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佛教遺址
『壹』 中國最西邊的佛教遺址
1、喀來什莫爾寺遺址:中國最西部的自佛塔。
2、喀什古稱疏勒,是古疏勒國的重要轄地。東漢時,疏勒國強盛,佛教開始傳人並隨之在此有了一定的發展。同時這里也成為佛教東傳的中轉站,廣集有佛教大、小乘經典及印度哲學著作,並影響了龜茲佛教的發展。
莫爾佛塔遺址現有兩座殘存佛塔,東南面的那一座,底如方形托盤,圓柱形腰,上有一蛋糕形圓頂。據史料記載,當年佛教昌隆的疏勒國里,就收藏過釋迦牟尼用過的「佛浴床」、「佛缽」等遺物,如佛僧道安、智猛、鳩摩羅什等都曾在疏勒國頂禮膜拜過。
西北面的另外一座佛塔有如倒置的大斗,底大頂小,底面邊長25米,寬23.6米,頂部邊長14.2米,寬12.5米;塔身殘高7米。塔身正面和兩側留有佛龕遺跡,內中當年有雕塑的小型佛像,現已剝蝕一空。此塔應是寺院的中心建築物,台頂上建有鍾鼓樓或佛殿,現已不可見。
『貳』 襄陽宗教文化資源的優勢有哪些
襄陽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
炎帝神農氏、漢水女神等神話傳說的重回要發源地
漢光答武帝劉秀的誕生地
有造型奇特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多寶佛塔
楚國宋玉、春秋時期伍子胥,唐代杜審言、孟浩然、張繼和宋代米芾等文人名士
李白詩曰:「襄陽行樂處,歌舞白銅堤。江城回綠水,花月使人迷」
杜甫也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
『叄』 中國哪些城市有現存的佛教文化遺址分別是什麼
太多了 光四大佛山就有很多
五台山 九華山 普陀山 峨眉山
西藏和青海更多 大昭寺 小昭寺
『肆』 襄陽有哪些沒有復原過的古跡
鹿門寺
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襄陽城東南約15公里處,襄州區東津鎮鹿門山。據縣志載「漢建武中帝與習郁俱夢見蘇嶺山神。命郁立祠於山上,刻二石鹿夾道口,百姓謂之鹿門廟。遂以廟名山」。西晉改名為萬壽禪寺,唐復名鹿門寺。
鹿門寺初建時規模宏大,秀麗壯觀,歷代名僧常來主持佛事。北宋政和年間最為興盛。鹿門山群峰環峙,林密石怪,漢唐以來為佛教勝地和文人雅士的集聚地,著名詩人孟浩然,張子容,白雲先生王迥等都曾在此地隱居過。全國各地不少名家才子到此相聚,成為當時的一個文學藝術交流中心。自唐以來,留下眾多的瑰麗詩篇。 漢末名士龐德公不受刺史劉表數次宴請,攜家登鹿門山采葯;唐代詩人孟浩然宦場失意幽居鹿門山,吟詠山水自得其趣;晚唐文學家皮日休也曾幽棲鹿門……因此,世稱「鹿門高士傲帝王」。明景泰年間(1450——1456),在此建「三高祠」,並供其像,以示紀念。明末毀於戰火,清初以來,屢有修廢。現保存有石鹿、龍頭噴泉、瀑雨池、天井、大殿等古建築和碑刻。 鹿門寺環山臨水,山澗幽深,林木蒼翠。興盛時,有佛殿、齋堂等房屋500餘間,傳說「騎馬關山門」。後幾經損毀,1980年始逐步修復。目前,鹿門寺已修葺一新,現有與佛寺相關的景點鹿門牌坊、八角井、天井、暴雨池、龍頭池等,並有龐德公采葯棲身洞、孟浩然亭、伏虎亭、望江亭等16個景點。整個景區環境優美,群山環繞,清泉涓涓,周圍的森林面積2600餘畝,森林覆蓋率92.5%,已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園。
古隆中
襄陽古隆中位於湖北省襄陽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環拱之中。據《輿地誌》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隆中因此而名之。歷史上著名的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和興漢藍圖「隆中對策」都發生在這里。境內有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襄樊學院。