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勝游記
『壹』 描寫鼓山風景的作文有哪些短的,
鼓山是馳名榕城的「三山一水」的其中一山,提到福州風景名勝的人都會提到它。鼓山為什麼叫鼓山呢?原來,傳說在很早以前,每當雨天,鼓山都會發出類似打鼓的「咚咚」聲,因而得名「鼓山」。好了,現在就讓我帶你去游覽一下這聞名遐邇的鼓山吧!
剛到山腳便看見人來人往,有遊客,也有小販。
剛踏上台階,便有從上面下來的人說說笑笑地與你擦肩而過。他們輕松的神情好似悄悄地鼓勵著你,快走啊,無限風光在險峰哦!。
走不多遠,便看見一股清泉從一處幾人高的石堆上飛瀉而下,磅礴的水汽隨陣陣清爽的山風激盪而來,「熱情」地撲入你胸懷。都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你不必多想,在這里,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駕臨,讓你頓有意外的欣喜在懷之感。小販的吆喝,行人的歡聲笑語,青翠欲滴的竹林,高聳入雲的銀杉,大小不一的摩崖石刻,此時在你眼裡,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和諧與美好。
走了許久,腳累了,心疲了,可是仍不見山路盡頭。雖然現在還有些許寒意,可不斷地行走,也足令你額頭冒出滴滴晶瑩的汗珠。
行人漸漸地稀少,令一絲驚恐向你襲來,你甚至認為自己走錯路了呢!偶爾見到一兩個過路的遊客,才使你那不安的心靈有些許安慰。
走啊,走啊,終於到了人群聚集的半山腰。這里可是吃喝的好去處。
放鬆放鬆吧!喝碗牛肉麵,買根冰棍,再找個人聊聊天,剛才被陽光蒸發的信心與勇氣,似乎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身上。OK!出發,目標山頂!
蜿蜒的山路上,陽光也彷彿化身為各種各樣散發著柔和溫暖的光的調皮的小精靈們,穿過層層樹葉的遮攔,在林間飛躍著、蹦跳著。它們有的在樹梢上探頭探腦,有的從你的鞋面輕輕地躍到你的指尖,逗引著你向山頂走去。
走啊,走,終於到了山頂!
站在眺望台上,你自然會體驗到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怎麼樣,心動了吧?不要猶豫,快快來吧!跟我走吧,天亮就出發!
『貳』 描寫鼓山風景的作文有哪些
小時候,我愛清清的水,我愛藍藍的天空,還有我最愛的是鼓山。爸爸常常都會帶我們一家去鼓山,鼓山上人山人海,風景優美,美麗極了。
這里的階梯環環繞繞,逐漸向上,不向以前的山直沖雲霄,令人恐懼,石蹬一級接著一級扣著偶爾的亭台如仙境一般,鳥聲穿梭在密林中格外清脆,過往行人絡驛不絕,在繁忙之中擠出一點空閑受這青山綠樹的……不知不覺,就到了山頂。
兩千米的山上籠罩著密密的雲霧,繚繞左右,心情如放飛的鳥兒,十分雀躍!
鼓山景色秀人,我愛美麗動人的鼓山。
新的學期,新的生活。幾天繁重的課程令我猶為憔悴,為解愁思,特邀友人前往鼓山一游路程雖遙,而心卻如插翅,早已前往。今日天氣雖陰沉欲雨可上公交時卻不像往日一般擁擠,時下心情格外開朗,盼著早到鼓山,一覽名山風彩。
車在賓士,人群亦是。時間是這世上最偉大的東西,它把我瞬間的的願望轉眼實現。車到山腳下,雙足踏上這陌生的聖地卻有另一番說不出的感慨!吃完午餐買完東西後我們便出發了。從小到現在我已經爬過很多的山峰,家鄉有很多的名山風景秀麗,泉水叮咚。這次來鼓山除了放鬆心情,還有就是證明爺爺所說的鼓山險峻,來福州之前,爺爺曾對我說他們以前到鼓山玩的模樣,這次之行也好回去向他講述一番,順便帶些照片,好勾起爺爺珍藏多年美好的回憶。
這里的階梯環環繞繞,逐漸向上,不向以前的山直沖雲霄,令人恐懼,石蹬一級接著一級扣著偶爾的亭台如仙境一般,鳥聲穿梭在密林中格外清脆,過往行人絡驛不絕,在繁忙之中擠出一點空閑受這青山綠樹的陶冶…行走不久,友已叫酸,但見路人向上而未喊累,便咬牙前行,直逼山頂。老天終於憋不住寒顫下起了雨來,路上留戀了許多銘刻,心境坦然,字如人生人生如字!兩千米的山上籠罩著密密的雲霧,繚繞左右,是我從未見過的,心情如放飛的鳥兒,十分雀躍!
