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式游記
❶ 游記散文
人遊走在景物中,不斷找尋自己的面影。
群星閃爍,上弦月彎彎的嵌在星空里,棗林里流動著一陣陣清香——並不是棗樹的香,是花香。
現在夜已很深,屋子裡沒有點燈,春風輕輕的從窗外吹進來,送來了滿屋花香。
夜更靜,靜得彷彿可以聽見露珠往花瓣上滴落的聲音。
流星剛升起,一彎蛾眉般的下弦月,正掛在遠處的樹梢。風中還帶著花香,景色神秘而美麗。
暴雨就像是個深夜闖入豪門香閨中的浪子,來得突然,去得也快。
可是他來過之後,所有的一切都已被他滋潤,被他改變了。樹林中帶著初春木葉的清香,風中的寒意,雖更重,但天地間卻是和平而寧靜的。
沒有人,沒有聲音,紅塵中的喧嘩和煩惱,似已完全被隔絕在屋門外。
只不過世上一些最危險,最可怕的事,往往就是隱藏在這平靜中的。
藍的天,歸的雲,陽光剛剛升起,照在紅的花,綠的葉子上,葉子上還帶著晶瑩、透明
的新鮮露珠。
風也是新鮮的,新鮮而芬芳,就彷彿像多情少女的呼吸。
沒有霧,淡淡的白雲縹緲,看來卻像是夢一樣。一陣風吹過,蒼松間的昏鴉驚起,西天一揀斜陽更淡了。然後暮色就已籠罩大地。月滿中天。
秋風中浮動著桂子的清香。桂子的香氣之中,卻充滿了肅殺之意。
風從窗外吹進來,月光從窗外照進來,風和月同樣冷。
古往今來,也不知有多少人,用過多少名詞形容「柳」。
有人說柳如絲,有人說柳如雪,不管是如絲如雪,在一般人心目中,柳總是柔的。春夜,春雨,巴山。
春夜的夜雨總是令人愁,尤其是在已山,落寞的山嶺,傾斜的石徑,潑墨般的苔痕……多少前輩名俠的凄慘往事都已被埋葬在苔痕下,多少春花尚未發,就已化作春泥。
落日忽然從一片蒼茫混沌的雲層中露了出來,落日已經紅了,很紅。
落日最紅的時候,就是它即將沉沒的時候。人呢?人是否也如此?
雪,遇到溫暖的陽光,當然會溶化,然而,一塊千年寒冰卻不會溶化,不但不溶化,反而會使陽光變冷,變得黯然失色。
這是初夏,陽光燦爛,海水湛藍,海鷗輕巧地向船桅間滑過,生命是多彩的,充滿了青春的歡樂。
深邃的廳堂,一重又一重。
一重又一重竹簾深重,將十丈紅塵全都隔絕在簾外,卻將深山秋韻全部深深的藏在廳堂中。
竹簾問有燕子盤旋樑上,昔日王謝堂前燕,今日莫非已飛來此家院?案頭的鍾鼎,莫非是金谷故物?
