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散文茅閣記的作者是
① 游記散文
人遊走在景物中,不斷找尋自己的面影。
群星閃爍,上弦月彎彎的嵌在星空里,棗林里流動著一陣陣清香——並不是棗樹的香,是花香。
現在夜已很深,屋子裡沒有點燈,春風輕輕的從窗外吹進來,送來了滿屋花香。
夜更靜,靜得彷彿可以聽見露珠往花瓣上滴落的聲音。
流星剛升起,一彎蛾眉般的下弦月,正掛在遠處的樹梢。風中還帶著花香,景色神秘而美麗。
暴雨就像是個深夜闖入豪門香閨中的浪子,來得突然,去得也快。
可是他來過之後,所有的一切都已被他滋潤,被他改變了。樹林中帶著初春木葉的清香,風中的寒意,雖更重,但天地間卻是和平而寧靜的。
沒有人,沒有聲音,紅塵中的喧嘩和煩惱,似已完全被隔絕在屋門外。
只不過世上一些最危險,最可怕的事,往往就是隱藏在這平靜中的。
藍的天,歸的雲,陽光剛剛升起,照在紅的花,綠的葉子上,葉子上還帶著晶瑩、透明
的新鮮露珠。
風也是新鮮的,新鮮而芬芳,就彷彿像多情少女的呼吸。
沒有霧,淡淡的白雲縹緲,看來卻像是夢一樣。一陣風吹過,蒼松間的昏鴉驚起,西天一揀斜陽更淡了。然後暮色就已籠罩大地。月滿中天。
秋風中浮動著桂子的清香。桂子的香氣之中,卻充滿了肅殺之意。
風從窗外吹進來,月光從窗外照進來,風和月同樣冷。
古往今來,也不知有多少人,用過多少名詞形容「柳」。
有人說柳如絲,有人說柳如雪,不管是如絲如雪,在一般人心目中,柳總是柔的。春夜,春雨,巴山。
春夜的夜雨總是令人愁,尤其是在已山,落寞的山嶺,傾斜的石徑,潑墨般的苔痕……多少前輩名俠的凄慘往事都已被埋葬在苔痕下,多少春花尚未發,就已化作春泥。
落日忽然從一片蒼茫混沌的雲層中露了出來,落日已經紅了,很紅。
落日最紅的時候,就是它即將沉沒的時候。人呢?人是否也如此?
雪,遇到溫暖的陽光,當然會溶化,然而,一塊千年寒冰卻不會溶化,不但不溶化,反而會使陽光變冷,變得黯然失色。
這是初夏,陽光燦爛,海水湛藍,海鷗輕巧地向船桅間滑過,生命是多彩的,充滿了青春的歡樂。
深邃的廳堂,一重又一重。
一重又一重竹簾深重,將十丈紅塵全都隔絕在簾外,卻將深山秋韻全部深深的藏在廳堂中。
竹簾問有燕子盤旋樑上,昔日王謝堂前燕,今日莫非已飛來此家院?案頭的鍾鼎,莫非是金谷故物?
一抹朝陽,滿地花蔭,簾外鳥語啁啾,更顯得廳堂分外寧靜,三王垂髫童子,正在等著卷簾迎客。
圖畫般的山林問,還亮著一點點燈光,映著那一幢幢亭台樓閣,竹籬茅舍,也映著那一道瀑布。
瀑布從天而降,飛珠濺玉,燦爛如銀。奇怪的是,這么大的瀑布自半空中倒掛而下,泄入湖中,水聲並不震耳,反而如鳴琴奏玉,聽來更覺神清氣爽,顯然水力已被巧妙的渲泄了很多。
風聲中似乎隱隱有絲竹聲傳來,襯著瑤碧般的流水聲,使這圖畫般的山谷,看來更平和而安靜。
夜已深,四下靜得很。
深山裡那種總帶著幾分凄涼的靜寂,絕不是紅塵中人能想得到的。
雖然有風在吹,吹得樹葉颼颼的響,但也只不過使得這寂靜更添幾分蕭索之意。
春天的太陽就像是小姑娘的臉一樣,終於羞答答的從雲層中露出來了,暖洋洋的照在這條熱鬧的長街上。大姐姐小弟弟少奶奶老太太都脫下了棉襖,穿上了有紅有綠的春天衣裳,在街上溜達著曬太陽,讓別人看他們的新衣裳。
用三根雞毛兩個銅錢做成的毽子滿街跳躍,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風箏飛滿在藍天上,連老太爺的嘴裡都偷偷的含著一顆桂花糖。
漫長寒冷的冬天終於過去了,大家都准備好好的享受一下春天的歡樂。
山坡下的一叢杜鵑已經開花了,遠處的青山被春雨洗得青翠如玉,一雙蝴蝶飛入花叢,又飛出來,庭園寂寂,彷彿已在紅塵外。
前面是一片春天,旭日剛剛從青翠遠山外升起,微風中帶著遠山新發木葉的芬芳,露珠在陽光下閃亮得就像是初戀情人的眼睛。
