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兵遺址
Ⅰ 葉坪舊址的資料
葉坪舊址群在瑞金市區東北。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華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年9月28日,毛澤東、朱德指揮根據地軍民粉碎敵人一、二、三次「圍剿」後一此領導各項工作,鞏固和發展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現供參觀的有:毛澤東和朱德舊址、中央工農民主政府舊址、紅軍檢閱台、紅軍烈士紀念塔、博生堡、公略亭等。其中磚木結構的舊祠堂,為1931年11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蘇區第一次代表大會和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會址,大會閉幕後則為中華蘇維埃政府總辦公廳。辦公廳後的草坪有紅軍檢閱台,原為竹木塔的便台,1933年改為土木結構,長征後被毀,1955年按原貌恢復。大革坪中心的紅軍烈士紀念塔,高10餘米,呈子彈形,1933年8月1日動工,1934年2月2日舉行揭幕典禮。塔上有毛澤東、博古(秦邦憲法)、朱德、周恩來、項英等的題詞,塔前用煤炭鋪著「踏著先烈的血跡勇敢前進!」的標語。草坪東的博生堡,高約10餘米,為紀念寧都起義的領導人趙博生而建,門首「博生堡」為朱德所題。草坪北的「公略亭」系彭德懷所題,為紀念著名紅軍將領黃公力而建。博生堡及公略亭同在1933年8月動工,1934年1月底落成。瑞金革命遺址為全世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Ⅱ 蘇維埃政府的歷史遺跡包括哪些地方
井岡山革命遺址、大南山革命遺址、延安革命遺址、茶陵革命遺址、浮山革命遺址等。
1、井岡山革命遺址
井岡山個舊遺址位於江西省吉安井岡山市境內,位於江西省和湖南省之間的羅霄山山脈的中部。群山環繞,中部多盆地環繞,平均海拔1000米。
1927年10月,秋收起義失敗後,毛澤東率領軍隊進入井岡山,在那裡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根據地以宜平為中心,包括寧康、永新、酃縣275公里,以及吉安、安福、司、酃縣的部分地區。井岡山革命遺址主要位於江西省井岡山市的扎坪、茅坪、吳涇、吳無口。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宣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批准井岡山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17年12月2日,井岡山革命遺址被列入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2017年12月2日,它被列入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2、大南山革命遺址
丹南山革命遺址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特別是紅場鎮,被指定為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場是二戰時期的革命根據地,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
大南山革命遺址的紅場、紅宮和革命口號石刻被列為廣東省重點保護的革命文物單位。
紅場鎮原名「石船」,1961年為紀念革命遺址「紅場」而改名為紅場。紅場是二戰時期的革命根據地,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早在民國17年(1928年),紅場就一直是東江革命根據地。
紅宮原為紅場鎮林召村李宗祠,是朝陽縣紅軍47團和革命委員會成立的地方,也是彭陽軍事學院第四分院的所在地。
大南山石刻革命口號分布在大南山的腹地。研究大南山土地革命史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
3、延安革命遺址
延安革命舊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1937年至1947年,延安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所在地,也是陝甘寧邊區首府。它是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後方,是革命的聖地。
嚴老網站的一個革命包括Fenghuangshan中央委員會的舊網站,老網站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Yangjialing,秘書處的舊網站黨中央對棗園,老網站Wangjiaping的中央軍事委員會的舊網站一般八路軍總部,和老邊區政府的網站。
此外,網站的陝西、甘肅和寧夏邊境地區委員會,燕的寶塔,Qiaoxigou魯迅文學藝術學院的網站(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南泥灣,Qingliangshan新聞出版部門,中共中央黨校,西北黨中央、陝西、甘肅和寧夏邊境地區銀行,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等等。,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宣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9月,Yan'anRevolutionoldsite被列入「第一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單。
4、茶陵革命遺址
茶陵是中國工農兵政府的第一個誕生地。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斗爭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巨大犧牲,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和寶貴的遺產。據統計,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茶陵共有革命舊址近100處,重要遺址7處。
5、浮山革命遺址
位於桐城東鄉,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上海、安慶的部分共產黨人,轉移到浮山,繼續從事地下斗爭,因而當時的浮山成為安徽省的一個革命活動中心。
周恩來總理曾說:「浮山地處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前哨,浮山中學不同於一般的學校,它是該地區革命活動的中心。」
