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川銅遺址
① 東川產什麼礦
復制一大堆,卻答非所問。
東川位於滇東北,自古以來便享有「銅都」之名,版現在區政府所在權地也叫做「銅都鎮」(原來叫做「新村鎮」)。明清年間,全國鑄錢所用之銅大多產自東川,經初步冶煉之後,分水陸兩路運送京城,稱為「京銅」。不過,那個時候的「東川」之名,實際上指的是今天的會澤縣一帶,所以現在會澤縣城之中,還可以見到許多那個時候留下的會館遺址。
當然,東川除了銅之外,還有其他的礦物,也造就了一大批冶煉企業,培養了一批富人,同時,也帶來了空氣、水和土壤的污染。
② 銅都是東川嗎
中國銅都有兩個:
中國銅都--亞洲最大的銅礦--江西德興
天南銅都--雲南東川!東川市,位於中國雲南省東北部。
③ 滇銅古都及會館文化而聞名的城市這座城市是
會澤。
會澤歷史悠久,秦漢時為古夜郎地,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1995年被雲南省政府列為歷史文化名城。2013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十省不同風格的會館建築,多種民族的宗教信仰及偶像崇拜,融各省之長又結合當地實際建蓋的民居民宅。
不同的民風民俗及民族風情在會澤這片土地上落腳、傳承和發揚。會澤縣城仍遺留有會館、寺廟100餘座,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銅商文化和會館文化。
會澤是滇銅的最大集散中心和銅產品加工與鑄幣中心。「滇銅甲天下」,東川府(會澤)是當時中國名副其實的銅都,每年額定滇銅600萬斤運交京師專供寶源、寶泉兩局鑄幣,故稱之為「京運」。
(3)東川銅遺址擴展閱讀:
會澤會館文化歷史:
清康熙三十八年,隨著「湖廣填四川」大規模移民大潮的沖擊,湖廣、江西等地的漢民大量湧入會澤。外籍客民為了安全和經濟利益能夠得到保障,紛紛以同鄉結黨興辦同鄉會館,以同業協會舉辦同業廟會,以宗教同宗建立各類寺廟。
一個地處邊陲的小縣城竟先後建起省級會館11處,府、廳、州級會館7處,縣級會館2處,9個較大規模的行業廟會,22個規模較大的宗教性廟宇,加上近郊的各類廟宇共108座,形成了會澤獨具特色的「會館文化」,使會澤縣城成為中國會館最多的縣城。
④ 東川聞名遐邇,至今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
東川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的一個區之一,原屬於東川市,東川有「天南銅都」之稱,東川是昆明的五區之一,車牌號:雲A.V 距昆明主城區較遠(150公里左右),在昆明市東北部,富有銅礦,金屬采礦業發達,但由於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經濟和生態發展有待進一步發展.東川是雲南省昆明市所轄五區之一,擁有人口30.2萬人,國土面積1858.79平方公里,東鄰會澤,南接尋甸,西連祿勸,北與四川省會東縣隔金沙江相望.境內最高海拔4344.1米,最低海拔695.9米.此處乃是雲南與四川兩省;昆明與昭通、曲靖、四川涼山三地區;東川、會澤、巧家、會東四縣區的交界.東川全區高差3649.1米.區委區政府所在地銅都鎮,海拔1280米,城區面積5平方公里,距昆明市區157公里,距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316公里.從昆明到東川乘車約3小時左右.全區轄7個鎮、1個鄉,148個村公所、6個辦事處.