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歷史遺址
Ⅰ 山西有哪些名勝古跡
1、懸空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峭壁間,原叫「玄空閣」,「玄」取自於中國道教教理,「空」則來源於佛教的教理,後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
2、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3、平遙古城: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4、五台山: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介於北緯38°55'—39°66'、東經113°29'—113°39'之間,景區規劃面積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轄面積436平方千米。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5、雁門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Ⅱ 長治有哪些名勝古跡
潞安府城隍廟 在長治市東大街北隅。主要建築城隍殿為元代遺構。其餘均為明清建築。各殿頂上皆以五彩琉璃裝飾,釉色絢麗。
上黨門 在長治市內西南隅。是古上黨郡署的大門。上黨門建於隋開皇年間 (581-600)。金代毀於兵火,現存上黨門和左側鍾樓為明洪武年間 (1368-1398) 重建。是一地方衙署中富有民族風格的門廷式古建築。遊人登樓眺望,長治城廓盡入眼簾。
觀音堂 在長治市西南郊5公里梁家莊。古柏廷拔,殿堂玲瓏。明萬曆十年 (1582年) 創建,至今完好。殿內塑像滿布,或設在壇上,或懸於半空,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像居中,周圍十八羅漢環繞,兩側雕二十四諸天,神態各異。上部為十二圓覺菩薩,分別駕麒麟、獅、象等獸,造形秀美,姿態嫻靜。再上懸有天宮樓閣、西方聖境,前面還有四大天王、護法金剛、帝釋、供養人等,共400餘尊,並附以龕閣裝修,金碧輝煌。
丈八寺塔 在長治市區東南13公里蔭城鎮桑梓村。丈八寺規模較小,平面布局為唐代形制。塔在院內西南角,為唐代建造,平面方形,通高約30米。塔身共9層,塔內為一正方形空筒,各層皆設木製樓板。
崇教寺 在長治市區北10公里馬廠鄉故驛村。北宋太平興國年間 (976-984),太宗降旨修建殿宇50間,造佛像15軀。後寺院逐漸殘壞。清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 本村人士修殿宇3間、東廊房5間。乾隆三年 (1738年) 又予重修,並造今存之碑。寺內有宋建大殿。
任環墓 在長治市城區。
神農廟 在長治市郊區。
滴古寺寒泉 在長治市郊區滴谷寺村。
新石器璧頭遺址 在長治市郊區梁家莊。
潞城市
原起寺 在潞城市區東北22公里的鳳凰山巔。始建於唐天寶六載 (747年)。院前豎有八角青石經幢一座,刻陀羅尼經及建幢建寺的銘記。殿西矗立北宋建造的大聖寶塔 (俗稱青龍寶塔),巍峨凌雲。塔身八角七級,高17米,層層雕飛
Ⅲ 黎國的歷史
商末,由於黎國(耆國)強大,而商紂殘暴荒淫。所以,黎侯則不象小國那樣服服貼貼聽指揮。《辭海》釋耆曰:①耆,老。②強橫,《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不懦不耆』。」可見黎國在商紂時期,人口眾多,國力強大。由於黎國人口眾多。所以,古人竟然把 「黎」字作「眾多」之義解。如《經義述聞·卷士》:「黎者,眾也,多也。」
由於黎國人口眾多,國力強大。所以給西伯(周文王)以及西伯的兒子西伯發(周武王)蓄意伐紂的謀略形成極大威懾和心理障礙。他們會認為縱然克紂,也難以克黎。所以,借「黎侯不從王命」(見《精編廿六史》)之機,冠冕堂皇地採取了替紂伐黎的辦法,對黎國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殺戮。應當說「西伯戡黎」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場無辜的殺戮。《詩·大雅·桑柔》曰:「民靡有黎,具禍以燼」。殺戮之殘可謂雞犬不留。此後,黎人四方逃散,遠走他鄉。 西伯戡黎之後,原先域括整個上黨的大黎國,實質上已不復存在。當然,黎人不可能全部被殺。《詩·大雅·雲漢》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遺」就說明了這一史實。《呂氏春秋》曰:「武王封堯後於黎」。這說明在周武王建立了西周之後,雖然大黎國已不復存在,但畢竟老弱病殘者尚未死絕。公元前1050年之後,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黎被改封給予帝堯的後裔,賜侯爵,稱黎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黎侯國雖然復立,但是此國的疆域卻只是今天黎城縣這彈丸之地。而歷經戰亂的黎人不敢再稱黎氏,縱然有人返回新的黎侯國重建家園,也會隱氏更名與那「黎」字割斷關系,這就是今天的黎城縣竟然沒有黎姓的原因。