Ⅲ 中國革命遺址有哪些
井岡山革命遺址、大南山革命遺址、延安革命遺址、茶陵革命遺址、浮山革命遺址等。
1、井岡山革命遺址
井岡山革命遺址,位於江西省吉安井岡山市境內,地處江西、湖南兩省相交接的羅霄山脈中段,四周環繞高山,中部多盆地,平均海拔1000米。
1927年10月,秋收起義失敗後,毛澤東率領部隊挺進井岡山,在井岡山創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根據地以茨坪為中心,擁有寧崗、永新、蓮花三縣和吉安、安福、隨縣、酃縣的一部分,方圓275公里。井岡山革命遺址主要集中在江西省井岡山市的茨坪、茅坪、大小五井及五大哨口等地。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批准井岡山為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2017年12月2日,井岡山革命遺址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2017年12月2日,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單。
2、大南山革命遺址
大南山革命遺址位於廣東省汕頭市,大南山潮南區紅場鎮雷嶺鎮處,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尤其是紅場鎮,被定為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場是二戰時期革命根據地,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
大南山革命遺址現有革命舊址紅場、紅宮、石刻革命標語被列為廣東省重點保護革命文物單位。
紅場鎮原名「石船」,1961年為紀念革命舊址「紅場」而改稱紅場。紅場是二戰時期革命根據地,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早在民國17年(1928),紅場已是東江革命根據地。
紅宮原為紅場鎮林招村李氏祖祠,是紅軍47團成立和潮陽縣革命委員會成立的舊址,也是彭楊軍校第四分校的校址。
大南山石刻革命標語分布在大南山腹地。對於研究大南山土地革命歷史具有較為重要的保護價值。
3、延安革命遺址
延安革命舊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陝甘寧邊區首府,是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總後方,是革命聖地。
延安革命舊址包括鳳凰山中央中央舊址、楊家嶺中共中央舊址、棗園中共中央書記處舊址、王家坪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舊址、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等。
以及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延安寶塔、橋兒溝魯迅藝術文學院(六屆六中全會舊址)、南泥灣、清涼山新聞出版部門舊址、中共中央黨校、中共中央西北局、陝甘寧邊區銀行、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舊址等遺址。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9月,延安革命舊址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4、茶陵革命遺址
茶陵是中國第一個工農兵政府誕生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斗爭中,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重大犧牲,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和寶貴的遺產。據統計,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茶陵的革命紀念舊(遺)址有近100處,其重要遺址有7處。
5、浮山革命遺址
位於桐城東鄉,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上海、安慶的部分共產黨人,轉移到浮山,繼續從事地下斗爭,因而當時的浮山成為安徽省的一個革命活動中心。
周恩來總理曾說:「浮山地處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前哨,浮山中學不同於一般的學校,它是該地區革命活動的中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井岡山革命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南山革命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延安革命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茶陵革命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浮山革命遺址
Ⅳ 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在哪裡建立了第一個紅色政權
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的第一個紅色政權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是中國共產黨建立最早的革命根據地。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經「三灣改編」後的秋收起義部隊到達寧岡,先後在寧岡、永新、茶陵、遂川等縣恢復和建立了黨組織,發展武裝力量,開展游擊戰爭,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紅色政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創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地武裝斗爭樹立了榜樣,成為中國革命走上建立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的開端。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說明中國共產黨的力量還很弱小,敵人很強大,革命的道路還很長。也說明中共開始走向成熟,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證明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合理性與可行性。
(4)工農兵遺址擴展閱讀:
