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邱山游記
⑴ <水滸傳>,<簡 愛>,<格列佛游記>各5篇故事情節梗概
《簡愛》
1.小簡·愛在舅媽家的生活讓她受盡了苦,她雖然逆來順受,依然挨打受罵,「竭力贏得別人的好感也白費力氣」,終於有一天他的恐懼和忍耐到了極限,「像所有反抗的奴隸一樣,在絕望中決定豁出去了」,大罵表兄是「殺人犯」,還和他對打起來,因而受到鎖進「恐怖的紅房子」的懲罰。
2.面對舅媽家非人的生活,簡·愛憤憤不平地喊出"不公平!--不公平啊!"最後發展到對舅媽當面反擊,說她"壞透了""心腸毒得很",從而"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和勝利感".但接著便又作了自省自責,覺得這"又暖又醇"的報復滋味很快就變得"又澀又苦",感到這種既遭人恨又恨人的處境是可悲的.
3.譚波兒小姐結婚離去給予她的刺激,使她感到"保持平靜的理由已經不復存在",她追求的本性又在她矛盾復雜的個性中佔了上風,使她想起"真正的世界是廣闊的."她對八年來的生活常規突然感到了厭倦,要求變化和刺激,終於使她幾近絕望地喊出:"我嚮往自由,我渴望自由……」。於是她毅然登了廣告,應聘去了桑菲爾德做了家庭教師。
4.聖約翰是個宗教徒,強要娶簡·愛為妻,並要她跟他去印度傳教。在聖約翰的軟硬兼施面前,簡·愛既有妥協又有反抗。可是聖約翰過於固執地篤信「神威」了,他說他決不能代表上帝接受她半心半意的忠誠,她必須嫁給他。簡·愛終於被激怒了,她說:「我瞧不起你的愛情觀!我瞧不起你!」
《水滸傳》
1.蔣門神把快活林酒店時還舊主施恩。施恩敬重武松,重霸快活林。
張都監請武松來家,酒肉相待。灌醉武松,設計擒拿,指使知府將武松下入死囚牢里。
施恩給康節級、葉孔目各一百兩銀子,以保武松性命。武松被脊杖二十刺配恩州牢城。半路施恩送衣送吃,備說蔣門神復奪快活林之事,在飛雲浦,武松殺死四個公人,奔孟州城裡來。
2.戴宗向宋江索取常例銀,宋江不給,取出吳用書信,與戴宗相認。 宋江與戴宗手下的小牢子李逵相見。李逵拿了宋江十兩銀子去賭,輸了不認賬,搶走別人的銀兩。宋江把銀子還給小張乙,並給了被李逵所打之人的將息錢。宋江、戴宗、李逵三人上琵琶亭,宋江熱情招呼李逵吃肉喝酒,李逵因放走活魚,被張順淹得半死。宋江叫戴宗拿出張橫書信,喝住張順,救了李逵。
3.扈家莊扈成牽牛擔酒,來討扈三娘。宋江、吳用要求他不要協助祝家莊。 孫立扮做對調來鄆州把守的登州提轄,與欒廷玉及祝朝奉、祝氏三傑相見。並捉得石秀,取得信任,作為內應,殺死祝氏三傑;李逵燒殺了扈家莊。宋江謝絕了鍾離老人,免燒莊院,給村民糧賞,凱歌歸山。 宋江,吳用設計截李應入伙。 宋江讓一丈青扈三娘與王矮虎結婚。
4.吳用和李逵同往北京說盧俊義上山。吳用給盧俊義算卦,百日之內,屍首異處。說去東南千里之外可避此難,並留四句歌給盧。 盧俊義家留燕青,身帶李固要去山東太安州避難燒香觀景,中途經過梁山泊,被眾好漢輪番相鬥,逃至李俊船上,被三阮,張順等翻船落水。
5.盧俊義、石秀被擒,下於死牢,梁山泊好漢散發沒頭帖數十張,梁中書不敢殺害盧員外及石秀,派索超於城二十五里外飛虎峪下寨,等待梁山泊來人與之廝殺。 梁山泊人馬,大戰索超,大名府危急。蔡京大驚,關勝獻圍魏救趙之計,主張攻打梁山
《格列佛游記》
1.一六九九年五月四日,格列佛應「羚羊號」船長的雇請,乘船到太平洋一帶航海,因遇風暴,「羚羊號」觸礁沉沒了。他和五個水手跳入救生艇中逃生,可是半途那艇也翻了。格列佛隻身被風浪刮到利立浦特島上。上岸後,他由於過度疲乏,躺在草地上酣睡了一覺。待他醒來時,他的四肢、身體被緊緊捆縛住了,連他的頭發也一根根地被縛牢在地上。同時,他感到他的左腿上有生物在爬動。格列佛略略把眼光朝下一看,只見一個不到六英寸的小人,神氣傲然地領頭走著,後面跟著四十幾個小人,全是戎裝打扮。格列佛大喊了一聲,嚇得他們拚命奔逃。
2.一天,格列佛得到國王的允許,讓他參觀皇城和皇宮。格列佛從西門跨進了城,他小心翼翼地在街上走著,生怕踩傷了市民。國王希望格列佛參觀他宏大的宮闕,但格列佛無法進去。後來,他想出一個妙法:在御園中選了最大的幾棵樹木,用小刀把它削製成三尺來高的兩張椅子。一張放在外庭,一張放在內庭,他踩著椅子進入了宮殿,躺在宮內一塊空地上,抬頭仔細觀看宮殿。在那兒,他看到了豪華的陳設和簇擁著婢僕的皇後和公主。
3.一七○二年六月二十日。他乘坐「冒險號」往北美航海。他和水手們到島上找淡水,被一巨人追趕,他的朋友劃船逃跑了,他卻來不及逃走。格列佛躲在一塊象森林一樣的麥子地里(那麥子連穗至少有四十英尺高)。不一會兒,他看見一個巨人從田間上來,格列佛聽見他的叫喚,那聲音比號筒還響幾度,初聽起來好象是空中響起的霹靂。巨人叫喚過後,便有七個巨人向他走來,手執鐮刀。原來最先那個巨人是個富農,其餘的都是為他割麥的農民。一個割麥巨人走近格列佛躲藏的麥地。格列佛想到自己危險的處境:不是在麥地被鐮刀割死,便要被巨人踩死了。於是,他大聲在呼喊起來。
4.一七一○年九月,當他航行到北美時,新招募來的水手劫奪船隻,他被扔到一個荒島上。格列佛上岸後,被一群類似猿猴的動物耶胡所包圍。馬們把格列佛帶回家去,並用一捆乾草和燕麥來招待他。格列佛搖頭表示他不吃這兩樣東西,馬感到很奇怪。剛好,這時有一隻乳牛經過,格列佛指了指乳牛的乳,於是馬領會了,便用牛乳來款待他。
5.在馬的代表大會上,「慧馬」們因發現灰色馬養了格列佛這樣的耶胡,它們責備灰色馬,要它把格列佛放走。於是格列佛自製了一隻小船,依依不捨地告別了馬主人,離開了「慧馬」國。在海上,他遇見了一艘葡萄牙商船,於一七一五年十二月返回英國。
⑵ 寫一篇歷史遺跡的游記文章(側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感嘆)450字
雲南
一、漢習樓船
漢武帝初年張騫出使西域,回來後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報告說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身毒(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身毒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那大夏一定離蜀地不遠,於是建議開通一條從蜀地通往西域的通道。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身毒。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今天大理洱海附近,被當地的昆明族給擋住了。因為西漢的士兵大多不習水性,無法征服洱海周圍善於水上作戰的昆明族,於是,征討一失敗告終。漢軍回長安以後,漢武帝在長安按照洱海的形狀開鑿了「昆明湖」,操練水軍,以期能打敗昆明族,征服洱海地區。這就是雲南歷史上有名的「漢習樓船」的歷史典故。
之後,在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兵臨滇國,滇舉國投降,漢朝就在滇的故地上設置了益州郡。這為雲南成為祖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奠定了基礎,也為祖國西南邊疆的形成和鞏固奠定了基礎。同時,郡縣制度的建立,改變了雲南諸部林立、不相統屬的局面,把雲南歷史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唐標鐵柱
公元680年,吐蕃攻佔了安戎(今四川汶川西南)後,控制了唐朝通往西南諸蠻的道路。隨後,吐蕃與唐朝在洱海地區展開了爭奪,他們之間的爭奪,其勝負關繫到唐朝政權的生死存亡。因為吐蕃向東擴張,不僅西北邊陲不得安寧,連中央王朝也受到威脅;吐蕃入犯蜀西及西洱河地區又使唐朝西南邊疆的安全面臨危機。為避免被動挨打的局面,唐必須從洱海地區抗擊吐蕃,與西北相配合,形成對吐蕃的包圍。因此,鞏固姚州都督府就成為保衛唐王朝全局戰略的重要措施。要鞏固姚州都督府,就必須依靠洱海諸蠻;洱海諸蠻的向背關系著姚州都督府的命運。為此,姚州都督府的首要任務就是隔斷吐蕃與洱海諸蠻的聯系,招撫諸蠻
為保衛姚州和抗擊吐蕃,唐朝於公元707年派監察御史唐九征為姚雟道討擊使,進討深入到洱海地區的吐蕃。當時吐蕃在漾水和濞水間架設鐵橋,以通西洱河,並在西洱河兩岸構築城堡。唐九征首先摧毀了守橋的城堡,繼而焚毀了兩坐鐵索橋,截斷了吐蕃進入西洱河地區的通道,戰役結束後,命書記閭邱均在劍川勒石建碑,立鐵柱於洱海北面,以紀念這次戰役的巨大勝利。這個鐵柱是唐對洱海地區實行有效統治的標志。
