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麻縣遺址
1. 我是小導游作文怎麼寫
人心中都有認為是最美的景色和生活。也許是在一個綠樹環繞的小亭里,一邊飲茶一邊看天上的小鳥在天際翱翔;也許你喜歡獨自在咖啡廳里一個靠陽的地方,一邊喝咖啡,一邊看著路上的行人來來往往;也許你喜歡在美麗的蘆葦叢中散步,將一切煩惱拋之腦後。的確這一切是那麼瀟灑那麼舒適,不過我最喜歡的是那茫茫的草原!
為喜歡它的遼闊,用自己的懷抱養育這一方兒女!同時,它也帶給我無限的歡樂。
在白天,站在草原上,只有輕風拂過草輕輕地晃著,才能朦朧的看到遠處牧人和牛羊。正如詩句所說「風吹草低見牛羊」。如果你去與熱情的牧民交個朋友,他一定會讓你到他家做客。喝一杯奶茶,吃一些羊肉,一定會令你十二分的滿意!吃完飯後你可以去草原,累了就躺在草上休息休息,軟軟的。清風吹拂著你的臉,令你神清氣爽。看天空,朵朵白雲飄在天上,你一定會哼著熟悉的小調,感到十分愜意。然後站起來,漫無目的的散步,將所有煩惱丟到九霄雲外。回憶起所有快樂的記憶,就這樣等到日落,你會欣賞到一個特別的景色:——草原上的日落。這是你翹起腳,極目遠眺會看到:遠方的牧人正趕著牛羊回家;最西方的天,像是一條火紅的帶子,將周圍染得金黃。慢慢的,太陽落下山了,遠處的天空只留下一條桔黃色。回到家裡吃過飯再去看天空,天空已是又一種景色了!晚上在青黑色的蒼穹上一顆顆璀璨的星星圍著皎潔的月亮。而一顆顆亮晶晶光燦燦的星星又組成了一個個星座 !
連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古發現,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三國孫吳時為溫麻船屯,隸侯官縣。西晉泰始間(265~274年)置溫麻鎮於伏沙(今敖江鎮白沙村)。太康三年(282年)設溫麻縣,為福建最早5個縣份之一。同年建有溫麻廟,遺址猶在。隋大業三年(607年)並入閩縣。唐武德六年(623年)重設溫麻縣,旋改名連江縣。唐天寶元年(742年)縣治從伏沙遷移今址,北枕龍漈、南瞰敖江,因城域形似展翅鳳凰又名鳳城。唐至清代連江隸屬福州府。民國時期先後屬東路道和第一行政督察區,其中曾3次為福建省直轄縣。新中國成立後有3次屬閩侯專區,2次屬福安(寧德)專區,1983年7月後第二次劃歸福州市轄。
由於數千年的歷史積淀,縣境文物古跡甚多。有新石器、青銅器、古沉船、古陶瓷窯、古城堡、古炮台等遺址70餘處,革命遺址10多處,南朝至清代古剎100多座,名人摩崖題刻140餘處,縣館藏文物1810多件,縣文物保護單位44處,其中列入省級風景區和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青芝百洞山、林森藏骨塔、長門炮台及陳第墓等4處。這些人文景觀,錯落有致地點綴在大自然賜予的名山河流、奇石幽洞、海濱島嶼之間,使連江大地更加絢麗多姿。
連江縣山清水秀,山海兼具的自然景觀和古今爭輝的人文景觀,構成豐富的旅遊資源主體。境內有名山16座,古物遺跡3處,古剎157座,奇峰、怪岩、幽洞、名潭100多處,名家摩岩石刻和歷史碑記150多處。
主要景點有:敖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青芝山百洞山、閩江口「五虎守門」和「雙龜鎖口」、定海灣古沉船文物、長門古炮台以及宋朝理學家朱熹遺墨、明朝學者陳第墓、民國國府主席林森藏骨塔等名勝古跡,聞名遐邇,黃岐半島戰備時期遺留下的眾多軍事設施神秘誘人,獨具魅力。目前,我縣已開發三個各具特色的旅遊線路。一是以省級風景名勝區青芝山為主軸的閩江口旅遊線路,展示沿江、山川風貌;二是以黃岐半島為依託的濱海旅遊線,體現海濱風光、海鮮風味和台馬特色;三是以貴安溫泉高爾夫球場和山仔庫區為重點的西部旅遊線,突出溫泉療養、體育旅遊和畲族風情,旅遊將成為我縣跨世紀的新興產業。
2. 福建哪裡好玩
平潭
3. 歷史上麻縣是現在哪裡
「溫麻縣」建於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是在溫麻船屯的基礎上建立起的地方政權,屬晉安郡。明弘治《八閩通志》記載:「溫麻,晉以溫麻船屯置縣,因名。」說明溫麻縣是因溫麻船屯而命名的。關於溫麻縣址所在地,目前存在三種說法:一種觀點是溫麻縣址在如今霞浦縣葛洪山腳下的古縣村一帶;另一種觀點是溫麻縣址在如今的連江縣境內,第三種觀點是晉太康三年首次置溫麻縣於今霞浦境內,唐改置溫麻縣於今連江縣境。
