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游記初二
① 琅琊山的說明文作文600初二
琅琊山
在滁州城西南,有一個著名的旅遊風景區--琅琊山。
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歐陽修在滁州任太守時,經常到琅琊山遊玩,與民同樂,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醉翁亭記》,琅琊山也因此而聞名。
今年的清明節,老師帶我們到琅琊山春遊,剛一進山門,便看見空中掛著五排彩色風車,一直通向遠方,煞是好看。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此乃「釀泉」。泉水從石縫里流出,清涼可口,長流不盡。
進了大門,一座典雅的四角亭閣出現在我的眼前,這就是醉翁亭。紅色的柱子,紅色的木靠欄,再加上亭子旁邊那一叢翠綠色的竹子,美麗極了。亭邊的碑石上,刻著「醉翁亭」三個大字。碑石是斜著的,也呈現出「醉」態。從二賢堂來到寧寶齋進入明代建的小木屋。屋內有兩塊青石碑,高約7尺,寬約3尺。兩碑正反兩面,雕刻著蘇東坡親手書寫的《醉翁亭記》原文。
出了醉翁亭往前走,便是深秀湖了。通過九曲橋,就來到了湖心亭,只見湖邊樹木叢生,映得湖水綠瑩瑩的。微風吹拂著湖面,波紋便魚鱗般地盪漾開去。看著這湖光山色,真是賞心悅目,美不勝收啊!
沿著琅琊古道繼續向上走,登上南天門,再上會峰閣,你會覺得涼風拂面,神清氣爽,登山時的疲勞盪然無存。舉目遠眺,美麗的滁州城盡收眼底:林立的高樓;寬闊的馬路、賓士的汽車……環顧腳下,一座座山峰連綿起伏,漫山遍野的樹木鬱郁蔥蔥,彷彿綠色的海洋,真是「佳木秀而繁陰」。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哦!祝你學習進步!加油哦!
② 關於滁州市琅琊山的我的建議作文
到了目的地了,樹木蔥蘢,這么多漂亮的荷花,非常好聽,我們開始爬山,且專非常陡峭,映入眼簾的屬是一條長長的山路,山雖然不高,煙雨迷濛,我不知問了多少遍到底什麼時候到。醉翁亭雖小,哪裡來的水聲,那裡青山環繞,彎彎曲曲的琅琊山游記暑假裡,是個著名的景區!水池旁是一片樹林,只見山高低不齊,我們只好依依不捨地離開了琅琊山,裡面有歐陽修的雕像,我們便在裡面休息,有樹葉沙沙,錯落有致,令遊人紛紛停下腳步,終於爬到了山頂,醉翁亭也由此而得名!山腳下有一座有名的亭子。我們小心翼翼地爬著。夕陽西下,沉浸在這幅畫中,我們一家去琅琊山玩。近看,卻很有名,就看到了一個池塘。坐在車上,池塘里長滿了粉色的荷花,看見山頂有一座觀月亭,動物們的歡笑聲……這些聲音組成了樹林交響樂,終於,前面有一座山。走進琅琊山門口。我愛琅琊山,著名的《醉翁亭記》就出自這里?哦,順著這條路往前走一些,「叮叮咚咚」,細細品味,只見水清澈見底,卻雲遮霧罩,樹林里有許多聲音。再步行前進,遠看,還有一群自由自在嬉戲的小魚呢,樣子更加雄偉了,真壯觀呀,山路非常難走,叫做「醉翁亭」,小鳥喳喳。參觀完醉翁亭後,因為它很美,原來前面有一個水池,我下次還要來
③ 2020年琅琊山初二開門嗎
無論開不開門?我們最好是待在家裡,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
④ 滁州琅琊山好玩嗎
滁州琅琊山好玩!琅琊山風景區,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四大景區,面積平方公里。主要山峰有摩陀嶺、鳳凰山、大豐山、小豐山、琅琊山等。景區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名亭、古寺為主要景觀。山間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有始建於唐代的琅琊寺,有卜家墩古遺址留下的大量古跡和文物,還有著名碑刻唐吳道子畫觀音像、唐李幼卿等摩崖碑刻近百處。1988年,琅琊山以安徽琅琊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琅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李幼卿、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徵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無數文豪墨客,達官顯貴為之開發山川、建寺造亭、賦詩題詠,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遺產,擁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六名勝境。其中唐建琅琊寺為皖東著名佛寺,也是全國重點寺觀之一,宋建醉翁亭因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所著《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被譽為「天下第一亭」。山林幽谷中重修和復建的南天門、野芳園、深秀湖、同樂園等景點和歷代書法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真、草、隸、篆」碑刻與山中原有古道、古亭、古建築相得益彰。琅琊山特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相映生輝,令中外遊客嘆為觀止。南天門上為紀念碧霞元君修建的古碧霞宮是著名的道教場所,琅琊山流傳千百年的「琅琊山初九廟會」至今沿襲。
水聲潺潺風景秀麗的琅琊山,名勝古跡遍布,古剎、名亭、古關隘、古驛道、碑、碣、摩崖碑刻等大量不朽的文化遺產無一不印證了琅琊山淵源久遠的文化歷史。琅琊山與城市緊緊相連,它臨江近海,襟江帶淮,勢為南北之要沖,東西之走廊;自古地處「吳頭楚尾」,歷代為交通要驛,有「金陵鎖鑰」之險,「九省通衢」之要;繁榮的經濟文化吸引了大江南北的文人雅士雲集,僧尼道士傳道頌經;儒、釋、道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可謂「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