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農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5月,組成了以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湘贛邊界特別委員會;接著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贛邊界蘇維埃政府。
紅軍在赤衛隊和人民群眾配合下,接連打破了江西國民黨軍的多次「進剿」。至6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擁有寧岡、永新、蓮花3個縣,和遂川、酃縣、吉安、安福等縣的部分地區。之後,又打破了湘贛兩省國民黨軍的兩次「會剿」。
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5軍主力到達井岡山,同紅4軍會師。此後,紅軍粉碎了敵人的多次「圍剿」,根據地不斷擴大。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4軍主力向贛南、閩西挺進後,留下一部紅軍堅持井岡山的斗爭。
Ⅳ 廣州起義的現存遺址
序號 名稱 說明 地點與現狀 1 北較場四標營遺址 廣州起義的主要軍事力量—國民革命第二方面軍第四軍軍官教導團團部。1927年12月11日凌晨,廣州起義總指揮張大雷、工農紅軍總指揮葉挺等人前往此處召開誓師大會,廣州起義正式爆發。 位於北較場橫路與建設大馬路交界處 2 肇慶會館遺址 廣州起義爆發時,為國名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四軍軍部,後被起義軍攻克,是廣州起義重要的戰斗遺址。 海珠廣場東側,已毀。今華僑大廈所在地 3 第一公園 廣州起義爆發後,起義軍與國民黨反動派軍隊戰斗的重要戰場之一,中共廣東省軍委負責人聶榮臻亦曾在此指揮和參加戰斗。廣州蘇維埃政府成立後,曾計劃在此召開擁護廣州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 今人民公園 4 西瓜園遺址 1927年12月12日中午,廣州市工農兵群眾300多人,在此召開擁護廣州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廣州起義總指揮張太雷親自前往主持,並發表熱情洋溢的演說。 位於廣州市人民中路與同樂路的交界處,今廣州日報社所在地 5 四方炮台遺址 廣州起義爆發後,四方炮台陣地迅速被起義軍佔領。在工農紅軍總司令葉挺的指揮下,教導團戰士、廣州工人赤衛隊員,在此遇敵展開激戰,多次擊退敵人的進攻。是起義軍與國民黨反動派軍隊激戰的主要戰斗遺址之一。 位於越秀山蟠龍崗頂,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6 觀音山戰斗遺址 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爆發後,起義軍迅速解除了駐觀音山敵軍武裝,並以鎮海樓為據點,在東西兩線,沿明代城牆遺址構築工事,與敵軍展開激烈的拉鋸戰。12月,在帝國主義炮火的掩護下,國民黨反動派糾集一萬多兵力,對觀音山陣地進行了十數次輪番進攻,均被起義軍擊退,戰斗極其激烈。 今越秀山鎮海樓東西兩翼 7 廣州公社舊址 廣州起義爆發後,公安局被起義軍佔領,並在此建立中國第一個城市蘇維埃政權—廣州蘇維埃政府,後被人稱為「廣州公社」。廣州公社舊遺址分中樓、北樓、南樓,廣州蘇維埃政府成立後,分別為蘇維埃政府、工農紅軍總指揮和警衛連所在地。舊址東北角有廣州市公安局拘留所,起義軍攻佔後曾於此解救被囚禁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800多名,後為蘇維埃政府扣押反動派人員的拘留所。 廣州起義路200號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紅四師成立遺址 1927年12月16日,在袁國平、徐向前等人的率領下,撤退到花縣的第四軍教導團,警衛團和黃埔軍校特務營1000多人,在此舉行營、連長聯席會議、將隊伍改編為工農紅軍第四師。 今花都區花城中學 9 廣東財政廳大樓 1927年12月16日黃昏、由於廣州起義局勢不斷惡化,工農紅軍總司令葉挺、中共中央省軍委負責人聶榮臻前往廣東財政廳天台觀察敵情,鑒於敵強我弱的形勢。為避免全軍覆沒的危險,遂決定將廣州起義部隊撤出廣州。 北京路北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0 中共廣州市委第一機關陽址 張太雷的秘密住所和策劃廣州起義的秘密據點之一。1927年11月25日,張太雷與黃平、吳毅等人在此召開會議。草擬《中國共產黨廣東省委員號召暴動宣言》。 廣大路廣大二巷4號 11 廣州市郊一區農會陽址 廣州起義工農聯隊的主要集結地和訓練地。 謝家祠(芳村區花地中市),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12 中共銀行大樓 廣州起義爆發後,中央銀行大樓是起義軍主要進攻的敵據點之一,遭到國民黨反動軍隊負責頑抗,後在教導團與廣州工人赤衛隊的聯合進攻下被攻佔,為廣州起義重要戰斗舊址之一。 位於沿江路193號。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3 廣東咨議局陽址 廣州起義爆發前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所在地。1927年12月11日,被工農紅軍總參謀徐光英率領的教導團第一營 位於中山三路烈士林園內,今為廣州近代史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 天字碼頭 廣州起義爆發後。起義軍在天字碼頭一帶構築工事,頑強反擊企圖強渡珠江侵犯市區的國名革命軍第五軍李福林部。13日,教導團女兵班在班長的帶領下在此與數倍於己的敵人反復搏鬥,除一人外,全部壯烈犧牲。 市區北京路南端珠江堤岸處 15 燕塘戰斗陽址 廣州起義前,此處為國名革命軍第二方面第四軍炮兵團駐地。1927年12月11日,被教導團部分起義軍佔領。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及廣州省軍區一帶 16 周文雍、陳鐵軍革命活動據點陽址。 1928年初,周文雍與陳鐵軍在中共廣東省委的指示下重回廣州發動工人進行斗爭(又稱「春騷」)時的秘密據點。 荔灣和平中路榮華西街17號2樓,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17 南石頭監獄遺址 國民黨廣東省公安局南石頭懲戒場,廣州起義失敗後,許多優秀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在這里被反動派殺害。 位於今五羊摩托車廠內 18 西濠口碼頭 廣州起義爆發後,起義軍在西濠口碼頭一帶構築工事,與河南的國名革命軍第五軍李福林部隔江對峙。1927年12月13日,起義軍主辦部隊撤出廣州,但100多名人赤衛隊員仍堅守在西濠口太平南路一帶,繼續頑強阻擊敵人。 