其實最後我們所到之處的並不是真正的山頂,而這里的風景卻比哪裡的都多。此時的大山早已敞開它無私的懷抱,讓我們盡情的享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裡的霧氣彌漫讓我們辨認不出哪裡是東哪裡是西,幾步之遙只有模糊的遊客稀疏的身影興奮之餘我們早已把帶來的東西一掃而盡,沿著山道的小路看著叢蔭寧靜的享受雨露的滋潤,內心頓時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輕松。每棵大樹像化過妝一樣靜靜的站立在路的兩旁,三角形的發型陪上苗條的身姿在微風的輕撫下,猶如仙女舞蹈一樣,飄飄然的令人感慨萬千…山裡的每一個石頭都是每一道亮麗的風景,各具特色。
我們停止了匆忙的步伐因為雨停了,這時的心靈如雨水洗過一般,十分清凈十分自然。山氣讓我浮想聯篇,腦子忽然一閃,其實人生也不是同上山一樣嗎?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美好的夢想,都有自己的遠大目標。但是為什麼就要爬上頂峰呢?也許到了山頂你會發現什麼也沒有,回頭一想,風景卻早已丟失路途!
鼓山位於福州城的東南面。風景秀麗的鼓山,每天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鼓山可是有1800米的高度的。如果起霧的話,您還可以欣賞到別具風格的景象。
鼓山上有數不勝數的大榕樹,而且有的還是千年古樹。所以每當去鼓山您都可以看到鼓山被樹的層層包圍的場景。每年夏天,這些大榕樹下可熱鬧了。你瞧,有的下棋,有的乘涼,有的打牌,還有的小孩在樹陰下,講笑話,好不熱鬧。
在鼓山上,你如果在鼓山山頂的話,如果你往下看,你肯定會感覺自己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還有你如果登上鼓山山頂,全福州城裡盡收眼底,真不愧鼓山有四百多米啊!如果有霧的話,那你將感受到榕城的霧景,那將是最美景。我喜歡我家鄉的歌山,我喜歡它峰巒雄偉。
『叄』 描寫鼓山美景的作文
福州有句古話「左旗右鼓,全閩二絕」,今天,我們就游覽這其中的一絕——鼓山。鼓山位於福州東南部,是我省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也是省級十佳風景區之一。相傳峰頂有一巨石形狀象鼓,每當風雨交加,雨水拍打在石頭上就會發出「咚咚」像敲鼓一樣的聲音,因此而名鼓山。還記得昨天我們在廈門鼓浪嶼看到的鼓浪石嗎?也是因為海浪拍打岩石發出「咚咚」的鼓聲而得名的。它們還真是「天設一對,地造一雙啊!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鼓山留下了「天風海濤」的文壇佳話,林則徐也留下了「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千古絕唱。自宋代以來歷代文人墨客在山上留下的摩崖石刻多達480多處,各種字體全有,琳琅滿目,猶如一座天然石刻書法寶庫,被譽為「東南碑林」。
朋友們,現在讓我們進入這滿壁生輝的書法藝術殿堂去一飽眼福吧!看!洞口的「靈源深處」4個字是清代住山僧元賢所題,表面文意指示地名,而內在深意卻是告訴後人,這一帶的題刻是前人心靈深處的感情抒發,是高雅的文化殿堂的展現。
沿著陡峭的石階而下,大家可以看到周圍山勢迥異,景色清幽,彷彿到了人間仙境,世外桃源,來深吸一口氣,是不是有心曠神怡的感覺呢?
