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石器遺址
A. 瓦房店古龍山遺址
1981年,一個意外的發現將大連人類史推演到史前一萬年。瓦房店市祝華街道龍山村的礦洞中堆著大量距今17000年前的化石。其中最令考古專家震驚的是,洞穴中不但發現了豐富的生物物種,還有古人類留下的骨製品、石器。1萬多年前,大連祖先馳騁在草原上追逐著體型巨大的野馬,被大連自然博物館的專家們譽為「獵馬人」。
這是迄今為止大連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獵馬人與北京山頂洞人同處舊石器時代。種種跡象表明,早在上萬年前,遼南就是連接中國華北——東北之間人類和動物遷徙、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獵馬人很可能與山頂洞人和遷移到朝鮮、日本列島的先民有著血緣關系。
大連祖先可追溯到史前一萬年
上萬年的地質變化將大連古人類化石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他們到底是什麼模樣至今仍是一個謎,但在漫長的時間縱軸上,大連祖先用一個個充滿創造力的工具標記著他們的存在。
距今7000年前,大連長海縣廣鹿島上升起大連第一縷炊煙。祖先們已經培育出人類最早的蕎麥,並傳播到整個亞歐大陸。他們修建了半地穴式的房子,用今人無法想像的工藝將骨頭磨成細針,在堅硬的石塊上刻下神秘而精美的圖案。他們學會了漁獵,用以骨頭做成的魚鉤釣起過體形龐大的魚。
在旅順口老鐵山下,先民們已經開始以海為生,在風浪中尋找生存的意義。他們創造了更復雜的漁獵技術,學會織網捕魚。隨著文明不斷繁衍,大連先民們還在大海中尋找美,把貝殼串成項鏈掛在頸上。
1981年,大連自然博物館專家發掘古龍山遺址時,發現大量古人類製造的工具化石,這將大連歷史向前推進了1.7萬年。這一發現在當年引起轟動,當時整個東北地區僅有20餘處舊石器時代遺址,而像大連古龍山遺址這樣出土如此眾多的化石,不但東北地區,在全國范圍內亦不多見。
從遠離大陸的長海縣廣鹿島,到內陸腹地瓦房店古龍山,再到西邊的旅順,幾乎大連的每個區域都曾發現過古人類居住的痕跡,活動范圍極為廣泛,群族也曾相當繁盛。考古學家稱甚至在大連通往旅順的路邊撿到過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品。
從舊石器時代直到現代,幾千年來,遼南大地上祖先們的足跡從來沒有停息過。諸多考古發現讓人們越來越好奇,沒人能說清楚,到底是什麼把人類的腳步吸引到這片土地上,在這里挑戰自然、繁衍生息。
礦區發掘出「寶藏」震驚國內
古龍山遺址在龍山村的一家石灰岩礦場的深處,1981年4月,工人們在采礦時發現一處洞穴,洞中有大量的石塊狀堆積物。工人們將發現的「石頭」送到文化部門,工作人員推斷可能是動物化石,立即聯系大連市自然博物館的專家。當時,周信學和孫玉峰先期趕到古龍山進行探查。
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30餘年,孫玉峰還記得第一次看到那些化石的震撼:「在村民的指點下第一次爬進洞,在手電筒的照射下,看到一片白花花的動物骨骼化石,甚是令人驚訝。 」孫玉峰說,古龍山位於一個小型山間盆地中,屬瓦房店北側老孤山的南延凸出部分,山麓南側有小河流過。埋藏學研究表明,這種地貌特徵常成為舊石器時代人類選擇居住的主要目標。「我們確信這是一處極具發掘價值的化石地點。」孫玉峰把古龍山考古發掘視為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工作,由周信學帶隊,分別於1981年秋和1982年夏連續兩年、先後兩次,進行了長達6個月的挖掘工作。
在旁人看來,洞穴考古歷來在考古研究中最具神秘色彩,而事實上,發掘工作有點像礦工探礦。自然博物館專家們挖掘的只是一個岔洞,因以往長期採石,主洞已經不復存在。洞口位於採石作業面上,洞穴最寬處1.2米,最窄處0.5米,總長度62米,深淺不一,最深約3米。動物化石散亂地埋在狹長的洞內。洞內架著橋板,拉線安燈,專家們戴著安全帽,貓著腰,一點點向前挖掘。然後再一筐筐,人傳人地往外運。洞內沉積物以黏土為主,參與挖掘的村民收工出洞時,從頭到腳渾身上下都是黏泥。很多時候,為了保證化石骨骼完好,村民都是用手指挖。「在上世紀80年代,這是大連考古界的一件大事。」大連自然博物館地層古生物學專家劉金遠告訴記者,古龍山的發掘整理出數萬件化石,其中大量遠古脊椎動物化石在國內外極為罕見。
大連獵馬人與山頂洞人可能是「親戚」
「在古龍山遺址的發掘中有兩個最重要的發現,一是數量眾多的馬類化石,一是古人類的骨制工具和7件石器。 」劉金遠說,在隨後的研究中發現,古龍山發掘的馬類化石中有一種體形巨大,完全有別於中國野馬的種類,這種身型與歐洲同期野馬有很多相似之處。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的新品種,被定名為「大連馬」。