人民南路西濠口,今一號碼頭 19 喜南堂南樓、西樓、南華第一樓 廣州起義重要戰斗遺址 人民南路西濠口。分別為今新華酒店、新華書店和新亞酒店,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0 大新公司 廣州起義爆發後,起義軍在大新公司天台架起迫擊炮,嚴防敵軍強渡珠江。 今南方大廈,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1 龍藏街太丘書院 起義前,廣州工人赤衛隊臨時總指揮部舊址 今已毀 22 黃花崗 1927年12月4日。中共廣州省委召集教導團,警衛以及黃埔軍校特務營的革命骨幹200多人,在黃花崗舉行秘密會議,進行起義的動員工作,起義失敗後,教導團等部隊撤出廣州,在這里集結。 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內 23 明星戲院 廣州蘇維埃政府成立後,中共廣州市委設於惠愛路明星戲院內 今已毀 24 渭濱書院 廣州蘇維埃政府成立後,廣州工人代表會設於學宮街渭濱書院 今已毀 25 廣州省長公署 廣州起義爆發後,工人赤衛隊指揮部設在廣東省長公署。 今廣東省民政廳 26 八旗會館遺址 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爆發時,為起義部隊警衛團團部,是廣州起重要戰斗遺址。 今已毀
Ⅵ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的歷史沿革
2005年以來,茶陵縣按照「修舊如舊」、還原歷史的原則,投資近萬元,對工農兵政府舊址進行了全面修復,並豐富了展館陳列內容,建成了遊客服務中心,高標准完成舊址內綠化設施建設,形成了古樸、典雅、悠閑的園林風格,景點品位大大提升。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是中國革命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的第一個縣級工農兵政權,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革命政權的偉大嘗試,是毛澤東關於中國紅色政權建設的一次大膽的實踐與探索,為今後武裝建政創造了光輝典範。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在其著述《西行漫記》一書中援引毛主席的原話,稱「在湖南東南部的茶陵縣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紅色政權」。中央電視台1997年10月27日特別節目《井岡山》中介紹說「井岡山根據地的紅色政權、中央蘇區的紅色政權、乃至今天的中南海國務院都是從井岡山米水之濱的小屋裡走出來的」。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立後,毛澤東指示宛希先送給茶陵縣委和縣工農兵政府5支槍,建立和發展茶陵地方武裝。譚震林等立即組織一支糾察隊,給每個隊員發一個袖章,除正常工作外,夜裡都集中起來,負責聯絡和維護城裡的秩序。在糾察隊的帶動下,鄉村裡的赤衛隊、暴動隊紛紛建立和發展起來;婦女會、兒童團等組織也相繼建立。工農革命軍一面打仗消滅敵人;一面打土豪籌款子,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使得茶陵遍地梭鏢,漫天紅旗,形成了比大革命時更為高漲的革命熱潮。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建立,使敵人恨之入骨。在大地主譚紹緒、羅兆鵬的策劃下,在高隴糾合地主武裝300餘人槍,由腰坡向茶陵縣城進發,集結在定寧寺的山上。譚震林立即指揮糾察隊、赤衛隊一部埋伏在定寧寺敵人的右翼,一部涉過高隴河,迂迴敵人左翼。等正面工農革命軍與敵人打響後,埋伏在左、右兩翼的糾察隊、赤衛隊突然殺出,斃敵20餘名,繳獲了20多支步槍,粉碎了敵人第一次進攻。戰後,工農兵政府在淶江書院召開了盛大的祝捷大會,會後舉行了示威遊行,壯大革命聲勢。這支反動地主武裝失敗後,殘敵又聯合湘東保安團團長羅定,兵分兩路再次進攻茶陵。譚震林立即組織工人糾察隊、赤衛大隊,配合工農革命軍奮起抗敵,先是集中兵力擊潰譚紹緒、羅兆鵬的地主武裝,然後把主力扎在營盤嶺上,居高臨下,鎖住了洪沙廟的隘口,控制了羅定從故縣進攻茶陵的要道。譚震林指揮各鄉趕來支援的農民自衛軍,在四處山頭布置疑兵,又用杉樹做「炮」,當敵人兵臨茶陵時,山頭四處號聲響起,我軍一齊出擊,殺敵百餘名,繳槍百餘支。工農兵政府召開的第二次祝捷大會更加熱烈,各鄉送來了許多慰勞品,慰問參戰人員。茶陵縣建立第一個工農兵政府的實踐,一方面為把工農革命軍建設成為一支在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提供了經驗,另一方面也為建立革命政權提供了經驗,所以後來遂川、永新等縣工農兵政府的建立都搞得比較順利和成功。正如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在他的《西行漫記》中這樣寫道:「自1927年11月中國的第一個蘇維埃在湖南省東南部的茶陵成立以來……」;1997年中央電視台《井岡山》特別節目中介紹說:「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政權、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政權、乃至今天的中南海國務院都是從洣水之濱的小屋裡(現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走出來的」。
Ⅶ 陳店鄉的革命舊址
1、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司令部舊址
位於新縣陳店鄉山背村河南灣東側。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司令部舊址原為一寺廟名,為水口寺,坐西朝東,前後兩排房屋各3間,南北廂房各1間,構成一個四水歸池的天井小院。除前排房前牆為磚牆外,其餘均系木柱土牆結構的灰瓦房,大門開在前牆正中。佔地面積123平方米。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對舊址進行了維修,1996年又進行了局部整修。現舊址保存完好。
2、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司令部舊址
位於新縣陳店鄉程七灣村。2004年被信陽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及三十一師司令部舊址原為程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後兩排各有3間正屋,東西兩側各有耳房1間,組成四水歸池的天井院。大門開在前排中間,門框用條石砌成,前牆上用「花撐」雕磚封檐,天井四周有寬敞廊檐,檐上裝飾花紋。房屋高大寬敞,富有民族建築特色。