一抹朝陽,滿地花蔭,簾外鳥語啁啾,更顯得廳堂分外寧靜,三王垂髫童子,正在等著卷簾迎客。
圖畫般的山林問,還亮著一點點燈光,映著那一幢幢亭台樓閣,竹籬茅舍,也映著那一道瀑布。
瀑布從天而降,飛珠濺玉,燦爛如銀。奇怪的是,這么大的瀑布自半空中倒掛而下,泄入湖中,水聲並不震耳,反而如鳴琴奏玉,聽來更覺神清氣爽,顯然水力已被巧妙的渲泄了很多。
風聲中似乎隱隱有絲竹聲傳來,襯著瑤碧般的流水聲,使這圖畫般的山谷,看來更平和而安靜。
夜已深,四下靜得很。
深山裡那種總帶著幾分凄涼的靜寂,絕不是紅塵中人能想得到的。
雖然有風在吹,吹得樹葉颼颼的響,但也只不過使得這寂靜更添幾分蕭索之意。
春天的太陽就像是小姑娘的臉一樣,終於羞答答的從雲層中露出來了,暖洋洋的照在這條熱鬧的長街上。大姐姐小弟弟少奶奶老太太都脫下了棉襖,穿上了有紅有綠的春天衣裳,在街上溜達著曬太陽,讓別人看他們的新衣裳。
用三根雞毛兩個銅錢做成的毽子滿街跳躍,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風箏飛滿在藍天上,連老太爺的嘴裡都偷偷的含著一顆桂花糖。
漫長寒冷的冬天終於過去了,大家都准備好好的享受一下春天的歡樂。
山坡下的一叢杜鵑已經開花了,遠處的青山被春雨洗得青翠如玉,一雙蝴蝶飛入花叢,又飛出來,庭園寂寂,彷彿已在紅塵外。
前面是一片春天,旭日剛剛從青翠遠山外升起,微風中帶著遠山新發木葉的芬芳,露珠在陽光下閃亮得就像是初戀情人的眼睛。
霹靂一聲,春雷又響起。傾盆的暴雨像是一股積郁在胸中已久的怒氣,終於落了下來。
一道道閃電撕裂了黝黑的蒼穹,一顆顆雨點珍珠般閃著銀光,然後就變成了一片銀色的
光幕,籠罩了黑暗的土地。現在本來已經應該是日出的時候了,可是在沒有閃電的時候,天地間卻更黑暗。
這個世界上大概很少有人會把沙漠和海洋聯想到一起。海洋是生動的、壯闊的、美麗的,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令人心胸開朗,熱血奔放。
有很多人熱愛海洋就好像他們熱愛生命一樣。
沙漠呢?沒有人會喜歡沙漠,到過沙漠的人,沒有人會想再去第二次。
可是一個人如果真正能同樣了解海洋和沙漠,就會發現這兩個看來截然不同的地方,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
它們都同樣無情,同樣都能使人類感覺到生命的渺小和卑微,同樣都充滿了令人類完全無法忍受的變動。在這種變化中,人類的生命立刻就會變得像鐵錘下的蛋殼那麼脆弱。在某一方面來說,海洋甚至比沙漠更暴厲更冷酷,而且還帶著某種對人類的無情譏笑。
——海水雖然碧綠,可愛,可是在海上渴死的人很可能比在沙漠上渴死的更多。
你看這江水奔漲,終日不停,就算有人將萬兩黃金丟下去,也只不過會濺起一片水花而已,等到水花消失時,江流還是不改,就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不管你投入的是萬兩黃金,還是百斤廢鐵,結果都是這樣子的。
世事本就如此,這個世界本就有很多無可奈何的事,一過去之後,便如春夢般了無痕可尋。
是春天。在天地萬物都在茁發生長的春天。凋謝了的木葉,又長得密密的,叢林中的林葉莽莽蒼蒼,連陽光都照不進來。樹干葉間,還是一片迷迷濛蒙的灰白色,讓你只能看到見一點迷迷濛蒙的影子。看得見,卻看不遠。毒蛇的液,狐狸的心,北海中的冰雪,天山上的岩石,獅子的勇猛,豺狼的狠辣,駱駝的忍耐,人的聰明,再加上一條來自十八層地獄下的鬼魂。
也像是罪惡一樣,沼澤里彷彿也有種邪淫的吸力,只要你一陷下去,就只有沉淪到底。
風在窗外吹,落葉一片片打在窗戶上,就像是一隻疲倦的手,在撥弄著枯澀的琴弦,雖然有聲音,卻比無聲更沉悶。
❷ 游記散文的寫作特色
一、一種表達――描寫
任何一篇山水游記,都離不開對某一風景多角度的描寫,山水游記得告訴讀者是怎樣的山水,這是一切抒情的前提,而要告訴讀者就必須藉助於形象化的描寫,且描寫越生動、形象,越能激發讀者對某一風景的贊美與嚮往之情。
如蘇軾在《赤壁賦》中描寫了這樣的景色,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長江邊,作者心情是愉悅、暢快的。面對著長江美景,詩人不禁吟誦起關於明月的詩文。「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月亮慢慢地升起,月光灑在江面之上。這時,「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置身於朦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來,油然而起「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難怪蘇軾要「遺世獨立」、「羽化登仙」了。蘇軾以風清、月明、露白、水渺、舟盪,為我們繪制出一幅美妙恬靜的「秋江月夜圖」。作者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將景色迷人的赤壁展現於我們面前,讓我們對這樣的美景滿懷憧憬,喚起了我們的美感享受。
