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遺址
1. 山東聊城有什麼名勝古跡
聊城市簡介
聊城市歷史悠久。唐虞三代(指唐堯、虞舜和夏、商、周三代),聊城屬兗州之域。(古代分中國為九州。《書·禹貢》作冀、袞、青、徐、揚、荊、豫、梁、雍等九洲)。聊城是當時中國的政治中心之一。聊城諸部落,是眾多東夷部落中的一員,這一時期屬戰爭階段。在這一時期,陽谷景陽岡曾是少昊登帝之處。少昊在窮桑封官,附屬部落大多以鳥命名,出現了原始官制。
後來蚩尤打敗少昊部落占據陽谷、茌平等地,聊城諸部落成為蚩尤聚兵基地,聊城諸部落還捲入了華夏集團與東夷集團的大規模的戰爭之中,部落成員參加了「涿鹿之戰」。大戰之後,中原平定,中國以華夏集團為核心,中華民族開始大融合。聊城也進入了和平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黃帝戰敗蚩尤後在窮桑登帝,聊城屬華夏集團管理范圍。漢字始祖、黃帝史官倉頡(東阿縣銅城鎮王宗湯村有屬於龍山文化遺址的倉頡墓)在聊城活動和造字,很顯然,聊城市境的政治文化發展是走在全國前列的,這從41處龍山文化遺址出土器物和9座龍山文化城的氣勢上也能夠看出,其中還出現了文字。黃帝在位之時,其第五子清陽氏封於「清」(東昌府區堂邑鎮),黃帝讓清來治理聊城。後來,顓頊像他的祖先黃帝一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聖大賢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時隨著部族不斷順黃河流域東遷,後加入少昊東夷部落,定居於窮桑(今山東曲阜縣)一帶,因此又號窮桑氏。傳說顓頊曾蒞臨聊城(東昌府區閻寺鎮申李庄附近有聊古廟)。
三代之時,古代帝王的交替,傳說為「禪讓制」。巢父,傳說中的高士,因築巢而居,人稱巢父。堯以天下讓之,不受,隱居聊城,以放牧了此一生。聊城古有巢陵,為巢父葬處,在今聊城市東昌府區許營。聊城縣治曾移此。其墓旁傳為當年巢父遺牧處,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遺牧」。
聊城歷代狀元
唐代3人孫 逖(tì)、崔鉶、孫 偓;五代2人王徹、王溥;宋代1人王岩叟;金代1人閻詠;明代1人朱之蕃;清代2人傅以漸、鄧鍾岳。武狀元清代2人馬兆瑞、李孟說(讀:悅)。(詳見《聊城歷代狀元》一文)
聊城名稱的由來
據2001年出版的《地方史志資料叢書
2. 聊城名勝古跡有多少呀
京杭大運河西岸有一處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群,遠看,瓊樓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這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位於聊城東關雙街南首,建於清乾隆八年(1734年),原是山西、陝西兩省商賈聯鄉誼、祀神明的處所。她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身,充分顯於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作。
山陝會館是一座廟宇和會館相結合的建築群體,坐西面東,南北闊44米,東西深75米,主要建築有山門、戲樓、夾樓、鍾鼓樓、看樓、碑亭、大殿、春秋閣等,共計160餘間。
孫大石美術館
孫大石美術館 位於高唐縣城區魚邱湖北岸。孫大石,又名孫瑛,高唐縣河涯孫庄村人,中國著名山水畫家。於1982年由孫大石與高唐縣人民政府合資修建。佔地面積2088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為仿古庭院式建築。灰瓦弧線屋頂,灰藍色牆基、白色正牆,間以洋紅色腰線和房檐,體現了古樸、高雅的建築風格。館分東西兩院,建有展廳、四層六角一覽閣、長廊、碑牆、畫室等。一覽閣內展放的「天下第一硯」——龍騰巨硯,重11噸,用整塊巨石,由5名工藝師歷時3年雕成。另外還展有中華百硯、孫大石無償捐贈的上億年的魚化石和古動物化石等文物及半個世紀以來的個人繪畫作品、高唐籍著名畫家的名品大作。
蕭城遺址
位於冠縣館陶鎮東南3.5千米處。據記載,此為遼國蕭太後為駐兵中原而於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築成,亦稱 「歇馬城」、「駐馬城」。 傳為遼兵用頭盔裝土,一夜夯成,俗稱「盔安城」。 因1967年在城內發掘出的明隆慶年間山西按察司楊師震之墓誌銘中有「葬於肖城之源」字樣,故又名「肖城」。城為方形,邊長1300米,面積169萬平方米。四門均系「扭頭式」建築。城牆系土築,尚存者上寬8米,下寬13米,最高處為13米,堅固如初。城門、箭樓、點將台、飲馬井、「萬人坑」等遺址尚存。「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長城以南,首屈一指」。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訓祠
