不可能知道得那樣詳細具體的。許多學者認為《馬可·波羅游記》的內容都是在重述一些盡人皆知的故事,比如元朝的遠征日本、王著叛亂、襄陽回回炮、波斯使臣護送闊闊真公主等。但是,《馬可·波羅游記》所記載的某些內容卻使學者們很驚奇。比如,。《馬可·波羅游記》關於杭州的記載說,杭州當時稱行在,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商業興隆,有12種行業,每種行業有12000戶。城中有一個大湖(即西湖),周圍達30 英里,風景優美。這些記載在《乾道臨安志》和《夢梁錄》等古籍中得到了印證。其它的如蘇州的橋很多,杭州的人多,還有盧溝橋等等。《馬可·波羅游記》的記載都相當地詳細、具體,這些材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是不可能從道聽途說中得到的,
然後,國際馬可·波羅學卻形成了兩種相互對立的學派,即肯定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肯定論者」和懷疑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懷疑論者」。兩方激烈爭辯。其實這種爭辯意義不大。提起哥倫布,可能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他發現了美洲。不過,這只是我們後人的想法,就哥倫布本人來說,他至死都認為他發現的不是美洲,而是印度,所以,他堅持稱他航海中於美洲附近所見到的第一片陸地為「西印度群島」。哥倫布不是個騙子,馬可·波羅也不是有意要撒謊,他可能像克魯納斯所認為的那樣,只到過中亞的某些國家,而他則把這些國家當成了中國。不過今天絕大多數人還是相信他到過中國。
解決馬可·波羅問題的出路在哪裡呢?關鍵的一點就是不能只躺在《馬可·波羅游記》上去研究所謂的「馬可·波羅學」。 目前國內外學者們都承認《馬可·波羅游記》在開拓東西方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我們又何必去計較馬可·波羅是誰呢?其實,「馬可·波羅」這個名字不一定是指某個特定的人,而是指當時的一批東西方交通的開拓者。「馬可·波羅」就是他們的代名詞,《馬可·波羅游記》就是他們當時歷險經歷的總結。
編輯本段《馬可·波羅游記》的歷史貢獻
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及其游記,在中世紀時期的歐洲被認為是神話,被當作「天方夜譚」。但《馬可·波羅游記》卻大大豐富了歐洲人的地理知識,打破了宗教的謬論和傳統的「天圓地方」說;同時《馬可·波羅游記》對15世紀歐洲的航海事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義大利的哥倫布、葡萄牙的達·伽馬、鄂本篤,英國的卡勃特、安東尼·詹金森和約翰遜、馬丁·羅比歇等眾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險家讀了《馬可·波羅游記》以後,紛紛東來,尋訪中國,打破了中世紀西方神權統治的禁錮,大大促進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因此,可以說,馬可·波羅和他的《馬可·波羅游記》給歐洲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同時,在《馬可·波羅游記》以前,更准確地說是在13世紀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過中亞這座橋梁間接地聯系著。在這種中西交往中,中國一直是以積極的態度,努力去了解和認識中國以外的地方,特別是西方文明世界。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盡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滿了荒誕和神話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國人已開始去了解和認識西方,西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之後,一條從中國經中亞抵達歐洲的「絲綢之路」出現了,中國對西方世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文化等都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一大批西方的商人來到中國,中國對西方世界的認識更深入了。但直到13世紀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貿易為主的經濟聯繫上,缺乏直接的接觸和了解。而歐洲對中國的認識,在13世紀以前,一直停留在道聽途說的間接接觸上,他們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非常膚淺。因而歐洲人對東方世界充滿了神秘和好奇的心理。《馬可·波羅游記》對東方世界進行了誇大甚至神話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世界的好奇心。這又有意或者無意地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直接交往。從此,中西方之間直接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的新時代開始了。馬可·波羅是一個時代的象徵。
《馬可·波羅游記》直接或間接地開辟了中西方直接聯系和接觸的新時代,也給中世紀的歐洲帶來了新世紀的曙光。事實已經證實,《馬可·波羅游記》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其積極的作用是不可抹殺的。
編輯本段《馬可·波羅游記》在西方產生的影響
馬可波羅的游記在13世紀末年問世後,一般人為其新奇可喜所動爭相傳閱和翻印,成為當時很受歡迎的讀物,被稱為「世界一大奇書」,其影響是巨大的。它打開了中古時代歐洲人的地理視野,在他們面前展示了一片寬闊而富饒的土地,國家和文明,引起了他們對於東方的嚮往,也有助於歐洲人沖了中世紀的黑暗,走向近代文明。學術界的一些有識之士,更以它所提供的最新知識,來豐富自己的頭腦和充實自己的著作。如1375年的西班牙喀塔蘭大地圖,便是沖破傳統觀念,擯棄宗教謬說,以馬可波羅的游記為主要參考書製成的,圖中的印度,中亞和遠東部分都是取材於《馬可波羅游記》這部著作,成為中世紀有很高科學價值的地圖,以後地圖多以此為依據。
它讓西方人了解了「東方」,對東方充滿嚮往;也為資本主義擴張提供了理想上的對象。
E. 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的藝術風格
《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內容豐富、思想深邃。哈洛爾德是個虛構的人物,在長詩中起了串聯情節的作用。作品正是通過這個人物在歐洲的漫遊,描繪了那裡的旖旎風光、風土人情,憑吊和追憶了那裡的歷史,揭露和抨擊了那裡的時政,表現了作者反對侵略、反對壓迫、渴望民主、渴望自由的心聲,歌唱了民族解放運動和人民革命斗爭的偉大。
《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的一個最基本的特徵就是與社會對立的個人在詩中十分突出,即詩人的主觀抒情在詩中占據突出的位置。書中情節只是表面上與那位站在作品中心的主人公形象(哈洛爾德)發生聯系,實質上《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情節的全部結構都是為詩人的主觀抒情所決定的。這種主觀抒情,也是浪漫主義的一個基本特徵,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在創作方法上最大的不同之處。
在《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中,恰爾德·哈洛爾德被塑造為一個英倫世家的公子,過著無憂無慮、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終於有一天,他厭倦了這種生活,開始出國遠游。在旅行中,他不但欣賞了各地美麗的自然風光,熟悉了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而且了解到希臘等國家的被奴役人民渴望自由解放的心聲。他對英國以及與之結盟的歐洲反動勢力所進行的侵略和掠奪充滿了憤恨,予以無情的揭露和批判,稱他們表面上溫文爾雅、心慈善良,而實則是「搶劫一個多難的國家的最後一批盜黨」。在《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第三章,拜倫則直接表達了對一切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反對,他諷刺地指出,在歐洲神聖同盟旗幟下,封建勢力對被壓迫人民革命運動的鎮壓意味著那個時代重新開始「向豺狼頂禮」。他對拿破崙充滿了痛惜和糾結之情,既欣賞拿破崙在歐洲大陸掀起的革命狂飆,更惋惜他最終沒能戰勝自己的感情,成為「榮譽的犧牲品」,並使其他國家遭受不幸奴役。滑鐵盧之戰導致的拿破崙的失敗,也並沒有使歐洲更加進步和自由,這種政治觀念的困惑和糾結使拜倫困苦不堪,無法找尋現實的解決方法。在《游記》中,拜倫還熱情頌揚義大利、西班牙、希臘等國曾經輝煌壯烈的古代歷史,謳歌他們的英雄,贊頌他們英勇反抗侵略的光輝業績,以史鑒今,鼓勵各國被壓迫民族奮起反抗,為爭取自由和解放而奮斗,拜倫本人也在對歷史的追溯中,激起了自身的革命熱情,勇敢地投入了希臘反抗土耳其奴役的民族解放斗爭中。可惜的是,年僅36歲的拜倫身染瘧疾,英年早逝,為希臘人民的民族解放和獨立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用他的詩篇、他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反抗封建專制統治的委婉動人的戰歌,他亦猶如一顆流星,剎那間照亮漆黑的夜空,給地球上渴望民主與自由的人們以心靈的啟迪和震撼。