唐武德六年,今霞浦縣的前身究竟是改置長溪縣,或是復置溫麻縣,歷來有兩種說法:
一說,唐武德六年(623年),改置長溪縣。唐元和八年(813年)成書的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志》稱「長安二年(702年),割晉溫麻舊縣北四鄉置長溪縣。」後唐天福五年至開運二年(940~945年)成書的國史《舊唐書·地理志》稱「長溪,武德六年置,其年並入連江,長安二年又分連江復置。」宋淳熙九年(1182年)的《三山志》,明弘治二年(1489年)的《八閩通志》和嘉靖、萬曆《福寧州志》、清乾隆《福寧府志》、民國18年《霞浦縣志》等,都沿用《元和郡縣志》和《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就是唐武德六年,以晉溫麻舊縣北四鄉改置長溪縣,同年並入連江縣,長安二年與連江縣分治,恢復長溪縣建置。
一說,唐武德六年復置溫麻縣,同年遷治連江,改名連江縣,長安二年恢復溫麻縣建置,天寶元年改稱長溪縣。唐代德宗時(780~804年)蘇冕編的《會要》稱:「溫麻縣,長安四年置,天寶元年(742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長溪縣。」北宋太平興國(976~983年)時的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卷100《江南東道十二·福州》中稱:「長溪縣。漢閩縣地,唐武德六年置,其年並入連江縣,長安二年又置溫麻縣,天寶元年改為長溪縣。」此後,元代胡三省《〈資治通鑒〉注》(引宋初宋白文)和南宋的《輿地紀勝》等均持此說。尤其清代官修的全國性地理總志、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在福寧府《建置沿革》中,明確稱:「漢為會稽郡冶縣地,晉太康四年分置溫麻縣,屬晉安郡。宋、齊因之,隋開皇九年廢為閩縣地。唐武德六年復置,尋並入連江縣。長安二年又置,屬福州。天寶元年改曰『長溪』……。」以上觀點,得到現代歷史學家的認可。1985年出版的朱維干著《福建史稿》,1986年出版的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編著的《中國歷史地名辭典》都認定:晉溫麻縣,在今福建霞浦縣南,隋廢,唐武德六年復置,遷連江之北,改名連江縣。《福建史稿》還稱,長安二年又置溫麻縣,天寶元年改稱長溪縣,移治今所。
綜上二說,顯然後者更為可信。其一,蘇冕所編的《會要》,是在唐代德宗時,比第一部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志》早;所記載的又是唐高宗至德宗九朝之事,是當代人記當代事,「時近則跡真」;而且作者蘇冕是武後宰相蘇良嗣之後,素以「儒學稱」,治學嚴謹,所撰《會要》行於時,為當朝所肯定,故宣宗又詔楊紹復等撰《續會要》。其二,唐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更改縣名,是朝廷批准成批更改的,全國9個道、42個州(府),共有47個縣同時更改名稱,僅江南道就有丹陽、黃岩、蕭山、浮梁、福唐、長溪、仙游、龍岩、漳浦(置縣)、蘭山、義昌、信豐、延唐等13縣同日更改縣名。其三,《大清一統志》,是清代官修的地理總志,向被譽為「考訂精詳」,是「研究我國歷史地理的重要參考書」,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嘉慶《一統志》還對乾隆《一統志》加以認真考據,將晉溫麻建縣時間,由太康三年改為「四年」。其四,《福建史稿》和《中國歷史地名辭典》都是當代史學界有影響的著作,尤其《福建史稿》作者朱維干,是公認的福建「史學界耆宿」、「熟於鄉邦文獻」,被尊為福建史權威,他們的認可,無疑增加了天寶改長溪的可信性。但因現存福建、福寧的省、府、州志書,都沿前說,故新編《霞浦縣志》建置沿革姑從前說,特作《唐溫麻縣建置考略》編入《附錄》,供為考訂。
4. 溫麻縣的溫麻縣在連江縣境內的觀點
晉太康三年(282年),析侯官縣溫麻鎮置溫麻縣(福建連江伏沙)。屬晉安郡(郡治在內今福州)。
南朝宋元嘉間容(424~453年),晉安郡改名昌國郡,不久復原名。溫麻均屬之。
