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揚州城牆遺址

揚州城牆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16 13:30:32

⑴ 明城牆遺址公園的遺跡保留

明城牆只保留正陽門、正陽門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城角樓、內城的南城垣和西城垣殘段。明代北京內城垣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垣。元大都城垣周長60里,設城門ll座,城垣全部是板築夯土牆,高12米,寬31米。明洪武元年(1368),徐達在修整元北城垣的同時,在距北城垣以南3公里的地方,加修了一道新的城垣,新建北城垣的西端正值長河的河床,故將城垣改道,自德勝門以西起,城垣即向南偏斜。造成北京內城西北缺一角。
新建的北城牆較內城其他三面的城垣高且寬,高4丈多,頂寬5丈,而其他三面則高3丈余,頂闊2丈。南城垣是在東、西長安街一線上,永樂十七年(1419),因修皇城營建大內,為把五府六部都擺在皇城前面,便將南城垣向南拓展約O.8公里,即今天的南二環路。明正統元年(1436)修築了九門的城樓。經過修整過的城門,不僅建築了城樓,門外還設立了箭樓、瓮城,並在城垣的四角設立了角樓。除正陽門箭樓設門外,其餘均不設門。除正陽門瓮城辟門兩座外,均於瓮城內側辟門一座。此外,又把護城壕加深,有些地方還用磚石壘砌。九門的外面,原來是木橋通渡,全部改成石橋,並設立了水閘。為加固城垣,從洪武年間起就在城垣的外壁加一層城磚。這項工程,一直延續到正統年間,才將城垣的內外壁全部用磚包砌。
新建的內城垣周長約25公里,平面呈東西略長的長方形。整個城牆內外壁均下石上磚,內為土心,牆體高約11.36米,雉堞高約1.8米,通高約13.2米余,牆底層寬約19.84米,城垣頂部寬約16米。城垣外側周築馬面,城垣上內側築宇牆。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部尚書聶豹等聯名提出修築外城。先修城的南側,用半年時間即告竣工,從而使北京城垣的形狀變成凸字形。外城以內城南端東西兩側為起點,寬於內城一里余圍起內城的南端。外城的北端為凸字形的兩肩,兩肩各設有一門,東為東便門,西為西便門,均北向。共設城門7座,除2座便門外,其餘5座皆為皇帝命名。每座樓門各設單檐門樓1座,各門皆築瓮城,其門辟於正中,與城門相對。城垣四角各設角樓1座,東西便門各設水關1座,皆為三孔洞,內外護以鐵柵。外城垣周長約28里,內外壁均為下石上磚,牆內為土心,牆體高約6.4米,雉堞高約1.28米,城牆通高約7.68米,城垣下寬約6.4米,上寬約4.48米。明代修築的城垣,內城東、西城垣大部分是在元故城垣的基礎上修築而成的,其他部分都是重新修築的。前者一般是在夯土上進行包磚灌漿而成。
新建城垣牆體夯土層的下面、在深達5米左右的流沙層中,橫豎排列著l5層原木料,每層約達60-70根不等,每根長約6-8米左右,直徑在20-30厘米之間,絕大部分是紅松和黃花松,木料之間都用大扒釘釘死,連接成一牢固整體。夯土層上面還鋪有三合土。在牆體外壁包砌大城磚的裡面還砌一層小城磚,城磚的下面均墊砌三層襯基石,外部基石露出地表一層,內部基石露出地表二層。城牆頂部海墁一層大城磚。明代北京內外城共有城門16座,內城9座、外城7座,內城的城門大多是根據元代古城門改建而成的。門樓均朱楹丹壁、封檐列脊、灰筒瓦綠剪邊,三層檐歇山重樓式建築。除正陽門樓為面闊七間外,其餘八門皆面闊五間。通高在30-40米之間。外城的城門樓稍低一等,為單檐歇山式建築,且面闊3間,通高ll米左右,瓮城位於城門以外,將城門、城垣、箭樓、瓮城門等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堅固的防禦整體。其上建有雉堞、宇牆。內城瓮城與城門相對之垣牆正中皆築箭樓一座,為重檐歇山頂,高30餘米,樓左右3面牆體各闢箭孔,角樓位於城牆轉角的結合部。北京城的內外城樓垣四角都建有角樓。角樓全稱應為城垣角箭樓,為重檐山頂,平面呈曲尺形,兩闊面與兩窄面牆體上分別辟有4層箭孔,闊面每面56個窄面16個,每座角樓有箭孔144個。外城角樓形體較內城要小,共有箭孔20個。馬面是宋代的叫法,明清稱之為城垛,是凸出城垣外側的墩台。其高度與城垣相同。馬面的尺寸一般在14-15米長、寬為13米左右。又有一種稱為大馬面的墩台,其尺寸為長20米、寬35米左右。馬面間的距離不等。馬面的後面城垣上都建有硬山頂鋪房,面闊3間,進深l間,是供守城士兵休息或堆放武器等物之用。另外在城垣的內側還建有可供上下的馬道,內城計有9對城門馬道、4對角城馬道、14對城垣馬道,總計27對馬道共54條。城垣外側建有齒狀雉堞,起盾牌作用。城垣內側建有字牆,清代城垣沒有變動。1949年後城牆逐段拆除,並在原址基礎上建為二環路,路下為環線地鐵。