另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這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春秋時,黎國遷都於今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 距離赤狄潞子國不遠。周宣王十五年(公元前812年),晉國滅了黎侯國,隨即又復其國。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3年),潞子國攻滅了黎侯國。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晉國大將軍荀林父滅了潞子國,又把逃在異鄉的黎侯後裔請回來,重建了黎侯國,不久又為晉國所吞並。
Ⅳ 黎城解說詞
為您奉上,請參考:
黎城縣,山西長治市轄縣,古稱黎侯國,太行山革內命老區,容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是山西省「東大門」,素有「三省通衢」之稱。2012年,國土面積1101平方公里,總人口15.96萬,其中農業人口12.3萬,耕地面積24.9萬畝。境內主要河流6條,其中濁漳河最大,境內全長39.6公里。
黎城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靳家街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黎城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文明史長達2700多年。塔坡西周古墓群發掘,證明黎城縣是古黎侯國所在地。小寨村冀南銀行舊址,是中國人民銀行的前身,被譽為新中國金融事業的搖籃。1998年,民間手工藝品——黎侯布虎被中國郵政選定為虎年生肖郵票圖案。
2012年,黎城縣生產總值308064萬元,比2011年增長13.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101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57102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2861萬元
Ⅳ 黎侯古城的項目背景
黎城,古稱黎侯國,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是太行革命老區。位於長治市東北部,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是山西省的「東大門」,素有「三省通衢」之稱。東臨河北涉縣、河南林州;南接平順、潞城;西連襄垣、武鄉;北連晉中左權。
黎城縣歷史悠久,文明史長達2700多年。塔坡西周古墓群發掘證明黎城是古黎侯國所在地。女媧補天,蚩尤爭天、許由洗耳、燕王爭雄、西伯戡黎等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均產生於此。北齊摩岩造像、宋代文廟、元代聖源文廟、許由洗耳河、馮奉世墓等文化古跡遍布黎城大地。黎城被國家民政部命名為「千年古縣」,黎侯虎和上黨落子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黎城山川壯美,縣城北部山河地形奇特,是八百里太行雄奇風光最為獨特的一段,素有「太行畫廊」之稱,人民大會堂「山西廳」的核桃木刻「日出太行」的原景,就取材於黎城板山。黎城旅遊資源豐富、景點眾多,有黃崖洞、太行紅石公園、洗耳河、冀南銀行舊址、板山、城隍廟等景區。其中,黃崖洞是中國革命的紅色聖地,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左權、楊尚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長期在這里戰斗生活過。他們創建的黃崖兵工廠,曾是我軍抗日敵後最大的兵工廠基地,年產武器彈葯可裝備十六個團。1985年3月22日鄧小平同志親自為黃崖洞提名,這在全國都是極為罕見的。黃崖洞風景區還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盡管黎城擁有這樣的區位優勢和如此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卻一直缺乏一個展示的平台,而周圍豐富的旅遊資源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和利用。黎城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省、市委轉型跨越發展戰略部署,提出了打造「中國硅都、世界紅山、宜居古城」的發展目標。為了更好的挖掘和傳承歷史文化,整合周邊旅遊資源,黎城縣委、縣政府在與同元集團多次洽談後,雙方在2011年第六屆中博會上正式簽約,同年11月,同元集團成立山西同元文化古鎮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開發建設「黎侯古城」文化旅遊項目。
Ⅵ 黎城縣的介紹