但這次戰爭的勝利也並未徹底改變洱海地區諸蠻對唐王朝時叛時附的局面,因為安戎城和昆明城還為吐蕃所控制。於是,奪回這兩坐城池成為唐朝爭奪洱海地區的當務之急。之後,又經過了4次戰爭,安戎城終於又回到了唐朝手中。吐蕃曾多次派兵反攻,皆失敗而去,兩城的收復,不僅鞏固了唐在西南地區的統治,也為南詔的興起創造了條件。
三、宋揮玉斧
「宋揮玉斧」這一典故說的是:北宋太祖趙匡胤在平定四川之後,手持玉斧(文房玩物)沿地圖的大渡河一劃,說:「此外非吾有也。」意思是宋朝再不要大渡河以外的地方了。這並不是因為宋朝不想要大理國這塊土地,而是因為北宋不像漢唐那樣國力強盛、疆域遼闊,當時北宋國勢貧弱,已無力再進攻雲南;加之宋太祖錯誤地總結唐朝扶持南詔而南詔叛唐的教訓,因此將雲南劃在疆域之外。
而實際上,大理國自建國以來,與宋朝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公元965年,當宋統一蜀地時,大理國立即派建昌(今四川西昌)的官員送牒入宋朝表示祝賀。968年,大理國又派使臣帶牒到宋朝要求通好。976年,白王請求內附,太宗冊封大理國國王為「雲南八國郡主」。1115年,大理國與宋朝正式建立臣屬關系,而這一關系一直延續到大理國滅亡。反映大理國與宋朝關系密切的另一個側面是以市馬為紐帶的經濟文化交流。宋朝的戰馬主要來自北方,稱為「陝馬」。宋朝南渡以後,陝馬來源斷絕,不得不主要依靠來自大理的戰馬。而馬市的繁榮,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大理國與宋朝之間相互依存、親密友好的關系。
四、元跨革囊
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軍進攻雲南,計劃先滅大理,對南宋形成包圍態勢,最後消滅南宋,統一全國。忽必烈率十萬大軍來到金沙江畔,可是面臨著洶涌的金沙江水,蒙古軍隊無法渡江。正在為難之間,當地少數民族獻策,用革囊做筏子渡江。革囊即羊皮囊(也有用牛皮做的)。可用單個革囊縛在身上作漂浮器材渡江,也可多個皮囊連綴為筏子。於是忽必烈大軍就用革囊以及皮筏渡過金沙江,滅了大理國,將雲南歸於元的統治之下。
第二年忽必烈班師回朝,留下大將兀良合台戍守雲南,繼續平定大理各部。經過兩年多的征討,1256年大理國王段興智舉國歸附蒙古。之後,兀良合台向朝廷建議在雲南設置郡縣,設官料理民情。朝廷贊同並支持了他的建議,加封他為大元帥,賜給銀印,鎮守雲南。
元統一全國之後,1273年,忽必烈從親信大臣中派選回回人賽典赤·瞻思丁出任雲南省平章政事,到雲南籌建雲南行省,他也成為了雲南第一任行省長官。1276年將雲南行省所定的路、府、州、縣上報朝廷,並把雲南的政治中心從大理轉移到昆明。他在任期間,一方面整頓吏制、加強統一,穩定了社會。另一方面鼓勵農業,發展經濟,在全省各地大規模的實行屯田,並帶人修築了松花壩水庫這一沿用至盡的利民工程,水庫的修建降低了滇池的水位,不僅使滇池及其水系周圍的農田受益,而且在滇池的周圍形成了萬畝良田。
五、三征麓川
明朝朱元璋治理雲南諸族群的基本原則是「非為制其不叛,重在使其無叛」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明王朝採取了許多重要的舉措,企求在雲南的統治長治久安,並且的確取得了超過前代的巨大成就。但是,自明代統一雲南以後,當地族群的動亂此起彼伏,不絕於史。
最大的動亂是在明正統年間麓川(今雲南德宏瑞麗)思氏的反叛。至正初年,思可法崛起於勐卯,勢力逐漸擴大,於是設置平緬宣慰司
任命思可法為宣慰使。元末,思可法乘中原爭擾,兼並金齒各部,稱雄一方。
1382年,思倫法繼承職務,1385年思倫法調集10萬兵力又攻佔景東。1388年,思倫法以5萬兵力,大象百餘只,發動「定邊之戰」。沐英率
15000精騎,晝夜兼行,直奔定邊,大破象陣,殲滅了思氏的有生力量,思倫法敗退麓川。1389年,思倫法請降朝貢。為了穩定局勢,明朝廷於
永樂年初分設麓川、木邦、孟養、緬甸四個宣慰司。以後一直到明宣德年間,各部之間雖然有一些小糾紛,但是大體上安定。1413年,思任法繼任麓川宣慰使,他極力想要恢復他的父親思倫法所失去的失地,多次與鄰近的土司發生爭端。1438年,鎮守雲南的黔寧王沐晟開始調集大兵征討思任法,可軍事進展不順利,主將方政戰死,沐晟也因害怕朝廷怪罪而暴死。沐昂再次出兵,但是也無成效。思任法想要派遣使臣進貢朝廷以示修好,但是朝廷想徹底的解決麓川的爭端問題,於是在1441年、1443年、1448年三次派王驥率大軍征討麓川。「連年用兵,死者十七八,軍資爵賞不可勝計」。大軍三次征討麓川,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助長了思任法與其他三個宣慰司的爭奪。
1449年,因北方空虛,瓦剌攻入土木堡,明軍大敗,明英宗被擄走。可以說,瓦剌是「土木之變」的罪魁禍首,王驥三征麓川是導致「木之變」的根源。
六、改土歸流
明朝在平定雲南之後就根據雲南少數民族的特點,在廣大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並不斷的使之完善。可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土司制度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已經不再適合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和中央的統治了。它雖然在歷史上起過有益的作用,但是本身這一制度就有不少的弊端。
土司統治下,土司世官其土,世有其民,對所屬人民有生殺予奪的權力,「主僕之分,百世不移」。土司統治下,人民生活艱難,同時也嚴重的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司之間,土司內部也時常斗爭,相互搶劫村寨,濫殺無辜,使人民遭殃,影響了邊疆的穩定。土司擁有自己的武裝,他們利用自己的兵丁鎮壓當地人民,抗命朝廷,叛亂不絕。土司制度的長期存在,不利於國家的統一。隨著歷史的發展,土司制度的落後性與弊端日益突出。廢除土司制度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於是,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在一些條件比較成熟的地方首先就廢除了土司,改以流官取代土官,實行改土歸流。
可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主要是發生在清代雍正年間,主持西南改土歸流的是雲貴總督鄂爾泰。鄂爾泰認為土司制度是西南邊疆的最大隱患,必須盡早盡快解決。只有將橫暴桀驁的土司逐漸擒拿,在其統治地區逐漸改設流官,才是治本的方法。否則是不能解決西南邊疆的穩定和安寧的。
鄂爾泰的改土歸流主要以政治手段即招撫為主,在一些地區也通過武力強制實行改土貴流。經過雍正年間的改土歸流後,雲南境內的土司所剩已不多,剩餘土司中的大部分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
改土歸流後,清政府在原土司領地分別設置府、州、廳、縣,委派有任期、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直接統治,實行和內地一樣的各項制度,如設立保甲、編制戶口、丈量土地、釐定租稅、清查錢糧、建立學校、推廣儒學等。這不但促進了西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教育的進步,也大大加強了清王朝在雲南的統治,使雲南邊疆與內地在政體上統一,進一步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七、反清起義
杜文秀領導的回民起義。