霹靂一聲,春雷又響起。傾盆的暴雨像是一股積郁在胸中已久的怒氣,終於落了下來。
一道道閃電撕裂了黝黑的蒼穹,一顆顆雨點珍珠般閃著銀光,然後就變成了一片銀色的
光幕,籠罩了黑暗的土地。現在本來已經應該是日出的時候了,可是在沒有閃電的時候,天地間卻更黑暗。
這個世界上大概很少有人會把沙漠和海洋聯想到一起。海洋是生動的、壯闊的、美麗的,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令人心胸開朗,熱血奔放。
有很多人熱愛海洋就好像他們熱愛生命一樣。
沙漠呢?沒有人會喜歡沙漠,到過沙漠的人,沒有人會想再去第二次。
可是一個人如果真正能同樣了解海洋和沙漠,就會發現這兩個看來截然不同的地方,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
它們都同樣無情,同樣都能使人類感覺到生命的渺小和卑微,同樣都充滿了令人類完全無法忍受的變動。在這種變化中,人類的生命立刻就會變得像鐵錘下的蛋殼那麼脆弱。在某一方面來說,海洋甚至比沙漠更暴厲更冷酷,而且還帶著某種對人類的無情譏笑。
——海水雖然碧綠,可愛,可是在海上渴死的人很可能比在沙漠上渴死的更多。
你看這江水奔漲,終日不停,就算有人將萬兩黃金丟下去,也只不過會濺起一片水花而已,等到水花消失時,江流還是不改,就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不管你投入的是萬兩黃金,還是百斤廢鐵,結果都是這樣子的。
世事本就如此,這個世界本就有很多無可奈何的事,一過去之後,便如春夢般了無痕可尋。
是春天。在天地萬物都在茁發生長的春天。凋謝了的木葉,又長得密密的,叢林中的林葉莽莽蒼蒼,連陽光都照不進來。樹干葉間,還是一片迷迷濛蒙的灰白色,讓你只能看到見一點迷迷濛蒙的影子。看得見,卻看不遠。毒蛇的液,狐狸的心,北海中的冰雪,天山上的岩石,獅子的勇猛,豺狼的狠辣,駱駝的忍耐,人的聰明,再加上一條來自十八層地獄下的鬼魂。
也像是罪惡一樣,沼澤里彷彿也有種邪淫的吸力,只要你一陷下去,就只有沉淪到底。
風在窗外吹,落葉一片片打在窗戶上,就像是一隻疲倦的手,在撥弄著枯澀的琴弦,雖然有聲音,卻比無聲更沉悶。
② 求一篇游記散文。
春滿觀鳥島
西昌的春天,通常比較早,而今年似乎比往年來得更早。春節過後,這兒就已經處處洋溢著春天的溫暖氣息了。人們很快地褪去冬裝、換上春裝,結伴去踏青賞春了。西昌人都說,要賞春還是去觀鳥島,這兒的濕地公園最具特色。
觀鳥島其實是邛海的一角濕地,而邛海其實是西昌郊區的一個淡水湖。觀鳥島的水較淺、花草多、水鳥多,再配以岸邊的各式建築景觀,很適合休閑度假,於是城裡人就紛沓而至,外地人也競相慕名前往。
剛一下車,就能聞見隨風飄來的花香、就能聽見嘰嘰喳喳的鳥鳴聲。沿著彎曲的林間石徑前行,伸手可及綴滿枝頭的桃花和梨花,加上蜜蜂蝴蝶的漫舞,遊人不自覺間便陶醉其中。
公園的草坪象綠油油的地毯,而點綴其中的各種花卉象地毯上印染的彩色圖案。路上隨處會欣賞到大涼山的各種奇石,與座座亭台樓閣相襯,與篇篇詩文墨畫相和,呈現出一幅仙境般的立體美麗畫卷。
一抬眼,能看到隨風舞動的垂柳,長長綠枝直沒進水面,彷彿在試探水的深淺溫涼。岸邊有全副武裝的鐵樹和裹得很嚴實的棕櫚,彷彿與這溫暖的季節不相協調,倒是頭頂的綠葉正在奏響著它們的春天狂想曲。
再看湖邊,陽光普灑在水面上,泛出點點金光,偶被隨風掀起的波浪攪個粉碎,光轉琉璃、別有情趣。人們站在岸邊的沙灘石頭上眺望,沐浴著日光、淋吹著春風,完全享受著如大海邊的舒適愜意。
水面上野鴨、海鷗此起彼伏,似乎故意在驚擾岸邊垂釣的老人。但這些老人基本都是「職業漁者」,在詫異的遊人面前頻頻炫耀著他們高超的釣魚技術,不一會兒功夫,就已收獲了數十條的各種魚蝦。
一切都在吸引著想去玩水的小孩子們,他們早已抵制不住水的誘惑,在大人們千呼萬喊之下,還是紛紛跑下水,摸魚撈蝦、戲水打鬧,好不自在。