它首先表現在對英國、對以「神聖」之名結盟的歐洲反動勢力,及其形形色色的不義、掠奪和侵略進行無情揭露、憤怒譴責和辛辣諷刺。詩人評說那造成破壞的戰爭,無論往古還是當下,被「稱孤道寡的蟊賊」所發動均「害人不淺」,「上帝呵!你的地球難道必須作他們賭博的本錢」;怒斥那毀滅文物的劫掠,「以禽獸的行為殘酷地拆下古代的遺跡」,「硬把不甘心的神明搬送到北國」。《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的前兩章,將英人在歐洲的所作所為大白於天下:以救世主姿態出現,實際干著趁火打劫勾當,「自由的不列顛」成了「搶劫一個多難的國家的最後一批盜黨」;責罵竊取希臘聖跡的蘇格蘭人艾爾金勛爵,「血液和他家鄉海邊的岩石一般冰冷,心靈跟岩石一樣麻木、僵硬」;為有這樣的同胞而痛心,嘆息「愛自由的人民不應傷害曾經自由的東西」。在第3章里,詩人借滑鐵盧戰場抒懷之便,譴責歐洲一切形式的專制,尖銳指出,在「神聖同盟」卵翼下復活起來的歐洲封建勢力的猖獗,標志著「向豺狼頂禮」重新開始。打敗拿破崙,世界是前進了還是後退了?拜倫的深刻之處在於,他啟示讀者質疑:英國人的勝利,意義在哪?「高盧也許就此變一匹馬,受韁繩的束縛;但世界能更自由了嗎?」因此,對待「法蘭西的墳墓,要命的滑鐵盧」要具體分析,「應先把效果估計,再來頌揚這種勝利」。且由是而對一向欽佩的波拿巴給出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這「世界的征服者與俘虜」最終「成了榮譽的犧牲品」,是的,也許因為太過虛榮,虛榮使之剛愎傲慢,這在大人物身上有時就成了致命的缺陷,所以,「你能傾覆、統治和重建一個帝國,卻管不住自己最起碼的感情,無自知之明,不知盈虛的道理,人有旦夕的禍福」。詩人的觀察不獨停留於國際政治、軍事、外交層面,還觸及個性深處和宇宙規律的奧秘。
其次,對各國人民爭取自由、獨立和解放的斗爭熱烈贊揚,並寄予同情和聲援;謳歌西班牙、希臘、義大利等國「壯烈的古代」,以激發這里的人為自由而戰,成為長詩最激動人心的主旋律。無論盛譽西班牙爭取民族獨立的歷史傳統,歌頌她的兒女反侵略的英雄業績;還是痛悼希臘被土耳其奴役的現實,憑弔古戰場追念故國之偉大;或者緬懷古羅馬的無上光榮——那「曾是國民皆國君之國」「征服陸地和海洋」——表示自由終將會取得勝利;無非都是一個意思,便是放棄幻想,靠自己的力量獲得解放。
《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中哈洛爾德的孤獨、抑鬱,乃至悲觀。他鄙視上流社會的虛偽、狡詐、假意逢迎、溜須拍馬,他為尋找那份人類的純真而遠走他鄉,把自由的狂想揣在心裡,試圖從異域他鄉找到自由的種子。然而,隨著哈洛爾德的不斷旅遊,他卻愈益感到人心不古和世態炎涼,他用一種近乎抑鬱的眼睛旁觀某些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應該說,拜倫寫到這一章的時候,自身也充滿著困惑,他還沒有從沉重的現實中找到實現自由和夢想的方法和途徑,內心一直伴隨著沖突,一如哈洛爾德的游歷,所到的地方幾乎全是英靈聖跡,都是人類英雄的「昨天」,與當時的時代現實格格不入,「今天」幾乎被忽視了,被壓抑在心靈的角落,而哈洛爾德的心也變得冰冷,開始鄙視這個世界,然而,他卻又對世人具有不可思議的熱情,使他願意為世人贏得更美好的未來。哈洛爾德身上的這種矛盾人格,使他有時無所事事,有時又洋溢著革命熱情。他洞察時事,勇敢揭露時政弊病,堅定無畏,儼然一個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的英勇鬥士。拜倫對哈洛爾德矛盾人格的刻畫極具人格魅力,真實而生動,也成為拜倫式英雄人物的典型,一方面,他們困惑、孤獨、抑鬱而悲觀,一方面,性格又十分叛逆,不滿現實,桀驁不馴,富有抗爭精神。他們既對貴族階層極力反對,又不想與普通人民群眾有所聯系,因此,經常使自己陷於困苦的精神深淵。其精神淵源,大概與拜倫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受到法國大革命思想影響有關,促使哈洛爾德們更多地思考關於人自身的問題,如平等、自由、尊嚴等,並獲得前進的動力,從而迸發出人性的不屈不撓、勇於奮爭的精神之美。
有人說,恰爾德·哈洛爾德的形象有著拜倫明顯的自傳性質,其實不盡然。在這部作品中,拜倫覺得按照查爾德#哈洛爾德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這一性格,不能表達詩人自己對所有事情的積極關注,於是他索性把恰爾德·哈洛爾德放在一旁,自己站出來說話,表達了他對一切壓迫者的抗爭和對一切不幸者的同情。如果說恰爾德·哈洛爾德的形象中有詩人拜倫部分的生活影子,也是符合實際的。因為拜倫畢竟是一位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他的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和個人主義、悲觀主義的立場,當然要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從而損害了作品的思想價值。
《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屬於游記體的敘事長詩,作品有濃郁的主觀抒情色彩。該詩除了有恰爾德·哈洛爾德這一主人公之外,還有一個抒情主人公,就是詩人自己。恰爾德·哈洛爾這一形象,正如前文所說,在作品中僅起到串聯情節、結構故事的作用,可把他稱作敘事主人公。而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在作品中公然站出來,面對現實,直抒胸臆,天馬行空,不受羈絆,愛其所愛,憎其所憎,其浪漫主義的藝術傾向強烈地感染著後世成千上萬的讀者。 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作家接受盧梭和18世紀感傷主義文學中「回歸自叢」的思想影響,聲稱自己是「自然詩人」。重視寫景抒情,寄寓情懷,以表達他們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反抗,抒發自己對自由的嚮往和理想的刻求。在這方面,《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無疑是成功的範例。抒情主人公熱愛大自然,把大自然當作自己的「知友」,「細讀陽光寫在湖面上的詩篇」,拜倫以飽茲感情的筆觸所描繪的大自然,無論是波濤洶涌的大海,日夜奔騰的江河·還是挺拔峻峭的山峰,雄偉驚險的戰場,抑或是瑰麗多採的田園,風景如畫的山村,……無不逼真傳神,栩栩如生,充滿著活力,跳動著詩人的脈博,請看長詩開篇「晚安曲」的描寫:
「再見,再見:我的家鄉,
快消隱在衛色的波濤上,
海潮在咆哮,晚風悲嘆,
成群的海鷗呀厲聲呼喚。
夕陽在海邊漸漸下墜,
我們的船兒揚帆追隨;
再見吧,太陽;再見,
我的祖國一祝你晚安!」
詩人用真切的語言描繪了特定環境中的富有特徵的景物,將依依離別的感情溶注到景物描寫之中,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發揮了寄情於景的動人作用。這正如德國大詩人歌德所贊揚的那徉:「對,拜倫在這方面是偉大的,他的描繪有一種信手拈來,脫口而出的現實性,彷彿是臨時即興似的。」
表現手法
另一個顯著特徵點是鮮明的對比手法。拜倫運用此描寫方法,其目的是突出表現他所要強調的內容。例如,自然與社會的對比,人民與統治者的對比。
藝術對比是浪漫主義詩歌重要的表現手法。法國作家雨果在1827年寫的《〈克倫威爾〉序》,被看作是浪漫主義的宜言書,他在這篇著名的論文中,提出了美醜對照的藝術原則,為藝術家所遵循。其實,早在這篇論文發表之前的十餘年,拜倫的《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中就具體實踐了這一原則,這部長詩對藝術對比的運用,多種多樣,比比皆是,概言之,這里有希臘人民的愛國壯舉與皇親國戚賣國求榮的對比;希臘光榮的過去與屈辱的現狀對比;被壓迫者艱苦卓絕的斗爭與反動統治階級紙醉金迷的生活的對比;各國人民敦厚熱情、豪爽勇敢與英國貴族奢侈揮霍、自私自利的對比;壯美的自然景色與黑暗的社會現實的對比,等等。通過上述種種對比,加強了詩篇畫面的立體感,充分地表達詩人的愛憎,深化了作品的題旨,增強了長詩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
總體上看,拜倫是個諷刺詩人,英語也是種長於諷刺的語言而英國文學又具有偉大的諷刺傳統,他乃該傳統最出色的傳承者和發展者——盡管茲時還剛拉開帷幕,及到《唐璜》,就成名副其實的諷刺之王了——一般來說,其諷刺無處不在,尤其那些議論性的詩行,只是不著痕跡而已,當然也更耐人尋味。舉一例:(譏嘲為暴君丟了命的炮灰們)「他們的名字,用作短命的詩歌題材或許會保存在歪詩里」;再一例:(譏嘲墮落的民風)「愛情和祈禱不分。或者祈禱完了就去談情」;又一例:(譏嘲水性楊花)「她是否像有些女人,愛自己的丈夫;或者愛別人的丈夫呢?」微妙的諷刺潛隱在詩句的脊髓里。
敘事結構
長詩最具創新處可能表現在敘事結構上。它既不是通常的第三人稱,也不是純粹的第一人稱,而是被賦以如此一種形式,即在基本的第三人稱敘述體系中,自如地插入第一人稱的抒情或評點。該結構方式的最大特點在於給了詩人比較充分的自由,他可以不太顧忌約束發揮其絕對的主體性,因此便能夠天上地下、打破時空序列、任由思想的翅膀馳騁翱翔。當然,保持敘述事件必要的連貫與進展也是一個挑戰,虛構的哈洛爾德於是派上了用場,他被敘述者推著行進在大致規定的路線上,從而保持了長詩的統一性。此結構與其說適應記錄巡遊事件的需要,不如說便於主觀抒情的方便,最契合浪漫主義的天馬行空。何以詩人經常借題發揮,洋洋灑灑、滔滔不絕,使表現的天地無限廣闊,原因在茲。這頗合拜倫個性的結構方式屢見於其後來的創作,及《唐璜》臻於從心所欲的至高境界。
拜倫式英雄
浪漫主義詩歌往往塑造孤獨的叛逆形象,揭示個人和社會的對立,宣揚個性解放的思想。《游記》中的哈洛爾德,是英格蘭的貴族青年。原先,他沉醉於通霄達旦的狂歡,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後逐漸厭倦了這種上流社會的空虛、無聊的習氣·不滿英國冷酷的「文明」,為了排遣內心的憂郁、苦悶,便決定走出罪惡的旋渦、遠離家園故園,「去浪遊海外炎熱的地方」,尋覓人生出路。然而,他孤獨高傲的性格,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未能給他帶來新的祈求和希望。在最初的兩章里,這位優郁的主人公,對葡萄牙的自然風光,對西班牙人民抗擊外國侵略者的英勇斗爭,視若無睹,無動於衷;經過「舊日的戰場」,「心是冰冷的」,「眼是漠然的」。即使對於愛情,也不能,點燃他的心靈之火。因此,他逃避生活,離群索居·也就無法得到他所渴望的自由,求得內心的平衡。在長詩的第三章,詩人指出哈洛爾德「自己最不適合與人們為伍」,他「孤獨而且驕傲,寧離人間去獨自生存」。