19世紀,雲南的地主商人之間為爭奪土地與礦權時常發生爭執,經濟權益的爭斗常常導致鄉紳權力之爭。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和風俗習慣的差異,這些斗爭逐漸演變成為漢族地主商人和回族地主商人之間的沖突,這些沖突日益激化。1845年,永昌府發生回漢互斗,官吏袒護漢人,大殺城內回民。1847年,杜文秀赴京控告永昌府殘殺回民之事,清廷改變了態度,支持回民。永昌漢人起而反對官府,再次攻殺回民。清政府前後態度不一致,意在擴大矛盾,使回漢自相殘殺。1856年5月,昆明發生回漢沖突,雲南巡撫下令對「滋事」回民,格殺無論。昆明城內外,大肆搜殺回民三天,殺死回民約三千人。繼而全生之內,不斷的出現燒殺回民的慘劇。回民在忍無可忍,退無可退,求助官府主持公平的希望徹底破滅之後,憤慨而勇敢的舉起了起義的大旗。回民起義在各地風起雲涌,不久匯成兩支大軍:一支由馬如龍、馬德新為首,活動在滇南和滇東地區;一支由杜文秀領導,戰斗在雲南西部。
1867年,杜文秀派二十萬大軍包圍昆明城,久攻不下。1869年清軍反攻,起義軍失利,退回滇西。1872年,清軍圍困大理,杜文秀服毒就義,起義失敗。
李文學領導的彝族人民起義。
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彝族貧苦農民李文學在太平軍戰士王泰階、李學東的幫助下,於1856年5月,率領五千多農民,在彌渡縣瓦盧村天生營誓師起義。太平天國失敗後,清軍於1870年進攻哀牢山區,王泰階、田四浪不幸犧牲。1872年,李文學支持杜文秀起義失敗,不幸被俘,第二年慘遭殺害。起義軍將士在首領被害之後還英勇抵抗,最後義軍將士或犧牲、或失散,起義失敗。
八、保疆斗爭
景頗族人民的抗英斗爭
19世紀初,英帝國侵入緬甸後,企圖從雲南開辟一條自印度、緬甸到中國長江流域的通道。1831年,英國陸軍大尉斯普萊由印度經緬甸到雲南考察回國後,給英國政府寫報告,建議修築從緬甸仰光到雲南的鐵路。他的建議受到英國大資本家的重視,他們積極推動入侵雲南,開辟市場的活動。不久英國取得了在緬甸伊洛瓦底江自由貿易的權利。1874年,英國派遣伯朗率領二百餘人的武裝探測隊由緬甸進入雲南。同時,英國駐華公使派翻譯官馬嘉理從上海到雲南,前往中緬邊境迎接伯朗。馬嘉理沿途收集情報,在騰沖繪測地圖,激起了騰沖人民的反對。騰沖地方官員將他護送出境。他到了緬甸和伯朗會合後,於1875年率領武裝隊伍侵入今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邊疆各族人民義憤填膺,自動組織起來保衛祖國門戶,並得到雲貴總督岑毓英的支持。當馬嘉理率領先頭部隊到達盈江芒允、雪列時,景頗族、傣族、漢族群眾200多人將他們包圍住,勒令他們退出中國邊境,馬嘉理竟悍然開槍大、打死邊民。憤怒的民眾將馬嘉理及其隨從消滅在雪列戶宋河邊。此後,參加戰斗的群眾增加到了6千多人,乘勢將伯朗率領的英軍包圍起來。伯朗縱火燒山,乘煙霧彌漫逃脫,退出了中國邊境。
苗族人民的抗法斗爭
1883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和駐雲南清軍是抗擊法軍的主力,在西線大捷中給法軍以沉重的打擊。1884年法國軍隊入侵麻僳坡、馬關兩縣,當地猛峒苗族首領項崇周帶領苗族、瑤族、壯族、漢族等民眾數百人,用大刀、毒弩、火銃經過大小數十次激戰激退一千多以洋槍洋炮武裝的法國侵略軍,收復失地約七千平方公里。1855年,法國侵略者在猛峒一帶橫行霸道,項崇周率領苗族人民,在蒙通、船頭、扣林等地襲擊殲滅法國軍士200多人,擊退從黃樹皮、清永河前來救助的數百名援兵,迫使法軍退出中國邊境,不敢再踏入中國領土一步。法國軍隊曾多次派遣使者以重利厚禮誘惑項崇周,但他毫不為動,大義凜然,庄嚴宣告苗族是中國人,誓死保衛自己居住的中國領土,決不服從法寇。1889年中法會勘滇越邊界時,項崇周參與堪界工作,並提供邊界歷史資料,據理力爭,保衛國土,維護國家主權。清政府加封他為邊防團練營管帶,准許子孫世襲,並題賜「廟中之豪傑,邊防如鐵統」的巨大匾額。
僳僳族人民的抗英斗爭
1900年,英國侵略者侵佔片馬地區,當地僳僳族人民聯合景頗族、白族、漢族民眾在土把總左孝臣的領導下,群起反抗,將侵略軍逐出國境。1911年初,英國軍隊再次侵入片馬地區,左孝臣在抗擊英國侵略軍中壯烈犧牲。;僳僳族人民在僳僳族管事勒黑攝帕率領下,奮力抵抗。僳僳族人民的抗英斗爭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的聲援和支持。在僳僳族和邊境各族人民的打擊下,英國被迫正式承認片馬、古浪、崗房三個僳僳族村寨是中國領土,卻在當時私立界樁,建造營房,企圖長期霸佔。第一此世界大戰爆發後,英軍一度撤離。1922年,英軍卷土重來,再次侵佔片馬地區。在1961年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邊界條約》中,緬甸政府同意將屬於中國的片馬、古浪、崗房歸還中國。
佤族人民的抗英斗爭
英帝國佔領緬甸後,就把侵略魔爪伸到我國雲南西部的阿佤山區。他們不斷的派遣傳教士、探險隊進入阿佤山區收集情報,以金錢利誘、收買當地頭人酋長。班洪、班老、永班三個佤族部落之間盛產銀礦,1934年1月,英國派軍隊侵佔銀礦。班洪、班老佤族首領胡玉祿、胡玉山、胡忠華等召集十七個佤族部落首領歃血為盟,奮起抵抗英軍,保衛礦區。英軍沿南滾河推進,焚燒班老寨,班老王胡玉祿率領全寨男女老少退據龍頭山誓死不降。在當地傣族、漢族人民的支援下,擊退英國侵略軍,收復失地。1941年英國利用抗日戰爭面臨危機之時,以封閉滇緬公路相威脅,以換文方式同中國政府在阿佤山劃定一條有利於英國的邊界線,即所謂的「1941年線」,但未能在這條線上實際堪界,樹立界樁。在1961年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邊界條約》中,緬甸政府同意把班洪、班老地區歸還中國。
傣族人民的抗英斗爭
1891年英國組織兩個「探險隊」擅自侵入雲南邊疆傣族地區測繪地圖,收集情報。一隊沿伊洛瓦底江進入德宏地區。當英國探險隊到盈江縣干崖土司所屬銅壁關西側時,剛承襲干崖宣撫使的傣族土司刀安仁率領傣族和漢族民眾阻止英國探險隊的深入。與英國人對峙幾個月後,擊退英軍。不甘心失敗的英國軍隊再次侵入干崖,攻打天馬、漢龍兩關。刀安仁領導傣族人民奮起抵抗,將英國人驅逐出境。1898年英軍侵犯大青樹營盤,刀安仁率領傣族和景頗族等邊境民眾堅持抗擊英軍八年。使英國入侵德宏地區的陰謀未能得逞,為保衛邊疆,維護祖國領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另一支英國「探險隊」約500人,經阿瓦山、孟連、勐遮、勐海抵達允景洪。當他們到達孟連時,明目張膽地將英國國旗插在白鶴山上,並召集當地的傣族民眾開會,鼓吹孟連如果歸附英國,傣族人民就會有「好日子」過。愛國的傣族人民不理睬他們的胡言亂語,砍到了英國國旗以示抗議。探險隊到勐遮、勐海時,傣族人民關門閉戶,不賣任何食品給侵略者,拒絕他們進入村寨。他們到允景洪時,再次把英國國旗豎起來,利誘車里宣慰寫投降書。他們的強盜行經立即遭到傣族人民的反抗。宣慰議事庭大臣都隆臘華嚴正警告英國人:車里是中國的領土,不準他們在中國的領土上胡作非為。隨即下令,全境居民不得賣食物給擅自闖入的英國人吃,不準他們進入村寨,並把英國國旗給扯了下來。這些英國人只好灰溜溜的離開西雙版納。當他們路過阿瓦山時,又遭到佤族人民的嚴重警告,不準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霸道。勒令他們全部下馬,否則全部擊斃,「探險隊」的英國人只好乖乖的下馬鼠竄而逃。
⑶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
1.①潭中/魚可百許頭(或:潭中魚/可百許頭)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 2.①砍掉一內些竹子,開出一條路來,往下走就容看見一個小潭,誰特別清澈。 (意對即可) ②四周被竹子和樹木環抱著,寂靜冷落沒有來往的人。 3.意在表現孤寂悲涼的思想感情。 (意對即可) 4.示例:句子:佁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 理由:這幾句描寫游魚,動靜結合,充分顯示出遊魚的情趣;也間接地表現了小石潭水的清澈。(意對即可) 5.觀魚和游覽結束時的不同心情,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而本文中,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調。作者借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他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暫時的歡快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又會流露出來。(意對即可) 6.示例:小石潭位於小丘西南面120步,這里石奇水清,游魚相戲,四周著述環抱,環境十分優美,是觀光旅遊、愉悅心情的好去處。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來過這里,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優美散文《小石潭記》。小石潭由此聞名遐邇。(意對即可) |