隆中名景(17張) 古隆中是三國時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代(17——27歲)隱居的地方。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長達10年之久。諸葛亮本是山東琅琊人(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沂蒙老區),幼年失去了雙親,17歲隨叔父來到襄陽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被稱為「卧龍」。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全面分析了當時三分天下的局勢,提出了一統天下的謀略,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現在的古隆中是一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風景名勝區,在鄂西北歷史文化名城襄陽市區和襄州、南漳、谷城三區縣交界處,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鏡庄、承恩寺、七里山、鶴子川等五大景區。主景區古隆中位於襄陽城西十三公里處,自然景色優美,人文景觀豐富。 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經國務院審定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全國首批4A級風景旅遊區。核心景區古隆中位於襄陽城西13公里處,公元197年-207年諸葛亮在此躬耕隱居十年。西晉時期已有紀念性建築,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明代已形成「隆中十景」:三顧堂、躬耕田、小虹橋、野雲庵、六角井、老龍洞、梁父岩、抱膝石、古柏亭、半月溪。
古城牆、護城河
襄陽古城牆築於漢,宋改建磚城,全長7377米,其中有護壁磚牆6408米,平均高10.84米,最低處7米,最高處11米,底寬13—15米,頂寬6-11米。 襄陽護城河長5060米,最寬處達250米,平均寬度180米,面積91萬平方米,為亞洲第一寬護城河,被譽為「華夏第一城池」。
米公祠景區
米公祠位於襄陽市樊城區沿江路西段,原名「米家庵」,是紀念北 米公祠
宋書畫家、鑒賞家米芾而建的祠宇。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原名黻,字元章,號鹿門居士,又稱海岳外史、襄陽漫士。曾官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因其舉止「顛狂」,人稱米顛。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代四大書法家。 廣德寺多寶佛塔
中原古剎—廣德寺
廣德寺原名雲居禪寺,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位於襄陽市城西10公里處,寺院佔地面積4.5萬平方米。後院內的多寶佛塔又名五星塔,系磚石結構,通高17米,塔座高7米。塔座上建有五座佛塔,中心矗立一座印藏結合式喇嘛塔,高達10米。全塔上下內外共有石雕盤坐佛像45尊,碩大"佛"字3個,共48 "佛"。 綠影壁
襄陽王府綠影壁
襄陽王府綠影壁坐落在襄城東南隅。其為明代襄王府門前照壁,約建於1440年,影壁長26.2米,高7.6米,厚1.6米,仿木結構廡殿式四柱三樓造型,影壁造型別致,雕刻精細,圖案繁縟,是古代石刻藝術中的瑰寶。現為我國唯一一座大型石雕龍壁。
『伍』 襄樊出土的著名文物
第一展廳——史前時期的襄樊(20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
有關的考古文獻資料表明,十幾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襄樊這塊土地上生活、繁衍,這段歷史將用現代科技復原、展示。