總之,他不願接近群眾,沒有勇氣去干預生活,始終未能擺脫他那優郁、孤獨、失望的個人主義和悲觀情緒,哈洛爾德的形象概括了當時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資產階級民主知識分子既不滿現實又找不到出路的典型特徵,是拜倫世界觀中消極方面的反映,正如別林斯基所說,拜倫通過「各種奇妙的藝術形象」,傳達出「自己高傲心靈的嘆息」,哈洛爾德是詩人筆下第一個「拜倫式英雄」,屬於歐洲許多浪漫主義作家所塑造的身患「世紀病」的「世紀兒」之一,為浪漫主義詩歌人物形象刻畫方面的重要標志。
F. 請大家幫我搜集一些安徒生的資料,並簡要介紹他的一部好作品(不要太長)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丹麥作家,詩人。著名的童話故事有《拇指姑娘》、《賣火柴版的小女孩》、《權丑小鴨》1805年4月2日出生1875年8月4日病逝,共寫了168篇童話和故事,安徒生的作品有童話故事,短篇小說;寓言,詩歌等多種體裁。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著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
G. 安徒生的簡介和作品
安徒生童話簡介
(一)獨特的藝術風格:
即詩意的美和喜劇性的幽默。前者為主導風格,多體現在歌頌性的童話中,後者多體現在諷刺性的童話中。
(二)童話的三個時期:
1.早期童話多充滿綺麗的幻想、樂觀的精神,體現現實主義和浪漫注意相結合的特點。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達的花兒》、《拇指姑娘》、《海的女兒》、《野天鵝》、《丑小鴨》等。
2.中期童話,幻想成分減弱,現實成分相對增強。在鞭撻丑惡、歌頌善良中,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憂郁情緒。代表作有《賣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後》、《影子》、《一滴水》、《母親的故事》、《演木偶戲的人》等。
3.晚期童話比中期更加面對現實,著力描寫底層民眾的悲苦命運,揭露社會生活的陰冷、黑暗和人間的不平。作品基調低沉。代表作有《柳樹下的夢》、《她是一個廢物》、《單身漢的睡帽》、《性慾的貝兒》等。
安徒生簡介
安徒生是丹麥19世紀著名童話作家,世界文學童話創始人。他生於歐登塞城一個貧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學校讀過書,當過學徒工。受父親和民間口頭文學影響,他自幼酷愛文學。11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改嫁。為追求藝術,他14歲時隻身來到首都哥本哈根。經過8年奮斗,終於在詩劇《阿爾芙索爾》的劇作中嶄露才華。因此,被皇家藝術劇院送進斯拉格爾塞文法學校和赫爾辛歐學校免費就讀。歷時5年。1828年,升入哥爾哈根大學。畢業後始終無工作,主要靠稿費維持生活。1838年獲得作家獎金——國家每年撥給他200元非公職津貼。安徒生終生未成家室,安徒生文學生涯始於1822年。早期主要撰寫詩歌和劇本。進入大學後,創作日趨成熟。曾發表游記和歌舞喜劇,出版詩集和詩劇。1833年出版長篇小說《即興詩人》,為他贏得國際聲譽,是他成人文學的代表作。
為了爭取未來的一代,安徒生決定給孩子寫童話,出版了《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此後數年,每年聖誕節都出版一本這樣的童話集。其後又不斷發表新作,直到1872年因患癌症才逐漸擱筆。近40年間,共計寫了童話168篇。
安徒生年表 :1805年4月2日出生於丹麥費恩島奧登塞小鎮。 1816年11歲時父親過世。 1819年14歲時獨自離家到哥本哈根,尋求創作機會。1822年8月發表作品《嘗試集》,含詩劇及故事共三篇。此集子因其出身寒微而無出版機會,但已引起文化界某些人士的注意。10月,進入中等教會學校補習文化,共讀六年,對其教育方式感到痛苦不已;不過這六年中大量閱讀名家作品,也練習創作詩篇、歌劇。1827年,離開學校回到哥本哈根。發表詩歌,受到 上流社會 評論家稱贊,鼓起安徒生對寫作的信心。1829年,寫出長篇幻想游記《阿馬格島漫遊記》出版,第一版銷售一空。出版商立刻以優厚條件買下第二版,安徒生因此從飢餓的壓迫中解脫。喜劇《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愛情》在皇家歌劇院上演。同年也出版第一本詩集。 1830年,初戀失敗。開始旅行;第二本詩集出版。 1831-1834年,戀愛再度失敗,遭逢母喪,不久出版長篇自傳體小說《即興詩人》。 1835年30歲時開始寫童話,出版第一本童話集,僅61頁的小冊子,內含《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達的花兒》共四篇。作品並未獲得一致好評,甚至有人認為他沒有寫童話的天份,建議他放棄,但安徒生說:「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呢!」 1844年,寫出自傳性作品《丑小鴨》。 1846年,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 1970年出版晚期最長一篇作品《幸運的貝兒》,共七萬余字,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感受為基礎寫成的,但不完全是自傳。 1867年,被故鄉奧登塞選為榮譽市民。 安徒生終生未成家室。1875年8月4日上午11時,因肝癌逝世於朋友的鄉間別墅。喪禮備極哀榮,享年70歲。
安徒生作品目錄: 長篇小說(6):《即興詩人》,《奧•特》,《不過是個提琴手》,《兩位男爵夫人》,《生乎?死乎》,《幸運兒》。 劇本(25):詩劇《阿夫索爾》,《聖尼古拉教堂鍾樓的愛情》,歌劇《拉默穆爾的新娘》,歌劇《烏鴉》,詩劇《埃格納特的人魚》,輕歌舞劇《離別與相逢》,歌劇《司普洛峨的神》,《黑白混血兒》,《摩爾人的女兒》,《幸福之花》,獨幕詩劇《國王的夢想》,《梨樹上的鳥兒》,《小基爾斯滕》,《科莫河邊的婚禮》,四幕喜劇《比珠寶還珍貴》,歌劇《北歐的女神》,《新房產》,《睡魔》,喜劇《海爾德摩爾》,喜劇《接骨木媽媽》,喜劇《出身並非名門》,喜劇《長橋》,三幕劇《西班牙客人》,獨幕劇《初來者》,《羅斯基里達之夜》。 游記(6):《1828年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瑞典紀行》,《西班牙風光》,《訪問葡萄牙》。 自傳(3):《小傳》,《我一生真實的故事》,《我的童話人生》。 詩(4):《詩集》,《詩集》,詩集《幻想與現實》,詩集《一年的十二個月》。
安徒生童話閱讀:(收入安徒生童話163篇)http://www.tianyabook.com/antusheng/antu.html
H. 余純頓的探險故事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羅爾德-亞孟森征服了南極,從而兩極的探索活動開始了一個偉大的紀元。一個月之後,他的英國對手,羅伯特-斯科特也在一個月後到達南極點。然而不幸的是,在回程的路上,斯科特和他同行的四人全部因為飢餓和嚴寒而犧牲,當時,他們離下一個供給站僅僅幾英里的距離。
從此,斯科特成了一個傳奇,一個英國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徵;而真正的勝利者,亞孟森卻為人們輕蔑、不屑。同樣的經歷,卻帶來如此強烈的反差。或許,這個現實的故事也暗合了大多數故事中英雄必死的結局規律。
回答者:不吃人的狼 - 經理 五級 5-17 21:04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羅爾德-亞孟森征服了南極,從而兩極的探索活動開始了一個偉大的紀元。一個月之後,他的英國對手,羅伯特-斯科特也在一個月後到達南極點。然而不幸的是,在回程的路上,斯科特和他同行的四人全部因為飢餓和嚴寒而犧牲,當時,他們離下一個供給站僅僅幾英里的距離。
從此,斯科特成了一個傳奇,一個英國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徵;而真正的勝利者,亞孟森卻為人們輕蔑、不屑。同樣的經歷,卻帶來如此強烈的反差。或許,這個現實的故事也暗合了大多數故事中英雄必死的結局規律。
回答者:meiyoutianli - 試用期 一級 5-18 09:33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6位神奇的探險家,他們的探險行動,也許改變了整個世界!
在今天看來,這些小故事和那些可怕的經歷更像一部系列劇(其中的一些,確實被拍成了電影或電視):無論是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還是在乾旱炎熱的沙漠里,這6位無畏的探險家,勇敢地面對一切,最終發現了地球上那些原來沒有人知道的地方。
如果你認為他們沒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是有人與獅子搏鬥,有人吞下老鼠……那麼,如果有膽量的話,你也去探險吧! ……
龐斯·德·利昂:發現「陽光國度」
探險成果:發現佛羅里達
時 間:1513年 ……
曾經有一個傳說,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個嘗到不老泉的人,將得到財富、名譽和再次年輕的機會。但問題是,沒有人知道這傳說中的泉水到底在哪裡。
西班牙探險家龐斯·德·利昂從南美洲啟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島和聖·薩瓦多島,也沒有找到。雖然龐斯沒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為第一個踏上這片土地、並將它命名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佛羅里達)的歐洲人,他的確獲得了財富和名譽。
馬克·波羅:走進中國
探險成果:最早考察中國的歐洲人之一
時 間:始於1271年
在中世紀,當其他小夥伴還沉迷於彈子游戲時,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問他:要不要同他們一起騎馬從義大利旅行到中國。現在,讓我們看看真正不可思議的事吧:這個熱愛冒險的17歲男孩,竟然毫不猶豫答應了!