素有「蓬萊之後無別山」美譽的琅琊山,有極高的旅遊品位,是人們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科學研究、訪古探幽、回歸自然的理想去處,歷來為中外名人和旅遊者所青睞。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先後光臨過琅琊山。文以山麗,山以文傳,林壑優美的琅琊山為古人更為今人賦予勃勃生機,它既是科研、教學的基地,更是中外賓客理想的旅遊勝地。 [編輯本段]·醉翁亭景區·醉翁亭:為四大名亭之首,始建於北宋慶歷六年(1064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並撰《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滁之山水得歐公之文而愈光」。膾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是家戶喻曉。景區內亭、台、軒風格各異,園中有園,景中有景,人稱「醉翁九景」;其中歐陽修手植梅為全國四大梅壽星之一,蘇東坡手書《醉翁亭記》碑堪稱稀世至寶;醉翁亭被譽為「天下第一亭」。2004年11月「醉翁亭」以郵票形式出現在國家名片《中國名亭(一)》中。
天下第一亭二賢堂: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滁人為紀念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而建。堂內有王禹偁和歐陽修塑像並陳列有《歐陽文忠公全集》、部分歐陽修手跡照片和相關史料,牆壁上掛有《朋黨論》和《醉翁亭記》條屏。
寶宋齋:為明代天啟二年(1622年)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所建。齋內立有宋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手書《醉翁亭記》碑刻兩塊四面。「 歐文蘇字 」為金石珍品。齋東側外檐下嵌有明馮若愚《寶宋齋記》和明代《重修醉翁亭記》碑。
馮公祠: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是滁人為紀念明代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及其子馮元飈修建「寶宋齋」保護「歐文蘇字」碑有功而建。 後損毀。現建築為1988年琅琊山管理處在原址上重建。
歐公祠:歐公祠原建築位於醉翁亭景區醒園內。是由滁縣知縣陳文權建於民國十五年(1926)。是當時人們紀念歐陽修的場所。原建築內有許多先人紀念歐公的文章、詩詞,建築規模為七間平房,四合院形布局,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毀壞。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為了使醉翁亭文化得以延續,也讓旅客更多的了解琅琊山、醉翁亭,我們重建了歐公祠。重建的歐公祠內建有醒心齋,齋內刻有乾隆時間琅琊山的鎮山之寶「歐陽修像」、北宋徽宗時的吏、戶二部尚書孫覿撰寫的、對歐公有著高度評價的對聯、北宋著名人物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為歐公所撰寫的祭文,另在齋內重新再現了明朝時的「滁州十二景」壁畫和北宋以來近三十位名人對歐公的評價。「歐公祠」內還按照當年建設者的構思,依山就勢,斜山岩石裸露,廣植花草樹木,重現藤蔓迴廊。整個院落園林風格別樣,睹景視物,「歐公祠」 定會成為追憶歐公的絕佳景點。
影香亭:位於琅琊山意在亭西側。建於明洪熙年間,原名「見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滁州知州王賜魁因坐在此亭中能看見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聞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為「影香亭」。
意在亭:於琅琊山菱溪石南側。明嘉靖四十年(1561)南太僕寺少卿毛鵬建「皆春亭」。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滁州知州盧洪夏在皆春亭四周鑿石引水,仿東晉書聖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場景建「曲水流觴」,是遊人戲水飲酒的場所。後人仿照蘇州園林建築格調重建「皆春亭」,並改名「意在亭」。
古梅(歐梅):原名「梅瑞堂」,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張明道為觀賞古梅花而建。民國十七年(1928年)州人書法家黃藝五在堂後崖壁題「古梅亭」篆刻一方,將其改名「古梅亭」,亭內壁嵌石碑六塊,系清代文人張鵬翮等人所題。
讓泉:位於琅琊山,即《醉翁亭記》中的讓泉。「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與兩峰之間者,讓泉也」。讓泉位於琅琊山中醉翁亭近旁的 讓泉聲聲玻璃沼南岸,泉眼周圍用石塊砌成方池,方池三尺見方,池深不過尺余。方池上方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滁州知州王賜魁重立「讓泉」二字碑刻。讓泉從不幹涸,水溫終年保持在17-18℃,「甘如醍醐,瑩如玻璃」,又被稱為「玻璃泉」。此泉水注入杯中,雖滿而不外溢,甘甜適口。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是滁人為紀念明代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及其子馮元飈修建「寶宋齋」保護「歐文蘇字」碑有功而建。 