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崗遺址
1.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的吉林街聯絡處舊址
遺存類型:地面建築
遺存規模:佔地面積574平方米,建築面積1919平方米。
建築類型:磚木結構
形制:吉林街聯絡處舊址位於南崗區吉林街52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保護建築。該樓為長方形建築,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為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建築長27.2米,寬23.6米,高12米。
用途:該建築建造於1905年以前,曾是著名猶太商人克羅爾的宅邸,後來依次作為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和捷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日軍佔領東北之後,該建築曾是石井四郎在哈爾濱市內的住處,也是七三一部隊實施「特別移送」的轉運站。
保存概況:該建築目前作為民宅使用,後期經改建,原貌有局部改變,保護較差。
2. 東北三省的風景有幾處!
東北三省景點介紹:(可以考慮下哈)
中 央 大 街
譽稱「哈爾濱第一街」的中央大街,最能體現「東方莫斯科」的豐富內涵。中央大街是哈爾濱的老街、名街、保護街道、標志性街道、步行街、建築藝術街、繁華商業街、旅遊休閑街、公眾文化街,又是當年(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遠東最著名的移民街,最繁華的商業街、金融街、文化街,大街兩側洋行商店、飯店旅館、舞廳影院、餐館酒吧林立。大街的建築,穹窿突起、拱券高窗,或高雅古典,或挺拔秀麗,有常見的起源於十五、六世紀的文藝復興式,十七世紀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義,以及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新藝術運動建築。
斯 大 林 公 園
位於松花江南岸,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與馳名中外的太陽島隔江相望。50年代以前,這里是鐵路專用線和航運碼頭。1953年建成由草坪、花壇、樹木、雕塑、俄羅斯古典玩具式建築、羅馬迴廊、坐椅、園燈、護攔及哈爾濱市人民防洪紀念塔等組成的順堤傍水、別具一格的帶狀開放式江畔公園。是沿江堤修築的東西長千米,南北寬50米的規則式的公園。斯大林公園吸收了歐洲園林風格並加以完善提高,具有和北方人一樣的質朴、粗擴的特色,斯大林公園在全國眾多的公園中獨樹一幟,別具風采。。座椅,圓燈,欄桿和俄羅斯古典玩具式建築,新穎別致,構成了童話般的美妙世界。冬季,斯大林公園銀裝素裹,冰雪奇麗,觀賞樹掛,乘冰帆、雪橇、令人心曠神怡
黑龍江龍廣播電視塔——龍塔
龍塔坐落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在1998年動工興建,於2000年對外開放,是集廣播電視發射、旅遊觀光、餐飲娛樂、廣告傳播、無線通訊、環境氣象監測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塔。是省內首家通過「三標一體認證」的企業,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AAAA級旅遊風景區。
塔高336米,總建築面積16600平方米,在鋼結構塔中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塔體由底部塔座、中間塔身、上部塔樓以及頂端天線四大部分構成。塔座由地下一層和地上四層組成球冠形。塔身截面為正八面形,縱面為拋物線形。塔樓設在181米至216米處,由飛碟狀的下樓和球體狀的上塔組成。天線設在220.5米至336米。龍塔以其獨特的建築外貌景緻與深遠的品牌形象地位獲得世人矚目並成為黑龍江省標志性景觀。
果戈里大街
果戈里大街建於1901年,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早在18世紀初,隨著中東鐵路的修築和"新城市規劃"的實施,圍繞市中心喇嘛台廣場周邊拉起了街基,果戈里大街出現了雛形。1902年,秋林公司為擴大經營,將位於香坊的分公司遷至南崗大直街與果戈里大街交匯處,並蓋了樓房,從此,圍繞秋林公司左右興起多家俄國人的商號、葯店等。果戈里大街也逐漸開始夯實和擴展。
哈爾濱極地館
哈爾濱極地館打造真正的極地世界,是離極地最近的極地體驗館。現在大家去過的都是第一代極地館,主要是展示極地動物。在哈爾濱極地館不僅可以觀賞極地動物,還能真正走進極地世界,置身於冰的世界、雪的海洋,與北極熊、白鯨、企鵝等極地動物真正生活在一起,是國內首家情景式極地主題樂園!
東北虎林園東北虎林園坐落於美麗的松花江北岸,與太陽島毗鄰,佔地面積144萬平方米,是一個集飼養、繁育、科研、保護、野化訓練、觀賞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是哈爾濱市獨具特色的標志性旅遊景點。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東北虎種源繁育基地。整個游覽過程我們將依次穿行8個乘車游覽區、觀虎台和步行區,您將可以觀賞到不同年齡的純種東北虎及非洲獅、白虎、白色非洲獅、黑虎、獅虎獸等世界上極為稀少的大型貓科動物。
俄羅斯風情小鎮
俄羅斯風情小鎮,位於美麗的松花江畔,與防洪紀念塔,斯大林公園,遙相呼應,小鎮由18座彰顯上個世紀,淳樸濃郁的俄羅斯風情的別墅和民宅所構成,百餘年前,俄僑發現這片世外桃源,他們野遊野浴野餐,漸漸的,在這里建立了自己的度假庄園,這里的俄式民間格調的別墅群體,在當今的俄羅斯也是極為罕見的,他所提供的特色服務,以及在小鎮內感受到的出國不出境的享受,都是獨一無二的,俄羅斯風情小鎮,是以俄式風情為主的旅遊休閑景區,為中外遊客提供了一個原汁原味,猶如時光倒流的游覽空間!俄羅斯人,俄羅斯情,俄羅斯景,構成了一個溫馨的,俄式村莊。
太陽島風景區
哈爾濱太陽島風景名勝區位於黑龍江省南部,坐落在哈爾濱市松花江北岸,東西長約十公里,南北寬約四公里,總面積38平方公里(西起規劃四環高架路,東至濱洲鐵路橋,北起改線前進堤,南至松花江主流北岸)與哈爾濱市區隔水相望。
長春景點簡介
偽滿皇宮博物院:
是建立在偽滿皇宮舊址上的宮廷遺址型博物館。以偽滿時期的文物、文獻、圖片資料為主要收藏對象,以日本侵佔我國東北歷史、偽滿洲國史、偽滿宮廷史為主要研究內容,以偽滿洲國皇宮舊址為載體,以陳列展覽為手段,通過舉辦《偽滿皇宮原狀陳列》、《從皇帝到公民》、《勿忘九·一八》等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揭露日本武力侵佔中國東北,推行法西斯殖民統治的罪惡以及以溥儀為首的偽滿傀儡政權賣國求榮、效忠日本、甘當兒皇帝、奴役殘害東北人民的罪行;展示溥儀及其「後」「妃」被扭曲的宮廷生活。對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近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進而達到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維護世界和平,謀求共同發展的目的。
長春電影製片廠 :
1946年,東北電影公司從從長春遷往合江省興山市,今天的黑龍江省鶴崗市。10月1日,更為東北電影製片廠,人們習慣地稱之為「東影」。從1947年到1949年,他們創下了中國人電影事業的六個第一: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第一部動畫片」瓮中捉鱉》,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第一部長故事片《橋》和第一部譯製片
