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宮遺址
❶ 秦始皇的墓在哪兒
經過8年發掘和研究論證,中國考古專家在甘肅禮縣發現了秦始皇祖先的墳墓。至此,在中國考古學和先秦歷史學上,秦始皇祖先墳墓所在地和秦文化發祥地兩大謎團終於被解開。
這是已經回填、現在是麥田的秦王公墓葬。
在禮縣大堡子山附近隨處可見散落數千年的陶片。
在禮縣一些地方至今仍保留著木輪雙轅車這種先秦時期最流行的生產生活方式。
這是甘肅禮縣永興趙坪出土的春秋時期的方壺。
禮縣博物館工作人員隨手就在大堡子山一帶撿到先秦墓葬的陪葬馬骨。(新華社記者梁強攝)
經過八年發掘和研究論證,中國考古專家在甘肅禮縣發現了秦始皇祖先的墳墓。
「這意味著秦朝雖然定都陝西咸陽,但甘肅禮縣才是秦文化的真正發祥地,」甘肅省博物館歷史考古部主任祝中熹說,中國考古界已就此形成共識。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統一中國、建立封建王朝的第一人。在中國考古學和先秦歷史學上,秦始皇祖先墳墓所在地和秦文化發祥地一直是困擾世人的謎。
至今,兩大謎團終於大白於世。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稱「這一發現填補了先秦文化的研究空白」。
據悉,此次發現的秦始皇祖墓共有中字形大墓四座,瓦刀形車馬坑三座。此外,附近山上還有規律地分布著200餘座中小型墓葬。陵園中已發掘出300多件驚世文物,包括大量的青銅器和金、玉器,其中一組9件套的秦編鍾,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套9件一體的秦青銅編鍾。
這個名為秦西垂陵園的秦始皇祖陵,已被歷史塵封約2800多年,是1993年被意外發現的。至於墓主人,考古專家認為「可能是秦庄公、襄公或文公」。
據歷史文獻證實,秦人共有四大陵園。1974年,中國發現始皇陵園;1987年又發現了秦人第二、第三陵園──雍城陵園、芷陽陵園。此次發現的秦始皇第一祖陵,坐西向東,墓主頭西腳東,與前三大陵園完全一樣。專家稱,長達一百多米的中字形墓葬,顯示出秦人喜好建造巨陵大墓的特點;從地理位置看,陵園「兩河夾一山」的獨特地勢也完全符合先秦皇家陵園「風水」取向。
由於秦人四大陵園中三座都在陝西被發現,此次秦始皇第一祖陵卻在甘肅被發現,因而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中國秦文化研究專家石興邦稱,秦始皇第一祖陵的發現,不僅為研究秦早期的社會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秦人由西垂到雍城再而咸陽的發祥直至統一全國的淵源流變也得到了系統可靠的解釋。
目前,為再現秦始皇第一祖陵昔日的原始風貌,當地政府正在著手秦西垂陵區的保護與開發,遺址的規劃已經進入審批過程之中。
秦祖陵出土大批驚世文物
秦始皇第一祖陵——秦西垂陵區,日前出土了300多件驚世文物。目前,這些文物被珍藏在甘肅禮縣一座博物館里。
甘肅禮縣秦西垂陵區是秦人第一陵園區,目前已發現兩大墓葬區:1993年發現的大堡子山秦公墓葬區;1998年發掘的秦貴族墓葬區。由於前者被盜嚴重,現在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文物主要出土於秦貴族墓。
在博物館館長王剛的帶領下,記者一一觀賞了這些文物。走入陳列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九件套的秦編鍾。這套青銅編鍾大的約30厘米高,小的高10厘米左右。整套編鍾造型精美、顯示出很高的鑄造水平,尤其是其鼓部裝飾的對鳳紋,紋路色樣繁復而高貴,令人嘆為觀止。
王剛說:「它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唯一一套9件一體的秦青銅編鍾,在先秦時這樣的編鍾只有王公貴族才可能享用。」
在陳列的文物中,有一輛約15厘米見方的微型青銅四輪車,造型極其精巧。車廂蓋的四角上有四隻鳥;打開車廂翻蓋的兩個手柄,分別是一隻熊和一隻猴子;車廂底部的四角上趴著四隻虎,這些動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車體的四隻輪子至今還能轉動。
四輪車可能是古代殯葬車的模型,也可能是古代貴族婦女存放化妝品或首飾用的盒子。有趣的是,連車廂蓋四角上的小鳥也有玄機:當它們同時轉向中間的猴子時,車身上的兩扇翻蓋才能打開。
秦貴族墓中出土的各類珍貴文物多達兩百多件,同屬於周代晚期。除了編鍾和四輪車,博物館中陳列的7件一套的青銅鼎、6件一套的青銅簋、用於盛酒的青銅大方壺和鎏金鏤孔銅柄鐵劍等文物也是世所罕見的無價之寶。
秦古城地址之謎有望解開
中國學術界對秦始皇祖陵所在地禮縣的確認,為盡快解開秦古城「西垂宮」地址之謎,提供了豐富資料和有利條件。
「西垂宮」是秦人東遷前建立的第一都邑,是秦文化的發祥地。據《史記·秦本記》記載,秦的祖先「在西戎,保西垂」。但西垂宮的具體位置在哪裡,眾說紛紜,史無定論。而未探明的原因,並不是少有人關注,而是因為除《史記》中對「西垂」略有提及外,再無其它研究資料。
禮縣秦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康世榮告訴記者,二十世紀初,甘肅天水西南部出土了秦公簋,立即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王國維、郭沫若等史學家都認為這是探尋「西垂」所在地的重要線索。史學專家馮國瑞先生對此進行研究後提出:「西垂」應在甘肅禮縣一帶。但由於這一看法在當時缺少可靠的實證,未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
中國秦文化研究專家石興邦指出:「秦人都城與陵墓的建築是有機聯系的,陵隨都移,國都所在附近,即營陵寢」。甘肅博物館歷史考古部主任祝中熹通過研究歷史文獻中記載的10座秦公陵墓與都邑的地理位置關系,總結出歷代秦公陵墓與其都邑的距離最遠不過15公里,而且以5公里者居多。
根據這一規律,專家們發現秦始皇第一祖陵正是位於古建安水和西漢水的交匯地帶,這與秦人建都多選兩水合流處的習慣正好相符。
祝中熹告訴記者,現有信息表明,秦西垂宮就在甘肅禮縣一帶。但截止到目前,人們尚未在這片河谷盆地發現先秦古城遺址。這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這一帶水位很高,西漢水河岸在不斷上升,加上自然環境的變遷,古城遺址有可能已深埋於地下了;二是過去一直無人在這一地區展開過詳盡的考古調查。
隨著秦西垂陵區的發掘,揭開西垂宮地址之謎的條件目前已基本具備。專家們從西垂陵區的規模和出土的文物推斷,秦人生活的都邑西垂宮應更為浩大,其古遺址的發現必將為考古學和先秦歷史學提供豐富的實物資料,使秦早期文化研究更加完整。