泰始四年(468年),晉安郡改為晉平郡,溫麻屬晉平郡。
南朝齊建元二年(480年),晉平郡復名晉安郡,溫麻仍屬之。
陳永定元年(557年),晉安郡設閩州(州治在今福州),天嘉六年(565年)閩州廢,溫麻屬閩州晉安郡。
光大元年(567年),晉安郡設豐州。溫麻屬豐州晉安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豐州為泉州,州治仍在今福州。溫麻屬之。
大業二年(606年),改泉州為閩州,溫麻屬之。
大業三年(607年),大裁郡縣,福建三郡並為一,九縣裁為四,改閩州為建安郡,溫麻縣並入閩縣。
武德六年(623年),復置溫麻縣,同年改名連江縣。屬泉州。
天寶元年(742年),縣治從伏沙遷移今福建連江縣城。
1983年7月,連江歸福州市管轄至今。
。
5. 連江的歷史淵源
連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古發現,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三國孫吳時為溫麻船屯,隸侯官縣。西晉泰始間(265~274年)置溫麻鎮於伏沙(今敖江鎮白沙村)。太康三年(282年)設溫麻縣,為福建最早5個縣份之一。同年建有溫麻廟,遺址猶在。隋大業三年(607年)並入閩縣。唐武德六年(623年)重設溫麻縣,旋改名連江縣。唐天寶元年(742年)縣治從伏沙遷移今址,北枕龍漈、南瞰敖江,因城域形似展翅鳳凰又名鳳城。唐至清代連江隸屬福州府。民國時期先後屬東路道和第一行政督察區,其中曾3次為福建省直轄縣。新中國成立後有3次屬閩侯專區,2次屬福安(寧德)專區,1983年7月後第二次劃歸福州市轄。1995年轄內設21個鄉鎮,263個村居(未包括待統一的縣屬馬祖列島,下同),全縣總人口609892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22人。其中城鎮人口50022人,佔8.2%。境內居民以漢族為主,畲族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2%。
連江地理區位特殊,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和抵禦外敵侵擾的前哨。尤其元代之後,人民深受內憂外患之苦,養成了剛強勇敢的秉性,富有正義感和反侵略反壓迫的優良傳統。明永樂八年(1410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縣境屢受倭寇侵掠,縣內軍民奮起抵抗。縣城和沿海先後建造10多座城堡和眾多台寨。琯頭壺江島民同心抗擊倭寇侵犯,生擒倭寇數十人,受巡撫嘉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大舉侵連,邑人陳第主動配合明副總兵戚繼光,並獻平倭策,在馬鼻一舉全殲倭寇400多人,救出被擄男女2000多人。自此倭禍始滅。鴉片戰爭後,西方帝國主義列強輪番侵擾,洋貨、毒品充斥城鄉。清廷相繼在閩江口長門等地修築炮台,後設閩江要塞總台部,加強防範。連江有識之士發動群眾開展禁煙和抵制洋貨斗爭。清同治七年(1868年),英國傳教士強行在閩江口要地川石島租地建教堂,遭島民堅決反抗,英艦派水兵登陸示威並打死島民1人,島民一面提出強烈抗議和懲凶賠償正義要求,一面聯絡周圍鄉民組織團練,保衛鄉土,堅持10年,終於迫使租地契約交還川石人民。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長門、金牌等炮台官兵英勇抗擊,受清廷褒獎,後詔建昭忠祠並立碑紀祀忠烈。
辛亥革命中,連江吳適等革命黨人響應孫中山號召,帶領20多名志士赴廣州參加起義,黃花崗72位烈士中連江佔9名。武昌舉義成功,連江與福州同日光復,推翻帝制,結束清朝封建統治。後又參加反袁護國和護法斗爭,吳適組織的護國軍,一度攻克連江、羅源、寧德等多座縣城,隊伍擴展到5000人,有力牽制福建地方軍閥李厚基的實力。