《普通一兵》。1949年4月,東北電影製片廠遷回到長春現址,攝制了《中華兒女》,《趙一曼》,《鋼鐵戰士》,《白毛女》等影片。1955年2月,中共中央文化部決定,東北電影製片廠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 。
凈月潭風景名勝區:
被人們譽為綠色明珠的凈月潭位於長春市東南部,素有台灣日月潭姊妹潭之稱。凈月潭曾先後被國務院和林業部命名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現已成為吉林省省級度假區。凈月潭一年四季,景色各異,令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是春季踏青、夏季避暑、秋季賞紅葉、冬季滑冰、滑雪的絕佳去處。凈月潭風景名勝區,面積151平方公里,距市區中心12公里,國家一級公路直通湖畔。景區面積達83平方公里以上,分為潭北山色、潭南林海、月潭水光和潭東村舍四個景區,水景為主,山村襯托,植被豐富。森林景觀以及清澈無瑕的一潭碧水,1986年國家在這兒開辟為北方綠化中心。1988年,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凈月潭風景名勝區是我國最大的人工林場,生長已有50多年的人工林就有8000公頃,世界聞名。
「八大部」 :
是偽滿洲國的八大統治機構。即治安部(軍事部)、司法部、經濟部、交通部、興農部、
文教部、外交部、民生部的統稱。這些政治機構同偽國務院、綜合法衙(司法檢察機關)都建在長春新民大街附近,形成以地質宮為中心的建築群。
長影世紀城:距市中心45分鍾車程。
有東方好萊塢之稱,長影投資15億建成的中國第一家世界級電影娛樂園.
吉林景點簡介
北山公園:
始建於1924年,是吉林市重要的勝地,地處市中心。山下有湖三泓,山上有建於清朝年間的古寺廟群,佛、道、儒三教雜糅相處,獨具特色。公園內建有諸多的亭、橋、廊、榭,點綴於林木蔥郁、景象幽深的山間。昔日「吉林八景」中,北山以「北山雙塔」、「葯寺晚鍾」、「德碑夕照」而著稱。
松花湖:夏季可游湖
松花湖地處長白山山脈的西側,是吉林省最大的人工湖,是攔截松花江水建設豐滿水電站,疊壩成湖形成的,距吉林市約20公里。40多年前修建的著名的豐滿水電站,電站大壩高達91米,長達1000米。大壩將松花江攔腰截斷,於是在其上游便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人工湖──松花湖。美麗的松花湖橫卧在松花江上,湖面狹長,綿延200多公里,水域遼闊,湖叉繁多,狀如蛟龍,湖區面積5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6.1米,最大水庫容量110億立方米。
北大湖:距吉林市56公里。車行1.5小時左右
1995年投入使用,投資近兩億元人民幣,曾成功舉辦第八屆和第九屆全國冬季運動會雪上項目的比賽和1995年、1996年全國滑雪比賽。滑雪場有6條高山滑雪道,總長8040米,坡度在4度~32度之間,佔地30公頃。由於滑雪場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受三面環山阻擋,滑雪場風速很小,氣溫適中,冬季近似靜風區,有利於保存積雪,積雪期從每年11月開始至第二年的4月份。積雪深度從0.5米至1.5米。雪質鬆散,呈顆粒狀,很適合開展滑雪運動。
隕石博物館:
館藏文物15372件,其中考古品和隕石標本居多。考古品包括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遺物,其中以「西團山文化」和夫余文化,粟末靺、渤海文化的考古品最為豐富。較珍貴的文物有青銅時代的毛織品殘片,豬首石雕,特大雙孔半月形石刀,對頭雙鳥首銅劍;回頭雙鳥首銅劍;渤海時期雙人騎馬銅飾;宋代「中書門下之印」;金代雙鯉鏡;元代「海西遼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照磨印」等。隕石標本以吉林隕石雨標本為主,其中「吉林一號」重達1770千克,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石隕石。
長白山:
長白山在吉林省東南部,一部分在朝鮮境內。山的最高峰海拔2749米。長白山山高地寒,山上終年積雪,草木不生,望之皆白,故名長白山。長白山,不僅以其雄偉壯觀的景色聞名中外,更由於它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一望無際的林海以及棲息其間的珍禽異獸,使它於1980年列入聯合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最著名的景點是天池。長白山是座火山,天池就是這座火山的噴火口,自清乾隆以後,長白山就停止噴火,原來的噴火口成了高山湖泊。因為它所處的位置高,水面海拔達2150米,所以被稱為天池。從長白山山麓到山頂,可以看到從溫帶到寒帶的不同植物的類型,不同季節的風霜雨雪,使大森林的景觀,變化多端,千姿百態。
沈陽景點簡介
故宮:
清代入關前,其皇宮設在沈陽,遷都北京後,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
後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沈陽故宮佔地6萬多平方米,宮內建築物保存完好,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它的規模比佔地72萬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築上有自己的特色,現在是沈陽最重要的游覽點。沈陽故宮建於1625年,是後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開始修築。
張氏帥府:
又稱大帥府和少帥府,是張氏父子的官邸,始建於l914年,三進四合,共有房舍74間,佔地1.6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小青樓、大青樓。20世紀20--30年代這里曾發生過多起震驚中外的事件:張作霖在此成為「東北王」;皇姑屯事件發生後,「大帥」身負重傷,死在帥府;張學良在這里宣布「東北易幟」,維護了國家統一,並處決了楊宇霆和常蔭槐。解放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維修這一建築群,將其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怪坡:
神奇的怪坡是一個長為80多米,寬約15米的西高東低的斜坡,位於沈陽市新城子區清水塔鎮帽山西麓。它怪處在於:當您把汽車開到坡下熄火停車後,會驚奇地發現車在自動地向坡頂滑行。騎上自行車感覺會更奇妙,上坡不用蹬,車會飛快地滑向坡頂,下坡卻要用力蹬。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座落於沈陽市大東區望花南街46號,是在原殘歷碑和地下展廳的基礎上於1997年9月開始擴建的,1999年9月18日正式落成開館。新館總佔地面積3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600平方米,展覽面積9180平方米。博物館共設有包括序廳在內的8個展廳,10餘個大型場景
千山:
千山,又稱積翠山、千華山、千頂山、千朵蓮花山,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總面積44平方公里,素有「東北名珠」之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千山,以奇峰、岩松、古廟、梨花組成四大景觀。仙人台,又名觀音峰,位於南部游覽區諸山脈之 巔,大安、中會,香岩諸寺和五龍宮諸廟宇拱衛之中。海拔708.3米,為千山風景區最高峰。峰奇,地險,峰頭似蛇背,長20餘米,寬10米,峰頭西端,撅起一巨大石柱,呈四棱形,高7米,直徑約20米,由東稍北傾斜,狀如鵝頭,故俗稱鵝頭峰。西南北三面均為峭壁深淵,唯東一面可行。明朝初年,在峰頂大興土木,將半球峰頂變成一平台,修建成仙人台。上面基石上刻有棋盤,周圍安放八仙和南極壽星...