而在332件骨製品中無一例外地帶有錘擊痕跡。其中有近300件有明顯的人工加工特徵,所有錘擊方向有一定傾向性,而且主要是向骨外壁打擊。雖然做成的帶刃口的工具數量有限,但依然可以看出,當時古人類已經有意識在製作捕獵工具。另外,古人類對骨骼類型的選擇有明顯的區別。「其中片狀端刃骨製品加工良好,當時在國內沒有相似的化石,被視為古龍山遺址出土的有代表性的標本。」劉金遠說,另外7件石製品數量雖少,也顯示出古龍山古人類對石製品製作已有相當成熟的技術。
由於礦場開發已破壞古龍山的部分遺址,專家們並未發現古人類化石,但大量的馬類化石和骨製品證明,古龍山遺址處的古人類以游獵野馬為生,自然博物館專家稱之為「獵馬人」。
劉金遠介紹說,在遼東半島發現的古人類遺址,年代最久遠的是營口地區的金牛山遺址,距今約28萬年前,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金牛山遺址發現了人骨化石和人工打制的石器,其年代雖然較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和距今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為晚,卻是東北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古人類遺址。
而專家發現,從獵馬人的生存狀態和打制的骨器、石器看,與50萬年前的北京地區周口店遺址有很大的一致性和傳承關系。「而且獵馬人和山頂洞人處於同一個時期。 」劉金遠說,兩者很有可能帶有某些親緣關系。有學者認為,獵馬人是中國猿人向瀕臨大海氣候適宜的東北南部地區遷移而形成的古老的土著種族。
渤海不是海 老甘井子是草原
劉金遠告訴記者,考古發現,在古龍山活躍著龐大的動物群,發掘出的化石包括魚類2種,爬行類1種,鳥類17種,哺乳類57種。另外披毛犀、猛獁象、河套大角鹿等典型的晚更新世時期動物,說明大連地區在1萬多年前已有豐富的生物群和植物群。但奇怪的是,在遺址中並未發現海洋生物的化石,劉金遠認為,這說明在當時古龍山古人類在遷徙和游獵中,與大海尚未交集。「在古龍山遺址所有動物樣本分析中,各層的孢粉含量都以草本植物為主,幾乎占總數的90%。」劉金遠告訴記者,這說明古龍山在1萬多年前,以草原為主,森林稀少,遠離海洋。大量馬類化石也說明,瓦房店在遠古時期很可能是一片廣袤的草原。
據地質學家估計,在過去的73萬年內,由於全球性冰川的收縮或擴展,造成了世界性海面的升降,在冰期一般可降90米至百米,最大下降幅度可達140米。專家推測,因此當寒冷期降臨時,渤海灣大部分水域的海水會退走而出露成陸地。
這一推測,在1989年大連自然博物館對老甘井子海茂村的一次考古發掘中,得到充分證明。「當年也是礦場採石作業發現了大量化石。」劉金遠參加了1989年對海茂村化石點的發掘,這次發掘同樣給考古界帶來不小的震動。「在大連乃至東北地區,我們首次發現了早更新世動物群。 」劉金遠說,早更新世是距今260萬年至1萬年的時期,海茂村大連動物群的地質時代距今約120萬年-160萬年。所發現的動物包括兩棲爬行類、鳥類、小哺乳動物、肉食類動物、馬類等生物類別,但與古龍山遺址相同的是,這里也沒有發現海洋生物的痕跡。
從這些動植物類別和地層分析中,專家推測海茂村一帶當時氣候寒冷而乾旱,植被稀疏,曾是一片草原。在諸多研究中,專家們都認為在距今1萬多年前,大連地區尚處於第四紀地層時代。「那是一個地質變化非常頻繁的時期。 」劉金遠介紹說,至今在旅順至丹東一線的海域中,每年都有漁民在捕撈作業時發現包括猛獁象、披毛犀、野牛等等古生物化石。
大連是遠古生物遷徙通道
古龍山遺址的挖掘和大量古動物化石的發現曾引起全國各方面專家的高度重視。我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賈蘭坡先生、原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袁道先先生等十位著名學者都為之做出了書面鑒定,認為它不僅填補了大連地區石器考古的一個空白,而且對於研究碎骨形成、古代人類對骨骼的利用以及埋藏機理都是寶貴的材料。
在文化研究方面,這些化石也存在重大意義,它們標志著大連地區是亞洲大陸連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及美洲大陸的紐帶。「在幾萬年前,大連不但可能與日本相連,甚至很有可能與美國西海岸也有陸地通道。比如,印第安人種就帶有明顯亞洲人種特徵,可能是通過大連這條遠古遷徙通道來到美洲。 」劉金遠說,古龍山遺址的發現和確定,為研究古代文化交流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依據。
