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行跡
Ⅰ 西游記 中者行孫是哪一回
《西遊記》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大聖騰那騙寶貝
悟空變老妖進洞,被吊起的專八戒識出走了風聲屬。銀角大王與悟空大戰。悟空拋出壓從老妖處得的幌金繩將對手捆住。銀角大王念松繩咒解脫,反用繩捆住悟空。
悟空變出鋼銼,銼斷繩子脫身。又變成小妖偷走幌金繩。銀角大王用葫蘆裝了悟空。悟空騙魔開啟葫蘆,乘機逃出,再潛入洞,偷得葫蘆。
(1)西遊記行跡擴展閱讀:
孫悟空一行在西天取經路上遇上了妖怪金角、銀角大王,把唐僧、八戒、沙僧、白馬,連行李一道擄去。兩個大王有幾個法寶,其中一個是個魔葫蘆,妖怪叫對手的名字,對手應一聲,就被吸進葫蘆,兩個時辰化為膿水。
孫悟空來斗妖魔,魔王叫「孫悟空」他應了,結果被吸進葫蘆。他設計跑了出來,重新打到魔王洞口。為了欺矇魔王他還在葫蘆里,就自稱是孫悟空的兄弟「者行孫」。
魔王出來迎戰,重新祭起葫蘆法寶,叫「者行孫」。「行者想:『我真名字叫孫行者,起的鬼名字叫者行孫,真名字可以裝得,鬼名字裝不得』。卻又忍不住應了他一聲,颼地被吸進葫蘆里。原來那寶貝,那關什麼名字真假,但綽個應的氣兒,就裝了他。」
Ⅱ 西遊記中的唐僧俗名是什麼
唐僧,俗名陳褂,法名玄奘,通稱三藏法師、唐三藏,唐僧是他的俗稱。玄奘出生在讀書人家,幼年受父親教導,學習經書,對儒學略知一二。13歲(或說11歲)在洛陽凈土寺出家當和尚。時值隋末農民戰爭,中原是戰場。他避難西入長安,為求師學習佛法,經漢川到達成都。學習幾年,不滿足,又出川到荊州,北上相州,至趙州,返回長安。這時唐朝初建,社會還不穩定。玄奘東西南北地奔波,相當辛苦,表現出不畏艱險的精神,是他日後去印度取經磨練意志的初步償試,也可以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四處學佛法,感到各家對佛教宗旨,或者說得不明不白,或者說法不一。他想尋根究底,就想到佛教的發源地去拜訪名師,尋求經典,於是決心取道西域去印度求學。
貞觀三年,他從長安出發,經過蘭州到達涼州,當時唐朝國力尚不強大,與西北突厥人正有爭斗,禁止人民私自出關。涼州都督李大亮聽說玄奘要西行,強令他返回長安。當地慧威法師敬重玄奘宏願,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進。他們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到達瓜州時,所騎的馬又倒斃了。這時李大亮捉拿玄奘的公文到達,州吏李昌認為玄奘的宏願是罕見的,不應扣留他,就把公文毀掉,催促玄奘趕快前行。玄奘買得一匹去過伊吾(哈蜜)15趟的老瘦赤馬,新收徒弟石盤陀陪同,於夜間上路。慧琳、道整二人不堪遠行,遂回涼州。如此艱難的行進使玄奘進一步下定了西行的決心:不到印度,終不東歸,縱然客死於半道,也決不悔恨。半夜,他們偷渡玉門關成功。剛事休息,只見石盤陀持刀向他走來,石表示再走是死路一條,不願同行,玄奘只好任他離去,孤身一人前進。
在大沙漠上,看不到行人,黃沙之外,人、獸的骨骸便是生靈的行跡。順著走,有時像在前面有大隊人馬在行動,其實這是在孤寂與恐怖的心理狀態下產生的幻覺。行進到玉門關外的第一個哨口,等到夜間偷渡,還是被守衛發現,差點被箭射中。校尉王詳同情他,因他不願東返,勸他到敦煌修行,玄奘還是表示寧可受刑,也不停留。王詳只得讓他過了哨卡,並告訴他要往第四個哨口,那裡有他的族人,可以放行。玄奘依言出發,過了第四哨,再前進是800里莫賀延磧,古代叫做沙河,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一書所謂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地方。玄奘隻身行走,默念《般若心經》,鼓勵自己。走了100多里地,迷失了道路,見到水,牽馬飲水,不小心把袋子掉到水裡,路上用的東西都丟失了,又不知道向哪裡走,於是只得重返。他邊走邊想,先前發過誓,不到印度不回頭,今天怎麼了,竟然往回走了?又想,寧可朝西走著死了,也不應該回去,想到這里,勁頭來了,便改變方向,繼續西進。