⑷ 一丘田一日游作文
家鄉是花園,有著鮮花的芬芳;家鄉是森林,有著綠樹的清涼;家鄉是田野,有著收獲的希望;家鄉是雪景,有著冰晶的閃亮。
回憶過去,家家戶戶都為了不愁吃,小院里滿是瓜果蔬菜。一年四季,只要能種點什麼,小院里就會滿滿的,瞧去,各種顏色摻雜交錯,雜亂無章。好擁擠、好雜亂的小院。現在,各家都不怎麼種蔬菜了,而是種花。一年四季,鮮花不斷。春天,月季、玫瑰等競相開放。夏天花兒更加繁盛,五顏六色。秋天,本該百花凋零,菊花卻傲骨怒放。冬天,瑞雪紛飛,梅花卻在枝頭綻放。一年四季,芬芳不斷。香啊,花園般美麗的家鄉。
再想以前,村裡村外都光禿禿的,幾乎沒有樹。到了夏天,在外邊聊天的大人都順著牆邊坐,小孩們大都躲在屋裡扇扇子。屋裡像蒸籠,屋外像熱鍋。而現在,房前屋後,街道兩旁,村裡村外,都種上了綠化樹,雖說不像森林那樣茂密,但也綠樹成蔭。夏天,大人們在樹下乘涼,小孩們在樹下嬉戲。茂密的樹葉,送來了陣陣清涼。爽啊,森林般清涼的家鄉。
回首以往,田野里種滿了莊稼,密密麻麻的,有玉米、水稻、花生等。那時人們的種植技術還不是很高,雖然辛勤努力了,但收獲的卻不十分理想。那用一滴滴汗水澆灌出的莊稼,好像有意跟人們作對似的。現在呢,隨著科學技術的普及,遍地都是綠色無公害作物,實現了機械化生產,省時又省力,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業餘生活也豐富了。春天,水稻如碧綠的海洋,泛起陣陣波浪;秋天水稻垂下了頭,大地一片金黃,真可謂是「春種滿野皆碧綠,秋收遍地是黃金」。樂啊,田野般滿是收獲的家鄉。
回首往事,垃圾擁有一片樂土——街道,任意呆在每個角落,有時還迎著風翩翩起舞,甚至在水裡游泳,讓人看了就想躲,真臟啊。現在呢,垃圾都有了自己的歸宿——垃圾場,街道整潔了,鋪上了水泥路,成為了一個耀眼的亮點。凈啊,冰晶般閃耀的家鄉。
家鄉在不斷的變化。在我心中,家鄉如妙齡少女,越變越好看,我從心眼裡熱愛我的家鄉。
-----------------------------------
「嘟」的一聲打破了黎明的寂靜。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瞬間,活力彌漫了我的家鄉——湯浦心。家鄉也在沉睡中蘇醒過來。
清晨,人們迎著艷陽,騎著車子,嘴裡哼著小歌,自由自在地去工作,買賣。瞧,有一條「龍」在健身,原來是人們在跑步,有的是身強體壯的青年,有的是白發蒼蒼的老人們,還有可愛的學生們,路旁的樹也為他們招手。 中午,正是每家每戶的煙囪冒出許多煙,成了一道風景線。 午餐過後,農民真是忙的不可開交。他們又扛起鋤頭,走向田野,開始工作了。從高處一看,就像個稻草人。
到了清明節的時候,山也不再寂寞。人們紛紛地爬上山,上山的人已經是摩肩接踵了。遠遠望去,猶如一條「龍」在山上巡邏,保護著每座山。
天漸漸暗了,「那龍」也漸漸下山。瞧,那邊有位臉布滿皺紋的老人家,旁邊有位步伐矯健的青年攙扶著……「那龍」也隨著時間地流逝沖淡了!
家鄉的風景就是不經人意的,不過,有了人們的參與
⑸ 游翠屏山的作文,600字
; ; ; 陽光明媚的天氣當然最適合出去玩了。今天,大名鼎鼎的儲老師,帶我們去花神湖、翠屏山、百家湖,教我們實地寫作文。
; ; ; 我們依次來到各處遊玩。每個地方的景色都各有千秋,但我最喜歡翠屏山。說到翠屏山,大家就會想到奪寶翠屏山那個節目,它就是在那裡舉行的。那裡不僅美,還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翠屏山很大,而且裡面有三湖,一湖在山外,二湖被山圍繞著。同學們便一起踏入了登山的旅程。我和汪海靜一起朝前跑,想獲得第一名。許多男生都在前面,我們說要超過他們,她和我使足了吃奶的勁,拚命向前沖刺。我對汪海靜說:「就我們兩個女生在前面,其她人怎麼都不跑快點!」她竟然開玩笑說:「物以稀為貴嗎!」後來她也跑不動了,只有我一個人還在跑,那一刻,我對自己真是刮目相看,我不知到我的那股勁是從哪冒出來的,我竟然能堅持下來。原先我還以為我是第一個倒下的呢。最後我們一起拿到了女生組第一。在山頂眺望那翠屏山,就像綠色的海洋,散發出的空氣,真令人心曠神怡。
; ; ; 這一次的遊玩我收獲很大,我了解了南京的變化,南京的美麗,南京的繁華,南京的綠化,和南京那漂亮的新衣裳,南京正在向現代化的大都市進軍,南京一定會變的更好,更美
⑹ 游雁盪山日記 譯文
譯文:
癸亥年中秋節前一日,去游雁盪山,遊玩了兩天才回來。山中的古跡大多已荒蕪,被叢生的草木掩蓋不能探尋訪遊了。而雁盪山的山峰姿態、峭壁風光與我從前去過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鮑孔巡說:「何不寫篇游記?。」我答到:「此山不可記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過是荒蕪地方的小山溝,柳宗元貶官居永、柳,以尋幽探勝來打發日子,所以才用盡篇章辭藻來形容。而雁盪山則盤曲在浙江東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險怪,奇形怪狀的山峰,不僅高而且多。
如定要以詞句來形容雁盪,則只能將雁盪風光形容得與其他名山相類,而不能將它的獨特之處顯現出來。而我以為雁盪的獨有之處有兩點。
以前所見過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棲霞山,杭州的飛來峰,它們的山峰崖洞並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歡在山上雕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愛在上面鐫刻自己的名字和詩詞,這些被雕鑿鐫刻的山如同長了傷疤一樣慘不忍睹。
而雁盪山獨能保持山的原貌。這是因為雁盪山壁立千仞,不可輕易攀援,又處在僻遠的地方,富貴及有權勢者一般沒有特殊的原因不會來此,即便來了,也不會久留,花費時間財力來表明自己「到此一游」,這就是雁盪山始終沒有被愚僧俗士剝落斧鑿所污辱的原因。
秀麗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樂。但雁盪山岩深壁削,時需仰觀,時需俯視。俯仰之間,肅穆端靜的感覺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種雜念和憂慮就會消失,而本心開始與天地之精神相連接。
知曉了這兩點,那麼高潔之士守身處世的學問,聖人賢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6)浮邱山游記擴展閱讀:
作者介紹: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萬字(遺失達200多萬字,只剩下60多萬字),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作為明代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徐霞客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從旅遊的角度看,其對壯游山水的全身心投入,是最為引人注目的;他的旅遊文學經典巨著,是其所有成就中的高峰。
隨著徐霞客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專業旅行家的出現,旅遊才正式作為人的生存方式之一,迅速進入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意識和文化生活之中,並從士大夫濟世人生的附庸生活中獨立了出來,步入迅速發展的時代新軌道。因此,《徐霞客游記》堪稱中國旅遊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徐霞客以其《游記》,生動傳神地描繪了涉及今天大半個中國(2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眾多山水名勝、奇觀異景乃至風俗民情、社會生活等,給後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文化財富。
