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張裕釗游記

張裕釗游記

發布時間: 2021-02-15 19:52:49

❶ 求中國散文發展史(從古至今的)

散文
prose

文學體裁之一。其概念古今有所不同。中國古代散文指與韻文、駢文相區別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中國文學散文是從應用文字和學術論著(最早是經、史、子)發展而來的,而且與它們始終不曾完全脫離關系。中國現代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文學並稱的一種文學樣式,包括雜文、小品、短評、隨筆、速寫 、通訊 、游記 、報告文學 、書信、日記 、回憶錄等 。按其內容和性質 ,它大致又可分為 3 類,即側重抒情的散文,側重敘事的散文,側重議論的散文。在西方,散文並不像中國這樣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而是泛指一切不是韻文的文字作品,因此,非韻文的小說和戲劇作品都可以是散文,散體的日常應用文字也屬散文之列。
散文題材廣泛,寫法靈活自由,多種多樣。它可以敘事,可以抒情,可以描寫,可以議論,可以像小說那樣描寫形象,刻畫心理,渲染環境,烘托氣氛,可以像詩歌那樣運用比喻、象徵 、擬人等手法創造意境 , 這就是散文的「散 」的特點。但散文貴「散」而又忌散 , 必須做到散而不亂 , 散而有致,通過形散而神不散的技巧,把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懷凝聚為生動的畫面,而且要做到內情與外物相融合,詩意與境界相交織,精練優美,樸素自然,音節鏗鏘,情感濃郁,既具有時代的生活氣息,又具有個人的風格特點。

散文詩
prose poem
兼有詩歌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樣式。它以散文體式表現詩的意趣情調 ,將詩的凝練概括和散文的自由靈活有機結合起來,兼有自然舒展的散文美與諧調合拍的音樂美,是一種充滿詩意的、樂曲般的、沒有節律沒有韻腳的散文。具有這些特點的作品中國早已有之,歐洲在16、17世紀不少作家也寫過很有詩意的散文,但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流行起來,還是在19世紀中葉以後。法國的波德萊爾、俄國的屠格涅夫、印度的泰戈爾、英國的王爾德等,是自覺創作散文詩的先行者。在中國,劉半農率先譯介外國散文詩,並試作過幾篇。此後,魯迅、郭沫若、冰心、許地山、徐玉諾 、焦菊隱、郭風、柯藍等人都創作過散文詩。

❷ 六年級上學期語文書習作6

1、趙旭:

(1812-1866),字石知,號曉峰,清朝貴州桐梓縣人。幼年喪父,青年時代隨其叔至山東騰縣祖父官署居住。先後游學吳楚,閱歷學識極富。回桐梓後,曾九次鄉試不第。長期居家課讀,與"西南世儒"鄭珍、莫友芝情誼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諭。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縣教諭時,以實績加翰林院孔目銜兼署都勻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農民起義軍攻破荔波縣城,旭受重傷後投江死。趙旭博學多才,關心桑梓的文化事業,曾采訪桐梓掌故,編成《桐鑒》6卷、《被桐鑒》1卷、又編成《桐梓耆舊詩抄》1卷、《桐梓藝文志》4卷、《文學爾雅注》1卷、《琴鶴堂先澤拾遺》1卷、《蜀碧補遺》6卷。趙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詩歌創作。著有《播川詩抄》8卷,選詩500餘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長期居住在農村,對貧苦農民的生活較了解。他寫的詩,多反映貧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大膽揭露清軍的腐敗的社會的黑暗。語言朴質無華,通暢明快,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2、汪承潮:

字小瀛,號祖龍坑外人,貴州貴陽人。畫家。工山水人物,能寫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為麟慶《鴻雪因緣圖記》繪黔中名勝。

3、王立中:

清朝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進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貴州水西人。奢香後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稟請為奢香立碑於墓前,又修奢香祠於墓側,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標志於路旁。

5、陳鈺:

(1814-1869),字二如,號一指山人,清朝貴州貴陽人。貴州籍指畫名家自幼不喜科舉,醉心水墨繪畫,未到中年畫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過度,40度後雙目失明,經數年治療,重見光明。擅長指畫,畫人物、山水、花鳥、尤以人物最精。書畫造詣甚高,可惜局於黔疆,無緣與海內外名家交遊,難顯其名聲。陳鈺的人物畫,到民國年間仍有為其族人保存者。計有《一指山人行樂圖》、《十八羅漢冊》等。貴州省博物館收藏有其畫數種,有《鍾馗破扇圖軸》、《墨筆山水花卉散頁》(十頁)等。