上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在樊城北鄧城附近的山灣、太平店軍營坡等地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特別是考古人員1990年至1994年在棗陽市鹿頭鎮雕龍碑發掘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是長江流域發現的最重要的一處彩陶遺址,其光彩可與北方的仰韶文化和南方的屈家嶺文化、大溪文化相媲美,可以說它匯聚了南北文化的精華,獨具地方特色。
在展覽中,圖表展示雕龍碑遺址地理環境圖,遺跡分布總平面圖,雕龍碑發掘主要收獲統計表,雕龍碑文化各期文化特徵表和展品。通過這些文物,可以領略到雕龍碑遺址的輝煌,也可以通過其他遺址的展出,感受襄樊5000年的文明進程。
遺址見證文明:一件器物、一個圖案和紋飾體現出了古人的精神情感與意趣;一把石斧、一件銅鼎、一件陶壺,能夠展現出先民們所處的環境以及當時生活與斗爭的圖景。
本單元展出80餘件珍品文物。
第二展廳——先秦時期的襄樊(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
高大雄偉的楚國大銅鼎,與牆壁上先人們艱苦勞作的圖畫和青銅冶煉場景相呼應,昭示著襄樊歷史從史前時期進入青銅文明時代。歷史文明的門檻隨之打開,暗示著「篳路藍縷」的楚國由弱小到雄霸一方,暗示著襄樊地區的先人們在惡劣的環境中,辛勤耕耘,進而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明。
夏商周時代,襄樊是中原文化南傳的重要通道,一度成為長江中游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襄陽城西南真武山、樊城北鄧國及其外圍有周崗、余崗和黃家村等兩周文化遺址,其豐富的文物類別和文化內涵,無不凝聚著先民的匠心獨具與智慧,既見證了襄樊5000年的文明,又表明鄧城的時代發展序列和作為都、市的繁華。
襄樊是楚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在西北荊山山脈的南漳、保康等地留下了楚國早期開發的印記。春秋戰國時期,楚曾一度建都於鄢郢(即今宜城市鄭集鎮),並置襄陽為「北津戌」。在宜城市區南楚皇城遺址及其附近,不僅分布有眾多的楚文化遺址,而且出土了大量具有楚文化特色的器物。參觀中我們可看到楚國不同時期器物組合、器型、紋飾的變化,器類由鼎、缶、壺到鼎、敦、壺,紋飾由繁縟細密的蟠螭紋到光素無紋等交接過程等,從中可以窺視楚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特有的風采。
本單元500餘件文物為研究襄樊歷史、楚文化、中原文化,佐證襄樊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史料。
第三展廳——秦漢時期的襄樊(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兩漢三國時期,襄樊歷史進入了新的一頁,它成了引領全國的政治學術和經濟文化的中心。東漢時期這里經濟繁榮、文化興盛,是士族、名士聚集之地。
秦漢時期,伴隨漢庄園豪強勢力的膨脹,與場景配置的模型明器大量出現,反映了漢人獨特的天地思想和陰陽風水信仰觀念。襄陽擂鼓台出土西漢彩繪漆衣鳥雲紋陶鼎、壺、盒各二件,主題鮮明,色彩艷麗,光彩奪目,是西漢時期不可多得的彩陶瑰寶。
低溫鉛釉陶約在西漢中期出現,東漢很盛行。出土於襄陽伙牌的東漢綠釉紅陶樓,它不僅記錄了墓主人生前富足無憂的莊院生活場景,而且反映出漢代建築的真實風貌。
葬玉、玉劍飾等在漢代大量流行,玉制舞人、動物等藝術品也方興未艾。館藏印章多為私印,假司馬印為官印,假司馬為官名,司馬前貫以假者為副職。
式樣豐富,製作精巧,美輪美奐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裝飾性的漢代銅鏡製作是繼戰國以後又一次大發展,它是漢代金屬工藝中一個主要的品種。