玉佛苑:
位於遼寧省鞍山市玉佛山風景區內,佔地4.6萬平方米,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玉佛苑古樸典雅,氣勢恢弘。以玉石王為載體的世界最大玉佛坐落於主體建築玉佛閣內,集七色為一體,色彩斑斕,光澤瑰麗,並以其博大雄偉,於1997年10月榮選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它以自然之體――玉,雕刻過程中所呈現的『佛面天成「龍鳳呈祥」、「普陀聖境」.
本溪:
水洞位於遼寧省本溪市,由水洞、溫泉寺、湯溝、關門山、鐵剎、廟後山6個景區組成,沿太子河呈帶狀分布,總面積42.2平方公里。水洞面積3.6萬平方米,全長2300米,在本溪市東北35公里處.
鴨綠江風景名勝區:
位於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下游渾江口至江海分界處的大東港之間。鴨綠江為中朝兩國界河,源出吉林省東南中朝邊境長白山主峰白頭山南麓,距天池20公里的三奇峰,流經遼寧、吉林二省,西南流至丹東市東港境內鴨綠江口入黃海。全長803.2公里,景區段210公里,面積約400平方公里,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
位於風景秀麗的鴨綠江畔,錦江山西麓的抗美援朝紀念館,由紀念塔、陳列館、全景畫館3大主體建築組成,佔地1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
3. 南崗鎮的人 文 歷 史
南崗鎮歷史悠久,源源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它東接大蜀山,西連小蜀山,南靠西山湖水庫,北與董鋪水庫相望,水與水相連,山與山相抱。山的剛毅與水的柔情構成一副奇特的山水畫卷。正北的雞鳴山又為畫卷「點睛增色」。據嘉慶《合肥縣志》,雞鳴山元建龍井,顯應寺。三國時,曹操愛將滿寵曾屯兵拒吳,謂合肥新城。山中有蛭石,可制岩棉(保溫材料),山北腳下有一曹操練兵場(又稱量兵塘),山頂有兩根拴馬樁,據稱是三國時期的古戰場;山上林木覆蓋,登高遠眺,董鋪水庫、曹操河盡收眼底;於1992年建立公墓,分別有單墓穴、雙墓穴、家族墓穴,2005年春,清朝政府二品官淮軍將領周聖波之墓遷於此。歷千年的塵埃雖已落定,但當年遺留的歷史痕跡仍依稀可辨。關於雞鳴山的傳說,與曹操有關。
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後,為了東征孫吳,決定從六安到合肥城開鑿一條人工河,以此溝通東肥河和南肥河這兩大江淮水系,使淮河的船能進入長江,以便漕運將士及糧草到東吳去。曹操這個構想無疑是膽大的,但他未曾想到,卻在小小的雞鳴山遇到阻力。曹操命部下楊將軍負責挖河,楊將軍募多人挑之,誰知「日挖一丈,夜長八尺」,一至雞鳴時分,開挖的河道又恢復原樣了。深挖的河道為什麼又復土如初呢?據民間傳說,曹操此舉得罪了雞鳴山的雞神。這雞神認為,江淮分水嶺是雞族的棲息地,如果挖了一條河,切斷山脈,必然影響了雞族的生存。雞神召來分水嶺的土地爺,命土地爺阻止修河。這土地爺不願意,說:「曹操也是一個帝星,他要挖河。我是擋不住的。」雞神便說:「你要不阻擋,我便叫你不得安神。」果然,當夜三更,土地爺還在做夢,雞神長鳴一聲,滿山遍野的公雞便一齊叫了起來,吵得土地爺慌忙起床連連作揖:「雞爺,我認輸,我聽你的﹗」說罷,他手一揮,便將開河挖掘的泥土又復原了。楊將軍見白日挖河,雞鳴復原,便在雞鳴後動工,多挖兩尺。但這兩尺之深無濟於事,只留下一條長7.5公里的旱河輪廓。楊將軍挖河不成,身心俱瘁,一病而亡。楊將軍的手下便把他葬於分水嶺上。後人在這里建了一座廟,於是,這座廟便稱將軍廟,這段山嶺便叫將軍嶺,這條河也便叫做將軍河了,這座山便叫做雞鳴山了。
包裝一個古遺址景觀:距雞鳴山1公里之遙的塘崗新石器遺址於2005年修建合淮阜高速公路時發現,該遺址距今約5000年前,總面積3萬多平方米、位於雞鳴村上牌坊村民組,2006年3月至8月,安徽省考古工作者對該遺址西側路基部分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開挖1600多平方米,發掘出新石器晚期和商周時期的大量陶器和石制生活生產品。
打造一個清真寺樣板:毗鄰雞鳴村的瓦屋,現已建成一少數民族主題公園,座落其中的瓦屋村清真寺建於明朝初期,由當時外遷而來的穆斯林和軍隊里退役屯田的穆斯林所建。寺址在梁墩村(回民村)與瓦屋村陶大郢之間。在清朝乾隆四十八年,由阿訇馬起揚倡議,經當地回族各大姓氏捐錢、捐物、捐地共同努力建成。當時清真寺的建築規模為二進,一進有大門樓三間,南有喪葬用具房一間、種地長工住房一間、外來客人住房一間;北有議事房三間(其實際作用是學房)二進與一進間隔有一道牆,門為雕花門,南有水房三間,北有阿訇住房三間,座西朝東大殿五間,當時所建清真寺規模較大,影響較廣,為合肥市地區首坊。
清真寺建築風格全為木質結構,古色古香,平門閣扇,雕龍畫風,木雕、磚雕精美,並有寺產田地八十餘畝(有乾隆四十八年所刻功德碑為證)可惜文革期間寺產房屋毀於一旦,一塊功德碑也被擔在水渠上作為便橋,後被瓦屋村黃崗村民組陶慶慈發現,暗暗的和家人把碑保護下來,2001年清真寺重建時,陶慶慈和家人把碑送還清真寺。現在清真寺佔地為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600餘方米,四周有院牆,其中大殿有110平方米,內殿(米哈拉布)宣講台齊全,能夠容納150人,同時進行禮拜。2009年南崗鎮擬投資30萬元對清真寺進行穆斯林式改造。當地回族群眾飲食習慣:動物需經阿訇刀宰,特色飲食有:紅燒牛羊肉,清燉羊肉,採用祖傳方式燒制,香飄四溢,滑潤可口,色香味俱佳,乃美食之上品。2009年南崗鎮結合清真飲食開發,正在梁墩老街打造清真美食一條街。在瓦屋村范郢村民組,正在建設一佔地面積500畝的民族生態山莊,山莊主要包括經果林50畝,苗木花卉80畝,精品農業蔬菜種植150畝,水產養殖垂鉤中心200畝,服務設施佔地5畝,總投資額約500萬元,目前山莊已流轉土地500畝,平整土地80畝,整修道路1000米,新開挖塘口80畝,建成經果林20畝,修築塘中島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40畝露地蔬菜長勢良好。
