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華遺址
⑴ 清華大學裡面的圓明園遺址在哪
圓明園遺址公園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部偏東,西北去西直門二十華里。其東南角為清華大學西門。圓明園遺址公園為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⑵ 故宮的歷史遺跡主要有哪些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也稱「紫禁城」。這里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現辟為「故宮博物院」。
自明代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紫禁城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 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共有殿宇8707間,都是磚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繪,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建築群。
故宮四面環有高10米的城牆,城牆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衛系統。故宮總體布局為中軸對稱,布局嚴謹,秩序井然,寸磚 [1]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委員會評價: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故宮文化,是以皇帝、皇宮、皇權為核心的帝王文華、皇家文化,或者說是宮廷文化,而代表皇權的莫過於寶璽。 明朝二十四國寶,清朝二十五國寶。
⑶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黃河是我們民族的母親河,經過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世界最古老、最燦爛的文明。根據山西省芮城縣境內黃河東岸西侯度遺址發現的180萬年前遠古人類用過的石器,可以相信,早在180萬年以前,黃河流域已有人類在活動了。西侯度出土了30餘件石製品,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上發現的人類文化遺存中最早的代表。
西侯度文化中用動物骨角製造工具和用火的資料,不僅在黃河流域是最早的代表,在國內其他地區和在世界上也是僅見的。
——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
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於山西芮城西侯度發現的,距今150萬年~180萬年,為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猿人文化。
藍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陝西藍田公王嶺與陳家窩發現,其中公王嶺猿人距今100萬年~115萬年,陳家窩猿人距今50萬年~59萬年。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
1978年於陝西大荔甜水溝發現,距近30萬年~50萬年,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
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於山西省襄汾縣汾河東岸丁村發現,距今7萬年~9萬年,屬於舊石器中期文化,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發現,距今3萬年左右,為晚期智人。
——現代人是由新人直接進化而來的,分為4個階段:
細石器文化
距今10000年~7000年,黃土高原多處發現該時代文化遺址,如陝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
距今7000年~3700年,按最早發現地點及所代表的發展階段劃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稱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中期稱龍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發現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晚期稱二里頭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發現於河南偃師二里頭,為夏代文化遺址。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部滻河東岸半坡村,是黃河流域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仰韶文化的一種早期類型,距今約6000年。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為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設紡織城時發現,發掘面積1萬平方米,獲得了豐富的文化遺存。
青銅器文化
距今3700年~2700年,可劃分為三期:早期為二里崗文化,即鄭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陽小屯村文化,大致為公元前14世紀~公元前11世紀,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為岐山文化,即陝西岐山鳳雛村西周都城文化遺址。
鐵器文化
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鄭倉城發現的春秋鑄鐵遺址,在河南衛輝市固圍村發現的戰國墓葬遺址,在西安周圍發現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遺址等。
中石器時代,是連結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的過渡階段或中間環節。195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為配合黃河三門峽水庫的建設,在陝西大荔縣的沙苑地區發現15處遺留有打制的石片和石器的地點,共採集到3000餘件標本。根據這些石器的特點,認為它們是中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存,從而將其命名為我國的第一個中石器時代文化——沙苑文化。
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發展的中心。中石器時代的特徵是:社會經濟生活以漁獵和採集為主,屬於自然經濟,還沒有出現農業。在中石器時代,細石器的普遍使用促進了狩獵和採集經濟的發展。數十年來,在黃河流域發現了大量以細石器為主的文化遺存,不僅有可能填補我國新舊兩大石器時代之間的缺環,而且還顯示出我國中石器時代細石器工藝最發達的地區就是黃河流域。有的考古學家認為,正是在華北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以細工藝傳統為代表的中石器時代文化,其後,才在黃河流域發展成為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此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發展的中心。
⑷ 吉林省北宋古代遺址
吉林並不在北宋的疆域,北宋時期的古代遺址有:
渤海國二十四塊石遺址,位於敦化市東南。
楊木頂子山城,位於和龍市頭道鎮石國水庫東南10華里,楊木頂子溝的山頂部。
永勝遺址,位於敦化市江東鄉永勝村北。
小城子古城遺址,位於位於朝陽鎮東北約7公里的小城子村。
羅子溝古城,位於汪清縣羅子溝鎮古城村東側。
雙城子古城,位於位於德惠縣朝陽鄉向西北2.5公里。
友誼村遼墓群,位於梨樹縣白山鄉友誼村至鄭家村一條東西走向的慢崗之上。
⑸ 圓明園遺址的問題
是!