後損毀。現建築為1988年琅琊山管理處在原址上重建。 [編輯本段]·墨苑景區·琅琊墨苑是進入風景區的第一個景點。該景點為蘇州園林建築風格,亭、堂、台、軒、廊、小橋、假山曲徑相通,景色宜人。墨苑碑廊是遊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處。中收集、整理了與琅琊山、醉翁亭文化有關的珍貴詩文,並徵集了名人書法墨寶兩百多篇,鑲刻於此,著名書法家沈鵬、蕭嫻、陳大羽、賴少其、范曾、旅美書畫家李山及原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孫科、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書法作品。步入琅琊墨苑不僅可以欣賞琅琊園林美景,更是遊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處。
·歐陽修紀念館· 與民同樂歐陽修紀念館位於醉翁亭西400米處,分東西兩院,以亭廊相連,動靜相宜;館名由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館內塑有歐陽修塑像和全面介紹歐陽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畫,充分展示了歐陽修的為人、為政、為學、為文,以歷史本來面貌,將一代文宗歐陽修的形象再現於廣大遊人面前。庭廊兩側鑲刻了蘇軾、蘇唐卿、祝枝山、趙孟兆頁、文徵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嘆為觀止。 [編輯本段]·深秀湖景區· 蔚然生秀深秀湖取《醉翁亭記》中「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湖水上源琅琊溪,清澈透底,九曲橋、湖心亭、玉帶橋與四周山色相映,泛舟垂釣,其樂無窮。 [編輯本段]·琅琊寺景區·琅琊寺:為唐大歷六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與山僧發琛所建,是著名的佛教勝地,景區內有85處景點和遺址,其中吳道子畫觀自在菩薩像為稀世至寶,緬甸捐贈千尊玉佛為全國之最,寺廟終年香火繚繞,為全國重點保護寺廟。 千年琅琊寺
千尊玉佛殿: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滁人為紀念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而建。堂內有王禹偁和歐陽修塑像並陳列有《歐陽文忠公全集》、部分歐陽修手跡照片和相關史料,牆壁上掛有《朋黨論》和《醉翁亭記》條屏。
濯纓泉:在琅琊山琅琊寺大雄寶殿北側,明月觀北院的山腳下,原名「庶子泉」。泉水出自石罅中,晶瑩澄澈,甘甜滋人,由唐大歷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開發,著名書法家李冰陽篆其銘,世人奉為珍寶,現銘刻已失。後張憶又書「庶子泉」三字碑,斷卧泉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莆田人鄭大同來游琅琊,見泉水清潔無比,可洗帽纓子,題「濯纓」兩字於崖壁之上,故後人亦稱此泉為濯纓泉。今仍存前人題書的「庶子泉」三字摩崖於泉側石壁。
無梁殿:位於琅琊山琅琊寺內,亦稱「玉皇殿」。該殿始建於後周顯德年間。但是很多人卻以為是東晉所建,民國七十七年版《琅琊山志》載「俗雲東晉琅琊王駐蹕於此所建築,究竟不知何時所建造」。該殿為灰磚拱形壘成,門額有磚刻浮雕的龍、鳳、獅圖案,殿內有玉皇大帝坐像及相關塑像。
大雄寶殿:是琅琊山琅琊寺的主要建築,始建於唐大歷六年(771),殿高約14米,進深15.3米,正殿五間, 漫步琅琊殿前的「大雄寶殿」匾額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題。現殿建於民國五年(1916),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塑像。
古磨刻:琅琊寺范圍內,唐代以來石刻有一一七方,其中唐代本幼卿、皇甫曾、明代柳遂等磨刻。尤以唐代畫聖吳道子的觀音石刻像和《金剛經》碑最為珍貴。
琅琊古道:位於琅琊山,是人們登山的一條道路。始建於明嘉靖年間,長約1200米,青石鋪成,是目前國內保存較完好的古道。古道兩邊古樹參天,鳥語花香。
南天門:位於琅琊山東南制高點,有會峰閣、古碧霞宮等古建築群。碧霞宮現有全真華山派傳人主持管理;登天門可遠眺長江如帶、鍾山似螺, 南天門瞰群峰匯聚,似潮奔涌;一九九二年七月三日,在這里拍攝到的「海市蜃樓」景象被譽為「千古奇觀」
碧霞宮:山頂上建造了一座宮殿,這就是碧霞宮。每年正月初九,人們紛紛前來燒香祭祀,這樣,逐漸形成了規模盛大、熱鬧非凡的「琅琊山廟會」。
⑤ 描寫琅琊山成語
琅琊山游記 暑假裡,我們一家去琅琊山玩,那裡青山環繞,樹木蔥蘢,是個著名的景區。 坐在車上,我不知問了多少遍到底什麼時候到,終於,到了目的地了。 走進琅琊山門口,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長的山路,順著這條路往前走一些,就看到了一個池塘,池塘里長滿了粉色的荷花,這么多漂亮的荷花,令遊人紛紛停下腳步,沉浸在這幅畫中,細細品味。 再步行前進,遠看,前面有一座山,山雖然不高,卻雲遮霧罩,煙雨迷濛。近看,樣子更加雄偉了,只見山高低不齊,錯落有致,真壯觀呀!山腳下有一座有名的亭子,叫做「醉翁亭」。醉翁亭雖小,卻很有名,裡面有歐陽修的雕像,著名的《醉翁亭記》就出自這里,醉翁亭也由此而得名。 參觀完醉翁亭後,我們開始爬山,山路非常難走,彎彎曲曲的,且非常陡峭。我們小心翼翼地爬著,終於爬到了山頂,看見山頂有一座觀月亭,我們便在裡面休息,「叮叮咚咚」,哪裡來的水聲?哦,原來前面有一個水池,只見水清澈見底,還有一群自由自在嬉戲的小魚呢!水池旁是一片樹林,樹林里有許多聲音,有樹葉沙沙,小鳥喳喳,動物們的歡笑聲……這些聲音組成了樹林交響樂,非常好聽。 夕陽西下,我們只好依依不捨地離開了琅琊山。 我愛琅琊山,因為它很美,我下次還要來!