挖掘一個拋頭獅文化:雞鳴山下拋頭獅的歷史源頭可推算至1867年,距今已有140年歷史。「拋頭獅」的獅頭與獅身是分開的,舞獅者上場之前舉起獅頭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舉套之間便有了一個向上拋的動作,故稱為「拋頭獅」。在當地,每逢佳節慶典,村民都請舞獅隊前來助興。目前拋頭獅正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策劃一個新農村品牌:昆侖山位於雞鳴村西部雙塘村境內,海拔33.8米,為兩山夾一窪的姊妹山,面積2平方公里,山石裸露,上層為紅砂石,下層為灰白色砂石,質地堅硬,可用於修橋築路和水利工程,80年代後期,相繼興辦了採石場,開采加工並舉,山下建有排灌站,雙侯路、雙昆路均通往山上。2009年通過招商引資,由安徽省康博糧油有限公司和潛山縣天柱山鴻鵠養殖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資5000萬元建設南崗駝鳥生態養殖觀光游樂園,目前該基地已流轉土地面積900畝,建成圍牆4公里,過不了多久佔地千畝的鴕鳥生態養殖觀光園將把這里打造成為集休閑垂釣、特種養殖、精品苗木、商務招待於一體的綜合休閑觀光園。
4. 哈爾濱的名聖古跡
太陽島風景區 亞布力滑雪旅遊度假區 冰燈游園會
聖索菲亞大教堂 風車山莊 冰雪大世界
龍塔 中央大街 極樂寺
東北虎林園 防洪紀念塔 玉泉狩獵場
龍珠二龍山滑雪場 二龍山旅遊風景區 松花江公路大橋
哈爾濱冰球館 文廟 斯大林公園
夢幻樂園 新瀉友誼園 松花江
松峰山自然保護區 兆麟公園 黑龍江省博物館
閻家崗舊石器時代遺址 哈爾濱游樂園 兒童公園
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 東北烈士紀念館 七級浮屠塔
哈爾濱動物園 金國都城上京會寧府遺址 731部隊罪證遺址
蕭紅故居 哈爾濱森林植物園 長壽國家森林公園
平山狩獵場 烏吉密滑雪場 一面坡國家森林公園
萬佛山 歐亞之窗 依蘭巴蘭河漂流
尚志碑林 九站公園
哈爾濱不算阿城歷史一共也就一百年,哈爾濱抗聯紀念館以前是哈爾濱偽警察廳,文廟是張學良修的,道外的古梨園的梨樹是張學良栽的,還有中央大街一條街的建築,基本都有點故事。道外靖宇大街,南崗果戈里大街,秋林哈站附近的老建築,還有哈爾濱的很多教堂。不是我不和你說詳細,主要是哈爾濱不像別的城市,它的歷史太短,又都是歐式建築,很多很多有故事的名勝古跡現在都在利用,比如現在的市銀行以前好像就是日本人的一個辦公樓。現在還在用的松花江大橋就是日本人蓋的,連接道里和南崗的主橋。。。霽虹橋是1921年蓋的,趙一曼逃跑時就經過霽虹橋,一般那種建築上面都會掛盤標注建於哪年,以前是做什麼的,什麼風格的建築。剩下就是阿城的金上京文化了,坦白說,阿城的文化可以說是哈爾濱強扒過來的,硬給人家取消市設區,這就變成了1000年的歷史
5.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的教化街營外宿舍舊址
遺存類型:地面建築
遺存規模:佔地面積565平方米
建築類型:磚混結構
形制:教化街營外宿舍舊址位於南崗區教化街副36號,其建築為一層磚混結構,現存部分約33米,寬約24米。
用途:原為尤戈維奇小學(以中東鐵路總工程師尤戈維奇之名命名),日偽時期曾作為七三一部隊市內的營外獨身宿舍。
保存概況:解放後作為哈鐵教化幼兒園使用,現為哈爾濱鐵路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使用。目前東側已經拆除,並經過修整、改造。
6. 中國近代考古五大新發現
近年還有很多考古發現,只列舉下面幾例:
2010年度古新發現:「南澳1號」明代沉船:
「南澳Ⅰ號」是我國沿海經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的明代沉船,它為解決中國海外貿易、航海、制瓷等諸多學術課題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實證材料,研究明代中國經濟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以陶瓷為例,沉船中大量的漳州窯系產品極富特色。由於漳州窯的屬性,目前國內傳世與出土的器物均不多見,窯址發掘亦多為殘件;本次發掘不僅提供了品種極為豐富的成品,同時也填補了16-17世紀間大航海時代我國海外貿易政策轉變、東南沿海經濟結構變化等資料的空白。
2011年考古發現: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老奶奶廟遺址位於鄭州市西南郊、二七區侯寨鄉的櫻桃溝景區內。在50平方米發掘范圍內,發現3000多件石製品、12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20餘處用火遺跡,以及多層迭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面。這處新發現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當時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同時也發掘出土一系列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老奶奶廟遺址的發現進一步將近年來在嵩山東南麓調查及發掘的數量眾多的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這些地點既有臨時活動場所,也有長期居住的中心營地,還有專門的石器加工場所,以及擺放石堆與大象頭骨的特殊活動遺跡。其分布明顯成群組聚集,構成多個以基本營地為中心,各類臨時活動地點成放射狀分布的遺址群。遺址群沿古代河流兩側分布,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活動領域。新發現確切證明,早在距今3~5萬年前中原地區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與復雜的棲居形態。
2012年考古發現:內蒙古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
遼上京城址位於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由皇城(北)和漢城(南)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西山坡是上京皇城西南的一處自然高地,也是全城的制高點,尚存三組東向的建築基址。其中北組的中部偏後,有三座地面保存較高的圓台形建築基址,編號為YT1、YT2和YT3。
