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石門遺址
① 阿房宮設計著是誰 總工程師是誰
阿房宮沒有建完就停工了,秦始皇參與了設計,但主要設計者和總工程師應該是當時的秦國丞相李斯,秦國丞相一向兼管皇家工程的建造。
② 《三輔黃圖》記載,阿房宮裝了一個磁石門,這是做什麼用的
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影響深遠。在他在世的時候,他主持的3大工程深入人心,其中長城是有目共睹的,秦始皇陵墓也是存在的,但是,阿房宮的存在性卻一直有爭議。
如果把磁石冶煉成鐵,需要1500多度的高溫(四氧化三鐵的熔點是1500多度),那麼因為冶煉過程中的高溫的影響,磁石里的磁性就會消失殆盡——這就是消磁了,著名女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的丈夫,他在自己的實驗室里發現磁石的一個物理特性:當磁石加熱到500多度溫度時,原來的磁性就會消失。
後來,人們把這個消磁的溫度叫「居里點「。因此,把磁石煉成鐵這樣做出來的門就成了「鐵門」,並沒有磁性。那麼,秦人是不是已經冶煉出磁鐵了呢?磁鐵的冶煉,同樣需要1500℃以上的高溫,而且還需要一個更強的磁鐵去磁化(傳染)它,當時根本不存在這個磁場強度更強的磁鐵。所以秦人不可能已經發明了磁鐵。
③ 當年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化佔地多少,到底有多大
阿房宮雖然年代久遠而且沒有完全建成,但是具史料考證他的規劃面積達到了15平方千米,去過故宮的肯定知道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換算過來的話阿房宮佔地面積是故宮的二十倍。(72萬平方米=0.72平方千米)當然,由於秦始皇的駕崩和後來秦國衰落百姓起義四起,再到趙高逼迫秦二世自殺為止阿房宮只建了五年。(公元前212年——公元前207年)
除了這些主要建築以外還有大大小小宮殿700餘坐,可見阿房宮賦中的描寫真的絲毫沒有誇張。
④ 阿房宮遺址的旅遊景點
阿房宮開始建造的時間司馬遷有兩個說法。《史記·表第三》載:「二十八,為阿房宮。」但同書的《秦始皇本紀》卻記為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多數人把後者當作阿房宮的始建時間。很可能的情況是秦始皇意欲新建朝宮的時間要稍早些,其間醞釀和規劃用去幾年。
阿房宮按規劃有規模施工的時間前後是2年7個月。公元前212年,秦朝修築並開通了直道;又徵集隱官刑徒70餘萬人,分別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宮。兩年之後,秦始皇在東巡途中病逝,九月被埋葬在驪山,因集中人力覆土需要,遂將阿房宮建設工地上的勞力徵調到驪山園。第二年即四月復建阿房宮,但當年冬天(前209年),數十萬起義軍洶涌而至,修建隊伍被迫停止。除去因覆土驪山暫停的7個月,共施工了2年7個月。 磁石門為秦阿房宮門闕之一。秦阿房宮的建築以磁石為門,一是為防止行刺者,以磁石的吸鐵作用,使隱甲懷刃者在入門時不能通過,從而保衛皇帝的安全;二是為了向「四夷朝者」顯示秦阿房宮前殿的神奇作用,令其驚恐卻步。
磁石門的准確位置,歷來說法不一。《三輔舊事》指為阿房宮的北闕門,《雍錄》指為阿房宮的西門,《三輔黃圖》指為阿房宮前殿之門。其位置據《西安地方誌叢書·漢代長安詞典》載:「磁石門遺址在今咸陽東南的雙樓村(今三橋鎮雙樓寺)。」90年代,在三橋鎮阿房宮殿遺址北面(現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技術學院院內)發現夯土層,文物部門推測此處可能是秦磁石門遺址,並設有磁石門遺址的保護標志。 在前殿東北200米處有一「北司」建築遺址,發現排列有序的大型石柱礎和繩紋瓦片,瓦片上有「北司」、「左宮」、「右宮」、「宮甲」等小篆文字。
在今阿房宮村北高窯村發現秦代麻點紋板瓦、筒瓦、雲紋瓦當等建築材料和著名的高奴禾石銅權。
前殿正北約1公里的小蘇村,發現銅建築構件6件。一件可能是銅柱礎,一件是門砧,一件是戶樞,其他3件都是作加固木質樑柱用的。
前殿北約3公里的後圍寨村北有一高台建築遺址。出土有用花紋空心磚砌築的踏步和排列有序的柱礎石、五角陶質水道,也應為一宮殿基址。
⑤ 秦始皇的阿房宮到底造好了沒有
2006年考古隊經過漫長的考察,以每平米五個探洞這樣密集的探查下,除了發現土夯之外回,沒有其他答。