「我們在大連地區發現很多過渡時期和不同地區的生物,在數萬年前,大連地區還沒有形成大面積海洋或海平面退去露出大陸,當時就是動物遷徙的通道。 」劉金遠說,作為早期人類,必須追逐動物群以獲得食物。在這一過程中,人類不斷進化,製作復雜工具,馴化野外動植物,逐漸定居下來。而大連作為遠古通道,在這一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的傳播作用。
這些考古發現無疑對今日大連城市建設和文化積淀起到很大的作用。
采訪後記
在采訪過程中,劉金遠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每一個化石背後的故事和研究價值。 「遼南和遼寧大部分地區其實是一個考古的寶庫,尤其是一些遠古生物種群都比較發達。 」劉金遠說,大連自然博物館館藏的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若按單個骨骼計算近10萬件,位居全國前列,其中僅古龍山遺址就發掘出數萬件化石骨骼,「這在世界考古史上都是個奇跡。」就在劉金遠的研究室里,一位美國學者也被自然博物館的豐富館藏所吸引,專程來連做研究。
「但是這兩年明顯感覺普通市民對考古工作不夠理解,以前每當有人發現化石總第一時間找到自然博物館,現在有些單位施工發現化石立即偷偷掩埋,生怕考古研究影響工程建設。不尊重古人類遺址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 」說到這里,劉金遠眼神一暗,遺憾地說,如今古龍山已徹底沒了,當年的發掘地點變成一大堆沙礫,原先的山體已變成一個巨大的深坑。另外旅順口區的郭家溝遺址也被毀。
B. 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遺址分介
高郵龍虯庄遺址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位於江蘇省高郵市龍虯鎮,是江淮地區東部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是發現文化遺跡和出土文化遺物最多的一次。1993年,龍虯庄遺址的發現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評為「江蘇省大遺址」。高郵龍虯庄陶文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曙光」
龍虯文化譽為「江淮文明之花」。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龍虯文化內涵被認為是江淮地區東部同時期文化的典型。龍虯文化源遠流長。江淮流域存在著一支文化面貌獨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填補了江淮東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文化遺址的空白。龍虯庄遺址真高2.4米,地勢低窪,呈圓角長方形,四周環水,東西長240米,南北寬180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 龍虯庄遺址發現填補了江淮東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文化遺址的空白。
龍虯庄遺址於20世紀70年代被發現,經由南京博物院、揚州博物館、高郵文管會派員組成的考古隊於1993年至1995年4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各類文化遺物2000餘件、清理出男女合葬墓7座、墓葬402座、房屋遺址1處、居住遺址4處、灰坑34個,可確認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屬於一分布於大運河以東江淮地區的古文化類型。尤其令人矚目的是發現了4000多粒7000-5000年之間的碳化稻米。將我國人工栽培水稻的歷史提早到5500年前。同時,出土的陶片和鹿角上具有文字元號特徵的刻劃符號也是十分少見的(從江蘇省高郵龍虯庄遺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遠上千年,該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刻文陶片陶文,在中國還是首次發現,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兩行刻於內壁的文字元號,筆畫纖細,技法嫻熟 青堆遺址 在河南封丘縣城東北16公里的青堆村東,是新石器時代遺址,高出地面約4米。遺址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遺物有石器、灰陶(條紋、方格紋)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又發現蚌鐮、陶罐、陶瓮。
C. 請問遼寧大連地區有沒有可能發現石器時代遺址