⑵ 揚州的 歷史

這個問題太大,至少可以寫一本書。現將我的新書《江蘇地域文化源流探析》(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中關於揚州歷史一些簡單介紹的文字轉貼一下:
「揚州」的名稱,最早見於上古史籍《尚書》中的《禹貢》篇:「淮、海惟揚州。」相傳大禹治水之後,把天下分為九州,揚州為古九州之一,大致包括現今江蘇、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和福建一帶廣大地域。揚州專指現今的城市是從唐代開始的。但歷史上揚州府的管轄的區域仍然很大,曾經包括現今揚州、泰州、南通的全部和鹽城的南部。
揚州城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今揚州市西北的蜀岡之上築邗城,這是見諸史籍的最早的揚州城池。古邗城遺址現在仍保存得相當完好。以後揚州城多次在邗城的基礎上改建、擴建,向東南方延伸擴張。古城揚州和古老的大運河同年,吳王夫差在築邗城的同時開挖了邗溝。邗溝南連長江,北接淮河,其故道至今仍然保留在揚州城內,這條運河對於揚州城意義重大,揚州得以發展繁榮,正是以邗溝為起點的。到隋煬帝時,為了溝通漕運,方便軍事運輸,開鑿了古今中外聞名的大運河,揚州城也就迎來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公元前334年,楚國滅越,楚懷王改「邗」為「廣陵」。據說當時揚州蜀崗上多為的丘陵,楚懷王取該地「廣被丘陵」之意,因而以廣陵命名之。秦漢之際,項羽曾改廣陵為江都,據說是項羽曾想在此建立都城,遂取其臨江的都城之意。
漢初,高祖劉邦封其侄劉濞為吳王,領有3郡53城,以廣陵城為吳的都城。劉濞在廣陵精心經營40年,他召集流亡百姓,興修水利,恢復農業,發展手工業與商貿業,使廣陵城迅速興旺起來。漢景帝時劉非為江都王,漢武帝時劉胥為廣陵王,均以吳王的都城為江都國和廣陵國的都城。東晉以後,大批北方移民接踵而來,廣陵成為接納移民的重要僑郡所在,南北文化在此得到廣泛交融。陳宣帝太建十年(578),北周大將王軌取得淮南之地後,改廣陵為吳州。
揚州在歷史上與吳是有很深淵源的。漢封吳王劉濞在此建都時,劉濞的領地大部是在江南。此後在公元619年,農民起義軍李子通也建都揚州,國號吳。五代十國中的吳也是以揚州為都城,史稱「楊吳」,開創者楊行密(852—905),在902年被唐昭宗封為吳王,到楊溥在位時,丞相徐溫等立楊溥為天子,國號就是吳。
隋代南北大運河開通之後,揚州逐步發展成為東南經濟文化中心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埠,為唐代揚州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揚州之名開始專指稱這座城市。唐代揚州城有兩重城:蜀岡之上稱子城,也稱牙城,即衙城,為揚州大都督及各級官衙駐地;蜀岡之下稱羅城,也稱大城,為工商業區和居民區。唐代「安史之亂」以後,經濟中心南移,朝廷所需經費及物資,大多集於揚州發運,形成揚州的空前繁榮。揚州成為全國最大的經濟都會。唐末的戰亂,又使揚州城滿目瘡痍。後周顯德五年(958),在故城的東南隅另築新城,稱「周小城」。
宋時揚州雖不及唐時繁盛,但經濟發展水平比五代時期有較大提高。先後有不少阿拉伯人來揚州從事商業和宗教活動。在眾多與揚州有著深切關系的阿拉伯人中,普哈丁是聲譽最顯著、影響最大的一位。坐落在揚州古運河邊上的普哈丁墓園,見證了宋代揚州城的對外交流發展史。
南宋期間,揚州成了抗金、抗元的前線。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出了當時揚州的兵荒馬亂:「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建炎元年(1127)十月,高宗趙構率宋室殘余南遷至揚州,駐蹕州治,歷時1年零3個月。築寶佑城以抗元兵。宋亡,寶佑城夷為平地,僅剩殘破的宋大城。明代在宋大城西南和東南築舊城和新城。清代及民國時期,襲用明代新、舊兩城。