位於冠縣柳林鎮。主要建築有武訓祠和武訓墓。佔地面積 平方米,建築面積 平方米。武訓祠,始建於1903年,僅三間。1937年,由時任山東教育廳長何思源撥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祠堂為歇山式磚木結構,闊五間,進深三間,飛檐高挑,肅穆庄嚴。祠後為武訓墓。1896年12月5日武訓在臨清他所創辦的御史巷義學去世,歿後葬於當時的崇賢義塾東壁外,即今墓所在位置。1989年6月重修。墓北面為陳列室,展示了武訓的生平史跡及其文物。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塊;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台,又名「嚶鳴台」;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訓魂亭」,亭額由著名學者季羨林題寫。
馬頰河度假村
位於聊城城區西25千米馬頰河東岸。始建於1972年, 1998年被山東省林業廳列為生態公益性林場。主要以生態經營為主。2001年5月1日辟為馬頰河度假村,並對外開放。總面積181公頃。村內有防護林場、優質品種果園、良種稻田、中華鱉繁育養殖場、觀賞魚繁育場、野菜自然保護地、自然獵場和優質用材樹及美化、香化、觀賞性樹木育苗基地,並栽植江南毛槐、紫荊、紅瑞木、紫葉李、西府海堂、榆葉梅等觀賞樹木20多個品種共20000餘株。為完善旅遊功能,建造了游泳池、垂釣池、水上餐廳、鄉間別墅和賓館,人工造山11座,建成苗族、客家族、土家族、布依族等4處民族風格景點,添置了搖椅、吊床、鞦韆等游樂設施,安排了射擊、探險等多個參與性游樂項目。已初步形成集生態觀光、休閑娛樂、渡假休閑、民族小吃為一體的游樂場所。
韓氏墓地石刻群
古代石刻群。位於莘縣董杜庄鄉梁丕營村東北。系唐末魏博節度使韓允中及其父韓國昌墓葬神道石刻群。墓葬坐北朝南,地表封土已平。石刻存有韓允中墓碑、韓國昌神道碑、墓表、豕、羊、馬、武士俑。韓允中墓碑和韓國昌神道碑形制大小基本相司。碑身與碑額為整石雕出,通高6.8米、寬2.13米、厚0.77米。額上浮雕6條龍,曲折盤繞,層次分明,龍首飾在碑首側,碑首正中留有圭字形額。碑文多有殘缺,可辯者有2500餘字,書體工整秀勁,波折險峻,有褚體韻致。墓表,位於神道碑的最南端,八棱形,通高3.49米,表首圓形,飾仰蓮,座方形。八稜柱體上刻有宋紹聖二年的簡短文字,記敘了宋代補添神道石刻的經過。石豕,首殘,殘高1.12米。肌肉雄健,四足有力,蹲坐於方形基座上,隱露出勇猛不可侵犯的樣子。石羊,高0.92米,俯卧在長方形基座上,雙角大而彎曲,安祥地注視前方。石馬,首尾長2.36米,高1.60米,著鞍轡,雕琢渾朴。馬左前雕出一胡服束帶牽馬石俑,頭部已殘,高1.40米,形象威嚴,神態逼真。武士俑,頭戴冠,雙手持劍站立在方形台基上,高2.73米,短頸,雙目圓睜,威武庄嚴。韓氏先世為河南汝南人,世為魏將,國昌官至貝州刺史,唐大中六年(852)卒。允中官至魏博節度使,乾符元年(874)卒。父子俱為顯官,故神道石刻之高大雄偉有異於常。1992年6月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陽岡
位於陽谷縣城東16公里張秋鎮境內。傳為《水滸傳》中描述的武松打虎處,也是龍山文化城遺址所在地。總佔地面積33.3公頃,其中水面10公頃。景區內沙丘起伏,莽草叢生,林蔭蔽日,一派荒野景象。其主要景點有三碗不過岡酒店、鄉民告示處、縣衙告示處、山神廟、武松打虎處、石碑、虎嘯亭、武松廟、湖心島、釣魚台、碑林、虎池、猴山、鹿苑、箭場等20餘處。 「武松打虎處」石碑為南宋時期所立。山神廟:已有200餘年的歷史,共3間,建在長30米、寬25米、高4米的土台上,坐北朝南,青磚灰瓦。廟內塑有武松打虎造像。廟的左前方立有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舒同題寫的「景陽岡」石碑,右前方立有著名書法家楊萱庭書寫的高3米的 「虎」字碑。虎嘯亭:位於景區西部,六角單檐,由徐悲鴻的夫人、書法家廖靜文題名。碑林:在山神廟以北。因武松打虎的故事廣為流傳,故到景陽岡參觀旅遊的學術界名人大都在此題詞、賦詩、作書、繪畫。有關人員整理後,刻石立碑。多年積累,碑林漸成規模,到2001年底,有碑刻46碣。武松廟:在北岡之巔。門匾額「武松廟」為趙朴初所書。園內東亭內為武松打虎處碑,西亭內為新鑄大鍾。大殿系五開間三進深歇山式建築。殿內正中為武松塑像,像上懸「勛業昭彰」四字匾。牆內飾有國家一級美術師和民間藝術家合作的多幅木質彩刻壁畫。「武松打虎」浮雕石像:佇立在山岡前。由著名畫家劉繼卣創作。象徵著除暴安良、見義勇為的武松精神。「天下第一虎」石:位於景陽岡南部,傳為武松打死的那隻老虎的化身。「景陽春曉」石:位於景陽岡南端的一塊神奇的巨石,它形體美妙,正看如一「山」字。上刻著名書法家劉藝所書「景陽春曉」四字。2001年,景陽岡被定為國家三A級旅遊景區。