⑥ 初二語文教材的最後兩篇古文、翻譯、解釋。
如果你是人教版的:這是最後兩篇
28 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原文: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滁,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
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面的許多山峰,樹林、山谷尤其優美,遠望那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地方,是琅琊山。
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水聲潺潺,從兩座山峰中間傾瀉出來的,是釀泉。
山勢回環,山路轉彎,有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上邊的,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
給它取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
太守和客人到這里來喝酒,喝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最大,所以自己取號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於山水之間。
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它在心裡,並寄託它在酒上。
像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消散,暮雲回聚攏來,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陰暗明朗(交替)變化,(就是)山間的早晨和傍晚。
野花開放,散發清幽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的綠蔭,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水位低落,石頭顯露,這是山裡的四季的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沒有窮盡。
至於背著東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來來往往不間斷的,這是滁州人出遊。
到溪水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凈,山中野味,田野蔬菜,雜亂地在前面擺著,這是太守的舉行酒宴。
酒宴上暢飲的樂趣,不在於管弦音樂,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有時站立,有時坐著,大聲喧嚷,賓客們(盡情)歡樂。
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在賓客們中間,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山,人影縱橫散亂,太守返回,賓客跟隨。
這時樹林里濃蔭遮蔽,鳥兒到處鳴叫,遊人離開後禽鳥在快樂了。
然而禽鳥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樂趣。
喝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酒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誰?是廬陵人歐陽修。
書下註解:
環:環繞。皆:副詞,都。
蔚然:茂盛的樣子。
山:名詞狀語,山上。
潺潺:流水聲。
釀泉:泉水名。
回:回環,曲折環繞。
翼: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臨:本義從高處往低處看,這里是坐落高處的意思。
名:命名。
守:官名。
號:取別號。
曰:叫做。
年又最高:年紀最大。
意:里指意趣、情趣。「醉翁之意不酒」,後來用以比喻別有用心。
乎:介詞。
若夫:用在段的開頭,用來表示提出另事。
而:就,表順承的連詞。
霏:霧氣。
開:散。
歸:回,里指散開的雲又回聚到山來。
暝:昏暗。
晦:陰暗。
芳:香花。
發:開放。
佳木:好的樹木。
秀:開花,這里指滋長的意思。
繁陰:濃陰。
至於:連詞,於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傴僂:駝背,老則背微駝,故「傴僂」指老人。
提攜:被攙領著走,指小孩。
臨:靠近,這里是「……旁」的意思。
漁:捕魚。
釀:釀造,利用發酵作用製造酒。
洌(冽):清澈貌。
山餚:指山獵獲的野味。餚,指做熟的魚肉。
蔌:菜蔬。
雜然:交錯的樣子。
陳:擺開
射:這里指宴飲時的種游戲,即以箭投壺中,以能否投決勝負,叫做投壺。
弈:下棋。這里用做動詞,下圍棋。 環:環繞。皆:副詞,都。
蔚然:茂盛的樣子。
山:名詞狀語,山上。
潺潺:流水聲。
釀泉:泉水名。
回:回環,曲折環繞。
翼: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臨:本義從高處往低處看,這里是坐落高處的意思。
名:命名。
守:官名。
號:取別號。
曰:叫做。
年又最高:年紀最大。
意:里指意趣、情趣。「醉翁之意不酒」,後來用以比喻別有用心。
乎:介詞。
若夫:用在段的開頭,用來表示提出另事。
而:就,表順承的連詞。
霏:霧氣。
開:散。
歸:回,里指散開的雲又回聚到山來。
暝:昏暗。
晦:陰暗。
芳:香花。
發:開放。
佳木:好的樹木。
秀:開花,這里指滋長的意思。
繁陰:濃陰。
至於:連詞,於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傴僂:駝背,老則背微駝,故「傴僂」指老人。
提攜:被攙領著走,指小孩。
臨:靠近,這里是「……旁」的意思。
漁:捕魚。
釀:釀造,利用發酵作用製造酒。
洌(冽):清澈貌。
山餚:指山獵獲的野味。餚,指做熟的魚肉。
蔌:菜蔬。
雜然:交錯的樣子。
陳:擺開
射:這里指宴飲時的種游戲,即以箭投壺中,以能否投決勝負,叫做投壺。
弈:下棋。這里用做動詞,下圍棋。 環:環繞。皆:副詞,都。
蔚然:茂盛的樣子。
山:名詞狀語,山上。
潺潺:流水聲。
釀泉:泉水名。
回:回環,曲折環繞。
翼: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臨:本義從高處往低處看,這里是坐落高處的意思。
名:命名。
守:官名。
號:取別號。
曰:叫做。
年又最高:年紀最大。
意:里指意趣、情趣。「醉翁之意不酒」,後來用以比喻別有用心。
乎:介詞。
若夫:用在段的開頭,用來表示提出另事。
而:就,表順承的連詞。
霏:霧氣。
開:散。
歸:回,里指散開的雲又回聚到山來。
暝:昏暗。
晦:陰暗。
芳:香花。
發:開放。
佳木:好的樹木。
秀:開花,這里指滋長的意思。
繁陰:濃陰。
至於:連詞,於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傴僂:駝背,老則背微駝,故「傴僂」指老人。
提攜:被攙領著走,指小孩。
臨:靠近,這里是「……旁」的意思。
漁:捕魚。
釀:釀造,利用發酵作用製造酒。
洌(冽):清澈貌。
山餚:指山獵獲的野味。餚,指做熟的魚肉。
蔌:菜蔬。
雜然:交錯的樣子。
陳:擺開
射:這里指宴飲時的種游戲,即以箭投壺中,以能否投決勝負,叫做投壺。
弈:下棋。這里用做動詞,下圍棋。
29 滿井游記
滿井游記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砂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二十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撌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露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壘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墮事,而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譯文:
北方氣候寒冷,花朝節後,余寒仍然很猛烈,常常刮著冷風。冷風一刮就飛沙走石,人被拘束在一間屋子裡面,想要出去卻出不去。每次冒風在路上快步走,還不到百步,就折返回來。
廿二日,天氣稍稍暖和,和幾個朋友一起走出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夾立在堤岸兩旁,肥沃的泥土微微有點濕潤,一眼望去,四面空闊,感覺好像脫離樊籠的飛鵠。這時水面上的結冰開始溶解,水波上的顏色也才顯得明凈,水面層層微波盪漾有如層層的魚鱗,水清澈見底,亮晶晶像剛從鏡匣打開的鏡子,忽然射出了冷光。山巒被晴雪洗滌過,山色娟秀好像剛擦拭過一般,鮮明亮麗,像出色的美人剛洗過臉,梳好頭發。柳條剛要發芽又還沒發芽,柔嫩的柳梢被風吹拂,麥田裡的嫩苗只有一寸多長。遊客雖還不多,煮泉水、烹品茶的人,邊喝酒、邊唱歌的人,美女騎在驢子上的人,也時時見得到,風力雖然還強勁,但是步行仍然會汗流浹背。那些在沙上曝曬太陽的水鳥,在浪頭吸水的魚兒,都悠然自得,毛羽鱗鰭之間,都充滿著喜氣。我這才知道:郊野田原之間,未嘗沒有春天的消息,只是住在城裡頭的人不知道罷了。
能夠不因為遊山玩水而耽誤正事,瀟灑地徜徉於山石草木之間,只有「教授」這種官職。而滿井這地方剛好和我的居所距離近,我的遊山玩水將從這個地方開始,又怎能沒有記錄的文章呢!乙亥年二月。
註解:
燕:指北京地區。
凍風時作:冷風時常颳起來。作,起。凍風,冷風。
局促:拘束。
廿日:二十二日。
稍和:略微暖和。
土膏:肥沃的土壤。膏:肥沃。
若脫籠之鵠:好像是從籠中飛出去的天鵝。
於時:在這時。
波色乍明:水波開始發出亮點。乍,初、始。
鱗浪:像魚鱗一樣的波浪。
新開:新打開。
匣:指鏡匣
山巒為晴雪所洗: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凈。晴雪:晴空之下的積雪。
娟然:美好的樣子。
冷光乍出於匣也:乍,突然。匣,指鏡匣。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像美麗的少女洗好了臉剛梳好髻鬟一樣。美麗的女子。靧,洗臉。掠,梳掠。
柔梢披風:梢:柳梢。
披風:在風中散開。披,開、分散。
勁:猛、強有力。
浹:濕透。
未始無春:未嘗沒有春天。
夫不能以游墮事:墮,壞、耽誤。
而此地適與余近:適,正好。
惡能:怎能。惡,怎麼。
好累啊 希望有幫到忙~!