再如,我們熟知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是一篇精緻的寫景狀物的山水游記,文章首先交代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圍景物,接著分層描寫了潭水、潭石、潭岸青樹、潭中游魚和潭外小溪,並且以水、石、魚為描寫元素,搭建出小石潭及其周圍清幽秀麗的風景,在給人一種幽深冷寂的感覺的同時,也抒發了作者內心凄愴的感受。
二、層次安排――移步換景
寫景散文,一般都會採用「移步換景」,也即作者的視點(立足點及觀察點)不固定,按照地點的轉移和一定的視角變化,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敘述和說明出來。視點和要敘述、說明的對象都在移換。
如朱熹別有情趣的《百丈山記》就採用了移步換景的手法。「登百丈山三里許,右俯絕壑,左控垂崖;疊石為磴十餘級乃得度。」第一段從「登百丈山三里許」直接寫起,簡述登山過程。「循磴而東,既得小澗」,「度石樑,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然前瞰澗水,後臨石池,……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第二段依次介紹山前、山後的諸景點,循水游覽:小澗→石樑→山門→石池→石樑→石梯→小庵→老屋→西閣。重點突出了澗水之美。「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台。……台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峰獨秀出……台東徑斷……」第三段作者以缺口中遙望遠山這一視角,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為背景,以傍晚和清晨兩個不同時間的景物為描寫重點,渲染了百丈山壯美的特徵。作者移步換景,逐一介紹百丈山的奇險、幽靜等特點,從而引導人們去游覽百丈山的勝景。
三、一個手法――聯想
山水游記真正的寫作目的一般不是僅僅告訴讀者看到了什麼。寫什麼,作者是有講究的。因為純寫景的文章很少,絕大多數文章是融合作者思想情感的。在這樣的創作目的下,作者需要聯想的介入,通過聯想,文章達到了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相融的境界,從而體現出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如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記》,小石城山地處僻野,很少有人涉足,小石城山雖有奇石異景卻不被人們知曉,埋沒於荒野,雖曰美麗,卻凄清無人賞識,自然撥動了作者的心弦。於是,作者由奇石的命運聯想到被貶謫到永州多年的自己,雖有濟世安邦之才,然而橫遭放逐,謫居荒蠻,壯志難酬。作者不說借奇石以x慰,卻說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這里以撫慰那些貶逐到此的賢人凄愴的心靈,不說自己被貶逐到這荒蠻之地的寂寞,卻流露出以自然之石為伴來遣懷,自然就流露出同為天涯淪落人、同病相憐、孤芳自賞的痛楚憤懣之情。作者表面上是說對造物者不滿,而字里行間卻飽含著對當時統治者昏聵不明的強烈譏刺,更表達了渴求擺脫現狀以施展才能的心態。
四、一類思路――由事及理
文人緣何喜歡山水,尤其是魏晉時代的文人,往往縱浪山水,痛哭而返,或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文人們在水中讀到了自己的影子,自然,他們在寫景的過程中,會將喜歡的景物特點浸染上自身的情緒,借山水自然之美談及生活之事,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這樣的游記散文既讓我們看到了作家豐富的內心世界,又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蘇軾的很多山水游記都是這樣的寫作思路,以前後《赤壁賦》為代表。另外還有《石鍾山記》,文本中心在於探究石鍾山命名的來由,一步步追問,對於前人的見解或看法,作者不但不盲從,不輕信,而且親自去實踐探究,在深夜泛舟於石鍾山絕壁之下,藉助月光和火把進行實地考察,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找到了石鍾山得名的緣由。蘇軾從這件事中揭示出一個人生哲理:「事不目見耳聞,不可臆斷其有無。」這個道理到現在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它能引導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
