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山東省昌樂縣古墓遺址

山東省昌樂縣古墓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17 02:44:29

A. 山東乳山魯王墓主是誰(請提供文獻依據)

已發掘並公布發掘材料的漢代諸侯王、後陵墓中並無「乳山魯王墓」。估計這條信息本身有問題,此信息可能出自報紙或電視台,不大可能來自專業學刊,文博、考古專家對外發布信息是非常謹慎的。

漢代諸侯王、後陵墓

以下是全國漢代諸侯王(王後)陵墓建築統計表

墓葬地點•墓主•年代•資料來源•備注

1、長沙楊家山•長沙王劉驕•?•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7年96頁

2、長沙砂子塘•長沙靖王吳著•BC157•湖南省博物館《長沙砂子塘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63年2期13頁

3、雲南大波那•滇王•西漢•雲南省文物工作隊《雲南祥雲大波那木槨銅棺墓清理報告》,《考古》1964年12期607頁•銅棺

4、定縣北庄•中山簡王劉焉與王後•東漢永元二年•AD90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定縣北庄漢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64年2期127頁;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定縣北庄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64年12期26頁。•磚石墓

5、曲阜九龍山•魯王或王後墓•西漢中期•山東省博物館《曲阜九龍山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2年5期39頁。無法確定墓主。但據《漢書•景十三王傳》孝景三年始封的魯恭王,……二十八年斃(公元前129年),故該墓時間當不會太早•崖洞墓

6、同上•魯孝王劉慶忌•宣帝甘露三年•同上•崖洞墓
7、同上•魯王或王後•西漢中期•同上•崖洞墓
8、同上•魯王或王後•西漢中期•同上•崖洞墓

9、定縣北陵頭村•中山穆王劉暢夫婦•公元141—174•定縣博物館《河北定縣43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年11期

10、長沙楊家山•長沙王後墓•?•1975年湖南省博物館發掘•黃腸題湊

11、北京大葆台•廣陽頃王劉建或燕王劉旦•元帝初元四年BC80•北京市古墓發掘辦公室《大葆台西漢木槨墓發掘簡報》,《文物》1977年6期23頁;《文物》1986年2期 頁;魯琪《試談大葆台西漢墓的「梓宮」、「便房」、「黃腸題湊」》,《文物》1977年6期30頁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所 王燦熾《大葆台西漢墓墓主考》,《文物》1986年2期65頁•黃腸題湊

12、北京大葆台•廣陽頃王後或燕王後•宣帝至元帝時期•北京市古墓發掘辦公室《大葆台西漢木槨墓發掘簡報》,《文物》1977年6期23頁;《文物》1986年2期 頁•黃腸題湊

13、徐州土山•彭城王•東漢•南京博物院《徐州土山東漢墓清理簡報》,《文博通訊》15期1977年9月;李銀德《徐州土山東漢墓出土封泥考略》,《文物》1994年11期

14、貴縣羅泊灣• •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9期25頁

15、長沙•長沙王後•西漢中期文景•長沙市文化局《長沙咸家湖西漢曹 墓》,《文物》1979年3期1頁•黃腸題湊

16、石家莊北郊•趙王張耳•漢初五年•石家莊市圖書館文物考古小組《河北石家莊市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考古》1980年1期53頁•黃腸題湊

17、睢寧劉樓•下邳王•東漢前期•《文物資料叢刊》4輯

18、高郵天山•廣陵王•西漢中晚期•《高郵天山一號漢墓發掘側記》,《文博通訊》32期;《新華日報》1980年5月30日、7月3日2版;《人民日報》1980年7月18日;高煒《漢代「黃腸題湊」墓》,《新中國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443頁•黃腸題湊

19、定縣北庄•中山懷王劉修•宣帝五風三年BC5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縣40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8期1頁。河北省博物館、文物管理處等《定縣40號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文物》1976年7期57頁•黃腸題湊

20、邗江甘泉•廣陵王劉荊•永平元年•南京博物院《江蘇邗江甘泉二號漢墓》,《文物》1981年11期1頁•磚室墓

21、定縣三盤山•中山王•西漢中期•北大考古講義《戰國秦漢考古》(上)•黃腸題湊

22、長沙象鼻嘴•長沙王•文帝與景帝•湖南省博物館《長沙象鼻嘴一號西漢墓》,《考古學報》1981年1期111頁。宋少華《略談長沙象鼻嘴一號漢墓陡壁山曹女巽 墓的年代》,《考古》1985年11期1015頁•黃腸題湊

23、貴縣羅泊灣•西漢初年,南越國時期•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廣西貴縣羅泊灣二號漢墓》,《考古》1982年4期355頁•擬於侯王配偶

24、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武帝元鼎四年BC113•《滿城漢墓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崖洞墓

25、河北滿城•中山王靖 後竇綰•武帝元狩至太初間•《滿城漢墓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337頁•崖洞墓

26、山東巨野•昌邑哀王劉骨專•武帝天漢四年—後元二年•山東省荷澤地區漢墓發掘小組《巨野紅山西漢墓》,《考古學報》1983年4期471頁•BC97—87年

27、長清縣孝堂山•濟北王劉壽•公元120年•夏超雄《孝堂山石祠畫像、年代及墓主試探》,《文物》1984年8期34頁

28、銅山龜山•楚襄王劉注及其夫人•武帝元鼎二年•南京博物院《江蘇銅山龜山楚王、王後陵墓》,《考古學報》1985年1、3期,《「銅山龜山二號墓」一文的重要補充》,《考古學報》1985年3期,徐州博物館《江蘇銅山縣龜山二號西漢崖洞墓材料的再補充》,《考古》1997年1期36頁•崖洞墓
29、貴縣羅泊灣•相當於王侯一級的官吏配偶 •文帝前元元年至十六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廣西貴縣羅泊灣二號漢墓》,《考古》1982年4期355頁•BC179—164

30、山東臨淄•齊王劉襄•文帝時期•《山東臨淄齊王墓》,《考古學報》,1985年2期•5

31、徐州北洞山•楚王•文帝時期•徐州博物館 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江蘇徐州北洞山楚王墓》,《文物》,1988年2期 •4

32、河南淮陽•陳頃王劉崇•東漢中晚期•《中國文物報》1988年12月16日

33、晉寧石寨山•滇王•西漢•《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發掘報告》

34、徐州南洞山•西漢某代楚王及其夫人•徐州博物館《徐州南洞山漢墓調查記》,未刊稿

35、廣州象崗•南越王二主文王趙昧墓•武帝元朔末、元狩初BC122年•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 廣東省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廣州象崗漢墓發掘隊《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初步報告》,《考古》1984年3期•豎穴岩坑石室墓

