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虜衛的遺址
❶ 諸葛草廬亭的草廬遺址
諸葛草廬亭位於襄陽隆中風景區,隆中山畔三顧堂後坡上,呈六角形,雙層飛檐,碧柱紅瓦專,亭屬中一塊大石碑上刻有「草蘆」兩個大字,字體蒼勁端莊,是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年)所立。此處本為諸葛亮隱居時住宅的讀書室,明襄簡王朱見淑迷信風水,意將此古跡霸佔為自己的陵墓。李自成起義後,把陵墓建築搗毀,但土墳仍在。後人在墓邊修了這個草蘆亭,表達對前賢孔明的景仰與懷念。
「諸葛大名垂千古,隆中勝地永清幽」,這兩句詩是革命老人董必武於50年代游湖北名勝古隆中時所作,道出了此景點地靈人傑的勝概。
湖北襄陽城西14公里的隆中,在綿延起伏的山嶺間,忽有一山「隆然中起」,北枕漢水,林泉幽邃,蔚然深秀,這地方便是古隆中。由於三國蜀相諸葛亮曾在此地居住,並且由這里結束隱居生活,出世輔佐劉備成就了一番奪天下的事業,地因人而名,古隆中便成為「垂千古」、「永清幽」的勝地,吸引中外無數遊人的足跡與眼光。此處的景觀,除了三顧堂、武侯祠、三義殿、六角井、躬耕田等,還有兩座名亭:草蘆亭和抱膝亭,也是含著豐富人文歷史內涵,值得觀瞻的紀念性建築。
❷ 洛陽的戰爭遺址有哪些
一、砂坡崗遭遇戰遺址 砂坡崗舊稱扎巴子崗,現為王峴鄉崖渠水村砂坡崗社。 民國21年(1932),7月中旬,陝甘工農游擊隊自靖遠黃砂灣渡黃河,輾轉扎巴子崗(今王峴砂坡崗),與寧夏馬鴻賓部駐一條山騎兵冶成章(外號野騾子)一0五旅遭遇,短兵相接,眾寡縣殊,傷亡慘重,四支隊司令孫作賓,參謀長杜潤滋果斷決定將游擊隊化整為零,突出重圍,分散隱蔽;二大隊三支隊長楊培成率戰士劉汝華、萬步長,楊雄堯,陳倉等奮勇堵擊接應。三大隊二支隊參謀王貴仁突圍中被捕,慘遭殺害,突出重圍者到靖遠,中衛,海源,榆中,皋蘭及古浪一帶分散活動。 二、鵓鴿堂阻擊戰遺址 民國22年(1933),西北抗日義勇軍在皋、榆、靖一帶活動。3月初,總指揮王儒林帶數名隊員到北灣,泰安一帶秘密駐扎,伺機襲敵。駐防靖遠李貴清部偵知後,即派兵圍襲王儒林,王即率部騎馬向砂河(現四龍鎮)方向撤退。李部40餘騎兵追至剪金山下鵓鴿堂,王部即棄馬上山,居高凌下迎擊敵人。李部連攻數次不下,即撤退封鎖四龍渡口。王儒林部趁天黑經李家台、車路溝,繞道蔣家灣,過黃河冰橋,返回榆中園子岔。 三、血戰紅砂峴遺址 民國二十二年(1933)4月下旬,集結轉移到紅砂峴的西北抗日義勇軍正在開會制定行動計劃,突遭從青海、蘭州、靖遠3個方向襲來的國民黨軍大隊騎兵包圍。義勇軍將士應急退入庄後山樑,總指揮王儒林率十餘人在前山阻擊,孫作賓率主力拒守後山,賀晉年,呂明成帶領60餘人突圍。戰斗持續到中午時分,因敵眾我寡,退路被除數阻,王儒林,孫作賓等人無法突圍,亦先後被俘;大多數同志犧牲,部分在突圍中失散。兩天後,突圍出來的賀晉年等部分人員與馬鴻逵部治成章騎兵旅遭遇,多數陣亡,呂明成壯烈犧牲。賀晉年等四人被縛馬尾,拖至皋蘭黑石川,強行編入治成章部,後來輾轉回到陝北根據地。 王丕榮。宋占奎等百餘名義勇軍戰士沖出紅砂峴,在灰土澇池與青海馬二虎部遭遇,彈盡糧絕,壯烈犧牲,血染澇壩,浮屍累累。王丕榮受傷落馬,敵人以為已死,經群眾救護,得以脫險。 義勇軍參謀長張子明及騎兵大隊長楊得勝率百名戰士邊打邊退,除幾從脫險外,全部壯烈犧牲。 35名義勇軍戰士被浮,押往蘭州,經後長川時,總指揮王儒林在戰友巧妙掩護之下脫險,關振華等在蘭州英勇就義。
❸ 三國時期遺址
四川多。。全是蜀漢的
成都境內除武侯祠外其他三國文化遺跡
(一)、市區:
1.衣冠廟/在武侯祠南約1.5公里處,其得名源於此地原有關羽衣冠墓。
2.桓侯巷/成都萬里橋和衣冠廟之間原有一座墓,人們認為是桓侯墓,墓所在的巷道也被成為桓侯巷。