在旅遊學、地學、文學、文化、經濟乃至動植物、生態、政治、社會、宗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無怪乎人稱《徐霞客游記》是「明末社會的網路全書」。
⑺ 周末去湖州太湖,值得一日游么,有什麼玩的地方推薦
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眾多歷史人文景觀。市區有巧設精雕的飛英塔,江南獨樹一幟的鐵佛寺,安閑靜雅的蓮花庄;北面有南太湖自然風光和「石鍾乳音樂廳」——黃龍宮;湖東有「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的南潯鎮和「湖筆之都」善璉鎮;德清久負「清涼世界」盛名的避暑勝地——莫干山,浙北第一峰的安吉龍王山,長興顧渚山的顧渚貢茶院也各擅春秋,遊人流連忘返。
南潯古鎮
南潯鎮位於浙江省北部,湖州市東部,其東北部與江蘇省震澤鎮毗鄰。
南潯被譽為中國江南的封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鎮上有全國文保單位小蓮庄、嘉業堂藏書樓以及張石銘舊宅等古建築群。除南潯古鎮名滿世界外,含山、石淙蠶花和南潯輯里湖絲、養蠶技藝等蠶桑習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菱湖「桑基魚塘」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傳統養魚生態農業模式,被譽為中國魚都。
門票:100元(聯票)
莫干山
莫干山素以竹、雲、泉「三勝」和清、靜、綠、涼「四優」而馳名中外。 「竹」,是莫干山「三勝」之冠,以其品種之多、品位之高、覆蓋面積之大列於全國之首、世界之 最。走近莫干山,只見修竹滿山、綠蔭環徑,風吹影舞、芳馨清逸,宛如置身綠幕之中。景區及外圍區 有連片竹林127平方公里,有詩雲:「竹徑數十里,供我半月看。」莫干山所獨有的「黃金嵌碧玉」、 「碧玉嵌黃金」兩類珍貴竹種則以其獨特的花紋傾倒無數遊客。「雲」也極具特色,因時而異、變幻萬千,動若浮波、靜若堆絮,站在雲海上餐霧飲露、枕雲席絮,令人有「遺世而獨立」之感。「泉」也是 一勝,飛瀑流泉多達百餘道,可謂峰峰有水、步步皆泉。 「綠」是「四優」之一,樹綠、竹綠、草綠、山綠,如綠色的海洋,滿目皆翠。全山綠化覆蓋率高 達92%。「清」也是一大優點。若漫步於竹林或憩息於林蔭,或眺望於亭台,或夜坐於別墅,處處清新 悅人、神舒膚爽。「涼」是避暑的主要條件,因莫干山地處一定高度,綠化覆蓋率高,且多流泉及儲水 量大的修竹,因此夏季氣溫較低,七、八兩月平均溫度僅24.1度,早晚尤為涼爽,最宜避暑。「靜」, 谷幽境絕,宛如世外桃源。走出久被噪音圍困的圈子,莫干山能給你一個靜謐的天地。
門票:莫干山門票80元/ 人。
藏龍百瀑
藏龍百瀑景區位於浙江省安吉縣東南部(又名太平天國「小梁山」),距縣城18公里,南連臨安「小九寨溝」風景區,西與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相連,湖州通向臨安的臨青省道橫穿藏龍百瀑景區,藏龍百瀑景區方圓30多平方公里,進入景區沿途兩岸千米高山對峙,森林茂密,路邊飛瀑流泉,可見懸崖疊障,奇峰林立,瞬間迎面而翠竹連綿。藏龍百瀑是浙江最大的瀑布群,有三折重疊,落差為60多米的「長龍飛瀑」,有彩虹橫卧的「 虹貫龍門」(人稱小黃果樹),更有神形皆備的「神龜聽瀑」——真可謂瀑瀑相連,一步一景。
門票:48元
下渚湖
下渚湖,又名防風湖,位於德清縣城武康郊區,中心湖區面積約1890畝,相當於1.26平方公里,整個水域面積3.4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第五大內陸湖。江南最大的天然濕地下渚湖的神奇在於湖面或開闊如漾,水天一色;或狹窄如港,汊道曲折,遍布湖盪的島嶼沙渚土墩形各異,隱伏島嶼台墩600餘座。湖中有墩、墩中有湖;港中有汊、汊中套港。彎彎繞繞,就像走在一座巨大的水上迷宮里了。這里港灣交錯,蘆葦成片,河水清澈,野鴨群息,基本保持著原始狀態。湖東西兩側有防封山、禹山,山上有許多古跡。湖中有道觀山、和尚山,兩山中間又有扁擔山相連相傳當年大禹為 表彰防風氏治水有功,特賜封山禺山方圓百里,立為防風國,為良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門票:80元
太湖旅遊度假區
太湖旅遊度假區靠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湖州、國家風景名勝區莫干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水上風情區:區內已建成太湖樂園(中國極限運動基地)、太湖浴場、標准游泳池、水上別墅、中國飛翼船基地等。
水鄉田園風光區:連接區內眾多的湖盪小島,田園村莊、桑林魚塘,開展旅遊、垂釣、觀魚、賞花、品茶、野營等田園風光游;
洞山風景區,有天然溶洞黃龍洞(宮)、邱城遺址,我國最早的貢茶溫山御 和御茶園遺址等湖州古文化景區;6)碧岩風景名勝區:弁山的森林竹海、青山碧岩、溪泉瀑布為特色的風景區。
門票:20元
交通:乘16路在太湖源旅遊度假區門口下。
湖州三絕
塔里塔
飛英塔,原來位於飛英寺西側的舍利石塔院內。寺院始建於唐懿宗咸通五年,唐僖宗中和五年更名為「上乘寺」,北宋真宗景德二年始改為今名。湖州飛英塔有內外兩個塔,內為石塔,又在石塔的外圍建造一座磚木結構的外塔,形成塔里塔的奇觀。
橋里橋
潮音橋,潮音橋位於湖州市南街東側,橫跨於雨溪之上,為三孔石拱橋。建於明嘉靖十八年,因橋洞有海潮之音而得名。
廟里廟
府廟,位於浙江湖州市人民路和北街之間,湖州城隍廟自始建至明代稱府城隍廟(簡稱府廟),歷三代城隍神。第一代是五代清泰元年後唐的「阜俗安成王」,第二代為明武洪二年敕封的「威靈公」,第三代城隍神是明萬曆元年始尊「湖州府城隍勞公神」。
⑻ 紫冒山游記作文600字初中
紫冒山游記作文
早晨的第一束陽光射向我的臉頰,睜開疲倦的雙眼,看到周圍正在酣睡的同學,不禁嘴角上揚,露出一個燦爛的笑容,心中暗想:「這又是一個美好的早晨。」
邁著矯健的步伐,我們一行人浩浩盪盪的步行到紫帽山腳下,森森陵谷,嵐氣漭泱橫;燦爛明日,朝氣蓬泱溢……
邁開,雙腳,一片片嫩綠的樹葉飄落下來,似翩翩起舞的蝴蝶,凌空而降;給這個充滿陽光的早晨又增一分朝氣。原以為輕輕鬆鬆便可爬上山去,誰知,還未走到半山腰,雙腳便像灌了鉛似的,無論自己如何使勁,總是搖搖欲墜,難以自拔。就在我痛苦不堪之時,一雙小手把我扶了起來,抬頭,哦,是楊曄向我伸出援助之手,是她幫我增添了爬上山的決心……山重水路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這樣,我與楊曄手拉著手,再次向紫帽山發起直沖,或許是因為友誼的力量把,我逐漸的感受到了力量,不一會兒,我的雙腳就充滿了力量,有一種想沖的感覺,而楊曄則停下休息。向前走了幾步,忽然覺得心變得很沉重,怪悶的。腦中不由得出現了半年前爬紫帽山畫面。「半年前,老師組織了爬山活動,當時的我十分好勝,覺得隊友爬山速度慢,便撇下隊友獨自攀爬,當然,好勝的我第一個爬上了山,但卻被老師責罵,為何?那是因為我沒有集體榮譽感,不團結。記得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團結就是力量人心齊,泰山移。難道你沒聽過」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是的,我應當好好反思自己,而現在,我更應該幫助我的同伴,於是,我停住腳步,返回,像她剛才一樣,伸出一雙手,把她扶了起來……
流水潺潺,浪花擊打著突兀的岩石;風吹過,樹葉彈奏起一首激盪的樂曲;此時的我,才真正明白了」團結「這個字的含義。
停下,歇息,就在這時,教官走上來,他鼓勵我們,激勵我們,幫助我們,就在這兒,我感受到了一種溫暖……
終於,爬到了山頂,極目遠眺,我看到了祖國壯麗的江山,肥沃的田地,鬱郁蔥蔥的樹林,令我不禁為祖國的雄偉而贊嘆不已!!!