據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張奎傑說,從秦貴族墓的規模和級別看,秦公墓中應當埋藏了更為珍貴且數量驚人的瑰寶。可惜的是,秦公墓中很多珍貴文物此前已被盜走,文物部門在搶救性發掘中僅出土了5件石磬、7件金飾片和一些較小的青銅器碎片,車馬坑中也只發掘出若干件銅車飾和鐵製品。
張奎傑告訴記者,秦公墓中埋藏的不少文物流失到了海外。目前已「現身」的就有美國收藏的秦公壺,法國收藏的鴟梟形金飾片、金虎,日本收藏的4件有銘文的秦子鍾等。
「秦人後裔」詮說先祖殯葬文化
甘肅禮縣發現秦始皇祖先墳墓後,老百姓們都紛紛以秦人後裔自居,為自己繁衍生息在「秦皇故里」而感到自豪。
大堡子山位於禮縣縣城東,屬黃土梁峁丘陵地區,西漢水和漾水河從東、西、南三面環繞而過,形成一種兩河夾一山的地勢。在一般人看來,這樣的地形在中國西北的黃土丘陵地帶十分普遍,但在當地人眼裡卻非同尋常。
禮縣文化局局長馬建才和博物館館長王剛帶著記者登上秦公墓所在的大堡子山頭,指點著遠處的山形說:「大堡子山是一條龍,正在把頭探進河裡喝水呢!秦人最喜歡選這樣的地形建陵墓,因為這種『風水』才能出貴人。」
中國民間一直信奉殯葬「風水」說,禮縣的「秦皇風水說」更為獨特。居住在大堡子山附近的村民們都管秦公墓這樣的風水叫「麒麟穴」。他們認為,只有皇親國戚才能葬在那裡,普通人家或八字不好的人如果埋下反而會不吉利。
當地很多村民對這種殯葬文化十分了解,還總結出古人多選依山傍水之處建墓、朝向都是坐西朝東、墓里都有棺材和陪葬品、形狀都是中字形等特點。其中葬人要依山傍水、坐西朝東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秦始皇祖先墳墓的發現竟一一證實了禮縣民間的說法。
主持大堡子山秦公墓發掘工作的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戴春陽認為,秦人殯葬文化除了講究「風水」之外,還具有墓葬規模浩大、墓上都封土、一公建一陵、夫婦合葬但不同穴等特點,這說明秦人早在偏居西垂之時就形成了獨有的殯葬文化。
戴春陽在所撰論文中指出,大堡子山秦公墓葬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使用殉人的現象非常普遍,這與西周和東周時期其他諸侯國君墓基本不用殉人形成鮮明對比。除殉人外,墓葬中還發現了殉犬,車馬坑中發現了殉馬。戴春陽研究分析後認為,這種葬俗與歷史記載中秦人來自東方及其與殷人的密切關系有關。
有趣的是,秦西垂陵園的墓葬中不但墓主享有隨身佩帶的飾物,很多殉人身上也發現了小件玉器和石器等裝飾品
❷ 秦始皇宮遺址位於哪裡
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遺址在今西安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版始建於公元權前212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國力日益強盛,國都咸陽人口增多。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一座前殿。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可見阿房宮確為當時非常宏大的建築群。
❸ 秦皇宮好玩嗎秦皇島
不好玩,是一個遺址。
❹ 秦皇宮博物館和北戴河博物館是一個嗎
您好,25年以前的時候,北戴河搞了一個人造景觀「秦皇宮」,裡面是聲、光、電那套,內展示秦始皇來容秦皇島東巡的,後來經營不景氣,現在改成了北戴河博物館。然後,北戴河目前有一個秦行宮遺址博物館,那是對2000年前秦皇的行宮遺址進行了發掘和保護,這裡面都是真傢伙。
❺ 關於秦朝始皇帝的陵墓和阿旁宮的簡介
秦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年),是戰國時代秦國 襄王的兒子,13歲繼承王位,21歲開始親理朝政。他採納韓非、 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的主張,興修水利,獎勵耕織,進一步增強了商鞅變法後本已強大的國力,又制定「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正確戰略,用十年時間殲滅東方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後來,他又確立郡縣制度,制定三公九卿的官制,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抗擊匈奴,征伐南越,修建長城 馳道和靈渠,又用「焚書坑儒」來統一思想,在不長的時間內,創造了前無古人的業績。後人常把他的歷史功績與暴行苛政聯系在一起,但對於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發展,他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便大興土木,讓人依照六國宮殿原樣,在咸陽建宮室145處,藏美女萬人以上,其中以阿房宮最負盛名。他好大喜功,多次到全國各地巡視,每到一處便刻石立碑,記述自己的功績,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於沙口平台(今河北平鄉 廣宗一帶)出巡的路上,不久秦國便發生大亂而很快滅亡。
關於秦始皇修建自已的陵墓,有這麽一個傳說。當他坐在寶座上,沉醉在一片萬歲呼聲中時,曾幻想永遠不離開人間和豪華的宮殿,於是聽信了方士們所編造的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州三座仙山,上邊居住著仙人的美言,並派方士徐芾帶領數千名童男童女,到海中的仙山上求取長生不老的仙葯。但是徐芾一行入海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後有民間傳說,他們來到了現在的日本國定居,傳宗接代。以後,嬴政也認為「長生不死」的「神仙世界」是靠不住的事,所以他轉而特別重視自己陵墓的營建。
其實,嬴政自即位後不久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直到他去世才草草收場,前後共用了37年,大規模的修築是在統一後的10年,由丞相李斯督率72萬刑徒和奴隸,傾國力修造。史稱陵高50餘丈,周5里余,墓基極深,並用銅液灌注。直到今天,看到那高大的封土丘和形象生動的兵馬俑,我們依然為之贊嘆,秦陵的高大也就是秦皇的威風,秦陵的非凡氣勢就是秦皇的氣勢非凡。(中華萬博網)