本單元展出近100件文物。
第四展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襄樊(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是襄樊歷史上的最鼎盛時期。公元190年,荊州刺史劉表將荊州治所由湖南漢壽遷到襄陽,使襄陽成為一個控地甚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這一變化,對襄樊社會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襄樊成為歷代府、道、州、縣的治所,並一度成為全國的學術文化中心。三國之後,襄陽成為一個軍事重鎮,「天下之要綱,襄陽實握之」。
此時處於南北交接地帶的襄陽,其文化傳統表現出以南朝文化為主體,又具有中原風格的特色。
青瓷盤口壺、罐、黃釉、青瓷虎子等精美的瓷器。南北朝時陶俑,品種多樣,有文侍俑、持扇俑、持物俑、跪拜俑、小冠文吏、鎧甲武士俑等,並開始著重動作和神情刻畫。文官俑形態灑脫,武士俑體格強健,神情剽悍,真實形象地表現出此期士族名士放盪不羈、戰亂頻繁的世俗面貌。此期襄樊出土陶俑均為模製後插合成型,腹部微凸,這些特徵與中原北朝風格相接近,說明襄陽地區是南風北傳的重要通道之一。
1984年,考古人員在襄陽城西虎頭山東北麓賈家沖發現一處南北朝時期的畫像磚墓,該墓文化主流明顯是南朝風格,從出土的大量飛仙供養、佛教題材等圖案可以找到證明。
本單元將展出50件珍貴的文物。
第五展廳——隋唐至明清時期的襄樊(公元581年——公元1911年)
隋唐以後至明清時期,襄樊「往來行舟,夾岸停泊,千帆所聚,萬商雲集」。這個時期出土文物更加豐富多彩,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當時社會的昌盛、文化的繁榮及民族的大融合。唐墓中出土一批陶俑,體態豐盈、形神兼備,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性。該時期出土的不同窯系、不同釉色和裝飾工藝的陶瓷器,可謂異彩紛呈、爭奇斗妍,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美不勝收的感覺。
在傳世文物中,也有一批價值頗高的珍貴文物,以青銅造像、墓誌碑刻拓片和官印為主。青銅造像有 100多尊,內容涉及有道教和佛教題材,是研究我國明代造像藝術、鎏金技術、鑄銅技術和宗教文化的藝術寶庫。在墓誌碑刻中,唐武周時期宰相張柬之的家族墓誌銘及王大劍、李景逸、劉密、楊孝貞、畢粹等唐代人物墓誌,極大地豐富了地方史志內容。傳世元明時期的官印均用九疊篆,篆字篆法自然流暢,布白對稱飽滿,是研究當時的篆刻工藝、用兵制度和官品制度的重要資料。
本單元共展出文物100餘件。
一個展覽,濃縮了襄樊的文明史;一批文物,向我們展示的是襄樊濃厚的歷史積淀
『陸』 襄陽谷隱寺修建好了嗎
谷隱寺雖已不復存在,但在中國佛教史上,卻也稱得起是小有名氣的古剎。如回果真如《襄陽府志》所言,答谷隱寺是「晉寧康中(373-375)建」,那它的來歷就十分明顯了。因為當時在襄陽弘傳佛法的高僧,是中國佛教的創始人釋道安。他從北方帶來了四百弟子,其中有象慧遠那樣的高徒。先住白馬寺,因寺宇過狹,創建檀溪寺。據傳,鐵佛寺也是他創建的。看來,谷隱寺也很有可能是釋道安修建的。加之習鑿齒「棲隱於此」,更可說明此寺當與釋道安有關。因為,習鑿齒與釋道安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晉代谷隱寺的情況,由於資料奇缺,我們只能做這樣的推測。
《輿地紀勝》卷82載:「谷隱山,在襄陽縣東南十三里,晉習鑿齒隱遁之所。有僧寺,曰興國院。」除告訴我們這里是習鑿齒隱居之地外,還告訴我們山上佛寺叫興國院。這興國院很有可能就是隋代的興國寺。果然的話,這里則有開皇六年(586)李德林撰文,丁道護書寫的興國寺碑。又有柳公權所書的《唐襄州刺史蔣系先廟碑》。丁道護、柳公權皆天下著名書法家,他們的書碑,能不價值連城?