3、 鄂豫邊區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及特委舊址位於新縣陳店鄉鬍子石村。1979年舊址被確定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鄂豫邊區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及特委舊址坐北朝南,共有房屋10餘間,均系青磚瓦房。正屋5間,前面有東西相對的8間配房,構成一座長方形大院。門前不遠處有一條自北向南流的小河。大門樓和正屋頂用小青瓦調脊,燕尾山牆,並用多疊花磚封檐。東側兩個單間是當時大會辦公室,西側3間正屋是會場。戰爭年代,東西配房均被毀壞,現僅剩大門樓和正屋。
4、鄂豫皖軍委兵工廠舊址
位於新縣陳店鄉高灣村佛爾寺。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6年,從新縣鬍子石村徵集到一個鐵砧,經調查考證為鄂豫皖軍事委員會兵工廠的生產工具。鐵砧為生鐵鑄成。鄂豫皖軍委兵工廠舊址坐北朝南,前排為機修車間,後排為造槍車間,兩側為工人住房。前後兩排各5間房屋,旁邊有耳房相連,構成四合大院。大門兩側有一對蹲坐石獅,門外立有一塊高1米,寬0.5米的石碑,上刻「佛爾寺」修建沿革。1933年,前排房被國民黨軍隊燒毀,現僅存後排房5間,經多次維修,保存完好。系青磚灰瓦建築,長約21米,進深約11米,室內用16根木柱支撐,青方磚鋪地。寺院前有一棵高大的銀杏樹,又名試槍樹,工人們用此作為校槍的「靶子」。現此樹猶存,雖彈痕累累,但仍枝繁葉茂,茁壯屹立。
5、鄂豫皖邊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
位於新縣陳店鄉王灣村。2004年被信陽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鄂豫皖邊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原為王氏宗祠,坐北朝南,有前後兩院。後院已被敵人燒毀,現只剩前面一排小院,是當時辦公的地方。大門前有一株蒼勁古柏,為當地「三台八景」之一。
6、蓋靈寺列寧號飛機廠舊址位於新縣陳店鄉梅花村。1979年舊址被確定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0年2月,農民赤衛隊繳獲國民黨川軍劉湘部的「容客號」柯塞式高級教練機,飛機修好後命名為「列寧號」,軍委隨即設立了航空局,並在次地修建了機場。
Ⅷ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水泥廠工農兵大橋的歷史
雙城,位於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市西南30公里處的松嫩平原上,是黑龍江省的南大門。拉林河、松花江象兩條玉帶環繞著千里沃野,全市幅員面積3112平方公里,轄9鎮15鄉1個社區246個行政村,總人口80萬。其中,非農業人口20萬。
雙城,又稱雙城堡,是東北歷史名城,滿族發祥地之一,有「南有遼陽府,北有雙城堡」之說。「白山黑水帝業興,金源右翼古雙城」。八百年前,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曾在淶流河(拉林河)畔煮酒談兵,境內至今尚存金代達禾、布達兩座古城遺址。
雙城,交通發達,京哈、拉濱兩條鐵路和同三、京哈、哈前、哈大四條公路穿境而過,距哈爾濱國際機場僅30公里,松花江主航道通過我市永勝、臨江兩個鄉,並且在臨江鄉的三家村設有船站,水、陸、空交通便捷,區位優越。
雙城,是全國聞名的糧食生產大縣。2005年糧豆薯總產達到35.2億斤,連續13年位居全省前列,連續5年列全國百個產糧大縣前10名。以奶牛、生豬、蛋雞為主的畜牧業實現了較快發展, 奶牛存欄達到22萬頭,家禽飼養量1800萬只,肉牛飼養量40萬頭,生豬飼養量100萬頭,年奶產量居全國第一位。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榮獲省農村經濟工作綜合先進縣,農業產業化工作先進縣,畜牧業生產先進縣。
雙城,是全國食品工業百強縣之一。世界五百強企業瑞士雀巢公司於1990年在我市投資建廠,經過三次增資擴建,總投資由原來的7900萬元增加到7.26億元。日處理鮮奶能力達到1500噸。產品形成兩大系列29個品種、72種包裝形式。現正在進行四期擴建,建成後日處理鮮奶可達到2000噸。新勝蛋禽批發市場是國家農業部批準的定點市場,日交易鮮蛋800噸,規模居全國同類市場第二位,鮮蛋遠銷廣州、福州、上海、北京等國內大城市和港澳地區,並打入了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外市場。杭州娃哈哈、台灣旺旺、南京雨潤、北京匯源果汁、江蘇菊花味精、山東富榮集團等一大批高附加值、高科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的食品工業企業先後在我市投資建廠,形成了糧食、乳品、禽蛋、肉製品四大產業鏈條,大農業——大畜牧業——大加工業——大市場的產業化格局已經形成。被國家評為食品工業強縣之星、縣域食品經濟發展示範縣。
雙城,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自1998年以來,共籌措城市建設資金21.5億元,鋪築白色路面190條,113.5萬平方米,新增樓房面積110 萬平方米,新增排水管線36公里,供水管線40公里。完成了老城區街巷路白色路面鋪築,地下排水網建設,新城區四橫八縱路網建設和職教、醫療、客運、農貿、商貿、黨政辦公、廣場文化七大中心建設,使城市品位和功能有了較大提高。城區面積由6.25平方公里擴大到16.9平方公里,一座現代化中等規模哈爾濱衛星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
2005年,雙城市生產總值實現145億元,比「九五」末期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4.8%。人均GDP達到17900元(約2150美元),年均增長15.5%。「十五」末期財政收入突破6億元,是「九五」末期的2.3倍,年均增長了18.6%。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質量效益明顯提高。三次產業比重達到30.3:35.9:33.8,第二產業產值比「九五」末期提高了9.1個百分點,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雙城連續五年名列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前十名,連續三年被國家評為食品工業強縣之星和縣域食品經濟發展示範縣,進入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成為全省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實力增長最快的縣市之一。
歷史沿革