今天說起玄奘繼續西行是很輕松的一件事,當日他在路途上,白天黃沙飛揚,如同下雨,晚上看見人獸骨骸發出的磷火,閃閃爍爍,陰森可怕。最嚴重的是走了5個白天,4個夜晚,還沒有見到水,乾渴難以忍受。到第五個夜間,沒有一點力氣了,便躺倒在黃沙上。半夜忽然颳起風來,令人清醒,他立即爬起,又上路了。馬忽然不按路行走,拉也拉不動,原來它發現了水草。飲飽吃足,休息了一天,然後又出發。走了兩天,出了流沙,到達伊吾,隨後到高昌。可以說這是玄奘取經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經過這番磨練,玄奘西行的意志更加堅定了。
高昌王熱情款待了玄奘,崇拜他,希望他留下傳播佛教。玄奘的目的是往印度取經,於是他婉言謝絕。高昌王再三挽留他,玄奘還是不同意留下。高昌王以為用扣留的方式可以使玄奘屈服。玄奘用絕食來回答,三天滴水不沾。國王深為他的精神感動,遂放他西行,還給他剃度4個徒弟,30匹馬,25個俠役,並寫了24封公文,給玄奘西行將要經過的各個地區的行政首腦,請求關照。高昌王的禮遇,是玄奘以前沒有經過的,此後上路,在物質條件上,比前一段路程好多了。玄奘至層支國,因大雪封路,停留了兩個月。走到蔥嶺北邊的竣山,終年不化的積雪,使玄奘一行行走艱難,晚上就卧在冰上休息。這樣又經過7天才走下山。同伴死了三四成,牛馬死之更多。到了康國,由於居民不信佛教,要用火焚燒玄奘的兩個徒弟,幸而國王制止,玄奘等才平安通過。到縛喝國,玄奘留住一個多月,學習佛教經書。以後他不顧旅途疲勞,多次在一些地方停頓讀經,並與當地佛學大師辯難。玄奘有時遇到強盜,衣服資財全被掠奪,同行者悲哀哭泣,他勸慰眾人說,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保住了,損失的衣物算什麼,鼓勵徒眾,繼續前進。一次,在恆河,強盜認為玄奘體貌魁偉,適合祭祀突伽天神,便把他綁上祭壇,即將行凶。玄奘毫不畏懼,鎮靜地默念佛經。誰知這時狂風驟起,吹斷樹枝,暴徒以為老天責怪他們作孽,慌忙向玄奘表示歉意,他這才躲過一場災難。
一道道難關過後,玄奘走遍印度各地,搜集和學習了各種佛學經典,出席了戒日王主辦的全印度佛旨辯論會,玄奘為論壇主人。由於他高深的佛學造詣和威望,竟沒有人敢向他發難;有人想暗殺他,但陰謀沒有得逞。玄奘求學的目的達到了,便帶著佛經取道回國。在渡信度河時,遇到風浪,50來夾經書落水,玄奘痛惜萬分,便設法彌補。他派人到烏長那國補抄。到了於田,又派人去屋田、疏勒等地方訪尋經書,並在那裡等候求書人的到來。
貞觀十九年(649年),經歷了17個春秋,玄奘攜帶梵文經書357部回到長安。隨後在弘福寺、慈恩寺翻譯佛經,譯書75部,1335卷,並著有《大唐西域記》,成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歷盡千辛萬苦赴西域取經的精神,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是堅韌不拔精神的典範。
Ⅲ 西遊記裡面說「天地本不全,佛經也不全」,那本被撕爛的經書是哪一本
那個是西遊記里杜撰出來的啦,不是歷史事實
央視里玄奘說「佛本行經已經殘缺不全了」
其實,這個不是歷史事實。
有關《佛本行經》的譯本有二
1《佛本行集經》60卷 隋 闍那崛多 翻譯
2《佛本行經》(7卷) 宋 釋寶雲 譯
首先,此經在在隋朝就已經傳入中國並且由闍那崛多大師翻譯成中文,此經有60卷是比較完整的
又,此經的後一譯本,是宋代,寶雲法師翻譯的
此經於玄奘大師並無任何關系。
又,西遊記里很多都和歷史事實不符合
玄奘大師往印度乃是為求梵文原典,根據史料其總共從印度帶回梵文原典520夾657部
以前古印度的梵本,全部都是貝葉,不是一本本書,而且電視里的西遊記取到的佛經都是中文,其實玄奘大師就是為了要梵文原本才去印度的,到了西遊記里都成了中文如果真這樣到好了也省得大師辛苦翻譯,可是卻不是這樣。
玄奘大師對於佛經的翻譯是一絲不苟的,非常的嚴謹!在回國不久的路途中,曾經不小心遺失了部份佛經原本,法師寧可留在他國,再請人回到印度再拿來梵文原典重新抄寫,真正做到一絲不苟,一個字都不能少!怎麼會有這樣的事呢?