東川地處雲貴高原北部邊緣,屬川滇經向構造帶與華夏東北構造帶結合過度部位.南北最大縱距84.6公里,東西最大橫距51.2公里.境內山高谷深,地勢陡峻,以小江為界,東側烏蒙山系,最高峰"牯牛寨"海拔4017.3米;西部為拱王山系,最高峰"雪嶺"海拔4344.1米,為"滇中第一峰".東川境內金沙江與小江交匯處的小河口,海拔僅為695米,系昆明市海拔最低點.由於東川境內為世界深大斷裂帶,地質侵蝕強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峽谷地貌,加之境內氣流、降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東川景色優美、壯麗迷人.共和因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詩詞《長征》中著名的"烏蒙磅瞞走泥九,金沙水拍雲崖暖."兩句詞,正是對東川的壯麗風光和自然景色的高度概括和生動描述.城東最高峰海拔4017.3米與城區垂直相差3000米,氣勢雄偉、險峻磅礴,高差之大可謂世界之最.從新村往北50多公里,就是西南地區主要的江河之一金沙江.東川具有輝煌的革命歷史,據史料記載,羅炳輝將軍指揮的紅軍第九軍團就是從東川的樹桔強行渡過金沙江北上抗日的,他帶領的紅軍曾在這里播下了許多革命的種子,為東川紅色政權確立奠定了較好的基礎.東川也是雲南解放較早的地區之一.東川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多樣性、立體性、美麗性、變異性等特點,是正在開發或待開發的處女地.東川是聞名遐邇的典型雨洪型泥石流頻發地區,天然泥石流景觀有獨特的科研、旅遊考察價值.位於東川區西部的"天上轎子"被稱為滇中第一山,海拔4223.3米,植被保護完好,是正在開發的旅遊景區.東川與會澤接壤的牯牛寨山,是全國少有的距城區最近、高差懸殊較大的攀登旅遊景點.東川還有色彩迷人的攝影聖地紅土地、蔣家溝世界泥石流自然博物館、金沙江等.東川城區城區距離昆明市區157公里,為區級城市,面積約4.395平方公里,人口8萬,海拔1210米—1360米(城市呈坡狀).擁有4家商務酒店,14所學校,5幢10層以上的高樓(在建1座)(泰隆商務大酒店、金地大廈、麗晶大酒店、廣播電視局、高層商品房).鑽石年華商業區東川區在2003年成為「中國唯一零稅區」後大量招商引資,城區發展迅速.在過去的幾年裡,東川人均壽命提高2歲,城市面積增加迅速,高樓拔地而起,人均收入從2003年的540元增加到1200元,失業率下降更是超出預期.在東川城區內,人潮攢動,商品琳琅滿目,建立泰隆酒店購物區,鑽石年華購物區為主的兩大商業圈.城區交通方便,至昆明、曲靖等城市有定期的客車,城區內,開通了12條公交線路,有380輛計程車在城區內運營,由於城市較小,步行也是可以到達城市的每一角.東川的兩大主要街道凱通路(原名:新村路)古銅路分別在2006年和2007年改造通車,大大的緩解了出行壓力,其餘七條街道也進 泰隆商務大酒店(泰隆商品城)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房地產業也在2007年嶄露頭角,號稱「東川第一盤」的玉美新城在2007年開盤,在後獲得了巨大成功,1、2、3、4、5期全部售完,6、7、8期也即將售完,隨著玉美新城的帶動,東川房地產業開始進入黃金時期,九寰大道、東方福源、勛業小區、錦綉苑、金水小區也陸續開盤.東川教育事業在2003年開始發展,代表東川小學形象的東川區第一小學榮獲雲南省實驗學校,東川區高級中學為東川區的中學教育事業又更上了一個台階.由於東川大量招商引資,興建工廠.使得位於城區6公里的四方地工業區發展速度加快,但是,由於大量修建工廠,環境污染不斷考驗著這座城市.
