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疆游記
⑴ 余秋雨的游記
余秋雨:行者無疆——瑞士篇
余秋雨
瑞士小,無所謂長途。從伯爾尼到洛桑,本來就不遠,加上風景那麼好,更覺其近。
然而,就在算來快到的時候,卻浩浩盪盪然,彌漫出一個大湖。這便是日內瓦湖,也譯蕾夢湖,它是邊境湖,一小半伸到法國去了,而且又是山圍雪映、波詭雲譎,豐富得讓人們不好意思用一個稱呼把它叫盡。
我和夥伴們看到了湖邊的一座古堡。在歐洲,古堡比比皆是,但一見這座,誰也挪不動步了,於是哐當一聲,槌下如錘,拍板停留。
這古堡真大,猛一看像是五六個城堡擠縮在一起了。一擠便把中間一個擠出了頭,昂挺挺地成了主樓。前後左右的樓體在建造風格上並不一致,估計是在不同的年代建造的,但在色調上又基本和諧,時間一久,櫛風沐雨,更蒼然一色,像是幾個年邁的遺民在劫難中相擁在一起,打眼一看已分不出彼此。
這個古堡最勾人眼睛的地方,是它與岩石渾然一體,又與大湖渾然一體,好像日內瓦從產生的第一天起就擁有這個蒼老的倒影。
我前幾步後幾步地看清楚了古堡與湖光山色之間的各種對比關系,然後繼續後退,從岸上的各個角度打量它。這才發現,岸邊樹叢間有一個小小的售貨部。
與歐洲的其他風景點的售貨部都一樣,這里出售的一切都與眼前的景物直接有關。我看到一本書,封面的標題是CHILLON不知何意,下方的照片正是這個古堡,連忙抽一本英文版出來問售貨部的一位先生,他說這是古堡的名字,按他的發音,中文可譯作希隆,那麼古堡就叫希隆古堡。
全書的大部分,是「希隆古堡修復協會」負責人的一篇長文,介紹了古堡的歷史,此外還附了英國詩人拜倫的一篇作品,叫《希隆的囚徒》。修復協會負責人在文章中說,正是拜倫的這篇作品,使古堡名揚歐洲,人們紛紛前來,使瑞士成了近代旅遊業的搖籃,而這個古堡也成了瑞士第一勝景。
書上說,這個古堡底部有一個地下室,曾為監獄,很多重要犯人曾關押在這里,拜倫《希隆的囚徒》所寫的,就是其中一位日內瓦的民族英雄波尼伐(Bonivard)。
這個地下室氣勢宏偉,粗碩的石柱拔地而起,組成密集的拱頂,壁上、地下卻留有原有的紋脈,氣象森森。這里最重要的景觀是幾根木柱,用鐵條加固於岩壁,扎著兩圍鐵圈,上端垂下鐵鏈,掛著鐵鐐。
拜倫說,波尼伐的父親已為自由的信仰而犧牲,剩下他和弟弟關押在這個地下室里。三人分別鎖在不同的柱子上,互相可以看到卻不可觸摸……
我想,即使是當初讀了拜倫的作品前來希隆古堡的第一批英國讀者,也不是來紀念波尼伐,而是來領略一種由拜倫營造的悲劇現場。有了拜倫的故事,他們知道這湖山的某個角落,有過一雙處於生命極端狀態的眼睛,湖山因這雙眼睛而更顯得珍貴。
許多詩文的後世效果,並非出自作者當初的期盼。但歷史,還是強硬地把它們的某種精神變奏,融進了人們紛至沓來的腳步間。
為此,瑞士應該永遠地感謝拜倫。一個人即便是天生麗質,如果沒有眾多愛憐目光的濡養,也會無覺無明,自生自滅。瑞士也是同樣,如果沒有那麼多旅遊者,它就會美得寂寞,富得枯燥。拜倫不經意地改變了這一切,但瑞士歷來沉靜寡言 ,不太會感謝人,那我們也不必強求,好在拜倫從不在意。
閑話旅遊
日內瓦的一個夜晚,我們在一家木屋用完餐,正想起身回旅館,卻發現屋外已大雨滂沱。餐廳老闆知道這場雨一時過不去便請侍者搬出一支巨大無比的民族樂器長號,讓我們輪著吹。我們憋得臉紅脖子粗也吹不出音,後來漸漸掌握了一點竅門,才發出一點嗚嗚聲。
我和兩位新近趕來與我們一起考察的記者坐在外間的一角聊天,他們問:考察至今,覺得歐洲有哪一些方面最值得中國學習?
我說,中國在近代化過程中脫了很多課,初一看是科學技術上的課,實際更重要的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上的課。但這一路上感受最深的兩點,一在歐洲,傳統文化與創新精神並行不悖,共臻極至;二是在歐洲,個體自由和互相尊重並行不悖,形成公德。相比之下,真不知道我們中國為什麼總是把這些對應性文化范疇看成你死我活的對頭,結果兩敗俱傷。這一傷,幾乎傷及了所有的文化人,使他們全都充滿了沉重失敗感和悲劇感。
對此我們找了很多原因,然後一起感慨:要在這些方面追趕歐洲,將是長期的事情,焦急不得。
「那麼,可以被快速仿效的有哪些事情?能舉出一件嗎?」他們問。
「旅遊。」我回答。
我的這個說法使他們有點吃驚。「旅遊?」他們疑惑地重復著。
所有的旅遊從業人員都知道,各國遊客最嚮往、因此也最有旅遊潛力的地方就是中國。聯合國有關研究部門也已發布了這樣的預測結論。那麼,中國的障礙在哪裡呢?
首先是觀念障礙。雖然中國古人提出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生原則,但多數中國人心中仍然存著安土重遷的封閉觀念。中國歷代超穩定的社會生活,確實不主張與外部世界熱情交往,不倡導離家鄉族宗獨自出行。在很多中國人心中,遊山玩水終究是一個不務正業的消極命題。
這便與歐洲產生了明顯的對比。在歐洲,旅遊的要領拓得很寬,即使是那些不發達國家,很多普通家庭都有接待外國旅客的能力。
中國現在星級飯店的設備超過外國同一等級,但最讓外國旅客卻步的因素卻是沿途廁所。他們不理解在勞動力豐裕、管理權力有效的中國,為什麼一直做不好這件小事呢?