在靈源洞一帶最著名的摩崖題刻莫過於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蔡襄的手跡,看這「忘歸石」,這也是鼓山最早的石刻。蔡襄是福建仙遊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在他任福州知府時,十分喜歡遊玩鼓山,每每流連忘返。有一次,他流連山中美景忘了時間,待從一再催促,才知道天色已晚,於是寫了「忘歸石」,這3個字已表達自已依依不捨之情。如果待會兒哪位遊客留連忘返,也找塊石頭留下墨寶,那可不行哦!
好了,現在我們在這塊岩壁上看到刻有三個大字,誰來念念?這位小朋友說太簡單了,是喝水的地方,還問怎麼沒有水呢?其實啊,這個字不念喝水的喝,為什麼呢?聽我給你們講個小故事:相傳古時湧泉寺開山祖師神晏法師在此誦經,嫌澗下泉水喧嘩,影響誦經,便大喝一聲止住流水,從此澗水改道東流,這里的溪澗也就乾涸了。所以,這三個字念「喝水岩」。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其實這時的地形按地質學上說是岩層斷裂帶,由於地殼運動,形成斷裂面,地表水沿斷裂面滲漏到地下去,當然就沒水了,而不是一個人能喝水倒流的。這里到底是有水好還是無水妙呢?歷代文人墨客在這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宋代文人徐錫之在他的石刻詩上闡明了觀點,看這塊石碑上寫到:「重巒復嶺鎖松關,只欠泉聲入座間,我若當年待師側,不教喝水過他山。」他認為此處重巒疊嶂,不可無水,當年要是他在,就會勸法師不要讓溪水改道。近代文學家郁達夫到此曾大發感慨,他說「怪他活潑源頭來,一去千年竟不回。」我們今日到此,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呢?但是,為了彌補這一大遺憾,不知哪位古賢別出心裁,在此石旁題刻「無水亦佳」,真令遊客回眸一笑,意味無窮。
鼓山靈源洞一帶,石谷深邃,這是地貌上的谷中谷景觀。先賢們充分利用這里的石壁題詩刻字,使整個景觀得以完整地保留,為鼓山增色生輝!1982年春,劉海粟大師87歲高齡時游覽靈源洞,題了「勝於天竺」4個大字,贊美這里的風景和碑林。
朋友們,由於時間有限,還有很多景點沒看到。希望大家有機會再到鼓山來,聽那沒聽完的故事,看那沒看完的美景,再度分享快樂的一刻!
『肆』 洪汝含《鼓山游記》序的作品賞析
此文選自《晚抄明二十家小品》。此文借為友人的《鼓山游記》作序,論述了有關游山記的寫作方法問題。作者認為寫游山記,要「隨其興之所適,及乎境之所奏」,而不為傳志故實所束縛和年月里數所役使,也就是要寫出獨具個性的「游情」。這對後人作游記文也頗有啟發。
『伍』 洪汝含《鼓山游記》序的作品注釋
[1]故實:即典故。
[2]嵐翠:山氣呈現的翠綠。
[3]適:至,住。
[4]奏:通「湊」。會合。
[5]合作:合於法度。
[6]傳《詩》:《詩經》毛亨傳。傳:解說經義的文字。
『陸』 洪汝含《鼓山游記》序的介紹