秦始皇陵簡介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層戀疊嶂,山林蔥郁;北臨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卧。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姓蠃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京都邯鄲,公元前246年13歲即立為秦王,22歲加冕親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國群雄割據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這位叱吒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始皇陵於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後歷時38年之久,比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修造時間還長8年,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陵園仿照秦國都城咸陽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秦始皇陵的封土夯築而成,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二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
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在陵園里設立有多處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二十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在凝重的綠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間,為了讓遊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於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二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的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葬豐富而著稱於世。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陵風水的傳說
驪山以它特有的溫泉和風景而聞名於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與愛妾褒姒主曾在這里演出了一場興起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悲劇,從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傳秦始皇生前在驪山與神女相遇,游覽當中欲戲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臉上唾了一口,這樣秦始皇很快生長了一身的爛瘡。雖然這是一個神話故事,但隱隱約約可以看出秦始皇與驪山似乎有些緣份。他的墓地也選在驪山之旁。秦始皇為什麼特別迷戀驪山這塊風水寶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選擇看作是一件造福於子孫後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這個企圖傳之於萬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對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視。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驪山之阿,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酈道元的觀點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不過筆者曾著文提出過異議。在筆者看來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一是取決於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觀念的影響。(見拙作《秦始陵園淵源試探》、《文博》1990年第5期。)現在從風水角度來看秦始皇陵也不失為一塊理想的風水寶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後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點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見《大漢原陵秘葬經》)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至於這個觀念始於何時,無從考起。筆者曾以為秦始皇陵是依山造陵的典範,現在看來這個結論不夠全面,也不甚確切。應該說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範。秦始皇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然而在秦始皇陵的東側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餘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餘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此外,在陵園東側,在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據《水經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曰:"酈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由此不難發現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是,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依山環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選擇的風水寶地嗎?