⑹ 中國已有的文化遺址
1.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 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 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 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2.頤和園位於北京西郊,是一座擁山抱水、氣象萬千的皇家古典園林。它是清朝皇室在京城的夏宮,也是皇家避暑、游覽、做壽的皇家花園。頤和園為歷代皇家經營了800餘年,規模宏大,總面積為290公頃,共有殿堂樓閣、亭台水榭3000餘間,全園布局可分為行宮區和風景游覽區兩大部分。舊稱「清漪園」,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1888年慈禧太後挪用北洋水師經費500萬兩白銀重建,改名「頤和園」,耗銀3000萬兩,歷時十年。 3.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明清兩朝的皇宮。位與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佔地面積極分子2萬平方米,現存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建築面積15萬平米。是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也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傑作。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4.天壇位於北京天安門的東南。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壇,此處就專為祭祀上天和祈求豐收的場所,並改名為「天壇」。 5.周口店猿人遺址是中國人民引以自豪的原始文明的聖地。它的發現,把北京的文明史從3000年推到60萬年前。周口店位於北京西南的龍骨山下,西北群山環抱,東南沃野千里,周口河蜿蜒向南流淌。60萬年前,我們的遠祖「北京人」就在這里居住、生息、繁衍。 6.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是清王朝皇室的陵墓群。有帝陵五座——孝陵(順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豐)、慧陵(同治)。後陵五座,妃園寢五座,公主陵一座。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後,136位妃嬪,3位皇子,2位公主,共161人。有單體建築580座,神道總長14500米,陵園面積為78平方公里。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是清王朝皇室的陵墓群之一。有帝陵四座——泰陵(雍正)、昌陵(嘉慶)、慕陵(道光)、崇陵(光緒)。後陵三座,妃園寢三座,王公、公主園寢四座。共十四座,葬七十六人。陵園建築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餘間,石建築和石雕百餘座,大部都保存完好。這是一片丘陵地帶,樹木茂盛,景色宜人. 7.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230公里。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 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8.山西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個,佛雕51000多尊,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千佛洞、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9.平遙古城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10.泰山是我國最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山,為五嶽之尊,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11.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孔姓人口佔1/5的縣級市,她就是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曲阜。「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12.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與黃河、長江、長城齊名,成為中華民族的又一象徵。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受世界保護的人類自然遺產名錄。 13.皖南古村落 西遞村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東南部,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4.蘇州古典園林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乃「園林之城」,素以眾多精雅的園林名聞天下。蘇州古典園林歷史綿延2000餘年,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她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展示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實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15.