五、文體特徵――多種表達
山水游記,景為象,游為蹤,感是魂;內容的復雜決定了表達的復雜,所以,在寫山水游記時,作者往往會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或敘事或抒發情感。其中,山水游記作品中常見的手法就是寫景抒情與議論,這兩者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有的是先寫景抒情,後議論;有的是先議論,後寫景抒情;有的是夾敘夾議。
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僅80餘字,寫景部分只有「月色入戶」,「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短短幾句,在此基礎上,作者進行議論,生發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的感慨。文章流露出作者仕途失意被貶黃州的傷感、感嘆壯志難酬的復雜情懷,這就是所謂「言為心聲」。
再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在極力描寫岳陽樓勝景的基礎上,用一段議論,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讓我們感受到范仲淹的胸襟與氣度,令人景仰。
❸ 優美的游記散文有哪些
品讀西湖
走出狹小的心房,便走進了美麗的天堂。捎帶一隻思想的行囊,一路采擷天堂里的燦爛。
——題引
這是一個雨後初霽的下午。跨出杭州的大門,我們跟隨導游來到西子湖畔,以最陽光的心情,尋找詩情畫意,遍賞山色湖光。
夏日的西湖花枝招展,水光瀲灧,山嶺蔥蘢,充滿誘惑。
水。駐足湖邊楊柳岸,看美麗在階前流淌,聽小鳥在枝頭歡唱。絲絛曼舞纖腰,錦鱗游戲清波。水蓮迎風吐艷,荷蓋鋪展青霞。掬一捧水盛在手裡,輕灑在臉上,讓氤氳的水氣從張開的毛孔滲入每一寸肌膚,隨血液流遍全身,沁入心脾,讓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享受一絲清爽,一份愜意。
有船靠岸了。我趕緊抖抖手,隨大流擠入船身,爬上頂層。船頭水花朵朵,四周波光粼粼,一陣清風吹來,撩起衣襟裙帶,感覺真的好爽耶。
湖。湖不大,幽微靈秀,靜逸柔美。
遊船載著我們高歌航行。矗立船頭,登高望遠,長堤卧波,小島搖綠。亭台樓閣點綴其間,藍天碧水相印成趣,薄霧如紗夢迷離。透過這層飄渺的霓裳,你是否瞥見她隱約外瀉的春光,深湖微瀾的美艷?你是否感受到它容納江流的氣度,舉重若輕的成熟?無怪乎人們把西湖比作杭州的眼睛,那是因為他們讀懂了她的靈動深邃;無怪乎蘇軾吟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那是因為他品出了西湖的絕妙韻味。
山。山不高,卻俊朗神秘,腦子里裝滿了故事傳奇。你看,他手臂一彎,就把西湖攏在了懷里,就守住了心靈的綠蔭,就坐擁了人生的美麗。相同的生存理念和追求,使他們攜手同行,配合默契。秀四季烏龍蠶絲,與來賓共舞細品;釀一壇天堂美酒,與歷史文化乾杯,讓全世界為之陶醉……
極目遠方,我們看到了一溜別致的樓宇,倚靠著起伏的山巒。「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的詩意若隱若現。樓宇內外,宋高宗一度開心的笑著。西湖歌舞的纏綿旋律,聽得他昏昏然不辨榮辱,美景美女的多彩多姿,更使他樂不思蜀。民間疾苦,無暇問,國運衰危,無心顧。殊不知,遺棄了人民的昏君,最終也逃脫不了被人們唾棄的宿命,腐爛在歷史的角落裡。千百年前的笙歌琴韻,也早已化作警笛長鳴,不斷催人警醒。
回眸蘇堤白堤交匯處,歷史的光芒穿刺迷眼,到處彌漫著英雄的氣息,呈現出一派崢嶸氣象。近千年的風風雨雨,早已滌盪了風波亭的點點殘血,岳飛,戰功赫赫的一代名將,而今安在?他就安睡在這里。「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側耳聽,「精忠報國」的誓言猶在上空回響;抬望眼,仰天長嘯的鐵血男兒,穿過漫長的時光隧道,正向我們走來。且不說金戈直搗胡虜巢穴,鐵蹄踏遍賀蘭山缺,是何等的風雷激盪,令敵人聞風喪膽,單是一首氣勢磅礴、豪邁悲壯的《滿江紅》,便可朗照南宋的萬里荒原,半壁江山!心無色,焉能示如此之鮮紅?人無格,何以昭如此之凜然?碧血丹心蒼天可鑒。他用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感召日月的赤膽忠心,築起了一座神聖的祭壇,站成讓後人仰望的高度,向世人詮釋生命的要義,讓生命在永恆的高貴中不朽。遺憾的是蘇白兩堤正在修繕當中,岳廟可望不可及。然而,長長的圍欄擋住了我們的身體,卻擋不住我們的景仰之情,一股浩然正氣在心中油然而生。於是我們面朝岳廟站定,向英雄致敬。
