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商周遺址
Ⅰ 山西的歷史文化、名人
三晉帝王
春秋霸主晉文公、胡服騎射武靈王
簡襄功烈趙簡子、簡襄功烈趙襄子
鮮卑驕子拓跋宏、漢國皇帝劉淵
漢國皇帝劉聰、前趙皇帝劉曜
後趙皇帝石勒、後趙皇帝石虎
後唐太祖李克用、後唐庄宗李存勖
後唐明宗李嗣源、後晉高祖石敬瑭
後晉出帝石重貴、後漢高祖劉知遠
北漢皇帝劉崇、北漢末帝劉繼元
政治強人
前秦:趙衰、趙盾、祁奚
漢代:郅都、霍光、王允
常惠、爾朱榮
唐代:溫彥博、溫大雅、裴炎
楊國忠、狄仁傑、裴度
宋代:畢士安、文彥博、司馬光
明清:王瓊、王家屏、栗毓美
陳廷敬、徐繼畲、孫嘉淦、於成龍
近代:高君宇、閻錫山
文化名人
荀子、董狐
法顯、慧遠、曇鸞
王通、薛道衡、司空圖
王勃、王維、王之渙、王昌齡
王翰、盧綸、宋之問、溫庭筠
柳宗元、白居易、元好問
白樸、鄭光祖、羅貫中
傅 山、閻若璩、李殿林、劉大鵬
趙樹理、太原畫家
三晉良將
前秦:李牧
漢代:衛青、霍去病、關羽
北朝:獨孤信、斛律光、劉武周
唐代:尉遲恭、薛仁貴、張巡
宋代:李筠、王全斌、折從阮
呼延贊、楊家將、狄青
慕容延釗
清代:任舉、宋世傑
近代:姚以價、張培梅、傅作義
趙國美人
漢代:衛子夫、貂嬋
兩晉:賈南風、衛夫人、婁昭君
隋唐:獨孤後、王皇後、武則天
楊玉環、虢國夫人
宋代:李三娘、折太君
近代:石評梅
晉商名流
大同薛氏三兄弟、喬家大院的主人
開明富商渠本翹、由商而官展玉泉
獨辟蹊徑范世逵、鹽商祭酒楊繼美
崇尚仁德李明性、遠見卓識李宏齡
票號始祖雷履泰、雄才大略王海峰
金融大亨賈繼英、豪門國戚孔祥熙
Ⅱ 屯留商周遺址有哪些
探索夏文化,由於缺乏可資研究的歷史文獻,故而是以考古資料為主,後世間接史料為輔的。綜合考古學、歷史學的研究成果、我國夏代已初步進入信史時代。夏人活動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考古學家認為「二里頭文化」為夏文化(以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命名)。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的1—4期,即被定為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山西有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及夏墟的傳說,四地皆在晉南,古稱冀州。由於考古遺址的發現,使得關於堯、舜、禹在山西境內活動的文獻記載及與之相關的歷史傳說感覺都言有所本了。也由於堯、舜、禹部落的活動,冀州之地在遠古時期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視為中心,於是,後世也就有了「中冀」、「冀方」、「中國」等等稱謂。長治西距晉南不遠,在夏代屬於冀州之域,考古上與晉南基本歸屬於同一區系類型,大量文獻資料與汾河下游、漳河流域發掘、發現的二里頭類型文化遺址,可以證明晉南、晉東南地區在夏代曾是夏人聚居活動之重要地區。
夏代文化遺址長治發現不少,除見於前述的北石槽、小神村遺址的文化層中外,重要的還有長子縣北高廟文化遺址。此遺址文化層內涵豐富,從採集的陶片標本分析,地層中包含有從二里頭夏代到二里崗早商時期的文化遺存,可惜未進行完全發掘,真正廣泛的內容有待今後工作中認識。此外還在長治市郊區交漳、壺關縣固村、平順縣西溝、黎城縣李庄、路堡、長子縣東龍頭、沁源縣王家元等地也發現了夏代文化遺址。
Ⅲ 山西的歷史文化特色
山西大部地區使用晉語,晉南大部地區使用中原官話,廣靈縣使用冀魯官話。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晉語別於官話的最大特點就是保留入聲。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晉語的聲調有極復雜的連續變調現象。晉語古濁音今讀塞音、塞擦音的字平聲不送氣。晉語保留諸多古漢語特徵。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戲曲搖籃」。漢代時山西大地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北宋年間,山西各地活躍多種土戲——這些土戲是中國戲曲的雛形;元代時山西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都在山西。
山西是歲時節日民俗最早出現的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長期奉行夏歷,而夏歷是歷史上夏王朝使用的歷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區是夏代的發祥地之一,北部地區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胡漢雜居,形成了地方特色節令民俗。
(3)山西商周遺址擴展閱讀
山西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境內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佔全國的70%以上。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的人文景觀。
至2013年底,山西省存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2處。忻州五台山為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大同雲岡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大同北嶽恆山為中國五嶽之一;懸空寺為國內僅存的「儒、釋、道」三教合一寺廟;晉中平遙古城是現存三座古城之一;運城解州關帝廟是規模最大的武廟。