36、徐州東洞山•楚王後•西漢中晚•徐州博物館《徐州石橋漢墓清理報告》,《文物》1984年11期22頁•崖洞墓

37、淮陽北關•淮陽頃王劉崇•公元124年•周口地區文物工作隊 淮陽縣博物館《河南淮陽北關一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91年4期34頁•磚石墓

38、邗江縣楊壽鄉•廣陵王劉守•公元5年•揚州博物館 邗江縣圖書館《江蘇邗江縣楊壽鄉寶女墩新莽墓》,《文物》1991年10期39頁•主墓是廣陵王陵

39、昌樂縣東圈•甾川國王後•西漢宣元•濰坊市博物館 昌樂縣文管所《山東昌樂縣東圈漢墓》,《考古》1993年6期525頁•指M1

40、山東濟寧•王後•東漢桓靈•濟寧市博物館《山東濟寧發現一座東漢墓》,《考古》1994年2期127•石室墓

41、獲鹿高庄•諸侯王劉舜陵•BC114年•《河北獲鹿高庄出土西漢常山國文物》,《考古》1994年4期330頁

42、徐州楚王山•楚元王劉交陵及其家族•漢文帝元年BC179年•梁勇、梁慶渲著《西漢楚王墓的建築結構及排列順序》,《兩漢文化研究•第2輯》,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2月193頁等。

43、永城保安山•梁孝王墓•景帝中元六年•《永城西漢梁國王陵與寢園》,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安金槐《芒碭山西漢時期梁國王陵墓群考察記》,《文物天地》1991年5期•BC144

44、永城保安山•梁孝王後墓•《永城西漢梁國王陵與寢園》,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安金槐《芒碭山西漢時期梁國王陵墓群考察記》,《文物天地》1991年5期

45、長清縣雙乳山•濟北王劉寬、王後 BC87年•山東大學考古系 山東省文物局 長清縣文化局《山東長清縣雙乳山一號漢墓發掘簡報》,《考古》1997年3期1頁。崔大庸《雙乳山一號漢墓一號馬車的復原與研究》,《考古》1997年3期16頁•封土墓

46、徐州市獅子山•楚王•《江蘇徐州市獅子山西漢墓的發掘與收獲》,《考古》1998年8期1頁
47、晉寧石寨山•滇王•西漢•蔣志龍《雲南晉寧石寨山M71出土的疊鼓形黜貯貝器》,《文物》1999年9期51頁

48、北京老山•燕王或王後•西漢晚期•《文匯報》2000年3月18日、25日、31日;《人民日報》2000年3月20日;《新民晚報》2000年3月31日、4月1日、4月20日。《老山漢墓神秘古屍可能是王後》,《文匯報》2000年9月4日。中央電視台2000年8月20日上午9:30分,曾經現場直播。有關報道較多•黃腸題湊

49、長清雙乳山•濟北王劉寬•天漢四年—後元二年•山東大學考古系 山東省文物局 長清縣文化局《山東長清縣雙乳山一號漢墓發掘簡報》,《考古》1997年3期1頁,任相宏《雙乳山一號漢墓墓主考略》,《考古》1997年3期10頁•BC97—87

50、長沙砂子塘•長沙靖王吳著•BC157年•湖南省博物館《長沙砂子塘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63年2期13頁

51、徐州九里區•楚王劉紆2公元9年•徐州博物館《徐州市卧牛山漢墓調查記》未刊稿

52、徐州鼓樓區•楚王•西漢早期•徐州博物館《徐州馱藍山漢墓》未刊稿

53、章丘洛庄•濟南國王•西漢初期•《山東章丘發現大型漢墓》,《報刊文摘》2000年3月27日;《章丘出土西漢王墓—大過老山漢墓內埋大量兵俑》,《文匯報》2000年8月28日

未被盜掘的有:臨淄齊王墓、廣州南越王墓、滿城漢墓、巨野昌邑王墓、長清雙乳山濟北王墓

B. 昌樂營丘古城遺址

昌樂位於山東濰坊市郊。古稱營丘,是姜尚(子牙)的故里,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宋建隆三年始稱昌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聞名遐邇的「藍寶石之鄉」,其藍寶石位居國內第一、世界第四。有全國唯一的和最大的國家級寶石市場-----「中國寶石城」。另外昌樂還是「木魚石」的重要產地。

昌樂更是不可不游的石文化旅遊勝地。昌樂境內有古文物遺址145處。其中大汶口文化遺址20處,龍山文化遺址57處,岳石文化遺址7處,商周文化遺址61處。其中營丘古城遺址是周文王十三年姜太公呂望始封於齊的首都。

昌樂政府正在與中國文化信息協會石文化專業委員會共同籌辦首屆中國昌樂國際石文化節活動。擁數四十餘座罕見的古火山口、沂蒙山,與著名的山旺化石共著一山。同時毗鄰北方重要的奇石集散地臨朐。

C. 我急需有關考古文物的資料,多多益善

http://www.ccrnews.com.cn/Tbshome/wwb/wwbindex.asp?id=1

D. 濰坊昌樂縣公墓在城南在什麼山上,電話號碼

青山公墓

E. 昌樂境內有哪些商周遺址

昌樂縣古文化遺址非常豐富,現已發現了一百四十五處。其中大汶口文化遺址二十處,其年代約在公元前4300—2400年前後;龍山文化遺址五十七處,其年代約在公元前2400—1900年前後;岳石文化遺址七處,其年代約在公元前1900—1500年前後;商周文化遺址六十一處。這些遺址多分布於白浪河、大丹河及其它河流的兩岸,包括了從原始社會的大汶口文化到商周期間的各個歷史時代。初步分析,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密度大,往往在很小范圍內,就有多種古文化遺址共存,形成了緊密相挨的遺址群;二是時代延續性強,每個遺址群一般都包含有各個時期的遺存,繼承發展關系明顯;三是遺址面積大,文化層厚,文化內函豐富。

F. 山東省昌樂縣有哪些古代歷史名人

古代:
1、徐幹(170~217),漢魏間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偉長,北海郡(今山東昌樂附近)人。少年勤學,潛心典籍。漢靈帝末,世族子弟結黨權門,競相追逐榮名,徐幹閉門自守,窮處陋巷,不隨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屬,又轉五官將文學。數年後,因病辭職,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後又授以上艾長,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徐幹亦染疾而亡。徐幹作品,《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5卷,已佚。明代楊德周輯、清代陳朝輔增《徐偉長集》6卷,收入《匯刻建安七子集》中。《中論》2卷,《四部叢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

