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臨安城遺址
⑴ 南宋臨安城考古近年來有哪些重要收獲
2014年春末夏初,杭州上城區江城路上,原江城文化宮的重建勘探工程突然喊停。「當時有勘測人員在地下八米左右處發現了石塊。」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郎旭峰迴憶道。
這個位置不得不讓人敏感。1983年,在距離這里以北的1公里處,現在的江城立交橋附近,曾挖掘出一段錢氏捍海塘遺跡。「在那個區域出現石塊,是值得重視的。」果不其然,經過將近半年的挖掘,終於又一段錢氏捍海塘重見天日。
「它的出現讓錢氏捍海塘的樣子清晰起來。」郎旭峰說。
傳說中,公元910年的8月18日,吳越王錢鏐為了抵抗錢塘江洶涌的大潮,以萬支箭雨殺退潮神。可史料記載,捍海塘的修建是採用「造竹絡,積巨石,植以大木」的方法。如今,通過對這段10米不到的海塘解刨,證實了這一建壩方案的真實性。
「這段海塘呈南北走向,橫截面為梯形,並不是傳統的直立式。並且首次發現了柴草和竹編加固海塘的做法。」郎旭峰說。
這段海塘大石塊打底,上面層層覆土夯築。覆土多用較好的防水效果的金剛泥,再一層土一層柴草疊壓堆積。海塘的迎水面使用了框架結構。傳統的榫卯和繩索捆綁聯接起竹子和木頭,完成整體構架。為了防止土質流動,階梯間是密緻的竹籬壩做隔擋;壩坑裡的土和石塊是放置在竹籠竹筐上再填滿的。
「這次我們還意外收獲了13隻草鞋。」郎旭峰笑著說,「這草鞋估計是當時修築海塘的粗漢子留下的。」
草鞋的編織手法和現在差不離,大小在40到41碼之間,「還找到了200多件生活用的瓷器,估計是工人留下的,順道還發現了豬骨頭、雞骨頭和穀物。看來,當時的工人伙食也不太差。」
「五代吳越國捍海塘遺址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並保存的最早海塘實物,對研究唐五代土木工程技術和海塘修築技術具有重要價值。」郎旭峰說,「盡管南宋後這段海塘廢棄了,可是它的建成奠定了杭州在五代乃至南宋臨安城時期的城市格局,也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
⑵ 古代的"臨安城"是今天的哪
宋室南遷,於公元1138年定都杭州,改稱臨安。臨安原為地方政權吳越國(907~978年)的都城,由於其經濟基礎好,被選定為南宋都城,此後便擴建原有吳越宮殿,增建禮制壇廟,疏浚河湖,增闢道路,改善交通,發展商業、手工業,使之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至公元1276年南宋滅亡,前後共計一百三十八年。 浙江杭州六和塔 1.城市布局 臨安南倚鳳凰山,西臨西湖,北部、東部為平原,城市呈南北狹長的不規則長方形。宮殿獨佔南部鳳凰山,整座城市街區在北,形成了「南宮北市」的格局,而自宮殿北門向北延伸的御街貫穿全城,成為全城繁華區域。御街南段為衙署區,中段為中心綜合商業區,同時還有若干行業市街及文娛活動集中的「瓦子」,官府商業區則在御街南段東側。遍布全城的商業、手工業在城中佔有較大比重。居住區在城市中部,許多達官貴戚的府邸就設在御街旁商業街市的背後,官營手工業區及倉庫區在城市北部。以國子監、太學、武學組成的文化區在靠近西湖西北角的錢塘門內。臨安不僅將城市與優美的風景區相結合,而且還有許多園林點綴其間。 2.城市道路 臨安以御街為主幹道,御街從宮殿北門和寧門起至城北景靈宮止,全長約4500米。