皇城相府、喬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莊園、申家大院、孟門古鎮、孔祥熙故居等為山西的民居代表。
Ⅳ 夏商周三朝的歷史遺址
1、河南省發現的二里頭遺址被推測為是夏王朝的都城,它是良渚文化消失約三百年後的遺址,歷史學家人工復原了夏朝宮殿,在人工堆積的土台上建築宮殿的方法與良渚文化十分相似。在那裡出土了黃河流域以前從未發現過的象徵軍士統制權的「玉鉞」。有一種觀點認為,大洪水之後良渚的人們遷到了二里頭並帶來了玉器文化,如果是這樣中國最初的王朝就是由長江、黃河兩大文明的溶和而誕生的,相傳夏王朝持續了約四百年的時間。在這期間社會迎來了大轉變的時期,歷史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二里頭出土了青銅戈,這是中國最古老的青銅器,這是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後遷朝歌今河南淇縣。
2、商朝最早的都城在今河南鄭州市,後遷殷今河南安陽
3、 在《史記》中周的建立是這樣寫的:有一天其它的民族侵略周,周人慾戰,武公說:「我不忍殺人父子」。周人為了避免無未的流血,離開自已的家園,遷到了麓山腳下。周把人民當做國家的寶貝,這樣的姿質逐漸在周圍的國家中獲得了很高的聲望。周文王高度贊賞呂尚的才能,並邀請呂尚做周的軍師。這時大量的人民涌往周訴說殷商的殘暴,請求推翻殷商,改天伐殷的決心在文王死後被武王所繼承。
文王自羑里被囚而又被放回之後,決心發展周的勢力,以與商對抗。他一邊整飭內政,一邊征伐附近的方國。西、北伐犬戎和密(今甘肅省靈台),又敗黎國(今山西長治市),後又伐邘於,(今河南沁陽),滅崇(今陝西西安灃水西)。崇是商在西方的附屬國,關系密切。文王滅崇敬之後,將國都自岐下遷於崇的故地,名為豐,亦稱豐邑。此時周的強大已經威脅到商的統治。
文王死後,他的兒子發繼位,是為武王,遷 都於鎬(號,在灃水東。豐、鎬相近,均為都城)。這時,商紂王正在對東夷用兵,損耗很大,國內的階級矛盾尖銳。在這種形勢下,周武王聯合了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族或方國,並親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牧野一戰,紂王大敗。紂王死,商朝亡,西周王朝建立。
Ⅳ 西方史學界認為夏朝不存在,山西出土一個罐子是咋回事
中國有多少年歷史?我們最熟悉的答案就是"上下五千年"。如果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結果,這個說法其實是不夠准確的。因為該工程將夏朝的起始年份確定為公元前2070年。但工程得出的斷代結果至今也並未成為共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能拿出一些可能與"活"在傳說中的堯舜有關的考古證據。
是故,出土於陶寺遺址的這支殘破的陶寺朱書文字扁壺,要證明堯舜的存在是難於登天的。但它要證明夏朝的歷史,證明夏朝的文化,倒是只缺一個出場的好時機。
Ⅵ 禹州商周古墓遺址
1995年 江西萬年大源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 湖南省道縣壽雁鎮玉蟾岩遺址 河南鄭州西山仰韶文化城遺址 鄭州石佛鄉小雙橋商代遺址 山東長清縣仙人台國貴族墓地 廣東廣州南越國官署御苑遺跡 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 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 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渤海國遺址 杭州市中山南路趙氏太廟遺址 1997年 陝西秦嶺洛南盆地舊石器地點群 山東章丘市龍山鎮西河新石器時代遺址 廣西邕寧頂螄山新石器時代遺址 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址 香港東灣仔北遺址 河南偃師商城小城 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跡 遼寧綏中石碑地遺址 廣東廣州南越國官署御苑遺跡 新疆尉犁營盤漢晉墓地 1998年 泥河灣盆地於家溝舊石器遺址 含山凌家灘新石器時代祭壇和墓地金壇 三星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忠縣中壩遺址北票康家屯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 紹興印山越國王陵三峽庫區雲陽李家壩遺址 小浪底水庫東漢漕運建築基址 南京仙鶴觀、象山東晉貴族墓地 慈溪上林湖寺龍口越窯窯址 1999年 江蘇江陰高城墩新石器時代遺址 吉林通化萬發撥子遺址 雲南羊甫頭墓地安徽淮北隋唐大運河考古 遼寧桓仁五女山山城 山太原市晉源區隋代虞弘墓河北元中都 四川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 河南焦作府城商代早期遺址 湖南虎溪山一號漢墓 2000年 福建三明萬壽岩舊石器遺址 江蘇連雲港藤花落龍山時代城址 河南新密古城寨龍山時代古城 廣東博羅橫嶺山先秦墓地 湖北潛江龍灣宮殿遺址 四川成都古蜀國大型船棺獨木棺墓葬遺址 山東章丘洛庄漢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遺址 南京鍾山六朝壇類建築遺跡 浙江杭州南宋臨安府治遺址 河南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 2001年 