走進古廟,裡面香火勝旺,許多人正在朝拜,紫煙圍繞,極具朦朧之感。山頭絕頂舒眼望,萬壑千邱一塊青。頃刻雲煙四起,混混淪淪太虛氣!一種飄飄欲仙之感席來……傳說唐朝道士號元德翰人鄭文叔在此修煉,尚有石豉、丹爐、試劍等峰跡。
紫帽山上有這樣一個傳說,凡是找到一百個心的人就可成仙,這一百個「心」字結構各異,形象地讓人領悟其表達的含義。如「心」字中無一點的,可以領悟為「虛心」;「心」字中的一點明顯偏下的,含義是「放心」;「心」字的字體偏細小的,含義為「細心」等等,一百個「心」字就有一百個含義,一百顆「心」就有一百個「心語」。如此眾多的「心」字,讓人參悟「心」的含義,領會不同的意境。這在中國石刻史上是罕見的。
⑼ 求一篇關於國慶節的游記,最好在山西境內
五台山游記中部—北台中台徒步穿越記(轉貼)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的東北部,屬太行山系的北端,中心地區台懷鎮,距五台縣城78公里。
五台山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台,故稱五台;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綉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台內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周長約250公里,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頂海拔3061.1米,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台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暑勝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草原、灌叢構成,是優良的夏季牧場。
五台山的五個台頂的海拔都很高,其中北台最高,海拔3061米,中台次之海拔2894米,東台第三海拔2795米,西台第四海拔2773米,南台最低海拔也要2485米。
一:旅遊班車奔北台:
20xx年x月x日,是我到五台山中心景區台懷鎮的第一天,當時正下著小雨,一問才知道,小雨已經下了快一周了,我心中未免有些憂慮,看來五台山此行去五個台頂的計劃要泡湯了。隨知道,第二天早上,也就是20xx年x月x日,天公作美,天放晴了,大喜過望,我決定立刻坐旅遊班車上北台。
在決定去北台之前,我認真地研究了五台山旅遊地圖,初步了解了五台山的五個「台」的分布狀況,詳細地看了地圖上標記的五個台頂的方位以及它們之間的距離。從地圖上看一個人要想一天徒步完五個台頂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要想徒步把五個台頂都朝拜完,那麼至少要兩天的時間,而且第一天的晚上必須住在西台台頂;即使是你從台懷鎮中心出發全程都坐旅遊班車也至少要兩天的時間,況且作為一般的旅行者和「驢友」來說,五個台頂都游遍個人覺得也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決定只看精華部分,首先要看的當然就是海拔最高的「華北屋脊」—北台了。選擇第一站去北台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北台、中台、西台它們之間的距離比較近,而且它們都在台懷鎮的西北一側山脈上。這樣的路線就可以從北台一路下坡直奔中台,然後可以再從中台奔西台夜宿西台或者從中台奔吉祥寺再返回台懷鎮,在一天之內可以「輕松地」游完兩三個主要的台頂,這是一個既可以看北台中台以及沿途美景,又可以節省時間、金錢和體力的一個最佳選擇。
路線制定好了,那麼如何去北台呢?去北台的路線我也經過了咨詢和了解,上文已近提過一條。大致有兩條路線可供選擇,一條就是從台懷鎮的庵頂廟出發徒步爬上澡浴池寺,再從澡浴池寺順路向上到北台;第二條路線就是從台懷鎮坐班車直接到北台(路過鴻門岩)。第一條路線被很多勇敢的徒步驢友走過,路途大多比較「艱辛」,時間也相對較長,到達北台大約要三四個小時吧 ,而且,走這一路段一定要幾人組成的團隊才行。而第二條坐班車直接到北台的路線是最省力省時的一條「捷徑」,為多數旅遊者所選擇,一個人北台更應該選擇這條路線。
去五台山的五個台頂的旅遊班車我在上部的游記中已經提過,這里還要提下—去五個「台頂」要在台懷鎮中心旅遊汽車公司總站買票,五個台頂總共是五條線路,每個線路只去一個台頂,如果你想五個台頂都去,那麼你只能分別坐五次往返班車,總的費用大約是350RMB左右(費用高而且來回折騰,還耽誤時間)。
早上8.15分左右,在鎮中心的旅遊公司班車停車場,我花了70元錢買了去北台的班車票。旅遊班車是一個微型麵包車(車內有空調但窗戶不能打開),車內只能做10餘人;8點30分左右在湊齊了人數之後,我坐的麵包車出發了。麵包車上一共11個遊客。司機是個年輕小夥子,常年開班車上五台。汽車行駛在蜿蜒曲折的盤山路上,一路上山形地貌多變,景色也是宜人。可是由於小司機把這個車開的太快了(自我感覺的),山路又是轉彎很多,所以還沒到台頂我就有些頭暈,甚至都有要嘔吐的感覺了。好在不到40分鍾,北台就近在眼前了。
北台名葉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台「頂平廣,圓周四里,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贊曰:
「絕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宮。鍾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
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五台山的五個台頂數北台最高,也最為有名,這個也是我選擇去北台的主要原因,初秋時節到北台,你大可不必像導游以及當地人所說的那樣把自己用棉大衣「全副捂裝」起來,一件襯衣,外面一家夾克衫就足以了,關鍵問題是你要看看天氣的好壞,陰天或者雨天再穿一件薄絨衣絨褲就行了。
到了台頂,略微有點缺氧的感覺(我想這很可能是我們在麵包車內時間長沒通風換氣的緣故),下車不長時間馬上就適應了。雖然這裏海拔很高,但是氧氣並不像青藏高原那樣缺少,所以你不必害怕。青藏高原是因為海拔比較高(平均海拔達到4000~5000米)氣壓低空氣含量低,所以才會有缺氧的感覺,而五台山北台雖然海拔相比平原地區高但是仍然比青藏高原低了許多,而且由於周邊的綠色植物較多,所以,不會有去西藏的那種缺氧的感覺。
這個是北台頂最高處海拔3061米的建築靈應寺的龍王大殿,廟裡面供奉是龍王。由於我們大概是第二波到北台的遊人,所以這時候上面的人很少,這時候也是攝影最好的時機;由於是才雨過天晴,所以天空分外清爽通透,不算高大的寺廟在蔚藍色的天空和白色的祥雲襯托下顯得那麼雄奇瑰麗而又有些神秘,彷彿是龍王在顯現著它的神威,保佑著蒼生大地,我拿起相機一陣拍攝。
雨過天晴的北台的天空是那樣的湛藍,看的我有些心醉,在城市生活的久了,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蔚藍的天空,我想起那首著名的歌曲—高原藍:
「人都說高原高
人都說高原險
高原上有一片純凈的藍天
人都說高原紅
人都說高原藍
誰知道高原上那朵藍
她是阿妹的衣衫。」
位於龍王大殿東側的隱峰塔,是北台頂一大靈跡,是為紀念唐代高僧隱峰禪師而建的,塔內葬有隱峰禪師的舍利骨。 隱峰塔的塔尖直指藍天白雲,彷彿要和藍天接壤。遠處的群山的山巒也顯得那麼矮小。
我想起了一個名句—「山,離天三尺三。」站在這里,天不在高不可攀,彷彿觸手可及。
陶醉在那透徹藍天的氛圍中,我緩步走在北台頂上,北台頂面積不大,但是也足有一個足球場大的面積了。上面這張是北台頂的主要建築-文殊菩薩大殿,大殿與一九八六年進行了重修,裡面供奉著無垢文殊菩薩。 漢白玉拱形石橋兩側是一個橢圓型的水池,據說在這個池子里的水不會乾枯,寺廟的僧人們主要靠這個泉水生活,感覺真是很神奇。
當你看到藏傳佛教中經常出現的經幡時候肯定會想到西藏,但是這個是在五台山北台西南角下面出現的,它是藏傳佛教的標志,由於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的寺廟中亦有藏傳佛教寺廟(俗稱黃廟)的存在,而且前來北台朝拜的藏民僧眾信徒也是常見的,所以,它出現在北台就不足為怪了。
「呀~拉~唆~~咿~~呀
呀~拉~唆~~咿~~呀
高原紅啊高原藍
想念高原上純潔的那一朵藍
天也藍衣也藍
想起阿妹心底暖」
北台頂遠望,群山峻嶺,如刀劈斧削般巍峨起伏。 藍天白雲下面,峰巒疊嶂,山連著山望不到邊。