6、何德勝:

(1814-1867),字安國,本姓劉,呼為劉二、何二,清朝貴州黃平木老坪人。農民起義軍黃號軍首領。生性倔強,好打抱不平,對清政府濫征捐稅,強行"折征"的政策極為不滿。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在甕安天文組織起義,用黃布扎頭,史稱黃號軍。建立有上大坪、轎頂山等根據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開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擬攻貴陽,已進占烏當,擊斃守備戴雨先,因提督田興增援,遂退至開州、平越、貴定等地與官軍進行爭奪戰。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繼擊斃後補道趙國澍、守備袁學先、千總孫德勝、副將何顯士、知府戴鹿芝、知縣白婪蟾,游擊商肇淮、郭開貴等文武官員,攻佔修文,與另一農民起義軍潘名傑聯合擬再次攻貴陽,已進兵至小關、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長順、長寨、定番、其勢力達到安順、安平,擊斃守備王三錫、游擊田慶宜、黃德正、都司李洪林、唐萬全、千總蘇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鎮縣,入息峰,擊斃副將葉有貴、倪朝榮等。征戰黔境十三年,縱橫數百里,隊伍發展到十餘萬人,使清政府為之震懾,視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於轎頂山軍中,其起義隊伍由其妻領導繼續堅持斗爭。由於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失敗,清朝廷調集大軍前來鎮壓,黃號起義軍最後失敗。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間稱他舒裁縫,清朝貴州遵義人。幼讀私塾,成年隨父業鹽商。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參加獨山楊元保農民起義,拉開了貴州咸豐同治年間農民大起義的序幕。起義失敗後回家。是年八月,與桐梓九壩場楊龍喜率千餘人起義,攻佔桐梓縣城,以"除暴安民"為宗旨,建立了以賽波府(九壩場)為中心,包括興州(桐梓)、新開(仁懷)、遵義城周圍的根據地,尊舒光富為江漢皇帝,楊龍喜為都督大元帥,改咸豐四年為江漢元年,開倉賑貧,得到了廣大農民擁護,隊伍發展很快,壯大到兩萬多人。後率軍南下,攻婁山,戰板橋,占仁懷,並准備攻打遵義,並出擊黔西、綏陽、正安等。因朝廷派雲南總督羅繞典率雲南、四川和貴州等地官兵圍剿。起義軍失利,南退歸化(紫雲)、羅斛(羅甸)、都勻、獨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甕安、余慶、石阡等地。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4月,楊龍喜舉家殉難於石阡的葛彰河邊。舒繼續率隊奔松桃,過思南,回桐梓,後在遵義土窯失敗被俘,壯烈就義。此次起義,對川楚震動極大,為貴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義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諶厚光:

清朝貴州織金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進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奮有為,玉河漲水時他組織修堤護城,平市商限息調劑,其盈虛緩急定為每年三限,商民稱信。至仕歸。

9、胡萬育:

字仁山,清朝貴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貢生。遵義黎柏容為開泰校官時,胡萬育與之唱和頗多。著有《容膝山房詩集》二卷。

10、何開瀛:

字萊仙,清朝貴州清鎮人。書畫家。生活於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曾為貢生,善書畫,尤精蘭竹。

11、趙鍾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貴州普定人。畫家。生活於道光年間(1821-1850年),曾為廩生,善畫蛺蝶魚蟲。

12、楊沂秀:

字魯川,貴州鎮遠人。為果勇侯楊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間進士,曾任陝西鄂縣知縣等。其女兒楊林貞工書畫。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貴州綏陽人。畫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間貢生,工水墨山水畫,師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貴州銅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監生。《黔詩紀略後編》錄有其詩,並稱善畫。

15、史荻洲:

字勝書,清朝貴州黔西州(今黔西縣)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與黔西詩人、書法家張琚結"桐蔭詩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舉人。他與清鎮詩人戴粟珍同為黔西知州、著名詩人吳嵩梁之學生,二人結下終身情誼,不僅詩賦文章出類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職,同到吉林大安從政。當地稱詩者,贊譽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後來荻洲客死遼寧任上,粟珍安葬荻洲後,每歲必以荻洲名義為荻洲之母致書奉遺金,及至史母仙逝時也不知兒子已死。這種至深至厚的情誼至今傳為美談。史、戴的詩,曾載於都中,後刊於黔。史荻洲著有詩集《秋燈畫荻詩抄》。