獅子樓
獅子樓坐落在陽谷縣城大隅首西南角,始建於宋景佑三年,現為水滸旅遊線上重要景點。「水滸」英雄武松為兄報仇在此怒殺西門慶,獅子樓因而名揚四海。此樓為宋式建築,二層五開間三進深,青磚灰瓦,飛檐斗拱,雕梁畫棟,雄偉壯觀。建築面積451平方米,高15.8米。樓前列石獅兩對;樓內陳列水滸人物塑像,形態逼真,生動傳神。當代名人沈雁冰、劉海粟、李苦禪、顧頡剛等均有題詠留此。
於2003年10月1日對遊客開放的獅子樓旅遊城為位於陽谷縣城中心,該景區以《水滸傳》《金瓶梅》故事為背景的主題景區,反映宋代民風民俗,佔地30畝。主要景點有:王婆茶館、武大郎家、冷酒館、紙扎店、西門葯店、鹽店、絨線鋪、綢緞庄、客棧、獅子大酒樓、棋社、戲台、玉皇廟等。節日期間舉行大型的節慶和廟會等活動。日常娛樂項目有山東快書、武大鄆哥大街表演、陽谷風情表演、舞獅子、踩高蹺、老年秧歌表演、豫劇團演出、民間雜耍表演、糖人表演、書法表演,工藝品製作表演等。其中,武大郎與潘金蓮的形象受到遊客的普遍歡迎,成為景區最大的亮點。
萬畝梨園
冠縣別稱,因種植歷史悠久且全縣成片梨園達30萬畝而得名,尤以韓路、張八寨、鄧官屯、劉屯一帶著名。蘭沃鄉韓路村有一「梨樹王」,高8米,粗可二人合抱,樹冠佔地近百平方米,已有330多年的樹齡,年產鴨梨達1500餘公斤,樹型之高大,樹齡之古,產量之豐厚,均為全國第一。百年「紅子」樹,葉似梨,花似桃,果似山楂,十分罕見。另有「八仙聚」、「卧龍樹」亦成景觀。春暖時節,「堆雪鋪玉三千頃,飛甜流香十萬家」。每逢清明佳節,冠縣都要舉辦「梨花節」大型觀光活動。
馬本齋烈士陵園
位於莘縣張魯回族鎮南1000米處。1944年2月,冀魯豫軍區第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後安葬於此。1954年,烈士靈柩移至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1985年在烈士原葬處重建。陵園坐北朝南,佔地面積6670平方米。整個陵園由紅磚花牆圍合。主要建築有阿拉伯式穹形大門、中國古建築式六角形紀念亭等。坐置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由一條通道貫穿其中。園內翠柏掩映,綠草如茵。重建後的陵園融合古代建築與阿拉伯建築風格於一體,庄嚴、典雅、肅穆。每逢清明節,總有不少人到陵園掃墓。宋任窮、段君毅等也曾到此憑吊。該陵園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魯西北烈士陵園
聊城市境內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亦名丈八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大王寨鄉東丈八村。始建於1945年。佔地面積約6公頃,南北長740米,東西寬170米。陵園坐北朝南,主要有門樓、紀念塔、紀念室、烈士墓組成。門樓為古典式建築,1957年重建。紀念塔高16米,四面八角,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00平方米。第二層塔壁鑲嵌著8面石碑,刻有當時冀魯豫邊區黨、政、軍領導人書寫的碑文和為革命犧牲的925位烈士的英名錄、烈士傳略。塔北為3間烈士紀念室,室中懸掛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親書的輓聯和部分烈士的照片、事跡。園中北首是魯西北全體黨政軍民1945年敬修的肖永智、張炳元、史欽琛等烈士墓23座。
中國運河博物館
日前,倍受世人關注的中國第一座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在山東聊城東昌湖風景區內落成並投入使用,吸引了世界各國專家學者和旅遊者的目光。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於2004年11月在山東聊城動工建設。該博物館總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分為陳列區、收藏區和研究及學術交流區3個功能區域。中國是世界上開鑿運河最早的國家之一。