近代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後,連江人民為民族解放進行了前赴後繼的斗爭。民國14年(1925年),連籍旅榕學生回連組織「上海五卅慘案連江後援會」,集會遊行,搗毀日商「建和」洋行,遭北洋海軍陸戰隊鎮壓,造成打死市民1人、打傷學生20多人的「建和慘案」,連江縣城罷市抗議,上海全國學聯派代表來連參加追悼會,並向福建當局控告。翌年9月,共青團中央特派員方爾灝幫助建立共青團連江特別支部,不久改為中共連江特別支部。土地革命時期,連江是閩東革命策源地之一,鄧子恢、陶鑄、葉飛等相繼親臨連江指導革命,民國23年前後形成革命熱潮,全縣有一半以上鄉村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展土地改革,先後組建紅軍第十三獨立團和紅軍西南團,武裝斗爭如火如荼,後遭國民黨殘酷的軍事「圍剿」,主力上調成立紅軍閩東獨立師,堅持開展游擊戰爭,後北上參加抗日。連江為革命而犧牲的有楊而菖等700多名烈士。民國26年7月,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連江是福建最早淪陷區之一,縣城和多數鄉村兩度遭日軍蹂躪,燒殺擄掠,浩劫空前。全縣人民同仇敵愾,抗日救亡運動席捲城鄉,先後組織多支抗日游擊隊,與日本侵略軍進行殊死斗爭,前後共有7100多個男兒奮戰抗日疆場,為中華民族作出巨大犧牲。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閩浙贛區委在連江發展組織,發動人民開展反內戰、反迫害、反飢餓、爭民主的斗爭,先後創建6支游擊隊,開展武裝斗爭,反霸分糧,配合人民解放軍九十三師解放連江,人民徹底翻身,翻開連江歷史新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後,台灣當局仍占據連江馬祖列島,並不斷派遣武裝匪特騷擾破壞。連江人民發揚光榮革命傳統,積極支援前線,組織民兵,配合人民解放軍和公安部隊,開展剿匪、鎮反、肅特、抗美援朝等一系列斗爭,鞏固海防,保衛人民政權,穩定社會秩序,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作出貢獻。1979年後,海峽兩岸關系逐漸緩和,但一些台獨分子和外國勢力仍在阻撓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有時甚至製造事端。連江人民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在進一步搞好軍民聯防、共守海防的同時,充分利用近台鄰馬的獨特條件,加大對台工作力度,積極接觸台馬同胞,聯絡感情,增進理解,熱情為台胞尋根認祖、覓親訪友、旅遊觀光、投資興業等創造條件、提供服務,使連江成為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沿陣地。
連江位於閩江口金三角省會福州經濟圈的北翼,是經濟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境內廣袤的山林田園和廣闊的灘塗海域,蘊藏著無限生機,勤勞淳樸的連江人民,世代不輟開拓這片沃土。西漢初已有獨木舟問世,三國時漁業、造船、海運逐漸發達,商業亦頗為活躍。南北朝開始燒制陶瓷。隋代挖鑿東湖蓄水灌溉農田。唐至五代中原大批移民南遷,閩王王審知推行鼓勵農桑、輕徭薄賦政策,使水利改善,土地增加,同時開辟甘棠港,發展對外貿易,經濟有較快發展。連江定海港、琯頭港成為對外貿易重要港口,有海鹽、木材、麻布、楮紙等出口。宋代經濟進入鼎盛發展時期,農業推廣雙季水稻,產量增加,海洋捕撈和養殖業有較大發展,宋代「連江是產蟶極有名的地方」(《閩書·南產志》)。陶瓷工藝日臻完善,發展迅速,僅浦口就有36個龍窯,為福建五大窯系之一,產品大量銷往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元代後,常受戰亂影響,經濟漸趨衰落。明代經濟有一定恢復和發展,甘薯傳入及大量種植,糧食總量增加,蔬菜、薴麻、煙葉、甘蔗、蜜橘等經濟作物有較大發展,鐵礦開采冶煉、糧食加工、釀造、紡織等手工業有所發展,海運和貿易甚為繁榮。但自永樂八年(1410年)至嘉靖末年,因海上通番易貨走私漏稅嚴重,引發海禁和倭寇侵擾,為害150餘年。清初又厲行遷界和海禁,沿海居民悉遷內地,田園荒蕪5.7萬畝,漁業、海運皆受摧殘。自康熙十九年(1680年)陸續復界至嘉慶末,經濟才逐漸復甦。然鴉片戰爭後又屢遭西方列強侵擾,城鄉經濟重趨蕭條,生產力極為低下。直至清末,全縣仍基本處於自然經濟狀態。