16、任必達:

字裴然,清朝貴州清平縣(今凱里)人。生活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公元1796-1850年)。初參幕務,後杜門不出,居家著述。著有《清平縣志稿》四卷。又工詩文,書法亦重筆墨外間韻味,遠近識者,無不贊賞。

17、楊開秀:

字實田,號雲卿,貴州綏陽縣人。應鄉試久不中,直到五十歲才中舉人。一生以教書為業。道光末年到遵義禹門寺設私塾,各鄉學生多慕名來讀書,寺中房舍全住滿。黎庶燾、庶番、兆銓、光普和庶昌等都是他的學生。黎庶昌為文,多得力於楊先生。此時的禹門寺私塾盛況足以與乾隆年間黎安理執教時相輝映。晚年力學古文奇字,撰有《古文異訓》,成一家言。惜未完成而逝,終年67歲。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貴州清鎮人。幼時聰明好學,十七歲時就很有文名,學者徐光文給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進士。先在貴州興義府任教授六年,興修試院,擢拔人才,張之洞皆出其門下。鴉片戰爭後,於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調廣東作官,歷任饒平、東莞、香山知縣和廣州知府。他不畏強暴、不懼洋人,平息地方械鬥,擒殺海盜"天公大王",矯正考場弊端,多次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從而使當地的社會秩序得以安定。劉誾譽其為"名儒"、"名將"。只因廣東總督葉名琛忌才,被其壓抑,不能大展雄才。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終因積勞成疾,抑鬱早逝。死後,朝廷贈"太僕卿
19、 莫庭芝:

(1817-1890),字芷升,別號青田山人,清朝貴州獨山縣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從小受父兄和鄭珍之教,擅長詩詞古文,以教育文學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貢生,次年參加京城應禮部試落第。便絕意仕途,專心研究學問。歷任永寧州學正、安順府學訓導、思南府學教授、貴州學古書院山長。一生執教四十年,為貴州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和黎汝謙還編輯了《黔詩紀略後編》三十三卷,為貴州清代詩歌總集,與莫友芝所輯的《黔詩紀略》有雙壁之譽。為後世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獻。他著有《青田山廬詩鈔》、《青田山廬詞鈔》,黎蒓齋在日本為他刻印,風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書,自得天趣,與同時書畫名家孫竹雅、吳茗香相知,故詩詞集中題畫之作亦不少。

20、柳天成:

(1817-1871),清朝貴州都勻府人。農民起義軍領袖。出身貧苦,飽受壓迫,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在都勻壩固領導苗族起義,進軍雞賈河,建立根據地,眾推柳天成為王。柳天成足智多謀,勇敢善戰,他領導的義軍活動於都勻、獨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貴定、平越、甕安和羅斛等地。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攻戰麻哈,擊斃提督佟攀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在羊安與貴州提督張文德激戰,殲敵近萬名,使總兵、副將當場斃命,使張文德負重傷,取得了自張秀眉義軍黃飄大捷之後的又一大捷。由於清廷調重兵圍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雞賈河根據地失陷,柳天成退守內外套,不幸被叛徒暗殺身亡,起義失敗。

21、周灝:

字子純,清朝貴州貴陽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舉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進士。以知縣分發直隸,先後任沙河、定興(保定)、正定知縣。後因遭彈劾落職講學,昭雪後復職,署甘肅故城。因罹瘟疫,卒於任所。灝性廉愛民,總督劉長佑疏聞,奉旨於正定建專祠。

22、吳寅邦:

字清臣,清朝貴州永寧州(今關嶺縣)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拔貢。歷任安順、清鎮、貞豐書院講席,參與纂修了《安順府志》。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秋,曾親到貴州關嶺縣境內紅岩碑古跡岩下,將紅岩碑再拓了一道,分別分送各處,紅岩碑的真面目,始比較容易與社會見面,為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古跡紅岩碑的研究作過貢獻。

23、黃國賓:

號西樵,貴州銅仁人。書畫家。道光十二年(公元1837年)拔貢。善書畫,喜作米家山水畫。

24、付壽彤:

(1818-1887),原名華賡、更昶,字青余,清朝貴州貴築(今貴陽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舉人,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進士。入翰林院、歷任歸德、南陽、開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書法。著作有《孝經述》、《古音類表》、《孔庭學裔》、《淡勤室詩》、《湘漓別志》、《十六國年表》、《吳越游記》、《吳越歸程記》、《淡語》、《真錄篇》、《古文辭》等。善書法,幼年隨宦粵中,服膺許鄭之學,鄉試時為學使何紹基賞識,何書"實事求是"贈之。壽彤書法師何紹基,四體皆工,中年精研晉草運腕這之妙,尤得道州真傳。晚年居長沙,該地書家甚多,而傅氏書名特彰,求書者應接不暇。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於長沙,與妻劉氏合葬於瀏陽南鄉渡頭市淡庄。

25、傅有賡:

貴州貴陽人。學者。他於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撰寫了《三國志音證》。古代南朝劉宋時裴松之編寫了一部《注三國志》,成為人們研讀《三國志》不可缺少的輔助與參考材料,但它亦非完美無缺。傅有賡的《三國志音證》,為其補綴音義之不及,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書。

26、蕭尚卿:

清朝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進士,入翰林院。

27、潘新簡:

(1819-1869),清朝貴州荔波縣人。水族農民起義軍領袖。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發動水族農民千人在九阡、莪蒲起義。提出"不繳糧、不納稅、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號,他們吸取了太平軍的一些好政策,建立了九阡山根據地,號稱輔德王。他們支持戰斗十多年,義軍發展到四萬人,在太平軍別遺隊余誠義、黃金亮以及都勻柳天成,都江羅光明,張秀眉義軍部將高禾、九松等各路義軍的積極配合下,轉戰於黔桂邊區,控制了大半個荔波縣,曾五占荔波縣城,南窺思恩,北圖都勻、獨山,打死荔波守備更玉麟,千總王代龍等。義軍的強大,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派廣西、貴州清軍圍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阡失守,因叛徒出賣,潘新簡被俘,犧牲於桂林。

28、胡長新:

(1819-1885),字子和,貴州黎平縣人。幼受業於莫友芝、鄭珍,學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舉人,次年進士。以知縣分發江蘇。因受其父被降官職的影響,淡於榮進,棄知縣不就,改任貴陽、銅仁等府教授。學使以學異推薦他,擢升翰林院典簿,又不受。遂辭職還鄉,主講於黎平書院,終老不倦,為家鄉的文教事業作出了貢獻。著有《籀經堂詩鈔》、《籀經堂文鈔》等,校刊《三忠合編》,擅小篆,得秦漢古璽遺意。其《聞升京官》詩,描述了作者聞調升京官消息後思想感情的波動和變化,抒發了作者對升遷官職的淡漠,流露了對官場的厭倦,表現了作者恬淡自守的情操。

29、戴粟珍:

字禾庄,別名吳蘭雪,清朝貴州清鎮縣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舉人。他與黔西舉人史荻洲同為黔西知州、著名詩人吳嵩梁之學生,因而結下終身情誼,不僅詩賦文章出類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職。道光中期,二人到吉林大安從政,當地稱詩者,贊譽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下,交情亦深"。後來史荻洲客死異鄉,粟珍安葬荻洲後,每歲必以荻洲名義為荻洲之母致書並奉遺金,及至史母仙逝時也不知兒子已死。這種至學至厚的情誼直今傳美談。戴、史的詩,曾載於都中,後刊於黔。粟珍著作有《對床聽雨詩》、《詩鈔》、《補遺》、《南歸草》等。

30、楊元保:

(?-1854),清朝貴州獨山人。布依族農民起義軍首領。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初,楊元保之父帶眾抗捐被捕入獄,慘死獄中。楊元保懷著深仇大恨,在太平軍推動下,於二月份領導布依族、苗族、水族、漢族農民和手工業者數千人在上司起義,提出"順天成道,打富濟貧"的口號,連續擊敗八寨游擊和獨山州牧,攻克都勻平舟司,占據通往獨山、羅甸、大塘和廣西南丹的要道。聲震獨山、都勻和荔波三地。因貴州巡撫蔣蔚遠調集官軍圍攻,力量眾寡懸殊,不到三個月,起義失敗。楊元保在廣西南丹州屬昔里山被俘,在貴陽英勇就義。這次起義點燃了貴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義的烈火。