雙城市是黑龍江省設置較早的市(縣)份。早在距今三至四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雙城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期,這里分布著肅慎等先民。公元前2000多年,肅慎向帝舜貢獻矢、石。兩漢稱扶余。南、北朝初期稱勿吉,後期屬勿吉伯咄部。隋代屬伯咄,唐代聖歷元年(公元698年)後伯咄為渤海國鄭頡府屬地。遼初屬東京道濱江州烏薩扎部。公元十世紀渤海國滅亡,其地為生女真完顏部。金代屬上京會寧府肇州地,元代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境,明初為奴爾干都司所轄之納鄰河衛(拉林河衛)。後屬女真四部之一的扈倫部屬下的烏拉部。清初屬寧古塔昴幫章京。康熙元年(1662年)屬寧古塔將軍營。康熙十五年(1676年)為寧古塔副都統衙門所轄。雍正三年(1725年)為阿拉楚喀副都統衙門屬地。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設雙城堡協領衙門,為雙城設治之始。咸豐元年(1851年)裁協領,設副都統銜總管。光緒八年(1882年)設雙城市廳,置理事撫民通判,兼管拉林,旗(滿族人)、民(漢族人)分治。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歸吉林省濱江道管轄。宣統元年(1909年)設雙城府。民國二年(1913年)為雙城縣。民國十七年廢濱江道,由吉林省直轄,為一等縣。1932年日寇入侵,立偽雙城縣公署,歸濱江省管。1945年11月27日光復,成立雙城縣民主政府,隸屬松江省哈南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4年黑龍江省與松江省合並,雙城為黑龍江省協轄。1958年8月1日設松花江專署,雙城縣歸其管轄。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撤設市(縣級),1996年11月歸哈爾濱市管轄。
地理位置
雙城市位於黑龍江省西南部,處在省會哈爾濱市區西南30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25°41′126°42′,北緯45°08′45°43′。東、東南與阿城、五常接壤;南、西以拉林河為界,與吉林省的榆樹、扶余為鄰;西北、北隔松花江與肇源、肇東相望;東北緊靠哈爾濱市區。
雙城市位於松嫩平原中部。東西長85公里,南北寬65公里,全境總面積3112.3平方公里,核4668432.7畝,其中土地面積4343035.7畝,佔全境面積的93%;水域面積325397畝,占總面積的7%。
國民經濟
工業概況:
近年來,雙城市把招商引資作為振興工業經濟的主體措施,實施大項目牽動戰略,瞄準世界五百強和國際國內知名企業,重點引進對我市經濟牽動力強、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大項目,推進了招商引資的戰略升級。三年間投入資金1.17億元用於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共引進1000萬元的大項目169個,實際到位資金9.39億元。形成了以雀巢、娃哈哈、旺旺、匯源、菊花、雨潤為代表的食品產業;以哈博、鑫岳為代表的紡織產業;以三環、華威、中強為代表的機電電子產業;以臨江油田、承旭化工為代表的石化產業:以隆泰利、沛奇隆為代表的葯品保健品產業;以鼎鑫、多多、建恆物流為代表的包裝運輸服務產業;以吉田、榮耀、四季春為代表的飼料產業等工業產業群體,初步形成了以食品、紡織、機電、飼料為重點的現代工業發展格局。
全市現有非公有制各類企業17548戶,其中集體企業866戶,聯營企業13戶,公司110戶,股份合作企業2戶,私營企業309戶,個體工商戶16248戶,從業人員38150人。200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實現133.6億元,同比增長23.4%。
農業概況:
雙城市屬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近年來,緊緊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這一核心,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重點,突出發展重點產業和優勢項目,推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雙城市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穩定在30億斤左右,糧豆薯總產連續多年居全省之首,2005年,全市糧食產量達到35.2億斤,總產、單產均創歷史新高。畜產品總量達73萬噸,其中鮮奶產量60萬噸,成為全國鮮奶產量第一大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重要進展。以雀巢、娃哈哈、旺旺、匯源、菊花味精、南京雨潤等國內外知名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牽動全市糧食、乳製品、禽蛋、肉製品等四個產業鏈條迅速發展壯大。目前全市已有75%農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體系,農民收入的65%以上來自產業化經營。畜牧業保持持續旺盛發展勢頭。2005年底,全市奶牛存欄達到22萬頭,家禽飼養量1800萬只,肉牛飼養量40萬頭,生豬飼養量100萬頭,全市已建成畜牧業專業村61個,建設牧業小區33個,畜牧業規模經營比重達到30%。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民收入大幅增長。2005年,全市農業總產值實現72億元,增加值4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50元,比上年增長8%、10.8%、18%。
財源建設:
雙城市堅持從市情出發,圍繞打造經濟強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工作目標,依託農業基礎優勢,深入實施產業化、工業化、城市化戰略,把縣域經濟發展定位於「根植於種植業,拓寬於畜牧業,深化於加工業,升華於建設綠色食品城和中等規模哈爾濱衛星城」,通過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聯動、工農結合,實現了縣域經濟的良性互動、循環發展。目前,雙城市已經形成了以工業經濟為主導,農業經濟為基礎,民營經濟及第三產業為補充的較為合理的財源建設結構,實現財源建設快速、穩定、可持續發展。2005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6億元,國內生產總值實現147億元,財政收入實現60358萬元。
金融、保險業:
金融業穩定健康運行,2005年底,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29527萬元,比上年增長19.5%。其中,企業存款額46285萬元,增長21.8%。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83242萬元,增長13.5%。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17998萬元,其中,短期貸款176255萬元,中長期貸款34145萬元,增長8.5%;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10149萬元,增長5.8%。保險事業穩步發展,2005年底全市有各類保險機構7家,全年保費收入5377萬元,比上年增長36.1%。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684萬元;人壽險保費收入4051萬元,增長68.5%。支付各類賠款885萬元,比上年增長20.4%。其中,財產險賠付金額449萬元;人壽險賠付金額280萬元,增長33.3%。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全面穩步發展。2005年底全市共有各類普通教育學校436所。其中,完全中學7所,高中5所,初中36所,小學313所,幼兒學校75所,職業中學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普通中學在校生47953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0803人,初中在校生37150人,職業中學在校生940人,特殊學校在校生78人,小學在校生52089人,幼兒在校生8246人。全市各類學校教職工總數7069人。其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2682人,小學專任教師2975人,幼兒園專任教師174人。全市幼兒入園率73%;兒童入學率達100%;鞏固率99.8%;初中入學率99.5;鞏固率98.2%;高中入學率43%。高考升學率78.6%。
科技市場活躍,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全市各企事業專業技術人員9980人,初級職稱人員5714人,中級職稱人員3677人,高級職稱人員313人。全市各類研究所11個,自然科學學會30個,農業科技與服務單位30個。科技計劃項目28項。其中,科技攻關項目14項,星火項目5項,科技成果推廣項目5項。全年全市共舉辦科技培訓班248期,送科技下鄉46次,電視講座30次。專利30件。
文化事業日益繁榮。2005年底全市共有專業文藝演出團體7個,劇場影劇院3個,電影放映單位28個,文化館(站)28個,圖書館1個,藏書8.0萬冊,展覽館1個,電視台廣播電台,有線電視台各1座,衛星接收站5座,微波站1座,電視人口覆蓋率100,有線電視用戶14000戶,鄉鎮廣播放大站24個,村級廣播室246個。
體育事業蓬勃向上。全市各類體育場館5個,體育設施12個,專項訓練人員工13個,舉辦各類競賽15次,參加人數3947人,全市有18個全民健身活動場所,配置各類健身器材342件。經常性鍛煉人數達30.8萬人,佔全市人口的38.1%。
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2005年底全市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07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9個,門診部,所(含個體門診部)374個,衛生防疫站1所,結核防治所1所,婦幼保健站1個,疾病控制中心1所,衛校1所。共有衛生床位1762張,專業醫療衛生技術人員2437人,衛生防疫人員43人。嬰兒死亡率9‰,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5‰,產婦住院分娩比例99%。
計劃生育工作得到加強。2005年底,全市總人口808829人。其中,男性人口410449人,女性人口398380人,農業人口627259人,城鎮人口181570人。全市人口出生率12.3%,人口死亡率6.1%,人口自然增長率6.2%。
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2005年底全市企業離退休人員9980個,共發放養老金4900萬元,發放率達到100%,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征繳率達到100%。全市地稅部門共征繳養老保險基金1978萬元,增長8.1%。全年安置下崗失業人員513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1.2萬名城鎮居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5200名農民納入農村低保。全年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9694人,參保率為65%。
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業快速增長。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業實現增加值132233萬元,比上年增長24.9%。全年完成客貨運輸總量11074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8%。其中,鐵路客貨運周轉量392萬噸公里,增長25.2%;公路客貨運周轉量10682萬噸公里,增長24.4%。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0032萬元,比上年增長18.6%。
通訊業迅猛發展。2005年底全市電話裝機總戶數128791戶,比上年增長24.7%。其中,市話用戶53869戶,農話用戶74922戶,行動電話用戶145872戶,分別比上年增長9.3%,38.8%和24.8%。全市電話普及率為46.7%,行動電話普及率18部/百人。
自然資源
1、土地資源
耕地總面積3374946畝,其中灌溉水田面積86140.2 畝,旱田3273878.4畝,菜田14927.4畝。牧草地264492.7畝,其中天然草地260429.9畝,人工草地4062.8畝。未利用土地總面積690007畝,其中荒草地47249.7畝,鹽鹼地1128畝,沼澤地7004.8畝,沙地1770.8畝,其它未利用土地11148.7畝。
2、礦產資源
雙城市屬資源貧乏區,已探明和開採的礦產資源有五種:石油分布在臨江、水泉、杏山、萬龍等鄉鎮,在白堊地層1200一1500米之間,儲有工業價值的原油。天然氣分布在永勝鄉至哈爾濱市太平區之間。據石油勘測部門探明儲油麵積1500平方公里,儲量達3700萬噸,按每年開采50萬噸計算,可開采70年,前景十分可觀。目前已打井194眼,年開采量達10萬噸。石英砂(建設用砂)主要分布在拉林河流域,年開采量在500萬立方米左右,是雙城市建築市場的主要建築材料。磚瓦用粘土分布較廣,已探明儲量為785.4萬立方米,保有儲量為565.2萬立方米,是紅磚生產的主要原料。礦泉水是省內不可多得的礦產資源,分布在公正鄉、五家鎮、農豐鎮,儲量豐富。
3、水利資源