2、王鎮惡(373~418),東晉名將。北海劇(今山東昌樂西)人。前秦丞相王猛之孫,五月初五齣生,家人以為不祥,王猛卻說:「此非常兒,昔孟嘗君惡月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矣!」祖父王猛親自為其取名曰「鎮惡」,既有避諱的意思,又有警示為人處事的作用。 王鎮惡的祖父是前秦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王猛。王鎮惡的父親王休,曾為河東太守。王鎮惡出生於公元373年6月11日,陰歷是寧康元年(373年)五月初五。按習俗,五月初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家人便想把他送給別人家養活,以免對本族有害。可王猛見了王鎮惡後很驚奇,說:「此非常兒,昔孟嘗君惡月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矣」(《宋書·王鎮惡列傳》)!所以給他起名叫「鎮惡」。 王鎮惡十三歲時苻秦敗亡,他流落到河南西部,曾在澠池人李方家寄食。後來鎮惡隨叔父王曜投奔東晉,住在荊州,喜讀兵書,論軍國大事,雖不擅長騎馬射箭等武功,而「意略縱橫,果決能斷」。為東晉錄尚書事、 中軍將軍劉裕所賞識。 東晉義熙八年(412年) ,任振武將軍,領兵奇襲江陵(今屬湖北),擊滅了為劉裕所忌的北府兵重要將領劉毅。十二年,劉裕北攻後秦,王鎮惡為龍驤將軍,奉命領前鋒,和冠軍將軍檀道濟率步軍自淮水一帶出發,長驅直入,逕抵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次年,又主動向劉裕獻策,領水軍自黃河入渭水,乘蒙沖小艦溯流西上,與晉軍主力夾擊長安。至渭橋(長安北),棄船登岸。他激勵部下,此地離家萬里,舟楫衣糧俱無,唯有死戰方可求生立功;並身先士卒,率眾奮勇沖殺,一舉攻克長安,滅亡後秦。因功進號征虜將軍。

3、王昕,字元景,北海劇(今山東昌樂西)人,生年不詳,卒於北齊文宣帝天保十年。少篤學讀書。汝南王悅辟為騎兵參軍。遷常侍,武帝嚴憚之。體素肥,遭喪後,遂終身贏瘠。楊揞重其德業,以為人之師表。後為人所讒,文宣帝輿朝臣酣飲,昕稱病不至。帝遣騎執之,見其方搖膝吟詠,遂斬於御前,投屍漳水。昕著有文集二十卷,傳於世。

4、李成(919~967)中國五代及北宋畫家。字咸熙。原籍長安(今陝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於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山東昌樂),故又稱李成為「李營丘」。他博學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詩酒書畫,後醉死陳州(今河南淮陽)客舍。擅山水,師承荊浩、關仝,並加以發展,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多作平遠寒林,畫法簡練,筆勢鋒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好像卷動的雲,後人稱這種表現技法為「卷雲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畫「淡墨如夢霧中,石如雲動」,這種「石如雲動」的形象成為以後畫家用李成筆法作畫的重要風格標記。他和范寬與另一位山水畫家關仝一起被稱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的大師。學他畫法的較多。畫跡在北宋時已經很少,米芾甚至提出了「無李論」之說。作品成功地表現了煙靄霏霧和風雨明晦的氣候變化中自然山水之靈秀,具有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的特點。今有《讀碑窠石圖》(圖中人物為王曉所畫)、《寒林平野圖》、《晴巒蕭寺圖》、《茂林遠岫圖》等傳世。李成對北宋的山水畫發展具有極大影響,師承者眾多,有許道寧、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詵、燕文貴等。

5、韓熙載(902~970),字叔言,五代十國南唐官吏,青州(今昌樂)人。後唐同光進士。因父被李嗣源所殺而奔吳。南唐李升時,任秘書郎,輔太子於東宮。李璟即位,遷吏部員外郎,史館修撰,兼太常博士,拜中書舍人。
交泰元年(958年)貨幣貶值,提議鑄鐵錢,提高幣值。一枚新大錢,當十枚舊錢;一枚新小錢,當二枚舊錢。仿「開元通寶」規格,徐鉉為書篆文。新錢鑄成,廣為流通。韓熙載拜戶部侍郎,充鑄錢使。後升任兵部尚書,勤政殿學士承旨。
韓熙載博學,善文,史稱「制誥典雅,有元和之風。」,工書法,與徐鉉齊名。性格放盪蓄有愛妓王屋山。卒後追封為右僕射同平章事,謚「文靖」。有《定居集》、《擬議集》(已佚)、《格言》50餘篇。

6、趙池(生卒年不詳),明後期官員,昌樂人。1568年(隆慶二年)舉進士,為行人,繼為御史。萬曆初,司禮太監馮保之侄仗勢不避道,被他拿下枷示。後出為汝南知府,以病乞休。

7、閻循琦(1711~1776),字景韓,號瑋庭,清乾隆時期大臣,昌樂縣河頭鄉黎家村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隨父宦居各地,讀書能見其大,為文亮拔至深。1738年(乾隆三年)舉人,1742年(乾隆七年)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3年後授工部營繕清吏司主事,遷京畿道監察御史,後歷任吏部掌印給事中兼吏部文選司掌印郎中、內閣侍學士、刑部右侍郎;工部尚書等職。任間勤於國事,敢於諫疏,務實恤民,有政績。曾改造京西門頭溝煤窯,倡開渠鑿洞排水,淤去煤暢,官不費而民不擾。督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籌劃詳明,皇帝稱其「才可用」。上奏救災銀封實施辦法,切中時弊,深得皇帝贊賞。誥授資政大夫。1775年(乾隆四十年),於京城病歿,贈太子太保,謚「恭定公」。

8、閻循觀(1724-1771),字懷庭,山東昌樂人。清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詩人。乾隆七年(1742),閻循觀年僅十八歲就考中舉人,後講學於麓台書院。閻循觀在麓台書院二十多年的時間里,為麓台書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閻循觀因病去世,年僅45歲。他去世後,韓夢周繼續在麓台書院從事教學工作。後人把閻循觀與韓夢周,並稱「山左二巨儒」。
當代

現代:
1、吳愛英,女,漢族,1951年12月生,山東昌樂人, 197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8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司法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共十四、十五、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中共第十四、十五、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七屆中央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2、李鴻忠,男,漢族,1956年8月生,山東昌樂人,197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l975年8月參加工作,吉林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專業畢業。大學學歷。現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3、王天普,山東昌樂人,1962年生,1985年7月青島化工學院(現青島科技大學)基本有機化工專業大學本科畢業;1996年7月大連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2003年8月浙江大學化學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在2006年5月當選為中國石化第三屆董事會執行董事,並任中國石化總裁。