中國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工工程之一,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該館的建設對於研究和傳承運河文明,弘揚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文化,促進和提升提升運河沿線城市乃至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具有重要意義。
山東聊城市是受運河文化影響比較早的地區。隋代開鑿的京杭大運河流經聊城的西部。元代會通河縱貫聊城腹地,為聊城帶來了數百年的經濟和文化的繁榮,形成了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
該博物館將系統介紹運河發展史、科技史以及沿岸地區的重要文化面貌和文化內涵,對於進一步弘揚運河文化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海源閣
海源閣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之一,清道光二十年進士楊以增所建,總計藏書22萬。它與江蘇常熟縣翟紹基的「鐵琴銅劍樓」,浙江吳興縣陸心源的「皕宋樓」,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樓」合稱清代四大藏書樓。其中以翟楊兩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書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楊」的美稱,深為海內外學者所仰慕。
海源閣藏書樓位於光岳樓南萬壽觀街路北楊氏宅院內,為單檐硬山脊南向樓房,面闊三間,上下兩層,下為楊氏家祠,上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處。藏書樓上層中間門額上懸掛「海源閣」陽言語匾額一方,為楊以增親書,額後有楊以增自題跋語。 海源閣藏書浩瀚,是楊氏四代人潛心搜集的結果。楊氏第四代人楊保彝編著《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及《海源閣書目》計有208300卷有餘。另有不載於書目者尚多。
3. 山東聊城有什麼名勝古跡
臨清舍利寶塔
舍利塔景色舍利塔晨曦舍利寶塔聳立在城北人運河東岸,雄渾高峻,巍峨壯觀。舍利寶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通州的燃燈塔、杭州的六和塔、鎮江約文l峰塔並稱「運河四大名塔」。...
古運河景區
古運河風景區為古老京杭古運河聊城段,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漕運盛極一時,藉助漕運之利,運河經濟甚為繁榮。聊城為沿岸九大商之一,被盛譽為「江北一都會」清康熙、乾隆皇帝曾十一次駐驛於此。
運河沿岸留有很多名勝古跡,「山陝會館、大小碼頭、宋代鐵塔、唐朝古槐」等國家重點文物沿河而立;與...
東昌湖
東昌湖,環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聊城古城,初現於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逐代開闊,水域4.2平方公里,引黃河水為源,常年不涸。馳名中外的京杭大運河穿湖而過,城河湖一體,托出江北獨特的水城風貌。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聊齋》中的《胭脂》篇,...
鰲頭磯
鰲頭磯座落在臨清市中區會通河分叉處,是京杭大運河上一處著名的名勝古跡。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此處原為元代運河與明代運河交匯處的一座石壩,其狀如鰲頭,兩支運河上的四處河閘象鰲兩只足,廣濟橋在鰲頭磯後象其尾。壩上所築古建築稱鰲頭磯...
海會寺
海會寺位於陽谷縣城東約25公里阿城鎮南街,會通河(今稱小運河)東岸,為典型的清代古建築群,是古運河民族文化旅遊線上重要景點。其主體建築落成於清康熙年間,至今仍堅固如初。寺院佔地近百畝,由劉公祠、海會寺、運司會館三部分組成。原有殿堂、僧房、樓閣200餘間、各種佛像...
山 陝 會 館
山陝會館院景山陝會館坐落在古運河兩岸,為山西商人集資興建的一處廟宇與會館相結合建築群。始建於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歷經四年,主體工程竣工,其後連年擴修,至嘉慶十四年方具現今之規模,前後歷時十六年,耗銀六萬零四百六十五兩六錢九分,占...