蜿蜒曲折的盤山路,這就是剛才上北台走過路,路都是石板路面,路況很好,這條路是由台灣富士康集團公司副總裁盧松青、邱毓貞夫婦捐資1432萬元於2005年修建完工的,整個工程全長12.7公里,南起鴻門岩,北至北台頂靈應寺前。這條修好以後,大大方便了前來朝拜的僧眾和旅遊觀光的遊客,一般的小轎車都可以上來,只是路面有些窄。
在畫面中間偏右處最高的山尖就是東台了,其實,去東台和北台完全可以一趟車全看了。在去北台的路到達海拔2000多米的山樑時候,有一個地方叫鴻門岩,鴻門岩處有個岔路就是通向東台的,從外面坐車進入台懷鎮也必須經過鴻門岩。東台比北台要近些,從東台下來班車再去北台是完全可以的,也用不了多少時間,事實上,我們的班車只在北台停留了不到40分鍾,我想東台也就30分鍾足夠看的了。真不知道旅遊公司怎麼想的,把掙錢放在第一位,其結果呢,有不少遊客都選擇直接去北台而不去沒什麼名氣和看頭的東台了。
二:北台徒步奔中台:
在北台頂依依不捨的欣賞拍照美景大約40分鍾左右,一同來的遊客都回到班車上。這個時候我做出了一個事先就想好的大膽的決定,獨自步行去中台;因為我通過事先看地圖和剛才在北台頂上觀察實地,去中台的路不是很遠,一問才8公里左右,而且有大車道可行,當天的天氣又是這么晴朗清爽,難得的一個好天氣,時間也才上午9點40分左右,估計就我的良好的身體素質,用不上中午就會到中台。小司機見我要去中台,帶著疑惑和關切的目光注視我,並一再叮囑我要注意安全,我和他開玩笑說:「你的車開的太快了,我很害怕,不敢坐了,所以我要自己走著去中台。」其實,是北台和中台以及路上的無限風光吸引著我,要去領略下別人不曾領略的風景。後來的事實證明我的這一個決定是英明的、正確的,雖然,我在從中台返回的路途中也受了不少的「罪」,但是對於一個「驢友」來說這點苦算不了什麼,也是非常值得的。
9點45分鍾左右,身著輕裝的我,邁著輕快的步伐,背著簡單的包裹,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獨自走在通向中台的土路上了。這里簡單敘述下我這次的裝備,很簡單的一個相機包,一張當地的旅遊地圖(雖然地圖的准確度不夠,但是帶地圖是必須的),一個小拎包,拎包里有2個麵包、一根火腿腸、一瓶礦泉水、一個蘋果、一把水果刀還有一袋小鹹菜。根據經驗和路程,隨身多攜帶一些食物和水是必須的,尤其是在荒無人煙的大山中行走更是要多預備些食物和水,有時候還需要帶上個打火機和一把小刀以防萬一迷山時候過夜用,有條件的帶個有GPS功能的手機或者GPS更好,手機也是必須的雖然在高山有時候沒有信號。
從北台頂到中台頂之間的山脊上有一條人和馬車經常走而形成的土路,被稱為「大車道」,遠處平整的台頂上的兩個紅色建築就是中台的兩個寺廟的屋頂。其實這條路如果政府或者個人出資整修一下是也是可能的,如果整修好了的話,多數遊客去北台和中台游覽就可以一次觀看全了,而不必再折騰坐班車下去,回到鎮中心再坐另一趟班車(你當然需要另外買票再花60RMB)上來才能到中台了。想像和現實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多數的時候,因為條件的不允許很多事情難以實現。
事後,轉念又一想,如果這條路真修好了的話,那麼我就可能不會獨自行走在這條靜謐又愜意的路上了,也許就會錯過許多美麗的風景了,有失就有得。對於我這次旅行來說,走這段路應該是收獲最大的。這條路也可以說是五台山風景最美的純自然風光,它少有人打擾,一切都顯得那麼純朴自然,如果時光倒流幾百年、上幾千年你仍然會看到這樣的場景—馬兒在悠閑地散步,羊群在自由地吃草……,所以,保持一塊原始的凈地對於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意義是重要的,不要因為我們人類的過度開發而破壞了原始的自然美景,在五台山這樣的世界文化遺產地這一點更加重要。
下山的速度是很快的,道路很平緩,沒有什麼荊棘阻礙,一回頭北台已經被甩在身後了,雖然此時我不過才走了10分鍾而已。天還是那麼湛藍,北台的最高處的寺廟已經變得很小了,但是在藍天的映襯下愈顯得它的高大挺拔。由於是初秋,山四周的植被都有些發黃泛紅了,這就是高原的山在秋季看起來「發紅」的原因,秋季天氣晴好的日子,在山下遙望北台,你會看到一片金紅色圍繞著北台(所以北台又被稱作「紅頂」),北台此時顯得更加神秘莫測,讓人神往。
不知不覺中已經走了接近1小時的路程了,看見前面有個不大的寺廟,於是進去拜謁一下。廟中供奉的是笑口常開的米勒佛,但這已經不重要了,一路上沒看見一個人,這時候看見廟中的和尚感到很親切,廟的一側還停著一輛麵包車,這輛車是從中台方向過來的,有2個香客在一旁閑聊。這個寺廟位於北台和中台的中間位置,一般遊客少有人來。
在小寺廟處稍事休息,繼續前行,走著看著,突然看到了令我驚奇的一幕—一群悠閑地馬兒在小路旁邊的緩台上自在吃草散步。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這是一句描寫草原風情的歌詞,不想讓我感到驚奇驚喜的是在海波2500多米的高山上竟然看到了這一幕。
成群結隊的馬兒在「高原」台地上行走,馬兒後面的是一群羊。
此刻一切都顯得那麼恬靜,藍天,白雲,草地,馬群,羊群,群山靜的讓人心醉,美的讓人不忍離去;不遠處觀望著美景的我,彷彿融化在這仙境般的景緻中似的,不願邁步走開,但願長醉不願醒,如果有機會就把自己的心靈和身體都託付給這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吧,你會忘卻都市緊張生活工作中的一切煩惱的。
兩個牧羊人和一大群肥壯的綿羊,在這么高的高山上, 要想把這么多的羊兒趕上山來想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知不覺中我離開北台已經是一個多小時了,抬頭望遠處的中台似乎是近在眼前了,其實,山路彎彎,到中台還有一半多的路程呢,用「遠在天邊」形容也不為過。此刻,中台映襯在藍天白雲下,大殿黃色的金頂紅色的牆體在陽光的照耀下分外壯觀美麗,也更顯現了它的神秘,這綺麗的美景更加激勵著虔誠的人們前去探訪它、朝拜它。
中午11.30分左右,此時離中台已經不遠了,土路旁一側,山上流淌下來一股清澈甘甜的溪水,於是我決定停下來吃午飯。此刻,山風不大,我盤腿習地,一遍吃著麵包一遍看著遠處的美景,心裡愜意級了。
三:中台美景:
中台又名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頂廣平,圓周五里,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有詩贊曰:「群峰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
「中台台頂由24億年-25億年礫岩砂岩組成,保留的古夷平面面積約0.15平方公里,海拔2896米,是五個台頂中海拔第二高的台頂。台頂保留有冰緣岩柱、石海、石流坡、石環、石多邊形等冰緣地貌還有亞高山草甸等。」
中午12點20分鍾左右,經過2個半小時的輕松自在的「長途跋涉」,中台終於近在眼前了。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些佛教特徵明顯的佛塔和色彩鮮艷的經幡。
方形的佛塔,上面還有用藏文刻上的經文。掛滿了信徒們祈福的五彩條布的佛塔與這美景融合的那麼自然,那麼和諧。
五彩的條布經幡象徵信徒們美好的願望,這里天還是那麼的蔚藍,藍的彷彿能穿透你的心靈和身體,讓你如夢似幻、如醉如痴。
氣勢雄偉宏大的大雄寶殿,它屹立在海拔2858米的中台之巔。這個大殿就是剛才在來的路途中看到的最高的那個「黃頂紅牆」的建築,看樣子是一座嶄新的建築。乍看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故宮的某個大殿和它類似。
在中台我雖然沒有看到「中台雲海",沒有感受到「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但是我同樣感受到了「群峰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北台、中台以及路途中的美景我想會長久地印在我的腦海中。
四:中台直奔吉祥寺:
12點55分鍾左右,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中台,奔向了我的下一個目標—吉祥寺。之所以選擇去吉祥寺,是因為從地圖上看從中台到吉祥寺要比到西台近上接近一半的路程,而且到吉祥寺的話體力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從吉祥寺翻山返回台懷鎮。如果選擇去西台,那麼就必須要住宿在西台了(從中台到西台的距離大約超過10KM),第二天早上在從西台奔吉祥寺,這樣都要耗費大量體力和時間。
從中台奔向吉祥寺只要順著休憩很好的上山公路往下走就可以了,這條路基本都是修在半山坡上的,在中台頂是看不到吉祥寺的,因為它藏在深山溝谷之中。