作文游山記最難。未落筆時,搜索傳志,鋪敘程期,洋洋灑灑,堆故實於滿紙,但數別人專財寶而已,屬於一種游情了不相關。即移之他處游亦可,移之他人游亦可。拘而寡韻,與泛而不切,病則均焉。記游如作畫,畫家必須摹古,間復出己意著色生采,自然飛動。及乎對鏡盤礴,往往難之。乃以為畫不必似,蓋遠近位置,木石向背,逼真則礙理,兩為入耳。法既不傷,於境復肖,又何以似為病也?友人洪汝含氏,作《鼓山游記》。余讀之,初若不汲汲於游者。或為嵐翠招之,或為友朋動之,或自崖而返,或登頂者再。惟隨其興之所適,及乎境之所奏,故其為記,亦不為傳志故實之所窘縛,與夫年月里數之所役使。神情滿足,氣色生動,嘻笑戲謔,皆成文章。以如意之筆術,奪難肖之畫工。此所謂合作也。傳《詩》之《葛覃》曰:「葛者,婦人之所有事也。為是詩者,詠歌其所有事,而又及其所聞見,言其樂從事於此也。」噫!汝含氏之游,可謂樂矣,是宜記。
『柒』 鼓山游記
偏向鼓山行
福州的東邊,有座山叫做鼓山。傳說山頂有一巨石如鼓,每當風雨交加,便有簸盪之聲,故名鼓山。頗有蘇軾的《石鍾山記》
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鍾」的味道。趁得一個難得的好天,自己也充一回這當初的文豪,親自將這石鼓來一個小考
,徒當周末閑暇時光,聊以自慰了。
海拔969米的鼓山聳立於榕城福州東郊,閩江北岸。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名聞遐邇。西晉尚書郎郭璞在《遷城記》中就有"左旗
右鼓,全閩二絕"之贊。
來到了山腳,從山下的地圖得知,登鼓山有三條途徑:一是從山下東側的一條盤山公路走行直達湧泉寺前停車場;二是在山腳
做纜車直達鼓山十八景;三是在公路和索道中間有一條石階古道,走2000多級台階的之字形,蜿蜒而上,穿過途中的七亭後進
山門直達湧泉寺。想來機動車的山路吵鬧太多,空中索道會讓爬山變得沒有興致,因此索性與大隊人馬一起登上了古道。
可以說,絲毫不差的說,鼓山是福州人的後花園,首先,鼓山的面積廣闊。將全部的福州人填將進去,恐怕也未必能塞滿『其
次,鼓山不收門票,這也造就它的「親民性」。
看著山腳嘈雜的涌動的人群,內心升起了一股動力,索性快馬加鞭的向山頂奔去。
鼓山的風景,總體來說還可以稱之養眼的,真正的賞心到未必。一路上頗為繁多的石刻體現了山的一定的文化內涵,可惜這石
刻的年代並不久遠,大多是清末民國年間的,論到歷史性來說,是遠遠不能和三山五嶽相比的。這里的石刻有這里的特色,無
論那「登山有益」的公益性宣傳口號,還是由早期的愛國運動工商聯合會篆刻的「國貨救國」,都體現出鼓山的年輕與時代特
色。不合目的事情似乎在每個風景區都可以看到,大片石刻上經常爬滿了照相的遊客,石頭邊緣由於土質堅硬,成為不少人上
山的捷徑,這不能不說是鼓山的一個莫大的悲哀。
鼓山的山上路上,幾乎每400米就有一個亭子供人休息,這樣算來加上山頂山腳,一共是有7個亭子的,說也奇怪,每經過一個
亭子,人流似乎減少了一些,使得上山的道路愈加通暢,小亭子中,是一些同任何一座山上一樣的賣著所謂的紀念品的攤販,
間或有一些投球套圈的把戲,吸引了眾多的看客。對於這些,我是不大感冒的,依舊繼續我的上行的路。
一路上的索道與爬行人群的百態讓這本不枯燥的旅途更加充滿生機,到了山頂。人群又是驟然增多,熙攘著將本不寬敞的山頂
的觀景台填滿,讓人失去了看的興致。好在山頂還算地域闊綽,找尋得一個空曠的地方一覽福州市容:閩江占據了畫面的最左
邊,白紗後面是隱約的高樓,中州島的黃色隱匿在綠色的江面中,看不分明;光明港從畫面中間割裂開來,讓景緻更為均勻的
分布。
鼓山的半山頂,還算平坦。到鼓山名剎湧泉寺的路上,充滿了佛教意蘊的雕刻,當然也成就了無數圍觀的看客,成為默契的一
景!