除此之外,還有四條與御街走向相似的南北向道路。東西向幹道也有四條,都是東西城門之間的通道。還有次一級的街道若干條,均通向中部御街。全城因地制宜,形成大小不一的網格,道路方向多斜向,並以「坊」命名,這些正是里坊制崩潰的佐證。 3.城市河湖水系 城內河道有四條,其中鹽橋河為主要運輸河道,沿河兩岸多鬧市。城外有多條河流,與大運河相連。這些縱橫相交的河和湖構成了一幅水運網,對臨安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4.商業街市與手工業作坊 臨安商肆遍及全城,「自和寧門杈子外至觀橋下,無一家不買賣者」(《夢粱錄》),這正是御街的景象。這里屬於中心綜合商業區,其中有特殊商品的街市,如金、銀交易,也有一般商品的市場。此外還有「瓦子」多處,其中包括了茶樓、酒店、演雜技的場所。臨安官營手工業作坊多集中在城市北部武林坊、招賢坊一帶。瓷器的官窯在城南鳳凰山下,稱內窯。私營手工業則遍布全城,絲紡業多為亦工亦商的作坊,集中在御街中段官巷一帶。御街中段的棚橋是臨安最大的書市,刻版作坊就在棚橋附近。
記得採納啊
⑶ 臨安城遺址的布局
臨安商肆遍及全城,「自和寧門杈子外至觀橋下,無一家不買賣者」(《夢粱錄》),這正是御街的景象。這里屬於中心綜合商業區,其中有特殊商品的街市,如金、銀交易,也有一般商品的市場。此外還有「瓦子」多處,其中包括了茶樓、酒店、演雜技的場所。臨安官營手工業作坊多集中在城市北部武林坊、招賢坊一帶。瓷器的官窯在城南鳳凰山下,稱內窯。私營手工業則遍布全城,絲紡業多為亦工亦商的作坊,集中在御街中段官巷一帶。御街中段的棚橋是臨安最大的書市,刻版作坊就在棚橋附近。
⑷ 臨安城的考古發掘
1983年開始臨安城的考古工作。先後發掘烏龜山下的南宋官窯遺址,勘測版宮城的位置、范圍,權在宮城內發現了大型夯土基址2處及大面積的池塘遺跡,還在望江橋到新宮橋之間發現了推測是高宗「德壽宮」的遺跡。臨安城在錢塘江和西湖之間的小平原上,平面近似長方形。宮城在城南端,位於鳳凰山東麓,周長九里,城牆夯築,是在原臨安府子城基礎上增築而成的 。臨安城內有一條縱貫南北的中心御街(今中山路),街兩旁店鋪林立,是全城最繁華的街道。在街的東面有兩條運河。城內有四條橫街,橫街間為小巷,民居常常是前街後河,充分利用了河道的便利。這種縱街橫巷,前街後河的街道系統,十分適合於南方。
⑸ 杭州大學、岳飛墓、於謙墓、宋城以及臨安城遺址是不是都在西湖邊
杭州大學早就是浙江大學西溪校區了,在西湖以北方向的天目山路杭大路口,離西湖有點距離。岳飛墓即岳廟,在北山路靠近孤山西泠橋的地方,面朝西湖。於謙墓在楊公堤以西與之平行的三台山路上,往東不遠即西湖。宋城在之江路梅靈南路口,離西湖遠。臨安城遺址在城東南鳳凰山一帶,不在西湖邊,是南宋高宗趙構於建炎三年(1129年)定都臨安後,在北宋州治舊址修建的宮城禁苑。元時遭火焚毀過半,至明代漸成廢墟。現皇城遺址為省軍區後勤部倉庫、市氣象局和居民住宅所覆蓋,尚存的北宮城牆長一百多米,東宮城牆長五百米。在大內中心部位還發現有很大的夯土台基,遺址周圍尚存許多五代至元代的遺跡和遺物。不過實際看不到什麼東西了。
⑹ 吳越國王陵和臨安城遺址在不在一起
不在;
臨安吳越國王陵位於浙江省臨安市錦城鎮和玲瓏鎮,為五代(公元專907年-960年)吳越屬國陵墓。陵墓包括吳越國第一代國王錢繆墓、吳越國第二代國王的王後馬氏墓及錢繆的父母錢寬、水邱氏墓。