歷史在青河中沉浮,時間如絲綢般滑過,轉眼間西湖被留在了身後,眼前已是佛門凈地——靈隱飛來峰。有句話叫「讀史以明志,韜光正氣銳氣;誦經為修身,靜養德行操行」。逝去的是歷史,留下的是風景,寄託的是精神。於是我們開始與濟公謀面,找佛祖交心;領略佛教文化,聆聽古剎鍾聲;貼近空靈大境界,沾得凈水滌靈魂,直到暮雲合壁,才匆匆踏上歸程,腳步里卻注滿了留戀。
萬水千山總關情。總是收不回的目光啊,看不盡的風景,品不完的畫意與詩情。
❹ 寫一篇游記散文
中國有句老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名言吸引著千百萬遊客來蘇州觀光。
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距閶門七公里。遠古時代,虎丘曾是海灣中的一座隨著海潮時隱時現的小島,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最終從海中湧出,成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們便稱它為海涌山。「何年海涌來?霹靂破地脈,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蒼壁。」宋人鄭思肖的詩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來。如今虎丘雖已遠離大海,人們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蹤影,海的信息。人們來到虎丘,未踏進頭山門,就看到隔河照牆上嵌有「海涌流輝」四個大字;進山門後,一座石橋跨過環山河,橋被稱作「海涌橋」;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圓滑的石體是因為海浪沖刷而致;憨憨泉因為潛通大海,又被稱作「海湧泉」;擁翠山莊月駕軒內立有清代學者錢大昕書寫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過望海樓、海泉亭、海宴亭等勝景。在歷代文人筆下,更可見虎丘與海的淵源,「海當亭兩面,山在寺中心。」
還有一說,公元前四百九十六年吳王闔閭犯破傷風死,葬於此山,入穴三日後有白虎蹲踞墓上,故名虎丘山。虎丘山經歷代名人在山上營造,規模宏大、日趨完美、亭台樓閣、園榭軒館,聳金疊翠,虎丘山寺宇均沿山而築,名冠吳中,甲於江南。虎丘山雖小,而幽美的景色卻能與錦綉名山大川相媲美。《吳地記》曰:「山絕崖縱壑,茂林深篁,為江左丘壑之表」。宋朱長文《虎丘山有三絕》為:「望山之形,不越崗陵,而登之者,風見層峰峭壁,勢足千仞,一絕也;近鄰郛郭,矗起原隰,旁無連續,萬景都會,四邊穹窿,北垣海虞,震澤滄州,雲氣出沒,廓然四顧,指掌千里,二絕也;劍池泓淳,徹海浸雲,不盈不虛,終古湛湛,三絕也」。明代可流芳《虎丘有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所以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雨雪,各有致趣。
虎丘山歷有前山十八景,後山十八隻之稱。有著「前山美、後山幽」的說法,後山腳下清清河水環繞,河中水菱浮面、河旁古木參天,大量的古樹名木,樟、杉、柏、松、銀杏、玉蘭長勢茂盛。掩映在叢林中有分翠亭、玉蘭山房;攬月榭等景點。頭山門、海涌橋、斷梁殿是虎丘山的入門三景。斷梁殿梁的中間為兩根梁斷開接起來的,可以看到斷縫。登臨虎丘山沿途可見「憨憨泉」,吳王闔閭得「干將」、莫邪」劍後試劍所致的「試劍石」、「真娘墓」、「千人石」、「劍池」、「二仙亭」、「點頭石」等,每個景點都富含著美麗的傳說。雲岩寺塔也稱虎丘塔巍巍聳立天際有中國「比薩斜塔」的盛名。
虎丘山風景幽奇,風光如畫,「平坐游覽遍天下,游之不厭惟虎丘」,就是人們對虎丘山最美好的贊嘆。除了花卉,虎丘最經典的景點,我覺得就是劍池和雲岩斜塔了。劍池幽奇神秘,又有著闔閭墓葬之迷和神鵝易字的傳說,風壑雲泉,吸引著眾多遊人,然而可供拍照的場地太狹促,無法將那種感覺完全。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早已在一千多年前就說過「到蘇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蘇州城是美麗的。她雖小巧但卻極富內涵;雖無大廈林立卻讓人能看到蘇州的發展;整個城市規劃得有形有色,同時又可感受到作為古城的韻味。小巧別致的留園,斜對面便是西園,西園不大,最能引人入勝的就是五百尊羅漢塑像啦!