❸ 游卦山記 清 趙吉士 文言文閱讀答案

游狼山記
張裕釗
山多古松桂,檜柏數百株.倚山為寺,寺錯樹間.最上為支雲塔,危踞山顛,萬景畢內①.迤下若萃景樓及准提、福慧諸庵,亦絕幽迥.……時秋殷中②,海氣正白,怒濤西上,皓若素霓,滅沒隱見.余與蒓齋顧而樂之.
昔阮籍遭晉室之亂,作《詠懷詩》以見志,登廣武山,嘆悼時之無人.今余與蒓齋幸值茲世,寇亂殄息③,區內亡事,蕃夷絕域……
余又益槁枯朽鈍,為時屏棄.獨思遺外身世④,捐去萬事,徜徉於茲山之上.蔭茂樹而擷澗芳,臨望山海,慨然憑吊千載之興亡.在挾書冊,右持酒杯,嘯歌偃仰,以終其身.人世是非理亂,天地四時變移,眇若墜葉與飄風,於先生乎何有哉?歸書而為之記.
注釋①內:同「納」 .②殷:正,中:同「仲」.③寇亂:指太平天國革命.殄息:滅絕,平息.殄,滅絕.④身世:此指所處的塵世.
9.解釋下列加點的字.(4分)
危踞山顛( ▲ ) 區內亡事( ▲ )
顧而樂之( ▲ ) 為時屏棄( ▲ )
10.請選出下列加點虛詞意義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項( ▲ )(3分)
蔭茂樹而擷澗芳 於先生乎何有哉
A B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作《詠懷詩》以見志 嘆悼時之無人
C D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11.請用現代漢語解釋下面句子.(2分)
怒濤西上,皓若素霓,滅沒隱見.
翻譯:▲
12.請根據要求填空.(3分)
同是山水游記,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借小石潭的「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來表達 ▲ 的心情;歐陽修則借「醉能同其樂」表達自己 ▲ 的政治理想;張裕釗在這篇游記中則借用「 ▲ 」表明自己藏身山水、超然脫俗的理想.
答案:
9.危:高 亡:通「無」沒有 顧:看 為:被
10.A
11.澎湃的波濤向西奔騰,好似素白的虹霓,時隱時現.(扣「西」、「素」、「沒」即可)
12.自己鬱郁不得志痛苦.(意對即可)
與民同樂或樂民之樂 (意對即可)
獨思遺外身世,捐去萬事,徜徉於茲山之上或在挾書冊,右持酒杯,嘯歌偃仰,以終其身.

❹ 求北山獨游記·(清)張裕釗的翻譯

我在馬跡山的山寺里讀書的時候,望山的北面,一座山峰險峻高聳,曾經心裡想去,但沒有人同行,就沒有結果了。直到一天振作精神一人前往,攀著葛藤而上,精神振奮。到了半山腰,沒力氣了累了停步了。又一會再前進,登上更高的地方,就看見溪水在草叢中縱橫流淌,小路象清煙曲折交錯,迷惑不能辨別路的方向,又更向前,聽到虛空中的聲響振動,看看四周沒有一個人,更是荒涼怪誕,我心裡害怕,更是幾次想要停步。但是終於不放在心上,鼓足勇氣向上攀登,終於登上頂峰。到了山頂,空曠寂寥眼鏡能看見無窮遠的地方,由近到遠,窪地隆起之地、散布著的,聚集的,傾斜的、直立的、環繞著的、倚靠著的、怪誕的美麗的、遠離我而去的、靠近我迎接著的,(種種景色)是我沒有經歷國的。向左右看,萬物都展現著自己所有的美麗給我欣賞。
我於是感慨起來有了想法,天下遼遠與世隔絕的地方,如果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堅定的決心,不因為疲倦而迷惑,害怕而停止,有能到達終點的嗎!(這是個反問句式,語法上還需斟酌,自己潤色一下)這次遊玩,我滿足暸自己的願望又十分愉悅,於是感嘆自己疲倦時的迷惑和害怕幾乎使自己失去暸這個機會,又慶幸自己不應為這些而止步不前,於是動筆記下這些。

翻譯的比較匆忙,特別是後面,幾乎沒什麼潤色和句法的調整,大多直譯,有什麼文言句法上的失誤還請指正。我心裡是每個字都清楚,但翻成白話反倒不清楚暸,有些詞語就是個意境,真要說反而貽笑大方了,見笑。

❺ 心已冰釋是什麼意思

精神專注,達到忘形的境界。《列子·黃帝》:「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專所倚,足之所履屬,隨風東西,猶木葉干殼,竟不知風乘我耶,我乘風乎。」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遊記》:「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清 張裕釗 《答吳摯甫書》:「若夫專以沉思力索為事者,固時亦可以得其意,然與夫心凝形釋,冥合於言議之表者,則或有間矣。」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心凝形釋