中國人歷來好客,即使在貧困年代也會盡力把外賓的衣食住行收拾妥貼,但他們無法想像自己的日常生活場所也可能是人家的游觀對象。當他們終於明白,一個旅遊大國的任何地方都會出現客人自由的腳步,那麼,他們的待客之道也就變成了待己之道,因為惟一的辦法是改變整體生態。這也正是我們對中國旅遊業抱有厚望的原因。
「蔚藍海岸」作為度假勝地的最早起點,是1934年。一位叫布魯厄姆的英國勛爵途經此處去義大利,不巧因霍亂流行邊界封鎖,只能滯留於當時還只是一個漁村的坎城,滯留期間他驚喜地發現此地風景宜人,決定建造別墅。他的這個戲劇性決定引起了英國上層社會的好奇,後來連維多利亞女皇也來了,一時名震歐洲。於是公共設施也逐漸完善起來,在整體吸引力上形成良性循環。可見,作為旅遊勝地,基礎是風景氣候,而關鍵是現代高層度假生態的構建。這種高層度假生態一旦構建,又成為自然風景之外的第二景觀。今天到蔚藍海岸游觀的旅人,目光總是兼及兩邊,一邊是浩瀚無際的地中海,一邊是多采多姿的別墅群,真可謂在領略一種人化自然。站在蔚藍海岸,我們會對歷史古跡在旅遊中的地位,產生更達觀的想法。
中國文化歷來重苦澀而輕愉悅,因此對自然景物也注意於文化學術層面,而不屑分解它們的審美享受功能,這是一種巨大的遺憾。
瑞士成為世界旅遊事業的主要推動者,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山水之勝。二是早早的中立使這兒顯得安全和安靜。三是拜倫、雨果等文人的來訪和傳揚。顯而易見還需要增加一個技術性條件,那就是一批經過嚴格訓練的旅館管理人員。這批管理人員的母校,就是洛桑旅館管理學校。
它已開辦了一百多年,在幾十年間一直居於世界惟一的地位。希爾頓酒店系統總裁說過一句話:「在現今這個領域,擁有洛桑就擁有資本。」這所學校的宗旨是為旅遊者提供最合意的居所,也可以說是為尋找「驚人之美」的人們提供「宜人之美」。要使這種打理成功有效,又必須制定一系列能使各色人等普遍喜悅的標准,對從業人員進行訓練,這便是洛桑的使命。
如果沒有這樣的訓練,旅行過程必將遭遇大量的不適和丑惡。世上有很多美景人跡罕至,原因之一,便是缺少一個安全舒適的呵護系統。但是,到了洛桑就明白,只要用心用力,世間任何地域都可能帶給人群歡快。
我想,在洛桑整理一下由旅遊而伸發的人文理想十分合適,便長時間地坐在這所學校的草坡間出神——讓人和自然更親密地貼近,讓更多年輕人在遭遇人生坎坷前先把世界探詢一遍,讓更多的老年人能以無疆無界的巡視來與世界作一次壯闊的揮別,讓不同的文化群落在腳步間交融,讓歷史的怨恨在互訪間和解,讓我們的路口天天出現陌生的笑臉,讓我們的眼睛獲得實證地理課和歷史課的機會,讓深山美景不再獨自遲暮,讓書齋玄思能與荒草斷碑對應。
那麼被我們一貫看輕的旅遊事業,也真正稱得上宏偉。
⑵ 急求《敦煌游記》作文
飛機是北京直達敦煌的,每天僅此一班,7點多起飛,9點多就到了。下飛機後一看,只見小小的一個機場,我們那架飛機孤單地停在那裡,廖廖二十幾個乘客,和我們熟悉的擁擠,龐大的機場大不一樣。我和Lars都有些不習慣。
走出機場,耀眼的陽光撲面而來,明亮而又強烈,如同過濾了一般純凈燦爛,但並不太熱,還微微有些涼意砭膚。空氣十分新鮮、清冽,我們遠離了大城市的污染,乍然來到這里,都禁不住深吸了幾口氣,有點兒貪婪呢。
和飛機上認識的兩個希臘男人一起乘的士,15分鍾即到市中心,住進了同一家酒店,酒店不大,但房間設施還算齊全,也還干凈,160元每間.晚。
在房間洗了澡,稍事休息,我和Lars決定到街上去看看。轉了一圈,發現這里其實不能算作市,規模只相當於內地的鎮。不多的幾條主街道,環境還算整潔,居民也很友善,有很多的酒店,外國遊客隨處可見。但這里大部分店鋪和商品都有點兒落後的氣息,我們認為這樣才是最好――我們不願它過於現代,過於商業化,願意它像現在這樣,有點兒閉塞,有點兒落後,有點兒樸素。
早就聽說這里的葡萄好,在市場上一看,果真如此,品種多,價格便宜。紫的,綠的,一串串新鮮欲滴,我實在是嘴饞,於是每種都買了點兒,回酒店拿水洗後,一嘗,哇!滿嘴的新鮮果汁果肉,甜滋滋的,於甜中又帶一些些兒酸,真是好吃!
鳴沙山
下午三點,我們和希臘朋友在酒店門口會合,一起乘巴士去鳴沙山和月牙泉。從市內出發,一條大路直通鳴沙山公園,二十分鍾左右即到。
鳴沙山是真正的沙漠。站在公園入口處,只見連綿起伏的沙丘,映襯著碧藍的天空,在明亮的陽光下,猶如金色的山峰橫亘在我們面前,一隊隊駱駝載著遊人從沙丘底部出發,一路向上,蜿蜒在沙丘間。
我們決定不坐駱駝,自己爬上去,好更深切地體會沙漠。我們沿著駱駝留下的蹄印前行,一路風景宜人。
金黃的細沙柔軟細膩,一陣風過,在沙丘表面形成圈圈海浪般的紋路,彎彎的弧形,層層漾開。間或有零星綠色跳入眼簾,那是沙漠里的奇跡――駱駝刺,它身形很矮,葉子如同莖,抵禦著風沙的肆虐和陽光的暴曬,頑強地綻出一抹淺淺的綠,嬌嫩新鮮,賦予沙漠以生命和靈氣。
然而在沙漠中行走畢竟不如在陸地上輕松,每一步都會微微陷進去,把腳從小小的凹坑裡拔出來,然後再走一步,再拔,再走,如此反復,始終無法快行,況且又是陡坡路,十分艱辛。走不多久,我們就已經口乾唇燥,氣喘吁吁了。抬頭看看,天空碧藍如洗,沒有一絲浮雲,那火辣的陽光,明亮而又刺眼,似乎沒有經過厚厚的大氣層,而直接將光芒傾瀉在我們身上了。細細的汗珠落在沙里,很快就不見了,喉嚨早已干澀,想咽口唾液潤潤,卻連泡沫都吐不出來了。我覺得自己頭昏眼花,想要暈倒在這無邊的沙漠里,Lars說若坐下來就再也不想走了,我管不了這些了,一屁股坐在了沙里,一動不動,任自己暴曬在陽光里。稍息片刻,爬起來正待繼續走,猛然查覺細細的沙子已經從我的腰際處鑽到了褲子里,緊緊貼著皮膚,弄得我好不尷尬。
終於爬到了山頂,正待換口氣,只見鄰近這座沙山的另一座山更高更陡,尖尖的山頂巍然聳立,吸引著我們去親近它。於是吸一口氣,開始緩緩地攀登這更高的山峰,這次更加艱辛。坡面呈九十度,幾乎垂直,沒有碎石擋腳,沒有樹木攀援,軟軟的細沙一步一滑,後來我們索性甩掉鞋子,捲起褲腿,光著腳丫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前進,生怕一不小心就會滾下去。走在我前面的女孩,爬到半山腰時,手裡的包包突然掉了,只見那包包骨碌骨碌,眨眼工夫就翻滾到了沙山腳,女孩眼巴巴地瞅著停不下來的包包,哭笑不得。