這明顯是對法師其人不夠了解,當然西遊記的作者是故意小說化,只是觀眾不能就這樣認為了。請永遠記得,西遊記是小說,不是史料。
再者,大師去印度用了3年,回來時用了3年,這樣就是6年,然後他到印度,不是拿了佛經就回來,他在印度拜戒賢法師為師,在印度留學了11年!所以一共是往返是17年。去3年,留學11年,回來3年。
回國後主持譯經工作,用了19年翻譯了大般若經等主要經典。
附玄奘大師資料
唐代高僧。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褘。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為我國傑出之譯經家,法相宗之創始人。師之生年,一說為隋代開皇二十年(600)。其兄先出家於洛陽凈土寺,法號長捷。師自幼從兄誦習經典,亦嫻儒道百家典籍。大業八年(612),洛陽度僧時,大卿理鄭善果,見師年紀雖小,然對答出眾,賢其器宇,破格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師乃與兄共居凈土寺,就慧景聽涅盤經,從嚴法師受大乘論。至隋唐之際,天下大亂,師偕兄遍歷隴、蜀、荊、趙諸地,參謁宿老,足跡及於半個中國。嘗就道基、寶遷二師學攝論、毘曇,從震法師聽發智論。於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又學律部。後復從道深受成實論,就道岳學俱舍論,聽法常、僧辯講攝大乘論。因慨嘆眾師所論不一,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可適從,乃誓游天竺,以問惑辨疑。
於貞觀三年(629,一作貞觀元年)西行,孤身涉險,歷盡艱難,經秦涼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過今之新疆省北路,經西土耳其斯坦、阿富汗而進入印度境內,沿途瞻禮聖跡,迤邐南行,至摩揭陀國。時為貞觀五年,師三十歲,遂留學那爛陀寺,入戒賢論師門下,習瑜伽師地論等,又學顯揚、婆沙、俱舍、順正理、對法、因明、聲明、集量、中、百等論,鑽研諸部,凡經五年。其後,徧游五天竺,歷謁名賢,叩詢請益,尋求梵本。游學十二年,還那爛陀寺,依戒賢之命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時有師子光講中、百二論,駁師之說,師乃會和中觀、瑜伽二宗作「會宗論」三千頌破斥之;後又制「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破斥烏荼國小乘論師之「破大乘論」,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等聞名,競相禮謁。
時,師四十一歲,意欲東返。戒日王於曲女城為師作大法會,五印度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餘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辯論大會。師受請為論主,稱揚大乘,提出論文「真唯識量」頌,懸之於會場門外,經十八日,竟無人發論難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國王並於會後歸依為弟子。會畢,師決意辭歸,戒日王堅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國王於首都
Ⅳ 玄奘西遊歷盡了怎樣的艱險故事
唐僧,俗名陳褘,法名玄奘,通稱三藏法師、唐三藏,唐僧是他的俗稱。玄奘出生在讀書人家,幼年受父親教導,學習經書,對儒學略知一二。13歲(或說11歲)在洛陽凈土寺出家當和尚。時值隋末農民戰爭,中原是戰場。他避難西入長安,為求師學習佛法,經漢川到達成都。學習幾年,不滿足,又出川到荊州,北上相州,至趙州,返回長安。這時唐朝初建,社會還不穩定。玄奘東西南北地奔波,相當辛苦,表現出不畏艱險的精神,是他日後去印度取經磨練意志的初步償試,也可以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四處學佛法,感到各家對佛教宗旨,或者說得不明不白,或者說法不一。他想尋根究底,就想到佛教的發源地去拜訪名師,尋求經典,於是決心取道西域去印度求學。
貞觀三年,他從長安出發,經過蘭州到達涼州,當時唐朝國力尚不強大,與西北突厥人正有爭斗,禁止人民私自出關。涼州都督李大亮聽說玄奘要西行,強令他返回長安。當地慧威法師敬重玄奘宏願,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進。他們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到達瓜州時,所騎的馬又倒斃了。這時李大亮捉拿玄奘的公文到達,州吏李昌認為玄奘的宏願是罕見的,不應扣留他,就把公文毀掉,催促玄奘趕快前行。玄奘買得一匹去過伊吾(哈蜜)15趟的老瘦赤馬,新收徒弟石盤陀陪同,於夜間上路。慧琳、道整二人不堪遠行,遂回涼州。如此艱難的行進使玄奘進一步下定了西行的決心:不到印度,終不東歸,縱然客死於半道,也決不悔恨。半夜,他們偷渡玉門關成功。剛事休息,只見石盤陀持刀向他走來,石表示再走是死路一條,不願同行,玄奘只好任他離去,孤身一人前進。