❻ 誰能翻譯"北山獨游記",急需~~~~

[1]馬跡鄉:在江蘇太湖之馬跡山。
[2]崒(zú足):險峻。
[3]無與偕:無人同往。
[4]弗果:沒有版能成行。
[5]銳:凌厲權,旺盛。
[6]詰(jié結)屈:曲折。
[7]鼓:振作。
[8]陟(zhí志):上登。
[9]寥廓:空曠開闊。
[10]布:散布。摶(tuán團):聚集。
[11]迤(yǐ義):斜立。峙:直立。
[12]背:離去。
[13]御:迎。
[14]貢:獻。
[15]效:獻。
[16]蔽志:定志。蔽:斷,定。《尚書·大禹謨》:「惟先蔽志,昆命於元龜。」註:「言志定然後卜。」
[17]詣:到達。
[18]泚(cǐ):以筆蘸墨。
張裕釗關於描寫抒情,頗能得桐城派前輩用簡練的語言敘事寫景狀物的要領。本文以游蹤為線索記風景,寫出了境界的變化,很能引人入勝。文末由登覽而發議論,說明世間殊絕之境,只有不畏險阻,「獨決於一往」,才能達到頂峰,對人們治學治事都有啟發。
抱歉,我只找到這些``嘿嘿~~

❼ 求文言文游狼山記的翻譯

游狼山記

光緒二年秋八月,黎蒓齋管榷務通州,余過焉。既望,與蒓齋游於州南之狼山。

山多古松,桂、檜、柏數百株,倚山為寺,寺錯樹間。最上為支雲塔,危居山巔,萬景畢納。迤下若卒景樓及准提、福慧諸庵,亦絕幽復。所至增舍、房廊屈曲,左右蒼翠環合,遠絕塵境。側身四矚,江海盪天,近在戶矚。隔江,昭文;常熟諸山,青出林際蔚然。時秋殷中,海氣正白,怒濤西上,皓若素霓霓,滅沒隱現。余與蒓齋顧而樂之。

狼山,淮揚以東雄特勝處也。江水自氓蜀經吳楚行萬里,至是灝羔渺莽,與海合會。山川控引,界絕華戎,天地之所設險,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傑之士所脾睨而籌也。

昔阮籍遭晉室之亂,作《詠懷詩》以見志;登廣武山,嘆悼時之無人。今余與蒓齋幸值茲世,寇亂殄息,區內無事,蕃夷絕域,約結堅明,才外以恬熙相慶。深憂長計,復奚以為?

余又益槁枯朽鈍,為時屏棄。獨思遺外身世,捐去萬事,倘佯於茲山之上,蔭茂樹而擷洞芳;臨望山海,慨然憑吊千載之興亡;左挾書冊,右持酒杯,嘯歌堰仰,以終其身。人世是非理亂,天地四時變移,眇若墜葉飄風,於先生乎何有哉?

歸書而為之記。

譯文

光緒二年秋八月,黎蒓齋在通州掌管榷務,我去拜訪他。十六日,與他到州南的狼山遊玩。
山上多古松,桂樹、檜樹、柏樹好幾百株。傍著山勢建築成寺廟,寺廟在樹間錯落分布。最上面的是支雲塔,高危地踞於山巔,萬種景象盡收眼底。延伸下去就是萃景樓和准提、福慧等寺庵,也都極為幽深。所到的僧舍,房廊曲折,左右蒼翠環繞,與世俗塵世隔絕。側身回望,江海滔天,幾乎就在窗戶之下。江那岸,昭文、常熟各山,山色高出蔚然的林際。時令正值中秋,海潮怒漲,澎湃的波濤向西奔騰,好似素白的虹霓,時隱時現。我與蒓齋看到這些非常興奮。
狼山是淮安、揚州以東最為雄險、特別、美麗的地方。長江水從岷蜀經吳楚行程萬里,到這里江水寬闊無邊,與海匯合。江水控制著山川,分開中國與外國,造物者設下這樣一個險要的地方,王公貴族認為這非常牢固,古今豪傑之士都重視這里的海防。
過去阮籍遭遇晉國的禍亂,寫作《詠懷》詩來表達志向,登上廣武山,慨嘆時代沒有英雄。現在我與蒓齋幸運地處在這個時代,太平天國之亂早已平息,國內沒有戰事,境內沒有外國人,同外國也締結了堅明的條約,中外都慶賀安樂太平,要作深憂遠慮,又怎麼辦呢?
我現在又更加地年老愚鈍,被時代拋棄,只想處身世外,拋開許多煩事,在這座山上徜徉。在樹的濃蔭下採摘山溝的野花,在山上眺望大海,憑弔古代的興亡之事,左手拿著書冊,右手拿著酒杯,淺唱低吟、或躺或卧,來了卻一生。人世間的是與非、太平與混亂,天地間四季的變遷,都如同隨風飄落的萬千樹葉一般細小,對於隱居的我又有什麼關系呢? 回來就書寫,作了這篇游記。