一行人拖著酸痛的雙腿,精疲力竭地站在了沙山頂上,這里自有另一番氣象。放眼望去,天空高遠,如同大塊水晶,藍得耀眼,沙丘波浪般起起伏伏,無邊無際,在陽光的作用下,投下道道陰影,色彩也隨之變化,褐紅,暖金,亮黃,深深淺淺,明明暗暗,層次分明,縱橫交錯,那最遠處更與天色相連,蔚為壯觀。沙山頂部的路俗稱「沙漠長城」,非常狹窄,只容一人行走,如同屋脊,又如巨大的魚背,更像黃色的絲帶蜿蜒飄盪。風很大,吹亂了衣襟和頭發,也帶來了遠處的駝鈴聲,叮叮鈴鈴,在山間回響,清脆悅耳,熨貼溫潤------我忘了一路的辛勞,只覺得一陣激動,一股豪情在胸中回盪:大漠啊,我來了。第一次,我的腳緊貼著你的肌膚,我的鼻子呼吸著你的氣息,我的心感受著你如血脈般起伏的背脊。我微微昂起頭,面向沙漠,迎著太陽張開了雙臂:陽光,沙漠和風啊,把我帶走吧-------
我們在高高的沙山頂上流連徜徉,不肯匆匆離去。希臘朋友操著專業的長炮筒――長焦距照相機四處瞄準,又問我是否願意在沙上用中文寫下「中國」,以便他們拍照,帶回希臘。當然願意啊!我欣然應允,在沙上寫了大大的兩個漢字――中國。他們也在旁邊寫了同樣大小的英文「Greece」。望著陽光里的「中國.希臘」,我思緒翻滾,胸中一陣莫名的感動和自豪。拍吧,這是我們的鳴沙山,我們的中國。中國和希臘這兩大文明古國,同樣走過了滄桑千年,不知我們的祖先們,是否也曾驕傲地肩並肩寫下兩國的名字,是否也曾討論過孔子,老子,蘇格拉底,以及柏拉圖-------
駱駝
鳴沙山和月牙泉之間,有一個遊客休息中心。我們在那裡停下來歇歇腳,喝杯水潤潤嗓子。大批的遊客在此休息,也吸引了當地的居民趕著一隊隊的駱駝聚到這里招徠生意。
一直都很喜歡駱駝,覺得它集健美、智慧、忍耐、堅毅、溫順、高貴於一身。
它健美:它輪廓清晰,線條流暢,頭部微昂,修長的脖子微彎,飽滿的駝峰高聳,渾圓的腰身鼓起。四肢健壯,尾巴靈活。還有那柔軟的毛發,呈深棕、深啡、土黃或乳白色,溫暖而又耐看。
它智慧:懂得將能量儲備在駝峰里,懂得用高亢的叫聲引領同伴,懂得分辯如何沙漠中的植物,甚至從不會迷失在遼闊大漠里,既使遇上狂風,也能在漫天風沙里找到方向,順利抵達目的地。
它忍耐、溫順而又堅毅:從古至今,它背負著商人、騷客,還有文成公主,走過了唐漢,走過了宋清,在它的身後是絲綢之路,是邊疆嫁旅。無論周遭如何變幻莫測,如何惡劣凶險,它跋涉的四蹄從不曾錯亂,更不曾停歇。
它高貴:它的頭始終高昂,優美的脖子
伸得長長的,那是它生命的姿態,那是不屈不擾,永不妥協,渺視一切艱難險阻的高傲,那是不容侵犯的尊嚴!
我最終取得了主人的信任,同意讓我牽著一匹駱駝四處轉轉。我摸摸它的毛發,又摟摟它的脖子,它抬眼看看我,我也看著它,且久久地凝視著它的眼睛,想要望進它的靈魂深處-------
月牙泉
月牙泉坐落在鳴沙山的右邊。四周沙丘環繞,它如一塊碧玉,又如一面明鏡鑲嵌在金色的臂彎里。
月牙泉極小,只有一小片池塘的面積,水也不深,最淺處只有數米而已,但水質清澈,明凈透底。它兩頭尖尖,中間微豐,酷似新月。泉邊長滿了蘆葦,綠色的蘆葉和白色的葦花倒映在水裡,泉水的光波又折射在蘆葦上,相映成趣。
它是這大漠中最恆久的奇跡。千百年來,地質變遷,滄海桑田,狂風使周圍的細沙吹攏、聚散,無數次地改變沙丘的位置和形狀,但斗轉星移,風吹沙埋,它從不曾被風沙徹底埋葬過,且泉水從未滿溢,也從未枯竭,始終靜靜地自成一泉,如一彎新月,護著幾米綠水。
它是沙漠的眼睛,更是沙漠的靈魂。在周遭荒蕪、粗礦的沙漠行走,難免壓抑煩躁,僵硬疲乏,沙漠中惡劣的太陽和狂風更是加重了身心的疲累。所以站在這清涼、柔美的泉水邊,心下頓時一片澄靜,身上緊綳的神經也慢慢松施下來。於澄靜放鬆中,更有一股隱隱的感動充塞心田,眼睛被湧上來的淚刺得辣辣的,又難受又熨帖。試想古今多少駝隊曾路過這里,運貨的商人,遠行的浪子,新嫁的女兒,甚至還有那征戰的將士,或許數日,或許數月,他們都在這荒漠里跋涉,遠離親朋,遠離奢華,更遠離人煙,眼前是無邊黃沙,耳際是嗚咽西風,一路奔波勞頓,乍然見到這清泉和蘆葦,該是何等的激動啊,那奔過來的腳步也必是踉蹌的吧?他們拴好駝馬,在泉邊坐坐,歇歇,鞠一捧泉水潤潤心田,失意也好,得意也罷,都暫且拋開吧,整整衣襟,理理亂發,在這遺世獨立的泉里重獲勇氣和慰藉,於是再遠的路途也可以從容繼續------
我去月牙泉時,Lars和希臘朋友都覺得沒意思,只遠遠地站著,不肯走近。是啊,對於一個異國遊客來說,月牙泉無非是一潭小小的,波瀾不興的死水而已。它的神韻又豈是一個沒有中國文化底蘊的外國人所能理解的呢?!
飛機是北京直達敦煌的,每天僅此一班,7點多起飛,9點多就到了。下飛機後一看,只見小小的一個機場,我們那架飛機孤單地停在那裡,廖廖二十幾個乘客,和我們熟悉的擁擠,龐大的機場大不一樣。我和Lars都有些不習慣。
走出機場,耀眼的陽光撲面而來,明亮而又強烈,如同過濾了一般純凈燦爛,但並不太熱,還微微有些涼意砭膚。空氣十分新鮮、清冽,我們遠離了大城市的污染,乍然來到這里,都禁不住深吸了幾口氣,有點兒貪婪呢。
和飛機上認識的兩個希臘男人一起乘的士,15分鍾即到市中心,住進了同一家酒店,酒店不大,但房間設施還算齊全,也還干凈,160元每間.晚。
在房間洗了澡,稍事休息,我和Lars決定到街上去看看。轉了一圈,發現這里其實不能算作市,規模只相當於內地的鎮。不多的幾條主街道,環境還算整潔,居民也很友善,有很多的酒店,外國遊客隨處可見。但這里大部分店鋪和商品都有點兒落後的氣息,我們認為這樣才是最好――我們不願它過於現代,過於商業化,願意它像現在這樣,有點兒閉塞,有點兒落後,有點兒樸素。
早就聽說這里的葡萄好,在市場上一看,果真如此,品種多,價格便宜。紫的,綠的,一串串新鮮欲滴,我實在是嘴饞,於是每種都買了點兒,回酒店拿水洗後,一嘗,哇!滿嘴的新鮮果汁果肉,甜滋滋的,於甜中又帶一些些兒酸,真是好吃!