馬可說,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彷彿聽到了死神的召喚。但是,當他到達龐大而輝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時,他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一切都那麼神奇:可以買東西的紙(幣)、色彩艷麗的紋身,像神話中獨角獸一樣的犀牛…
馬可把這次旅行寫成了一本很受歡迎的書《馬可·波羅游記》。後來,就是這本書喚起了另一名義大利青年的冒險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倫布。
佛迪南·麥哲倫:環球旅行
探險成果:進行了第一次環球航行
時 間:始於1519年
在佛迪南·麥哲倫的時代,人們相信地球是圓的,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通過環球旅行來證明這個事實。於是,證明地球形狀這件事,就成了麥哲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可怕的暴風雨幾乎使他的船隊覆沒。由於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隊員們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飢。3年過去了,只有5艘船勝利到達終點,就是這些船帶回了第一批環球航行的勇士們。
大衛·立文斯頓:「闖」入非洲
探險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時 間:1841年至1873年
對於蘇格蘭博士、傳教士大衛·立文斯頓來說,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著實現了他自己的夢想。他曾與獅子搏鬥並差點失去一條手臂;他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並以英國女王的名字將它命名為「維多利亞」。
他在尋找尼羅河源頭的路上失明了。5年後,新聞記者亨利·斯丹在一個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頓博士,並提出了著名的口號:「立文斯頓博士,我想我做!」這句口號,激勵了無數後來的探險家。
羅伯特·皮爾瑞:到達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北極
時 間:1909年
羅伯特·皮爾瑞和他信賴的夥伴馬瑟·漢森(另一個天才探險家),以及其他4名隊員一起向北前進。前往北極的途中,他們鏟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著極其寒冷的天氣,遭遇過漫無邊際的大霧——那大霧彷彿是整個北美大草原燃燒冒出的黑煙。
當他們最終到達北極時,衣衫破爛的皮爾瑞激動萬分,他揮舞著妻子親手縫制的美國國旗,真實地感覺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頂端。
羅德·阿蒙森:到達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南極
時 間:1911年
在向北極航行的途中,羅德·阿蒙森突然決定前往南極。因為他認為,比起考察已經被開發的土地,成為首先到達南極的人更「酷」。「我將在那裡戰勝你!」阿蒙森把這個消息傳給了他的競爭者——正在前往南極途中的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著雪橇在冰雪覆蓋的荒原上滑行。事實證明,這簡直是絕妙的主意。因為,斯科特選擇了小馬做交通工具,結果糟透了,馬蹄在雪地上不停地打滑。最後,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四個星期到達南極
萬泉河探險記
借著這次公司10周年年會的機會,我們公司全體員工到萬泉河進行一次難忘的探險.這次探險不僅讓我們平時緊張的工作生活得到很好的調節,也將公司上下團結在一起,克服在探險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
被譽為中國"亞馬遜河"的萬泉河,宛如一條翡翠的玉帶,自五指山蜿蜒而下,流入瓊海水域後匯集博鰲入海口.
叢林穿越,崖降,溯溪,溪降這一路,深山幽谷,溪水涔涔,基本保持原生態,自然風光是原始質朴的美.雖然已經被開辟為旅遊線路,所幸人為因素算來不多,不顯,就是在陡峻之處加了防護的鐵鏈及助力的鋼管.漂流艇出發前,教官囑咐我們要愛護萬泉河,保護生態.心裡有記著,但玩得高興也有忘乎所以的時候……
在坐船到探險區的一路上,幾條船上的人就已經開戰了.大家都在朝另外的船隊潑水,一路下來,盡是濕碌碌的一身,個個活象落湯雞,只是還樂開了花!接下來就是叢林穿越了,由於是上坡路,路時陡時細,導游還嚇唬人說,這里的叢林里有"見血封喉",早聞其名,故心驚膽戰,連這么稀有可怕的樹都有,一會還不知道會不會竄出什麼嚇人的東西哩.
懸崖速降,在教練的指導與保護下,利用繩索由岩壁頂端下降,感受一步一步走向懸崖,走向生命的"邊緣"的一剎那;感受高空墜落前的瞬間!隊員自己掌握下降的速度,落點,以到達地面.速降並不需要嚴格的專業技巧,但只要開始下降,就無法退縮,必須克服恐懼與障礙,堅持到底.從自我激勵,自我控制到超越自我,最終走向成功.站在懸崖頂端,依葫蘆畫瓢地系安全帶,主腰扣,八字環……然後……跳下來……天空很高,叢林很密,人很小,墜落很容易,對生命很依戀.蜘蛛俠,功夫片,垂直極限.在危險中挑戰與生俱來的恐懼感.速降的技術是:右手位於右腰後側,握緊繩索就能讓身體固定住,右手放鬆會在重力作用下勻速下降.其實開始我很害怕,特別是那條繩索,我怎麼看就怎麼象條蛇——這輩子最懼怕的動物,都不敢抓繩,看著剩下等待的同事不多了,就只能趕鴨子上架拉.沒想到,很輕松的一蹦一蹦就下來拉,想想不過爾爾呀.
溯溪,顧名思義就是逆流而上.其特點與樂趣在於不斷克服一個接一個的急流,瀑布,跌水,旋渦,急流勇進,逆水前行.當然專門的器械,技術不可少,更要依靠隊友之間的傾力配合.由於自始至終在水中行進,時而淌,時而游,往往不長的一段溪谷也要歷盡艱辛才能穿過.
溯溪是在峽谷溪流的上下游之間,克服地形上的各處障礙,窮水之源而登山之巔的一項探險運動.由於溯溪所涉及的地形復雜多樣,不同的地域須用不同的裝備,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因而使得這項運動充滿了各種變化和未知.溯溪極具挑戰性,溯溪者需要去挑戰急流險灘,深潭飛瀑,克服艱難險阻.它要求同伴之間密切配合,去完成艱難的攀登,對於溯行者既是一種考驗,也是一種成就,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同伴,付出艱險更會等到滿足.在與峽谷溪流搏擊後,在激情與沉靜交替間,沉醉於藍天碧水.感受著生命的躍動與安寧.峽谷之美最引人入勝的魅力,莫過它的神秘氣氛.兩岸樹木,古藤參差陰郁.峭壁飛瀑洋溢者原始的芬芳.溪谷中的寧靜和涼爽感更是最高的享受.
這次溯溪的最大感受,就是團結的力量,不可否認,這溯溪路上,若沒有男同伴,我們的路將走不下去.象我們這樣的旱鴨子,一遇到踩不著底的深處,那種由衷的恐懼由內而發——尖叫.男同事們要一個個的把我們接到淺灘上,闖過一道道天然的障礙,辛苦你們了!
最有刺激,樂趣的是高崖跳水項目.在臨近最後一個懸崖,底下有一個據說是神仙鑿成的"跳水潭",深約十幾米,從崖上到水面約有8米深.想起平素我們觀看一些體育比賽,運動員在十來米高的跳台跳水時的優美動作,有幾個同事心裡癢癢的,也想過一把"跳水冠軍癮".可是我們女同伴就慘拉,站在那裡磨蹭半天就是不敢往下跳,逼不得已,一狠心,閉上眼睛往下就跳,"撲通!"激起水柱丈把高.直嗆得鼻子灌滿了水,但一浮上水面時就會高興得哈哈大笑.我開始也擔心被嗆水,不敢往下跳,但看到女同事們一個個都那麼勇敢了,自己也壯膽往下跳,真爽.只是看著別人沉下去似乎不到一秒就浮上來了,可自己卻是撲騰了好久才往上冒呢,溺水的感覺想起來還是怕怕的.
最後一個項目是懸崖溪降.據導游講,從崖上到崖底約25米深,起碼有8層樓高,天然瀑布長年漂潑.有恐高症的人是不敢放眼下看的.對我們這些平素沒有經歷過懸崖跳水的人也是驚險動作.這更是檢驗人的耐心和毅力.根據導游要求,如往下速降最好往左邊移動,以避開瀑布刺激眼睛.但我們偏偏要找刺激,每個人都故意往右邊速降,溪水從高空中往下飄潑,激起的水如煙霧似冰雹,直濺得眼睛睜不開了.中間雖有動作不規范不知所措的時候,但大家終於都平安降落. 溪降底下有個很深的潭,經過長年溪水累積,溪水清涼清澈.這里又是一個跳水潭,由於之前經歷過一次跳水,看著這個更深的潭子,女士們更是害怕嗆水.教練這會兒就來狠招了,一個個就推下去,等浮上來,臉色皆是慘白,恐怖呀!
歸程中,我們每一個人都記住了峽谷的潺潺流水,記住了爬行在懸崖峭壁間的驚險動作,記住了8米跳台的"跳水癮",也記住了降之際瀑布激濺時眼睛欲睜未睜的樂顛狀.那種穿激流,越險灘,跨峽谷,賞雨林的激情仍然澎湃不已.
玄真漂流探險記
今天一大早,我和媽媽跟著華銀國旅到清遠去玄真漂流探險.
我們下了車,導游小姐就叫我們男女老少換好游泳衣褲,集合起來.媽媽抽空還給我買了一支水槍呢!
我們等了一會兒,就坐著車上山,車走到半山腰的時候,我看見兩位漂流者坐著汽艇往下沖,嚇得連腳都軟了,我心裡害怕極了!但還是勇敢地跟媽媽參加了漂流.我和媽媽緊緊地抓著汽艇扶手,從十米落差的瀑布沖了下去.濺起一米高的水花嘩地一聲涌進艇里,眼看汽艇就要沉了,我們趕快用瓢使勁往外舀水,多刺激啊!
我們下午又去探險,開始走了十多米的鐵索橋,然後我們走向神秘的大山.一路拉著繩索向上攀登,一直攀到山頂.我們都累得氣喘噓噓.
我今天玩得真開心!
金星探險記
沂源悅庄中心小學 趙世曉
未來的我,是一名宇宙科學家.