因為怕疏忽,專門把土質送到一顯微鏡專家那裡,用顯微鏡檢測,但依舊沒有發現因焚燒而產生的碳化物。
而且在考察過程中,只有在咸陽宮舊址上發現了焚燒的痕跡,其他地方並無焚燒痕跡。相傳的當年項羽燒阿房宮,恐怕只是人們的想像,阿房宮從來就沒有被燒毀過的證據,而咸陽宮確實被項羽燒毀。
根據歷史資料中的鳳毛麟角,還有所記錄的時間上來看,得出最後可信度很大的結論:幾千年來人們所傳說的阿房宮並非是不存在,而是根本沒有建完。
秦始皇征七十萬苦力用了四年時間只建好了堅如磐石的土夯,最後秦始皇到死都沒有建成阿房宮,秦二世為了完成先皇遺願,又召集苦力打算建完阿房宮,而當時各地已經開始紛紛起義,最終還是沒有建成。
而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裡面的描述,只存在於人們的幻想之中,或者說,阿房宮根本沒有建完。
⑥ 拆除秦阿房宮遺址,你覺得可惜嗎
大家都知道我國在建築方面可以說是非常的強大了,很多不可思議的建築對於中國了來說簡直就是在簡單不過的事了,不管在現在還是在古代,很多鬼斧神工的建築都讓我們嘆為觀止,但是如今在城市之中也出現了很多爛尾樓,這先原本備受矚目的建築卻因各種原因被停,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國最大的爛尾工程,居然就比故宮還大,一起來看看吧!
如此巨大的皇宮卻沒有修建完成,這也是一大遺憾,光是從如今外表來看就是非常大的,可想建成之後的規模可能有北京的四分之一了吧。好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到這里,歡迎前來評論!
⑦ 秦都遺址到底是在咸陽還是西安你怎麼看
秦代主要的都城有三處,而我們熟悉的著名阿房宮主要在西安。下面再順便聊一下項羽是否燒毀阿房宮的最新考古發現。
現在,咸陽和西安,現在已經逐步融合,西咸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特別是近十多年才成立的西咸新區,已成為西安乃至陝西全省發展的引擎,正是分久必合。
⑧ 阿房宮是不是真的存在
阿房宮是秦朝的宮殿,據史書記載,始建於公元前212年。遺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阿房宮遺址位於三橋鎮南,其范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長安縣紀陽寨,南至和平村、東凹里,北至車張村,總面積11平方公里,在現轄域內約7.8平方公里。史載秦惠文王時在此建離宮,宮未成而亡。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再次修建阿房宮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繼續修建。秦末項羽入關,付之一炬,化為灰燼。漢代屬上林苑而得以利用、擴建,漢末廢毀;南北朝時這里建有佛寺;宋代演為農田。
一、前殿遺址
前殿是阿房宮的主體宮殿。史載其東西五百丈,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現存一座巨大的長方形夯土台基,西起長安縣紀陽鄉古城村,東至巨家莊,經探測實際長度為1320米,寬420米,最高處高約7~9米,是中國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夯土建築台基。台基由北向南呈緩坡狀。南面坡下探出大面積路土,現存長770米,寬50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為一廣場,廣場南沿有4條道路向南延伸。台基東、西邊是現代挖成的斷崖;北邊為3層高出地面的台階,階寬1~2米,高2~4米。50年代初,台上東、西、北三邊都有土梁且連接在一起,現僅殘存北邊土梁,其高出檯面兩米多,略短於台長,應為倒塌了的夯土牆,現存牆跡厚3.6米,殘高0.7米。發現有繩紋、布紋瓦片,分別有一戳印「千(隸體)右(篆體),北司(篆體)」文字。
二、上天台遺址
上天台位於阿房宮村南,俗稱「上天台」。台底東西長42.5米,寬20米,台頂平面長11.5米,寬4.5米,台高約15米。台上西北角有一條向西伸出的坡道,直通台下。坡道長約30米,底寬上窄。台下夯土基向西、向南各延伸約20米,向東延伸近100米,向北約300米直至阿房宮村附近。台下北邊還殘留一段30多厘米高的白灰牆跡。台下四周地面散見戰國晚期至秦的細繩紋和中繩紋瓦片、幾何紋空心磚塊、紅陶釜片和許多燒紅了的土塊。