清初揚州經濟再一次興盛,是因為當時揚州是我國長江流域中部各省的食鹽供給基地。古代兩淮鹽業生產基地分別在鹽城、泰州、南通一帶,並隨著海岸逐漸東移,但鹽業的流轉中心一直在揚州,清初極盛時期,壟斷兩淮鹽業的八大商總全部聚集在揚州。揚州鹽商推動了揚州城市生活的精緻化發展。與生活服務有關的各類技藝得到了用武之地,諸如園林建築、書畫、戲曲、民間工藝及著名的揚州三把刀等,都得以一展其長。社會的需求、資金的支持、工匠技藝的切磋,使得揚州形成了以休閑消費為目的,以精緻生活為特色的市民文化。
揚州是一座地處長江與大運河交匯處的平原城市,每逢戰亂,特別容易招致毀滅性的災難,這在一些文學作品有著令人感慨的敘述,在一些歷史文獻中有著觸目驚心的記載。
魏晉南北朝時的戰亂使這座本來很富庶的城市遭受到空前的劫難,公元450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冬,北魏太武帝南侵至瓜步,廣陵太守劉懷之燒城逃走。公元459年(孝武帝大明三年),竟陵王劉誕據廣陵反,沈慶之率師討伐,破城後大肆燒殺。廣陵城十年之間二罹兵禍,城摧垣頹,瓦礫衰草,離亂荒涼。南朝文學家鮑照來到時,這座名城已經荒蕪得目不忍睹。他寫了一篇感慨廣陵盛衰變化的抒情短賦《蕪城賦》,譴責了統治者的屠城暴行,廣陵從此有了「蕪城」的別號。
南宋建炎三年(1129)、紹興三十一年(1161)、隆興二年(1164),金兵三次攻破揚州,揚州城受到嚴重破壞。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以昔日揚州的繁華同眼前的衰敗相比,寫出了戰爭帶給了揚州城萬劫不復的災難:「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明末清兵「屠城十日」,古城又一次遭到破壞。公元1645年4月,清將多鐸以十萬兵馬圍困揚州城,明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率領軍民死守城池,多鐸破城之後悍然下令血洗揚州。據當時僧人記載的《焚屍符》統計,揚州屠城的死難者達80萬之眾。當時的倖存者王秀楚所著《揚州十日記》中記載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這是滿清入關後對征服地區第一次有組織的大屠殺。晚清時《揚州十日記》通常與鄒容的《革命軍》一道刊行,為辛亥革命進行了輿論准備。
揚州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所受的損失也十分巨大。當時太平軍曾三克揚州,分別為清咸豐三年(1853)二月,林鳳祥、李開芳率領太平軍從南京沿江東下,於二十三日第一次攻下揚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撤離;咸豐六年(1856)三月一日,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李秀成第二次攻下揚州,三月十三日撤離;咸豐八年(1858) 九月三日,太平軍在李秀成的指揮下,第三次攻佔揚州,九月十五日撤離。經過這三戰,揚州人口銳減。曹樹基指出:「以甘泉縣為例,該縣嘉慶十四年(1809年)的『丁口』數為66.6萬, 光緒七年(1881年)減少為 24.0萬(註:光緒《甘泉縣志》卷四。)。將時間定於咸豐元年(1851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甘泉縣的人口損失率高達72.5%。」
多次毀城使古城揚州的歷史文化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壞,尤其是那些在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地面建築多已不存。以揚州園林為例,唐代詩人姚合《揚州春詞三首》中有「園林多是宅」句,明清時亦有有「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名園勝」的說法。但史書記載的那些揚州歷史名園在建國時已大多荒廢,能基本保存完好的園林只有建於清代中晚期的個園和何園。