⑤ 歷史上東川是現在的哪裡
東川區隸屬於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位於雲南省東北部和昆明市最北端,距離昆明150公里,東與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相鄰,南與昆明市尋甸縣相接,西與昆明市祿勸縣相靠,北與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相連,並與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和會東縣隔金沙江相望,總面積為1858.79平方千米。
2.滇池滇池又稱昆明湖,是雲南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國第六大淡水湖。
湖面煙波浩渺,十分壯闊,遊玩昆明的遊客大多會到這里來看一眼。可以在湖邊漫步、乘船游湖,冬季還能喂鳥;也可以登上龍門俯瞰滇池,讓人心曠神怡。
遊玩滇池,可沿著滇池東岸的觀景路走走,這條路修的非常漂亮,冬季時候,市民也常到此投喂紅嘴鷗,其樂融融。
⑥ 東川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知道紅土地的人並不多,不過只要看過那裡照片的人都會被它的色彩、氣勢和奇妙瞬間吸引。紅土地位於昆明市東川區西南。 在昆明上高速,過了嵩明就可以看到沿途的紅土山包在公路兩旁連綿起伏,光影流動,十分壯觀。途經姑海鄉一帶會看到世界著名的泥石流河谷,是我國泥石流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爆發頻繁,類型多樣,危害嚴重,被國內外學者稱之為「天然泥石流博物館」。在地域上是我國泥石流活動,特別是西南山地泥石流發育與活動的典型代表。 堂琅是雲南省最早設縣的4個郡縣之一,堂琅,就是當今的會澤。
會澤開發較早,公元前135年,即漢武帝建元六年,夜郎王從唐蒙之約歸附漢朝,即在這里設堂琅縣,轄區包括今天的會澤、東川、巧家一帶。當時的堂琅以產銅洗聞名天下。此後,隨著封建王朝的改朝換代,先後更名為唐興縣、東川郡、東川路東川土府、東川軍民府、東川府等等。自西漢建元六年設置郡縣至民國初年撤銷東川府的2000多年歷史進程中,會澤這塊「地控金沙,臨昭通之南面,峰高雲露……東接威寧,西通會理,內負江山之固,北接黔蜀之援」的區域一直是府治駐地,成為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當時,東川府(今會澤縣)的銅產引起了清廷的高度重視,指令山西、陝西、江西、湖南、江蘇、安徽、四川7省及雲南本省額辦京銅全部攜銀赴東川府采辦運京,以保證寶源、寶泉兩個年鑄銅錢60萬串的鑄錢局原料。並在東川府設寶雲新、舊兩個鑄錢局,建爐70座,年鑄錢40萬串。當時全國80%的銅源來自雲南,而雲南銅產量的80%又來自東川府。
會澤銅礦業的興旺,留下了大量的文史文獻資料和文物古跡,其中,現今保存較為完整的21處民居名宅,就是會澤這座名城中耀眼的珍珠。
這2l處民居民宅,大都是一門二院、三院,土木抬梁,穿斗結合,它們是會澤銅業興旺發達時期的見證,同時,它們的建築特點也體現了中原文化同高原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
⑦ 東川區號稱銅都.請問東川什麼地方有純銅制古玩商鋪
東川好像已經沒有了
⑧ 1835年(道光14年)清朝及雲南東川銅礦發生了什麼事件
從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到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我們可以以表2所列嘉慶七年的數字為准。嘉慶七年滇東北兩府的銅廠定額為377.84萬斤,佔全省定額的41.16%。考慮到這一時期礦業發展停滯,但從辦獲官銅數看並無明顯萎縮,故這一時期全省年均銅產量以乾隆元年到嘉慶十六年的平均數的95%來算,即每年全省總產量在1267萬斤,滇東北地區的平均年產量在521.2萬斤,約合3127噸。這一時期約共生產銅168900噸。這是最後一個時期。其後雲南HM起義,戰亂長達18年,礦業停頓,戰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重建。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從1726年到1855年130年間,滇東北地區的銅業生產一直是雲南銅業最發達的地區,保持了很高的水平。在這130年中,滇東北地區共生產銅565400噸左右。