一陣悠揚的古樂聲響起,吸引了人們好奇的目光,走近細看,原來是「西昌市民間古樂團」在排練歌舞。他們幾乎都是各單位的退休老人,不經意間就流露出那種悠然自得的灑脫心境,真有點羨慕他們的生活方式。
這時,趕來的遊人更多了,小商販也多了,有撐遊船的、有賣漁具的、有擺燒烤的、還有操著各種口音的遊客在隨處留影……公園里比先前更熱鬧了。
③ 茅閣記的作者
《爾雅通識》中:游記散文《茅閣記》的作者是(1.00 分) A. 韓愈 B. 蕭穎士 C. 元結 D. 賈至
答案:C. 元結。
④ 游記散文茅革記的作者
辛卯仲秋,余到杭州參加全國監獄警察網路技術工程師培訓班,有幸赴黃山一游,怪石、奇松、雲海、溫泉謂為「四絕」宛若天上人間,美不勝收,感物傷懷,為文以記之。
雖然已是仲秋,但是杭州的天氣仍然讓我們這些北方人感受不到絲毫的涼意,培訓的課程已接近尾聲,警院培訓中心組織全體學員去安徽黃山遊玩,得此消息大家為之一振。「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有太多的東西讓人神往了。
在一片晨光中,我們出發了。透過明亮的車窗,路邊一排風格各異歐式小樓映入眼簾,那不是別墅區,而是當地的農民房。高度的城市化是中國農村的未來嗎?「江浙農民的富庶,是可復制的嗎?換言之中國近十億農民能通過此種方式走向共同富裕嗎?在沉沉思考中我睡著了。
醒來時,車已進入安徽境內。路邊的民房,皆白牆黑瓦,兩側山牆砌有高高的騎馬牆,這就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最讓人稱奇的是這些房屋的窗戶都開得比較小而離地都比較高,據說這種建築格局是深有講究的,安徽古稱徽州,自古山多而地貧,故成年男子多外出經商,遠行前父母為其娶一女子為妻,意為留根。那高牆小窗加大了攀爬難度,是為家中的女子能更好的守節,在「浩盪山河男兒壯志,冷清清院落女兒無趣」唏噓感嘆中,黃山已近在眼前了。
在黃山的南大門,一處名為皖鄉一樓的餐館用過午飯,我們換乘小巴上了盤山公路。空氣中彌漫著絲絲甜味,撫摸著每一寸肌膚,潤潤的,爽爽的,心也隨之舒展開來。蜿蜒蛇行的盤山公路險峻異常,在頻繁的轉彎中,我看到勁拔松樹,還有那漫山綠竹,真是蒼山如畫,翠竹如海。
在一個遠山如黛,意韻悠然的地方我們下了車,環顧四周,在一片片翠竹的掩映下,碧池如玉,散落在蜿蜒的山谷巨石之中。眼前就有「天下名泉」之稱的黃山老溫泉口了,只見一橋飛架於山間,橋下溪水潺潺,橋為雙拱石橋,橋身有三字曰「名泉橋」,雖不知此橋始建於何年何月,但是從橋身的古樸與滄桑中,可見其歷史之悠遠。由此向東不遠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石像,徐霞客目光炯炯凝視遠方,果斷中透著剛毅,想為此像必為名家之做。徐老先生贊黃山曰「游黃山天無下山」,多年以來,好多人都在想是黃山美景成就了徐老生的游記,還是徐老先生的游記成就黃山的美名呢。
沿著逶迤的山路,我們緩緩前行,前方的山上有一瀑布飛濺而下,在時隱時現的陽光下泛著若有若無的五彩光韻。兩只小猴端坐於其間,大家頓時興奮起來,有人向小猴招手,有人要給小猴投食。不料此舉被導游立即喝止,原來黃山的猴子是純野生的,這兩只是出來偵察的,如果發現有食物會喚大隊猴子來搶奪食物,這是很危險的。
走過很長的一段石階,我們終於到了茲光閣,這里有一塊巨大的花崗石碑,上面鐫刻著「世界地質公園」幾個朱紅大字,看來黃山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茲光閣墨柱青瓦,其重檐式建築更彰顯出中國古建築獨有的神韻,正門的匾額題有「茲光閣」三字,字體大氣而端莊,仔細一看,竟是董必武所題。立於茲光閣前向上仰望,只見其身後山峰直入雲霄,而蒼松翠柏更立險峰之上,宛如一副渾然天成的水墨畫直鋪於眼前,正當我沉醉此間時,導游喚我們出發了,我們要由此乘玉屏索道,去玉屏樓看黃山奇松之首—迎客松。