2014年,我乘做著自己製作的"金星一號"飛船飛向金星,在盤旋了一周後,停在了金星的西部,"哇"我驚呆了,想不到以前崎嶇的土地變成了平坦了,這里有樹,草,還有可愛的小兔子.我迫不及待的要下飛船看個究竟."這里的空氣真新鮮啊!"我情不自禁的說:"你是地球人吧!"一個清脆悅耳的聲音傳入我的耳朵.我向四周望了"沒人呀,誰在說話呢 "我向前走了幾步,前邊有一個水池耶!咦1那不是一條美人魚嗎" 美人魚說:"地球人,前幾年有一位外星人侵略我們,把我們變成了各種動物,只要地球人的一滴血滴在我們的土地上,我們就可以恢復原形."我馬上按它的說法做了,所有的動物都變成了和地球人一樣的小孩子.原來它們是在地下生長的,怪不得以前金星上只有山呢!"你叫什麼名子 "我問"美人魚"."我叫金金."金金高興的回答.我和金金還有其他的小朋友一塊在金星上做著快樂的游戲….
歌聲,笑聲交織在一起,繪成一支動人的歌.
變異星球探險記
四川省成都市 郫縣實驗學校 五年級三班 彭思涵
一天,我和黃博士正坐在電子接收器旁查看著從正在宇宙里遨遊的電子探測器上發射來的一幅幅圖片和文字資料。忽然,黃博士驚奇地發現,在火星附近,出現了一顆新的行星。從圖片上看,這顆星球的樣子很像一塊被咬了一小塊的月餅。它全身翠綠,在某些部位,能看見一些藍色。根據初步判定,綠色的是樹林,藍色的是大海、湖泊,難道它又是一個適合我們人類居住的星球?
我們坐上宇宙飛船,進入了宇宙,來到了火星中轉站,這里的工作人員向我們匯報了這顆星球的相關資料。原來,這顆星球是在不久前突然出現在天空中的。自從這顆星球出現以後,每天都會收到SOS求救信號,他們也弄不清這是怎麼回事。我和黃博士聽了,覺得那顆星球實在是有些不尋常。
我們來到了這顆星球上,首先看到的是一隻長著大眼睛,黑皮膚的怪物。它看到我們,很憤怒,拿起一塊巨石,就向我們砸來。幸好黃博士及時戴上了「超級手套」擋住了巨石,才使我們躲過了一劫。那個怪物見沒砸到我們,大吼了一聲,頓時從四面八方涌來了許多怪物。我們見情況不妙,趕緊坐上飛船飛到了星球的另一頭。就在我們准備降落時,忽然發現在樹林深處出現了一座城市,我們降落在了城市中心的空地上。走出了船艙,立刻受到了一群人類的歡迎。他們的長老告訴我們,他們以前也住在地球上,可是因為一次在試驗時空傳輸器時漏掉了一個小小的小數點,無意中將這顆星球從宇宙中轉移到這個位置來了。發現這個失誤後,他們立即決定來這顆星球上看看。他們登陸後,所有人員都到各個地方檢查去了,沒有留人在飛船上看守,結果飛船被怪物砸碎了。他們只有一個無線電傳輸系統沒有被怪物給破壞掉,所以,經常給火星發求救信號。他們見一直沒有音訊,就在這個星球上搜索起來,結果發現了這座城市。我聽了以後,頓時解開了之前的所有謎團。
我們要進行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迷惑這個星球上的怪物,否則,它們會干涉我們的救援行動。就在我思考的這一會兒,黃博士早已迫不及待地搬出了機器,開始了復雜的計算。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確定了怪物老巢的位置。我拿出了四維空間口袋,往裡面一摸,這是什麼?涼嗖嗖,冷冰冰的,原來是「翻譯塊」,沒用。對了,就是這些,我小心翼翼地拿出了空氣炮和麻醉槍,運用立體復印紙把它們復制了許多份,接著我把它們分發給了所有人。我又從口袋中取出了激光劍供自己和黃博士使用。最後,我借來了長老的地圖,輸入到了隨意門里,然後轉身告訴了大家這次攻擊的策略……
我悄悄地打開了隨意門,只見有兩個手持利劍的怪物站在一扇大門前四處張望。,我一不小心踩落了一塊小石頭,只見一個怪物立刻拿起飛鏢往這邊一陣掃射,幸好我事先准備了堡壘球,才逃過了一劫,否則,早被飛鏢給射中了。那個怪物感覺很奇怪,以為是自己的錯覺,就停止了攻擊。我帶領著大家繞到了山洞的背後,就在這時,不知是誰喊了一聲「快看!傳送洞門!」我抬起頭一看,果然,前面是一個橢圓形的大洞。大家非常興奮,不顧我的勸阻一擁而上,結果踩上了機關,都掉進了陷阱里。我趕緊跑了過去,拿出通行圈,協助他們爬了出來。就在這時,怪物們已經趕過來了。一個怪物朝我扔了一塊巨石,我本能的用劍一擋,石頭飛向了遠方。可其他怪物也准備攻擊了,我趕緊指揮反擊,我大喊了一聲:「開炮!」大家都拿起武器,對准敵人發射了炮彈。可是,怪物們連一點兒也沒受到傷害。我感到十分奇怪,又拿起口袋,盲目地找了一會兒,取出了爆炸地下室,點燃了引信。只聽轟的一聲地下室被炸開了,我急忙跳了下去,搬出了冷氣吹風機,對著怪物使勁地吹,又抬出了霹靂雲製造機,製造霹靂雲去轟炸敵人。我害怕效力不足,又拿出了改造過的火焰山,對准敵人,發射出一陣陣火焰。幾十分鍾後,怪物大部分都被這三種武器消滅了,只有一小部分知道自己斗不過機器,就飛快地逃跑了。我趕緊指揮大家進入傳送門。
勇敢探險記
重慶市奉節縣 重慶市奉節縣公平鎮中心小學 小學四年級1班 張琬
森林裡,有一隻小熊名叫勇勇,它家的樹上有一隻小鳥,名叫敢敢。一天,他們倆正在聽鳳凰姐姐講故事,鳳凰姐姐說:「這兒以前有一個大魔頭,經常欺負小動物們,所以沒人敢惹它。」勇勇和敢敢想為大家報仇,就決定到大魔頭的巢穴去,為大家討回公道。
它們來到大魔頭的巢穴,看見大魔頭正在呼呼大睡,敢敢想:機會來了。於是就悄悄飛到大魔頭身邊,用它那尖尖的嘴巴,狠狠地刺向大魔頭的眼睛,勇勇趁此機會拿走了大魔頭的兵器,大魔頭被痛醒了,正准備拿身邊的兵器,可兵器早已不在身邊,敢敢又用嘴巴刺傷了大魔頭的另一隻眼睛,大魔頭看不見了,到處亂打一通。勇敢兩人見此情形,每人從地上撿起一把刀,同時刺向大魔頭的胸口。大魔頭死後,勇勇和敢敢回到家裡,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整個森林,鳳凰姐姐說:「只要誰消滅了大魔頭,就可以實現自己的三個願望。」勇勇說:「我要全世界最漂亮的衣服。」突然,勇勇身上一下子變得閃閃發光,閃耀著金色的光芒。敢敢接著說:「我要整個森林都成為我的家,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無人敢阻攔。」「那最後一個願望給誰呢?」鳳凰姐姐問。小猴說:「那就給熊貓阿姨,讓它的病好起來吧!」這時,仰卧在床上的熊貓阿姨一下子變得活蹦亂跳的。
從此以後,小動物們生活得快快樂樂,自由自在,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傷害它們了。
指導教師:張平
簡評:文章充滿童趣,表現了小作者幼小的心裡有強烈的正義感。
海底探險
茅盾實驗小學 603 馬遙
大海是一個神奇的地方,裡面成千上萬五彩繽紛的魚兒、奇形怪狀的珊瑚叢無不令我們大為贊嘆。許多人都夢想去那奇妙無窮的大海深處探究一番,我也不例外。
今天,我終於如願以償了!
我們首先換了一套潛水衣,因為曾經在深海的海水裡泡過了,所以盡管是在炎熱的夏天,還是能讓人瑟瑟發抖,但這些早已被我當時興奮的表情給掩蓋了。
出海了!在快艇上面吹著海風,我的心情十分舒暢。一路上,我就在想:「海底的魚是什麼樣的呢?長嘴的,扁身體的,還是長尾巴的……如果能抓到一條小魚,我想我一定會高興得手舞足蹈!
在我的記憶中,潛水員可以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遊玩,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光是背一個氧氣瓶便把我累得氣喘吁吁。這個瓶子少說也有七八斤重,一下子就把我給壓彎了腰。
我的教練是一位四十幾歲的中年人,第一次下潛終於開始了,可不怎麼順利。剛開始我還能按照教練說的來調整呼吸,可是沒多一分鍾,我就堅持不住了,竟然猛吸了一大口海水。原來是我沒把呼吸器咬緊,結果漏水了。我怎麼也沒想到,海水竟然有這么咸,好像一下子吃了五六勺子鹽一樣。第二次下潛,有了第一次的教訓,我把呼吸器咬得死死的,我終於看清了海底的神奇景象:
珊瑚叢都能互相移動,好像我們在換座位似的,漸漸地形成了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山」,低的不足40厘米,高的卻超出了六米。再凝神細看,有的珊瑚叢是三角形的,有的像一棵倒栽的大樹……
千奇百怪的魚兒們在珊瑚叢中穿梭著,橙的,黃的,半藍半黑的,半淡綠半白的……甚至還有透明的呢!有些魚嘴巴的長度是身體的一半,像個長嘴怪物,有些魚的魚鰭比魚身還大,身上好似擎了把大扇子……魚兒不時地來觸摸我的身體,感覺心曠神怡,加上小巧的和我的食指般長,稍大的與我的胳膊一般長,煞是逗人。
還有數不清的貝殼和小蝦,悠然自得的小海龜,我的眼睛真是應接不暇。由於太過專心,我不小心還撞到了暗礁呢,還好有海水的浮力,有驚無險,呵呵。
這海底探險雖說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鍾,但是卻比上了一小時的課讓我懂得更多。更重要的是,大海遠遠超出我的想像,我還將進步探索。
指導老師:陳建平
探險燕子洞
陝西省渭南市北塘實驗小學 二年級三班 張佳卉
燕子洞在陝西省石泉縣境內,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溶洞,聽當地老鄉說:德國的兩個探險家帶著氧氣,走了幾十公里都沒有把燕子洞走完。
我們由老鄉帶路,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走著,在快上山時,被一條擋住了去路,看著清澈見底的河水,我就迫不及待的想要下河,老鄉拉住我要背我過河,我說:「我要自己走」。那時剛好有太陽,金色的陽光照在河裡,河水像灑了一層金色的雪花。老鄉拉著我在河裡走,河水在腳下嘩啦啦地流著,冰冰涼涼的,我一邊喊著爽呆了,一邊聽著河水歌唱,這簡直就是享受生活啊!剛跟河水再見,迎面就是大山,可真是水送山迎呀!