西園寺坐落在蘇州城西閶門外,創建於元代至元年間,距今已有七百年歷史。寺內古木幽深,梵宇重重,綠茵曲水,鳥語花香。黃牆青瓦滾龍脊,紅柱彩繪佛裝金。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和藏經樓,五百羅漢堂。其中羅漢堂特點突出,為西園寺最獨特建築,規模宏大,三進四十八間,以四大名山塑座為中心,沿四壁排列泥塑全身五百羅漢像,大逾常人,神態各異,造型生動。從姿態來說,雖然全部是坐式,但絲毫也不覺得單調。從整體造型看,有瘦削清癯的老者、清姿秀骨的少者,也有威武勇猛的強者,慈悲心腸的善者構成一組高超完整的塑像群。俗話說: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得面對現實,面對諸多人等雜事,看了羅漢們的各樣尊容,似有醒悟,便想起唐代和尚寒山和拾得的著名問對。寒山問:「世間有謗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之乎?」拾得對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默默領會這佛家妙語,再感悟羅漢們的啟迪,方知生活中只有定其心,才能應天下之變,也感謝羅漢們的啟迪。堂中央是一尊用整根香樟木雕成的千手千眼觀音,距離千手千眼觀音不遠處,有一尊特殊的佛像,它四面有四個不同面相的臉,據說代表了佛教的四大名山及主供神,即:五台山文殊菩薩、九華山地藏菩薩、峨眉山普賢菩薩、普陀山觀音菩薩。堂內還塑有大肚彌勒像,寒山、拾得像,關公、韋馱像等,五百羅漢更是金身佛像、熠熠生輝,光彩照人。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瘋僧」、「濟公」兩像堪稱典範。精美絕倫,栩栩如生。其傳神與妙趣橫生令人為之傾倒,堪稱傑作。、
在西園寺中與羅漢堂一樣吸引遊客的,是放生池中的大黿。放生池為一蝌蚪狀大池,「頭部」在南,「尾部」在北,並折向東南,面積相當寬大。池內魚鱉之類極多,大都是佛教信徒所放生。其中五色鯉魚,可與杭州玉泉媲美。池中有大黿,是明代所蓄老黿繁衍的後代,壽命已歷三百餘年,炎熱天氣,才出水一現。
西園寺山門前,有一個兩千多平方米的廣場,種萬株名木。寺內西花園的廣仁放生池,周圍建有廳榭迴廊。池中設八角亭,稱「湖心亭」,翼然屹立水中,以曲橋貫通兩岸,構築頗為巧妙。亭台樓榭環繞,花木掩映,池中魚兒悠遊,更有數只珍貴的龜,為別處所無,龜已有數百歲,重逾百公斤,常浮出水面,與遊人逗樂。江南靈秀,蘇州園林小巧玲瓏,其風格也融進了寺院建築之中,使得西園寺更顯得含蓄雋永,富於文化色彩。
寒山寺位於姑蘇城外楓橋邊,始建於公元五百零二年的梁天監年間。到了唐代,相傳僧人寒山曾在該寺居住,唐貞觀年間改名為「寒山寺」。這座寺廟,歷經數代,屢建屢毀於火,現在的建築是清末重建的。
寒山寺聞名於世要歸功於唐代詩人張繼。當年張繼進京趕考,名落孫山,鬱郁還鄉,途經蘇州,夜宿楓橋,觸景生情,於是寫下了千古絕唱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自從唐代詩人張繼題了《楓橋夜泊》一詩後,該寺便聞名了。
寒山寺中的主要景點有大雄寶殿、藏經樓、鍾樓、碑文《楓橋夜泊》、楓江第一樓。
大雄寶殿內兩側壁內鑲嵌的是寒山的詩碑,還有懸掛於兩側的十六羅漢像。殿內的兩個石刻和尚就是寒山與拾得。寒山,又稱寒山子,唐代貞觀年間,原居住於始豐縣(今浙江天台)寒岩,擅長詩詞文章,寫有詩三百餘首,後人輯為《寒山子詩集》。拾得,本是孤兒,由封干攜入天台山國清寺為僧,故取名為「拾得」,與寒山是好友。後人輯其詩附於《寒山子詩集》中。這幅石刻畫是一種意筆畫,寥寥幾筆便刻畫出他們兩人春風滿面、拍掌而笑的栩栩如生的神態,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大殿前院兩側,有六棵五針松,就是日本友好訪華團於七六年栽種在該寺的,這樹是在日本愛媛縣生長的,日本叫:』五葉松",當時已生長了五年。大雄主殿的右側懸掛著一口日本友人於清末送來的支那銅鍾。鍾面上鐫有記述鑄鍾緣由的銘文。此鍾一式共兩口,一口懸在日本館山寺,一口送來寒山寺。