❽ 『游狼山記』文言文閱讀答案

游狼山記
張裕釗
山多古松桂,檜柏數百株。倚山為寺,寺錯樹間。最上為支雲塔,危踞山顛,萬景畢內①。迤下若萃景樓及准提、福慧諸庵,亦絕幽迥。……時秋殷中②,海氣正白,怒濤西上,皓若素霓,滅沒隱見。余與蒓齋顧而樂之。
昔阮籍遭晉室之亂,作《詠懷詩》以見志,登廣武山,嘆悼時之無人。今余與蒓齋幸值茲世,寇亂殄息③,區內亡事,蕃夷絕域……
余又益槁枯朽鈍,為時屏棄。獨思遺外身世④,捐去萬事,徜徉於茲山之上。蔭茂樹而擷澗芳,臨望山海,慨然憑吊千載之興亡。在挾書冊,右持酒杯,嘯歌偃仰,以終其身。人世是非理亂,天地四時變移,眇若墜葉與飄風,於先生乎何有哉?歸書而為之記。
注釋①內:同「納」 。②殷:正,中:同「仲」。③寇亂:指太平天國革命。殄息:滅絕,平息。殄,滅絕。④身世:此指所處的塵世。
9.解釋下列加點的字。(4分)
危踞山顛( ▲ ) 區內亡事( ▲ )
顧而樂之( ▲ ) 為時屏棄( ▲ )
10.請選出下列加點虛詞意義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項( ▲ )(3分)
蔭茂樹而擷澗芳 於先生乎何有哉
A B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作《詠懷詩》以見志 嘆悼時之無人
C D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11.請用現代漢語解釋下面句子。(2分)
怒濤西上,皓若素霓,滅沒隱見。
翻譯: ▲
12.請根據要求填空。(3分)
同是山水游記,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借小石潭的「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來表達 ▲ 的心情;歐陽修則借「醉能同其樂」表達自己 ▲ 的政治理想;張裕釗在這篇游記中則借用「 ▲ 」表明自己藏身山水、超然脫俗的理想。
答案:
9.危:高 亡:通「無」沒有 顧:看 為:被
10.A
11.澎湃的波濤向西奔騰,好似素白的虹霓,時隱時現。(扣「西」、「素」、「沒」即可)
12.自己鬱郁不得志痛苦。(意對即可)
與民同樂或樂民之樂 (意對即可)
獨思遺外身世,捐去萬事,徜徉於茲山之上或在挾書冊,右持酒杯,嘯歌偃仰,以終其身。

❾ 中氣的簡介

1、 脾胃等臟腑對飲食物的消化轉輸 、升清 降濁等生理功能。又稱脾胃之氣。有時僅指脾主升清的功能。脾胃功能產生中氣,中氣又支持脾胃之氣。中氣充足,即脾胃功能健旺;中氣不足,即脾胃功能虛弱,運化失常。可見面色萎黃,食慾不振,食後腹脹,氣短乏力,便溏。嚴重者,因中氣不足,升舉無力,出現久瀉、脫肛、子宮脫垂、小兒囟陷等,稱中氣下陷。
2、地球每年在黃道上移動360°,從冬至起,每隔30°為一中氣。農歷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氣節和十二個中氣,其中中氣為: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3、戲曲演唱上指呼吸量,唱的時候呼吸量大,能夠自由控制,叫做中氣足。
中氣 ①生理學名詞。泛指中焦脾胃之氣和脾胃等臟腑對飲食的消化運輸、升清降濁等生理功能。 ②生理學名詞。指脾氣。脾氣主升,脾虛下陷可致脫肛、子宮脫垂等病症,治宜補中益氣,即補脾和升提下陷的脾氣。 ③運氣術語。指中見之氣。《素問·至真要大論》:「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類經》:「中氣,中見之氣也。如少陽厥陰互為中氣,陽明太陰互為中氣,太陽少陰互為中氣,以其相為表裡,故其氣互通也。」 ④病證名。類中風之一。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附《指南總論》。又名氣中。詳見該條。
中醫名詞。指中焦脾胃運轉機能的原動力。對食物的消化、身體的營養有重要作用。《靈樞經·口問》:「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 漢 張仲景 《傷寒論·太陽病中》:「蓋中氣雖虛,表尚未和,不敢大補。」丹田之氣。 清 張裕釗 《答吳摯甫書》:「閣下謂苦中氣弱,諷誦久則氣不足載其辭。」《老殘游記》第二回:「仗著他的喉嚨,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氣,要多長有多長。」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三:「她的嗓子有點悶,可是很有中氣。」