曹植墓
曹植墓古墓葬。位於東阿縣魚山西麓,坐東朝西。建於魏太和七年(233)。曹植墓依山營穴,封土為冢。南臨魚山八景之一的「星落隕石」,北傍曹植讀書之地羊茂平台。墓頂懸崖峭壁,灌木蔥郁。1700餘年來,古墓滄桑,歷經磨難。據記載,早年:「兆塋崩...
武訓祠
武訓祠位於冠縣柳林鎮。主要建築有武訓祠和武訓墓。佔地面積平方米,建築面積平方米。武訓祠,始建於1903年,僅三間。1937年,由時任山東教育廳長何思源撥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祠堂為歇山式磚木結構,闊五間,進深三間,飛檐高挑,肅穆庄嚴。祠後為武訓墓。1896年12月5日武訓在臨...
魚邱湖
魚邱湖位於高唐縣縣城內。又名城環湖、高唐四湖、高唐城圈湖。由東南湖、西南湖、東北湖、西北湖4部分組成。為古代掘土築城而成。其中,東北湖和西北湖以拱橋為界,橋旁建有亭台4座,1958年起注入黃河水。湖面
64公頃。湖底平坦,水深常年保持1米左右。湖內有魚、藕,間有葦蒲。...
魚山
魚山坐落於東阿縣城東南20公里處的黃河北岸。屬泰山西來余脈。海拔82.1米,佔地80餘公頃。相傳,因其形似甲魚,或曰古建魚姑廟於山頂,故名魚山。因漢武帝所作《瓠子歌》中有「吾山平兮鉅野溢」之句,又名吾山。春秋時屬齊。魏晉時建有一座神女祠,供奉神女成公...
華歆墓
華歆墓位於高唐縣城東涸河鎮大華村北200米處,距縣城20公里。墓封土高3米,直徑7米。墓室頂部有1平方米的洞。從頂部洞口能看清墓室。此墓為磚室結構,上為圓形拱頂,底部呈八邊形。據當地群眾歷代相傳,此墓為華庄華姓祖墳。華姓人經常維護,故古墓至今保存完整。據《高唐州志》記載,此為三國時期魏臣華歆之墓。...
興國寺古塔
興國寺古塔又稱菩薩塔。位於高唐縣城北17公里梁村街東。始建年代無考,傳為興國寺寺僧和當地居民共同籌資興建,明清時曾維修。塔為青磚砌築,八角樓閣式仿木結構,共13級(存11級),高37.5米。基座為正八邊形,周長22.8米,面積33平方米。第一層重檐,檐下設斗拱,...
臨清清真寺
清真北寺北殿後寺東寺大殿望月樓清真寺,阿拉伯語稱為「麥斯吉德」,意為「禮拜的場所」,臨清俗稱「禮拜寺」。臨清原有三座清真寺。現保存完整的是北寺和東寺,均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
海源閣
海源閣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之一,清道光二十年進士楊以增所建,總計藏書22萬。它與江蘇常熟縣翟紹基的「鐵琴銅劍樓」,浙江吳興縣陸心源的「?z宋樓」,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樓」合稱清代四大藏書樓。其中以翟楊兩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書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楊」的美稱,深為海內外學者所仰...
臨清運河鈔關
運河二閘遺址鈔關大院內景臨清運河鈔關(收取關稅之所)在鰲頭磯南300米處大運河西岸。始建於明宣德四年(1429年),延存至今已有570餘年的歷史。現存有鈔關儀門,南、北穿廳,公堂、巡攔房、船料房、官屬舍房等80餘間古建築,院內存...