寒山寺的古銅鍾為唐代鑄造,但後來被毀。明代嘉靖年間本寂禪師重鑄銅鍾。六如居士唐寅在《姑蘇寒山寺化鍾疏》中記敘甚詳,說此鍾聲音宏亮,聲聞十里。但這口銅鍾也不復存在。關於嘉靖銅鍾的下落有一種說法:它被日本浪人盜去,為此曾釀起風波。光緒三十一年寒山寺重建時,日本人士募捐鑄仿唐青銅乳頭鍾兩口,一口送往寒山寺,一口存於日本館山寺,並有銘文鐫刻其上:「姑蘇寒山寺,歷劫年久,唐時銅鍾,空於張繼詩中傳耳。嘗聞寺鍾傳入我邦,今失所在,乃將新鑄一鍾齎往懸之。」現今這口銅鍾仍懸於寒山寺大殿右側。
寒山寺在日本也是婦孺皆知。寒山寺因唐貞觀年間寒山、拾得兩位高僧由天台山來此住持得名。後來拾得和尚東渡日本傳道,在日本建「拾得寺」,與寒山寺為姊妹寺,同時,把佛家叩鍾一百零八下的規矩也傳到日本。日本人相信,聽鍾聲能驅邪利吉,每年除夕,成百上千的日本人專程來寒山寺,聆聽寒山寺的鍾聲,他們認為,在辭舊迎新之際,聽到寒山寺的鍾聲,能消災禍。聽完鍾聲,再吃碗面條,新的一年就萬事如意了。當然,他們更希望能到鍾樓上新自撞一下鍾,因為這樣就更能夠得到上蒼的保佑。
以清除一年的煩惱,這已成為此地的一個特有的旅遊項目。
藏經樓系原來收藏陳放經書處,樓屋頂有《西遊記》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悟凈的雕塑像。一樓內牆壁上嵌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經文。
鍾樓為二層,八角。樓下石碑為重修寒山寺時所立,正面碑文為程德全所撰,碑的背面刻有重修寒山寺時募捐者的名字和金錢額。
霞光微曦時或暮色蒼茫中,於江岸湖邊,聽幾聲隨風飄來的鍾聲,不禁使人勾起一番懷古的幽思。在數不盡的名寺寶剎的鍾聲里,最教人心馳神往的莫過於蘇州城西寒山寺的鍾聲了。
❺ 寫景游記散文
游記,顧名思義,就是記游。也就是對一次出行、游覽、參觀……等的記錄。在這里,游的含義有多種:游歷、旅遊、遊玩、游覽、參觀、訪問、考察等。
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覺。
寫景散文,是以描繪景物為主的散文。這類文章多是在描繪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抓住景物的特徵,按照空間的變換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的變化作為全文的脈絡。生動的景物描繪,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而且可以烘託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現主題。
❻ 游記散文 特點
游記散文的特點:
1、既要寫景,又要寫當地的人們;
2、寫出景緻所引發的作者內心的波瀾;
3、除了對物的描摹介紹,還要有對人類活動的情節或細節描寫;
4、控制好穿插在寫作過程中的抒情或議論,以間接抒情和含蓄的議論為妙。
最主要的特點是:作品所描寫的景物必須完全真實,不允許誇飾和虛構,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實錄,而是作者融情於物,達到情景交融。
(6)散文式游記擴展閱讀
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游記可以分為很多種。以記錄行程為主的是記敘型游記;以抒發感情為主的是抒情型游記;以描繪景物、景觀為主的是寫景型游記;通過游記來說明一個道理的,是說理型游記。