三、磁石門遺址
磁石門為秦阿房宮門闕之一。秦阿房宮的建築以磁石為門,一是為防止行刺者,以磁石的吸鐵作用,使隱甲懷刃者在入門時不能通過,從而保衛皇帝的安全;二是為了向「四夷朝者」顯示秦阿房宮前殿的神奇作用,令其驚恐卻步。
磁石門的准確位置,歷來說法不一。《三輔舊事》指為阿房宮的北闕門,《雍錄》指為阿房宮的西門,《三輔黃圖》指為阿房宮前殿之門。其位置據《西安地方誌叢書·漢代長安詞典》載:「磁石門遺址在今咸陽東南的雙樓村(今三橋鎮雙樓寺)。」90年代,在三橋鎮阿房宮殿遺址北面(現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技術學院院內)發現夯土層,文物部門推測此處可能是秦磁石門遺址,並設有磁石門遺址的保護標志。
⑨ 阿房宮的主要建築
在今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保存著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 前殿是阿房宮的主體宮殿。史載「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02年至2007年的考古研究成果,阿房宮前殿佔地約800畝,相當於90個標准足球場的面積。 磁石門為秦阿房宮門闕之一。秦阿房宮的建築以磁石為門,一是為防止行刺者,以磁石的吸鐵作用,使隱甲懷刃者在入門時不能通過,從而保衛皇帝的安全;二是為了向「四夷朝者」顯示秦阿房宮前殿的神奇作用,令其驚恐卻步。
磁石門的准確位置,歷來說法不一。《三輔舊事》指為阿房宮北闕門,《雍錄》指為阿房宮西門,《三輔黃圖》指為阿房宮前殿之門。其位置據《西安地方誌叢書·漢代長安詞典》載:「磁石門遺址在今咸陽東南的雙樓村(今三橋鎮雙樓寺)。」
20世紀90年代,在三橋鎮阿房宮殿遺址北面(現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技術學院院內)發現夯土層,文物部門推測此處可能是秦磁石門遺址,並設有磁石門遺址的保護標志。 蘭池宮是秦始皇的一座寢宮,又名仙島。因築於蘭池之畔而名之。
《史記·秦始皇本紀》集解引《地理志》相關史料,以微縮形式營造,高7.35米,長寬16米x16米。為了突出其「仙島」氛圍,建宮於蘭池之中。 上天台是秦阿房宮殿祭祀天神的建築物。
古代先民認為,太平盛世,均是天神的恩賜和保佑。皇帝為了使自己的國家物阜民豐,四海長平,定期率領朝臣登壇祈禱天神。重現的上天台,是根據有關史料營造。規模為16.8 米x16.8米,高19.8米。 祭地壇是秦阿房宮中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動場所,專供皇帝祈禱五穀豐登之用。
古代曰:「社」。「社」代表國家 。「稷」為穀神 。它表現了中華民族發源於黃土高原遠流長的農耕文化。重現的祭地壇,是根據有關史料營造。規模為16米 x16米,高11米。 上林苑為古宮苑名。
秦都咸陽時置,周圍二百多里,包括長安、戶縣、周至等地。
秦始皇35年(前212年)營建朝宮於此。漢初苑內荒蕪,武帝時復為宮苑,內養禽獸,供皇帝射獵,並建離宮、觀、館數十處。司馬相如作《上林賦》,極言其宏偉壯麗。
⑩ 皇宮裡面各個宮的名字
大明宮位於隋朝皇宮大興宮(唐稱太極宮)之東北,始建於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宮,唐太宗建造初衷是為給太上皇李淵居住,以盡孝道。但大明宮未建成,李淵就離開了人世,大明宮的修建於是停止。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擴建,次年遷入大明宮執政。大明宮成為了大唐帝國新的政治中心。乾寧三年(公元896年)毀於兵亂。大明宮周長7.6多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當於三個凡爾賽宮,十二個克里姆林宮,十三個盧浮宮,十五個白金漢宮,五百個足球場。[1]共11個城門,東、西、北三面都有夾城;南部有三道宮牆護衛,牆外的丹鳳門大街寬達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寬的街道。唐大明宮是中國古代最為宏偉和最大的宮殿建築群,同時也是世界史上最宏偉和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