『柒』 襄陽有什麼名勝古跡
隆中風景名勝區:隆中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鏡庄、承恩寺、七里山、鶴子川五大景區。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經國務院審定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全國首批4A級風景旅遊區。核心景區古隆中位於襄陽城西13公里處,公元197年-207年諸葛亮在此躬耕隱居十年。西晉時期已有紀念性建築,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明代就已形成「隆中十景」:三顧堂、躬耕田、小虹橋、野雲庵、六角井、老龍洞、梁父岩、抱膝石、古柏亭、半月溪。
《三國演義》120回中,有32回故事發生在襄樊,僅次於荊州。
米公祠景區:米公祠位於襄樊市樊城區沿江路西段,原名「米家庵」,是紀念北宋書畫家、鑒賞家米芾而建的祠宇。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原名黻,字元章,號鹿門居士,又稱海岳外史、襄陽漫士。曾官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因其舉止「顛狂」,人稱米顛。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代四大書法家。
襄陽王府綠影壁:襄陽王府綠影壁坐落在襄城東南隅。其為明代襄王府門前照壁,約建於1440年,影壁長26.2米,高7.6米,厚1.6米,仿木結構廡殿式四柱三樓造型,影壁造型別致,雕刻精細,圖案繁縟,是古代石刻藝術中的瑰寶。現為我國唯一一座大型石雕龍壁。
中原古剎——廣德寺:廣德寺原名雲居禪寺,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位於襄樊市城西10公里處,寺院佔地面積4.5萬平方米。後院內的多寶佛塔又名五星塔,系磚石結構,通高17米,塔座高7米。塔座上建有五座佛塔,中心矗立一座印藏結合式喇嘛塔,高達10米。全塔上下內外共有石雕盤坐佛像45尊,碩大「佛」字3個,共48「佛」。
『捌』 湖北襄陽發掘古墓時意外發現萬年前遺址的詳細介紹
最近考古人員在對湖北省襄陽市東津新區一古墓群發掘時,意外發現距今約一版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權遺址,上萬個平方的遺址見證了我們的祖先早在襄陽生活狀況。
考古人員介紹,目前已發掘五百個平方的東津後崗舊石器遺址位於漢江以西,毗鄰漢江,距市區僅有十公里左右。遺址的發現,證明早在在一萬年前,就有一個大型古人群落在我們襄陽生活。隨著進一步的發掘,可能會發現古人用火的痕跡,以及他們在採集果實和狩獵時,留下的動物骨骼或穀物。
『玖』 襄陽鹿門寺是道教還是佛教
向陽路門市是屬於佛教,他是信佛的。
『拾』 襄陽的民間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2012年底,襄陽市共有6個項目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8個項目被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有1人被文化部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0人被省文化廳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保康縣的民間文學《黑暗傳》,保康、南漳縣的民間音樂《沮水巫音》,南漳縣的民間音樂《薅草鑼鼓》,老河口市的民間音樂《老河口絲弦》,宜城市的民間舞蹈《趕象》,南漳縣的民間舞蹈《端公舞》,宜城市的傳統戲劇《襄陽花鼓戲》,宜城市的曲藝《宜城蘭花筒》,老河口市的民間美術《老河口木版年畫》。南漳縣傳統舞蹈(民間舞蹈)高蹺花鼓、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南漳陰鑼鼓,谷城縣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南河套曲、石花奎面製作技藝、襄陽區醬菜製作技藝(襄陽大頭菜腌制技藝)。
荊楚文化
襄陽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楚國歷史800多年,在襄陽經歷了兩個重要的發展階段,長達500多年。自西周初周成王封熊繹於荊山丹陽,到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定都鄢郢,歷時300多年;從定都鄢郢,先後經歷了十代楚王,到遷都紀南城,歷時186年。孕育了楚賦開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傳至今。留下了穿天節、端公舞、牽鉤戲、鎖吶巫音、苞茅縮酒等楚風遺俗,留下了西周鄧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棗陽九連墩等楚文化遺址。