❿ 《北山獨游記 》的翻譯

一、譯文:

我在馬跡山的山寺里讀書的時候,望山的北面,一座山峰險峻高聳,曾經心裡想去,但沒有人同行,就沒有實現。直到一天振作精神一人前往,攀著葛藤而上,精神振奮。到了半山腰,沒力氣了累了停步了。又一會再前進,登上更高的地方,就看見溪水在草叢中縱橫流淌,小路像青煙曲折交錯,迷惑不能辨別路的方向。

又更向前,聽到虛空中的聲響振動,看看四周沒有一個人,更是荒涼怪誕,我心裡害怕,更是幾次想要停步。但是終於不放在心上,鼓足勇氣向上攀登,終於登上頂峰。

到了山頂,空曠寂寥能看見無窮遠的地方,由近到遠,窪地隆起之地、散布著的,聚集的,傾斜的、直立的、環繞著的、倚靠著的、怪誕的美麗的、遠離我而去的、靠近我迎接著的。(這些)我平生從未領略過的風光,左右望去所有的山峰都展示出各自奇美的形態,在我的眼前一一呈現。

我於是感慨起來有了想法,天下遼遠與世隔絕的地方,如果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堅定的決心,不因為疲倦而迷惑,害怕而停止,有能到達終點的嗎!這次遊玩,我滿足了自己的願望又十分愉悅,於是感嘆自己先前因為疲倦、迷惑和驚懼,差點喪失獨游北山的快意,慶幸自己沒有因為這些原因而止步不前,於是動筆記下這些。

二、清·張裕釗《北山獨游記 》原文:

余讀書馬跡鄉之山寺,望其北,一峰卒然而高,嘗心欲至焉,無與偕,弗果。遂一日奮然獨往,攀藤葛而上,意銳甚。及山之半,足力償上。復進,益上,則洞水縱橫其間,微徑如煙縷,潔屈交錯出,惑不可辨識。

又益前,聞虛響振動,顧視來者無一人,益荒涼慘栗,余心動,欲止者屢矣。然終不釋,鼓勇益前,遂陟其巔。至則空曠寥廓,目窮無際,自近及遠,窪者隆者,布者摶者,迤者峙者,環者倚者,怪者妍者,去相背者,來相御者,吾身之所未歷,一左右望而萬有皆貢其狀,畢效於吾前。

吾於是慨乎其有念也。天下遼遠殊絕之境,非先蔽志而獨決於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懼而止者,有能詣其極者乎?是游也,余既得其意而快然以自愉,於是嘆余向之倦而惑且懼者之幾失之,而幸余之不以是而止也。乃此筆而記之。

(10)張裕釗游記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本文由清代散文家、書法家張裕釗創作。文學體裁上屬於散文。作者在山寺讀書,望北面山峰高峻,心裡很嚮往。想去又沒有人作伴,便奮然獨行。開始意志堅定,及至半山,覺疲倦難行。再往前,深山寂寥,路徑交錯,心怯而膽寒,好幾次都想往回走了。然而終於還是勇敢地攀登到山巔。

極目遠眺,天風撲面,作者心中有一種歷經挫折、戰勝困難之後的成就感,彷彿四周群山萬物都願為他效力。於是得出這樣的結論:凡要達到高遠艱險的境界,必定要不畏艱險、意志堅定、堅持到底。無限風光在險峰,實際上,登攀的過程便是人們戰勝自我的過程。把深刻的人生哲理寓於尋常的遊山玩水之中,情感真實,催人奮進。

二、作者簡介

張裕釗(1823—1894),字廉卿,湖北武昌人,桐城派後期重要作家之一。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舉人,官至內閣中書,在南京、武昌、保定等地主持過書院。曾師事曾國藩,與黎庶昌、薛福成、吳汝綸並稱「曾門四弟子」。他有較強的愛國思想,希望在不觸動帝制的前提下改良政治,使國家富強起來。著有《張廉卿先生文集》等。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