⑦ 滁州琅琊山的由來
晉元帝在登位前封為琅琊王,居住在這里,所以以他來命名此山。
琅琊山的出名是因為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
琅琊山享有「蓬萊之後無別山」「皖東明珠」之美譽。因盛產多種中葯材,而被人們譽為「天然葯圃」。境內有醉翁亭、琅琊閣、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景點。
(7)琅琊山游記初二擴展閱讀:
琅琊山以其山水之美,更因有千古名篇《醉翁亭記》和琅琊寺、醉翁亭等名勝古跡而傳譽古今。始建於唐代大歷六年(771年)的琅琊寺,至今已1200餘年。建於宋代慶歷六年(1046年)的「醉翁亭」,至今已900多年。
繼唐代詩人顧況、韋應物,北宋詩人王禹偁撰寫了描繪琅琊山勝境的詩文後,歐陽修在出任滁州知州期間,又撰寫了散文名篇《醉翁亭記》、《豐樂亭記》和其他有關琅琊勝景的詩文約一百多首(篇),並由宋代著名書法家蘇軾專為《醉翁亭記》、《豐樂亭記》書碑。
宋代的曾鞏、王安石、辛棄疾,明代的宋濂、文徵明、王守仁等詩人、文學家、書畫家、教育家,都曾宦遊或旅居於此,並作詩文以記其勝。琅琊寺及醉翁亭、豐樂亭內外,唐宋以來的歷代摩崖、碑刻比比皆是,有數百處之多。其中,以唐代李幼卿、柳遂、皇甫曾等人的詩碑尤為珍貴。
民國年間和建國後,琅琊山繼續成為詩人、作家嚮往的游覽勝境。1936年4月,著名女作家方令孺教授,約同女作家丁玲、畫家徐悲鴻等游覽琅琊山後,寫了散文新篇《琅琊山游記》。後來,詩人陳運和寫了散文《滁州.醉翁.廬陵歐陽修也》。
1985年10月下旬,中國散文學會和中國作家協會安徽分會在琅琊山聯合舉辦了「醉翁亭散文節」,王西彥、何為、柯藍、艾煊、江流等散文作家、詩人、評論家和編輯、新聞記者共40多人,聚會琅琊山,研討當代散文復興的前景,集中創作了一批描繪琅琊勝景的散文佳作。
⑧ 求八年級語文下冊第28課<醉翁亭記>翻譯
醉翁亭記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簡,又值年歲豐稔,作者為政以寬,遂放情山水之間,本文為次年所作。文中描寫滁州山間的朝暮變化和四時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樂,表現出他「樂民之樂」的胸懷,充滿了士大夫悠閑自適的情調,並從側面顯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績.時年40歲。醉翁亭,在今安徽滁縣西南七里。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醉翁亭記》/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參考譯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巒,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琅琊山啊。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個山間飛淌下來的,是釀泉啊。山勢回環,道路彎轉,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座落在泉水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裡的和尚智仙啊。給它起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稱它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喝得少也總是醉,而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賞山水的樂趣,有感於心而寄託在酒上罷了。
要說那太陽出來而林間的霧氣散了,煙雲聚攏而山谷洞穴昏暗了,這明暗交替變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開放而散發出幽微的香氣,美麗的樹木枝繁葉茂而一片濃陰,秋風浩浩,天氣晴好,霜露潔白,水流減少,石頭裸露,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後面的應答,老人彎著腰,小孩由大人抱著領著,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們的出遊啊。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樂趣,沒有管弦樂器(助興),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雜亂交錯,起來坐下大聲喧嘩,是眾位賓客快樂的樣子。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亂一地,是太守回去、賓客跟從啊。樹林茂密陰蔽,上下一片叫聲,是遊人走後鳥兒在歡唱啊。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遊人的樂趣;遊人知道跟著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和他們一起快樂,酒醒後能寫文章表達這種快樂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啊。
賞析一:
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的著名散文家和詩人,提到他,總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記》,他通過對優美的自然環境的描寫與和樂的社會風氣的描寫,含蓄委婉地表現了貶官之後的特殊心境。
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敘述,情感的抒發,而這三者又都生動地表現了歐陽修當時的特殊情懷。隨著文章中對景物的描寫,我們看到了一個閑適快活的世界: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優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這兒的山,沒有嶙峋怪石,沒有岩絕壁,這兒的水,不是驚心動魄之水。山,委紆起伏,布滿了茂盛的綠蔭,幽深秀麗,靜靜地綿延環繞;水,猶如一條迴旋曲折的銀色飄帶,潺潺而下,泠泠悅耳;還有一亭,四角翹起,像鳥一般,悄然飛臨在這細水旁,多麼柔和寂靜的景色啊。《醉翁亭記》開頭這一段描寫,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景色優美的環境里,產生了愉悅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寫,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仁者,山間之朝幕也。野若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這里寫到了清晨飄散開來的淡霧,傍晚聚擾來的煙雲,春季發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蒼翠的綠樹,秋季潔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頭。一切都那麼恬靜簡朴,淡雅自然。
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寫,我們再看散文中人事的敘述: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它所描寫的不是轟轟烈烈的社會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響的英雄行為,而是比較平凡的、沒有矛盾,沒有沖突的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散文中描寫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轄下,眾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個片斷,呈現的是一派閑適快活、安詳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無限的快樂,不禁心曠神怡,寬辱皆忘,一切人世間的榮辱,煩惱都置之腦後,以至於忘自己「飲少輒醉」,盡興暢飲。結果,周圍歌聲繚繞,人們起坐喧嘩,而他卻「頹然乎其間」,醉態可掬,欲起而不能了,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歐陽修通過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敘述,抒發了自己由此而觸發的內心感慨。他的真摯的感情溶匯在景、事中,更使文章顯得情意盎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必而寓之酒也。」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這是一個飽經滄桑,在仕途宦海中顛簸數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從天聖八年(1030),年僅23歲的歐陽修就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盡心竭力,積極協助范仲淹革新內政,終於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貶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實現,而在貶於滁州之後,卻有了可喜的政績,這對於奔波勞碌,疲憊不堪的歐陽修來說,是多麼舒心愜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樂生活,給了他極大的撫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個恬靜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於酒,而是醉於優美的景色,安詳的生活。這兒,禽鳥因山林而樂,人們因太守游而樂,而太守則是因百姓樂而樂,他處在優美的環境中,身心愉快,舒適安閑,不由便醺醺然了。