I. 安徒生童話
168篇。安徒生(1805—1875)丹麥作家。1805年4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父親是個窮鞋匠,曾志願服役,抗擊拿破崙·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後於1816年病故。當洗衣工的母親不久即改嫁。安徒生從小就為貧困所折磨,先後在幾家店鋪里做學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少年時代即對舞台發生興趣,幻想當一名歌唱家、演員或劇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當了一名小配角。後因嗓子失潤被解僱。從此開始學習寫作,但寫的劇本完全不適宜於演出,沒有為劇院所採用。1822年得到劇院導演約納斯·科林的資助,就讀於斯萊厄爾瑟的一所文法學校。這一年他寫了《青年的嘗試》一書,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爾特的筆名發表。這個筆名包括了威廉·莎士比亞、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1827年發表第一首詩《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於1829年問世。這是一部富於幽默感的游記,頗有德國作家霍夫曼的文風。這部游記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會的初步承認。此後他繼續從事戲劇創作。1831年他去德國旅行,歸途中寫了旅遊札記。1833年去義大利,創作了一部詩劇《埃格內特和美人魚》和一部以義大利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1835)。小說出版後不久,就被翻譯成德文和英文,標志著作者開始享有國際聲譽。
他的第一部《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集》包括《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達的花兒》,於1835年春出版。1837年,在這個集子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故事,編成童話集第1卷。第2卷於1842年完成,1847年又寫了一部《沒有畫的畫冊》。
1840至1857年,安徒生訪問了挪威、瑞典、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小亞細亞和非洲,在旅途中寫了不少游記,如:《一個詩人的市場》(1842)、《瑞典風光》(1851)、《西班牙紀行》(1863)、《訪問葡萄牙》(1866)等。他在德、法等國會見了許多知名的作家和藝術家。1847年在英國結識了狄更斯。
安徒生寫過三部自傳:1832年寫的《小傳》(1926)、1847年在德國出版的《正傳》和後來寫的一部《傳記》(1855),他的小說和童話故事也大多帶有自傳的性質,如《即興詩人》、《奧·特》(1836)、《不過是個提琴手》(1837)、《兩位男爵夫人》(1848)、《活還是不活》(1857)、《幸運的貝兒》(1870)等。他在《柳樹下的夢》(1853)、《依卜和小克麗斯玎》(1855)、《她是一個廢物》(1853)等作品中,還寫了鞋匠、洗衣婦等勞動者的生活,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時也表現了丹麥的社會矛盾,具有深刻的現實性和人民性。
1843年,安徒生認識了瑞典女歌唱家燕妮·林德。真摯的情誼成了他創作中的鼓舞力量。但他在個人生活上不是稱心如意的。他沒有結過婚。他晚年最親密的朋友是亨里克和梅爾徹。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哥本哈根梅爾徹的宅邸去世。這位童話大師一生堅持不懈地進行創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獻給「未來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寫了168篇童話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譯成80多種語言。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體現了丹麥文學中的民主傳統和現實主義傾向。他的最好的童話膾炙人口,到今天還為世界上眾多的成年人和兒童所傳誦。有些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等,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著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由於作者出身貧寒,對於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摯的筆觸熱烈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贊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一方面又憤怒地鞭撻了殘暴、貪婪、虛弱、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了教會僧侶的醜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不遺餘力地批判了社會罪惡。《皇帝的新裝》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丑態;《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貴族的無知和脆弱。有些故事如《白雪皇後》則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理想的看法,即堅信「真善美終將取得勝利」的樂觀主義信念。他在最後一部作品《園丁和主人》中,還著力塑造了一個真正的愛國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終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話故事,特別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顯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雖然把滿腔同情傾注在窮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擺脫不幸的道路,又以傷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極情緒。他認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時也進行道德說教,宣揚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提倡容忍與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話同民間文學有著血緣關系,繼承並發揚了民間文學的樸素清新的格調。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數取材於民間故事,後期創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間歌謠和傳說。
在體裁和寫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樣化的,有童話故事,也有短篇小說;有寓言,也有詩歌;既適合於兒童閱讀,也適合於成年人鑒賞。他創造的藝術形象,如:沒有穿衣服的皇帝、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丑小鴨、紅鞋等,已成為歐洲語言中的典故。
在語言風格上,安徒生是一個有高度創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丹麥下層人民的日常口語和民間故事的結構形式。語言生動、自然、流暢、優美、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
安徒生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紹到中國,《新青年》1919年1月號就刊載過周作人譯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譯文。1942年,北京新潮社出版了林蘭、張近芬合譯的《旅伴》。此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開明書店陸續出版了安徒生童話的譯本、安徒生傳及其作品的評論。譯者有鄭振鐸、茅盾、趙景深、顧均正等。不過解放前的譯本都是從英語、日語或其他國家文字轉譯過來的。解放後,葉君健對安徒生原著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直接從丹麥文把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全部譯成中文。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55、1958、1978年多次出版了葉君健譯的《安徒生童話選集》。
J. 安徒生的資料和作品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安徒生(Heinz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丹麥作家。1805年4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父親是個窮鞋匠,曾志願服役,抗擊拿破崙·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後於1816年病故。當洗衣工的母親不久即改嫁。安徒生從小就為貧困所折磨,先後在幾家店鋪里做學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少年時代即對舞台發生興趣,幻想當一名歌唱家、演員或劇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當了一名小配角。後因嗓子失潤被解僱。從此開始學習寫作,但寫的劇本完全不適宜於演出,沒有為劇院所採用。1822年得到劇院導演約納斯·科林的資助,就讀於斯萊厄爾瑟的一所文法學校。這一年他寫了《青年的嘗試》一書,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爾特的筆名發表。這個筆名包括了威廉·莎士比亞、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1827年發表第一首詩《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於1829年問世。這是一部富於幽默感的游記,頗有德國作家霍夫曼的文風。這部游記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會的初步承認。此後他繼續從事戲劇創作。1831年他去德國旅行,歸途中寫了旅遊札記。1833年去義大利,創作了一部詩劇《埃格內特和美人魚》和一部以義大利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1835)。小說出版後不久,就被翻譯成德文和英文,標志著作者開始享有國際聲譽。
簡要資料:
1805年4月2日出生於丹麥費恩島奧登塞小鎮。