姜堤樂園
姜堤樂園位於:聊城市南郊,地理位置優越,東臨趙王河,北靠徒駭河,西傍聊陽路,是在原來四河頭自然風景區的基礎上,科學規劃,精心設計,建成的透染了濃重鄉土氣息、折射著民族地域文化風採的游樂園。
4. 聊城宋古城遺址在哪啊
聊城宋古城遺址就在聊城東昌路以南,昌潤路以西,湖南路以北,東城牆路以西,被東昌湖圍繞著的一個四四方方的古城。現在主街道已經修復好了。
5. 聊城有哪些革命遺址
最著名的應該是范築先陵園,在光岳樓東北角。
6. 聊城有哪些歷史名城,名鎮,名村
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2700多處,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景觀有470多處。國家版級重點文物保護權單位3處,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5處。
光岳樓位於山東省聊城市古城中央。1988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陝會館位於聊城東關雙街南首,建於清乾隆八年(1734年),原是山西、陝西兩省商賈聯鄉誼、祀神明的處所。
摩天輪地處聊城南部新城行政商務中心,位於國 家4A級風景區東昌湖南岸,總建築面積約8萬
萬畝梨園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13層,共14層,項目設備總高130米,是亞洲(在建設中的)第三大摩天輪,是全球首座建築與摩天輪相結合的城市地標。
曹植墓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東阿縣城南20公里處的魚山西麓。
位於陽谷縣城東16公里張秋鎮境內。傳為《水滸傳》中描述的武松打虎處,也是龍山文化城遺址所在地。2001年,景陽岡被定為國家三A級旅遊景區。
獅子樓坐落在陽谷城區大隅首西南角,始建於宋景佑三年,為水滸旅遊線上重要景點。於2003年10月1日對遊客開放的獅子樓旅遊城為位於陽谷縣城中心。節日期間舉行大型的節慶和廟會等活動。
7. 山東的古代文化遺址.古建築或革命紀念館
山東省會濟南,因泉水多,有泉城之稱。山東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有蓬萊仙閣、東岳泰山、孔子家鄉曲阜。
歷史文化名城
濟南戰國時為歷下城,自晉以來歷為州、府、郡治所。市區有風景優美的大明湖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泉水串流於小巷、民居之間,構成獨特的泉城風貌。文物古跡有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孝堂山漢代郭氏石祠,隋代四門塔,唐代龍虎塔、九頂塔、靈岩寺,宋代塑像、千佛山、黃石崖等名勝古跡。
青島位於山東省東南部。明代中葉為防止倭寇侵襲,設浮山防禦千戶所。鴉片戰爭後,設總鎮衙門。1897年後,曾被德、日、美列強先後佔領。現存原提督公署、官邸和原警察署等大量歐式、日式建築。
曲阜位於山東省中部偏南。春秋戰國時為魯國都城,秦置魯縣,隋改曲阜。有孔子故里,孔府、孔廟、孔林和魯國故城遺址。
聊城位於山東省西部。古為齊國城邑。宋熙寧年間建土城,明清為東昌府治。城中央的光岳樓和城內的山陝會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北宋時建的13級鐵塔,還有運河小碼頭、傅氏祠堂、范築先紀念館等文物古跡。
臨淄位於山東省中部。公元前11世紀,姜太公於齊地建立齊國,都治營丘。後更名為臨淄。西周、春秋、戰國時,為齊國都城,西晉以後,為州、郡、縣治。齊國故城、田齊王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臨淄墓群、桐林田旺遺址等古遺址、古墓葬。
鄒城位於山東省南部。是孟子故鄉。秦代始置騶縣,北齊天保年間遷今址,唐代改「騶」為「鄒」。孟廟及孟府和鐵山、崗山摩崖石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古建築重興塔、傳統街道亞聖廟街和野店遺址、邾國故城、孟子林、葛山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跡。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州市,蘇祿王墓,明
肥城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東漢
濟南市歷城區,千佛崖造像(包括龍虎塔、九頂塔)
濟寧市,崇覺寺鐵塔,北宋
濟寧市,嘉祥武氏墓群石刻,東漢
歷城縣,四門塔,東魏
聊城市,光岳樓,明
聊城市,聊城山陝會館,清
棲霞縣,牟氏庄園,清至民國
青州市,駝山石窟,北周至唐
曲阜,孔林,東周
曲阜,曲阜孔廟及孔府,金至清
曲阜,曲阜魯國故城,周至漢
泰安市,岱廟,宋至清
泰安市,馮玉祥墓,1953年
滕縣,薛城遺址,東周
威海市,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1888-1895年
濰坊市,十笏園,明至清
掖縣、平度縣,雲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北魏
益都縣,臨淄齊國故城,周
章丘縣,城子崖遺址,新石器時代
淄博市,田齊王陵,戰國
鄒縣,孟廟及孟府,明至清
鄒縣,鐵山、崗山摩崖石刻,北周