歐陽修蒼顏白發,頹然坐於眾之間,眼睛微閉,眼前的景物是優美的,人是歡欣的,歐陽修也被這和諧的氣氛所籠罩,陶醉了。
歐陽修以「醉翁」自稱,曠達自放,擺脫宦海浮沉,人世紛擾,在這遠離都市的山水之間,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閑適、恬淡的情境里,獲得了一種平衡、和諧的感受。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里,使文章如田園詩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轉而流暢。
賞析二:
詩情畫意,秀麗多姿
——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的著名散文家和詩人。他的《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的。
優美的意境。好的散文應為詩,要創造優美的意境。所謂意境包含著意和境兩個方面的范疇,它是浸潤著作者主觀感情的藝術畫面。優秀的散文應該有風光綺麗的圖畫美,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以悅目而致賞心。《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綵線聯綴各幅畫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猶如設了張本,作者就根據這樣的「意」寫了秀麗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作者是從這樣幾方面濡筆,描繪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沒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盡其美,又多樣統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風光秀奇,迤邐連綿,蒼翠欲滴。群山作為背景,一泉環繞而過。林深路曲,泉流彎旋,則「有亭翼然臨於泉上」。這里賴於壯麗的群山映襯,就益顯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臨泉上,則別含另一番風光。這樣,無山,則釀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峙。無亭,則山泉失色;有泉,則亭台增趣。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台,一應俱全,且輝映生色,構置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
其二,朝暮變化之美。作者寫出了醉翁亭早晚變化的優美景色。「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日上東山,陽光奔瀉大地。蓊鬱的樹林本來被薄紗般的霧氣籠罩,經日光一照,霧釋露消,又顯示出清新翠綠的顏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靄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傳神地寫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於早晚不同,則作者運筆的色調、氣氛有別。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息,傍晚則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氣。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且細,筆觸如絲,根據不同的景象寫了相異的境界。
其三,四季變幻之美。作者不僅寫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為中心,把筆墨進一步鋪展開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變化。「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確是傳神筆致。作者在這里仍然細心地選取最富有特徵的景物來加以描繪。芳草萋萋,幽香撲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葉茂是夏景;風聲蕭瑟,霜重鋪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隨四季變換,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現了四幅扇面,變化有致,給人不同的美學享受。同時,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襯的,春光如海映襯了秋色肅殺;夏日繁茂映襯了冬景寒冽。
其四,動靜對比之美。散文寫景繪境最忌呆板單調,一樣景物,一種筆致,一式情態,又有何意趣?!歐陽修在這篇散文中時時注意事物的動靜變化。先說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壯秀的琅山是靜態,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山色蒼郁悅目,泉聲琮琮動聽,相映成趣。「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樹木之靜對比出百鳥啁啾之動,相得益彰。再說景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殘陽息於山頭是其靜,人影移散,紛紛暮歸是其動。靜的景和動的人彼此映襯。最後,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有唱有憩,有動有靜。「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眾賓喧嘩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然。由於作者多方面進行對比,使散文的意境繪形繪聲,山光、水色、人情、醉態並於一畫,各具情致。
精巧的結構。散文,顧名思義,要散,但散並非是不著邊際的散亂,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亂。《醉翁亭記》結構上的精巧之處,值得我們努力學習。
金線串珠。《醉翁亭記》雖然時而山色露布卷面,時而水流瀉進畫幅,時而人情喧於紙上,看似散,其實一點兒也不亂。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線。這根金線就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樂」,醉中之「樂」。正因為如此,文章的起、承、轉、合,就無不統攝於作者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波瀾起伏。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寫遊人不絕路途,是表現人情之樂;寫釀泉為酒,野餚鋪席,觥籌交錯,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宛轉,飛盪林間,是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著表現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樂」。歡於萬物,樂在其中,全文因景生樂,因樂而抒情,這樣,行文走筆,一路寫出,圍繞個「樂」而展開,就不是斷片的雜碎,而是統一的整體,猶如穿千顆珠玉綴在金線之中,收萬道陽光凝於聚光鏡上。也正因為有聚光點,有主骨架,文筆的散反而會轉化成一種特色,顯得運筆從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豐滿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機,增強了散文的內容。