4、王國華,山東昌樂人,早先在內地從事教育、出版工作,1992年任香港《大公報》社長。他曾任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慶祝香港回歸籌備委員會委員。現為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希望幫到你。

G. 昌樂有哪些著名的旅遊景點

昌樂縣位於山東半島中部,是國務院批準的沿海經濟開放城市。東距「世界風箏之都」濰坊20公里、青島190公里,西距山東省會濟南180公里,北離渤海灣80公里。膠濟鐵路、309國道橫貫縣城,省道大沂路貫通全縣。昌樂以鐵路、公路做紐帶,陸、海、空交通條件十分便利。
昌樂古稱營丘,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5000年前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西周時代武王封姜太公於齊,昌樂成為齊國發祥地。久遠的歷史給昌樂留下了豐富地古文化群:境內有大汶口遺址20多處,龍山文化遺址60多處,商周文化遺址47處,古墓100多座,其中漢畫像石墓30多座,時間從西漢中期左右一直延續到東漢末年。出土的漢畫像石藝術精湛,有線雕、圓雕、浮雕、透雕等多種雕刻技法,立體感強,雕刻畫麵包含奇禽異獸、神話傳說、社會民俗和歷史故事,內容豐富多采,展現了整個漢代時期的政治、文化、生活、娛樂。悠久的歷史和優越的自然條件,使昌樂境內形成了獨特的人文自然旅遊資源。

崇山石祖林
崇山,在營丘鎮駐地以東大約10公里。崇山又名叢山,《太平寰宇記》、《隋書》都有記載,注稱之為「叢角山」, 「山有三峰,岌如叢角」。所謂三峰,就是東西相連的三個小山丘,西南與朝陽山同脈,北與姑母山相對,崇山,海拔177米;因山有石柱酷似男性生殖器官而聞名,被尊稱為石祖。
遠古時代,祖先就普遍以石柱象徵男性生殖器官加以崇拜,崇山是遠古時代的祭台遺址,每到祭祀之日,人們就燃起篝火,男女老幼圍著石柱跳舞,祈禱和祝福,一是為人類生存祈願五穀豐登,二是祈禱種族子孫後代繁榮昌盛,把石祖作為最神聖的標志。
據史學家家考證,這些巨石是巨石崇拜時期的遺物,也是遠古東夷父系氏族社會進入盛期、男性生殖崇拜時期的產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世界范圍內,像這樣巨型而又逼真的「石祖」藝術聚集於一個祭壇,實屬世界奇跡。
因崇山的石祖,唐初建成廟宇從唐朝開始修建,殿前有牌坊大門,大殿內供奉著菩薩,還有送子娘娘等諸多神靈,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為崇山香火會,歷朝歷代的名人志士也組織了幾次大的建設和修繕。在南大門外兩側豎立的四十八座石碑上,碑文都做著詳盡的記載。當地人稱之為廟山。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日本侵略者卻在一九四〇年農歷的五月二十八日武裝佔領了崇山,砸毀了神像,拆除了廟牆、廟宇,又用拆除的磚石、木料修築了炮樓子。雖歷經興廢,卻至今香火不息。4000多年以來,一直是人們瞻仰崇拜的聖地。
司馬貞《補史記》中:「人皇九頭,佋瞥擔萘穡齬瓤冢值芫湃耍殖ぞ胖藎髁⒊且兀慘話儻迨潰纖耐蛭邇Я倌輟!薄端ⅰ罰骸埃顯淚羔校┥較掠興疵恚嫌兇H趦幔櫫踔潰獎潰倨浞兀糜鵓磐吠肌?/p>
所謂「營丘九頭」(人皇九頭),是遠古東夷部落分掌管九州的首領們,在東夷中心城邑營丘附近,崇山樹立的象徵各自祖先的石祖,崇山就是分長九州的首領們盟會祭祖之處。這一帶是遠古東夷部族的大本營,是中華文明發祥的木本水源之地之一。崇山在東夷中心城市——也是姜太公受封後齊國最初建都之地的古營丘東南方向,而石祖林的主體在崇山的西北方向,兩者正好相對。

方山
方山位於昌樂縣城東南10公里,方圓8平方公里,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唯一的藍寶石原生礦區,藍寶石儲量豐富,有「寶石第一山」之稱。森林覆蓋率達48.9%,山中有方山廟、方山備戰防空洞、探寶洞等景點,。
方山為三個鄉鎮的界山,是國有孤山林場一個林區,為壽陽山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面積2100畝,森林面積1800畝,樹種以側柏、刺槐、車梁木為主。區域內自然資源、人文景觀豐富多彩,風景優美。主峰方山山體高大,海拔338米,山上怪石嶙峋,樹木蔥郁,山西坡有始建於元朝的方山廟一處,院內有碑林一處,殿宇兩座,神像9尊,廟下坡有「壽」柏古樹群,廟四周有4000餘株樹齡在100年以上的側柏古樹,其中有距今700多年的元柏,也有距今600多年的明柏,樹高林深,蔚為壯觀。昌樂古八大景觀中的「方水朝煙」景觀即在該區域內。