三國文化
上承漢末,下啟魏晉,在近百年群雄爭戰、風雲際會的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謀劃《隆中對》,襄陽成為三國鼎立格局形成的源頭;以羊祜鎮守襄陽、杜預上表滅吳方略為標志,襄陽成為晉滅吳、完成統一大業的策源地。東漢末年,北方戰亂,劉表領荊州牧(公元190—209年),「愛民養士,從容自保」,把襄陽治理得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成為亂世中一片安寧的「綠洲」,數以千計的士人紛紛來到襄陽,諸葛亮、司馬徽、龐德公、龐統、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謀略精英,經學家宋忠、文學家王粲、書法家梁鵠、音樂家杜夔等一批傑出人物匯聚襄陽。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著《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等,對中國史學發展影響深遠。
東晉高僧釋道安在襄陽長達15年之久,研究佛學,講經弘法,統一佛教姓釋,確立僧律戒規,首創中國僧制,編撰中國第一部佛經目錄,奠定了印傳佛教中國化的基礎,對中國文化儒釋道格局的形成乃至整個漢傳佛教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使襄陽一度成為全國的佛教傳播中心。襄陽是「中國三國文化之鄉」,三國文化遺產豐富,《三國志》86卷中有18卷寫到襄陽,《三國演義》120回中有32回故事發生在襄陽,現存有50餘處三國歷史文化遺址遺跡,司馬薦賢、三顧茅廬、馬躍檀溪、水淹七軍、刮骨療毒等發生在襄陽的三國故事。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和品格,三國演義世人尊崇。
漢水文化
古有「江河淮漢」之說,漢水流域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襄陽踞漢水中游,東西交匯、南北貫通,「漢晉以來,代為重鎮」,是漢水流域最重要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襄陽成為歷史上的區域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成為漢水文化中具有重要影響和代表性的區域。主要體現在商業文明歷史悠久。漢水是中國古代內河最便捷、最暢達、最繁忙的「黃金水道」。襄陽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是漢水流域最重要的水陸碼頭,商業文明延綿2000多年。漢代襄陽「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隴坻,下接江湖,導財運貨,懋遷有無」;唐代襄陽「往來行舟,夾岸停泊,千帆所聚,萬商雲集」;明清時期的襄陽「商賈連檣,列肆殷盛,客至如林」,建有20多個商業會館、30多個碼頭,商業輻射到黃河上下、長江南北。
詩賦文化
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詩經》、《楚辭》均發源和交匯於漢水流域,《詩經·漢廣》描寫的漢水女神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影響最深遠的江河女神形象。一直演繹至今,從未間斷。歷經千百年流傳,漢水女神形象成了千萬漢水女兒美麗、善良、聰慧、高貴的象徵,寄託了漢水流域人民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美的追求、善的推崇和情的嚮往。襄陽人宋玉和王逸是《楚辭》的主要作者,宋玉推動了楚辭向楚賦的轉變,王逸編撰了《楚辭章句》。這里產生了大量吟誦襄陽山水之勝和美麗傳說的古代詩歌,出版清晰、有據可查的達2500多首。其中尤以唐詩為盛,多達300餘首。襄陽是中國文學史家公認的唐詩高地,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張繼、皮日休、白居易等唐代所有著名詩人都有吟誦襄陽或涉及襄陽題材的詩歌。《唐詩三百首》中就收有涉及襄陽的詩27首,其中孟襄陽的詩15首。
書畫文化
襄陽是「中國書法名城」,歷史上代表性人物有三國時期的梁鵠、邯鄲淳,隋唐時期的丁道護、杜審言,北宋時期的米芾、米友仁、張友正等。米芾世稱「米襄陽」,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他的畫以「米點山水」著稱於世,他的《研山銘》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習書臨摹的法帖。襄陽的漢水文化影響深遠。如果說漢水上游的漢中地區是西漢源頭的話,那麼漢水中游的襄陽地區就是東漢的源頭。劉秀在舂陵發起,中興漢室,成為東漢開國皇帝,使襄陽在漢水文化傳播中具有重要影響力。韓國至今沿襲漢朝建制,設有襄陽郡,保留有峴山、漢水、鹿門、太平門等襄陽的地名。美國、日本、台灣、香港以及上海、天津等地都有以襄陽命名的街道和公園。