在陣陣的轟鳴聲,纜車徐徐開動,車窗外景色多彩秀麗,山勢陡峭而崎嶇,林木蔥郁而挺拔,真是「橫看成嶺側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奧地利進口的纜車速度很快,根沒給我們太多的時間去遠眺那些無限美好的風光,不過只十幾分鍾玉屏樓就在我們眼前了。
走下纜車我們就感到陣陣涼意,山間薄霧蒙蒙,忽見不遠外有一巨石宛如大象昴首望天,大氣天成,石象前面的迎客松,籠罩在空濛的山霧中,如身著輕紗的仕女,玉手輕揚,注視著大好河山,於婷婷玉立間盡顯其美麗與端莊。詩雲:「美目盼兮,巧笑靚兮」我想她一定是在經歷了千年風雨,看遍春花秋月之後,才能有此般的淡定與從容。忽然霧散了,人們大聲叫了起來,迎客松自雲霧中走出,如美人輕撩面紗一般攝人心魄,清秀而溫婉,熱情而真摯。迎客松周圍的石崖上有許多石刻,記得其中一副刻得是「岱宗遜色」,夫岱宗者,泰山也,余以為黃山之美在景色秀麗,東岳之尊在歷史厚重,實不可相提並論。
導游又在喚我們了,原來是要帶領我們向蓮花峰進發,蓮花峰海拔1864。8米,拔地摩天,險峭雄奇,而且還經過異常艱險的百步雲梯,聽過導游的介紹,有人不禁切切私語,萌生退意。余淡然一笑,快步向前,不一會就有人跟了上來,此時行動就是最好的動員,正所謂「亂雲飛渡仍從容,無限風光在險峰。」
在我腿微微發酸的時候,我們進抵百步雲梯,霧寒風急趕緊取出背包中的衣物穿上,環顧四周,真是景如其名,百步雲梯高聳入雲,兩側萬丈深淵,是登蓮花峰最險的一段狹長山道。望著升騰的雲霧,忽感腹中飢餓,拿出干糧,胡亂吃了幾口,頓覺豪氣叢生。我抬頭仰望前方的石階,陡峭異常,幾近垂直,狹窄得只容一人通過,手腳並用艱難而上,爬行過半,竟飄起雪花片片,大家進退不得,隊伍停在半空,吾人心中膽氣頓生,大吼一聲「兄弟們上啊!」,一行人等奮力向前沖過雲梯天險。狹路相逢,勇者勝,登山如此,人生亦如此。
穿過窄窄的一線天,再向上走不遠,見一圓形石碑,上書「黃山蓮花峰高程1864。8米」我們終於登上蓮花之顛了。立於山顛,方知夫子當年「一覽眾山小」是何等的豪邁情懷。
「再不下山,就到不了光明頂了」在導游的呼喚中聲,我們下山向光明頂進發,「光明頂不是明教總壇嗎,原來在這!」有人恍然大悟道「明教的總壇光明頂在昆侖山,那是金庸杜撰的」有學識淵博者更正道。一路上迤邐而行,低頭看路,抬頭看霧,兩邊看樹,途中有一亭,古樸而雅緻,在此小憩只覺人在畫中,畫中在心中。
傍晚時分,我們終於抵達光明頂。漫步在雲蒸霞蔚、煙嵐縹緲之中,吾等雲雲眾生好似飛升於瓊樓玉宇之間,夜宿光明頂,一夜無眠。
在一片嘈雜聲中,我走出光明頂山莊向煉丹台走去,還好人不是很多,我立於台上只見東方一縷紅光現於天邊。山谷中有大團的雲霧飛過,霞光盡染於雲霧之上,紫色的雲霧如身穿紗衣仙女,飄飛於天上人間。突然,人群騷動起來,原來東方破曉,幽暗的晨光轉瞬間即逝,無論是峰巒、松柏、還是遊人的身上都披上了萬道霞光,人們大聲歡呼著,聲震雲霄。「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此時此刻唯有潤公大氣磅礴的詩詞才能詮釋人們的心情。
光明頂之南謂之前山,群峰鼎立,眾壑縱橫,磴道曲折而陡峭,英俊挺拔天如須眉男兒的天都、蓮花二峰,是前山景色雄奇的代表,光明頂之北謂之後山,奇景薈萃,清幽淡雅,清秀溫婉如巾幗女兒的始信峰是後山秀麗景色的精髓。回想1979年的神州大地,到處躁動著改革的春潮。是年7月鄧公以75歲的高齡暢游黃山,他老人家徒步從茲光閣,經玉屏樓,直上光明頂。此時之鄧公做為中國的引路人,想必是藉此向世人,也是向世界展示其「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之氣魄。當年鄧公曾雲:「黃山這一課,證明我完全合格」鄧公不愧一代偉人,談笑間將主大地沉浮的雄心壯志揮灑得淋漓盡致。