3.萬里橋/成都南門原大橋名叫萬里橋,其橋為秦國蜀郡太守李冰所建。自三國後,人們一直稱其為萬里橋。此橋今已不存。
4.諸葛井/成都江南館街有一井,人們稱為諸葛井,相傳為諸葛亮所開鑿。井旁曾修有諸葛祠,現井、祠皆毀。
5.龍泉洛帶鎮/相傳劉禪在此落玉帶於井。
6.黃龍溪/相傳劉備稱帝時,此地出現黃龍。
7.黃忠墓/成都西郊在清道光年間曾發現一塊石碑,上刻有「黃剛侯諱漢升之墓」,於是人們在此修建了黃忠祠,塑黃忠像。「文革」中黃忠祠、墓被毀。
8.洗馬塘/在成都市和平街小學內。塘邊相傳為趙雲住地遺址,而池塘就是趙雲洗戰馬的地方,清初,塘邊尚有「漢順平侯洗馬池」的刻石。現塘池被填平。
9.向寵墓/原在成都市城北公園內,現已不存。
10.九里堤/成都金牛區和平鄉九里村,殘存有一條長2000多米、寬7~8米的土埂,這就是人們稱為九里堤或者諸葛堤的遺跡。諸葛亮當年為發展經濟,防禦水害,提高糧食產量,住持修建了這條攔水堤壩。宋代太守劉熙曾重修,並在堤旁修諸葛廟,現已不存。
11.張飛營/在成都龍泉驛區。這里原為漢、唐時期的古驛站,張飛營遺址就在驛站口旁邊的山上。遺址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張飛曾屯兵於此配合劉備攻打成都。唐、宋時,這里有「古張飛營」石碑,現石碑已不存。
(二)、新都
1.彌牟鎮八陣圖遺址/明代已毀壞過半,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加以補修,道光十年(1837)曾勘清,當時佔地36畝4分4厘,當時還存71壘。1981年公布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至今還存4壘,每壘高3米多。
2.八陣圖碑/新都桂湖公園,即升庵祠內收藏有原彌牟鎮武侯祠的「八陣圖碑記」明碑。碑高185厘米,寬115厘米,碑帽及篆書碑額已失,僅存碑身。碑文為陰刻楷書。
3.馬超墓/新都城南2.5公里處。新都馬超墓在明代有四川按察使楊瞻立的「漢故征西將軍馬公諱超字孟起之墓」石碑,清人馬維祺曾在墓前建馬超祠,並親書碑一通。如今馬超祠已被毀,墓僅存方圓百米的土堆。馬超祠舊址蓋起了一所馬超小學,明楊瞻碑收藏在新都文管所。
(三)、雙流
1.葛陌/在雙流縣北4公里,金花、永福鄉交界處,為諸葛亮舊居。此處原有葛陌廟,已毀,現仍有葛陌村、諸葛井。
2.大口井/九江鄉大井村,相傳諸葛亮曾於此汲水灌田。
3.石刻張飛頭/又名「福頭」,在太平鄉與簡陽縣武廟鄉交界處。
4.蔣公舊治坊/紀念蔣琬,已拆。
(四)、都江堰
1.都江堰/諸葛亮曾在此設置堰官,以兵1200守衛。
2.青城山/青城山是天師道發祥地,三國時張魯的祖父張陵曾在此設壇傳道。
(五)、大邑
1.趙雲墓和趙雲廟/趙雲死後下葬於大邑縣城東銀屏山麓。趙雲墓依山而建,狀若小丘,墓前有清康熙年間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雲墓」。
2.鶴鳴山/鶴鳴山在大邑縣城北15公里處,張陵曾修道於山中。
(六)、邛崍
1.臨邛火井遺址/在火井鄉,諸葛亮曾在此取天然氣煮鹽煉鐵。
2.孔明鄉/今孔明鄉。
3.邛雅驛道遺址
(七)、蒲江
1.太清觀遺址/東漢道教創始人張陵曾在此居住。
其他地區:
1、德陽市
(1)德陽市:
a.秦宓墓宅(德陽市城北2.5公里秦宓村)
b.三造亭(秦宓村)
(2)廣漢市:
a.張任墓(金雁橋西北側北外鄉桅桿村)
b.鄧芝墓(向陽鄉勝利村)
c.馬岱墓(向陽鄉張化村)
(3)綿竹市:
a.諸葛瞻父子雙忠祠(綿竹市城西郊)
b.蜀漢三叛石雕跪像(城區關岳廟內出土,鐫刻於明代,像背刻有「叛逆糜芳」、「叛逆傅士仁」、「叛逆郝普」,現存於雙忠祠內。)