鳴沙山
下午三點,我們和希臘朋友在酒店門口會合,一起乘巴士去鳴沙山和月牙泉。從市內出發,一條大路直通鳴沙山公園,二十分鍾左右即到。
鳴沙山是真正的沙漠。站在公園入口處,只見連綿起伏的沙丘,映襯著碧藍的天空,在明亮的陽光下,猶如金色的山峰橫亘在我們面前,一隊隊駱駝載著遊人從沙丘底部出發,一路向上,蜿蜒在沙丘間。
我們決定不坐駱駝,自己爬上去,好更深切地體會沙漠。我們沿著駱駝留下的蹄印前行,一路風景宜人。
金黃的細沙柔軟細膩,一陣風過,在沙丘表面形成圈圈海浪般的紋路,彎彎的弧形,層層漾開。間或有零星綠色跳入眼簾,那是沙漠里的奇跡――駱駝刺,它身形很矮,葉子如同莖,抵禦著風沙的肆虐和陽光的暴曬,頑強地綻出一抹淺淺的綠,嬌嫩新鮮,賦予沙漠以生命和靈氣。
然而在沙漠中行走畢竟不如在陸地上輕松,每一步都會微微陷進去,把腳從小小的凹坑裡拔出來,然後再走一步,再拔,再走,如此反復,始終無法快行,況且又是陡坡路,十分艱辛。走不多久,我們就已經口乾唇燥,氣喘吁吁了。抬頭看看,天空碧藍如洗,沒有一絲浮雲,那火辣的陽光,明亮而又刺眼,似乎沒有經過厚厚的大氣層,而直接將光芒傾瀉在我們身上了。細細的汗珠落在沙里,很快就不見了,喉嚨早已干澀,想咽口唾液潤潤,卻連泡沫都吐不出來了。我覺得自己頭昏眼花,想要暈倒在這無邊的沙漠里,Lars說若坐下來就再也不想走了,我管不了這些了,一屁股坐在了沙里,一動不動,任自己暴曬在陽光里。稍息片刻,爬起來正待繼續走,猛然查覺細細的沙子已經從我的腰際處鑽到了褲子里,緊緊貼著皮膚,弄得我好不尷尬。
終於爬到了山頂,正待換口氣,只見鄰近這座沙山的另一座山更高更陡,尖尖的山頂巍然聳立,吸引著我們去親近它。於是吸一口氣,開始緩緩地攀登這更高的山峰,這次更加艱辛。坡面呈九十度,幾乎垂直,沒有碎石擋腳,沒有樹木攀援,軟軟的細沙一步一滑,後來我們索性甩掉鞋子,捲起褲腿,光著腳丫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前進,生怕一不小心就會滾下去。走在我前面的女孩,爬到半山腰時,手裡的包包突然掉了,只見那包包骨碌骨碌,眨眼工夫就翻滾到了沙山腳,女孩眼巴巴地瞅著停不下來的包包,哭笑不得。
一行人拖著酸痛的雙腿,精疲力竭地站在了沙山頂上,這里自有另一番氣象。放眼望去,天空高遠,如同大塊水晶,藍得耀眼,沙丘波浪般起起伏伏,無邊無際,在陽光的作用下,投下道道陰影,色彩也隨之變化,褐紅,暖金,亮黃,深深淺淺,明明暗暗,層
次分明,縱橫交錯,那最遠處更與天色相連,蔚為壯觀。沙山頂部的路俗稱「沙漠長城」,非常狹窄,只容一人行走,如同屋脊,又如巨大的魚背,更像黃色的絲帶蜿蜒飄盪。風很大,吹亂了衣襟和頭發,也帶來了遠處的駝鈴聲,叮叮鈴鈴,在山間回響,清脆悅耳,熨貼溫潤------我忘了一路的辛勞,只覺得一陣激動,一股豪情在胸中回盪:大漠啊,我來了。第一次,我的腳緊貼著你的肌膚,我的鼻子呼吸著你的氣息,我的心感受著你如血脈般起伏的背脊。我微微昂起頭,面向沙漠,迎著太陽張開了雙臂:陽光,沙漠和風啊,把我帶走吧-------
我們在高高的沙山頂上流連徜徉,不肯匆匆離去。希臘朋友操著專業的長炮筒――長焦距照相機四處瞄準,又問我是否願意在沙上用中文寫下「中國」,以便他們拍照,帶回希臘。當然願意啊!我欣然應允,在沙上寫了大大的兩個漢字――中國。他們也在旁邊寫了同樣大小的英文「Greece」。望著陽光里的「中國.希臘」,我思緒翻滾,胸中一陣莫名的感動和自豪。拍吧,這是我們的鳴沙山,我們的中國。中國和希臘這兩大文明古國,同樣走過了滄桑千年,不知我們的祖先們,是否也曾驕傲地肩並肩寫下兩國的名字,是否也曾討論過孔子,老子,蘇格拉底,以及柏拉圖-------
駱駝
鳴沙山和月牙泉之間,有一個遊客休息中心。我們在那裡停下來歇歇腳,喝杯水潤潤嗓子。大批的遊客在此休息,也吸引了當地的居民趕著一隊隊的駱駝聚到這里招徠生意。
一直都很喜歡駱駝,覺得它集健美、智慧、忍耐、堅毅、溫順、高貴於一身。
它健美:它輪廓清晰,線條流暢,頭部微昂,修長的脖子微彎,飽滿的駝峰高聳,渾圓的腰身鼓起。四肢健壯,尾巴靈活。還有那柔軟的毛發,呈深棕、深啡、土黃或乳白色,溫暖而又耐看。
它智慧:懂得將能量儲備在駝峰里,懂得用高亢的叫聲引領同伴,懂得分辯如何沙漠中的植物,甚至從不會迷失在遼闊大漠里,既使遇上狂風,也能在漫天風沙里找到方向,順利抵達目的地。
它忍耐、溫順而又堅毅:從古至今,它背負著商人、騷客,還有文成公主,走過了唐漢,走過了宋清,在它的身後是絲綢之路,是邊疆嫁旅。無論周遭如何變幻莫測,如何惡劣凶險,它跋涉的四蹄從不曾錯亂,更不曾停歇。
它高貴:它的頭始終高昂,優美的脖子伸得長長的,那是它生命的姿態,那是不屈不擾,永不妥協,渺視一切艱難險阻的高傲,那是不容侵犯的尊嚴!