山西吉縣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 青海民和喇家齊家文化遺址 廣東深圳屋背嶺商代遺址 浙江蕭山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 四川成都金沙商周遺址貴 州赫章可樂墓葬 浙江杭州老虎洞南宋窯址 浙江杭州雷峰塔遺址 河南禹州神鎮鈞窯遺址 浙江杭州南宋恭聖仁烈皇後宅遺址 2002年 廣西革新橋新石器時代遺址 湖南里耶古城及出土秦簡牘 山東日照海曲漢代墓地 河北鄴南城東魏北齊塔基遺跡 太原王家峰北齊徐顯秀墓 湖北巴東舊縣坪遺址 吉林延邊西古城城址 黑龍江阿城劉秀屯金代大型宮殿 基址 江西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 浙江寧波元代慶元路永豐庫遺址 2003年 遼寧凌源牛河梁新石器時代遺址 河南鄭州大師姑夏代城址 西眉縣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 陝西扶風周原李家西周鑄銅作坊遺址 山東章丘危山漢代墓葬與陪葬坑及陶窯 山東臨沂洗硯池晉墓 陝西唐昭陵北司馬門遺址 內蒙古通遼吐爾基山遼墓 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 江西景德鎮珠山明、清御窯遺址(據國家文物局網站)
補充:
評選出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按時代先後排列如下: 1.北京周口店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與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發現; 2.雲南元謀人的發現; 3.陝西藍田人的發現; 4.遼寧營口金牛山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及金牛山人的發現; 5.廣東曲江馬壩人的發現; 6.河北陽原泥河灣舊石器時代遺址群的調查與發掘; 7.山西襄汾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8.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調查與發掘; 9.湖南道縣玉蟾岩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發掘; 10.河南新鄭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1.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2.甘肅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3.湖南澧縣城頭山新石器遺址的發掘; 14.內蒙古赤峰興隆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5.河南澠池仰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6.陝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7.陝西臨潼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8.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9.山東泰安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地的發掘; 20.重慶巫山大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21.湖北京山屈家嶺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22.河南安陽後岡三疊層的發現; 23.河南陝縣廟底溝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24.河南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 25.上海青浦崧澤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26.山東章丘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 27.浙江餘杭良渚文化遺址群的調查與發掘; 28.湖北天門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群的調查與發掘; 29.甘肅臨洮馬家窯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30.青海樂都柳灣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墓地的發掘; 31.遼寧凌源、建平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的發掘; 32.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33.廣東曲江石峽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34.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 35.香港馬灣島東灣仔北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遺址的發掘;
追問:
暈,我爺爺那一輩啊
回答:
我的第二個補充回答的前幾項應該合適。第一項1930年就已經發現、開掘。
Ⅶ 太原的歷史文化
山西歷史文化脈絡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進程從未間斷,影響深遠。山西歷史從舊石器時代發端,歷經堯舜禹和夏商周
數千年的演進,到晉國和三晉時期已經形成有別於其他地域文化的顯著特徵。秦漢以來,山西歷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燦爛輝煌
。山西歷史文化的完整性、先進性和藝術性,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對華夏五千年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也使山西
成為地方文化特色最濃厚的地區之一。
山西是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區域之一。史書中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時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國本土發
生的文明中,從堯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區的文化傳承從未間斷。
自古以來,山西就是中原華夏族與北方各民族文化交匯的天然通道,是中原農耕經濟與北方游牧經濟沖撞對接的前沿陣地。
上古時期,中原各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漸融合於華夏族,接受了較為先進的華夏文化。到春秋後期
,雙方的界限幾近消失。在明清時期的五個多世紀里,山西商人從鹽業起步,發展到棉、布、糧、油、茶、葯材、皮毛、金融等
各個行業,並把商貿活動由故里擴展到全國各地,甚至遠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國、俄羅斯、朝鮮、日本等國。晉商的魄力之大、足
跡之遠、財富之巨,讓世人認同了「無西不成商」的歷史事實。
山西地區的歷史演進,聯系貫通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留下的3.5萬處文物古跡,國保單位119處,居全國第一。因此,
山西最有資格成為世人了解和欣賞華夏文明的「主題公園」。
山西歷史文化具有不斷變革和進步的鮮明特色,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山西歷史文化的發展證明,社會的變革和進步,既以
先進思想為依據,又是新思想的搖籃。
春秋戰國時期,山西成為戰國法家、縱橫家、名辯家和兵家的發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脈,由此形成蔚為大觀的
三晉儒學。這些進步思潮同處於百家爭鳴的時代,不僅有相互的砥礪和激盪,也有相互的補充和促進,共同創造了具有進步特色
的三晉文化。
在距今兩三萬年前的朔州峙峪文化遺存中,發現了數百件表面刻有人工痕跡的骨片,說明峙峪人可能開始了原始的雕刻藝術
。從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時期的吉縣柿子灘遺址上,有兩處岩畫被視為人類最早的藝術珍品。距今四五千年的陶寺遺址中,出土
了屬於早期夏文化的鼓和磬,太原義井出土的一音孔和二音孔陶塤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樂器。晉國大音樂家師曠以琴技和音律聞名
,趙國人荀子則創立了藝術理論。離石的漢畫像石,蒲津渡的唐朝黃河鐵牛,元代晉南雜劇,都表明山西在人類文明演進中一直
位居世界東方藝術苑林的前列。在眾多的藝術門類中,山西古建築及其依託古建而留存的壁畫、雕塑和石窟藝術,古城和民居建
築藝術,成就更為突出,特色更加鮮明。
Ⅷ 有商周遺址無墓葬為何
1、商周墓葬是有的,媒體報道的也不在少數。
2、2014年2月24日,杭州餘杭發現古墓葬群 系商周時期典型石室土墩墓;2011年8月11日,漳州發現5座距今約3000年的商周時期墓葬;安陽殷墟更是舉世矚目的商代墓葬群,所以說有遺址無墓葬是沒有根據的,基本上每個遺址都伴著墓葬。只是很多墓葬都被盜過。
3、商代帝王墓可以殷墟大墓為代表,墓坑平面皆為矩形,中掘出二層台,墓穴有腰坑,內葬犬一頭。大墓有四墓道,次者為二墓道或一墓道,亦有不建墓道者(如武丁帝妃婦好墓)。殉葬的近侍置於一層台上或墓道中,墓外另有殉葬之牲、車馬坑,以及大量的奴隸殺殉坑。墓上不起墳,但有的墓(如婦好墓)上已建有面積不大的祭祀建築。
周代帝王大墓形制基本同上,但諸侯亦有用四墓道者。大概自春秋起,墓上已逐漸累土為墳。建於戰國晚期之河北平山縣中山國王墓,其王與後、妃三陵並列,上構高大夯土台,台上建祭祀建築。該墓中出土一塊名為《兆域圖》的銅板,上刻劃有陵牆、土丘、祭室及附屬建築之名稱及尺寸,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建築設計圖。陝西鳳翔秦國貴族之墓地雖建於戰國,但仍未起墳,然於外圍掘溝環繞。已發現的周代大墓均採用土壙木槨形式,墓室用井乾式大木堆砌。
在葬制方面,等級制度在周代特別突出,除前述之墓道外,墓內棺槨亦有規定,即「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隨葬的禮器為,天子、國君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實際發掘資料表明並不完全按此規定,有的有所增減。一種可能是死者受到特殊禮遇,另一種可能是在「禮崩樂壞」情況下的僭越。至於普通百姓則屬底層,有的掘穴而埋,有的連墓壙也沒有,常在灰坑或灰層中發現他們的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