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後歷代陵墓基本上繼承了"依山環水"的建陵思想。
地宮被盜的傳說
秦始皇陵的收尾工程尚在進行之際,公元前209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爆發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關東各地紛紛響應。由周文率領的一支浩浩盪盪的起義軍不久便打到戲水附近,(戲水位於陵園東北的新豐鎮附近)距陵園不足10華里。這時數十萬修陵人員只好遵命放棄未完成的陵園工程,跟著少府令章邯阻擊起義軍,搖搖欲墜的秦王朝在掐扎中維持了不足一年的時間便告覆滅。隨著秦王朝的覆滅,秦始皇陵的厄運也就降臨了。
最早光顧秦始皇陵園的是楚霸王項羽。關於項羽盜掘秦陵的情節和盜掘程度史書記載不盡相同,甚至前後出入較大。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項羽掘始皇陵一事是極其嚴謹的。在他所有涉及陵園的記載中隻字未提項羽近代陵一事。只是在劉邦與項羽在戰前對罵時,劉邦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一條就是"掘始皇帝冢"。此話出自項羽的對手劉邦之口,是否確有其事連司馬遷撰寫《史記》時也無法斷言,只好客觀地永遠了劉邦的原話。後來班固在《漢書》記載此事時也是比較慎重的,"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大師至其下矣。項籍焚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球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緊閉之禍,豈不哀哉"。班固這段話同樣也不是他本人的發明,這段話出自漢成帝的大臣劉向安下心來的上諫書中。當年漢成帝營造延陵,不久又改變計劃營造昌陵,"營起昌陵,數年不成,復還歸延陵,制度泰奢。"面對成幾次改變陵址,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劉向勸諫成帝應當薄葬,反對厚葬。他在諫書中既列舉了薄葬典型又談到厚葬的惡果,其中秦始皇就是他著重敘述的一個厚葬的例子。作為一篇論說文的諫書,作者的主觀動機及感情色彩是顯而易見的,其中涉及的歷史事例未畢完全確切。即使如此作者對項羽盜掘始皇陵的記述也是有分寸的。項羽只是"焚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數年之間,外項籍之為,內離牧之祝。"可見劉向的諫書中談到項羽焚燒地面上的宮宇宮室,並沒有斷言項羽盜掘秦陵。總之從《史記》、《漢書》這些原始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初步結論:項羽帶兵挖過始皇陵。總之從《史記》、《漢書》這些原始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初步結論:項羽光顧始皇陵,縱火焚燒了陵的園的"宮室營宇",但無法斷言項羽帶兵挖過始皇陵。然而到了北魏時期酈道元作《水經注·渭水》時,他的記載與《史記》、《漢書》就不大相同了。他這樣寫道:"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作物不能竄,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其實這段記載的內容一部分來自《漢書》,始牧羊人尋羊燒之;而另一部分則空無一人不同於《漢書》,如"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顯然酈道元的記載做了人為的發揮,字里行間充滿了虛張色彩。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距秦亡一百多年,《漢書》作者班固別具匠心秦亡二百年,酈道元具秦亡四百多年,按理具秦朝時間愈近記載應當愈細。可是司馬遷只是通過劉邦之口,以"掘始皇帝冢"一筆帶過;班固也是通過劉向之口,說項羽"焚其宮室、營宇"。可見這兩位史學大師對於項羽是否盜掘秦陵一事,態度十分慎重,未置可否。然而後來的記載則肯定的說:"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這里連挖墓的人數、挖出的東西運了多少天都記載的一清二楚。這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懷疑,酈道元的依據何在?另外,《漢書》及《水經注》中牧兒燒其地宮的說法恐怕也不足為信。
陵墓內果真有飛雁嗎?
秦地宮內有哪些珍貴的隨葬品?千百年來由此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地宮飛雁就是一個十分迷人的傳說。
《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日月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寶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張善,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隻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這個神奇的傳說有沒有歷史依據?近年來有的學者著文指出:"這雖然是個傳說故事,但說明秦陵內的文物曾經流失於外,並且遠達雲南以南。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著名工匠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飛翔,直飛到宋國的城上。幾百年後,秦國的工匠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是可信的。」