代表作品
1、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
明末徐弘祖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游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
2、馬可波羅游記
相傳馬可·波羅,出身於1254年義大利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在17歲時他跟隨了自己的父親和叔叔,途徑中東,歷時四年多來到中國,在中國游歷了17年,回國後著出《馬可·波羅游記》,記錄了他在中國的旅途見聞,激起了很多歐洲人對東方中國的嚮往。
游記共分四卷,在游記的第一卷記載了馬可·波羅諸人東游沿途見聞,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記載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宮殿,都城,朝廷,政府,節慶,游獵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東地沿岸及諸海諸洲等事;第三卷記載日本、越南、東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諸島嶼,非洲東部;第四卷記君臨亞洲之成吉思汗後裔諸韃靼宗王的戰爭和亞洲北部。
每卷分章,每章敘述一地的情況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在書中有很大部分都是關於亞洲的記錄,書中大多重點內容是關於當時中國元朝的游記記錄,因為他在中國停留時間最長,足跡所至,遍及西北,華北,西南和華東等地區。
❼ 什麼是游記散文
游記散文是指以記敘類文學體裁述游覽經歷的文章。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游記,顧名思義,指記述游覽經歷的文章。
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豐樂亭記》、袁宏道的《滿井游記》
在現當代文學中,游記被賦予了歷史與人文內涵,其中以翦伯贊的《內蒙訪古》、余秋雨的《山居筆記》、韓晗的《大國小城》、路東的《一路東去》最為代表。
(7)散文式游記擴展閱讀
按照中國文學的傳統,游記是古代文人游歷山川之後抒發情懷的文字。在文學作品中,雖然游記的源頭眾說紛紜,但它在文學百花園中一直綻放至今,卻是無可爭議的,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游記的寫作與其他門類的寫作一起,已經成為散文創作中的重要一支。
比如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閑話》,孫伏園的《伏園游記》,郁達夫的《還鄉記》,鍾敬文的《西湖漫拾》,許地山的《上景山》,林語堂的《春日游杭記》,俞平伯的《山陰五日記游》,沈從文的《湘行散記》等等。
當下的游記基本都寫成旅遊說明書和日程表了,基本應該不算在文學之類。說得嚴重一點,游記已經成為當下散文寫作產生的諸多文字垃圾中的主要一種了。
如果從古代的游記寫作來看,這個人肯定是個遊子,而不是一個到處瞎晃盪的人。當然,其中並不包括徐霞客等人,因為按照古代遊子的標准,他不是一個真正的遊子,所以著名的《徐霞客游記》才被我們更多的定義為地理學方面的優秀之作,而非文學著作。
❽ 游記散文是描寫( )的一種散文形式
旅行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