1816年11歲時父親過世。
1819年14歲時獨自離家到哥本哈根,尋求創作機會。
1822年8月發表作品《嘗試集》,含詩劇及故事共三篇。此集子因其出身寒微而無出版機會,但已引起文化界某些人士的注意。10月,進入中等教會學校補習文化,共讀六年,對其教育方式感到痛苦不已;不過這六年中大量閱讀名家作品,也練習創作詩篇、歌劇。1827年,離開學校回到哥本哈根。發表詩歌,受到 上流社會 評論家稱贊,鼓起安徒生對寫作的信心。
1829年,寫出長篇幻想游記《阿馬格島漫遊記》出版,第一版銷售一空。出版商立刻以優厚條件買下第二版,安徒生因此從飢餓的壓迫中解脫。喜劇《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愛情》在皇家歌劇院上演。同年也出版第一本詩集。
1830年,初戀失敗。開始旅行;第二本詩集出版。
1831-1834年,戀愛再度失敗,遭逢母喪,不久出版長篇自傳體小說《即興詩人》。
1835年30歲時開始寫童話,出版第一本童話集,僅61頁的小冊子,內含《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達的花兒》共四篇。作品並未獲得一致好評,甚至有人認為他沒有寫童話的天份,建議他放棄,但安徒生說:「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呢!」
1844年,寫出自傳性作品《丑小鴨》。
1846年,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
1970年出版晚期最長一篇作品《幸運的貝兒》,共七萬余字,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感受為基礎寫成的,但不完全是自傳。
1867年,被故鄉奧登塞選為榮譽市民。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時,因肝癌逝世於朋友的鄉間別墅。喪禮備極哀榮,享年70歲。
安徒生作品目錄:
長篇小說(6):《即興詩人》(1835),《奧·特》(1836),《不過是個提琴手》(1837),《兩位男爵夫人》(1848),《生乎?死乎》(1857),《幸運兒》(1870)。
劇本(25):詩劇《阿夫索爾》(1822?),《聖尼古拉教堂鍾樓的愛情》(1829),歌劇《拉默穆爾的新娘》(1832),歌劇《烏鴉》(1832),詩劇《埃格納特的人魚》(1834),輕歌舞劇《離別與相逢》(1835),歌劇《司普洛峨的神》(1839),《黑白混血兒》(1840),《摩爾人的女兒》(1840),《幸福之花》(1844),獨幕詩劇《國王的夢想》(1844),《梨樹上的鳥兒》(1845),《小基爾斯滕》(1846),《科莫河邊的婚禮》(1848),四幕喜劇《比珠寶還珍貴》(1850),歌劇《北歐的女神》(1850),《新房產》(1850),《睡魔》(1850),喜劇《海爾德摩爾》(1851),喜劇《接骨木媽媽》(1851),喜劇《出身並非名門》(1863),喜劇《長橋》(1863),三幕劇《西班牙客人》(1865),獨幕劇《初來者》(年代不明),《羅斯基里達之夜》(年代不明)。
游記(6):《1828年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1829),《瑞典紀行》(1851),《西班牙風光》(1863),《訪問葡萄牙》(1866)。
自傳(3):《小傳》(1832),《我一生真實的故事》(1847),《我的童話人生》(1855)。
詩(4):《詩集》(一,1829),《詩集》(二,1830),詩集《幻想與現實》(1830),詩集《一年的十二個月》(1832)。
童話共計156篇
詳細資料:
他的第一部《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集》(Fairy tales, Told for Children)包括《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達的花兒》,於1835年春出版。1837年,在這個集子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故事,編成童話集第1卷。第2卷於1842年完成,1847年又寫了一部《沒有畫的畫冊》。
1840至1857年,安徒生訪問了挪威、瑞典、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小亞細亞和非洲,在旅途中寫了不少的游記,如:《一個詩人的市場》(1842)、《瑞典風光》(1851)、《西班牙紀行》(1863)、《訪問葡萄牙》(1866)等。他在德、法等國會見了許多知名的作家和藝術家。1847年在英國結識了狄更斯。
安徒生寫過三部自傳:1832年寫的《小傳》(1926)、1847年在德國出版的《正傳》和後來寫的一部《傳記》(1855),他的小說和童話故事也大多帶有自傳的性質,如《即興詩人》、《奧·特》(1836)、《不過是個提琴手》(1837)、《兩位男爵夫人》(1848)、《活還是不活》(1857)、《幸運的貝兒》(1870)等。他在《柳樹下的夢》(1853)、《依卜和小克麗斯玎》(1855)、《她是一個廢物》(1853)等作品中,還寫了鞋匠、洗衣婦等勞動者的生活,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時也表現了丹麥的社會矛盾,具有深刻的現實性和人民性。
1843年,安徒生認識了瑞典女歌唱家燕妮·林德。真摯的情誼成了他創作中的鼓舞力量。但他在個人生活上不是稱心如意的。他沒有結過婚。他晚年最親密的朋友是亨里克和梅爾徹。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哥本哈根梅爾徹的宅邸去世。這位童話大師一生堅持不懈地進行創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獻給「未來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寫了168篇童話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譯成80多種語言。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體現了丹麥文學中的民主傳統和現實主義傾向。他的最好的童話膾炙人口,到今天還為世界上眾多的成年人和兒童所傳誦。有些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The Little Match Girl)《丑小鴨》(The Ugly Duckling)《看門人的兒子》等,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著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由於作者出身貧寒,對於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摯的筆觸熱烈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贊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一方面又憤怒地鞭撻了殘暴、貪婪、虛弱、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了教會僧侶的醜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不遺餘力地批判了社會罪惡。《皇帝的新裝》(The Emperor's New Clothes)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丑態;《夜鶯》(The Nightingale)和《豌豆上的公主》(The Princess and the Pea)嘲笑了貴族的無知和脆弱。有些故事如《白雪公主》(The Snow Queen)則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理想的看法,即堅信「真善美終將取得勝利」的樂觀主義信念。他在最後一部作品《園丁和主人》中,還著力塑造了一個真正的愛國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終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話故事,特別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顯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雖然把滿腔同情傾注在窮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擺脫不幸的道路,又以傷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極情緒。他認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時也進行道德說教,宣揚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提倡容忍與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話同民間文學有著血緣關系,繼承並發揚了民間文學的樸素清新的格調。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數取材於民間故事,後期創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間歌謠和傳說。
在體裁和寫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樣化的,有童話故事,也有短篇小說;有寓言,也有詩歌;既適合於兒童閱讀,也適合於成年人鑒賞。他創造的藝術形象,如:沒有穿衣服的皇帝、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丑小鴨、紅鞋等,已成為歐洲語言中的典故。
在語言風格上,安徒生是一個有高度創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丹麥下層人民的日常口語和民間故事的結構形式。語言生動、自然、流暢、優美、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
安徒生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紹到中國,《新青年》1919年1月號就刊載過周作人譯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譯文。1942年,北京新潮社出版了林蘭、張近芬合譯的《旅伴》。此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開明書店陸續出版了安徒生童話的譯本、安徒生傳及其作品的評論。譯者有鄭振鐸、茅盾、趙景深、顧均正等。不過解放前的譯本都是從英語、日語或其他國家文字轉譯過來的。解放後,葉君健對安徒生原著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直接從丹麥文把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全部譯成中文。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55、1958、1978年多次出版了葉君健譯的《安徒生童話選集》。