領略了前山的雄奇,更渴望盡睹後山的秀麗,於是我們向始信峰進發。山中林木鬱郁蔥蔥,清晨的露珠在樹葉上閃爍流動,清新而溫潤的空氣氤氳於山谷之中。走出山谷,只見前方,一巨石碩大無比,渾然天成,直立於山顛,名曰飛來石,據說這就是《紅樓夢》中幻化為通靈寶玉的頑石。既然寶玉源於此,那麼化身黛玉絳朱草又在何方呢。
在西海賓館的旁邊有很大的一塊空地,導游說這直升飛機的停機坪,2001年為海主席巡幸黃山而專門興建的,當年為了修這個停機坪幾乎削平半個山頭,其工程之浩大可見一斑。
既來之則安之。認清方向,我們朝始信峰進發!「到了始信峰,方信黃山天下奇」。「不到始信峰,不見黃山松」……沿路的黑虎松、連理松、豎琴松、探海松,形態各異,生動形象,更有許多無名松讓我連連稱奇。原來不過10分鍾的路程,我們走了足40分鍾,有太多的美景讓我們駐足不前。
立於始信峰,我們登頂環顧,雲海茫茫、險峻壯觀。對面的石筍峰在霧氣的籠罩下似一幅剛剛洇過的水墨山水,留張照片以作紀念吧,幾張照片的功夫,那山水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霧越來越大了,我掉隊了,隻身繼續前行。
黃山之處於迷霧,正如我之處於迷茫,在迷茫中我想看清方向終究是徒勞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前行,在行進的途中尋找方向,修正方向,終有雲開霧散之時,我會看到屬於我的風景。看來黃山真的很有靈性,與吾心有戚戚焉。
雲開霧散時,我終於找到自己隊伍,經雲谷索道下山。黃山二日雖然沒有如願盡攬黃山之奇妙,但吾在山水之間感山川之秀麗,思造化之神奇頗有所得。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算不旺此行!黃山是羞怯的少女,一如那宏村大家的閨秀躲在閣樓上脈脈含情的窺望;黃山是聰慧的婉娘,洞察了我的心境,陪我霧鎖雙眉。黃山真的很有靈氣。黃山之奇我也許僅僅讀過了一頁,但無論怎樣,她已然不再是一個概念了……
⑤ 松風閣記的作者簡介
劉基(1311—1375),字伯溫,青田(今屬浙江)人,元代至順年間(1330—1333)進士,任高安縣丞內、江浙儒學副容提舉,不久罷職歸田。後任浙東元府都事,因反對招安方國珍,與朝廷大臣意見不合,受羈管處分。又一度出任江浙行省都事,不久又棄官而去。1360年(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受朱元璋聘。協助朱元璋平定天下,任太史令。1368年(洪武元年)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1370年(洪武三年),授弘文館學士,封誠意伯。後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讒,憂憤而死。
劉基是元末明初有名的詩文作家,一些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動亂和人民的痛苦。散文古樸渾厚、鋒利遒勁,以寓言體散文最為著名。游記則描寫細致,清新生動。著有《郁離子》、《覆瓿集》、《犁眉公集》、《寫情集》、《春秋明經》等。後人合編為《誠意伯文集》。
⑥ 寫一篇游記散文
中國有句老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名言吸引著千百萬遊客來蘇州觀光。