隱約覺得前面傳來了佛教的音樂,嗅到了香火的氣息,眼前蒼翠掩映下的山路變成了佛教紅牆夾成的甬道,一位僧人緩步前行
,我跟隨他恍入無人的境地,來到了寺中。
湧泉寺,始建於五代後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重興。面臨香爐峰,背枕白雲峰。相傳因寺前有羅漢泉湧出地面而得名。相傳
湧泉寺所在地原是一個深水龍潭,有毒龍占據,時常出來危害百姓。唐建中太守裴胄請靈嶠禪師入山來誦華嚴經降龍,並在龍
潭邊建一個小寺,名為華嚴台,不久後荒廢。至五代後,閩王王審知大興土木,填潭建寺,並到閩侯雪峰寺邀請神晏法師來涌
泉寺住持,取名"國師館"。宋朝正式賜額"白雲峰湧泉禪院",明永樂五年賜名"湧泉寺",清康熙皇帝欽筆御頒"湧泉寺"泥金匾
額。寺前的一對千陶佛塔讓人感嘆建構的精美。喝水岩前各處搜羅來的石刻更是叫人嘆為觀止。頗有泰山頂上的氣勢。
連戰對石鼓名山的歷史早有所聞。第二次來訪大陸的時候親自拜謁古剎,頗感稱意。在方丈室,喝著普法法師用湧泉寺甘泉沖 泡的香茶,聽普法法師說古道今,親切的笑容始終掛在他的臉上。
到了湧泉寺之後,大部分人選擇了回程。看著山頂的雷達站,我知道我的路還沒有走完。登一座山,對於我來說,是一定要登
頂的!
走了剩下的山路,知道這里才是鼓山真正的發源地:老鼓山,也就是山頂真正有石鼓的地方。而這經典卻被埋沒在人聲鼎沸的
旅遊中,往年的徐霞客,或者是蘇軾這些真正考究山水,把玩自然的人是愈加少見了。
從所謂的新鼓山到老鼓山的公路上,真的可以說人跡罕至。這寬闊的道路真的是埋沒於荒山野嶺中了。不時的可以看到朱漆寫
的「前往老鼓山」的字跡。順著小路走進去,是偏離公路的一小段山路。荒草將階梯隱沒在其中,用手撥開竹葉,另一番天地
才得以顯現。眼前突然顯現一塊大石,上面的石刻上的朱漆早已褪去。字體蒼勁有力,沒有了山下那種經過後人加工刻畫的做
作,顯得更加真實。用手拂去刻痕中央的灰塵,算做對前人工匠的紀念吧。
之後的路,依舊是山路與公路的交替,那「往老鼓山」的提示不斷,心中的目標愈加渺茫。好比西方的探險家追逐海盜的藏寶
圖一樣不知前方的路究竟如何。就在我的精力支撐不住疲憊的身體的時候,眼前突然出現了一片開闊的空地。面前一座山峰,
極頂,是一塊上面系著絲帶的大石,這便是真切的鼓山所在了。鼓山得名的真正處所,反而如今成為配角,也許人們追逐的文
化也走上了時尚的道路,將本源忘記了吧。走到山頂,撫摩著這被人們遺棄的自然的精靈,我想他應該是有靈性的,他也許曾
經暗自悲痛,可著靈器畢竟不能左右現今人們愈加追求簡約的生活方式。人們只要登山賞景,至於那景色後面的文化內涵,大
部分是懶得去發掘的,再說,就算真正的發掘出來,又有誰人會去重視呢?