根據發掘的遺跡形制和遺物可知,YT1應是一座磚木混合結構的六角形佛教建築基址。於遼代始建,至少進行過兩次大規模修築,金代以後才逐漸廢棄。YT2和YT3可確認是六角形塔基,二塔基的包磚、散水的做法和規格均與YT1相同。本次發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遼代都城遺址考古。根據考古發現的遺跡和遺物,可以確認西山坡是一處遼代始建的佛教寺院遺址,位置重要,規模龐大。佛寺北組為東向的長方形院落,四周有院牆。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為大型的六角形磚木混合結構建築(YT1),左右兩側對稱布置小型的六角形磚塔(YT2、YT3),前有小型建築基址和廣場。YT1建築結構特殊,柱礎雕刻蓮花紋、龍鳳紋,出土刻畫寫實、彩繪貼金的泥塑造像,這些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座基址的等級和功能。這次發掘成果確認了西山坡建築遺址是佛教寺院的建築性質,對重新認識遼上京皇城遺址的形制布局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本次考古新發現為研究遼代考古、歷史、佛教和建築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13年考古發現: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老官山」地點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發掘工作,共發掘了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墓葬均早期被盜。墓葬為豎穴土坑木槨墓,分為有底箱和無底箱兩類。墓葬方向和大小相近。方向為南北向,槨室長5~7米、寬3~4.5米、高2~2.2米。共出土遺物620餘件,其中陶器有罐、鼎、盆、缽、瓮、壺、井、灶等;漆木器有耳杯、奩、幾、盤、盒、木俑、馬、璧、杖、器座、案、半圓形器、織機模型等;銅器有弩機、帶鉤、扣飾、錢幣有「半兩」和「五銖」;另有少量鐵器、竹編器、草(棕)編器等。重要收獲有M1出土的50餘支木牘、M2出土的玉質印章和4件竹木製織機模型、M3出土的920餘支(編號數量)竹簡及人體經穴漆人像等。M1出土木牘書寫內容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類。M3竹簡為醫簡,經初步整理,醫書暫定名為《五色脈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病源》《經脈書》《諸病症侯》《脈數》《醫馬書》。墓葬年代初步推測為西漢景帝、武帝時期。出土四部織機模型應是迄今國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綜多躡織機,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研究的空白;首次在四川出土的醫簡是繼馬王堆之後出土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醫簡醫學文物。
2014年考古發現: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
磨刀山遺址位於廣東省西部雲浮市鬱南縣。該遺址是廣東省首次發現並經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類型遺址。4個月的搶救性發掘取得突破性收獲——這里是廣東目前確認年代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這一發現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將該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年前,是廣東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該遺址的發現既是嶺南及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進展,為華南乃至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新材料,同時也為深入研究華南—東南亞地區舊石器文化的關系、區域人類起源與演化歷史以及東西方文化比較等國際熱點課題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機。
2015年考古發現:郭家廟曾國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郭家廟曾國墓地位於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墓地,總面積120萬平方米以上,分為郭家廟曾國墓地和曹門廟墓區。郭家廟墓地分布在兩個相對獨立的山崗上,北崗為郭家廟墓區,南崗為曹門灣墓區,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墓地東距周台遺址、忠義寨城址1公里,西距九連墩戰國楚墓群1.5公里。2002年和2014年對郭家廟墓地的兩次發掘,證實這一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高等級貴族墓地。2014年的考古發掘,因其重大的學術價值被評為當年的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次展覽是首次將2002年和2014年郭家廟墓地的發掘成果展出。郭家廟曾國墓地與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文峰塔曾國墓地、擂鼓墩曾國墓群共同構建了曾國考古學的年代序列,為研究曾國歷史與周代封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考古發掘是指為了科學研究,經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根據發掘計劃,對埋藏文物的地方、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進行調查、勘探和發現、挖掘文物的活動或工作。考古發掘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
7.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的細菌彈殼製造廠遺址