廬山 廬山又名匡山,或匡廬,位於江西九江市南。北臨長江,東瀕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美剛柔相濟,自古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相傳,周朝時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以草廬為舍,故名。 16.武夷山 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縣城南15公里,方圓60平方公里,四面溪谷環繞,不與外山相連,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映襯著清澈的河水,構成一幅奇妙秀美的景觀。 17.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因為這里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又被稱為「伊厥」,唐代以後,多稱其為「龍門」。這里地處交通要沖,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觀游勝地。又因為龍門石窟所在的岩體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所以古人選擇此處開鑿石窟。 18.武當山古建築群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玄岳山,即北武當,與峨眉山、青城山齊名,是著名的道教聖地。相傳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即在此修仙得道飛升,武當意為「非真武不足當之」。這里還是武當拳術的發源地。 19.武陵源 武陵源風景區位於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脈中,由四大各具特色的風景區組成——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索溪峪、天子山、楊家界三個自然保護區。方圓369平方公里,屬張家界市管轄。 20.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一個有1600餘年歷史的曠世奇葩 21.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及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雕塑和製作的工藝,是中國和世界雕塑史上的瑰寶,宣示著我泱泱中華的古老文明。 22.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於中國西南部重慶市的大足等縣境內,這里素有「石刻之鄉」的美譽。大足石刻最初開鑿於初唐永徽年間(公元649年),歷經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於兩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時期(公元14~19世紀)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與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相齊名。 23.青城山—都江堰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西南20公里處。峰巒疊翠,古樹參天,蔚然深秀。這座山以「幽」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其著名景區天師洞一帶,周圍青山四合,儼然如城,故名青城。都江堰是我國古代創建的一項聞名中外的偉大的水利工程。在四川灌縣城西岷江上游。 24.峨眉山--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坐落在樂山市峨眉山東麓的棲鸞峰,依凌雲山的山路開山鑿成,面對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匯流處,造型庄嚴,雖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於滔滔岷江之畔。又名凌雲大佛。「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是大詩人李白贊美峨眉山的詩句。峨眉山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佛國仙山而馳名中外,美麗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完美結合,相得益彰,享有「峨眉天下秀」的贊譽。 25.黃龍 黃龍風景名勝區以彩池、雪山、峽谷、森林「四絕」著稱於世。巨型地表鈣華坡谷,如一條金色長龍,蜿蜒於原始林海和石山冰峰之間,構成奇、峻、雄、野的環境特色,享有「世界奇觀」、「人間瑤池」之譽,是我國唯一的保護完好的高原濕地。 26.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坐落於玉龍雪山腳下的金沙江畔,古城東南是數十里良田闊野。形狀如同一塊碧玉大硯,所以取名大研鎮(硯與研同音)。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7.布達拉宮 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位於拉薩市西北的瑪布日山(紅山),是我國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布達拉宮以其輝煌的雄姿和藏傳佛教聖地的地位,成為世所公認的藏民族的象徵。 28.