在鼓山頂四望,東邊的福州市區的痕跡已經是很模糊,幾乎分辨不清了,西邊是閩江口,其間行駛著眾多船隻,與鼓山頂對望
的,是同樣秀頎的鼓嶺,福州早在很久以前是一片汪洋,這里的眾多的山自然有了海蝕風貌,一座座山頭被昔日的海水打磨得
光滑有加,在那凹陷的地方,可以見到一叢叢綠樹生長出來,為棕色的背景上增添了一點亮色。人的心理,總是不會滿足現狀
的,看著鼓嶺,就總覺得這邊的風景似乎不比那邊的好,可惜腿腳已經沒了氣力,只好望山興嘆了。
從老鼓山下山,途中需要經過一個叫白雲洞的地方,起初還以為是一處頗深的山洞,到了眼前才知道,只不過是面前的一處凹
陷向內的山崖罷了。因洞在海拔700多米處,常常是「白雲混入、咫尺莫辨」故稱「白雲洞」。洞上方由一塊百丈大小的方壁
橫蓋,叫「一片岩」。距地面2米多高,作為屋頂,其下面有寬約6米、長約40餘米的石坪,前面圍上石頭,稱為「良心寺」。
洞旁有一清泉,一股水流從高澗懸注而下,由於最近的少雨,那種據說是水流激盪的聲音我是無緣聽到,只是看著那涓涓細流
慢慢的低落而下。爬山的煩躁的心情不由得平靜下來。
過了白雲洞,是一溜的石磚路,這路一般的遊客是不怎麼走的,只有附近的山民或者是和我一樣喜好刨根揪底的人才喜歡。走
在濃蔭遮蓋的山路上,與外界似乎完全隔絕一般,靜靜的,只有鳥的鳴叫與不時傳來得流水的聲音。享受一個人的後花園,這
樣的愜意也只有經過了艱苦的探詢才能夠體會得到吧。
少頃,眼前的小路盡頭是一塊偌大的岩石,下方僅有一小塊可以讓人通過,頗有一夫當關之勢。這樣的景點,在國內的眾多名
山是屢見不鮮的,只不過在那些地方,反倒成為了遊客怨聲載道的瓶頸,此時一人獨自穿越石洞,心下多少是有些惴惴不安的
,生怕石頭掉下。走的時候,天真的用手將石頭「擎著」。其實若是石頭真的掉了下來,我可真的是重演螳臂當車了。
過了石洞,眼界豁然開朗,一塊大石上鑿出了下山的道路,拉著鐵鏈慢慢向下走,身旁是從山上一直流下的泉水,水聲淙淙,
可是沒有多大氣勢,只是薄薄的將石頭覆蓋了一層,那種飛流直下的氣勢是半點也找尋不到的。也許這水一如福州人的生活一
樣,平靜而恬淡。在瀑布下的一個小水壇濯洗手足,涼涼的感覺真的是「可以清心也」。
經過了陡峭的山路,山腳下的路好比有意設置成供人放鬆的,平直寬敞的路邊,頭頂是一層一層交替覆蓋的樹干與枝葉。陽光
透過來灑在地面,頗有日劇中那讓人覺得浪漫的場面,可惜此時我的身旁卻沒有人可以偎依,抑或傾訴,只有一個人向自己吐
露心聲了。回眸望過去,剛剛被我征服的鼓山依然是傲然的挺立。先前的所謂的征服產生的喜悅一掃而空,人依舊是要拜服於
自然的魄力的,一千年以後,我早已經灰飛煙滅,只能任憑我的靈魂與鼓山共舞��
『捌』 洪汝含《鼓山游記》序的作品原文
作文游山記最難。未落筆時,搜索傳志,鋪敘程期,洋洋灑灑,堆故實於滿紙,但數版別人財寶而已,權於一種游情了不相關。即移之他處游亦可,移之他人游亦可。拘而寡韻,與泛而不切,病則均焉。
記游如作畫,畫家必須摹古,間復出己意著色生采,自然飛動。及乎對鏡盤礴,往往難之。乃以為畫不必似,蓋遠近位置,木石向背,逼真則礙理,兩為入耳。法既不傷,於境復肖,又何以似為病也?