(武伯綸、張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麼,這個傳說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國這個歷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國度內,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在中國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個罕見的奇跡。然而,金屬飛雁的可信程度確實令國人捏把汗。假若你仔細推敲一番,立即就會看出這個傳說的破綻之處。試想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並不象放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後者由於質量輕,它藉助於自然界的風力就可以在空中飛翔,然而對於一個金屬物體來說,它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的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這個基本的難題也無法解決。2200年前的中國何以能解決金屬物體的飛行動力問題呢?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當項羽打開地宮的墓道時,這個自動飛翔的金雁又沿著地宮的墓道順利地飛出地面,然後又越過秦陵南側數千米高的山峰飛往遙遠的南方。如果這個奇聞不是閑聊文人編造出來的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說秦陵金屬飛雁的傳說沒有絲毫的可能性,具有現代科技意識的中國人切勿輕信這個傳說了。
金雁傳說的辨誤問題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進一步來說古代文人編造的這個傳說故事在歷史文獻上有沒有一點蛛絲馬跡呢?筆者查閱了漢代有關的文獻記載,發現在司馬遷和班固的記述中有一句:"黃金為鳧雁"的文字,顯然兩位史學大師記載的是墓內有用黃金製作的"鳧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又演義和"創作"了飛雁傳說的故事。
陵園修建了多少年?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大詩人李白筆下,它謳歌了秦始皇的輝煌業績,描述了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的確,陵園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國王寶座時,陵園營建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史記>;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進。陵園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經過數10萬人9年來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為工程的最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盡管陵墓工程歷時三十七八年之久,整個工程仍然沒有最後竣工。當時歷史上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具陵園不足數華里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咸陽之勢,二世這位未經風雨鍛煉的新皇帝驚慌失措,召來群臣商討對策。他,一幅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出"為之奈何"的哀求。這時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當即迎合,並讓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的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總之,陵園工程由選點設計、施工營造到最後被迫中止,前後長達三十七八年之久,在我國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它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修建的時間還要長8年。
阿房宮之所以叫阿房宮有幾種說法,一個是因為那裡的地名叫阿房,但是這可能不是秦始皇的本意。
第一種觀點認因為根據歷史學家近幾年來的研究,發現秦滅亡的時候阿房宮還沒有完全建成,所以並沒有起名字,就以地名來命名為阿房一名是由於宮址靠近咸陽而得名的。「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且號阿房。」
第二種觀點認為阿房一名是根據此宮「四阿旁廣」的形狀來命名的,阿,在古意中亦可解釋為曲處、曲隅、庭之曲等。阿房宮「盤結旋繞、廊腰縵回、屈曲簇擁」的建築結構就體現了這種「四阿房廣」的風格和特點。正是由於阿房宮建築的這種風格,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索引中解釋此宮為何稱阿房宮時說:「此以其形命宮也,言其宮四阿旁廣也。」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此宮所以被稱為阿房宮,是因為上宮宮殿高峻,若於阿上為房。這一觀點出自《漢書·賈山傳》,傳中的注釋曰:「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干阿上為房。」這就是說,阿房宮是由於宮殿建築在大陵上而取名。從考古發掘來看,這種說法也是言之有理的。西安市郊約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帶是古阿房宮的遺址所在地,從發掘的遺址可以看出,當年的阿房宮坐落在地勢高峻的丘陵上,這里至今還殘存著宮殿的高大地基。在阿房村村南附近,有一個宮殿遺留的大土台基,周長約31米,高約20米;在村西南還有一個據考證是P可房宮前殿遺址的高大夯土台基,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長 500至600米,最高處約有8米。阿房宮就建在這些高峻的台基之上,恰如《漢書》所言「高若干阿上為房」。