2宮城概述
大明宮外觀(20張)大明宮選址在唐長安城宮城東北側的龍首原上,利用天然地勢修築宮殿,形成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宮城的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南寬北窄的梯形。城牆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5公里,周長7.6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城牆南段與長安城的北牆東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東西向宮牆,把宮殿分為三個區域。所有牆體均以夯土板築,底寬10.5米左右,城角、城門處包磚並向外加寬,上築城樓、角樓等。
宮城共有九座城門,南面正中為丹鳳門,東西分別為望仙門和建福門;北面正中為玄武門,東西分別為銀漢門和青霄門;東面為左銀台門;西面南北分別為右銀台門和九仙門。除正門丹鳳 大明宮布局
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為三個門道。在宮城的東西北三面築有與城牆平行的夾城,在北面正中設重玄門,正對著玄武門。宮城外的東西兩側分別駐有禁軍,北門夾城內設立了禁軍的指揮機關——「北衙」。
整個宮域可分為前朝和內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為主,內庭以居住和宴遊為主。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以南,有寬176米的丹鳳門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等組成的南北中軸線,宮內的其他建築,也大都沿著這條軸線分布。在軸線的東西兩側,還各有一條縱街,是在三道橫向宮牆上開邊門貫通形成的。
3前朝建築含元殿
大明宮外景(46張)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位於丹鳳門以北約600米處、龍首原的南沿,是舉行重大慶典和朝會之所,俗稱「外朝」。主殿面闊十一間,加上副階為十三間,進深四間,加上副階為六間,每間寬5.3米。實測殿基高於平地15.6米,東西長200米,南北長100米,總面積27600平方米,四周有寬5米的副階。在主殿的東南和西南方向分別有翔鸞閣和棲鳳閣,各以曲尺形廊廡與主殿相連,整組建築呈「凹」字形。主 殿前是一條長78米、以階梯和斜坡相間的龍尾道,分為中間的御道和兩側的邊道,表面鋪設花磚。在龍尾道的前方還有一座宮門,可能是牌坊式建築,其左右各有橫貫東西的隔牆 含元殿
。含元殿建造時充分利用了龍首原的高地,威嚴壯觀,視野開闊,可俯瞰整座長安城,詩句「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就形容了它當時的巍峨氣勢。右圖是根據楊鴻勛先生復原方案製作的含元殿模型。
宣政殿
含元殿正北約300米處是宣政殿,為皇帝臨朝聽政之所,稱為「中朝」。殿基東西長70米,南北寬40多米。殿前左右分別有中書省、門下省和弘文館、史館、御史台館等官署。在殿前130米處,有三門並列的宣政門,左右是橫貫式的宮牆,牆、殿之間形成較大的院庭。紫宸殿位於宣政殿以北95米處,稱為「內朝」,群臣在這里朝見皇帝,稱為「入閣」。含元、宣政、紫宸組成的外朝、中朝、內朝格局多為後世的宮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這種格局的體現。
4內庭建築大明宮的北部為園林區,建築布局疏朗,形式多樣。紫宸殿以北約200米處即為龍首原的北沿,其下有太液池,又名蓬萊池,面積約16000平方米。水池的形狀接近橢圓形,在池內偏東處有一土丘,高5米多,稱作蓬萊山。池的沿岸建有迴廊,附近還有多座亭台樓閣和殿宇廳堂。
麟德殿
麟德殿位於大明宮的西北部,是宮內規模最大的別殿,建於 梨園
高宗麟德年間,是皇帝舉行宴會、觀看樂舞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場所。殿基用夯土砌築,四壁鋪磚,實測南北長130米,東西寬80餘米。高台上原有前中後毗連的三座大殿,分上下兩層。東西側分別有對稱的郁儀樓和結鄰樓以飛廊與主殿上層連通,樓前有亭,全都建在夯土高台上。整個麟德殿的總建築面積達12300平方米,周圍有迴廊環繞,已在遺址的基礎上復原了其平面布局。