黎城縣,山西長治市轄縣,古稱黎侯國,太行山革命老區,地處晉、冀、豫三省交專界,是山屬西省「東大門」,素有「三省通衢」之稱。2012年,國土面積1101平方公里,總人口15.96萬,其中農業人口12.3萬,耕地面積24.9萬畝。境內主要河流6條,其中濁漳河最大,境內全長39.6公里,1縣政府駐地在黎侯鎮。黎城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靳家街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黎城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文明史長達2700多年。塔坡西周古墓群發掘,證明黎城縣是古黎侯國所在地。小寨村冀南銀行舊址,是中國人民銀行的前身,被譽為新中國金融事業的搖籃。1998年,民間手工藝品——黎侯布虎被中國郵政選定為虎年生肖郵票圖案。2012年,黎城縣生產總值308064萬元,比2011年增長13.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101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57102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2861萬元。
Ⅶ 山西省紅色革命根據地有哪些
山西省
1、長治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武鄉縣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百團大戰」磚壁指揮部舊址,黎城縣黃崖洞革命紀念地。
2、晉中市左權縣麻田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
3、大同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大同煤礦遇害礦工「萬人坑」展覽館,靈丘縣平型關戰役遺址。
4、忻州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五台縣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紀念館,徐向前故居和紀念館。
5、呂梁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文水縣劉胡蘭紀念館,興縣「四八」烈士紀念館、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石樓縣紅軍東征紀念館。
6、太原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山西省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太原解放紀念館,太原台駘山抗戰紀念館。
7、代縣陽明堡機場戰斗遺址。
8、忻州市黑石頭溝雁門關伏擊戰遺址。
9、臨汾市臨汾戰役紀念館。
(7)黎城歷史遺址擴展閱讀:
山西成為紅色革命根據地的緣由
山西屏衛西北,與陝甘隔河相望,是距離延安紅色政權最近的區域。這一地緣特點決定了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化的獨特樣態。一方面,它始終保持著與黨的抗戰文藝政策的高度一致性及執行的迅捷性;另一方面,又呈現出有別於陝甘非日軍佔領區域的鮮明特點。
黨中央關於抗戰文藝的方針政策,黨對各抗日根據地文化工作的指示與部署,包括文化幹部委派通常都先期抵晉並由此深入、擴散,輻射至冀魯豫內蒙古等地。
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化建設成就經驗也因之得以及時總結並推廣,其間出現的種種問題也得以及時反饋給陝甘,為黨中央文藝工作決策提供了現實樣本,特別是抗戰文藝的通俗化、民族化實踐。
早在1938年初,山西抗日根據地即從抗戰形勢需要出發,率先成立了通俗文藝研究會、大眾文藝社等文藝組織,創辦地方化方言土語化的《中國人》報,著力鄉村文化、鄉村劇團建設及文藝大眾化實踐,致力於「建設真正的大眾的新文化」。
毛澤東同志與《晉綏日報》編輯部工作人員的談話及《晉綏日報》改變新聞作風、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的辦報方向,仍是我們今天新聞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則。
而由延安輾轉太行和太岳根據地的木刻工作團、戲劇工作隊創作風格的突出變化,其民族化、鄉土化創作成果,以迥異於延安魯藝的新風貌引起廣泛關注並引發論爭,最終成為促成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的動因之一,山西抗日根據地始終大力實踐的大眾化、民族化方向也成為《講話》認同並倡導的創作方向。
Ⅷ 黎城縣的風景名勝
黃崖洞
在黎城縣北東崖底鎮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嶺下。這里是八路軍兵工廠舊址,也回是「黃崖洞保衛戰答」的戰場遺址。
廣志山
廣志山位於黎城與襄垣兩縣搭界處,廣志山俗稱廣志堖,又名中陽山。
老君廟
老君廟始建於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是上黨地區員古老的寺廟之一,供奉的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
城隍廟
座落在縣城河下街,坐北向南。該廟始建於宋天聖三年(1025年)。城隍廟將門作樓,系三層重檐,故俗稱三節樓。現存建築主要有門樓和正殿。門樓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屬明代風格。台基呈長方形,長18米,寬12米台高2.35米。
黎侯植物園
黎侯植物園坐落於207與309國道城東段。
南委泉群英會會址
坐落於黎城縣南委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