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距閶門七公里。遠古時代,虎丘曾是海灣中的一座隨著海潮時隱時現的小島,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最終從海中湧出,成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們便稱它為海涌山。「何年海涌來?霹靂破地脈,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蒼壁。」宋人鄭思肖的詩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來。如今虎丘雖已遠離大海,人們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蹤影,海的信息。人們來到虎丘,未踏進頭山門,就看到隔河照牆上嵌有「海涌流輝」四個大字;進山門後,一座石橋跨過環山河,橋被稱作「海涌橋」;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圓滑的石體是因為海浪沖刷而致;憨憨泉因為潛通大海,又被稱作「海湧泉」;擁翠山莊月駕軒內立有清代學者錢大昕書寫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過望海樓、海泉亭、海宴亭等勝景。在歷代文人筆下,更可見虎丘與海的淵源,「海當亭兩面,山在寺中心。」
還有一說,公元前四百九十六年吳王闔閭犯破傷風死,葬於此山,入穴三日後有白虎蹲踞墓上,故名虎丘山。虎丘山經歷代名人在山上營造,規模宏大、日趨完美、亭台樓閣、園榭軒館,聳金疊翠,虎丘山寺宇均沿山而築,名冠吳中,甲於江南。虎丘山雖小,而幽美的景色卻能與錦綉名山大川相媲美。《吳地記》曰:「山絕崖縱壑,茂林深篁,為江左丘壑之表」。宋朱長文《虎丘山有三絕》為:「望山之形,不越崗陵,而登之者,風見層峰峭壁,勢足千仞,一絕也;近鄰郛郭,矗起原隰,旁無連續,萬景都會,四邊穹窿,北垣海虞,震澤滄州,雲氣出沒,廓然四顧,指掌千里,二絕也;劍池泓淳,徹海浸雲,不盈不虛,終古湛湛,三絕也」。明代可流芳《虎丘有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所以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雨雪,各有致趣。
虎丘山歷有前山十八景,後山十八隻之稱。有著「前山美、後山幽」的說法,後山腳下清清河水環繞,河中水菱浮面、河旁古木參天,大量的古樹名木,樟、杉、柏、松、銀杏、玉蘭長勢茂盛。掩映在叢林中有分翠亭、玉蘭山房;攬月榭等景點。頭山門、海涌橋、斷梁殿是虎丘山的入門三景。斷梁殿梁的中間為兩根梁斷開接起來的,可以看到斷縫。登臨虎丘山沿途可見「憨憨泉」,吳王闔閭得「干將」、莫邪」劍後試劍所致的「試劍石」、「真娘墓」、「千人石」、「劍池」、「二仙亭」、「點頭石」等,每個景點都富含著美麗的傳說。雲岩寺塔也稱虎丘塔巍巍聳立天際有中國「比薩斜塔」的盛名。
虎丘山風景幽奇,風光如畫,「平坐游覽遍天下,游之不厭惟虎丘」,就是人們對虎丘山最美好的贊嘆。除了花卉,虎丘最經典的景點,我覺得就是劍池和雲岩斜塔了。劍池幽奇神秘,又有著闔閭墓葬之迷和神鵝易字的傳說,風壑雲泉,吸引著眾多遊人,然而可供拍照的場地太狹促,無法將那種感覺完全。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早已在一千多年前就說過「到蘇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蘇州城是美麗的。她雖小巧但卻極富內涵;雖無大廈林立卻讓人能看到蘇州的發展;整個城市規劃得有形有色,同時又可感受到作為古城的韻味。小巧別致的留園,斜對面便是西園,西園不大,最能引人入勝的就是五百尊羅漢塑像啦!