1805年4月,一個嬰兒出生在一張由棺材板拼成的床上。他大聲啼哭著,彷彿抗議上帝將天使貶謫到人間。教士安慰惶恐的母親說:「小時候哭聲越大,長大後歌聲就越優美。」果然許多年後,這個天使用夜鶯般的歌喉向全世界唱起歌兒了,即使是聖誕老人,也並不會比他更有名氣。他的名字,就是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安徒生父親是丹麥歐登賽城的一個貧苦鞋匠,他讀過不少書,想家力豐富並有點浪漫氣質,不過這些在他來說並不是值得慶幸的事情。他的妻子是一個質朴的女人——並不美,但很耐勞,很容易相信一切,包括上帝。
這個春天,鸛鳥再次飛來,庭院里的醋栗樹重新皺起細小的新葉,小小的安徒生知道自己已經6歲了。他故作正經地走在父親身邊,指點著收拾舊巢的鸛烏。當聽說夏天以後,體弱的小鸛鳥因為無力飛到埃及過冬,會被啄死的時候,他憂愁起來:「讓它們到咱們的頂樓上來吧,冬天裡我一定會分點東西給它們吃的。」
歐登塞是個封閉的小鎮,人們堅信上帝和女巫,。許多神秘的傳說在空氣中盪漾不絕。紡紗室的阿婆們有時會把《一千零一夜》中的離奇故事講給來玩耍的小安徒生聽,使這個原本喜歡空想的腦子更加豐富了。小傢伙多麼奇怪啊:許多人聽著這些可怕的故事都無限嘆息,擔驚受怕,可是過後卻好像沒事兒似的。在他來說,他所聽到的一切都帶著鮮明的神奇色彩,彷彿真的一樣重現在眼前。有時他會被樹林中自己想像出來的精靈嚇得飛奔回家,魂不附體。多年以後,這些古老的傳說和童年的幻想,都成為他創作的源泉。
母親對柔弱的獨生兒子充滿憐愛,為了讓他逃過學校壞脾氣老姑婆的肉體虐待,6歲的安徒生被送到年輕的卡爾斯倩斯那裡讀書,成為年紀最小的學生。這位以公平溫厚而備受尊敬的教師很喜歡女孩般文靜的新學生,課間時常牽著他的手在校園里散步,並不時對嬉鬧的學生們喊一句;「安靜點,淘氣鬼們,別把這孩子推倒了。」
安徒生經常偷看學校里唯一的女孩子薩拉,他把她想像成童話中的公主,渴望接近這個黑眼睛的小姑娘。有一次,他們一起回家,其實他的家早就走過了,可是他一聲不吭。同樣貧苦出身的薩拉發誓自己將來會成為某農場的女管事。安徒生睜大雙眼:「那多乏味!」公主怎麼能當管事呢?「我長大以後,要把你接到我的城堡里。」他告訴女孩子他的家原是貴族的分支,只是因為某種原因……,總有一天……薩拉笑起來,這小傢伙一定是瘋了。第二天,一個磨坊主的兒子奧來揪著安徒生的頭發嚷道:「日安,公爵大人!你漂亮的城堡在哪兒呢?」周圍的人捧腹大笑。
安徒生的愛情黯然退卻。但在幻想中,他讓自己在大火中救下薩拉,並接受了她的道歉。他甚至原諒了欺侮嘲笑他的奧來,當這個頑童被罰站在桌子上時,小安徒生設身處地地想像奧來羞辱的處境,以至於被罰者還沒有哭,他就哭出聲來,並苦苦哀求老師原諒他的「敵對行動人」。這件事後,作坊主的兒子就成了小個子安徒生的保護人了。
時光過得飛快,在學校里安徒生十分快樂,然而時世的艱難使學校關閉了,他只好回到家裡。父親為他做的幾只木偶給兒子帶來極大的滿足,他給小人們縫制了漂亮的衣裳,讓木偶們在「舞台」上盡情發揮他的幻想。
不久,一種更美好的東西闖入他的生活——他讀到了威廉·莎士比亞的作品,那神奇瑰麗的情節深深使他迷醉。很快,他就能整段背誦《李爾王》;他那些木偶,也都沉浸在威廉·莎士比亞激情的海洋中了。
他開始想編自己的戲——他把父親教給他的幾句德語詞彙講給木偶。你聽,「Besen!」這個詞多麼響亮,可是你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個木偶最愛說的字眼,其實就是「掃帚」的意思。
1813年,拿破崙·波拿巴發動戰爭,困窘的家境和冒險的渴望促使鞋匠走上了戰場。兩年以後他回到家中,從此一病不起。當雪花飄起的時候,出現在小安徒生幻想中的冰姑娘帶走了父親,留下無助的妻兒和徹骨的寒冷。
父親死後,生計日下,母親唯一的謀生手段就是每天給別人洗衣服。在寒冷的冬天裡河水的溫度無法想像,她只好喝幾口酒來驅寒。這在體面人看來,是多麼粗鄙的行為!刻薄的流言不勝而走,城裡的人們都在竊竊私語——「鞋匠的老婆瑪利亞是個嗜酒如命的女人!」安徒生為母親感到無限屈辱。多年以後,在童話《她是一個廢物》中,他表達出深深的憤慨。
瑪利亞本是想拚死獨立支撐一家的,可鎮里的長舌婦們嘲笑她的兒子游手好閑,母親只好忍痛把瘦小羞怯的兒子送到工廠里做童工。11歲的安徒生被沉重的活計搞得頭暈眼花,然而他的歌聲救了他。當一次間歇時他唱起來。工人們從此不再讓他幹活,只要他那清脆、響亮的歌聲能打破工地的沉悶,還要求這個小傢伙做什麼呢?小安徒生心滿意足,因為他向來就喜歡在大庭廣眾面前表演,他甚至獨個演起了威廉·莎士比亞的《麥克白》。
一個工人對他說:「幹嘛你不去當演員?」
是的,那對他再適合不過了,如果不能導演命運的話,那麼在舞台上演出命運不是也很好嗎?這是多麼奇妙的設想!於是,當安徒生14歲受過堅信禮以後,他對母親安排他做裁縫學徒的計劃表現出驚人的執拗——「不,媽媽,我要當演員。」
盡管安徒生向媽媽保證一定會成名,又是哀求又是哭泣,母親毫不讓步。然而算命的女巫幫助了他;「孩子的幸福之花不在這里開放,得離開此地到遠方去尋找!」
攜帶著30個銀毫子和心愛的木偶,年輕的安徒生在馬車上回首故鄉。他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句子:「當我變得偉大的時候,我一定要歌誦歐登塞。誰知道,我不會成為這個高貴城市的一件奇物?那時候,在一些地理書中,在歐登塞的名字下,將會出現這樣一行字:一個瘦高的丹麥詩人安徒生在這里出生!」
這是一個准確的預言。然而此時,1819年9月6日當那個14歲的瘦高個兒的男孩手裡拿著一個包袱,眺望著已展現在他面前的哥本哈根時,故鄉卻彷彿已遙不可及,這個巨大而陌生的城市使他感到渺小而孤獨。但他立刻擦去眼淚,告訴自己,現在不是哭泣的時候,要行動,信心百倍地行動。這個來自小鎮的男孩子,像《天方夜譚》中的貧苦少年阿拉丁一般,開始為自己的神燈而奮鬥了。
他苦心求人寫給著名芭蕾舞演員沙爾夫人的介紹信並未達到拜師的效果,便又去求見皇家劇院的經理霍爾斯坦請求做一名演員。經理打量了一下這個鸛鳥一般細高的孩子以後說道:你長得太瘦了,演起戲是會被觀眾噓下台來的。」少年仍未失望,主動建議道:「這個好辦,只要您給我100塊錢一個月的薪水,我很快就會長胖的。」經理惱怒了——這個窮小子若不是白痴,就是來尋開心的,立時便發出逐客令,沮喪的安徒生只好離開。
舞蹈學校五月才招生,而安徒生手裡的錢已所剩無幾。經一位熟人介紹,他做了幾天小工,又因為滿口鄉土口音而被人當作笑料,只好氣憤地離開作坊。他流浪街頭,茫然無措,突然想起在報上看到過義大利歌唱家西博尼教授在哥本哈根演出和開辦歌唱學校的消息,於是便不顧一切地闖進了教授正高朋滿座的家。好奇的賓客們被這個在哥本哈根孤身奮斗的少年吸引,何況,他的歌聲的確展示著一顆熱愛繆斯的心。大家紛紛解囊,安徒生終於如願以償,進入西博尼的歌唱學校。
然而幸運不會總跟著一個人,雖然安徒生勤奮超人,但一場大病損害了他的聲音,學聲樂已毫無希望。接下來的挫折使他發現,自己也缺少舞蹈和演戲的天份。他終於明白,自己不屬於舞台。
4年離鄉奮斗使安徒生深刻感受了這個更為廣闊、充滿悲歡離合的社會。在學校里,他閱讀了莎翁、歌德等人的名著以及丹麥的古典作品,深深體驗到寫作的魅力。他突然清楚地知道他所要追求的「神燈」是什麼了——那就是「文學」。只要有百折不回的勇氣和一顆真誠易感的心靈,就一定能夠攀上文學的頂峰。
1822年,幾位評論家讀到了一個叫《阿芙索爾》的劇本,這是一個冒失的年輕人送來的。劇本韻律不齊,有許多語法錯誤——當然,作者毫無修養是有目共睹的。不過且慢,這其中有許多火花真實地、生動地閃爍著,也許這個微不足道的小傢伙可以給戲劇界帶來點清澈的東西。於是劇本的作者,漢斯·安徒生被送進拉丁文學校深造,國家顧問古林先生為他申請了一筆皇家公費以支付用度。
17歲的安徒生高高瘦瘦,坐在低年級教室里和孩子們一起上課對他來說可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孩子們嘲笑他是鄉下笨漢,因為他絲毫不懂上流社會的禮節,在他們眼裡,他就是那隻不受歡迎的「丑小鴨」;同時,那些繁復的拉丁文修飾語多麼無聊:空洞的語言即使矯柔造作地裝飾起來,也沒有靈魂,而他必須背誦它們!
不過,經過考驗和磨難,他總算在1828年通過了畢業考試。而且這幾年中,他閱讀了不少詩人和作家的作品,拜倫、海涅、司各特,他們才是真正的瑰寶啊!
在學校里,安徒生沒有忘記他的創作,他的詩作《傍晚》和《垂死的孩子》發表在作家海登堡的刊物上,大受好評。1829年,安徒生的喜劇《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愛情》公演,聽著觀眾的喝彩,年輕的劇作家滾滾淚下——十幾年前,正是在同一家戲院中,他曾受到尖刻的鄙薄和否定,而今天,他終於成功了,得到了公眾的承認和歡呼。
「旅行就是生活」,安徒生這樣說過。從1831年,安徒生開始了他第一次國外漫遊,終其一生,他攜著一把雨傘,一根手杖和簡單的行囊訪問了歐洲的所有國家,先後完成了《阿馬格島漫遊記》、《幻想速寫》、《旅行剪影》等作品,1835年,他帶有自傳性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出版,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安徒生是詩人、劇作家、游記作者,他多才多藝,還剪得一手好剪紙。在紀念他的博物館中,展出了他剪的各種圖案,有掛在聖誕樹上的舞蹈者,有各種花卉和動物,甚至大門上的門徽,也是他的人頭剪紙。
但童話是安徒生一切創作中的皇冠。1835年,安徒生寫信給女友說:「我要為下一代創作了。」從自己的童年體驗中,安徒生深深理解窮苦孩子生活的寂寞和痛苦。他認為,在詩歌的領域中,沒有哪一樣能像童話那樣無限包容。童話,會給孩子們一點快樂、希望和教益吧?他開始用一切感情和思想來創作。
1835年,安徒生的第一本童話集問世,其中收入《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婉豆上的公主》、《小意達的花兒》四篇童話。這些童話來自安徒生自己的人生經歷,「它們像『種子』一樣藏在我的思想中,一股涓涓細流、一束陽光,或一滴苦酒,就能使它們破土而出。」
從這一年起,每一個聖誕節都有一本新童話來到孩子們身邊。他整整寫了43年,直到生命結束共創作了168篇作品,那詩一般的語言、宛轉曲折的情節,使他的童話在他生前就已成為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讀物。「丑小鴨」、「堅定的錫兵」、「野天鵝」、「夜鶯」……他賦與一切事物鮮活的靈魂,讓它們歌唱。他把它們獻給一切人——孩子們為那奇異動人的故事而神迷;成人則徘徊在他深深的人生哲思之間,流連不去。
安徒生的童話中不僅充滿了奇異的夢幻般的火花,而且這位從苦難中生長起來的作家對勞動人民和那些生活在痛苦中的孩子也寄予深切的同情。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整天沒有賣掉一根火柴的小女孩蜷縮在牆角劃燃一根根火柴,在微光中,她幻想著聖誕夜的歡樂:桌上鋪著雪白的檯布、身上插著刀叉的烤鵝冒著熱氣蹣跚走來……可幻景一閃即逝,元旦的清晨,人們發現她已凍死街頭。誰也不知道,還有多少同樣的孩子赤足冬夜,安徒生沒有辦法解決這深刻的社會問題,只好帶著深深的悲哀寄希望於天國。
安徒生晚年有一篇最長的童話《幸運的貝兒》頗具自傳色彩。童話的主人公貝兒一生追求至美,追求充滿美的藝術境界,當他成功的時刻,當觀眾們向他歡呼的時刻,當他心愛的女孩將花束向他拋來的時刻,「像索福克里斯在奧林匹亞競技的時候一樣,像多瓦先生在劇院里聽到交響樂的時候一樣……他心裡的一根動脈管爆裂了。像閃電一般,他在這里的日子結束了——在人間的歡樂中,在完成了他對人間的任務以後,沒有絲毫痛苦地結束了。他比成千上萬的人都要幸運!」這正是安徒生自己一生的追求。
安徒生並不漂亮,而且並非出身名門,在女性面前,他有一種深深的自卑。求學時,他生活在古林家人之間,古林先生的女兒,溫柔美麗而又具有很深文學修養的露易莎·古林深入了年輕人的心頭,他愛戀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鑒於以往與女性交往的幾次失敗,安徒生不再希望人們知道蘊於他心中的愛情,哪怕是一點痕跡。但熾烈真誠的感情是密封不住的,它在童話濕潤的氛圍中綻開,凝成了凄涼美麗的《海的女兒》。
在童話中,那位優美、高貴、智慧的王子就是露易莎的化身;而安徒生自己,則是遠遠望著他的海的女兒。美麗的小人魚天真、善良、無私,她濃郁的愛情如此堅韌而純凈。她不惜付出一切代價追求生命中那件最寶貴的東西——靈魂。這也正是安徒生藝術上的追求——永恆的、真摯的、人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