曲徑通幽。《醉翁亭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峰迴路轉,有亭翼然。」借用這句話來形容這篇散文的結構特色是很恰當的。作者寫四時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風貌,可謂匠心默運,苦意經營。作者為寫出醉翁亭的位置,頗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徑直言之,而是曲折寫來。文章一開始敷設了五層筆墨,「環滁皆山」,一層;「西南諸峰」,一層;深秀「琅」,一層;潺潺泉水,一層;「有亭翼然」,一層。五層筆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層層烘染,步步進逼。先用大鏡頭、長鏡頭,然後推成小鏡頭、短鏡頭,最後跳成特寫,不平不直,九曲回腸。先用概描,寫滁州山景,大筆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進,帶出「西南諸峰」。再著一「望」字,視線集中琅。用畢視覺,跟後就用聽覺,「水聲潺潺」,於是釀泉入畫。爾後,用一「回」字,著一「轉」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進入卷面。作者在用筆時,好像圍野狩獵,逐漸圈小區域。這樣不僅讓人們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過層層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寫,便使「亭」非比尋常;如此用筆,便使「文」不同凡響。再如文章結尾處,作者為了突出「太守之樂」,也是用的層層烘托的筆法。用禽鳥之樂,反襯眾人之樂,再用眾人之樂,反襯出太守之樂。這樣,太守之樂就在眾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顛,顯示出主觀感受和體驗的高人一籌。
呼應有方。前有伏筆,後必照應;藏墨於首,顯豁於尾,是《醉翁亭記》結構安排的第三個特點。 文章一開始寫道:「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誰」?暫按不表,埋下伏筆,催人卒讀。直到文章剎尾處,才端示:「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樂」呼應了「山水之樂」,樂從山水來,太守樂就有了根據。「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照應了「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著落。又如「夕陽在山,人影散亂」,紛紛離去,是因為時令已晚,這便跟前文的「暮而歸」又恰成照應,把這句話具體化了。處處注意呼應照應,就使文章的內在結構經緯分明,嚴謹周密,無懈可擊。
出色的語言。《醉翁亭記》的語言極有特色,格調清麗,遣詞凝練, 音節鏗鏘,臻於爐火純青之境,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
首先,《醉翁亭記》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後來的作家所用,例如蘇軾在著名的《後赤壁賦》中寫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詞。又由於作者用詞精當,詞句的概括內容很廣,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變成穩定性強、規范性高的成語,發揮了它們的引申意義。
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晶瑩潤暢。這是作者善於觀察事物,精闢地捕捉對象的本質特徵並加以提煉的結果。例如寫晨昏景象之異,只用兩句就概括殆盡:「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林、岩、晨氣、暮靄,均是山間習見之物,以此下筆,切景切境。同時,「出」「開」聯屬,「開」是「出」的後果。「歸」「暝」聯屬,「歸」是「暝」的前提。動詞的出神入化,互為因果,使變化著的山景逼真欲現,恍若在即。又如寫四季景物,作者獨到地捕捉了富有季節特點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狀夏,以「潔」喻秋,以「水」寫冬,無不情狀俱到,精確熨貼。再如「樹木陰翳,鳴聲上下」,前句寫色,後句傳聲,兼聲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現無遺。還如「有亭翼然」,僅譬一喻,亭的形狀、風貌便畫出來活像鳥兒展翅,凌空欲飛。
《醉翁亭記》還留下了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話,為人們所傳誦。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寫道:「歐公(按:指歐陽修)文亦多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的《醉翁亭記》稿,初說『滁州四周山』,凡數十字;末後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語類大全》卷一百三十九)濾沏文詞水分,濃縮語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隻字足敵萬語,達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抗墜,鏗鏘悅耳。全文幾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贅煩之弊,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它雖是散文,但借用了詩的語言表現形式,散中有整,參差多變。他安排了不少對句,使句式整飭工穩。
單句成對的有「日出而林霏開」對「雲歸而岩穴暝」;「野芳發而幽香」對「佳木秀而繁陰」。
雙句成對的,有「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對「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雖受駢文影響,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創造,融化到筆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矯飾。這樣,讀來頓覺舌端潤暢;聽來,倍感聲聲清朗,具有音樂的節奏感和回環美。
歐陽修在北宋的文學革新運動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掃唐五代文壇浮艷艱澀的流風,建立了清新、秀美、剛健、婉轉的文學風格。這篇《醉翁亭記》就是他的文學主張的最好的藝術實踐。 (選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賞析三: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名作,作為我個人十分喜愛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 十分樂觀。寫作時背景是歐陽修由於參加范仲淹的改革,後失敗,歐陽修被株連被貶,此問就是被貶滁州時作者創作的。寫前一篇《《始得西山晏游記》同樣是被貶,但表露出來的情懷卻大不相同。
貫穿《醉翁亭記》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文中寫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這是無足怪的。因為既是寫亭,自當寫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當寫出命名之意,這些全屬必要的烘托。文章開始寫望琅岈,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著一個「樂」字。至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後,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出中朝暮和四時之景,,並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如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體會到的,著還不足為奇。等寫到「滁人游」「太守晏」「眾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賓客,還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就非同尋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何止於,同時也在於一州之人。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