「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江在雲南省境內自北向南並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怒山和雲嶺等崇山峻嶺之間,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並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其間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公里, 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不到19公里。 29.九寨溝被當地藏民尊為神山聖水。海拔4000米以上的尖峭雪山的雄奇之美與多姿多彩的秀水的絢麗之美並存。它以高原鈣華湖群、瀑群和灘流等水景為主體的神氣風貌,被東方人譽為「人間仙境」,被西方人比作「童話世界」。九寨溝的湖水清澈透底,純凈碧澄,色彩斑斕。藍天、白雲、雪山、樹影、泉華給湖泊染上恬美之色,形成層次豐富的組畫。隨著季節、光照、環境的變化,景區會呈現出不同的韻致。九寨溝高高低低、緩緩急急的瀑布也美不勝收
⑺ 清華和北大當年建校怎麼緊挨著圓明園遺址
清華大學所在地燕園是清道光皇帝賜給自己的第5個兒子,即惇親王奕誴版的賜園。權庚子國變後,因為惇親王次子參與了義和團拳亂,被歸入庚子禍首中而受懲處,該園被收回。1911年在該園舊址設立游美學務處學堂,因為該園為清華園,於是改稱清華學堂,是清華大學的前身。
現在北大校園-郎潤園是慈禧太後賜給自己的小舅子兼妹夫的醇親王奕譞的賜園。1911年,美國基督教會從醇親王幼子載濤貝勒手中買下了已經荒蕪成廢園的朗潤園,建立「燕京大學」。1952年院校調整,燕京大學作為外國教會大學而被廢除並拆分,北京大學從城裡遷至燕京大學校園。
圓明園因為是清朝皇家園林,為了隨扈辦事的諸位王公貴族和大臣值班方便,不至於子啊北京城和西郊來回奔波,在圓明園和後來復建的頤和園周圍建有眾多的王室成員和大臣們的別墅園林和宅邸,其中有不少還是皇帝賜與的賜園。清華園和朗潤園就都是賜園。
⑻ 上海著名古跡和遺址簡介
魯迅故居、蔡元培故居、黃炎培故居、宋教仁墓、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等。
1、魯迅故居
位於上海市山陰路上的大陸新村9號。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紅磚紅瓦的三層樓房.在此期間,魯迅寫了許多戰斗性雜文,並編輯《譯文》雜志,翻譯《死魂靈》等作品。
提倡木刻版畫,還編輯整理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1935年致電祝賀工農紅軍勝利到達陝北,1936年初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等等事情。
2、蔡元培故居
華山路303弄16號三層住宅一幢是中國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的故居,故居房屋已於1984年被列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簡稱中共一大會址,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會址位於上海市興業路76號,是一幢沿街磚木結構一底一樓舊式石庫門住宅建築,坐北朝南。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在樓下客廳舉行。
4、黃炎培故居
內史第(黃炎培故居),在上海浦東新區川沙新鎮新川路218號。原為江蘇省川沙廳城王前街「內史第」,清咸豐九年舉人、內閣中書沈樹鏞的住宅。黃炎培故居在第三進內宅樓。
5、宋教仁墓
宋教仁墓是民主革命的先驅、中國民主憲政之父、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主要締造者宋教仁先生之墓,建於1924年6月。位於上海市閘北公園內。
⑼ 關於黃河的文化遺址
黃河一直都被中國人奉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其實長江流域的文明可能比黃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更早,但因為沒有被直接延續下來,所以就被世人所遺忘了。
在黃河流域發現大量的古文化遺址,與之相反,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古遺址卻不多,這可能與南方高濕高溫的氣候有關。黃河流域分布的主要是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龍山文化),而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分布的是印紋陶文化。印紋陶文化與南方的百越文化關系密切,兩者有著許多共同的特徵。印紋陶文化在南歐(如巴爾干半島)也分布較廣。除此之外,在我國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還分布有細石器文化。細石器文化在中亞分布較廣,與中亞相鄰的新疆也屬細石器文化,所以中亞的細時期文化與我國西北地區的細石器文化之間有沒有聯系,還需進一步考證。
已進入新石器時代(1萬年至2千年)的半坡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早期,當時正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新石器時代區別於舊石器時代(250萬年至1萬年)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 由打制石器轉向磨製石器;
二、 由採集、狩獵轉向種植、畜牧;
三、 陶器的出現。
進入新石器時代,生產力大大提高,人類由食物的採集者變為了食物的生產者。採集、狩獵是一種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而種植、畜牧則是一種定居生活,因此古村落也就此誕生。