(4)羅江縣:
a.白馬關(羅江縣白馬山上)
b.龐統墓、祠(羅江縣白馬關山)
c.落鳳坡(羅江縣北2公里處)
2、綿陽市
(1)綿陽市:
a.蔣琬墓、祠(綿陽市城西郊西山)
(2)梓潼縣:
a.七曲山大廟(梓潼縣城北9公里處)
b.卧龍山諸葛亮北伐遺跡(有諸葛寨、八卦井、武侯廟、飲馬池等)
c.翠雲廊(從梓潼到劍閣、閬中的數百里古道,有張飛柏、阿斗柏等)
(3)江油市:
a.陰平郡縣遺址(江油縣小溪壩鄉陰平壩,現有皇後山、點將台等)
(4)平武縣:
a.古江油關(平武縣南壩鎮)
b.李氏夫人墓(蜀漢江油關守將馬邈降魏,其夫人自縊,曾有李氏夫人祠,墓碑尚存)
3、廣元市
(1)廣元市:
a.葭萌古城(即葭萌關、昭化古城,廣元市南30公里昭化城牛頭山東北麓)
b.費禕墓(昭化古城西門外)
c.明月峽古棧道(廣元市朝天區)
(2)劍閣縣:
a.鄧艾墓、鄧艾廟(劍閣縣城北10餘公里北廟鄉孤玉山)
b.劍門關(劍閣縣城北30公里大劍山)
c.姜維墓(劍門關旁)
(3)青川縣:
a.陰平古道(相傳在摩天嶺有孔明碑)
b.鄧艾廟與武侯祠(三鍋石鄉西陽壩)
4、南充市
(1)南充市:
a.譙周墓(南充市文化宮內)
b.陳壽萬卷樓(南充城西1公里處果山)
c.王平墓(南充市永安鄉臨江村鳳凰山)
(2)閬中市:
a.張桓侯祠(閬中縣城內)
b.嚴顏寺(花冠鄉天冒水山腰)
c.瓦口關(閬中縣雙山埡)
5、瀘州市
a.瀘州武侯祠(瀘州市城西忠山)
6、樂山市
(1)夾江縣:
a.諸葛亮點將台(在夾江縣城西,距千佛岩500米處)
b.龐坡洞(傳說是龐德公隱居處)
c.漢柏(傳說為龐德公所植,在木城鄉漢柏村石面渡附近)
7、雅安市
(1)蘆山縣:
a.姜維墓(蘆山縣城東北鳳凰山);
b.姜城故址(蘆山縣城關);
c.姜慶樓(廬山縣城南街姜侯祠內)
(2)漢源縣:
a.孟獲城遺址(漢源縣城東75公里處)
8、宜賓市
(1)南溪縣:
a.桓侯宮(俗稱張爺廟,在縣城三元街)
9.達州市
(1)渠縣:
a.八蒙山古戰場(在縣東北3.5公里處,相傳張飛與張合在此交鋒,有張飛立馬銘,曾建有桓侯廟);
(2)彭水縣:
a.張飛刁斗(傳有張飛銘文);
b.張飛妍石刻(傳說有張飛手指刻字,在太原鄉英光村石彭公路西側)
❹ 白銀市的來歷
白銀--因礦得名,因企設市
明朝洪武年間,白銀開采興盛,官方在此設立采煉機構「白銀廠」,有「日出斗金」「積銷金城」之說,白銀緣此而得名。
白銀的由來
白銀是一個美好的名字。 白銀市是一塊寶地,早在漢代就有采礦業。據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松山之南,礦爐20座」,采礦點30餘處,開采人員盛時達三、四千之眾,「日出斗金,集銷金城」,官方在據市區10公里處鳳凰山、火焰山、銅廠溝專設辦礦機構「白銀廠」。白銀市緣此而得名。
白銀歷史悠久。已經發現新石器時代的 文化遺址有16處之多。說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從事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西漢以後,境內置祖厲、鸇陰、媼圍三縣,是白銀地區建縣之始。西魏至唐,屬古會州之地。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為吐蕃所據有。北宋以後,又長期為宋、西夏、金爭戰的前沿。明置靖虜衛、會寧縣。清置紅水分縣(今屬景泰縣)、打拉池分縣(今屬平川區)。至此,境內有4個縣級行政單位。民國以後,撤消打拉池分縣,形成了靖遠、會寧、景泰三縣建制的格局。自漢開通絲綢之路後,白銀就成為絲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橋梁。