乾隆時人吳大勛說,「東川一郡,產銅甚廣,不獨諸大廠也。一切山箐之間,隨處開挖,可以獲銅,故東、昭、曲靖之間為私鑄之藪」(註:吳大勛:《滇南聞見錄》卷下「錢價」條,《雲南史料叢刊》第12卷。)。
並根據《東川府志》的有關記載做出了相應的估計:「每煉銅100斤,需木炭1000斤,至清乾隆年間煉銅最盛時,年產銅量達1600萬斤,燒100斤炭需10000斤柴(按:原文如此,疑100斤炭為1000斤之誤),據此估算每年需砍伐約10平方公里森林。」(註: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中國泥石流》,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1頁。)現在的《東川市志》也認為:「清乾隆年間,伐薪燒炭,年毀林地約10平方公里。」(註:《東川市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頁。)
上述的估計注意到了煉銅用炭對東川森林的破壞,但實際情況要比之復雜得多。對這個問題進行具體的研究,就涉及到了幾個問題:薪炭轉化率、當時每公頃的活立木蓄積量、燒炭對樹種的選擇性、銅炭比以及人們的利用方式。
最後一個時期即1802年至1855年。這一時期銅業進一步下滑,每年平均產銅約為3127噸。這一時期,由於乾隆時的大開發和嘉慶時的流民進山運動,滇東北地區可供砍伐的原始林地已少,多殘存於交通不便,和銅廠距離又很遠的高山深箐中。這個時期的薪炭林,次生林地和人工林應佔了相當的比例。如前述,雖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的蓄積量遠不如原始林,但這一類林木對燒炭來說利用效率極高,特別是人工松林,由於其較粗的枝幹均可利用,其利用率可能會超100%。故仍以相同的比例來計算。每年毀林在3750公頃左右,54年間約毀林2025平方公里。計有15%的炭來自滇東北以外地區,略計54年間滇東北地區毀林在1720平方公里左右。這一時期,已經是「有樹之家,悉伐以供薪炭」(註:光緒《東川府續志》卷三《軼事》。)。「民間薪炭,幾同於桂。」環境的破壞反過來對當地社會生活造成了沉重的壓力。
洗礦的污水也給礦區下游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問題。當時的有識之士就認識到了:「煎煉之爐煙,萎黃菽豆,洗礦之溪水,削損田畝。」(註:倪蛻:《復當事論廠務疏》。)但礦廠多處深山之中,這種對環境的破壞,事過境遷,很難留下具體的痕跡。
為運銅亦需修道路,在山勢陡峭的地方劈山修路,也會造成一定的環境破壞。滇東北地區硅步皆山,山勢陡削。修路常常要剝開地表,對陡坡上的植被產生破壞,會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乃至產生滑坡等危害。成品銅要運向外地,外地的米、油、炭、木材等要運往礦區,由此引起的數以萬噸的物資交流,需要馬、騾和牛來負擔,這都要求新修和擴建道路。據《銅政便覽》所記官撥銀定期不定期維修的運銅道路有15處,有13處位於滇東北地區,平均每年維修經費近千兩(註:《銅政便覽》卷八,《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80冊。)。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道路沿線由修路引發的塌方、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危害,在當時已經有所反映了。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清代中葉130年間滇東北地區的銅礦開發給滇東北地區所帶來的環境災難。僅銅礦業就使滇東北的森林覆蓋率下降了20個百分點,再加上山區開發等因素,大量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現在滇東北地區突出的環境問題當時已經發展得非常嚴重了。可以說,到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滇東北地區的環境問題發展到了舊時代(1950年以前)的頂峰。
⑨ 雲南省昆明市東川銅礦
東川銅礦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采礦歷史悠久,是我國著名的產銅基地,享有「天南銅都」的美譽。它是我國元古宙層控銅礦的典型代表,成礦特徵明顯,同類礦床分布廣。