在大沙漠上,看不到行人,黃沙之外,人、獸的骨骸便是生靈的行跡。順著走,有時像在前面有大隊人馬在行動,其實這是在孤寂與恐怖的心理狀態下產生的幻覺。行進到玉門關外的第一個哨口,等到夜間偷渡,還是被守衛發現,差點被箭射中。校尉王詳同情他,因他不願東返,勸他到敦煌修行,玄奘還是表示寧可受刑,也不停留。王詳只得讓他過了哨卡,並告訴他要往第四個哨口,那裡有他的族人,可以放行。玄奘依言出發,過了第四哨,再前進是800里莫賀延磧,古代叫做沙河,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一書所謂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地方。玄奘隻身行走,默念《般若心經》,鼓勵自己。走了100多里地,迷失了道路,見到水,牽馬飲水,不小心把袋子掉到水裡,路上用的東西都丟失了,又不知道向哪裡走,於是只得重返。他邊走邊想,先前發過誓,不到印度不回頭,今天怎麼了,竟然往回走了?又想,寧可朝西走著死了,也不應該回去,想到這里,勁頭來了,便改變方向,繼續西進。
今天說起玄奘繼續西行是很輕松的一件事,當日他在路途上,白天黃沙飛揚,如同下雨,晚上看見人獸骨骸發出的磷火,閃閃爍爍,陰森可怕。最嚴重的是走了5個白天,4個夜晚,還沒有見到水,乾渴難以忍受。到第五個夜間,沒有一點力氣了,便躺倒在黃沙上。半夜忽然颳起風來,令人清醒,他立即爬起,又上路了。馬忽然不按路行走,拉也拉不動,原來它發現了水草。飲飽吃足,休息了一天,然後又出發。走了兩天,出了流沙,到達伊吾,隨後到高昌。可以說這是玄奘取經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經過這番磨練,玄奘西行的意志更加堅定了。
高昌王熱情款待了玄奘,崇拜他,希望他留下傳播佛教。玄奘的目的是往印度取經,於是他婉言謝絕。高昌王再三挽留他,玄奘還是不同意留下。高昌王以為用扣留的方式可以使玄奘屈服。玄奘用絕食來回答,三天滴水不沾。國王深為他的精神感動,遂放他西行,還給他剃度4個徒弟,30匹馬,25個俠役,並寫了24封公文,給玄奘西行將要經過的各個地區的行政首腦,請求關照。高昌王的禮遇,是玄奘以前沒有經過的,此後上路,在物質條件上,比前一段路程好多了。玄奘至層支國,因大雪封路,停留了兩個月。走到蔥嶺北邊的竣山,終年不化的積雪,使玄奘一行行走艱難,晚上就卧在冰上休息。這樣又經過7天才走下山。同伴死了三四成,牛馬死之更多。到了康國,由於居民不信佛教,要用火焚燒玄奘的兩個徒弟,幸而國王制止,玄奘等才平安通過。到縛喝國,玄奘留住一個多月,學習佛教經書。以後他不顧旅途疲勞,多次在一些地方停頓讀經,並與當地佛學大師辯難。玄奘有時遇到強盜,衣服資財全被掠奪,同行者悲哀哭泣,他勸慰眾人說,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保住了,損失的衣物算什麼,鼓勵徒眾,繼續前進。一次,在恆河,強盜認為玄奘體貌魁偉,適合祭祀突伽天神,便把他綁上祭壇,即將行凶。玄奘毫不畏懼,鎮靜地默念佛經。誰知這時狂風驟起,吹斷樹枝,暴徒以為老天責怪他們作孽,慌忙向玄奘表示歉意,他這才躲過一場災難。
一道道難關過後,玄奘走遍印度各地,搜集和學習了各種佛學經典,出席了戒日王主辦的全印度佛旨辯論會,玄奘為論壇主人。由於他高深的佛學造詣和威望,竟沒有人敢向他發難;有人想暗殺他,但陰謀沒有得逞。玄奘求學的目的達到了,便帶著佛經取道回國。在渡信度河時,遇到風浪,50來夾經書落水,玄奘痛惜萬分,便設法彌補。他派人到烏長那國補抄。到了於田,又派人去屋田、疏勒等地方訪尋經書,並在那裡等候求書人的到來。
貞觀十九年(649年),經歷了17個春秋,玄奘攜帶梵文經書357部回到長安。隨後在弘福寺、慈恩寺翻譯佛經,譯書75部,1335卷,並著有《大唐西域記》,成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歷盡千辛萬苦赴西域取經的精神,為後人樹立了為求真理,捨生取義精神的光輝典範。
提起玄奘法師,一般人們都會想到《西遊記》中那位膽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難辨的糊塗和尚。其實這僅僅是作者的虛構,就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而言,對其形象未免過於歪曲。史實記載的玄奘法師,不僅精通佛法,虔心求學,而且膽識過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玄奘離開長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後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後,去一座廟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請高僧為他受戒,讓他成為居士,於是就請玄奘幫他受戒。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幫助玄奘,隨師父前往印度。