壽陽山省級森林公園
公園主體部分以孤山、方山兩大山系25個山頭組成。方山系主峰方山,海拔318米,東北南三面分別環繞有獨魯山、馬山、釣魚台、東山、仙煙山等,山脈為東南西北走向,岩石組成系第三系玄武岩;孤山系主峰孤山,海拔266.6米,有牛山、謝家山、花山、草山合為一脈,東西走向,沿城東膠濟鐵路蜿蜒東伸,主要為石灰岩,地質年代系寒武紀上統。
森林公園規劃區內林木資源豐富。現有有林地總面積22000畝,宜林地面積23000畝,其中國有有林地面積12000畝,具體情況為:側柏林分6000畝,刺槐林分5000畝,經濟林面積1000畝;集體所有有林地面積10000畝,其中用材林4000畝,經濟林000畝。公園規劃區域內森林覆蓋率為48.9%。公園內樹木種類豐富,主要樹種有側柏、檜柏、雪松、黃櫨、五角楓、苦楝、臭椿、刺槐、楊樹、泡桐、麻櫟、國槐、銀杏、楸樹、車梁木、蘋果、桃、杏、李子、柿子、櫻桃等50餘種。
公園內自然、人文景觀豐富多彩,森林生態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巨大。方山山體高大,山上怪石嶙峋,樹木蔥郁,山西坡有始建於元朝年代的方山廟一處,院內有碑林一處,殿宇兩座,神像9尊,廟下坡有「壽」柏古樹群一處,廟四周有4000餘株樹齡在100年以上的側柏古樹,其中有距今700多年的元柏,也有距今600多年的明柏,樹高林深,蔚為壯觀。孤山古稱首陽山,山體險峻,「橫看成嶺,側觀成峰,山勢突兀,險峻陡峭」,山頂有廟一座,相傳為伯夷、叔齊避難之處。昌樂古八大景觀中的「龍洞雲開、馬山雪霽、孤峰夕照、方水朝煙」等四大景觀全部分布於公園規劃區內,另「劇城春晴、營丘夜雨、白石飛花、黃村秫熟」等四大景觀與公園相鄰。近幾年新發現的羅圈山溶洞群位於公園李家山林區,洞內空間廣闊,可容納千餘人,洞中乳石千奇百怪,絢麗多彩。經省地礦廳、省旅遊局勘察證實,該溶洞群極具開發價值。另外方山西南10公里為著名的昌樂古火山群,現已申報成為國家級地質公園。同時,公園內藍寶石資源豐富,方山為昌樂藍寶石主產區。
公園內古文化遺址較多。孤山附近現已發現古文化遺址55處,有太玄呂望初封之都,堯帝之子朱車後墓地;有「伯夷避亂居此北海之濱」的避亂采微處;有姜太公傳說中的釣魚台、馬蹄泉、仙人坑;有韓信卸甲乘涼的卸甲山,練兵演武的插旗台和漢代王侯古墓等等。方山西南有魯智深舊居桃花山等。
公園四周水資源豐富,丹河、白浪河、於河、桂河四大水系分別流經公園四周。方山是於河、桂河的發源地,於河沿方山以東流經5.5公里長度匯入濰城區域內的白浪河;桂河沿孤山以東向北流經17公里長度匯入壽光市域內白浪河。小丹河沿公園以西橫跨方山、孤山兩大山系。公園內有中小型水塘多處。
公園地處昌樂縣城郊,交通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膠濟鐵路、注青高速公路、309國道、高等級大沂路、濰臨路、膠王路分布在公園四周,林區內道路可通車輛。

遠古火山口群
北岩遠古火山口群,位於喬官鎮郝家溝西北山坡。該火山口群為山東省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特徵最典型的火山口頸地質遺跡,是山東省唯一規模最大的遠古火山口群,在國內享有較高聲譽,是不可再生的地質遺產。2002年12月,被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列為第一批省級地質公園。
據專家測定,該火山口群為1800萬年前地殼運動、火山噴發形成的一處自然景觀。由於郯廬斷裂活動深達上地幔,使其周圍壓力驟然降低,促使上地幔物質部分熔融,玄武岩漿攜帶未熔融的深源部分,順斷裂上升,噴發溢出,形成整齊規則的五棱或六棱型黑色石柱,其中存有大量的尖晶石原生礦(即藍寶石原生礦),具有極高的旅遊觀光收藏價值。據統計,喬官鎮境內類似的古火山還有40餘座。
為充分開發利用這一不可再生的地質資源,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保護開發並舉的原則,邀請國內知名旅遊規劃設計單位對古火山群的開發作了詳細的規劃,並逐步進行了開發。下一步,在不斷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的同時,通過招商並爭取省地震管理部門的支持,依託遠古火山口群建設地震救援培訓基地和動感地震模擬4D影院,將遠古火山口群旅遊區打造成以遊客休閑體驗、學生地質科普教育、專業應急救援人員培訓為主要功能的山東省火山地震地質科普教育體驗中心。
黃山綜合旅遊區,位於昌樂縣城南20公里的喬官鎮,規劃佔地2000多畝。區內山勢起伏有致,植被茂盛,有多處山泉及兩座小型水庫,周邊有大小火山口近20處。規劃利用周邊豐富的植被條件、景觀資源及火山地質環境,以生態農業開發為主線,以營造綠色環境為先導,逐步建設集農業科普、地質科研及觀光、種植養殖、農科文化展示、田園特色飲食、溫泉洗浴健身為一體的休閑旅遊度假區。
團山子火山口,位於昌樂城南22公里的喬官鎮龍泉院村團山子,海拔191米,相對高差30米,面積0.3平方公里。火山口呈圓錐形,深20多米,直徑60米,火山岩呈紅褐色,氣勢極為壯觀,數萬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頂,直插雲天。
1982年,人們在開採石頭時用鋼鍬利鎬揭開了它令人驚嘆的顏面,使「千古一頁」得以重見天日。這一發現,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地質、文化、旅遊各界的廣泛關注。據專家鑒定,此火山噴發時間距今約1800萬年,是昌樂-臨朐火山盆地中保存最完好的,是郯廬斷裂帶上的新生代第三紀玄武岩火山口。它從側面展現出火山口的剖面,火山岩呈柱狀節理發育,輻射狀,向上收斂,向下散開,形象地記錄了當時火山噴發的自然景觀,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屈指可數的自然景觀。黨和國家領導人宋平、錢偉長、姜春雲、宋健、楊成武等都曾慕名前來觀光,並留下墨寶。

古火山口團山子
位於昌樂城南22公里的喬官鎮陶家莊村團山子,海拔191米,相對高差30米,面積0.3平方公里。系郯廬斷裂帶上的新生代第三紀玄武岩火山口,距今1800萬年。火山口呈圓錐形,深20多米,直徑60米,石頭呈紅褐色,氣勢極為壯觀,數萬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頂,直插雲天。
團山子火山口,是昌樂-臨朐火山盆地中20處火山口之一,為國內罕見的保存完好的火山口。此火山口是火山筒內充填的玄武岩栓,經過200多萬年的長期風化剝蝕,被剝露出地面,岩栓柱狀節理發育,呈輻射狀,向上收斂,向下散開,形象地記錄了當時火山噴發的自然景觀,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距今1800萬年前,由於沂沭區域性大斷裂的再次活動,地殼深部的玄武漿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沖出地殼,在今濰坊市境內形成大面積的火山噴發,直到新第三紀上新世,這一帶火山活動才逐步停息。在長達1000多萬年的時間里,共有三次較大規模的火山噴發活動,波及范圍達1000多平方公里。火山活動給我們帶來許多寶貴礦產資源,藍寶石就是火山活動帶來的重要礦產,還有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的優質礦泉水等。
火山口由70年代當地農民開山採石時發現,並用鋼鍬利鎬揭開了它令人驚嘆的顏面,使「千古一頁」得以重見天日。它不僅是人們增長知識,認識自然的好去處,也為地球物理和地震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H. 昌樂的歷史遺跡或者名人故居