辛亥革命勝利,推翻封建帝制。民國初,社會、政治有所革新,經濟有所發展,但不久即出現軍閥割據,戰亂頻仍,橫征暴斂,產業衰落。北伐勝利後,經濟有所恢復。民國22~23年,連江革命蘇區經濟發展較快,全縣水產品產量一度達2.1萬噸,產量、產值和漁船數量均居全省第一位。火力發電、機械碾米及客輪等現代工業和運輸業亦初見端倪。民國26年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連江兩度淪陷,城鄉遍遭狂轟濫炸,人民流離失所,經濟瀕臨崩潰。直至解放前夕,城鄉依然處處廢墟,一片破敗景象。至1949年末,全縣社會總產值才1349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為7503萬元),國內生產總值1133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為4026萬元)。
新中國成立後,全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以主人翁姿態投入經濟建設,重建家園。尤其經過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生產力得到解放,國民經濟迅速恢復。1952年全縣社會總產值1.21億元(1990年不變價,下同),與1949年比,年均遞增17.3%,國民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7.7%,糧食總產7.25萬噸,年均遞增14.8%,水產品總產1.85萬噸,年均遞增54.8%。1953年後進入實施國民經濟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通過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幹部群眾熱情很高,勝利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國有和集體經濟發展較快,國家相繼投資1200多萬元,建設公路、水利、避風港等基礎設施,改善生產條件。沿海發展外海捕撈和傳統貝類養殖,北方海帶南移養殖成功,大大推動水產養殖業發展。至1957年,「一五」計劃的各項經濟指標都完成較好。與1952年比,社會總產值增56%,年均遞增9.3%;國內生產總值增1.02倍,年均遞增15.2%;糧食總產增11.2%;水產品總產增81.1%,年均遞增12.6%;財政收入增1.23倍,年均遞增1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1.58倍,年均遞增20.9%。
1958年進入第二個五年計劃至1976年,由於「左」的錯誤指導思想不斷滋長,政治運動不斷,經濟發展走過艱難曲折的道路。1958年「大躍進」脫離實際,忽視客觀規律,強調「一大二公」,盲目追求高速度,實行高指標,導致經濟建設重大失誤,1959~1961年,加上連續受自然災害影響,出現經濟暫時困難。經過3年調整,到1965年經濟才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以「階級斗爭為綱」,國民經濟發展再遭嚴重挫折,主要指標持續下滑。1970年與1965年比,社會總產值下降14.5%,農業產值下降17.5%,財政收入下降10.8%。由於幹部群眾自覺抵制「左」的做法,1971年後生產工作秩序逐步恢復。此後,開展農業耕作制度改革,農田基本建設,雜交水稻推廣,海帶渡夏苗培育,紫菜、貽貝、河鰻人工養殖成功,農漁業生產恢復發展取得一定成效。創辦合成氨廠、制碘廠,建成郭婆溪水庫、才溪水電站和35千伏輸電線路並與福州聯網,使工業生產有所回升。但全縣經濟發展速度明顯趨緩,經濟效益降低。1976年與1957年比,20年時間,社會總產值僅增52.6%,年均遞增2.1%;國內生產總值增7%,年均遞增0.3%;財政收入增19.1%,年均遞增0.9%;糧食總產下降1%;水產品總產增40.6%,年均遞增1.7%。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經濟發展開始好轉。但人們受「左」的思想禁錮依然嚴重,不少禁區難以突破,發展步伐受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撥亂反正,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隨著海峽兩岸關系逐漸緩和,給連江國民經濟發展帶來良好的機遇。