遺存規模:佔地面積762平方米
細菌彈殼製造廠遺址位於七三一部隊本部舊址西北15公里,原哈爾濱郊區楊馬架子,現在哈爾濱市南崗區龍橡街1號原龍江橡膠廠院內。1938年,七三一部隊遷移到平房後,細菌彈殼製造廠歸七三一部隊第三部管轄,設有研究室,工作科和整備隊,主要任務是負責燒制土陶細菌彈殼和土陶濾水器。日軍敗退之前對這里進行了破壞。後來經過修復,有些建築還被使用過一段時間。目前這一地區共有7處建築遺址,包括一座保存較好的五層樓建築「小五樓」,兩處燒制土陶細菌彈殼的窯體及四根煙囪。 遺存類型:地面建築
遺存規模:窯體1(北)佔地面積約213平方米,窯體29(南)佔地面積約213平方米。
遺存材質:鋼筋混凝土
形制:兩處窯體形制相同,都為鋼混結構平面呈長方形的地面建築,窯頂為拱形,左右兩壁從底部到頂部向內傾斜,前後兩壁豎直。整體長19.4米,寬11米,高8.7米。在窯內牆壁上部尚留有鐵鉤等裝置。
用途:細菌彈殼焙燒窯體1、2是燒制土陶細菌彈殼和土陶濾水器的場所。
保存概況:這兩處窯體保存較好。都處於閑置保護中。窯體2的附近保留有一段殘破的牆體立面,長36.5米,高4.8米,目前僅存一面立牆,用途不明。 遺存類型:地面建築
遺存規模:佔地面積約120平方米
遺存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
形制:四根煙囪形制相同,皆為圓形鋼混結構,且兩根為一組。一組煙囪位於原橡膠廠院內窯體2北側,這兩根煙囪保存較好,尚保留一些地面建築殘骸。一根高33.2米,底部直徑3.1米,與一方形磚房相依附,磚房頂部已經蹋毀,現保留有四壁,長7.4米,寬6米,高3.8米,在磚房內部有煙道與煙囪底部相連接;一根高42.2米,底部直徑2.6米,與一方形磚房相依附,磚房頂部已經蹋毀,保留有三面的牆壁,長7.4米,寬6米,高2.6米。兩根煙囪距離較近,在底部尚有煙道相連,部分煙道已經蹋毀於地下,部分煙道裸露於地面。另外一組兩根煙囪位於原橡膠廠院外的新建的居住小區內。保存較差,僅存鋼混結構的兩根煙囪,無地面附屬建築。一根高36.2米,底部直徑2.6米,另一根高43.7米,底部直徑2.6米。
用途:具體用途不明。
保存概況:煙囪1~4目前都處於閑置保護中。煙囪1、2處於高層居民區外側,避雷設施全部被拆除,成為無防雷設施的獨立超高建築,雨季隨時有被雷擊的可能,安全隱患較大。 遺存類型:地面建築
遺存規模:佔地面積216平方米,建築面積951平方米。
建築結構:鋼筋混凝土
形制:小五樓是一座長方形建築,人字形屋頂,樓梯外置,整體長26.6米,寬7.1米,高18米。
用途:小五樓為當時七三一部隊第三部辦公場所主樓舊址。
保存概況:解放之後經過修復,多處地方經過改造和加建,曾作為橡膠廠廠房,目前處於閑置狀態中。
8. 新安縣歷史遺址改造
【南崗村遺址】
南崗村文化遺址位於新安縣城西10公里鐵門鎮東4公里的南崗村東南,北距隴海鐵路100米,南臨澗河300米,其地理坐標為東徑112度98分3秒,北緯34度45分7秒,海拔高度為287米,遺址總面積4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度1.5米左右。從歷次調查及遺跡遺物來看,為河南龍山文化煤山期、二里頭文化、商文化類型,遺址西北角被群眾建房覆蓋,其餘保存完好。
1955年2月,洛陽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曾派員對該遺址作了調查。1978年6月,洛陽地區文物普查隊對該遺址進行普查,採集遺物標本有石斧、石鏟、大口尊殘片、鬲足、繩紋陶罐、鼎腿、高領罐口沿、各類灰陶、黑陶,形器有直口沿、反卷口沿、高領罐口沿、圓形口沿,紋飾有附加堆紋、劃紋、蘭紋,還有圓形鼎足扁形附加堆紋鼎足、鹿口角等,存入縣文管所庫房。1984年秋,洛陽市文物普查隊對該遺址進行了詳細的復查,採集的標本存入洛陽市文物工作隊。
據民國《新安縣志》記載,民國8年至10年瑞典人安特生曾在此挖掘。2001—2002年洛陽市與北京大學進行「伊洛河流域華夏文明起源環境背景研究」,洛陽市文物工作隊進行試發掘。
該遺址面積大,文化層堆積厚,包含物豐富,對研究商文化,探討夏文化具有重要價值。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平寨遺址] 高平寨遺址,位於新安縣城西7公里的高平寨村西的高台地上,其地理坐標為東徑112度98分5秒,北緯34度46分7秒,海拔高度290米。台地呈不規則三角形,台地斷崖下為群眾住宅,東部50米處為一澗河支流,310國道(原洛潼公路)從遺址北部穿過。遺址東部台地突出,西部較低平,文化層厚度1.5米左右。
遺址大體可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以仰韶文化為主,為主要區域,北部2500餘平方米,以龍山文化為主。
該遺址的南部區域為仰韶文化,面積大,包含物豐富,雖未經試掘和發掘,但從表面可以看到許多遺跡,在遺址表面有灰土,在斷崖處暴露有灰土層、灰坑、紅燒土。灰土層厚1.5米左右,灰坑呈圓形,底部直徑2米左右,灰土、灰坑中包含許多陶器碎片及少量的石器、蚌殼、螺殼等。遺物完整器物不多見,主要有陶器、石器,陶器包括盤、盆、缽、罐、斧、尖底瓶等,絕大多數是紅陶,紋飾除素麵外,還有彩繪、線紋、劃紋、弦紋、附加堆紋等,彩繪的顏色主要用黑色,也有少數用紅色的,主要繪在口沿和腹部,紋飾圖案基本上用條紋、渦紋、圓點紋、方格紡等組成。部分陶器帶有夾砂。石器有斧、鑿、鏟、彈丸、刮削器、磨棒等,這些石器多數為磨製,少數為打制。
該遺址面積大,包含物豐富,是一處主要的古文化遺址,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8年夏,洛陽地區文物普查隊對遺址進行普查,採集了實物標本。1984年,洛陽市文物普查隊一行5人對遺址進行復查,採集了實物標本。2001年8—9月新安縣文管所配合洛陽市文物工作隊進行考古發掘。
[安樂村遺址] 安樂村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4.5公里的安樂村西的台地上,西臨澗河,北靠丘嶺,北部50米處為隴海鐵路,南與310國道隔河相望。地理坐標為東徑112度9分5秒,北緯34度44分5秒,海拔高度為220—228米。遺址以村命名,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20米,總面積為66000平方米。現為農田,保存基本完好。
1978年,洛陽地區組織文物普查隊對該遺址進行普查。1984年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新安縣文化廣播局組成普查隊對該遺址進行詳細普查。