⑶ 聽說揚州市區內還保留著一段隋朝時古運河的遺跡,在什麼地方

一部揚州運河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古代揚州發展史。

運河哺育了揚州專,是揚州的「根」。作為「運河城」屬的揚州,在新的世紀,應對運河文化資源加以大力開發和利用,通過旅遊讓古老的運河文化為揚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積極的貢獻。

一、揚州古運河黃金旅遊線的開發

古運河揚州段是整個運河中最古老的一段。現在揚州境內的運河與2000多年前的古邗溝路線大部分吻合,與隋煬帝開鑿的運河則完全契合,從瓜洲至寶應全長125公里。其中,古運河揚州城區段從瓜洲至灣頭全長約30公里,構成著名的「揚州三灣」。這一段運河最為古老,可謂歷史遺跡星列、人文景觀眾多。

在這段運河的沿岸,有世界四大宗教活動的著名場所瓊花觀(西漢•道教);高

⑷ 揚州城的明揚州城

分舊城、新城。舊城建抄於元末至正十七年,相當於宋大城的西南角。舊城開辟有5座城門:海寧門(大東門)、通泗門(西門)、安江門(南門)、鎮淮門(北門),以及小東門。
由於揚州舊城范圍狹小,明代揚州商業恢復繁榮後,其東側至運河間形成大片繁盛的商業區,至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修築新城。此後,揚州形成新舊二城並列的格局。新城為鹽商居住區,而舊城為鄉紳居住區。新城街巷彎曲不規則,而舊城街巷平直方整,包括南門街、仁豐里、小東門街等。歷史上舊城多為安靜的住宅區,商業則遠不及新城繁盛。
清代沿用明代揚州城。1916年,新舊城隔牆拆除。1950年代,城牆全部拆除,改築環城馬路。

⑸ 南門遺址介紹

今日揚州網消息:昨天,市考古工作者在南門遺址廣場挖掘清理出20米唐南門瓮城東城牆,在進一步清理、保護後,這處珍貴的遺址將在「4·18」開放。這段20多年前被掩埋於地下保護起來的城牆又重見天日。據考古隊印隊長介紹,被中國考古界稱作「中國的城門通史」的揚州城南門遺址,23年前,考古人員發現並初步發掘南門遺址,在將其掩埋於地下之前,做了很多「護理」,除對已經揭示的城牆重新包磚,還在遺址上鋪撒了厚達2米的沙土。時隔23年再次進行考古發掘。目前,這段古城牆已基本清理完畢,考古隊下一步工作將逐步向西發掘。

據悉,南門遺址廣場考古清理工作將於3月底前結束,屆時,南門遺址廣場,將和東門遺址廣場、宋大城西門遺址博物館,以及正在著手建設的宋大城北門遺址公園,構成揚州城四大城門景觀。另外,南門南側還發掘出罕見的宋元時期擋軍樓遺址。從遺址清理出的南宋至元朝的碎瓷片推斷,這處擋軍樓存在了上千年,為揚州城南門重要的防禦工事。據考古人員介紹,現場還多處發現古代戰爭時用的石彈,反映了宋元時期揚州城戰事頻繁。(陳躍 高松元)

⑹ 揚州古城牆在哪

在揚州東關街東面渡口,有古城牆哦~~~
從西站坐8路。在世紀聯華或者婦幼醫院下,走過去,或者坐25. 61.旅遊專線。在東關古渡下車,就看見了。
自駕:從解放橋北邊一點的東關古渡那過去。

古城博物館?有個唐城遺址博物館。
公交:1.8 公里 25路 1.9 公里 5路
自駕:1. 沿揚子江北路向南 0.6 公里 2. 向左轉,前往平山堂東路 296 米 3. 在平山堂東路稍向左轉 461 米 4. 在西華路向左轉 56 米