我最終取得了主人的信任,同意讓我牽著一匹駱駝四處轉轉。我摸摸它的毛發,又摟摟它的脖子,它抬眼看看我,我也看著它,且久久地凝視著它的眼睛,想要望進它的靈魂深處-------
月牙泉
月牙泉坐落在鳴沙山的右邊。四周沙丘環繞,它如一塊碧玉,又如一面明鏡鑲嵌在金色的臂彎里。
月牙泉極小,只有一小片池塘的面積,水也不深,最淺處只有數米而已,但水質清澈,明凈透底。它兩頭尖尖,中間微豐,酷似新月。泉邊長滿了蘆葦,綠色的蘆葉和白色的葦花倒映在水裡,泉水的光波又折射在蘆葦上,相映成趣。
它是這大漠中最恆久的奇跡。千百年來,地質變遷,滄海桑田,狂風使周圍的細沙吹攏、聚散,無數次地改變沙丘的位置和形狀,但斗轉星移,風吹沙埋,它從不曾被風沙徹底埋葬過,且泉水從未滿溢,也從未枯竭,始終靜靜地自成一泉,如一彎新月,護著幾米綠水。
它是沙漠的眼睛,更是沙漠的靈魂。在周遭荒蕪、粗礦的沙漠行走,難免壓抑煩躁,僵硬疲乏,沙漠中惡劣的太陽和狂風更是加重了身心的疲累。所以站在這清涼、柔美的泉水邊,心下頓時一片澄靜,身上緊綳的神經也慢慢松施下來。於澄靜放鬆中,更有一股隱隱的感動充塞心田,眼睛被湧上來的淚刺得辣辣的,又難受又熨帖。試想古今多少駝隊曾路過這里,運貨的商人,遠行的浪子,新嫁的女兒,甚至還有那征戰的將士,或許數日,或許數月,他們都在這荒漠里跋涉,遠離親朋,遠離奢華,更遠離人煙,眼前是無邊黃沙,耳際是嗚咽西風,一路奔波勞頓,乍然見到這清泉和蘆葦,該是何等的激動啊,那奔過來的腳步也必是踉蹌的吧?他們拴好駝馬,在泉邊坐坐,歇歇,鞠一捧泉水潤潤心田,失意也好,得意也罷,都暫且拋開吧,整整衣襟,理理亂發,在這遺世獨立的泉里重獲勇氣和慰藉,於是再遠的路途也可以從容繼續------
我去月牙泉時,Lars和希臘朋友都覺得沒意思,只遠遠地站著,不肯走近。是啊,對於一個異國遊客來說,月牙泉無非是一潭小小的,波瀾不興的死水而已。它的神韻又豈是一個沒有中國文化底蘊的外國人所能理解的呢?! QT,我要分呢
⑶ 格列佛游記的游歷路程
格列佛游記的游歷路程:利立浦特(小人國)→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飛專島國→屬慧駰國。
(3)漯河疆游記擴展閱讀
《格列佛游記》是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又譯為江奈生·斯威夫特)創作的一部長篇游記體諷刺小說,首次出版於1726年。
《格列佛游記》1726年在英國首次出版便受到讀者追捧,一周之內售空。出版幾個世紀以來,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在中國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被列為語文新課程標准必讀書目。根據其內容改編的電影分別於1977年、1996年、2010年被搬上大熒幕。
⑷ 北首領遺址游記
1參觀兵馬俑(1985年10月)
早上早早起來,全家連同司機、鄉黨的女兒,便搭了一輛車先去東線遊玩。
首站來到了秦始皇兵馬俑。這是世界第八大奇跡。如果不是1974年臨潼當地農民打井時的偶然發現,誰也想不到在這荒漠的田野下,竟然埋伏著兩千多年前一支威武雄壯,枕戈待旦的雄師勁旅。
秦俑坑屬於秦始皇陵園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共有三個坑,按發現早晚為序,分稱一號坑、二號坑和三號坑。這三個俑坑相互聯系,渾為一體,生動地再現了兩千餘年前秦軍兵強馬壯,馳聘疆場,所向披靡的威武情景。 秦俑坑是中國雕塑史上的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首先,它用近八千件與真人真馬相仿的兵馬俑來再現歷史,就給人以壓倒一切,氣吞山河的心靈震撼與藝術美感。在雕塑技藝上,秦俑的形象逼真生動,比例勻稱准確。從身份上看,陶俑分為將軍俑、軍吏俑,武士俑等幾個等級。等級與職位不同,其服飾冠帶、神態身姿也不相同。從俑的面部神情看,千人千面,互不雷同。既有老練深沉,久經沙場的中年將士,也有憨厚質朴、滿臉稚氣的翩翩少年,每人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秦俑的雕塑風格具有很強的寫實性。在進行合理的藝術誇張概括時,能嚴格地忠實於現實生活,做到細節上的真實。如陶俑的鎧甲,刻劃的一絲不苟,絲毫不差。就連某些陶俑腳上所穿的布鞋,鞋底上的針腳線也是疏密有致,符合生活實際,從而給人以栩栩如生,呼之欲活的感受。
在坑裡,我們一家除了看到大量兵馬俑以外,還看到了秦代軍隊實戰用的青銅兵器數萬件,種類有劍、鈹、戈、矛、弩、曼等十多種,洋洋大觀,稱得上是一座秦代「精兵所聚」的武器庫。無論是誰,站在這不朽永恆的戰士面前,都將會得到美的藝術享受,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隨著兵馬俑的展出,讓當地老百姓有了發財之機,土特產、手工藝製品也也了銷路,也讓當地老百姓學了些簡單的口頭英語。
同時,也讓一些游手好閑者有了坑蒙拐騙的機會。
附:參觀兵馬俑有感(1985年10月)
荒漠臨潼田,第八奇跡現。
兵馬俑八千,銅兵器數萬。
逼真亦生動,活靈又活現。
今日雕塑家,面對自汗顏。
參觀秦始皇陵墓(1985年10月)
巍巍秦皇冢,屹立關中塬;
地上幾十米,地下數千年;
人人來攀登,個個想開山。
其中之奧秘,何時面前現。
⑸ 漯河的戰爭遺址
蘇進(1907年~1992年),郾城縣裴城鎮人。1923年,他在西北軍學兵團當學兵, 1925年參加西北軍,歷任排長、連長,參加過北伐戰爭。1927年,他在馮玉祥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任職,同年被調到洛陽軍官教導團當隊長,不久報考留日學生,被錄取去日本,入東亞預備學校、陸軍士官學校學習。
1930年,蘇進結束在日本的學習,回到中國,隨同馮玉祥到前沿視察部隊,指揮作戰。不久,他到14師即原手槍旅任參謀長。1931年,中共在第26路軍發展了不少黨員,第26路軍參謀長趙博生也加入中共。趙博生開始聯絡蘇進、季振同和黃中嶽等決定在寧都起義。寧都起義時,蘇進指揮部隊控制了總指揮部電台。1932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任紅5軍127團團長、44師師長。 同年,蘇進從戰斗部隊調到紅1軍團隨軍學校,擔任總隊長;8月,調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軍事主任教員。
1933年秋,紅軍學校的高級班和幹部隊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大學,蘇進被調到紅大,任參謀科科長兼教員,負責訓練團、師、軍的參謀長。 長征時,蘇進任幹部隊政治科科長兼教員。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合後,撤消了幹部團,成立紅軍大學和特科團,他任特科團騎兵科科長。紅軍抗日大學成立時,蘇進任騎兵科科長。抗日戰爭時,蘇進離開軍校,任陝甘寧邊區警備司令部參謀長、120師359旅副旅長。
解放戰爭時,蘇進到東北。1948年7月,隨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的成立,蘇進任鐵路修復工程局第一副局長, 同年8月調到炮兵縱隊擔任司令員。建國後,蘇進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於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和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蘇進於1992年去世。
梁冠英
他早年跟馮玉祥當兵,內戰時期是鄂豫皖剿"匪"副總指揮,49年反正.好象在文革其間去世了,他當年在問十創辦"冠英學校"
王拱璧,
1886年9月17日出生於河南西華縣孝武營村(今為漯河市召陵區青年鄉青年村)。他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投身於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五四運動時期,他是中華留日學生總會的領袖人物之。他發表的論文和專著,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東游揮汗錄》、《河南人民當頭大禍》等專著,至今仍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
王拱壁先生,1886年9月17日出生於河南西華縣孝武營村(今為漯河市召陵區青年鄉青年村)。他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投身於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五四運動時期,他是中華留日學生總會的領袖人物之。他發表的論文和專著,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東游揮汗錄》、《河南人民當頭大禍》等專著,至今仍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時,王拱璧正在河南大學任教授。他當時所作的《東征曲》八章,曾在許多學校流傳;《為自由而戰》四章,曾在中國軍隊的好幾個師里流傳。他還在各學校、團體和公眾集會上發表宣傳抗日救亡的講演二十餘次,給流亡開封的東北大學學生講日本侵華史,他撰寫的《抵制日貨之理論與實踐》一文,刊登在了海《大公報》上。