該遺址未經發掘和試掘,但到處可以見暴露於地面的灰土及紅陶、灰陶碎片,在階地的斷面,暴露有10餘處灰坑,最大的口徑2米,最小的口徑0.6米。距南北大路5米處的1號灰坑,深1米,口徑2米,底徑1.5米,第一層為耕土層,厚度為0.3米;第二層為灰土層,厚度為0.4米,內有灰陶、磨光黑陶殘片,年代為龍山至商;第三層為褐土層,厚度為0.3米,內有紅陶缽殘片及褐紅尖底瓶殘片,年代為仰韶時期。
遺址的西部斷崖長300米,出河床高10米,斷崖上可見大小不一的灰坑、窖穴、紅燒土等,位於斷崖中部的一窖穴,距地表2米,口徑1.2米,底徑為1.5米,深2米,土為灰褐色,內含鹿角、獸骨、骨器及灰陶方格紋陶片、高領罐殘片。
調查中發現的石器有石斧、石鏟、石鑿、石鏃、石刮削器、石刀,長5.5、寬2.2、背厚0.4厘米的黑色新月形細石器僅見一件。
遺址中陶器遺物較多,按時代可分為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代文化。仰韶文化陶器中多數為泥質紅陶,有少數粗夾砂灰褐陶,器形有陶缽、尖底瓶等,器表多為素麵,少量有彩繪紅衣、黑色或褐色的圓點條狀圖案,龍山文化陶器以灰陶為主,少量的磨光黑陶,器形有盆、平底器、鼎等,紋飾有方格紋、附加堆紡;商文化 陶器為泥質灰陶和夾砂陶,器形有高領罐、鬲、尊、盤等,紋飾有繩紋、弦紋、刻劃紋。
遺址西部斷崖處的窖穴中,遺存有獸骨若干塊,有牙齒、鹿角及骨錐,鹿角和骨錐有使用的痕跡。
該遺址面積大,文化層堆積厚,包含物豐富,對研究黃河流域原始社會的發展,探討夏商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986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二批保護單位。
[洞真觀] 洞真觀(王喬洞)位於新安縣西17.5公里的爛柯山西麓鐵門鎮玉梅村,道觀坐落於山根台地處。地理坐標為東徑112度35分,北緯37度45分,海拔高度350米。坐東向西,依山傍水,風光旖旎,環境優雅,是一處廟宇、石刻、壁畫共存一體,享譽豫西的道教聖地,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洞真觀創建於元大德年間,佔地約80餘畝,現存面積6000餘平方米,分為兩區,古稱上下兩院,南為洞窟區,北為建築區。
洞窟區一帶為石灰岩質,石置水中可自升,俗稱「上水石」。洞窟鑿於斷崖處,現存5窟,其中最大的為「真人王喬仙洞」,洞口狹中寬,高約3-4米,面積30平方米,洞口左側嵌有石碑一通,大元大德五年歲次辛丑十一月下旬,王喬仙洞兼下院洞真觀主持純和子孫道先立。洞口上方有「石樹」碑刻一方,洞口內東壁鑲嵌元大德年間敕保道觀的皇帝聖旨碑,陰刻漢、八思巴文及皇帝印章。南北兩區現存豐題河南府爛柯山鐵斧詩碑、元成宗鐵穆耳聖旨碑、逢師一著碑、遊人題記碑及各時期重修碑記碑刻60餘通,1999年新安縣文管所對部分碑刻進行拓印整理。
洞真觀的整個建築區,自南而北為一中軸線,形成南北長,東西窄的格局,布局嚴緊,保存完好,建築范圍約3000平方米,分三進,前為山門,入內為三清殿,再進為官廳(二殿),後院為玉皇殿,兩側為道房。官廳東側為廂房,西側為王母殿、奶奶廟等基址。
山門是硬山式建築,三開間,內有壁畫4幅,山門與三清殿之間有一空地,中有古柏三株,其一乾枯。三清殿為觀內主要建築,平面呈長方形,進深三間,外圍東西長14.95米,南北寬11.1米,台基寬1米,高0.35米,殿內東西長13.7米,南北寬9.4米,高約10米,為木結構,歇山式。挑檐下一斗二拱,琉璃瓦覆面,脊飾陶獸及半浮雕牡丹,殿內立柱八根,直徑0.5米。全部結構皆用斗拱的巧妙銜接和精確的榫卯技術承託了整個殿堂屋頂的重量。
三清殿內四壁繪畫24幅壁畫,壁畫除1幅脫落外,23幅顏色雖有褪落,但輪廓清晰,內容豐富,有三教合一、護法神像、山水、花鳥、人物、題款等。從一幅博古圖中咸豐十年三月銀票,可斷其繪制的年代。同時在屋架結構的樑上繪有龍、雲紋等圖案。另外,在玉皇殿的牆壁上也有繪有壁畫,未經整理。
據民國《新安老縣志》載,明成化、清乾隆、咸豐年間均重修。
洞真觀是一處保存較完整的古代建築,碑刻內容豐富,壁畫藝術精湛,都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2000年9月,公布為省級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新安函谷關遺址] 漢函谷關位於新安縣城東1華里城關鎮東關村,坐西面東,背奎樓仰八陡,挾青龍與鳳凰,南北兩山對峙,關居谷中,澗河從關南繞過,與關前澗水交匯北折東流。今隴海鐵路、310國道貫穿左右,更顯交通之要塞。
漢函谷關始建於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為西漢樓船將軍楊仆所建。楊仆生活在漢武帝劉徹時期,一生戎馬倥傯,南北征戰,追隨武帝開疆拓土,彈壓部族叛亂,為西漢立下了汗馬功勞。楊仆祖籍新安縣鐵門鎮玉梅村,遠離京都,去秦關三百里,而恥為關外民,因此上書武帝,以家財為資,徙東關。武帝亦好廣闊,應許,乃廢「秦關」為弘農,遷「函谷關」於新安縣城東。
漢函谷關現為1923年重修,磚石結構,分為三層,殘高15米,底部關壇高9米,南北25米,東西20米。壇下為4米寬、7米高、深18.4米的拱式東西通道,下部七層用岩石,有「一尺二寸、七寸」字樣,上部用青磚徹券,三復三券,洞東出口安裝有大門肘眼。東西門均有對聯,東門對聯「功始將梁今附驥,我為尹喜誰騎牛」,西門對聯「勝跡漫詢周柱始,雄關重睹漢樓船」。關額「漢函谷關」為康有為手筆。關壇上建有兩層關樓,一層為四面相通拱式門洞;二層為二門二窗。關前百米處左右仿「秦關」築有「雞鳴」、「望氣」二台,兩台間距50米,現存台高15米,夯土層厚8公分左右,包含有漢代瓦片。另外,在關一帶還發現有「關」字瓦當石刻、石磨等遺物。
東漢王朝定都洛陽,漢關就成了洛都通往長安的西大門,曾置八關都尉,以備黃巾,為洛陽八關之首,常有重兵守關。北周保定五年(565年)十月,改漢關為通洛防,大興土木予以修繕,大將賀若敦(洛陽人)為中州刺史,鎮宋關防。唐顯慶五年(660年)曾在漢關附近興建合壁宮,為供帝後游樂的別墅。「函關曉月」曾為新安八景之一。
漢函谷關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況且靈寶之秦關已沒於水中,不復存在,唯此關獨存,可謂中原地區唯一一處保存較好、價值最高的古關要塞,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地理、軍事諸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9. 前掌大遺址的由來