唐「貞觀之治」時,會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土貢駝毛、褐野馬、革履、鞍氈、鹿舌、鹿尾」。「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說明白銀物產豐饒,經濟繁榮。白銀地區貯藏著豐富的金、銀、銅、鉛、鋅、錳等礦物。民國時期,白銀是共產黨人浴血奮戰的地方之一。1936年10月,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會寧,在中國革命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1949年9月,白銀解放。從此白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經過近40年的崢嶸歲月,勤勞的白銀人民發憤圖強,艱苦創業,開拓出一片片綠洲,建成一座座現代化工廠,經濟建設蒸蒸日上,社會發展生機勃勃,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城市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白銀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強灣鄉蓮花山南麓的齊家文化遺址,說明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境內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度堅城初築於1600年前駐牧境內的鮮卑乞伏氏,後為曾統治整個隴右地區的西秦乞伏乾歸政權建都的地方,是西秦秦興郡郡治所在地。
夏、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區境主要為羌族人游牧地。
秦末漢初為匈奴族游牧地。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區境歸漢王朝版圖,隸武威郡。
三國時,屬魏武威郡媼圍縣。
西晉初,區境為鮮卑禿發氏據地。西晉末,仍屬晉之武威郡。
東晉義熙五年(409),西秦乞伏乾歸自木包(今臨夏)遷都度堅城(今露天礦址)改元更始,並立秦興郡,區境屬之。
南北朝時,先後隸北魏平涼郡、西魏會州、北周會寧防。
隋初,區境隸武威郡。煬帝大業三年(607),置會寧郡,區境屬之。
唐初,隸會州烏蘭(今靖遠)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屬隴右道。
五代至北宋初年,為黨項族據地。
北宋景礻右元年(1034),境內為西夏西壽監軍屬地。
南宋寶慶二年(1226),蒙古大軍入境滅西夏,境內為蒙古族居地。
元統一中國後,屬甘肅行省永昌路西寧州。
明代屬陝西行都司治所甘州靖虜衛(今靖遠)。
清代,今四龍鎮屬蘭州府靖遠縣,今水川鎮、強灣、王峴、武川鄉境屬蘭州府皋蘭縣。
民國初期,境內分屬蘭山道靖遠縣、皋蘭縣、紅水縣,民國17年(1928)廢道,直隸甘肅省政府。民國22年(1933)設置景泰縣,紅水縣並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轄境仍分屬靖遠、皋蘭、景泰縣。
1956年6月,國務院批准成立白銀市籌備委員會(縣級);1958年4月,白銀市升格為地級市。1961年11月,設置白銀市市郊區;1963年7月,白銀市建制撤銷,市郊區改稱白銀區,劃歸蘭州市。1985年8月,白銀市建制恢復,白銀區劃歸白銀市。
❺ 甘肅古代叫什麼!