1980年農村開始全面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經濟體制改革,並不斷深化。然後向城市推進,促進國有企業、商品流通、財稅金融、計劃勞動管理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深入發展,使城鄉經濟空前活躍,鄉鎮企業和個體企業迅速崛起,國民經濟出現強勁增長勢頭。1984年福州列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後,連江利用緊靠省會福州和擁有港、台、僑胞眾多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投資環境顯著改善。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連江列入經濟開放區,縣先後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服務措施,積極參與各項招商引資活動,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檔次。相繼建立敖江、琯頭、貴安等開發區、投資區和琯頭、黃岐對台貿易點,初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全縣經濟步入持續、健康、高速發展軌道,開創了連江歷史上建設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經濟效益最好、人民受實惠最多的時期。連江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6. 連江縣的變化
連江
連江縣
概況
連江古稱溫麻。三國時代,孫吳為鞏固東南海防,派將弁在連江修造船隻,設溫麻船屯,溫麻之名亦自此始。隋大業三年(607年)並入閩縣。唐武德六年(623年)從閩縣拆出重置溫麻縣,其年改名連江並沿用至今。天寶元年(742年),縣治從伏沙遷移今址,「北枕東祭,南瞰鰲江」,城域形似展翅南飛的鳳凰,故名鳳城。新中國成立後,曾三次(計18年)屬閩侯專區,二次(計16年)屬福安(寧德)專區,1983年7月1日第二次歸屬福州市轄區至今。現全縣轄16個鎮、6個鄉、266個行政村(居),人口62萬。
連江地處福建東南沿海,閩江口北岸,東與台灣、馬祖一衣帶水,西傍省會福州,為歷代軍事、交通之要地。境內自然條件優越、山海資源豐富,可謂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連江縣旅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4.2萬人,是福建省著名的僑鄉。距馬祖最近處僅8000米,對台(馬)貿易十分活躍,特別是與馬祖列島的民間親情往來頻繁,連江縣已成為海峽兩岸實現「三通」的前沿和閩台經貿合作的「黃金口岸」,具有特殊的區位優勢。
經濟社會發展
作為國務院首批沿海開放縣份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連江縣委、縣政府搶抓機遇,充分發揮區位、資源、人才、政策優勢,團結和帶領全縣人民,舉全縣之力,聚八方之財,進一步加快經濟建設發展步伐,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都取得長足進展,先後被評?quot;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等稱號。200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70.82億元,工農業總產值86.08億元,財政總收入2.68億元,1999年、2000年連續兩年被評為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和經濟"實力"十強縣。
中國水產大縣
連江縣海域遼闊,海岸線長209公里,有大小島域82個,海域面積3112平方公里,是陸地面積的2.7倍。
大官坂貝類養殖場