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以後,又在華北製造事端,企圖侵佔華北。由於國民黨政府採取不抵抗主義,從而激起了全國人民義憤。當時,王拱璧任河南省淮陽縣契稅局局長。他先後在各學校、團體的集會和太昊陵廟會上發表抗日救國講演四十餘次,聽眾達數萬人。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當時,年已半百的王拱璧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宣傳工作。,他很快就寫了《抗日必勝》提綱,到各處進行演講,使聽眾深受感動,增強了抗戰必勝的信心。當時,王拱璧還經常邀請親友同事到家裡座淡抗戰局勢。他從軍事、政治、經濟及國際圍內等方而進行分析,斷定七年半後日本必敗。實踐證明,他的這判斷與事實是十分接近的。
抗戰爆發不久,王拱璧就把女兒王俊嵐(後改名程邁)送到了革命聖地延安。女兒到延安後給父親寫信,表示「不取得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決不回河南」。王拱璧題詩一苗贈給女兒:「嵐兒抗日在陝北,不勝倭寇誓不回。喜汝堅信持久戰,莫負英明總指揮。」同時,他還介紹愛國青年邵慧敏、楊文曼等七人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工作。後來,程邁在中國共產黨的培養、教育下成為一名優秀的幹部,直到1952年才回家鄉探親。
王拱璧的兒子王膺民抗戰前赴日本留學,回國後即參加留學生集訓,後被友人推薦到駐洛陽的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任司令長官衛立煌的外文秘書,並協助編輯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出版的《抗戰月刊》和《北戰場半月刊》。應范長江之約請,他兼任了遠東通訊社駐第一、第五戰區的特派員。他還在西北陸軍大學任教官,培訓抗日軍官。當時,他用王一民的筆名,在國內許多家大報紙上發表了100多萬字抗日論文和專著,受到軍界要員和社會輿論的關注。
1938年春,王拱璧攜眷屬遷移到鎮平縣。不久,他組織了鎮平自治研討會,被推選為副會長。他向鎮平縣政府遞交了維護社會治安,穩定社會,以利抗戰的建議書;還組織了抗戰十人工作團,深人農村,發動農民支援抗戰。不久,抗戰十人團發展到六個團,當時在鎮平頗有影響。
這其問,他編印了《抗戰三字經》小冊子,印刷了數百冊,在當地散發。他還給抗日前線的將士寫了三十多封慰問信,捐贈棉背心十件,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
1938年l0月,王拱壁攜眷屬遷往四川成都。不久,他受國民黨政府川康禁煙督察處處長張靜愚的委派,任西昌禁煙所所長。1939年4月初,他率領六七名工作人員和一百四十多名士兵前往西昌。他們翻雪山,越大嶺,過大渡河,艱苦備嘗,於月底到達。
在西昌工作期間,王拱璧閱讀了許多有關我國邊疆的文獻資料.游覽了許多地方,了解到許多少數民族的風俗民情。他撰寫了《川康一斑及寧屬問題(提綱)》、《研究彝獻(提綱)》等文章。其中,歌頌祖國山河風物民情,抒發抗戰豪情的旅寧七篇(《西川歌》、《西昌懷念戰役》、《寧遠河上》、《歐戰又起》、《兩昌風物》、《西昌思鄉》、《山歌》),分別刊登在《西昌報》、《建寧報》上。
1940年4月,西呂禁煙所被撤銷。對於所結余的二千多元經費,有人主張分掉.但王拱壁將其全部上交。離開西昌時,有人勸他帶些鴉片、麝香和名貴葯材回四川,以便賺錢,遭到了他的堅決反對。由於他在禁煙所工作時廉潔奉公.上級曾擬委任他為豫、陝省稅總局局長,但他以不願發國難財為由,致函謝辭。
回到成都後,王拱璧在生活非常同難的情況下,撰寫了長達五萬多字的《川康一斑及寧屬問題》文稿。該文由某學者推薦給邊疆學會會長顧頡剛先生,被編為《邊疆叢書》第1輯。該書在桂林出版時因日寇侵擾而未能問世。他撰寫的《國難西行》六百句,記述了自己從淮陽出發.經開封、鎮平、洛陽、潼關、西安、寶雞,然後越秦嶺、出劍門、小住蓉渝,再翻雪山、渡瀘水,最後到達西昌的「八千里路四百日」的感受和艱難歷程。
他把自己在川康收集的有關參考資料數捆和一些礦物、植物標本,分別贈送給四川省圖書館、博物館。此舉充分體現了他對於公益事業的關注和無私奉獻精神。
在成都期間,王拱璧被梁仲華主持的中國鄉村建設學會聘任為總會幹事,並主辦《會訊》刊物。他還利用業余時間,撰寫了有關邊疆問題的論文十五六篇(共十二三萬字),分別在成都、重慶、西呂等地的報刊上發表。他還被聘任為華西大學的特約客座教授,講授鄉村建設課程。
1942年春,青年中學師生和家人多次給工拱壁寫信,請求他回家鄉主持青年中學的工作。回到家鄉後,他以青年中學為陣地,積極協助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開展抗日斗爭。他首先整頓青年中學,將國民黨、三青團的勢力趕了出去,使該校成為「共產黨活動的大本營」。
1942年,河南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王拱璧撰寫了《河南災況目睹記》一文,寄至重慶《大公報》。這篇文章揭露了國民黨政府不關心人民疾苦和當時河南省慘絕人寰的災況,因而受到《大公報》的重視。該報派記者到河南進行了實地調查,並發表了題為《看重慶憶中原》的評論。此舉對於國民黨政府向河南撥發救濟款起了推動作用,但該報卻受到了「停刊三天」的處分。
1944年中原會戰後,豫中、豫西大片國土淪入敵手。此後,日軍曾對該校進行過騷擾。郾城偽政權的縣長李子芬曾向王拱璧封官許願,但遭到王的嚴詞拒絕。
1945年春夏之交,新四軍第一二八團團長王定烈與當地的中共地下黨員馮明高等,在硝華、西平、上蔡等地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當時,王拱壁在青年中學為第一二八團提供辦公地點,還動員部分師生參加新四軍。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在慶祝大會上,王拱璧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陳星聚,字耀堂,河南臨潁縣陳台鄉陳村人,清朝光緒年間率領台灣人民抵禦法國侵略者,取得了台北保衛戰的勝利。
台北知府陳星聚
陳星聚,公元1817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先後中過秀才,舉人。47歲被任命為福建省順昌縣知縣。
在他出任縣令期間,憂國憂民,辦事認真,是老百姓衷心擁戴的父母官。調任閩縣縣令後,為政清廉,政績斐然,博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光緒初年,陳星聚被調往台灣,任鹿港、淡水同知,不久又擢升為台北知府。
當時正是中華多難之秋,英、美、法、日等帝國主義者紛至沓來,蹂覦我國東南沿海。寶島台灣物產豐富,自然也成了侵略者垂涎、覬覦的對象。陳星聚上任伊始,便召集民工,修築加固台北城池。中法戰爭爆發後,他又積極購置武器,擴充軍隊,隨時准備迎戰入侵之敵。1884年8月,法帝國主義出兵進犯基隆。9月,基隆被攻陷,法軍旋即兵分兩路,進攻淡水、台北,並封鎖了台灣與大陸的交通。陳星聚,早已置生死於度外,下決心與台北共存亡。他命令妻子帶領闔家老小10餘口,團團圍坐在府衙後花園的水井旁邊,一旦城池陷落,即舉家殉國,決不受辱。台北軍民在他的激勵之下,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終於擊退了法軍的進攻,取得了台北保衛戰的勝利,為中國人民譜寫了一曲響亮的正氣歌。
曹剛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
男,漢族,1935年12月生,河南舞鋼人,195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7月入伍,蘇聯炮兵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大學學歷,上將軍銜。
許慎
(約58年—約147年),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現河南郾城縣)人,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贊賞。他是漢代有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是中國文字學的開拓者。於公元100年(東漢和帝永元十一年)著《說文解字》,是中國首部字典。許慎曾擔任太尉府祭酒,師從經學大師賈逵。他歷經21年著成的《說文解字》,歸納出了漢字540個部首。
⑹ 寫水繪園的一篇游記500字
在我國眾多名園中,有一位佼佼者,名叫水繪園。那裡以水為貴,倒影為佳。而且,它可曾是江南才子冒辟疆和秦淮佳麗董小宛的棲隱之地呢!今日,我就要去飽覽那秀麗風光。
來到大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古色古香的江南大院,上面掛滿了大燈籠,青灰色青磚砌的牆和那飛檐翹角是它顯得十分古樸。
走過一座小石橋,一座巨大的石碑豎在我們眼前,上面有著四個斗大的字「天下名園」,它們不僅展現了水繪園那美麗的園林風光,還贊美了它的富有名氣。
穿過一個綠陰小道,我們來到了水繪園具有特色的妙隱香林,裡面都是千姿百態的盆景,有龍騰虎躍,它就如一龍一虎上下跳躍,捕捉獵物;有蛟龍穿雲,它如一條兇猛的龍穿透雲層,直達天空;還有神龍回首,它如同一條神龍回過頭來,向後望去,這些盆景真是栩栩如生呀!