另外揚州還有個雙博館,在揚州火車站附近,京華城北面。

希望能幫到您。

⑺ 揚州有多少年的建城史

揚州是一座具有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以後,古代揚州幾度繁榮,是我國水陸交通樞紐和鹽運中心,東南第一大都會、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稱。這里有春秋時代的邗溝(中國最古老運河段),漢代廣陵王墓,隋代煬帝陵,南北朝古剎大明寺,唐宋古城遺址,唐鑒真紀念堂,宋伊斯蘭教普哈丁墓,仙鶴寺,明清私家園林個園(以四季疊石聞名於世),何園(以中西合璧建築風格享譽海內)等眾多名勝古跡,使古城揚州散發出無窮的魅力。1982年國務院公布揚州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揚州還是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素來是人文薈萃之地,風物繁華之城,有眾多的名勝古跡和雅緻園林。 揚州的"瘦西湖"歷史悠久,受歷代造園專家的青睞,在十里長的湖區兩岸,營造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湖區聖境;觀音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靈山」之稱;「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自古是賞月的佳絕處;揚州還有歷史悠久的古剎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譽的何園,四季假山著稱的個園,有隋煬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宮遺址等等,美景數不勝數,實是江南瑰寶。

揚州歷史上是一個戲曲之鄉,著名的地方戲劇揚劇、揚州評話、揚州清音等,至今為民眾所喜好。富有地方特色的揚州傳統工藝、漆器、玉雕、刺綉、絨花等,其歷史遠的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近的繁盛於清代。以藝術精湛、製作精美著稱,有的產品遠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揚州是著名的歷史古城。揚州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屢經風雲變幻,幾度興衰,幾度輝煌。漢代的興盛,唐代的繁盛,明清的鼎盛,使這座古城為祖國的繁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西漢為揚州歷史上的第一次發展高峰。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確立了揚州的交通樞紐地位。盛唐時期的揚州雄富冠天下,時有"揚一益二"之稱。清代中期,揚州成為漕運樞紐和全國最大的鹽業經銷中心,成為全世界10個擁有50萬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多年的歷史積淀,使揚州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區成為目前國內歷史風貌保存比較完好的古城之一,古跡、遺址、文物眾多,僅市區就有各類文保單位148個,其中國家級4個(個園、何園、普哈丁墓園、隋唐宋揚州城遺址)、省級16個。市區的文昌路,有"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之稱。

揚州是人文薈萃的文化名城。揚州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經濟的幾度繁榮,積淀了厚重璀璨的揚州文化。文學創作、藝術建樹、學術研究、文物積累、工藝製作等,是揚州人的自豪,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一大批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曾在揚州為官、游訪,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曾先後在揚州生活。康乾時期,以鄭燮、金農、李方膺、羅聘等為代表的"揚州八怪"畫派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清代形成的揚州戲曲、評話、書院、雕版印刷、修志、藏書等頗為興盛,成為揚州文化的象徵。今天的揚州,科教文化比較發達,已多次被評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

名稱由來

揚州,古代作楊州(按:漢碑中楊字皆從「木」,從「手」系後人所改,王念孫有詳細考證),楊州的名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淮海惟楊州」。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個廣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黃海、長江廣大地域內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據唐代杜佑《通典》所載,在古楊州地域內,唐代設有三十九個郡府,一百九十六個縣。這個楊州雖然包容了今天的揚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揚州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楊州刺史部。這個刺史部管轄的范圍相當於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黃梅、廣濟;河南固始、離城等地。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今安徽和縣),末年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國時魏、吳各置楊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後,治所仍在建鄴(曾改名建業,後又改名建康)。

今天的揚州,春秋時稱「邗」、秦、漢時稱「廣陵」、「江都」、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北周時稱「吳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

⑻ 揚州名勝古跡

揚州名勝古跡

龍虯庄遺址

【龍虯庄遺址】199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高郵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高郵市一溝鄉一溝鎮北龍虯庄。遺址湮沒在地下和水下,目前已暴露面積約25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1970年3月,經南京博物院考古鑒定為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出土文物主要有夾砂紅陶釜、畫彩陶缽、紅衣陶豆、陶壺等器物殘片,與淮安青蓮崗、邳縣大墩子文化遺址下層出土陶器相同。