全縣22個鄉鎮中漁業鄉鎮13個,從業人口佔全縣總人口1/3。連江縣有著豐富的海產資源,海洋魚類有500多種,其中經濟魚類有100多種。境內著名的「三灣三口」(黃岐灣、羅源灣、定海灣,閩江口、敖江口、可門口)是福建省重要的水產生產區,先後被列為福建省「現代漁業示範區」,「海洋開發試驗區」,中科院海洋所的「貝藻類養殖試驗區」,實現科學養殖規模化、海水捕撈遠洋化、精深加工系列化。2000年水產品總量為57.9萬噸,連續22年居福建省首位,全國縣級第二位。
中國水產食品加工業的搖籃
2000年連江縣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評為全國食品工業強縣,獲得「中國(福州)食品工業園」冠名權。園區已實現「三通一平」達千畝,37家內外資食品企業入駐園區,並初具規模,帶動連江縣海洋經濟發展。
水產加工
同時,企業利用外資的嫁接,科學技術的開發,實現了量的擴張和質的升華,目前,全縣擁有水產加工企業153家,其中百勝海味廠、官塢海洋開發有限公司被列入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水產品年加工量17萬噸,產值達14億元,水產品加工業蓬勃發展形成冷凍保鮮、料理食品、即食食品、保健食品、罐頭食品、飼料加工等多層次水產加工產品體系,主要產品有海帶結、海帶卷、魚丸、魚面、單凍鰻片、章魚球、蝦仁、蝦皮等幾十種加工產品,其中海帶產量佔全國銷量2/3,銷往全國各大中城市以及美國、日本、南韓、台灣等。
投資興業的百年福地
近年來,連江舉全縣之力,聚八方之財,投資10多億元使基礎設施由制約型向適應型乃至超前型轉變。
交通便捷
城區距馬尾港35公里、福州45公里、長樂國際機場57公里、擬建中福溫鐵路連江站3KM,104國道和同三高速公路貫穿境內。
蓮荷路
港口建設步伐加快,開發建設了官頭3000噸對台貿易碼頭、黃岐千噸級碼頭和下宮500噸客貨碼頭,可門港和粗蘆島深港碼頭也正在抓緊前期准備工作。全縣海運總噸位達21.4萬噸,擁有運力居全省第一的鄉鎮海運企業,共同構成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
通信齊全
全縣程式控制電話容量達7萬多門,移動電訊覆蓋全縣,可實現數據通信和多媒體通信。
水電充裕
福建省第六大江——敖江從園區中間依城而過,淡水充足,地熱資源豐富,目前日供熱水能力為6000噸,是全省第二個「溫泉縣城」。電力除省網直供外還擁有山仔、塘坂等水電廠,總裝機容量6.8萬千瓦,跨入全國100個裝機萬千瓦縣行列。城區「三縱四橫」主幹路網基本形成,市政設施建設逐步配套,城市雛形可見,被評為省二級文明縣城。
政策保障
解放思想、營造寬松的投資軟環境已成為全縣上下的共識,除落實國家、省市一系列優惠政策外,我縣還成立了投資服務項目中心,並制立實施了《關於鼓勵外商投資的若干意見的規定》、《關於進一步加快水產加工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關於建立和實行投資項目審報代辦制,進一步加強投資軟環境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對外商投資基礎上實行會審制、限時制、代理制、檢查報告制和責任追究制的規定》等文件,並在地方稅收留成、土地規費、水、電等方面做最大的讓利優惠,使我縣投資環境更趨於明朗和寬松。
旅遊業發展極具潛力
連江縣山清水秀,山海兼具的自然景觀和古今爭輝的人文景觀,構成豐富的旅遊資源主體。境內有名山16座,古物遺跡3處,古剎157座,奇峰、怪岩、幽洞、名潭100多處,名家摩岩石刻和歷史碑記150多處。
含光塔
主要景點有:敖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青芝山百洞山、閩江口「五虎守門」和「雙龜鎖口」、定海灣古沉船文物、長門古炮台以及宋朝理學家朱熹遺墨、明朝學者陳第墓、民國國府主席林森藏骨塔等名勝古跡,聞名遐邇,黃岐半島戰備時期遺留下的眾多軍事設施神秘誘人,獨具魅力。目前,我縣已開發三個各具特色的旅遊線路。一是以省級風景名勝區青芝山為主軸的閩江口旅遊線路,展示沿江、山川風貌;二是以黃岐半島為依託的濱海旅遊線,體現海濱風光、海鮮風味和台馬特色;三是以貴安溫泉高爾夫球場和山仔庫區為重點的西部旅遊線,突出溫泉療養、體育旅遊和畲族風情,旅遊將成為我縣跨世紀的新興產業。