穿過一個拱門,就到冒辟疆和董小宛居住的水明樓了,首先我們來到了一個空屋,雖然屋裡什麼么也沒有,但牆上的彩色玻璃卻十分漂亮,聽說是從以前的波斯運過來的呢!從窗子向外望去,四周全是水,真有種人在船上去,船在水中游的感覺。接著,我們走進了董小宛的琴房,因為董小宛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所以我看那放琴的琴凳,彷彿看到了董小宛用纖纖細手輕撥銀弦,彈出一段優美的音符,飄在水繪園中。
出了水明樓,我們到了冒辟疆的客廳——壹默齋,冒辟疆就是在這里招待客人的,裡面有兩排椅子,本來每個人家都只有一排的,但冒辟疆非常好客,所以放了兩排。我還看到了冒辟疆和董小宛的畫像,和古代的西洋鏡。看著這精緻的客廳,我又彷彿看到董小宛正給客人們倒著茶,而冒辟疆正談笑風生和朋友們聊著天,喝著茶,多麼悠閑自在啊!
出了壹默齋,我們不知不覺來到了後花園。後花園的風景真是太美了,簡直就像畫出來一樣,湖裡碧藍的湖水裡倒映著玉亭,玉亭上閃動著湖光,一眼望去,還有著城牆,彷彿仙境一樣,令人陶醉其中,岸邊楊柳依依,小鳥點點,裝點著美麗的後花園。
游完水繪園,彷彿還在夢境,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它那美麗的風光,更不會忘記那一對讓世人都無法忘懷的夫妻。
⑺ 求一篇作文泉州風景的游記 字數300
泉州開元寺。開元寺佔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它規模宏大,構築壯觀,景色優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後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名。人們常說「自古名山僧佔多」,其實是冤枉了出家人。與世無爭的僧人隱身在高山峻嶺之上,本意是修心養性,卻常成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聞名遐邇。而泉州開元寺就座落在平平無奇的鯉城區西街,與凡世的隔絕只靠山門前這堵象徵性的屏障一紫雲屏,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或許大家想知道,開元寺何以能夠聞名海內外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慢慢領略、細細品味吧。眼前這座別致的建築就是開元寺的山門,也叫天王殿。它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後已經過幾次火災燒毀與重建,現存建築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請看這石柱:上下端略細,中部較粗,呈梭子狀,學名梭柱,據考證為唐朝的石柱風格,年代已十分久遠了。石柱上還懸掛有一木製對聯「此地方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的。它是泉州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風貌的真實寫照。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與一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有人謔稱它們為「哼哈二將」。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站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兩旁,而我們所在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佛教傳入我國巳有一千多年歷史,並在中國落地開花,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開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國古建築的南面為尊和中軸線為主的特點。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個「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每逢農歷二十六日,這里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增添了開元寺靜寂、庄嚴的氣氛。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幢、小舍利塔,以及兩只贔屓。庭中還置立著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猊,爐身周雕幡龍、祥雲、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美,雕工精妙。焚帛爐稍後兩側,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在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就是眼前這座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雲蓋地,所以又叫紫雲大殿。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亨,以應桑開白蓮之說。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絲綢。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後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關於這件事,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後就獻地結緣。幾天後,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大雄寶殿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後經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存建築物是明代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遺物。大殿通高20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面積達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築風格。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嘆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10尊。在大殿後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聖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制,這既值得誇耀,也是值得研究的。大雄寶殿還有一個「百柱殿」的雅稱。全殿原計劃設立柱子一百根,後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和騰出給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長了珩梁,減少了立柱,成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右參政、按察使曾櫻與總兵鄭芝龍重修開元寺紫雲大殿時,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豐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梭柱、蟠龍柱等。尤其是殿後廊檐間那對16角形輝綠岩石柱,雕刻著古代印度和錫蘭流傳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24幅,引起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它與殿前月台須彌座束腰處的72幅輝綠岩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同為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主印教寺移來的。它們是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繁榮發達,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兩排相向的24尊體態豐腴、紋飾華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頻伽」(即妙音鳥)。據佛經說:此鳥發聲微妙,仙音優雅,連歌神緊那羅都不及她。他們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們把她們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櫻洛圈脛胚,雙臂伸展,腕著馴鐲,手棒文房四寶,瓜果點心,絲竹管弦,翩翩若仙。他們不但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託粗大的珩梁,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將宗教、藝術與建築融合起來,令人稱絕。百柱殿的後側西邊,是據說開過白蓮花的千年老桑樹,即「桑蓬古跡」。看到它老態龍鍾的樣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歲高齡了,對其是否開過白蓮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過,在老桑樹下,立有一塊古老的石碑,言之鑿鑿,似乎確有其事。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樹被雷電一劈為三,其中一技墜落在地上,於是僧人們將其用一塊花崗岩托起,並鐫一對聯「此對生蓮垂拱二年,支令勿壞以全其天「,老桑樹果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而且枝繁葉茂,青春煥發。前幾年,大風將樹於從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們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樹同根」的老桑樹猶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向著北、東、南三個方向延伸開去,一年四季,鬱郁青青。大殿後面的甘露戒壇,建在中軸線的第二台階上。據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一個叫行昭的和尚於是在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來天津三年(公元1019年)在井上建壇,遂稱甘露戒壇。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08年)敦炤和尚認為戒壇不符合規范,又按《南山圖經》改建為五級,其間高低寬窄都有嚴格的限制。後經元、明多次重修,現存建築是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攢尖式結構。壇頂正中藻井採用如意斗拱,交疊上收,如蜘蛛結網,似回紋織錦,結構復雜而精巧。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24尊「飛天樂伎」,身系五彩飄帶,手持琵琶、二弦、洞蕭、響板,輕歌曼舞,翩翩若飛。它們與百柱殿的頻伽一樣,既是建築藝術的瑰寶,也是研究南音與南戲十分寶貴的形象資料。藻井下分五級。壇台的最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蓮花台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著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24尊菩薩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剛塑像為最佳。