西園寺坐落在蘇州城西閶門外,創建於元代至元年間,距今已有七百年歷史。寺內古木幽深,梵宇重重,綠茵曲水,鳥語花香。黃牆青瓦滾龍脊,紅柱彩繪佛裝金。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和藏經樓,五百羅漢堂。其中羅漢堂特點突出,為西園寺最獨特建築,規模宏大,三進四十八間,以四大名山塑座為中心,沿四壁排列泥塑全身五百羅漢像,大逾常人,神態各異,造型生動。從姿態來說,雖然全部是坐式,但絲毫也不覺得單調。從整體造型看,有瘦削清癯的老者、清姿秀骨的少者,也有威武勇猛的強者,慈悲心腸的善者構成一組高超完整的塑像群。俗話說: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得面對現實,面對諸多人等雜事,看了羅漢們的各樣尊容,似有醒悟,便想起唐代和尚寒山和拾得的著名問對。寒山問:「世間有謗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之乎?」拾得對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默默領會這佛家妙語,再感悟羅漢們的啟迪,方知生活中只有定其心,才能應天下之變,也感謝羅漢們的啟迪。堂中央是一尊用整根香樟木雕成的千手千眼觀音,距離千手千眼觀音不遠處,有一尊特殊的佛像,它四面有四個不同面相的臉,據說代表了佛教的四大名山及主供神,即:五台山文殊菩薩、九華山地藏菩薩、峨眉山普賢菩薩、普陀山觀音菩薩。堂內還塑有大肚彌勒像,寒山、拾得像,關公、韋馱像等,五百羅漢更是金身佛像、熠熠生輝,光彩照人。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瘋僧」、「濟公」兩像堪稱典範。精美絕倫,栩栩如生。其傳神與妙趣橫生令人為之傾倒,堪稱傑作。、
在西園寺中與羅漢堂一樣吸引遊客的,是放生池中的大黿。放生池為一蝌蚪狀大池,「頭部」在南,「尾部」在北,並折向東南,面積相當寬大。池內魚鱉之類極多,大都是佛教信徒所放生。其中五色鯉魚,可與杭州玉泉媲美。池中有大黿,是明代所蓄老黿繁衍的後代,壽命已歷三百餘年,炎熱天氣,才出水一現。
西園寺山門前,有一個兩千多平方米的廣場,種萬株名木。寺內西花園的廣仁放生池,周圍建有廳榭迴廊。池中設八角亭,稱「湖心亭」,翼然屹立水中,以曲橋貫通兩岸,構築頗為巧妙。亭台樓榭環繞,花木掩映,池中魚兒悠遊,更有數只珍貴的龜,為別處所無,龜已有數百歲,重逾百公斤,常浮出水面,與遊人逗樂。江南靈秀,蘇州園林小巧玲瓏,其風格也融進了寺院建築之中,使得西園寺更顯得含蓄雋永,富於文化色彩。
寒山寺位於姑蘇城外楓橋邊,始建於公元五百零二年的梁天監年間。到了唐代,相傳僧人寒山曾在該寺居住,唐貞觀年間改名為「寒山寺」。這座寺廟,歷經數代,屢建屢毀於火,現在的建築是清末重建的。
寒山寺聞名於世要歸功於唐代詩人張繼。當年張繼進京趕考,名落孫山,鬱郁還鄉,途經蘇州,夜宿楓橋,觸景生情,於是寫下了千古絕唱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自從唐代詩人張繼題了《楓橋夜泊》一詩後,該寺便聞名了。
寒山寺中的主要景點有大雄寶殿、藏經樓、鍾樓、碑文《楓橋夜泊》、楓江第一樓。
大雄寶殿內兩側壁內鑲嵌的是寒山的詩碑,還有懸掛於兩側的十六羅漢像。殿內的兩個石刻和尚就是寒山與拾得。寒山,又稱寒山子,唐代貞觀年間,原居住於始豐縣(今浙江天台)寒岩,擅長詩詞文章,寫有詩三百餘首,後人輯為《寒山子詩集》。拾得,本是孤兒,由封干攜入天台山國清寺為僧,故取名為「拾得」,與寒山是好友。後人輯其詩附於《寒山子詩集》中。這幅石刻畫是一種意筆畫,寥寥幾筆便刻畫出他們兩人春風滿面、拍掌而笑的栩栩如生的神態,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大殿前院兩側,有六棵五針松,就是日本友好訪華團於七六年栽種在該寺的,這樹是在日本愛媛縣生長的,日本叫:』五葉松",當時已生長了五年。大雄主殿的右側懸掛著一口日本友人於清末送來的支那銅鍾。鍾面上鐫有記述鑄鍾緣由的銘文。此鍾一式共兩口,一口懸在日本館山寺,一口送來寒山寺。