友人洪汝含氏,作《鼓山游記》。余讀之,初若不汲汲於游者。或為嵐翠招之,或為友朋動之,或自崖而返,或登頂者再。惟隨其興之所適,及乎境之所奏,故其為記,亦不為傳志故實之所窘縛,與夫年月里數之所役使。神情滿足,氣色生動,嘻笑戲謔,皆成文章。以如意之筆術,奪難肖之畫工。此所謂合作也。傳《詩》之《葛覃》曰:「葛者,婦人之所有事也。為是詩者,詠歌其所有事,而又及其所聞見,言其樂從事於此也。」噫!汝含氏之游,可謂樂矣,是宜記。
『玖』 寫鼓山 日記290字
《日期》
之前和小夥伴XXX有個約定,來榕城一定要一起登下福州鼓山
XXX的那個周六(周幾)天,我們XX幾個人相約上路,集結於鼓山山腳下。
鼓山位於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離市中心區約8公里,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風景區。相傳山頂有一巨石平展如鼓,每當風雨之際,便發出隆隆的聲音,像鼓聲綿綿不絕地在山間回盪,故名鼓山。鼓山並不算高,最高峰海拔925米,但是山上勝跡眾多,林壑幽美,引人入勝。山上千年古樹,鬱郁蔥蔥,蒼松滴翠,奇葩流紅,岩秀谷幽。
上鼓山有三條途徑:一是從東側的一條盤山公路,直達湧泉寺前停車場;二是在西側建了一條空中索道(纜車)到達鼓山十八景區,長達1000多米;三是在公路和索道中間有一條石階古道,有2145多級台階,每隔500米左右就蓋有一亭,供遊人登山歇息時用,古道成之字形,蜿蜒而上,穿過七亭後進山門直達湧泉寺。鼓山勝跡以湧泉寺為中心,分東西南北四路,160多景。我們選擇的是從石階古道上山。
而鼓山的一大特點是摩崖題刻比比皆是,這體現了那山一定的文化內涵。鼓山石刻,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當代,前後延續近千年,內容豐富,字體隸/行/草/楷俱全,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點,堪稱福州碑林。它對研究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歷史和發展,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最終我們到達了山頂,人群又是驟然增多,熙攘的人群著將本不寬敞的山頂的觀景台填滿。在那裡可以一覽福州市容:閩江占據了畫面的最左邊,白紗後面是隱約的高樓,中州島的黃色隱匿在綠色的江面中,看不分明;光明港從畫面中間割裂開來,讓景緻更為均勻的分布。
從觀景台下來如果繼續上行的話就是湧泉寺啦。到了湧泉寺之後,大部分人就會選擇了回程,我們也一樣。
真是十分愉快的一天啊!
( O(∩_∩)O希望能夠幫到你 !)
『拾』 求一篇 福州鼓山 游記作文
福州有兩山最為有名:左旗右鼓。即旗山與鼓山,以鼓山為有名,所以我們便去了鼓山。
鼓山之名,源於其聲。說每當風雨之時,此山作鼓聲鳴,故名鼓山。遠望鼓山,並無特別之處,只見得一座山,上面蓋著層層的綠。但當車繞盤山公路而上,穿行於山間林木時,才會領略到這山裡的樂趣。
公路通往山頂,不知道要繞多少個彎。遮天蔽日的古樹形成一條幽深的通道,在某個轉彎處消失,在轉過彎後又重新開始。看來除了路上,山裡是很少被人打擾的,因之鳥語不絕於耳,間或還可看到山雞在路上覓食,見車駛來而從容避讓,並無太多驚恐之意。夏日的福州已顯悶熱了,但這山間的路上卻十分清涼,我們不禁打開車窗,盡情享受這自然的空氣。
車到山頂,即是另一番景象。山上有江南名剎湧泉寺。通往寺院之石徑,平整而清涼,其上輟撒些黃葉或落紅,直叫人大發幽古之情。遊人並不多,所以幽徑更顯空靈。脫下鞋拎在手上,拾級而行,自是別有一番風味。
寺院之山門是值得玩味一番的。傳說有一代長老法號凈空,故在山門上作對聯:凈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佛家之語,發人深思,真是超凡脫俗的妙對!