它們怒目結發,赤足袒胸,顯得無比威嚴。環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64個。戒壇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這種神秘肅穆的氛圍,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諸念俱滅,一心皈依。據說這種戒壇在全國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為貴,大家也算有眼福了。戒壇之後,就是有「百寶樓」之稱的藏經閣。這里原來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錄劉鑒義建造的。元、明時期已經過多次重修,至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圓瑛和尚改建為水泥仿木結構的二層樓閣。樓下現為寺僧念經禮佛處,上層收藏各種版本經書3700多卷。五代時的開閩王王審知身居王位,獨霸閩疆,純屬機緣偶然,因此他當了閩王後,就與佛結緣,起大信心,立大誓願,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後舍錢百萬緡造大殿等建築,並搜集一萬兩黃金白銀,研細為泥,請開元寺義英法師寫了兩部金銀《大藏經》,現二樓還保存有殘頁。另外還有元朝如照法師刺血寫成的《法華經》以及泰米爾文的貝葉經。它們是我國珍貴的佛學典籍。除此之外,藏經閣還保存有從盛唐至民國的歷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銅、瓷、木質的大小佛像、菩薩、羅漢、天王、神將等32尊。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及現代高僧弘一法師等名家的字跡和木板楹聯也珍藏在這里。一樓大廳里還收藏有12口南宋以來的方鍾,其中特別有價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鐵鍾,鍾上鑄有與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號的銘文,是研究台灣與泉州經濟史的很有價值的資料。在中軸線的兩邊,還有一些建築群:東有由迦藍祠改建的檀樾祠,紀念施主黃守恭。黃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後裔及海外紫雲家族無不以此為榮。有俗稱「小開元寺」的准提禪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薩;西有尊勝院,現已開辟一部分為弘一法師紀念館,有水陸禪寺,以供寺僧棲息。聳立在拜庭兩側廣場中,相距約200米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築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中外學者和遊人前來游覽、觀瞻、揣摩和研究。東塔名「鎮國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後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後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後經十年才完工。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迴廊、外壁、塔內迴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於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樑,搭連於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斗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樑跨度。石樑與粱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岩,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築工縝密。穩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築物雖經歷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公元1604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緻。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勢,顯得輕盈。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每層塔檐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鐸1聲叮咚,悅耳怡人。塔頂有八條大鐵鏈,連結八個翹角與剎頂,顯得氣勢磅礴,紫氣飄搖。每一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別刻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東塔已於1997年人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西塔名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王審知由福州泛海運木來泉州建此塔,初名「無量壽塔」。北來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後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於東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須觀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遊客與學者的廣泛興趣。泉州開元寺石塔是我國古代石構建築瑰寶。從石塔的建築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充分體現了宋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性。它不但在中國石塔中堪稱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徵,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志。現在,東西塔影雕作品已成為我市最高層領導人饋贈佳賓的珍貴禮品。因此可以說,東西塔已成為泉州的象徵。既是泉州人民的驕傲,也是海外僑胞和台灣同胞所憧憬的鄉影。即使是沒有到過泉州的人也常在說:做人要「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他們心目中的份量。大凡名剎,必有名僧。歷代開元寺僧人,或以佛學著作稱勝,或以詩詞文章聞名,或弘道揚名,或入世獻身,代有高僧:唐代開山祖匡護大師,五代唯識大師,律宗釋弘則,凈土宗釋楚勤,南禪釋文展,橋成造化的釋義波,禪宗第一住持釋妙恩,溫陵禪師釋戒環,藹益大師釋智旭,「為文似柳、為詩似陶「的釋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集佛學、書法、金石、音樂、繪畫、詩文於一身的現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師。開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國弘法。如清朝順治年間的木庵禪師,漂洋過海,揚名東瀛,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第二世傳人;新中國成立後的轉逢老和尚,足跡遍及印尼、尼泊爾、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現任住待道元法師也曾應邀前往巴西弘法,禪風遠播。「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泉州開元寺以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獨特的規制,巧妙的建築、珍貴的文物、優美的藝術和卓越的聲譽,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僧民信眾和十方遊客前來禮朝膜拜,旅遊觀光。
⑻ 可可托海游記500字急!
8月初,我們一家人隨旅行團去北疆可可托海旅遊,先後游覽了福海縣的烏倫古湖,富蘊縣可可托海鎮額爾齊斯大峽谷。這次游覽的地方,風景獨特,與疆內其他風景區有很大不同,非常值得一看。
雅丹城堡佇湖邊。
吉力湖是烏倫古河的一部分,在當地被稱作小海子。位於烏倫古河入烏倫古湖之前,面積約為烏倫古湖的六分之一,吉力湖整個東海岸及河口兩側,蘆葦茂密,雜草叢生,還有白天鵝、斑鶴等稀有珍禽,夏秋兩季可謂「鳥類天堂」。
吉力湖東岸,遺存著一片十分罕見的雅丹地貌,呈南北走向,綿延十餘里,環繞著小海子。坡體垂直高度平均約4.50米,由於長年的風蝕雨雕,由此形成造型奇特的地貌景觀。遠遠望去,就象一座飄浮在水面上的城堡,因此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海上魔鬼城」。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位於距新疆阿勒泰富蘊縣城北部50公里處的可可托海鎮,素以「地質礦產博物館」享譽海內外,是中外地質學者心目中的「麥加」。擁有地球上已知一百四十多種礦物中的八十六種,稀有金屬佔到礦山儲量的九成以上。它的神秘更在於富集鈹、鋰、鈮、鉭、鈦、鋯等金屬,從而成為一座天然的稀有金屬元素儲備庫。研究地質學的專家以把來這里研究考察作為一項最高的成就。
此礦坑不僅償還了中國政府欠前蘇聯40%的外債,還為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爆炸成功和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作出了重要貢獻。最讓人大飽眼福的是這里出產的礦物珍品,人們採到過16公斤重的海藍寶石、17公斤重的黃玉、60公斤重的鉭鈮單晶礦、500公斤重的水晶塊、12噸重的石榴石、30噸重的綠柱石晶體等。最引人注目的是60公斤重的鉭鈮單晶礦,它通體黝黑,鉭鈮含量超過70%。鉭鈮被稱為「宇宙天空時代的稀有金屬」(俗稱黑寶石),其合金被廣泛應用於火箭、人造衛星、太空梭等的製造。
驚天一震證鴻泥。
額爾齊斯河是我國唯一一條自東向西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全長2969公里,在我國境內546公里,沿途留下了一串串美麗富饒的綠洲和牧場。它流經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境內的可可托海,在此形成了一條近百公里長的大峽谷。
⑼ 漯河到新疆南疆的火車時刻表
截止2016年8月20日,漯河到新疆南疆沒有直達的火車,可以先從漯河到蘭州,這是時刻表:
⑽ 能否告訴我《格列拂游記》大人國的精彩片段(少點字)
第二卷: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游記。格列佛在利立浦特人的心目中是個專龐然大物,但屬一到布羅卜丁奈格,他就象田間的鼬鼠一般小了。格列佛被當作小玩藝裝入手提箱里,帶到各城鎮表演展覽。後來,國王召見他,他慷慨陳辭,誇耀自己的祖國的偉大,政治的賢明,法律的公正,然而均一一遭到國王的抨擊與駁斥。
格列佛在該國的第三年,陪同國王巡視邊疆.由於思鄉心切,他假裝生病,來到海邊呼吸新鮮空氣.天空中的鷹錯把他住的箱子當成烏龜叼了起來.幾只鷹在空中爭奪,箱子掉進海里,被路過的一艘船發現,格列佛獲救後,乘船回到英國. 一種長生不老人"斯特魯布魯格"。離開該國後,格列佛來到日本,然後乘船回到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