前掌大村位於滕州市南25公里處的官橋鎮,這里原本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由於196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滕縣博物館在一次聯合調查中發現了著名的前掌大遺址,從而使這個小村莊聞名國內外。
前掌大遺址距離薛國故城遺址僅1公里左右,它主要由距村西北約50米處的「河崖頭」及距村南約500米處的「南崗子」兩部分組成。「河崖頭」遺址是一平原地區上常見的河畔高地,一條常年流水的小河——魏河,沿遺址自北向南流去。遺址南北長約120米,東西寬約100米,總面積為2萬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面30厘米一50厘米,遺址主要包含有龍山文化和商代中晚期文化遺存。「南崗子」遺址南北、東西各約1000米,總面積100萬平方米 主要包含商代晚期到漢代的文化遺存。
1981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和滕縣博物館對整個遺址進行了鑽探和試掘。共清理了商基4 座,以3 號墓規模最大,結構也很特殊。墓口略呈正方形,面積近100平方米,深約9 米。東、南面有斜坡墓道,長約20 米。槨上出土水牛頭一個、鹿骨一架。南墓道口和二層台兩側及腰坑發現人骨7 架。還出土銅器、陶器、玉器、海貝及龜甲等遺物。
1985 年3 月進行第二次試掘,消理商晚期墓11 座,其中3座是甲字形大墓,出土王飾、骨雕、午馬飾及原始青瓷等數百件。基葬大都有殉人,有的捆綁手足,有的肢體不全,未成年男女個體為數較多。在這些基葬的上層,還發現建築遺物。
1987 年進行第三次發掘,發現了墓葬排列有著嚴格的布局,以214 號墓、205 號墓和14 號基等組成中軸線,左右兩邊排列著大墓,大墓之間分布著一些小型墓葬。在213 號墓出土的大批青銅器中還發現有"史"、"史辛"銘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3 號墓中出土的長1.5 米、高0.6 米的嵌蚌飾漆牌和牛頭形面罩,這在山東地區還是首次發現。
1991 年對該遺址進行了第四次發掘,在這次發掘中清理的一座商代晚期的"中"字型大墓非常重要。這座大墓由墓室、墓道、熟土二層台、棺槨室、殉犬坑和地面建築組成。在墓室及墓道內外共發現柱洞21個,柱洞用青石灰夯打,埋有柱礎布,洞深約60厘米,直徑45 厘米,根據現存柱洞推測,墓室上方應有一個南北長約9 米、東西寬接近9 米的近似正方形的建築。南北墓道內外的柱洞,表明其上也有相應的建築,根據柱洞的位置和對應的距離,知其應為廊式建築。地面建築整體上和大墓相對應,以墓室上方的建築為主體,配以前後廊道的"中"字型建築,將墓室、墓道全部覆蓋住。這種墓室上方覆蓋地面建築的形式在其他商代墓地還沒有發現過,它的發現為我們研究商代以及商代以前的地面建築提供了難得的資料。在此墓中還出土了許多器物,陶器、原始青瓷、青銅器、玉器、綠松石、石器、蚌器等都有出土。在這次發掘中還清理了一座"甲"字型中型墓,該墓由墓室、南墓道、熟土二層台、槨室、棺和殉犬坑組成,墓主人是一中年女性。墓內隨葬品有陶器、原始青瓷器、青銅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海貝以及少量的金箔、龜殼等。在此墓中還發現有殉人。
收獲最大的要數1994 年的第五次發掘,此次發掘共清理了墓葬11 座,殉馬坑2 座,祭祀設施和水井各一處。這批墓葬結構完整,隨葬器物組合清晰,共出土各類器物數百件,其中有青銅器200多件,玉器20 多件,漆器近20 件,還有陶器、石器、骨器和象牙器等等。這次發掘,還在18 號墓中發現一隨葬的車,車輪直徑達1. 5 米,輻條清晰可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1 號大墓,它出土的青銅器包括了當時幾乎所有的器形,有鼎、罍、卣、尊、壺、觶、盉、簠、甗、盤、觚、爵、角等,另外還有刀、戈等武器。這次發掘,由於收獲重大而被評為"1994 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995 年秋季對前掌大遺址又進行了第七次發掘,發掘面積約500平方米,共清理了墓葬11 座、車馬坑3 座、殉馬坑1 座,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等。此外,還在1 座東周時期的灰坑中發現10 塊帶陶文的陶片,多數文字清晰,是研究東周文字的重要資料。這次發掘最重要的是發現了三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的車馬坑,商代晚期車子的遺跡目前在全國僅發現於河南殷墟、滕縣前掌大、西安老牛坡三地,在山東地區更是首次發現。這三個車的車轍均為單轍,呈南北向擺放,車衡均有二馬駕車,銅裝飾有獸面。車輿呈東西向,車輿周邊有紅、黑、白等多種裝飾。三座車馬坑的馬頭裝飾都不相同, 41號坑的馬頭用銅條裝飾, 40 號坑馬頭為銅泡裝飾, 45 號坑馬頭用海貝裝飾。41 號坑內出土一件青銅圓餅狀器,周邊鑲有兩圈海貝,海貝以金絲相連,應該是車的傘蓋,出土的青銅胄和青銅戈都貼有金箔,車輿內也有金箔工藝。車馬坑內還有殉人,這些都不是一般人所能擁有的,墓主人應是非常富有的貴族階層。
前掌大遺址的面積大,發現的墓葬多,墓葬比較集中而又排列有序。基葬中的隨葬品豐富精美,出土的大量玉器、車馬器、漆器等都是在山東地區前所未有的。出土的青銅器則更是令人驚嘆,有數百件之多,且器類全面,造型優美,紋飾精緻,大量的帶有銘文的器物為研究山東地區商周之際的古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參照朱正昌總主編 魯文生等編著《遺址》一書。
10. 春秋戰國鄭洲周邊城市遺址
鄭州附近春秋戰國遺址很多,大概列一些:
子產墓,位於今新鄭市區南17公里處陘山之巔。
青龍山魏長城遺址,位於鄭州市區東南邊緣李南崗村東。
負黍城遺址,位於鄭州市登封西南。
鄭庄公墓,位於鄭州市新密。
黃崗寺遺址,位於鄭州市二七區嵩山路街道辦事處黃崗寺村北的烈士陵園及其周圍。
石佛遺址,位於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石佛辦事處石佛村東。
魏崗遺址,位於鄭州市上街區峽窩鎮魏崗村東。
李馬庄東南遺址,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南曹鄉李馬庄村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