東川銅礦區在大地構造位置上處於楊子板塊西緣,康滇地軸的中段東緣——東川塊狀隆起上,其東、南、西三面被斷裂包圍,北部與會理昆陽群相連,成礦區帶屬於康滇Fe-Cu-V-Ti-Sn-Ni-REE-Au藍石棉成礦亞帶。
1.礦區地質簡述
(1)地層
礦區地質構造復雜,出露的地層由新至老分別為:第四系(Q),震旦繫上統陡山陀組(Zd),元古宇昆陽群大營盤組(Pt2kn2d)、黑山組(Pt2kn2h)、落雪組(Pt2kn2l)、因民組(Pt2kn2y),古元古界小溜口組(Pt1x)。
(2)構造
東川銅礦區屬於昆陽裂谷內會理-東川裂陷槽東端的一個梯形斷陷盆地,其四周被邊界斷裂——麻塘斷裂、普渡河斷裂、寶九斷裂、小江斷裂所包圍。礦區內部也形成了南北向與東西向兩組主幹斷裂,其中南北向的落因破碎帶和東西向的湯丹-濫泥坪斷裂、黃水箐-新塘斷裂、四棵樹-面山斷裂等具生長斷裂或後期多次活動的特點,使東川斷陷盆地進一步分解為一些半地塹式的沉積窪地。
(3)岩漿岩
礦區岩漿活動強烈,活動時間長,活動的高峰主要是因民期和晉寧晚期。因民期以火山岩為主,晉寧晚期以侵入岩為主。火山岩主要為細碧角斑岩系,其次為玄武岩,局部地段見粗面岩。火山碎屑岩有火山角礫岩、凝灰岩、沉積凝灰岩等。侵入岩主要為輝長岩、輝綠岩及少量的鈉長閃長岩、石英鈉長斑岩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主要見於因民組底部,其次為小溜口組、黑山組。侵入岩主要沿落因破碎帶及其兩側的橫斷層、縱斷裂侵入呈岩牆、岩脈狀產出。
2.礦床特徵簡述
(1)礦體特徵
東川礦田的礦床可劃分為兩大礦帶:北部為因民落雪礦帶,全長28km;東南部為新塘-湯丹濫泥坪礦帶(簡稱湯新礦帶),斷續延長17km。礦床類型主要有「東川式」銅礦床、「稀礦山式」含銅磁鐵礦床、「濫泥坪式」銅礦床、「桃園式」銅礦床以及新發現的「小溜口式」和「播卡式」金礦床6種。礦體主要呈層狀、似層狀產出,顯示同生礦化的特徵。另有某些礦體呈脈狀、透鏡狀、不規則囊狀等產出,具有較明顯的後生礦化特徵。
因民銅礦:位於西部弧形褶皺帶中段,落因背斜西翼,落因破碎帶西側。經地質勘查探獲礦體20個。主礦體3個,呈層狀、似層狀。礦體走向340°~355°,傾向南西,傾角55°~80°。其中,一個主礦體長1725m,延深大於400m,真厚度1.21~12.60m,平均厚度5.04m,銅平均品位1.04%;另一個主礦體走向延長大於1000m,延深大於560m,礦體真厚度2.50~25.80m,平均厚度11.01m,銅平均品位1.09%。
濫泥坪銅礦:位於南部黃草嶺弧形褶皺帶西段,吊樓梯斷裂與濫泥坪逆斷裂之間,經地質勘查探獲礦體21個。主礦體3個,呈層狀、似層狀產出。礦體總體走向63°,傾向北西,傾角57°~60°,礦體長200m,控制垂深分別是371m、199m和240m,平均厚度分別為1.40m、1.57m和6.35m,平均銅品位是0.76%、1.41%和1.15%。
本標本采自濫泥坪礦區白錫臘礦段。主要礦體有LL3、LV4,其特徵概述如下:
LL3礦體控制長度200m,傾斜深438m,厚1.0~1.80m,平均厚1.40m;Cu品位為0.44%~0.91%,平均品位0.76%。礦體呈似層狀、沿層透鏡狀產出,走向為63°,傾向北西,傾角57°。賦礦層位為落雪組一段,容礦岩石為灰白色硅質、砂泥質白雲岩。
LV4礦體控制長度380m,傾斜深233m,厚3.75~15.00m,平均厚9.38m;Cu平均品位1.76%。礦體呈似層狀,走向為56°,傾向326°,傾角64°。
(2)礦石類型及結構構造
礦區主要有3種礦石類型:硫化礦石、氧化礦、混合礦。以銅為主,伴生有益組分Fe、Au、Ag等。礦石結構有格狀、乳滴狀、文象狀、葉片狀、碎屑結構、粒狀、交代殘余等結構。礦石構造具沉積特徵,主要為層紋狀、韻律條帶狀、團粒浸染狀、馬尾絲狀、疊層狀、竹葉狀、鮞狀、波痕狀、斜層理狀等構造,受改造地段的礦石為塊狀、角礫狀、揉皺狀、網脈狀構造等,氧化帶礦石為皮殼狀、葡萄狀構造等。
標本名稱 砂岩型銅礦礦石 編號 DB027 形成時代 中元古代
中國典型礦山大型礦石標本圖冊
本礦石標本采自東川濫泥坪礦區白錫臘礦段。標本表面為灰白—黃白色,具重結晶結構,塊狀構造。礦石礦物有輝銅礦、斑銅礦、黃銅礦、黃鐵礦、孔雀石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白雲石、石英。Cu品位為0.62%
成因類型 海相沉積變質改造型 產地 雲南省昆明市東川銅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