全省共有5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6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9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山東段)、39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已被撤銷的1處)。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泰山、青島嶗山、膠東半島海濱、博山、青州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濟南、青島、聊城、鄒城、臨淄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泰安、濟寧、青州、淄博、蓬萊、濰坊、臨沂、臨清、莒縣、煙台、惠民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章丘市官莊鄉朱家峪村
泰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泰山是中國第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時評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名勝。海拔1545米,相對高度1391米,在周圍平原丘陵的襯托下,格外雄偉,有「五嶽獨尊」、「天下第一山」的稱號,也是歷代封建帝王登高「封禪」的地方。泰山不僅有雄渾壯麗的自然風光,更有厚重璀璨的歷史文化,泰山上下有20餘處古建築群、以及歷代帝王與文人留下的1400多石刻。泰山是天然的山嶽公園,又是中華歷史與文化的縮影。在泰山極頂的四個方向,有「旭日東升」、「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四大景觀。
曲阜 孔廟 孔林 孔府(世界文化遺產)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在孔子過世一年後由魯哀公建立。孔林本名「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延續最久、保留最完整的宗族墓地與人造林園。孔府也稱「聖府」,緊鄰孔廟東側,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居住的私人庄園,是中國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貴族府第。
AAAA級景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依據多項指標綜合評定)
濟南趵突泉公園
趵突泉是「泉城」濟南七十二泉之冠,泉池內立著「第一泉」的石刻,是清朝書法家王鍾霖墨跡。位於濟南市內,東鄰泉城廣場,北接五龍潭公園。
大明湖公園
大明湖由濟南眾泉泉水匯流而成,名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是描述這里的濟南美色。
靈岩寺旅遊區
紅葉谷生態文化旅遊區
青島嶗山風景區
嶗山是道教名山,在黃海海岸拔海而立,風景變幻無窮。海拔約1133米,是中國海岸在線唯一一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稱號。
煙台 蓬萊閣景區
素有「人間仙境」的美譽,是傳說中「八仙」過海的地方。
南山公園 位於煙台市內。
成山頭風景名勝區 位於山東半島的最東端,又名「天盡頭」。距離韓國94海浬。
劉公島風景名勝區
威海衛——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水師的創始地。
淄博 原山國家森林公園AAAA 魯山國家森林公園
樵嶺前溶洞 開元溶洞
聊齋園
蒲松齡的故居,寫作聊齋志異的地方。
蒙山
海拔1156米,是山東的第二高峰。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相當高,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譽。
8. 聊城都有什麼古建築
東昌府區的東昌湖、光岳樓、山陝會館、宋代鐵塔、古運河、孔繁森同志紀內念館、范築先將軍紀念館容、傅斯年紀念館、海源閣、姜堤樂園、鳳凰苑科技觀光園、夢幻樂園、昌東公園、葡香園。冠縣的馬頰河休閑度假村、武訓紀念館、蕭城遺址、魯西森林公園。陽谷的景陽岡、獅子樓、海慧寺。東阿的曹植墓、古阿井。臨清張自忠將軍紀念館、臨清季羨林先生資料館、臨清運河鈔關、臨清鰲頭磯、臨清舍利寶塔
9. 古代山東聊城是什麼地名
聊城在古代有多種叫法,有聊城邑,武陽郡,平原郡,聊邑縣,博州,東昌府,東臨道。
春秋時為齊國聊城邑。《戰國策·齊文》記曰:「燕將攻下聊城。」《左傳》亦有載:「聊、攝二城,齊之西鄙也」,今市以古聊城為名。秦朝置聊城縣,屬東郡,兩漢因之。
三國魏黃初三年(222年)改屬平原國,後改平原郡,晉因之。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徙治至今市區東北王城,為平原郡治所。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平原郡,十六年(596年)置博州,大業年間廢,聊城縣改屬武陽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聊城縣屬河北道魏州,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博州。