7. 溫麻縣的清代學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
「溫麻廢縣,州南三十里。晉太康三年,析侯官縣溫麻船屯置溫麻縣,屬晉安郡,蓋治於此。隋開皇九年廢,唐改置溫麻縣於今連江縣境,而以廢縣地置長溪縣。今州南有鼓樓山,古城村蓋因廢縣為名。」文意表明,溫麻縣在隋朝開皇九年被廢,到了唐代,統治者在廢縣所在地設置了長溪縣(今霞浦縣)。
顧祖禹還在書中釋意稱,連江的溫麻城,是唐設置溫麻縣時的遺留,而不是在福寧州(今霞浦縣古縣村)的晉代設置的溫麻廢縣。
8. 吳國的三大造船中心分別是什麼
侯官、臨海、番禺是吳國三大造船中心。
9. 壽寧縣的建制沿革
1987年8月福建省和寧德地區文物普查隊在壽寧縣開展地下文物普查工作中,共查出13處商周時期文化遺址,證明了先民早在3000年前就已活動於此地域。
秦屬閩中郡。西漢高祖時屬閩越國,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屬會稽郡冶縣(今福州)。東漢屬會稽郡侯官縣,三國吳永安三年(260)以後屬建安郡侯官縣。晉屬晉安郡溫麻縣(今連江)。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屬晉平郡,齊屬晉安郡,陳光大二年(568)屬豐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溫麻並入原豐縣(今閩候),屬豐州。大業三年(607年)屬建安郡閩縣(今閩候)。
唐屬福州連江縣,周長安二年(702年)屬泉州長溪縣,天寶元年至乾元元年屬長樂郡長溪縣,以後又屬福州長溪縣。開成元年(836)感德場設立,壽寧分屬長溪縣與感德場。閩龍啟元年(933)升感德場為寧德縣,壽寧分屬長溪縣與寧德縣,仍隸福州。閩亡,福州歸吳越國。宋咸平三年(1000),寧德縣的關隸鎮升為關隸縣,政和五年改關隸縣為政和縣,紹興三十二年(1162)升建寧軍為建寧府,壽寧的西北部先後分別屬建寧軍關隸縣、建寧府政和縣。淳佑五年(1245)長溪分置福安縣,壽寧的東南部屬福州府福安縣。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升長溪縣為福寧州轄福安、寧德兩縣,二十六年升建寧府為建寧路,壽寧的西北部屬建寧路政和縣,東南部屬福州路福寧州福安縣。明洪武元年(1368)建寧路改為建寧府,二年降福寧州為縣,壽寧的東南部屬福州府福安縣,西北部屬建寧府政和縣。
明景泰六年(1455年)析福安縣西北地、政和縣東北地置壽寧縣,據《今縣釋名》,因殲平礦賊置縣,取安寧之義。仍屬建寧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福寧州為福寧府,壽寧劃歸福寧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壽寧屬東路道。民國3年6月,壽寧屬閩海道,道所在地閩侯。民國14年廢道,壽寧縣屬於福建省。民國22年11月,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分為4個省、2個市,壽寧縣屬閩海省。民國23年1月,人民革命政府失敗,壽寧復為福建省直轄。民國23年7月,壽寧屬第二行政區,區治設福安。民國24年10月,改屬第三行政區,民國28年,壽寧改屬第一行政區。民國32年9月,壽寧屬第八行政區。民國36年4月,屬第一行政區。
1949年7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十兵團三十一軍九十三師解放壽寧,同年7月20日成立壽寧縣人民政府,壽寧縣隸屬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福安。1950年第三行政區改稱福安專區,專員公署仍設福安。1971年,專署領導機關遷寧德,福安專區更名為寧德地區,壽寧縣隸屬寧德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寧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銷,改稱寧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不變,壽寧縣仍屬寧德地區。2000年10月寧德地區撤地建市,壽寧縣屬寧德市至今未變。