營丘的石祖林,縣北的玉皇廟 。刻有"文字"的這些甲骨,是肖廣德於2004年春在昌樂縣古遺專址上,採集刻有古文字信屬息載體的古陶片時發現並高價收購的。經分析研究,這些甲骨多為遠古時的獸骨,大者盈尺,小不及寸,石化程度較好。具有刻畫符號的甲骨文,有的在每片(塊)上刻畫一個文字,有的刻畫幾個或多個文字;大部分是專門記事的辭骨,並有少量卜骨;字的位置有的刻在骨片面上,有的刻在骨腔內,有的刻在骨臼頭上。筆畫婉轉曲折,刻畫纖細,多為弧筆和曲筆,頗似各種形態的螃蟹狀、草蟲狀和鳥狀。刻寫者手法嫻熟,行筆果斷,整個字體結構層次分明,完全符合文字結構的體式和規律。它與近年出土的丁公、南盪、萊陽等陶文及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單個原始文字和古彝文的圓筆道文字相比較,只是載體的不同,其字型、筆畫、結構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有異曲同工之妙。據考證,這是古東夷人的遺物,出自古東夷地區,經專家定名為"東夷甲骨文"。

I. 宋元嘉十四年劉家墓

在昌樂縣孤山南面,劉駿墓

J. 漢代諸侯王洞崖墓葬考古發現

漢代諸侯王墓一般分為崖洞室墓、豎穴岩坑墓和豎穴土壙墓。所以問題問的應該是「崖洞室墓」或「崖洞墓」,而非「洞崖墓葬」。
從地域上看,因山為藏的豎穴岩坑墓和崖洞墓主要見於地處南方地區的長沙王墓、楚王墓和部分梁王墓。從年代上看,西漢文帝時期開始出現了"因山為藏"的墓葬崖洞墓(楚王山陵和獅子山楚王陵);截止到武帝時期共發現豎穴岩坑墓5座、崖洞墓11座;到武帝以後因山為藏的豎穴岩坑墓和崖洞墓開始擴散,在東部的山東地區(魯王墓、濟北王墓、昌邑王墓、淄川王墓)和北部的河北地區(中山王墓)出現;西漢末年至東漢,諸侯王墓中的崖洞墓消失。
以下是部分崖洞墓的發現概況:

(一)中山王墓
西漢中山國位於今河北省中部偏西,易水南,原為中山郡,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始封國,都盧縣(今河北定縣),轄十四縣,是漢代較大的諸侯王國。現發現西漢王、後陵三座[4]。
1.中山靖王劉勝墓[5]
1968年發現的中山靖王劉勝墓(滿城1號墓)和其妻竇綰墓(滿城2號墓),位於今河北省滿城縣(漢北平縣)西南的陵山主峰,整體位置處於中山國北部,其都之東北。兩墓南北並列,相距120米。墓穴鑿於山岩石中,均為大型崖洞墓,墓門朝東。劉勝墓全長51.7米,最寬處37.5米,最高處6.8米;竇綰墓容積與之類似。兩墓形制與結構基本相同,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後室等六部分。墓道斜坡式。墓道口用兩堵土坯牆封門,兩土坯牆之間灌以熔化的鐵水,鑄成一道鐵牆。墓室內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兩墓隨葬品眾多,各按用途置於各室。各出金縷玉衣一件。劉勝墓甬道和南耳室共置實用的車6輛、馬16匹、狗11隻、鹿1隻。竇綰墓出大車3輛、小車1輛、馬13匹。墓中出土隨葬的銅器銘文"中山內府"和紀年"卅四年四月"是推斷墓葬年代的重要依據。由於滿城中山王劉勝夫婦墓是目前所見少有的未經盜擾的墓葬,因而其布局結構可為其他墓葬研究提供參考。

(二)曲阜九龍山魯王墓
西漢魯國位於今山東省中南部、泰安市與濟寧市交轄地帶。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改封子淮陽王劉餘為首代魯王,都治魯縣(今曲阜)。其後子孫安王劉光、孝王劉慶忌、頃王劉勁、文王劉睃相繼襲封,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被王莽廢除[14]。
九龍山魯王墓位於今曲阜縣城南9公里處,共發現5座,東西並列,墓門皆向南,為鑿於半山腰的崖洞墓。發掘的4座墓均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和四個耳室組成。2、3、4號墓墓室皆由前、後室組成,前室兩側又各置兩個側室。5號墓較小,為單室墓。4墓各置3車和馬若干匹,均位於墓道側的二耳室中。甬道側的二耳室主要放置糧食、禽畜和食品。前室兩側的四側室主要放置禮樂器、生活用具及錢幣等。3號墓出"王慶忌"銅印,發掘者依此將其定為魯孝王劉慶忌之墓[15],但有人對此持異議[16]。

(三)長清濟北王墓
西漢濟北國原為齊國濟北郡(今山東省東阿縣及其周圍地區)。因在清除諸呂勢力中有功,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東牟王劉興居被封為濟北王,都盧縣(今長清西南),次年因反叛兵敗自殺,國除。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復立齊悼惠王子、安都侯劉志為濟北王。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徙淄川。次年,徙衡山王劉勃為濟北王,傳三代,至劉寬時國除[17]。
1995年在山東省長清縣(今濟南市長清區)西南、西漢濟北國國都盧縣東北四公里雙乳山發現大型漢墓兩座[18],一大一小,東西並列。清理一座,為"甲"字形石壙豎穴式木槨墓,坐南朝北,主要由封土、墓道、墓室等幾部分組成。墓道與墓室之間有闕門。墓室南北長25米、東西寬24.3米,深5米,底部傾斜,南高北低。槨室位於墓室的底部中央偏北,葬具為二槨三棺,外槨與內槨之間分為東、西、南、北4個邊箱。墓葬中發現銅器、玉器、漆器、鐵器、陶器、金餅、錢幣等隨葬品2000餘件,墓主未著金縷玉衣,但有玉覆面、玉枕、玉手握等隨葬。墓中共發現馬車5輛,其中大車3小車2、另有馬1匹。所出20枚金餅中有7枚刻畫有"王"字,發掘者推測墓主為西漢末代諸侯王劉寬之墓[19],但有學者對此持不同意見[20]。