本文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寫靜和抒情的自然結合。文章先寫到亭子的遠景,因為亭子所在是琅岈山,就從這里落筆,用「蔚然深秀」表現它的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峰迴路轉」表現它的姿態,使人產生賞心悅目之感。接著寫亭的近景,用寫翼自做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而借釋停名來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調。以下從兩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情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這和平生活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並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習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也很有特色,姘散相間,節奏富於變化讀起來聲調健將,易於成誦,首先本文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後來餓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金熒潤暢。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揄揚挫,健將悅耳。全文幾乎用「也」結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贊煩只弊,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
賞析四:
歐陽修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曾兩次被貶。一次是30歲時貶官夷陵(今湖北宜昌),第二次被貶往滁州(今安徽滁州)。《醉翁亭記》為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的第二年(慶歷六年,1046)所作。這篇散文一問世,即以「見解獨到」和文體的創造性特色而著稱。據《滁州志》記載:「歐陽公記成,遠近爭傳,疲於摹打。山僧雲:寺庫有氈,打碑用盡,至取僧室卧氈給用。凡商賈來,亦多求其本,所遇關征,以贈監官,可以免稅。」可見此記為世人所重視,影響之大。它也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幾個世紀以來,引起了無數的讀者和評論家的興趣,成為膾炙人口的古代散文名篇。
文學佳作引來了有關寫作上的佳話和軼事。這種文學史上有趣的情形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是非常典型的。《朱子語類》所記載的歐陽修改定本文開頭的一則軼事,差不多可以和《醉翁亭記》的文章本身齊名。那故事是說,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原稿上,「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後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我們也確實能夠感受到,文章的開頭是簡潔有力的(不過,後來也有人指出過歐陽修的這描寫並不屬實,說除了琅琊之外,當地並沒有什麼山,見錢鍾書《管錐編》引郎瑛《七修類稿》。我們不妨把它看做一種文學家的筆法,用不著過多地糾纏於此)。從「環滁皆山也」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以說是全文整體結構中的第一部分。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筆法是很講究的,其描寫線索是:從全景慢慢地收縮視野,由群山轉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諸峰」,再轉入「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琅琊山,在滁縣西南十里,東晉時元帝為琅琊王,曾避居此山),然後具體到山間的泉水,即釀泉,最後幾經回環,才在「峰迴路轉」之後出現臨於泉上的一座玲瓏剔透的亭子,即醉翁亭,而「翼然」兩字,特別能夠加強描述中的形象性,富於動感。歐陽修採用這種由大及小,層層深入的寫法,有助於引起讀者身臨其境和探勝索幽的興致。再往下,作者仍採用陳述句式,寫出了建造亭子的人,以及自己給它起了「醉翁亭」的名字,並解釋了「醉翁」二字的由來。歐陽修看來不是善飲之人,所以「飲少輒醉」,但卻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全篇主旨性的議論伏了一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把這名句理解為全篇的一個導言,因為文章的後兩部分,乃是作者對「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具體鋪陳。而這里向第二部分的過渡,是巧妙而自然的。當文章寫到「醉翁」的形象出現時,作者在抒情寫志之中將「人——酒——山水」巧妙地聯系了起來,讀者在體味作者醉翁的心情時,隨著作者的筆轉向了山水自然。
文章接下來以精煉簡約的文字,具體描寫了山中朝暮與四季景物的變幻、鄉人的和平恬靜以及宴遊的歡樂喧鬧,筆意飛灑,搖曳多姿。「若夫」四句寫「醉翁亭」早晚景色。「野芳」五句寫「醉翁亭」四時景色,與《豐樂亭記》「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比較,可見其寫法之錯落變化。作者的這種寫景,既非為寫景而寫景,也不是信筆所之,而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物的描寫之中。作者旨在表現置身於這種綺麗秀美、恬靜閑適的環境中,盡享和平生活和山水之樂,同賓客飲宴盡歡,更有一番無窮的樂趣,即是說,作者的真正的樂趣並不在酒,而在於山水之間,在於與民同樂。所以作者寫道,鳥兒知道山林里的快活,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人們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樂是因他能使滁州人民快樂,喝醉了酒能同滁人一起歡樂,醒了酒後能將歡樂的滁人記述到文章里的,是「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是一篇記體散文。「記」這種體裁,原來只是客觀記事的應用文字。宋李耆卿《文章緣起》注中說:「《禹貢》《顧命》乃記之祖,記所以敘事識物,非常議論。」唐代韓、柳以後,「記」就突破了原來「敘事識物」的范圍。到了宋代,進一步擴大了這種文體的社會內容,加強了它的文學因素,成為文學散文的一種重要形式。其中尤以亭樓台院記和游記散文成就更大。宋代優秀散文家們善於把敘事、描寫和議論、抒情熔為一爐,富於變化,涉筆成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作為一篇優秀的記體散文,寫得極其精煉嫻熟,寫作技巧很高,藝術上非常有特色。
如果說韓愈、柳宗元猶用奇字、重字,善於選擇或熔鑄色澤強烈的新穎詞語的話,那麼,歐陽修「唯用平常輕虛字,而妙麗古雅,自不可及。」(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在《醉翁亭記》中
⑨ 滁州琅琊山好玩嗎
琅琊山以其山水之美,更因有千古名篇《醉翁亭記》和琅琊寺、醉翁亭等名勝古跡而傳譽古今。始建於唐代大歷六年(771年)的琅琊寺,至今巳1200餘年。建於宋代慶歷六年(1046年)的「醉翁亭」,至今已900多年。繼唐代詩人顧況、韋應物,北宋詩人王禹偁撰寫了描繪琅琊山勝境的詩文後,歐陽修在出任滁州知州期間,又撰寫了散文名篇《醉翁亭記》、《豐樂亭記》和其他有關琅琊勝景的詩文約一百多首(篇),並由宋代著名書法家蘇軾專為《醉翁亭記》、《豐樂亭記》書碑。宋代的曾鞏、王安石、辛棄疾,明代的宋濂、文徵明、王守仁等詩人、文學家、書畫家、教育家,都曾宦遊或旅居於此,並作詩文以記其勝。琅琊寺及醉翁亭、豐樂亭內外,唐宋以來的歷代摩崖、碑刻比比皆是,有數百處之多。其中,以唐代李幼卿、柳遂、皇甫曾等人的詩碑尤為珍貴。
民國年間和建國後,琅琊山繼續成為詩人、作家嚮往的游覽勝境。1936年4月,著名女作家方令孺教授,約同女作家丁玲、畫家徐悲鴻等游覽琅琊山後,寫了散文新篇《琅琊山游記》。1985年10月下旬,中國散文學會和中國作家協會安徽分會在琅琊山聯合舉辦了「醉翁亭散文節」,王西彥、何為、柯藍、艾煊、江流等散文作家、詩人、評論家和編輯、新聞記者共四十多人,聚會琅琊山,研討當代散文復興的前景,集中創作了一批描繪琅琊勝景的散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