大連地區發現過石器石器遺址,金州的小孤山,長海的鹿島都發現過
D. 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遺址發掘
發掘單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蕭山市博物館
跨湖橋遺址經過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1000平方米左右,出土有大量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以及人工栽培水稻等文物,經碳14測定和熱釋光測定,其年代在8000-7000年之間。
「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是中華民族葯文化的淵源。在處於新石器時代的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盛有煎煮過的草葯的小陶釜,說明史前期人們早已認識到自然物材的葯用價值。
跨湖橋遺址1990年曾作發掘,所取標本的14C測定年代距今七八千年,超過著名的河姆渡遺址,這在東南沿海的新石器時代考古中是一個重要的發現。2001年5—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市博物館對跨湖橋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 ,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陶器復原器近150餘件,器物形態及其組合迥異於河姆渡、羅家角等附近地區發現的早期文化遺址,可明確為一個新的 、獨立的考古學文化類型。
此次考古發現一件稍有殘缺的繩紋小陶釜,口徑11.3厘米、高8.8厘米,外底有煙火熏焦痕,器內盛有一捆植物莖枝,長度約5—8厘米,單根直徑一般在 0.3—0.8厘米間,共20餘根,紋理結節清晰,出土時頭尾整齊地曲縮在釜底。 從現象觀察,當屬因故(陶釜燒裂)丟棄的煎葯無疑。標本送浙江省葯品檢驗所中葯室檢測,定為莖枝類。傳說中商初重臣尹伊發明「復方」草葯,而這次出土的顯然是「單方」,這一珍貴資料對研究我國中草葯的起源尤其是煎葯起源具有 重要價值。
2002年11月又發現了獨木舟及相關遺跡,獨木舟標本經碳14測定,其年代達8000年左右。這是目前發現的國內最早的獨木舟相關遺跡。
2003年5月,在湘湖區域的下孫自然村又發現了與跨湖橋文化同類型的遺址――下孫遺址。
E. 亞洲三大舊石器遺址都在那裡
陝西龍崗寺遺址 哈爾濱閻家崗遺址 北京周口店遺址
F. 大連有哪些中國近代革命遺址
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南山俄軍墓地,南山日俄戰爭遺址,石門子戰場遺址,關東廳地方法院舊址,蘇軍烈士紀念塔,旅順火車站,關東州廳(大連)舊址,關東軍司令部舊址。
G. 目前比較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大體有哪些
目前比較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大體有以下幾處:河姆渡文化,位於浙江餘版姚,距今大約權七千年;仰韶文化,位於豫西澠池,距今大約六千年;紅山文化,位於內蒙古赤峰,距今大約六千年;馬家窯文化,位於甘肅臨洮,距今大約五千年;良渚文化,位於浙江杭州,距今大約五千年;龍山文化,位於山東章丘,距今大約四千五百年;齊家文化,位於甘肅廣河,距今大約四千年。
H. 舊石器文化遺址有哪些
在黑龍江省右岸塔河境內的呼瑪十八站有一處舊石器晚期遺址,在遼東半島的復縣有一處古龍山洞文化遺址,在這廣闊的東北大地上,到處都留有東北土著先民原始群體活動的足跡。
在舊石器早期,遼寧省本溪地區就生活著廟後山人,廟後山人與「北京猿人」是同時代的古人類,同屬於舊石器早期的晚期猿人。
廟後山人是東北早期直立人的代表,也是東北地區發現時代最早的舊石器早期文化遺址。廟後山位於遼寧省本溪中部,南距太子河支流湯河500米左右,古人類遺址在山坡南麓距地面約30米的石灰岩洞穴中,洞口向南,洞高5米。該遺址發現了一顆殘缺一角的古人類牙齒化石。
在舊石器中期,在遼寧省營口永安西田村一帶,生活著金牛山人,他們在距今20多萬年以前,就活躍於東北南部地區,適應了較為復雜的生活環境。
在二三十萬年前至50000年前左右,即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就是早期智人階段。金牛山人和喀左的鴿子洞人是這個時期東北古人類的主要代表。
他們已由直立人進化為了早期智人,建立了以血族群婚為基礎的血緣家族。金牛山人和鴿子洞人的後期,更為進步的族外群婚開始出現,並逐漸發展鞏固了下來,這為向氏族社會的過渡奠定了基礎。