(四)昌樂淄川國王後墓
淄川國位於山東省中部偏北(今臨淄、壽光、昌樂三縣交界地帶),為原西漢臨淄郡屬地。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2年),封齊悼惠王子劉賢為淄川王,都治劇縣(今昌樂西北)。景帝三年(公元前152年),劉賢因叛亂被誅。同年徙濟北王劉志為淄川王,傳八世,王莽篡位(公元8年)的第二年廢,歷時170餘年[21]。
1987年在山東省昌樂縣縣城西六公里處發現兩座西漢墓葬,東西並列。發掘一座,為鑿山豎穴石坑洞室墓,由甬道、南室、北室及四個耳室組成。墓道作豎井式,邊長四
米,深11.7米,墓道底部接甬道。南北兩室分別開鑿於甬道兩頭,四耳室則分別鑿於北室的西、北、東三壁上,南室、北室及四個耳室均為圓角方形或長方形,弧形頂,並設門框、木門。墓中出有"淄川後府"封印85枚和"淄川宦謁"銅燈,故定為淄川王後墓,與之並列的另一墓推測為淄川王墓,年代在西漢中期[22]。

(五)巨野昌邑王墓
昌邑國位於今山東省西南部、菏澤和濟寧兩市交轄地帶,屬漢代山陽郡。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武帝立子劉髆為昌邑王,都昌邑(今金鄉西北),傳二世國除。
昌邑王墓位於今山東巨野東南,為鑿山豎穴石室墓,由墓道、封土、墓坑和墓室等四部分組成。墓道長60.5米,前部寬7.1米,置木車1輛、馬4匹。墓道內壘築兩堵石牆。墓門也以石牆封堵。墓室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室置漆器、銅器;後室低於前室50厘米,有二層台,室中置一棺一槨。棺內外有大批玉器、鐵兵器,銘刻的銅器和葯石。墓坑和墓上墳丘均採用夯土石塊分層填築。根據地望與史料接合推測墓主為公元前100年封於此的昌邑王劉髆墓。

(六)章丘濟南王墓
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分封齊悼惠王的兒子劉辟光為濟南國王,公元前154年,劉辟光參加"七國之亂",兵敗自殺後濟南國除[29]。
危山濟南王墓位於山東省章丘市之西的平原與山地交界處,2003年經考古勘探發現。整個陵區分為主墓室、半山腰陶製品製作區及陪葬坑、山腳東部陪葬坑及墓區、山腳西部陪葬坑和墓群四個區。主墓室位於危山頂部,墓上有半圓形封土和地上建築。墓室為甲字形豎穴岩坑墓,大致20米見方,墓道長40餘米。半山腰陶製品製作區發現三座燒制車馬俑的陶窯。山腰東部發現兩座車馬俑坑和一座墓葬,陪葬墓已被盜,但仍殘存有銅弩機、鐵鏃、彈丸等武器和陶罐、盆、漆壺、盤等生活用品。年代在文景之際。危山漢墓兵馬俑坑是我國目前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咸陽楊家灣漢兵俑和江蘇徐州獅子山兵馬俑後的又一重要兵馬俑發現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30]。

(七)徐州楚王墓
西漢曾三次封楚,公元前202年高祖封異姓諸侯王韓信於楚,都下邳(今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古邳鎮),但很快被除,未留下王陵遺跡。公元前201年,劉邦封其異母弟劉交於楚,都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至宣帝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因第八代楚王劉延壽謀反除國,為第二次封楚。公元前51年,宣帝封子劉囂為第九代楚王,亦都彭城,傳三代,至王莽時絕[38]。目前基本上可以認定為楚王或後陵的有8座,為:小龜山漢墓(南墓、北墓)、東洞山漢墓(M1、M2)、北洞山漢墓、馱籃山漢墓(M1、M2)和獅子山漢墓及其兵馬俑陪葬坑。均為"鑿山為藏",且均屬於西漢時期。其中北洞山漢墓、獅子山漢墓、馱籃山漢墓(M1、M2)四墓坐北朝南,都有長墓道,墓室結構近似,年代較早;其餘四墓則坐東朝西,墓道短、甬道較長,墓室結構略同,年代較晚。下面分別介紹:
1.小龜山漢墓[39] 位於徐州市西北8公里九里區小龜山。此墓由兩條墓道銜接兩條甬道,南北平行並列,兩條甬道後各有一墓室,實際上是一組夫婦異穴合葬墓。二墓結構基本相同,均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後室和若干側室、耳室組成。南墓全長82.5米,北墓長83.5米。從殘存遺物判斷,前中後室象徵前庭、中堂、後寢,耳室和側室為車馬庫、倉庫、飲食庫和庖廚室之屬。由於南墓出土"劉注"龜鈕銀印一方,故認定其為第六代楚王劉注夫婦之墓,年代在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在該墓之西有其附屬墓,編號龜山漢墓M1。
2.東洞山(石橋)漢墓[40]
位於徐州市區東北下淀鄉石橋村南,洞山北麓,為崖洞墓,兩墓道南北平行並列,相距僅10米。南墓規模較大,全長61米,墓道長4.2米,甬道長46米,甬道北側有一耳室,甬道後接前室、後室附4個側室。北墓墓道已毀,甬道長19.9米,後接一主室。出土器物167件,其中銘刻"明光宮"、"王後家"、"趙姬家"銅器多件,故推定北墓墓主為某代楚王後,南墓墓主為某代楚王。
3.北洞山漢墓[41]位於徐州北10公
里京杭大運河的北岸,系石室墓,早年曾被盜。由墓道、主體建築和附屬建築組成,全長66.3米。主室坐北朝南,前有墓道、甬道,甬道中用巨石堵塞。主體建築有側室、耳室、前堂、後寢8間,主室牆面用石粉塗平,髹漆後再塗硃砂,用以防腐防潮。附屬建築共計11間,當為其府庫倉儲,有儲藏室、更衣室、浴間、廚房、井、灶、廁所等,還有舞樂宴飲的場所。該墓雖曾被盜,但還清理出有金器、銅編鍾、門鎖鋪首、弩機箭頭、玉器、漆器、陶俑、錢幣等珍貴文物。其中半兩錢總數約有七八萬枚。此外還出有銅印,如"楚宮司丞"、"虹之左尉"等印。7個小壁龕有彩繪陶俑,共222軀,歷史、藝術價值較高。墓中出土有金縷玉衣的玉片五六十片。
4.馱籃山漢墓[42] 位於徐州市東北郊馱籃山東西兩山丘的南麓,兩墓均坐北朝南,東西並列,甬道內均以大型塞石封堵,自西向東編為一、二號墓。一號墓墓道長26米,洞室長27.74米,兩側鑿有三組對稱耳室,後面是前堂和後寢。二號墓結構亦同,
只不過稍小點。兩墓不僅有常見的前堂、後寢、耳室等,還設置有廁間、沐浴室、武庫等。墓室雕琢細致平整,以澄泥塗遍,外敷朱漆加以裝潢,墓室四周並有排水的設施。兩墓早年被盜,仍出土文物千餘件。兩墓形制相近,建築風格及出土文物時代特徵一致,均屬西漢早期。一號墓的墓室規模均優於二號墓,並發現有用以貯藏鐵甲和兵器的武庫,故推斷一號墓主人應為男性,二號墓是附葬墓。
5.獅子山漢墓及其兵馬俑陪葬坑[43] 位於徐州市東郊的獅子山漢墓 "鑿山為藏",墓全長117米,面積851平方米。由外墓道、內墓道、天井、耳室、甬道、側室、棺室和陪葬墓等部分組成。墓主所著金縷玉衣為用4000片和田玉作質料的上好玉。此墓共清理出漢半兩錢17萬枚之多。東西排列的3個小耳室未經盜擾,清理出金帶扣4個,每個重390克,金羊頭浮雕飾物。此外還見大量玉器、銅容器、銅兵器等。此外,在墓室里還出土了大量的銅官印,總數有200多枚,封泥80餘枚,這為研究西漢早期楚王國官制、區域地理及中央與諸侯國的行政關系提供了翔實資料。更為重要的是,在該墓以西約500米處發現一處附屬該墓的兵馬俑坑,目前共知有3處,出土兵馬俑2000餘件。這在漢代諸侯王墓中是少見的。
徐州8座楚王墓,目前僅有龜山2號墓可確定墓主為第六代楚王劉注及後,其餘墓墓主爭議均較大。西漢有楚王12個,早於劉注的有劉交、劉郢(郢客)、劉戊、劉禮、劉道。由於大家在北洞山漢墓、馱籃山漢墓(M1、M2)和獅子山漢墓四墓早於劉注墓已形成共識,因而有關這四墓的墓主也就在劉交、劉郢(郢客)、劉戊、劉禮、劉道之間產生分歧,目前尚無定論[44]。石橋二墓稍晚於劉注墓,有可能為後於劉注的劉純或劉延壽夫婦墓。