從中台頂下來,我順著盤山公路的方嚮往下走,因為這條公路是從台懷鎮修過來的。我時而走一段公路,時而橫著穿越灌木叢,這樣就節省了不少時間和體力,一路上只看到一輛去中台的麵包車和一輛轎車,大概是從台懷鎮去中台的人比較少吧,我感覺這條路上很是幽靜。走在不寬的盤山土路上,隨意眺望遠處的景緻,墨綠、淺黃、深藍、淺白各種顏色不時地映入眼中,到處都是初秋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從中台返程的盤山公路,路面平坦,多數都是土路,走起來不費什麼力氣。在接近轉彎處的路段附近走「直路」橫穿要節省不少距離和時間,而且也不至於走太久的灌木叢讓你感到路途難行和疲乏。
走了接近一個小時的路程,中台似乎已經離我很遠了。藍天白雲下的中台翠岩峰,更加顯得神秘,讓人敬畏。
13點50分,大約走了一個小時的路程,突然,公路的下方的山坳里兩個白塔進入我的視野,這兩個白塔的模樣像極了台懷鎮的那個標志性的白塔,公路旁邊還有一群散放的馬兒在吃草;再仔細一看原來這是一座尚在修建中的寺廟,寺廟的圍牆處還停著一輛裝有建材的汽車。這個不知名的寺廟肯定不是我從地圖上看到的那個寺廟,從它的佔地來看它的規模不是很大,在這個山坳的最深處修建寺廟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隨著五台山整體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我想以後人們一定會看到一座又一座漂亮的寺廟群的。
深山藏古寺。又順著公路往前走不遠,一座大型的寺廟建築群映入我的眼中,看來這極有可能就是地圖上標志的寺廟-吉祥寺了,一陣興奮喜悅之情洋溢在我的心中,一會一定要去這個寺廟看看,順便也問問回去的路該怎麼走。
高處俯瞰,整個吉祥寺被一片茂密的杉樹林圍繞著,杉樹林不算太高但是密度很大,杉樹林的環繞不但形成了天然的圍牆,也增加了吉祥寺的神秘感,同時也讓它顯得和周圍環境非常的協調和自然。
吉祥寺是順著山坳的地勢走向而建,整體呈現一個狹長的三角形形狀,很是符合建築規范,也顯得非常大氣壯觀。最下方的兩座白塔恰到好處地點綴著整個建築群,它們和上面的兩個白塔交相呼應,讓人看了不至於有頭重腳輕的感覺。從高處看了看覺得還是「直插」到吉祥寺路途要近的多,於是收拾好物品,穿行在灌木叢中,走著走著突然感覺到左腿膝蓋處很是疼痛,看來是昨天登山有些急抻著腿了(也是我前一段時間少於鍛煉的原因),心中很是著急,如果腿繼續疼痛下去的話,大概很難徒步返回鎮里了,不管怎樣,先走到寺中再說。這段並不算很遠的「下坡路」我走了大約有20多分鍾,從密林的邊緣處,也就是寺廟的上方的白塔附近的側門我進入了吉祥寺。
吉祥寺寺廟規模比較大,有10多間的廟宇和僧堂,寺廟的主體建築位於坡地的最上方,主殿位於中心位置的中軸線上,是整個建築群中最高大雄偉的建築,金黃色的琉璃瓦在陽光的照耀下很是顯眼。主殿中軸線的下方是兩個圓形的放生池,放生池的正前方是一個2~3米高,7~8米長的照壁牆,照壁牆的下面是一小片菜地,僧人們可以在這里種植些蔬菜。主殿的右下方還有一個半圓型的拱橋,拱橋相對比較高,而且這個「拱」的弧度比較大比較圓,從下面和側面看就像一輪圓月的大部分落在平靜的水面上面,讓人不能不浮想聯翩。拱橋下有一條從山頂流淌下來的小河,清澈的泉水從中台翠岩峰處的高山上流淌下來,不但給寺廟的僧眾提供了水源,也為寺廟增加了靈氣,同時也給來這個寺廟上香的香客門帶來了吉祥好運,我想這大概也是這個寺廟叫「吉祥寺」的一個原因吧!在拱橋的下面還有個大概3~4米高的水車,看上去很是壯觀別致和與眾不同的情趣,這些僧人在這樣一個地方修行真是一種福氣。
此時,我的腦海中自然地就涌現出了一首古詩—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 惟聞鍾磬音。」
雖然此時不是清晨,但是景同情似,感慨油然而生。
五:翻山越嶺返程路:
在寺廟里簡單地游覽了一番,准備啟程往回走了。這時時間已經是14點30分鍾多了,來這個地方參拜上香的人不多,在寺廟中看到好像有一輛轎車,但是沒有看到台懷鎮來的旅遊班車(大概是不會有很多人會專門來這樣一個偏僻的地方來,所以不會有什麼旅遊班車的。),寺廟中有為上香的散客准備的客房,房間比較干凈,價格也不貴才15元/床。但是考慮再三,我這次行程的時間比較緊,不能在此停留休息,雖然,經過了「長途跋涉」很是疲憊,而且左腿還很是疼痛,我仍然堅持要徒步返回台懷鎮,這是一個艱難選擇,因為我不知道返程的路途有多麼的「遙遠」和"艱辛",於是,我向一個正在給寺廟的牆壁彩繪的一個中年工人詢問起來,這位大哥對著我的地圖認真地告訴了我一條平時寺廟里的僧人們經常走的一條「山路」,也是返回台懷鎮最近的一條小路,據他說大概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從吉祥寺到台懷鎮了。聽他介紹完並千恩萬謝過他之後,我再也無心觀賞寺廟的美景了,前程漫漫,何時才能返回住處對我來說是個未知數。
從吉祥寺出來走上了一條小路,在快要接近剛才下來的公路的時候,恰巧碰到了一位年輕的僧人,又像他打聽路,他告訴我走到對面的山樑凹處的石堆,然後順著山脊向左走有條他們常走的小路,順著小路再翻過一個山脊就可以看到山那面的一個寺廟(鳳林寺),從寺廟處再順著公路走就可以回到台懷鎮了。順著它的指引我很快就爬上山頂,看到了那個只有一米左右高的「石堆」,看來這個「石堆」是他們僧人日常做的指示性「路標」,回頭遙望吉祥寺,感謝那位大哥和路遇的年輕的僧人,繼續了我艱難的行程。
15點30分左右,順著他們指引的崎嶇的但很是清晰的「小路」,又爬上一座山脊,站在山脊上,終於看到了下面的寺廟群,以及蜿蜒的公路,看來返會鎮里不會太久了。從此處山脊到下面的「鳳林寺」的小路很是難走,多數的時候都是羊腸小路,有的地方根本沒有路,只能順坡而下,而且有的地方的坡度也比較陡。
中間的那條長長的往上去的公路不是往去往台懷鎮的,尖塔下面的往低處去的公路才是返回台懷鎮的公路。
正前方最遠處的最高的山頂就是東台了,此時天氣晴朗,東台似乎看起來離此處不是很遙遠,其實,隔著「千山萬水」呢。
16點30分左右,又經過一番艱辛的跋涉,終於從它的背部來到這座地圖上有著標記的寺院—風林禪寺,也離台懷鎮越來越近了。
風林禪寺的建築規模要比吉祥寺小了一半,但是它是這條山谷內規模最大的寺廟,和附近的幾個小的寺廟相比仍然要宏大雄偉許多,從山門的台階和石獅子就可以看出的氣勢。它也是建在山坳的最深處的一座寺廟,寺院里有座三層高的僧房正在建設中,10多間的寺廟、僧房等建築緊密地依山勢而建。
從鳳林禪寺正門的台階下來,有個「人間凈土」牌坊立於陡峭的台階上,順著這條小路再往下走約1KM就可以插上公路了,這樣走比從鳳林禪寺直接上公路可以節約2KM的路程,這是一個鳳林禪寺的一個僧人告訴我的。這里的環境也是十分幽靜的,這條山谷的深處少有人來,在從山脊下來的過程中,我只看到了在半山坡上有幾頭在吃草的牛兒,以及幾個在樹林中采蘑菇的年輕人。鳳林禪寺以及周圍的幾個寺廟建在這樣幽美而少有人打擾的環境中確實算的上人間凈土了,不過從附近的光禿禿的山坡上可以看出這里明顯遭受過人為的破壞,而且破壞的也是相當的嚴重了,這里的海波不是很高,大概也就在800~900米左右吧,山坡也不是很陡,樹木是完全能夠在這里正常生長的。過度的開發破壞以及採伐樹木是會讓「人間凈土」變成「人間壞土」的。「人間凈土」牌坊下我看到了小路旁幾朵美麗的野菊花仍然在盛開著。
17點10分多,這幽深的山谷中此時已經看不到太陽了,但是太陽的余暉仍然把水泥公路以及山谷照耀的很亮,有個信念在支撐著我向前向前,我「一瘸一拐」地緩慢地走在回台懷鎮的公路上,看不到一個人,也看不到炊煙,我打開身上的手機聽著MP3,偶爾我也哼上幾句,這樣孤寂感和腿上的疼痛感就減少了許多.........。18點多,我終於看到了裊裊的炊煙,以及路旁的幾戶人家,台懷鎮已經近在眼前了,我終於到家了。
回到台懷鎮, 吃過晚飯後簡單洗漱一下又開始了我出行每日必做的功課—寫旅行日記,雖然感覺很是疲憊,但是我堅持寫著,晚上九點多,聽到窗外響起了淅淅瀝瀝的下雨聲,晴朗了一天的五台山台懷鎮地區又開始下雨了,真是老天多變,氣候無常啊!
說明:北台和中台的海拔都很高,氣溫要比山下台懷鎮低不少,五台山的最佳旅遊時間是從「五一」到「十一」中間這幾個月。所以如果你是正好趕上「五一」或者「十一」期間去北台中台旅遊,那麼一定要注意天氣的變化,多聽當地人指教,畢竟安全是第一位的。況且「五一」「十一」時節北台和中台很可能會下大雪,上面的風也會很大,估計趕上那樣的天氣你也不會有心情看什麼風景了。
後記:此次北台中台之行對於我來說是十分幸運的,20xx年的x月x日,我將牢記這一天,可以說在五台山這樣的氣候瞬息萬變的「高山區」,能趕上一個如此晴朗的日子是非常難得的,看來我此行真是十分的幸運,也許我的佛緣還真不小。如果你有機會來五台山,那麼北台中台是一定要去看的,如果你的體能和條件允許的話,你不妨也走走我走的路線,有幸你就會看到其他遊客絕不會看到的「高原風情」,你會有許多的心靈感悟,離開導游吧,獨自或者約一兩個旅伴同行,說不定你也會碰到那匹「黑馬」,還有那成群的綿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