雙城市三面靠水,松花江位於北部,流經四個鄉鎮,流程全長 65公里,拉林河圍繞南、西邊境,流經七個鄉鎮,沿我市流程全長135公里。雙城市水資源由兩部分組成,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資源一部分為境內地面徑流量,另一部分為過境的江河水。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全市可開採的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83億立方米,年開采量為0.3億立方米,占可開采量的16.4%。
4、旅遊資源
雙城市旅遊資源豐富,雙城鎮內有一條旅遊熱線:雙城堡火車站一第四野戰軍指揮部舊址一觀音寺一承旭門樓一承恩門樓一魁星樓一七寶佛塔道源禪寺。農村有農豐鎮花果山度假村、蘭棱鎮休閑旅遊度假區。待開發旅遊景點有雙城鎮的魁星樓公園、金城鄉的金兀術御妹金兀魯御花園及農豐鎮的龍母廟。雙城市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商服等網點檔次高,條件好,為各方遊人提供了方便舒適的條件,可供休閑、娛樂、購物和住宿。
基礎設施
松花江雙城段全長65公里,有防洪標准20年一遇的防洪堤45公里。拉林河雙城段全長135公里,有防洪標准30年一遇的防洪堤65.54公里。有主幹渠全長199公里,主要支渠54條,全長332公里的友誼灌區和一座中型的石人溝水庫,仁利、大有兩座小型水庫。全市現有機電井總數為8651眼,小井7847眼。城市供水廠兩座,日生產能力6500噸,排水管線達65公里,排水泵站8座。
1998年以來,以建設哈爾濱中等規模衛星城為目標,加快了「一區一園」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由4.4平方公里擴大到18平方公里,開發區共鋪築白色路面4條5.4公里,鋪設排水管線5.3公里,通訊光纜4.6公里,安裝輸電線路8.7公里,完成了區內道路、排水、路燈、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五通一平」。新興工業項目園新鋪築白色水泥路面8000延長米,排水管線4公里。通過市場化運作,完成了站前廣場、護城河、承旭農貿市場、金街地下、新城區供熱管網等工程改造;完成了民俗文化步行街和醫療救助、疾病控制、龍升購物、幼兒教育等幾大中心重點工程建設。全市共鋪築通鄉公路310公里,白色路面里程居全省縣(市)之首。村鎮建設磚瓦化住宅100多萬平方米;村鎮新築裝高級路面26.9萬平方米,長度25公里;自來水普及率已達到52.1%;農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75.6%以上。
人文景觀
主要的人文景觀有承旭門、魁星樓、觀音寺、雙城堡火車站、承旭公園、希望廣場、民俗文化步行街。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前線指揮部設在雙城,「四野」的將領們在這里指揮了著名的新開嶺、三下江南和四保臨江戰役。大型歷史巨片《大決戰》、電視連續劇《羅榮桓元帥》曾在這里拍攝。
風土人情
雙城市有滿族、朝鮮、回、蒙古、達斡爾、錫伯等15個少數民族,其中以滿族人口最多。雙城自開墾以來,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有托雲布、豐紳將軍為清朝主要將領。科舉時代有進士、舉人共29人,秀才191人。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有義士文子珍,率雙城堡人民開展了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火燒西大街天主教堂,並在火車站阻擊沙俄運兵列車。近代以來出現過莫德惠、蔡運升、翟文選、於琛徵等著
名人物。解放戰爭中,「四野」前線指揮部就設在這里,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程子華等將領在此指揮遼沈和平津戰役。新中國成立以來雙城更是人才輩出,如著名作曲家付庚辰、作家劉子成等
Ⅸ 英文好的都進來看看啊,「工農兵政府舊址」怎麼用英文
Historical site of Labor, Farmer, and Soldier Government
Ⅹ 長汀革命舊址有哪些值得讀的歷史故事
長汀革命舊址,位於福建省長汀縣,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29年3月至1933年11月間,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以及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陳毅等曾先後到閩西長汀從事革命活動,創建了長汀紅色區域。長汀革命舊址主要包括1932年3月成立的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試院。
長汀革命主要舊址編輯
長汀革命舊址主要包括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福音醫院、雲驤閣、辛耕別墅、中華基督教堂等處革命舊址。
長汀革命舊址-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省蘇維埃政府舊址位於長汀縣城兆征路,舊址原是歷代汀州府的府試院,1857年改建。舊址的整個建築為木質結構,佔地3000多平方米,內有朱子祠、龍山書院等建築,民國時改為福建省立第七中學校。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此召開,成立了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此後,蘇維埃政府就在此辦公。
長汀革命舊址-福音醫院
福音醫院在長汀縣城北山的山腳下,原來是一所教會醫院,是一處轉木結構的平房建築,分前後兩院。1927年,南昌起義部隊的部分傷員就是在此治療的。1929年,毛澤東同志也在福音醫院療養過。1931年到1933年,傅連暲在醫院開設了中央紅色護士學校和中央紅色醫務學校,並為紅軍采辦葯品、醫療器械等。1933年福音醫院更名為「中央紅色醫院」並遷往江西瑞金。
長汀革命舊址-雲驤閣
雲驤閣位於長汀縣城烏石山,原名為「清陰閣」、「集景閣」,1838年改建為中式樓閣建築,倚臨汀江。1929年3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首次進入福建,建立的閩西革命根據地的第一個政府機關長汀革命委員會就設在這里。
長汀革命舊址-辛耕別墅
辛耕別墅位於長汀縣城東汀江畔。1929年紅四軍進駐長汀,司令部和政治部設於此處,現在還保留有毛澤東、朱德、陳毅等人的辦公室和舊居。
長汀革命舊址-中華基督教堂
中華基督教堂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福建省委的駐地,周恩來同志到長汀進行革命活動時,就住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