但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來(在當時協助偷渡過境是死罪),怕惹來殺身之禍,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夜晚玄奘剛躺下睡覺,發覺有人正向他走來,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過來,又返回,又走過來,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於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於還刀入鞘。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終於承認了。於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駿馬,自己帶著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馬走向五峰。
玄奘法師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到達印度後,拜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但也因此招來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一天,一名順世外道自以為學問高深,無人可及,於是在那爛陀寺門前貼出五十條疑難經義,自稱如果任何人能夠破解得其中一條,就立即將自己的頭顱砍下。寺中眾僧閉門不出,任憑他大叫大罵。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門前,扯下經義,不屑一看,遂講解經義。外道面如死灰,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劍准備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住他,遂讓他做自己的僕人。不久,玄奘由於要准備與小乘宗師般若鞠多的辯論,研究小乘經典,百思不得其解,聽說那外道會講解,於是便請他為自己講解。外道驚異地說:「我是僕人,怎敢給主人講經?」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沒有學過,既然你精通,我就應該向你求教。」待到那外道講解完畢後,玄奘感激他,將他放走。經此一事,全寺眾僧無不敬佩玄奘的淵博和大度。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過龜茲,被當地盛情招待,事後玄奘去拜見當地地位最高的法師--木叉麴多。由於木叉麴多有點看不起玄奘,所以處處輕蔑,還說玄奘的西行取經是多此一舉,於是在木叉麴多的廟里--神奇廟(當地語言的漢語意思)舉行了一次辨經,由於木叉麴多處處狂妄自大,最後慘敗給玄奘。經過這件事後,木叉麴多再見到玄奘不敢再坐著,都是站著和玄奘說話,以表示尊重。
Ⅳ 西遊記第三十二回的內容概括200字
故事梗概:孫悟空除了妖怪以後,就繼續保唐僧西天取經。他走在前面,忽然發現沒有路了,於是他問了一個樵夫,那樵夫說這里有兩個妖怪,在平頂山上,有一個水簾洞,他們就住在那裡,於是,孫悟空讓豬八戒巡山,還要看師父。可是豬八戒巡山的時候偷懶,在那裡睡覺,於是孫悟空就變成各種東西,豬八戒最後還編了一個謊言,說如果孫悟空問他是什麼山,他就說石頭山,問他什麼洞,他就說石頭洞,問他有沒有妖怪,他就說一群妖怪呢。可是還是被孫悟空知道了,於是他就繼續去巡山,遇見不管什麼東西都認為是孫悟空變得,最後他發現了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於是就跟他搏鬥,可是斗不過他,於是就被妖怪們拉近了洞里。
Ⅵ 西遊記中,菩提祖師收孫悟空為徒,並取給他什麼法號
孫悟空的第一個師傅叫須菩提祖師,是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對佛教「空」這個原理領悟最深,孫悟空就是他給取的名字。
讀過《西遊記》的人,似乎罕有不關注須菩提祖師的。須菩提祖師是佛祖如來的弟子,給弟子講課應講禪,可須菩提祖師而是「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因此孫悟空所學功夫是佛教和道教的融合體,只用了三年功夫就參透了長生不老術、七十二變和筋斗雲的本領。孫悟空勸一個國王的時候也告訴他,既重視僧,也重道,也重視人才(三教合一)。
但菩須菩提祖師在《西遊記》里行跡詭秘,躲躲閃閃,既出現又不想讓人看出他的靈山真面目。連孫悟空離去,祖師還說:「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凶,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這一點讓讀者想入非非:這個菩須菩提祖師會不會是什麼人的化身?