鴿子洞遺址位於遼寧省西部山區大凌河上游的西岸,是一處天然溶洞。在這遺址內出土了300餘件舊石器,有豐富的用火痕跡和30餘種哺乳動物化石,還有一顆相當完整的小孩第二下前臼齒。據推斷,鴿子洞人約為15萬年前後的古人類。
在舊石器的晚期,在吉林省安圖明月鎮與榆樹周家油坊一帶,就分別生活著安圖人、榆樹人。在黑龍江省哈爾濱西南郊閻家崗地區,生活著哈爾濱人。
在東北地區,還有遼寧省海城仙人洞、大凌河畔鴿子洞等30餘處舊石器文化遺址。這些東北地區的古人類,基本代表了人類起源與進化過程中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三大發展階段。
從50000年前至10000年前,這個時期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東北的古人類便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早期階段。這個時期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物質文化有了相當顯著的發展,突出表現為壓制石器、雛形陶器、磨製骨器、裝飾品等具有時代特徵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已經出現了。
遼寧海城仙人洞遺址出土了一些鑽孔獸牙裝飾品。由於生產工具的進步,人們掌握了獸骨的鑽孔技術,並且在獲取生活資料的必要勞動之外,開始有了一定的剩餘時間用來生產裝飾品。
裝飾品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意識的發展和對美欣賞觀念的提前,因而創造了粗獷的原始藝術作品。
在這一時期,一些古人類繼續利用天然山洞,保持著穴居狀態,更多的人類家族則走出洞穴,開始生活於山坡或河谷台地了。如扎賚諾爾遺址位於前哨化的蘑菇山山坡上,哈爾濱附近的一系列遺址都分布於松花江的階地上。
原始人按照自己意願選擇更宜於獲取生活資料和靠近水源的地方,並自己動手建造簡陋的居址或房屋。人類開始了半定居生活,除採集、狩獵之外,捕魚業也開始成為原始人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之一了。
海城仙人洞遺址中出土了一件骨制魚叉,這使我國同時代的內容又有了極大豐富,這說明捕魚業在東北古人類生活中開始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這時期,原始群向原始氏族的轉化開始完成,男女之間的自然分工也隨之轉化為社會的勞動分工,於是氏族出現了,私有制由萌芽而產生。在這個時期,是東北古人類蓬勃發展的繁榮時代,是他們進行規模空前的大遷徙、大遠征的時代。
遼寧省葫蘆島市設縣治開始於清光緒年間,始稱江家屯撫民廳治所置於江家屯,後來遷至連山。從這里發掘的文物、遺址、遺物證實;遠在數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勞動、繁衍、生息。
1921年6月瑞典地質學家特生博士對境內南票區沙鍋屯二里媳婦山東坡天然洞穴發掘的人骨、石器、骨器、彩陶片進行鑒別,認為遺物為距今7000年以前新石器晚期的人類遺物。
其中紅胎黑彩陶皿與河南仰韶村出土的彩陶同屬於一種文化類型,而長頸瓶陶片又與甘肅出土的同類同期文物相同。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鎮龍王山區寺兒堡鎮北出土的古墓等,都證明本地屬於「紅山文化」,是古代南下遼西的一種文化類型,是古代人群部落沿北向南延伸的整體。
這些確鑿的文化遺址都證明東北古人類為了開拓東北古老的活動空間,探索新的未知生活領域。
I. 比較典型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有哪些
從比較具有地域特徵、遺跡內容也比較多的地方來說,多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歸納起來,比較典型的,大體有下列幾處:河姆渡文化,位於浙江餘姚,距今大約七千年;仰韶文化,位於豫西澠池,距今大約六千年;紅山文化,位於內蒙古赤峰,距今大約六千年;馬家窯文化,位於甘肅臨洮,距今大約五千年;良渚文化,位於浙江杭州,距今大約五千年;龍山文化,位於山東章丘,距今大約四千五百年;齊家文化,位於甘肅廣河,距今大約四千年。這些地方的文化遺址,充分反映了我國遠古時代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
J. 遼寧省目前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主要有哪些
遼寧省目前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主要有:阜新查海遺址,凌源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