寒山寺的古銅鍾為唐代鑄造,但後來被毀。明代嘉靖年間本寂禪師重鑄銅鍾。六如居士唐寅在《姑蘇寒山寺化鍾疏》中記敘甚詳,說此鍾聲音宏亮,聲聞十里。但這口銅鍾也不復存在。關於嘉靖銅鍾的下落有一種說法:它被日本浪人盜去,為此曾釀起風波。光緒三十一年寒山寺重建時,日本人士募捐鑄仿唐青銅乳頭鍾兩口,一口送往寒山寺,一口存於日本館山寺,並有銘文鐫刻其上:「姑蘇寒山寺,歷劫年久,唐時銅鍾,空於張繼詩中傳耳。嘗聞寺鍾傳入我邦,今失所在,乃將新鑄一鍾齎往懸之。」現今這口銅鍾仍懸於寒山寺大殿右側。
寒山寺在日本也是婦孺皆知。寒山寺因唐貞觀年間寒山、拾得兩位高僧由天台山來此住持得名。後來拾得和尚東渡日本傳道,在日本建「拾得寺」,與寒山寺為姊妹寺,同時,把佛家叩鍾一百零八下的規矩也傳到日本。日本人相信,聽鍾聲能驅邪利吉,每年除夕,成百上千的日本人專程來寒山寺,聆聽寒山寺的鍾聲,他們認為,在辭舊迎新之際,聽到寒山寺的鍾聲,能消災禍。聽完鍾聲,再吃碗面條,新的一年就萬事如意了。當然,他們更希望能到鍾樓上新自撞一下鍾,因為這樣就更能夠得到上蒼的保佑。
以清除一年的煩惱,這已成為此地的一個特有的旅遊項目。
藏經樓系原來收藏陳放經書處,樓屋頂有《西遊記》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悟凈的雕塑像。一樓內牆壁上嵌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經文。
鍾樓為二層,八角。樓下石碑為重修寒山寺時所立,正面碑文為程德全所撰,碑的背面刻有重修寒山寺時募捐者的名字和金錢額。
霞光微曦時或暮色蒼茫中,於江岸湖邊,聽幾聲隨風飄來的鍾聲,不禁使人勾起一番懷古的幽思。在數不盡的名寺寶剎的鍾聲里,最教人心馳神往的莫過於蘇州城西寒山寺的鍾聲了。
⑦ 《佛列格游記》作者簡介
格列佛游記 作者:斯威夫特
斯威夫特是英國十八世紀傑出的政論家和諷刺小說家。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貧苦家庭。他是遺腹子,從小由叔父撫養長大。十五歲時就讀於都柏林三一學院,獲學士學位;1692年獲牛津大學碩士學位,1701年獲三一學院神學博士學位。他在大學里的主業是哲學和神學,但他個人更偏愛文學和歷史。
1688年,斯威夫特前往英國,做了穆爾庄園主人威廉·鄧波爾爵士的私人秘書,直到1699年鄧波爾去世。在他擔任秘書期間,閱讀了大量古典文學名著。
1699年,斯威夫特回到愛爾蘭,在都柏林附近的一個教區擔任牧師,但為教會中的事務常去倫敦,後來捲入了倫敦的輝格黨與托利黨之爭,受到托利黨首領的器重,擔任過該黨《考察報》主編。1714年托利黨失勢,他回到愛爾蘭,任都柏林聖帕特里克教堂主持牧師,同時著手研究愛爾蘭現狀,積極支持並投入爭取愛爾蘭獨立自由的斗爭,但一個個美好的夢想最後都破滅了。
晚年的斯威夫特內心十分孤獨,只限於和屈指可數的幾個朋友交往。他將自己積蓄的三分之一用於各種慈善事業,用另三分之一的收入為弱智者蓋了一所聖帕特里克醫院。然而,斯威夫特本人也被疾病折磨得不成樣子,許多人甚至認為他已完全瘋了。1745年10月19日,斯威夫特辭世,終年78歲,葬於聖帕特里克大教堂。
斯威夫特的文學才能很早就顯露出來,他寫過一些詩和文章,但真正使他揚名的是諷刺散文《一隻澡盆的故事》(1704),在這篇故事中他諷刺和抨擊了英國各教派的虛偽和無恥。此後他又寫了《布商的信》(1724—1725,抨擊英國政府對愛爾蘭的貨幣政策)、《一個小小的建議》(1729,諷刺英國對愛爾蘭人民利益的壓榨和情感的欺侮)等等。但是,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是《在世界幾個邊遠國家的旅行》,即通常所說的《格列佛游記》(GuHiver」s Trav—ek),這部書完成於1726年。斯威夫特一生寫的大量作品幾乎都是不署名出版的,只有《格列佛游記》例外,他出版此書得到的稿酬是200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