道教宮殿
唐朝的統治者崇尚道教,認老子為祖先,因此在大明宮內也有三清殿、大角觀、玄元皇帝廟等道教建築。三清殿位於宮城的東北隅,殿基面積達4000平方米,台上是樓閣式建築。此外,清思殿、大福殿等遺址也是重要的考古發掘對象。
阿房宮:
前殿
前殿是阿房宮的主體宮殿。史載其東西五百丈,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現存一座巨大的長方形夯土台基,西起西安市長安區紀陽鄉古城村,東至巨家莊,經探測實際長度為1320米,寬420米,最高處高約7~9米,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夯土建築台基。台基由北向南呈緩坡狀。南面坡下探出大面積路土,現存長770米,寬50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為一廣場,廣場南沿有4條道路向南延伸。台基東、西邊是現代挖成的斷崖;北邊為3層高出地面的台階,階寬1~2米,高2~4米。50年代初,台上東、西、北三邊都有土梁且連接在一起,現僅殘存北邊土梁,其高出檯面兩米多,略短於台長,應為倒塌了的夯土牆,現存牆跡厚3.6米,殘高0.7米。發現有繩紋、布紋瓦片,分別有一戳印「千(隸體)右(篆體),北司(篆體)」文字。
上天台
上天台位於阿房宮村南,俗稱「上天台」。台底東西長42.5米,寬20米,台頂平面長11.5米,寬4.5米,台高約15米。台上西北角有一條向西伸出的坡道,直通台下。坡道長約30米,底寬上窄。台下夯土基向西、向南各延伸約20米,向東延伸近100米,向北約300米直至阿房宮村附近。台下北邊還殘留一段30多厘米高的白灰牆跡。台下四周地面散見戰國晚期至秦的細繩紋和中繩紋瓦片、幾何紋空心磚塊、紅陶釜片和許多燒紅了的土塊。
磁石門
磁石門為秦阿房宮門闕之一。秦阿房宮的建築以磁石為門,一是為防止行刺者,以磁石的吸鐵作用,使隱甲懷刃者在入門時不能通過,從而保衛皇帝的安全;二是為了向「四夷朝者」顯示秦阿房宮前殿的神奇作用,令其驚恐卻步。
磁石門的准確位置,歷來說法不一。《三輔舊事》指為阿房宮的北闕門,《雍錄》指為阿房宮的西門,《三輔黃圖》指為阿房宮前殿之門。其位置據《西安地方誌叢書·漢代長安詞典》載:「磁石門遺址在今咸陽東南的雙樓村(今三橋鎮雙樓寺)。」90年代,在三橋鎮阿房宮殿遺址北面(現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技術學院院內)發現夯土層,文物部門推測此處可能是秦磁石門遺址,並設有磁石門遺址的保護標志。
蘭池宮
蘭池宮遺址在咸陽市渭城區楊家灣、柏家咀原邊。是秦始皇的一座寢宮,又名仙島。因築於蘭池之畔而名之。《史記 秦始皇本紀》集解引《地理志》相關史料,以微縮形式營造,高7.35米,長寬16米x16米。為了突出其「仙島」氛圍,建宮於蘭池之中。池中波光瀲灧,煙雲氤氳;島宮奇葩 爭妍,絲竹飄飛,仙女 翩躚。給人以身臨仙境的怡悅感受。
漆河
漆河變名漆渠 ,是一條人工開鑿的小運河。據《長安志》 引《括地誌》 載:「漆渠,胡亥築阿房宮開此渠, 運南山之漆。」由此可知渠鑿於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再現的漆河。根據有關史料開鑿,長298米,寬5-11米,水深1.6米。
上天台
上天台是秦阿房宮殿祭祀天神的建築物。古代先民認為,太平盛世,均是天神的恩賜和保佑。皇帝為了使自己的國家物阜民豐,四海長平,定期率領朝臣登壇祈禱天神。重現的上天台,是根據有關史料營造。規模為16.8 米x16.8米,高19.8米。
祭地壇
秦阿房宮中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動場所,專供皇帝祈禱五穀豐登之用。古代曰:「社」。「社」代表國家 。「稷」為穀神 。它表現了中華民族發源於黃土高原遠流長的農耕文化。重現的祭地壇,是根據有關史料營造。規模為16米 x16米,高11米。
上林苑
上林苑為古宮苑名。秦都咸陽時置,周圍二百多里,包括長安、戶縣、周至等地。始皇35年(公元前期212年)營建朝宮於此。阿房,即其前殿。漢初苑內荒蕪,武帝時復為宮苑,內養禽獸,供皇帝射獵,並建離宮、觀、館數十處。司馬相如作《上林賦》,極言其宏偉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