(八)永城梁王墓
在西漢歷史上曾四封梁國,公元前202年,劉邦封異姓王彭越為梁王,都定陶(今山東定陶),公元前197年因叛亂國除。同年封子劉恢,公元前181年,呂後徙恢為趙王,改封呂產為梁王,一年後呂產因叛亂被誅。公元前178年,封文帝子揖為梁王,後墜馬死。公元前168年,改封淮陽王劉武為梁王,稱梁孝王,都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這是西漢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封梁。由於孝王曾幾次對中央構成威脅,公元前144年,孝王死後,梁國一分為五,除長子共王外,其餘四王皆一代而終,封國並入漢郡。共王後傳七代,至王莽篡漢後,國除[49]。根據歷史資料,西漢梁國的八代九王墓都葬在今河南省商丘地區永城縣東北部的芒碭山群,目前已在該區保安山、黃土山、夫子山、鐵角山、南山、窯山和僖山發現大型陵墓18座,經發掘可以認定為梁王(後)
的大約8座:保安山一、二、三號墓,柿園村漢墓,窯山一、二號墓和僖山一、二號墓。其中以保安山樑孝王、後墓保存較好[50]。
保安山一號墓位於保安山南峰,以山為陵,墓頂有封土,並發現大面積的建築遺跡。整個陵區用夯土築成平面近方形的大陵園,南北長約900米,東西寬約750米。在東門外有類似闕的建築。兩墓均為開鑿在山岩之中的大型崖洞墓,由墓道、甬道、耳室、主室、迴廊及許多側室組成。甬道兩側有3個耳室、1個側室。甬道後通主室,主室兩側有6個側室,四周鑿成迴廊,迴廊四角有四個角室。惜因墓內盜掘一空,對各室性質無法判斷。保安山二號墓在北峰,距一號墓約200米,二者南北並列,亦為大型崖洞墓。只是規模更大,由東西兩墓道、三甬道、前庭、前室、後室、迴廊及30個側室構成。前庭北壁兩側室為車馬廄室,東甬道兩側的四側室出有成束的劍、鏃等兵器和車馬器。前室(又稱"東宮")出土宴飲器具,估計象徵為墓主待客之所。"東宮"兩側有6個側室,應為庖廚和倉儲之所。後室(又稱"西宮")象徵墓主後寢之所。根據勘查結果兩墓使用同一陵園,考慮到其位置關系及墓中所出刻有"梁後園"的銅印,發掘者推測為梁孝王夫婦墓。但對兩墓具體所屬有人持異議[51]。保安山三號墓位於梁孝王墓陵園范圍之內,為土坑豎穴結構,形制較小,曾遭盜擾,現發現金縷玉衣殘片586枚,玉璧、玉環、瑪瑙貝、青銅鏡等遺物若干,根據所出半兩錢,發掘者推測該墓為梁孝王夫人墓。
柿園漢墓所在山為保安山南部的余坡,墓上原有高大封土,周圍原有陵園建築。墓葬結構為依山開鑿的崖墓,從西向東依次為墓道、甬道,最後是主室、巷道及各個側室。墓全長95.7米,面積383.55平方米。墓葬曾遭盜擾,但仍發現大量有價值的文物。其中墓道底部東南角所發現的錢窖有錢幣225萬枚,均為漢半兩錢。墓中還發現隨葬車25輛及分屬於100多匹馬的馬飾件。墓室頂部的壁畫繪制技術代表了西漢繪畫的最高水平。根據各種材料綜合分析,墓葬年代在下西漢景帝至武帝早年之間。
窯山兩座漢墓南北並列,均為"甲"字型石室結構墓。由於兩墓曾遭盜擾,原遺物擺放情況已不清,各發現金縷玉衣殘片一套,其他玉禮器、青銅器等文物若干。根據墓葬形制推測為西漢晚期某代梁王墓。
河南僖山一號墓,為鑿山豎穴墓。地面上有封土,墓道用408塊塞石封堵。墓室用方形石塊壘砌四壁,墓口以長石條封蓋。墓主著金縷玉衣,出土了精美鎏金器、玉器等。該墓體現了從黃腸題湊向黃腸石過渡的特點,年代在西漢晚期[52]。僖山二號墓與之背向而葬,結構為豎穴石室墓,出土玉衣片若干及玉禮器和瑪瑙、銅錢等,應為某代梁王後墓。

參考資料:
黃展岳:《漢代諸侯王墓論述》,《考古學報》1998年第1期。
孫波:《西漢諸侯王墓的發現和研究》,《漢代文化與漢代考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