杜牧的阿房宮賦寫了宮殿的宏偉,並以此來揭示了秦滅亡的原因: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長橋卧波,未雲何龍?覆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台暖晌,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掠,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掠其人,倚迭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❻ 秦朝秦王宮的遺址現在在咸陽的什麼地方
咸陽宮是秦始皇議政聽事的地方,統一中國的象徵,現在渭城區窯店鎮牛羊村北有個秦王宮遺址博物館,雖然規模沒有當年咸陽宮宏大,但是可以去看了解,門票十塊
❼ 秦始皇陵在哪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層戀疊嶂,山林蔥郁;北臨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卧。
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
希望你能採納(*^__^*) 嘻嘻
❽ 秦始皇的皇陵在哪裡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層戀疊嶂,山林蔥郁;北臨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卧。 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姓蠃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京都邯鄲,公元前246年13歲即立為秦王,22歲加冕親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國群雄割據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這位叱吒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始皇陵於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後歷時38年之久,比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修造時間還長8年,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陵園仿照秦國都城咸陽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秦始皇陵的封土夯築而成,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二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 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在陵園里設立有多處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二十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在凝重的綠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間,為了讓遊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於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二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的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葬豐富而著稱於世。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❾ 求秦始皇陵的詳細資料
3位粉絲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另兩資料分別為:秦始皇陵位於臨潼以東5千米處的下河秦始皇陵全景村。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它南依驪山的層層疊嶂之中,山林蔥郁;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卧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牆,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後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據史載,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佔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另一資料:陵園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後經風化侵蝕及人為破壞,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建築材料是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的。為了防止河流沖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向的水流改成東西向。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范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
❿ 秦皇宮是秦始皇住過的地方嗎
這是唯一一座秦始皇沒有入住過的行宮,遺留至今。在不大的秦皇宮來來回回穿梭中專不屬免讓人恍惚,恍惚間,就像是穿越了時空隧道,回到了久遠的從前。而今天,面對滄桑歷史,卻是滿街遊客,悠閑蕭散中領略這浮光掠影般的夢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