寺院也是傳統的樣式,有這殿那殿的,但據說這寺有三件寶貝:一是康熙大帝親題的湧泉寺招牌;二是寺前一對千佛陶塔;三是寺後一件烏木製成的香案。為何是寶呢?因康熙帝是不輕易題字的,不似乾隆那樣四處留墨,因此題一件就是寶了;而此一對陶塔呢,雖然不高,但是每一層都有一些小門洞,每一門洞里均端坐佛像一尊,共有千尊,故名千佛塔,且為陶制,此塔為絕世僅存,自然是寶了;至於這烏木香案,則有些年頭了,用硬可比鐵的烏木製成,放到水裡不象一般的木頭浮於水上,而是沉於水下,足以令人稱奇,當然也就是寶了。寺內還藏有大量血經,乃是古代僧人為了表明對佛的追隨,用自己的鮮血寫就的。而且寫之前,須齋戒三年,連鹽都不得進食。年代久遠,這些經文都變成了暗紅色。
寺東走一段險路,則到一景名叫喝(音鶴)水岩。這有個說法:相傳900多年前,湧泉寺祖師神晏法師在此誦經,嫌洞下澗水喧嘩,便大喝一聲把流水止住。從此,澗水改道從東側半山觀音閣石壁湧出,原來的溪澗也就乾涸了。喝水岩中間為一深澗,只是果真無水。澗兩側之石壁如刀劈斧砍般表面光滑,危然直立。於是,這給歷代文人們提供了絕好的機會來寫寫劃劃——這就是福州摩崖石刻。自宋代以來,一直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墨跡,後來數量眾多,竟然薈聚了各類字體的石刻兩百餘段,就被稱為「東南碑林」了。直心癢得冰寒也想上去刻一把,只是怕擔了「破壞文物」的罪名,再加上也沒有練就可以直接在石上寫字的鐵指神功,所以只好作罷。
山間的險路有時僅寬尺許,兩側若非石壁突兀,即是老樹垂枝,再么古藤葳蕤,或異花吐芳。總之變化無窮,撲朔迷離。在一險要處,還築有空中樓閣。這倒是冰寒自己取的名字,何哉?因其在絕壁之側,僅內側築於石上,而外側有如一鷹翅凌空伸出,其勢險也,其氣大也,其意佳也,稱之為空中樓閣,想是不過分的。
最令我難忘之物是從喝水岩回來的一頓飯菜。進食之所在湧泉寺山門進去不遠的放生池邊之素食館。館內擺設甚是平常,但飯菜頗有特色——全是素食,調制亦用素油。在這個時候,我才發現僧人的待遇——尤其是嘴巴的待遇並非很差。雖然是素食,但千萬不要以為只有青菜胡蘿卜之類,那就大錯特錯了。首先有各色山上的蘑菇(這可是好東西!低脂高蛋白,有利腸胃,還可減肥養顏!),吃來滑嫩爽口。然後是各種顏色和形狀的豆製品。乍一看,還以為是吃上貝殼蟶子了呢!沒想到入口才知非也,原來是用豆子做的仿製品,形狀倒是象極了真的蟶子及貝殼,倒是取了名字叫素蟶、素貝。看來和尚也是饞葷的,並且可以找到合適的替代品而且味道還不差,至於其它,尚有筍、菜之類。這餐飯的確是別有風味。
很難得那裡還有四川的茶師,拿著極長嘴的大茶壺泡出香醇的茶來。飯罷,便坐到戶外陽台上喝茶。此時陽光正藏於樹後而未直射陽台,清風掠著香樟和枇杷的葉子送來沙沙的輕響;對面一顆不知名的老樹上生著些蘭花(此又為鼓山之一特色景觀),影子投進下面綠綠的放生池裡。隔了池,是台階,通往寺院,那邊香火繚繞,僧人們誦經的聲音就隨著這香火有些虛緲地飄啊飄地散入林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