天祐三年(906年)改為聊邑縣,五代又復為聊城縣。北宋淳化三年(992年)聊城縣治徙至今市區。元至元四年(1267年)置博州路,治聊城縣。
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為東昌路。明洪武初改為東昌府,治所在聊城縣,清代因之,屬濟東泰武臨道。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制,聊城縣屬濟西道,次年改名東臨道。1925年屬東昌道,1928年廢道制。1936年屬山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1938年11月,聊城被日軍攻佔。日軍撤退後,國民黨軍收復聊城。1946年12月,共產黨軍隊進攻聊城,國民黨軍撤退。後聊城縣屬冀魯豫第六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今境內轄縣分屬平原省聊城專區、濮陽專區及河北省邯鄲專區。1952年撤銷平原省,聊城專區劃歸山東省。
1958年12月,聊城縣改為聊城市,由山東省直轄。1963年3月改市為縣,屬聊城專區,1967年改聊城地區。1983年8月,聊城縣改設為聊城市(縣級)。
1998年3月,撤銷聊城地區,改設地級聊城市;原縣級聊城市改為東昌府區。
(9)聊城遺址擴展閱讀:
聊城這一名字始見於《左傳》一書,可是,那時的聊城城址根本不是現在的地址,據史料記載,現在的聊城城址是經過了四次遷移才定位的。
最早的古聊城城址在今天的東昌府區嘉明經濟開發區申李庄東約一華里,西新河西岸,現稱為聊古廟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聊城為齊國屬地。秦朝統一後,設置聊城縣,治所就坐落在這里,一直到晉代沒有改變。公元499年,聊城縣城才遷往王城。聊城古城址在聊古廟存續的時間有一千餘年。
時間雖然相隔了2500多年,但春秋時期的聊城,城建格局與現在的古城十分相似。魯仲連射書救聊城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公元前249年,聊城被燕將占守,齊將田單圍攻一年之久,卻攻不下。
齊王念魯仲連射書退敵有功,要為他加官進爵,可魯仲連辭謝了齊王的爵祿,隱逃到海上。魯仲連射書救聊城之壯舉,為後世所景仰,李白、趙孟頫、談遷等都賦詩贊嘆。
為紀念這位才智超群義俠獨行的高士,明朝萬曆年間在東城門外修築魯仲連台,後來又幾次重修。
但據舊志記載,魯仲連台原在聊古廟,所以有人推斷,《水經注》所說的東門側有層台」,指的就是「魯仲連台」。明朝修建的「魯仲連台」和原先那個「魯仲連台」,已經不是一回事了。
聊古廟的叫法據說這里有顓頊的墳墓,當地人為了懷念他,給他修了衣冠冢,冢旁蓋了廟。廟在墓的前面,山門巍峨,翠柏濃蔽。
清康熙年間,聊城狀元鄧鍾岳到此,書寫「聊古廟」匾額一方,懸於廟門,以後「聊古廟」的名稱就沿襲到現在。
過去聊古廟的規模宏大,遠近聞名。正殿內塑有顓頊帝執圭坐像,高約7尺,兩旁文武侍立。殿後三間二層閣樓內,塑有顓頊帝及後妃神像。
還有亭榭迴廊,院內竹木清華,有住持僧名「了僧」,廟產良沃80多畝。顓頊墓旁有水井,稱聖泉,井旁有碑,據志乘記載,此井頗著靈異,逢乾旱禱雨,往往沛降甘霖」,古代稱為聊城八景之一,名為「聖泉攜雨」。
後來,井沒了,聊古廟也在1945年遭到毀壞,1978年,政府為保留這歷史遺跡,在井旁碑上刻「聊古廟遺址」以志。
2010年5月30日,閆寺辦事處民營企業家吳銘友個人出資,重修了聖水井,還舉行了淘聖水井的儀式。
他尋訪聊城文化名人,探究古井的歷史淵源,考察各地遺存古井,本著「如舊修舊」的原則,使古井融古色、古香、古韻、古味於一體,讓聖水井成為聊城的又一大景點。
今天來到聊古廟遺址,還能看到在地表散布著的陶片。行家們說,從這些陶片可以識辨的器形看,有龍山文化時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繩紋筒瓦等。
一座新建的石亭,石亭旁時值仲冬依然綠意蔥蘢的一棵楊樹,亭子下面就是聖水井,井後是顓頊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聊城
10. 山東有哪些古遺址
趵突泉
孔府、孔廟、孔林
水泊梁山
王羲之故居
泰山
蓬萊閣
太白樓
台兒庄古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州市,蘇祿王墓,明
肥城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東漢
濟南市歷城區,千佛崖造像(包括龍虎塔、九頂塔)
濟寧市,崇覺寺鐵塔,北宋
濟寧市,嘉祥武氏墓群石刻,東漢
歷城縣,四門塔,東魏
聊城市,光岳樓,明
聊城市,聊城山陝會館,清
棲霞縣,牟氏庄園,清至民國
青州市,駝山石窟,北周至唐
曲阜,孔林,東周
曲阜,曲阜孔廟及孔府,金至清
曲阜,曲阜魯國故城,周至漢
泰安市,岱廟,宋至清
泰安市,馮玉祥墓,1953年
滕縣,薛城遺址,東周
威海市,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1888-1895年
濰坊市,十笏園,明至清
掖縣、平度縣,雲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北魏
益都縣,臨淄齊國故城,周
章丘縣,城子崖遺址,新石器時代
淄博市,田齊王陵,戰國
鄒縣,孟廟及孟府,明至清
鄒縣,鐵山、崗山摩崖石刻,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