古城文化
襄陽古城文化積淀深厚、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在中國古城文化中具有獨特性和代表性。主要體現在:一是古城遺址富集、歷史悠久。在市區建成區13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就有三座古城遺址,西周鄧城遺址有3000多年歷史,樊城、襄陽城都有2800多年歷史。在一個城市內有三座獨立建城的古城,且歷史都如此悠久,在全國是少有的。
古城軍事文化印跡深刻、聲名遠播。襄陽城的前身是楚北津戍,是一個大型軍事渡口,自建城就打上了軍事文化的烙印。據史料記載,歷史上曾有172次有名的戰爭發生在襄陽。其中,元宋大戰曠日持久,長達六年,使「鐵打襄陽」之稱名噪海內外。「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兵家必爭之地,天下之腰膂」,描述了襄陽軍事戰略地位的重要。
都市文化
悠久深厚,曾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大都會。唐代元和年間,襄陽是全國4個人口達10萬戶以上的州治所之一。唐代詩人張九齡描述:「江漢間,州以十數,而襄陽為大,舊多三輔家,今則一都之會」。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記述,襄陽中古時代800多年的繁華「猶先秦之邯鄲、明清之秦淮」。四是古城布局「道法自然」,是中國古代山水城市的典型代表。襄陽城、樊城依江而建、隔江相望,古城外南部峴山至宜城間是時稱「冠蓋里」的望族名士聚集之地,「南城北市」、「峴首名望」,順山形水勢自然勾勒出的空間格局全國少有,被譽為「中華腹地的山水名城」。襄陽古城既有城防功能,還有水利、生態功能,古城池以漢江為濠,引襄水(今南渠)入城,創意獨具匠心,池寬天下第一。襄陽古城建設所蘊含的生態智慧和文化價值,為當代中外城市規劃大師所贊嘆。
紅色文化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襄陽誕生了鄂西北第一個黨組織、第一支正規紅軍武裝,中國早期革命家蕭楚女兩次到襄陽傳播革命火種,賀龍帶領紅三軍轉戰鄂西北、中原突圍鏖戰襄陽、「五路大捷」之一的襄樊戰役等,在中國革命史和軍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襄陽大地涌現了程克繩、謝遠定、黃火青、吳德峰、胡繩等一批老一輩革命家、理論家,涌現了張光年、陳荒煤、梁斌、藍光等一批文學藝術家。抗日戰爭時期,襄陽成立了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李公僕、老舍、姚雪垠、臧克家、李可染等一批愛國文人志士來到襄陽工作,給襄陽的文化藝術帶來新的繁榮。胡繩在這里主辦《鄂北日報》,梁斌以襄陽為素材創作了史詩巨作《紅旗譜》,張光年創作的《黃河大合唱》堪稱中國當代最傑出的文藝作品之一。
方言節慶
襄陽方言准確來說是指其所屬各縣市方言的總和,語言學分類屬於官話中的西南官話鄂北片,除入派陽平之外,音調與成渝片差別較大,又類於中原官話。西南邊受秦巴方言的影響,語言「清輕略帶秦」,東北邊語言濁得近豫音。從語音、詞彙、語法諸方面來看,襄陽話與普通話均有差異,而以語音差異較大。
由於1960至1970年代三線建設時期,襄陽主城區及下屬縣市遷入大量使用吳語與東北官話的人口,今日市區仍然存在吳語與東北官話的方言島,同時也造成了北部城區,以及原三線建設單位附近地區大部分居民普通話語音十分標准但不能使用本地方言進行交流的情況。
襄陽本地流行的節日和習俗:火把文化節、拔河節、穿天節、諸葛亮文化節等。
影視作品
電影《襄陽》取材青年諸葛亮隱居襄陽10年的史實,由諸葛亮與黃月英的愛情起始,轉而描述卧龍鳳雛「雙雄會」友情,再整體再現才俊雲集的襄陽文化圈,展示風雲際會的建安亂世,揭示千錘百煉方成才的東方價值觀。
電影創意當時定名《諸葛亮與黃月英》。劇本創作完成後,電影更名為《襄陽·卧龍出山》。在「2011中國·襄陽諸葛亮文化旅遊節」開幕式上,電影正式定名為《襄陽》,湖北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范銳平與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影局副局長毛羽共同為該片揭幕。
諸葛亮文化節
「襄陽諸葛亮文化旅遊節」又稱「諸葛亮文化節」,是襄陽為紀念古代傑出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而舉辦的一項節日文化活動,是「文化襄陽」中重要組成部分,形式靈活多樣。
大學生電影節
中國襄陽大學生電影節創立於2011年,是由中共襄陽市委、襄陽市人民政府、湖北文理學院主辦,天一兄弟傳媒、中共湖北文理學院黨委宣傳部、襄陽廣播電視台聯合承辦一項大型文化活動。大學生電影節主打微電影,以「大學生辦、大學生評、大學生看」為特色,以「夢想!創新!正能量!」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