須菩提祖師法力無邊,有人就猜測須菩提祖師菩是准提道人,准提道人和釋迦牟尼是師兄弟,那他的弟子和唐僧是同輩,給唐僧做弟子是不可能。
也有人猜測須菩提祖師是金蟬子。可有詩贊譽須菩提祖師說:"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與天同壽庄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不生不滅」、「與天同壽」說他已經修行成為不生不滅之體,在三界之中升降沉浮已經可以傲然穿行,這不像金蟬子。
我以為:須菩提祖師是須菩提祖師,金蟬子是金蟬子。500年前,須菩提祖師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授徒,金蟬子在蘭盆會上給客人(五觀莊主鎮元子大仙)傳茶。釋迦牟尼佛有十大弟子,最受佛喜歡的是迦葉與阿難。入門早的金蟬子(二徒)和須菩提(四大弟子)倒沒受什麼重用。一個受貶,一個隱居。
菩須菩提祖師不許孫悟空說是他的徒弟可能有二個考慮:一是孫悟空惹禍,如說是菩須菩提祖師的徒弟,那把孫悟空壓上500年前的事就會由他來完成,這是他所不願的。二是菩須菩提祖師法力無邊,能知過去未來,肯定知道金蟬子將來會受貶,代師兄收徒和授徒。金蟬子和須菩提祖師畢竟是師兄弟。
菩須菩提祖師讓孫悟空成為大聖。
Ⅶ 西遊記32回梗概200字
第32回:平頂山功曹傳信,蓮花洞木母逢災
師徒四人行至平頂山,山中忽有內聲音傳來,告知此處有妖怪容作祟,專吃東來西去之人。悟空上前打探,原來樵夫是日值功曹變化,特來提醒唐僧師徒,但悟空對其所說之事未放於心上。
八戒編排悟空不是,悟空戲耍八戒,大嘆前行艱險,需其巡山探路。悟空料定八戒巡山必定偷懶睡覺,編謊回來應付,就變作啄木鳥查勤。八戒果然上當,被幾人輪番斥責,氣憤之下也只得乖乖地去巡山。
八戒這次巡山,遇見不管什麼東西都認為是孫悟空變得,結果遇到了真的妖怪,八戒被被眾小妖五花大綁運回洞府。
(7)西遊記行跡擴展閱讀:
後續劇情:
八戒被眾小妖抬入妖洞中,金角、銀角兩妖認出其是唐僧之徒,聲稱要烹之下酒。八戒欲假悟空之威嚇退兩妖,不想反被兩妖恐嚇,將唐僧等人的行跡所在如數吐露。
唐僧等人行至山中一處,遇一受腳傷的老道士求助。玄奘見其衣貌狼狽,便讓悟空送其回道觀治傷。悟空火眼金睛,早已辨出老道為銀角所化,卻依然從師命背其回觀。
途中悟空不斷顛簸折騰老道迫其現形,老道施重身法引眾山將悟空壓於其下,唐僧和沙僧隨後被妖風卷回洞府。
金角大王說孫悟空神通廣大,怕那山壓不住他派了精
Ⅷ 概括西遊記第三十二回的主要內容
第32回:平頂山功曹傳信,蓮花洞木母逢災
師徒四人行至平頂山,山中忽有聲音傳來,告知此處有妖怪作祟,專吃東來西去之人。悟空上前打探,原來樵夫是日值功曹變化,特來提醒唐僧師徒,但悟空對其所說之事未放於心上。
八戒編排悟空不是,悟空戲耍八戒,大嘆前行艱險,需其巡山探路。悟空料定八戒巡山必定偷懶睡覺,編謊回來應付,就變作啄木鳥查勤。八戒果然上當,被幾人輪番斥責,氣憤之下也只得乖乖地去巡山。
八戒這次巡山,遇見不管什麼東西都認為是孫悟空變得,結果遇到了真的妖怪,八戒被被眾小妖五花大綁運回洞府。
(8)西遊記行跡擴展閱讀:
後續劇情:
八戒被眾小妖抬入妖洞中,金角、銀角兩妖認出其是唐僧之徒,聲稱要烹之下酒。八戒欲假悟空之威嚇退兩妖,不想反被兩妖恐嚇,將唐僧等人的行跡所在如數吐露。
唐僧等人行至山中一處,遇一受腳傷的老道士求助。玄奘見其衣貌狼狽,便讓悟空送其回道觀治傷。悟空火眼金睛,早已辨出老道為銀角所化,卻依然從師命背其回觀。
途中悟空不斷顛簸折騰老道迫其現形,老道施重身法引眾山將悟空壓於其下,唐僧和沙僧隨後被妖風卷回洞府。
金角大王說孫悟空神通廣大,怕那山壓不住他派了精細鬼、伶俐蟲兩個小妖拿了紫金葫蘆和玉凈瓶去捉被壓在山下的孫悟空。
那時孫悟空已被山神放了出來,並告訴他妖精拿著寶貝來捉拿孫悟空了,孫悟空想辦法變成了老道士,拿著一個自己變的葫蘆騙小妖精,說自己的葫蘆能裝天,就演示了一遍,小妖精真的相信了,就同意和悟空交換了。
孫悟空用計把銀角裝進葫蘆里。悟空來到蓮花洞,和金角大王廝殺。金銀大王芭蕉扇扇來大火,悟空用分身法,來到蓮花洞,打死眾小妖,得到羊脂玉凈瓶。金角趕來,悟空脫身而走。
悟空悄悄的回到蓮花洞,看到金角睡著,偷偷拿走芭蕉扇,金角大怒,金角不敵悟空,逃奔壓龍洞。悟空救下師父和師弟。第二天,金角和舅爺狐阿七帶著群妖殺來。
悟空用凈瓶裝了金角,八戒殺了狐阿七。師徒們正要上路,太上老君趕來,原來金角、銀角都是他的徒弟,是觀音請來試探唐僧師徒的。
Ⅸ 張紀中西遊記的銀角大王是那集
第20集
悟空欲殺黃袍怪之際,百花公主現身求情,悟空念公主救師之恩放過黃袍怪,並吐出舍利子救其性命。黃袍怪吞丹後攜公主逃走。
悟空到天庭打聽黃袍怪之事,以求得將玄奘變回人形之法。奎木狼星私自下界之事暴露,玉帝震怒,下旨即刻收其上界。
百花與奎木狼相攜而逃,忽聞上界召喚。公主不明所以,黃袍怪遂向其講述前緣——兩人分別為二十八星宿的奎木狼星和披香殿侍香的玉女,因思凡相戀而先後下界。天庭召回奎木狼,自此與公主天人兩隔、相約來世。
悟空隨八戒、沙僧趕至寶象國救師,其間雖出言譏諷卻難掩救師心切之情。玄奘變回人形,感動悟空不計前嫌到此搭救,承認錯誤,撕毀別書,師徒二人終於和解。悟空將百花公主及其一雙兒女帶回寶象國,向國王講明公主與黃袍怪的今世姻緣乃前世前緣所定,幾人繼續踏上西行之路。
師徒四人行至平頂山,山中忽有聲音傳來,告知此處有妖怪作祟,專吃東來西去之人。悟空上前打探,原來樵夫是日值功曹變化,特來提醒玄奘師徒,但悟空對其所說之事未放於心上。八戒編排悟空不是,悟空戲耍八戒,大嘆前行艱險,需其巡山探路。
悟空料定八戒巡山必定偷懶睡覺,編謊回來應付,就變作啄木鳥查勤。八戒果然上當,被幾人輪番斥責,氣憤之下也只得乖乖地去巡山。
山中,金角、銀角本是天庭之人,偷下凡間佔山為王。兩妖煉制長生丹屢次失敗,又貪戀人間的自在生活不願回天庭,遂心生食玄奘肉之念。八戒巡山之際,被眾小妖五花大綁運回洞府。
第21集
八戒巡山許久未歸,玄奘心感不安恐其出事。悟空卻認定八戒無事,慢速行進待其追上便可。
八戒被眾小妖抬入妖洞中,金角、銀角兩妖認出其是玄奘之徒,聲稱要烹之下酒。八戒欲假悟空之威嚇退兩妖,不想反被兩妖恐嚇,將玄奘等人的行跡所在如數吐露。