人們把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這個階段稱之為「農業革命」。人類史上有三次劃時代的革命,第一次是火的運用,第二次是農業革命,第三次是工業革命。
半坡村位於西安附近,從該村發掘出一個距今有5、6千年的古村落遺址,這是黃河流域很重要的一個文化遺址,1952年被發現。遺址有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作坊區和墓葬區。
居住區發現有40多座房子,有半地穴建築和地面建築,形狀有圓形、方形和長方形。房子有柱子支撐,牆壁是泥牆,牆面用草拌泥塗抹。房子大小有十幾、幾十平方米,也有上百平方米的。
發現的窯址有6座,有豎穴式和橫穴式兩種,其空間較小,直徑只有1米左右。
墓葬區有小孩墓和成人墓,多以瓮、盆、缽等為葬具,葬具上還留有小孔,估計是為靈魂轉世所留。另外還發現一具木板葬具,這是唯一的一個木製葬具,不過這一形式一直被沿用至今。埋葬方式多為單人仰身和直肢,也有少量的俯身、屈肢和二次葬。
那裡的原始居民種植粟、芥菜、白菜等農作物,飼養綿羊、山羊和豬等家禽,另外淡水魚和野味也是他們的食物。
發現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有1萬多件。他們的生產工具有石器和骨器,石器有石斧、石鏟、石刀、磨盤、磨棒、刮削器、敲砸器等,骨器有骨錐、骨針、骨刀、骨鉤、骨叉等。
他們的生活用具是陶器,陶器有夾砂和泥質兩類,器形有缽、盆、碗、罐、甑、瓶等。彩陶上黑彩多、紅彩少,紋飾有象徵性圖案(如人面、魚、鹿、蛙)和幾何圖案(如三角、方格)。其中人面魚紋是彩陶上最典型的紋飾。這里的彩陶還剛萌芽,到仰韶文化中彩陶的製作工藝才成熟。
在陶器上還發現有刻畫符號,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文字淵源之一。在中國境內,人類最早把類似文字的符號刻畫在陶器上,等後來刻畫到甲骨上的時候,符號就成為了文字,我們稱之為「甲骨文」。
⑽ 我國境內早期人類遺址
我國境內曾經活動過的原始人群有元謀人 北京人 巫山人 山頂洞人 藍田人等
其遺址約有二十多處。這些遺址遍布在北起遼寧,南及雲南,西至陝西,東到安徽的廣大地區,而以沿黃河、長江兩大河流域分布最為密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為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和北京人。
元謀人,是迄今在我國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最初發現於1965年的5月1日,遺址在雲南元謀縣城東南約十華里遠的上那蚌村。發現的化石並不多,只有兩枚古人類的牙齒化石,一為左上內側門齒,另一為右上內側門齒,同屬於一個成年個休,從門齒形態觀察,可能為一青年男性。元謀人已經能夠製作簡單的勞動工具,也學會了用火。元謀人的發現把我國的歷史提早到一百七十萬年前。
藍田人是在陝西省藍田縣發現的,1963年和1964年,先後在該縣的陳家窩村和公王嶺村各發現一具完好的人的下頜骨化石和一具完整的頭蓋骨、上頜骨及三枚牙齒。在遺址附近還發掘到一些刮削器、石片、石核等。1966年考古工作者們又在藍田人遺址發現了經過火燒過的炭末。經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研究,藍田公王嶺人頭蓋骨屬於一個三十多歲的女性個體,陳家窩村發現的下頜骨,為一個老年女性個體。根據地質研究所和地質力學研究所分別用古地磁學測定的結果,公王嶺頭蓋骨化石年代距今約八十萬年,陳家窩下頜骨則測為距今50-65萬年間。學術界把公主嶺的頭蓋骨命名為藍田人,而把陳家窩的下頜骨命名為「陳家窩人」。
舉世聞名的北京人,發現於北京西南房山縣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中。1929年由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頭蓋骨,此後又不斷發現各種骨骼化石,到1966年,共發現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頭蓋骨六個,頭骨碎片十二塊,牙齒一百五十七個,其它四肢殘骨十數段,共代表著四十幾個個體,分別代表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在北京人遺址里,還出土了大約十萬件石器和骨器,其中種類也較為繁多,從加工方法、形狀和用途來劃分,計有砍砸器、尖狀器、石錘、石鑽、刮削器、兩端刃器、斧狀石器等類型。北京人遺址的材料,在全世界發現的同一階段人類遺址的材料中,是最豐富也是最系統的,為研究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貴的資料。令人遺憾的是,抗戰前發現的珍貴標本先是保存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標本不知去向,迄今仍下落不明。
北京人遺骨化石的大量發現,使學者們能夠有比較豐富的資料研究從猿到人的古人類體質形態的發展過程,也使後人有足夠的資料了解當時原始人如何加工石器。同時,由於北京人遺址的豐富遺存,還使學者們根據他們當時生活的遺跡,勾畫出幾十萬年前我們祖先烤食、居住、魚撈和狩獵生活的場景。而從在北京人遺址中所發現的上下四層面積既大而厚的灰燼層,以及灰燼層中鼠類和蝙蝠的骨骼,人們又可以推斷,北京人已經具備了控制火的能力和經常烤食小哺乳類的動物。根據測定,北京人的活動年代約在70-20萬年之間。
除上面介紹的以外,還有和元謀人同期的山西芮城西侯度文化遺址,和藍田人、北京人時代相當的湖北隕西人、河南南陽雲陽人,以及在1980年於安徽和縣龍骨洞出土的和縣猿人和1984年發現的遼寧營口金牛山猿人等等。另外,我國境內還發現了不少距今10-20萬年左右的早期人類遺址,如1978年在陝西大荔縣甜水溝發現的大荔人、1954年在山西襄汾丁村發現的丁村人、1976年在山西陽高許家窯村發現的許家窯人以及1958年在廣東曲江馬壩獅子山洞發現的馬壩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