甘肅古代叫雍涼之地。
先秦時期,中國分為九州,甘肅省境大部屬雍、涼二州,舊稱「雍涼之地」。
雍州,一般是指現在陝西省中部北部、甘肅省(除去東南部)、青海省的東北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帶地方。
涼州即甘肅省西北部的武威市涼州區,地處河西走廊東端,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史有「 五涼古都,河西都會」 之美稱,素有「銀武威」之稱,自古以來就是「人煙撲地桑柘稠」 的富饒之地,「 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的軍事戰略要地和「 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的商埠重鎮。
(5)靖虜衛的遺址擴展閱讀
甘肅,省會蘭州,位於中國西北內陸地區,甘肅界於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東通陝西,西達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寧夏、內蒙古,西北端與蒙古國接壤。甘肅省總面積42.59萬平方千米。
甘肅地形呈狹長狀,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四周為群山峻嶺所環抱,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氣候類型從南向北包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四大類型。
截至2017年底,甘肅省下轄12個省轄市,2個自治州,57個縣,7個自治縣,5個縣級市,17個市轄區。
截至2017年末,甘肅省常住人口2625.71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677.0億元,第一產業1063.6億元,第二產業2562.7億元,第三產業4050.8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9326元。
❻ 明朝恭順侯吳瑾,百度知道說「歷任靖虜衛左所副千戶、文縣守備,倡議創修永安堡」,請教這一資料的出處
可以查看《明史》列傳第四十四,裡面就是關於恭順侯吳瑾的家族歷史。
❼ 南京有哪些明朝遺址
環繞南京主城區的明城牆
御道街的明故宮遺址、午朝門東華門西華門五龍橋
東郊的內孝陵
太平門外容的岐陽王李文忠墓、徐達墓、常遇春墓
河西龍江的鄭和寶船遺址公園
安德門外的浡泥國王墓
中華門外的大報恩寺遺址
還有中山陵東面的靈谷寺
紫金山天文台的古代觀天儀器
夫子廟的明遠樓
❽ 北宋 張擇端 曾經供職的「翰林圖畫院」「宣和畫院」建築 不是資料而是歷史遺址圖片
你不可能得到照片,連圖片都不可能有。
北宋都城汴梁在北宋末年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金兵焚掠加上戰爭摧殘,汴梁的格局和建築幾乎盪然無存。
開封當地有雲:開封城,城壓城,地下埋著五座城。
意思是從戰國時期建城起,經歷過五次毀滅。分別是秦滅六國時王賁滅魏的水淹大梁之戰;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明末李自成水淹開封;還有兩次大的黃河改道。
你說在這種情況下還會有北宋時期的建築遺存嗎?你參考一下清明上河圖就好了。
❾ 靖遠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地形氣候,河流資源植被,歷史文化,外貌特徵,特色小吃
網路《靖遠縣》有詳細介紹。網址
http://ke..com/view/163258.htm
❿ 白銀市的歷史
歷史沿革
白銀的由來甘肅省白銀是一個美好的名字。 白銀市是一塊寶地,早在漢代就有采礦業。據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松山之南,礦爐二十座」,采礦點30餘處,開采人員盛時達三、四千之眾,「日出斗金,集銷金城」,官方在據市區10公里處鳳凰山、火焰山、銅廠溝專設辦礦機構「白銀廠」。白銀市緣此而得名。
歷代白銀
白銀歷史悠久。已經發現新石器時代的 文化遺址有16處之多。說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從事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西漢以後,境內置祖厲、鸇陰、媼圍三縣,是白銀地區建縣之始。西魏至唐,屬古會州之地。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為吐蕃所據有。北宋以後,又長期為宋、西夏、金爭戰的前沿。明置靖虜衛、會寧縣。清置紅水分縣(今屬景泰縣)、打拉池分縣(今屬平川區)。至此,境內有4個縣級行政單位。民國以後,撤消打拉池分縣,形成了靖遠、會寧、景泰三縣建制的格局。自漢開通絲綢之路後,白銀就成為絲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橋梁。唐「貞觀之治」時,會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土貢駝毛、褐野馬、革履、鞍氈、鹿舌、鹿尾」。「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說明白銀物產豐饒,經濟繁榮。白銀地區貯藏著豐富的金、銀、銅、鉛、鋅、錳等礦物。民國時期,白銀是共產黨人浴血奮戰的地方之一。1936年10月,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會寧,在中國革命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1949年9月,白銀解放。從此白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經過近40年的崢嶸歲月,勤勞的白銀人民發憤圖強,艱苦創業,開拓出一片片綠洲,建成一座座現代化工廠,經濟建設蒸蒸日上,社會發展生機勃勃,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城市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