玄奘等人行至山中一處,遇一受腳傷的老道士求助。玄奘見其衣貌狼狽,便讓悟空送其回道觀治傷。悟空火眼金睛,早已辨出老道為銀角所化,卻依然從師命背其回觀。途中悟空不斷顛簸折騰老道迫其現形,老道施重身法引眾山將悟空壓於其下,玄奘和沙僧隨後被妖風卷回洞府。
金角哄騙玄奘師徒說出放棄西行取經之言,玄奘與沙僧無視兩妖威脅利誘,打坐念經,八戒卻嚇得當即說自己不西去了。為使玄奘等人放棄西行,金角、銀角差兩小妖攜紫金紅葫蘆和玉凈瓶兩法寶將悟空捉回,好斷了玄奘的希夷。
日值功曹喚出眾山神,移山救出被壓的悟空。悟空變作道士設計巧遇兩小妖,打聽出兩法寶的名字與用處,便狀做遺憾,嘆自己另有法寶金葫蘆勝於兩法寶。悟空得哪吒與天狗相助,令兩小妖對金葫蘆的法力深信不疑,美滋滋的以手中的兩件法寶交換。
兩小妖發現被騙,倉惶回洞向金角、銀角報告。銀角惱怒,即刻要食玄奘等人,金角告知只有玄奘師徒師徒四人說出「不去西天」,才可食之。
第22集
八戒巡山許久未歸,玄奘心感不安恐其出事。悟空卻認定八戒無事,慢速行進待其追上便可。
八戒被眾小妖抬入妖洞中,金角、銀角兩妖認出其是玄奘之徒,聲稱要烹之下酒。八戒欲假悟空之威嚇退兩妖,不想反被兩妖恐嚇,將玄奘等人的行跡所在如數吐露。
玄奘等人行至山中一處,遇一受腳傷的老道士求助。玄奘見其衣貌狼狽,便讓悟空送其回道觀治傷。悟空火眼金睛,早已辨出老道為銀角所化,卻依然從師命背其回觀。途中悟空不斷顛簸折騰老道迫其現形,老道施重身法引眾山將悟空壓於其下,玄奘和沙僧隨後被妖風卷回洞府。
金角哄騙玄奘師徒說出放棄西行取經之言,玄奘與沙僧無視兩妖威脅利誘,打坐念經,八戒卻嚇得當即說自己不西去了。為使玄奘等人放棄西行,金角、銀角差兩小妖攜紫金紅葫蘆和玉凈瓶兩法寶將悟空捉回,好斷了玄奘的希夷。
日值功曹喚出眾山神,移山救出被壓的悟空。悟空變作道士設計巧遇兩小妖,打聽出兩法寶的名字與用處,便狀做遺憾,嘆自己另有法寶金葫蘆勝於兩法寶。悟空得哪吒與天狗相助,令兩小妖對金葫蘆的法力深信不疑,美滋滋的以手中的兩件法寶交換。
兩小妖發現被騙,倉惶回洞向金角、銀角報告。銀角惱怒,即刻要食玄奘等人,金角告知只有玄奘師徒師徒四人說出「不去西天」,才可食之。
Ⅹ 西遊記裡面的花果山在哪裡
花果山位於連雲港市南雲台山中麓。原名蒼梧山,亦稱青峰頂,因吳承恩創作神話小說《西遊記》取材於此,故名花果山。其絕頂玉女峰,海拔625 米,為江蘇最高峰。雲台山原為黃海中一列孤島,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 年)前後成陸,在雲台山諸脈共157峰中,花果山尤為有名。
由連雲港市的猴嘴鎮東南進花果山,遠遠可見一石猴蹲於巨石之上,向西北眺望,似乎正在迎接客人的到來。由此入山,穿過小村,繞大村水庫而東,便可看見海清寺塔聳立在群山之中。
海清寺塔是蘇北最高的古塔,建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高40.58米,純磚結構,九級八面。海清寺久已不存,此塔雖經過清康熙七年(1668年)的郯城8.5級大地震,至今仍屹立於雲台山麓。
塔東南約百米是老君堂遺址,其南約500 米的獅子岩下,有飛泉和鬱林觀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