臨安城遺址位於杭州市南部鳳凰山麓,是南宋高宗趙構於建炎三年(1129年)定都臨安後,在北宋州治舊址修建的宮城禁苑。元時遭火焚毀過半,至明代漸成廢墟。現皇城遺址為省軍區後勤部倉庫、市氣象局和居民住宅所覆蓋,尚存的北宮城牆長一百多米,東宮城牆長五百米。在大內中心部位還發現有很大的夯土台基,遺址周圍尚存許多五代至元代的遺跡和遺物。
⑺ 臨安城遺址的范圍
南宋皇城,在鳳凰山東麓。原是北宋杭州的州治,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辟為行宮,紹興元年(1131年)草創皇城,紹興八年南宋定都杭州。其范圍南至苕帚灣,北到萬松嶺,西至山腰,東達中河南段,東西長約1400米,南北約700米,方圓9里。南宋大內分南、北兩部分。南內即皇城,依自然地形布置其宮殿、亭閣、園林等。布局嚴謹,建築輝煌。德佑二年(1276年)元軍攻入杭州,部分焚毀,一些宮殿改作寺廟。明代以後逐漸荒蕪。 2001年,國務院確定臨安城遺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核心就是鳳凰山上的南宋皇城,在《臨安城遺址——皇城遺址保護規劃》中,建議把南宋皇城的四面城牆都標示出來——這四面城牆,經考古發掘,位置已基本明確。 現存約710米,在萬松嶺路南、杭州市中葯材倉庫西牆外西側。2002年為保護這一遺跡,杭州市園文局在殘存的夯土城牆周圍圍置了鐵柵欄。
皇城東牆:現存約390米,寬8.8—12米,位於饅頭山東麓,東側為中河高架,南段地處饅頭山路西側的斷崖上;城牆現為民居覆蓋。 位於今宋城路北側,大部分與宋城路平行,地表已不見城牆遺跡。
皇城西牆:西牆南端與南牆銜接,向北經過宋城路105號住宅東側,北端抵達鳳凰山南麓的一處陡坡,地表無遺存。
⑻ 臨安城遺址的文物開發
中國古代都城中的宮殿由辦公區、生活區、服務區、苑囿等多組建築組成的大型建築群,通常選擇建造在寬闊平坦的基地上,如北京故宮,而南宋臨安皇城選址在山水之間,與自然景觀和地形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從而獨具特色。
皇宮依山勢而建,殿閣疊進,曾建有殿、堂、樓閣約130餘座。南宋皇宮在元代毀於大火,地表建築已基本無存,主要宮殿遺址都被埋在地下二三米左右。
遺址展示區包括以宮殿為中心的展示區、以西門為核心的展示區、以和寧門為代表的廣場區、東宮與後苑的綠化休閑區等。
發掘後回填,地面以鋪地標志門的位置,或在原址部分復原展示,作為遺址公園北入口。因為和寧門與西湖風景區以及老城區聯系緊密,因此它也是參觀者進入遺址公園的主要入口。
麗正門遺址挖掘後回填,地面以鋪地標志門的位置;或在原址部分復原,作為遺址公園南入口。 與南城牆共同發掘後,基址與南城牆西段部分遺址施行保護措施後進行展示,南城牆遺址沿線以綠化標志城牆位置,南城牆外護城河結合景觀設計復原展示。
官署部分,規劃將建成市民廣場公園。建成前進行考古勘探,城牆基址以地面綠化加以表示;若有重要遺址,先發掘,再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展示。
東宮與後苑部分規劃將形成綠化休閑區。經過考古發掘弄清格局後,揭示主要基址,施行保護措施後進行展示。利用饅頭山,以山林綠化景觀與東宮遺址展示相結合的方式展示,輔以景觀小品,各景點以林間散步道相聯系。
⑼ 請問古代臨安城是現在是那個地方。
臨安即是今天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