⑼ 揚州城有多少年歷史

揚州,古代有時作楊州(按:漢碑中楊字皆從「木」,從「手」系後人所改,王念孫有詳細考證),楊州的名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淮海維揚州」。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個廣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黃海、長江廣大地域內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據唐代杜佑《通典》所載,在古揚州地域內,唐代設有三十九個郡府,一百九十六個縣。這個揚州雖然包容了今天的揚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揚州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今天的揚州地區,春秋時稱「邗」(邗國為周代的方國之一,後被吳所滅)、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北周時稱「吳州」。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揚州刺史部。這個刺史部管轄的范圍相當於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黃梅、廣濟;河南固始、離城等地。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今安徽和縣),末年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國時魏、吳各置揚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後,治所仍在建鄴(曾改名建業,後又改名建康)。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揚州是一座具有249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自春秋吳王夫差築城以後,古代揚州幾度盛衰,是我國古代水陸交通樞紐和鹽運中心,東南第一大都會、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稱。這里有春秋時代的邗溝(中國最古老運河段),漢代廣陵王墓,隋代煬帝陵,南北朝古剎大明寺,唐宋古城遺址,唐鑒真紀念堂,宋伊斯蘭教普哈丁墓,仙鶴寺,明清私家園林個園(以四季疊石聞名於世),何園(以中西合璧建築風格享譽海內)等眾多名勝古跡,使古城揚州散發出無窮的魅力。1982年國務院公布揚州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揚州還是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素來是人文薈萃之地,風物繁華之城,有眾多的名勝古跡和雅緻園林。 揚州的"瘦西湖"歷史悠久,受歷代造園專家的青睞,在十里長的湖區兩岸,營造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湖區聖境;觀音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靈山」之稱;「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自古是賞月的佳絕處;揚州還有歷史悠久的古剎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譽的何園,四季假山著稱的個園,有隋煬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宮遺址等等,美景數不勝數。
揚州歷史上是一個曲藝之鄉,著名的地方曲藝形式,如揚劇、揚州評話、揚州清曲等,至今為民眾所喜好。富有地方特色的揚州傳統工藝、漆器、玉雕、刺綉、絨花等,其歷史遠的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近的繁盛於清代。以藝術精湛、製作精美著稱,有的產品遠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揚州是著名的歷史古城。揚州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屢經風雲變幻,幾度興衰,幾度輝煌。漢代的興盛,唐代的繁盛,明清的鼎盛,使這座古城為祖國的繁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西漢為揚州歷史上的第一次發展高峰。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確立了揚州的交通樞紐地位。盛唐時期的揚州雄富冠天下,時有"揚一益二"之稱。清代中期,揚州成為漕運樞紐和全國最大的鹽業經銷中心,成為全世界10個擁有50萬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多年的歷史積淀,使揚州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區成為目前國內歷史風貌保存比較完好的古城之一,古跡、遺址、文物眾多,僅市區就有各類文保單位148個,其中國家級4個(個園、何園、普哈丁墓園、隋唐宋揚州城遺址)、省級16個。市區的文昌路,有"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之稱。
揚州是人文薈萃的文化名城。揚州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經濟的幾度繁榮,積淀了厚重璀璨的揚州文化。文學創作、藝術建樹、學術研究、文物積累、工藝製作等,是揚州人的自豪,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一大批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曾在揚州為官、游訪,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曾先後在揚州生活。康乾時期,以鄭燮、金農、李方膺、羅聘等為代表的"揚州八怪"畫派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清代形成的揚州戲曲、評話、書院、雕版印刷、修志、藏書等頗為興盛,成為揚州文化的象徵。今天的揚州,科教文化比較發達,已多次被評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

⑽ 揚州的名勝古跡及介紹

1,揚州漢陵苑

揚州漢陵苑,又名漢廣陵王墓博物館,是於1979年發掘於高郵市高郵湖西新區神居山的一號西漢墓葬,其木梓面積比湖南馬王堆漢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禮儀的葬禮「黃腸題湊」,並出土金縷玉衣殘片。

2,揚州鳳凰島生態旅遊區

揚州鳳凰島生態旅遊區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泰安鎮,是江淮平原上自然生態環境保持最完好的一塊平原—湖泊類型的濕地景觀,為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江蘇省級森林公園

3,茱萸灣風景區

茱萸灣風景區位於揚州東首灣頭鎮,面積約50公頃,北接邵伯湖,西瀕京杭大運河,東連仙女鎮。茱萸灣2011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4年獲評江蘇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4,大明寺

大明寺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區西北郊,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大明寺因初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而得名。

5,何園

何園,坐落於江蘇省揚州市的徐凝門街66號,又名」寄嘯山莊「,是一處始建於清代中期的中國古典園林建築,被譽為「晚清第一園「,面積1.4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7000餘平方米。何園由清光緒年間何芷舠所造,片石山房系石濤大師疊山作品。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